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 新闻记者采访的程序

[浅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 新闻记者采访的程序

[浅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 新闻记者采访的程序
[浅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 新闻记者采访的程序

[浅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 新闻记者采访的程序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内容为王的传媒时代,新闻成为广播电台的必争之地,电视新闻以其清晰的现场画面给观众很强的震撼力与现场感,而广播新闻只能通过记者的现场采访与报道通过声音将现场情况传达给听众,广播新闻相比电视新闻具有诸多不利因素。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新闻记者作为新闻采访报道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记者的能动与创新作用,使广播新闻的现场采访报道更能贴近听众,更能走进听众,成为广播新闻发展的难题。本文将尝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新闻记者如何使广播新闻采访报道更加贴近听众,以期提高广播新闻的贴近性,提高广播新闻的影响力,是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一、立足群众,增强舆论引导力广播新闻节目肩负着化解社会矛盾,传达国家思想,引导民众的重任,就是要为听众服务的,要引起听众对节目的兴趣与关注,从而更好地引导听众。(一)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报道随着信息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不仅加剧了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更提高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分析与辨别能力,受众的评判意识与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新闻记者要尽可能地深入群众,从群众关心的角度进行新闻的报道。群众不仅要了解事件发生

的现状与结果,更要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对社会的意义。广播新闻记者要了解受众更高的需求,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增强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增强评论的客观性与影响力,使新闻报道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能满足受众对新闻节目的欣赏需求。(二)增强舆论引导力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它的闪光点,都有其值得挖掘的新闻价值,新闻记者在对事件的采访与报道中,要能洞察到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新闻要具有价值一定要与社会的现状与群众紧密联系,要通过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价值的探索。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价值,新闻记者一定要深入基层,要与群众紧密联系,了解群众的生活背景,只有这样进行的新闻采访报道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与感染力,才能增强舆论的引导力。如郭明义是时代的楷模,是值得当代人们学习的榜样,新闻记者只有深入群众才能采访到这样真实的听众愿意听的新闻事件。群众中有很多无名的英雄,他们默默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为社会努力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爱,新闻记者要更多地挖掘这样的时代榜样,通过他们的精神感染听众,提高听众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是最具影响力与贴近听众的佳作。二、通过现场报道,增强感染力广播的现场报道是使新闻记者能亲临事件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客观的采访报道,通常由记者的口述和现场的音响组成。只有到现场进行报道,才能提高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才能增强报道的真实性与贴近性。(一)要求新闻记者具有的基本素质现场报道是

新闻记者通过将看到的、听到的,经过思考然后进行播报,这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对新闻记者素质要求很高。他需要新闻记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很强的信息搜索、分析与归纳能力,能在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对新闻听众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通过客观地报道引起听众对事件的认知与关注,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新闻记者在现场要进行采访与报道都要与人进行沟通,只有新闻记者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才能更准确更直白地将信息传达给听众,才能更好地发挥广播新闻以声夺人的影响力,这都需要新闻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积累与学习。(二)要合理地运用现场音响新闻就是要将发生的事情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受众,新闻采访报道只有在新闻事发地的现场进行报道,通过现场各种音响的配合,才能增强事件的真实性,才能更增强对听众的吸引力。如1940年美国广播记者爱德华·默罗在英国伦敦一幢大楼上,迎着德国法西斯军队的狂轰滥炸,向听众播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现况,在记者对现场的采访报道中不时有飞机的呼啸声和炸弹的爆炸声,这构成了极具感染力的现场报道[1]。广播新闻采访与报道最好要结合现场的音响,如采访一些突发事件时,要对事件现场的一些人员进行采访,增强新闻的事实性;

如采访狂风天气时,会配合刮风的音响效果,能增强现场感。总之,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要学会借助外力,通过个性化的典型的音响,提升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只有增强现场感,才能增强新闻的贴近性,使新闻走近听众,影响听众。三、新闻记者注重修炼,真心

地关爱群众广播新闻的采访报道都是由记者在现场进行的,新闻传播的效果与新闻记者的素质、阅历、视野以及人文关怀有必然联系。一个优秀的记者不仅仅是将新闻事实为听众呈现,更需要站在一个客观的人文关怀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这样才能引起广播听众的共鸣,引起他们对新闻节目传播的观点认可。(一)坚持修炼新闻记者每天采访的新闻事件会涉及不同的方面,或是文化,或是经济,或是政治,或是民间习俗等,如果一个新闻记者的知识积累很少,面对众多的采访工作会力不从心。因此,新闻记者要坚持修炼,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增强视野,才能在新闻采访与报道时更理智地看待事件,能用睿智的语言对事件进行深入地采访报道,使观众能领悟事件背后的意义。(二)把群众当成亲人新闻记者要具有善良的仁爱之心,将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用一颗博爱之心去关爱群众,不仅从记者的角度去问候群众,更要从亲人与朋友的角度去关爱他们,使他们能感受到一种真诚的亲切感。新闻记者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难题,及时地进行客观地报道,为群众提供媒体支持。只有新闻记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才能赢得群众更多的认可与信任,才能获得更宝贵的采访信息。(三)与群众建立广泛的沟通渠道新闻的采访报道要贴近听众,一定要使新闻记者与听众的沟通更为顺畅,使听众能将遇到的新闻事件及时告诉新闻记者,这样新闻记者也能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多,新闻记者也利用网络这个便捷的工具与群众建立沟通,如博客与微博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建议新闻记者在各大官方网站建立自己的博客与

微博,进行官方认证。当博客与微博建立后,新闻记者要及时回复网民的问题,通过网络与群众进行高效地沟通,这样就能增强记者的影响力,提高记者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促进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面对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听众,新闻记者如何通过采访报道增强广播新闻的贴近性,成为广播新闻发展的重点,笔者从受众、记者、现场等几方面对增强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贴近性进行论述,希望新闻记者立足群众,增强现场报道的影响力,不断进行自身素质的修炼,提高新闻的采访报道水平,增强广播新闻的竞争力,促进广播新闻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闻记者采访[新闻记者演讲稿]

新闻记者采访[新闻记者演讲稿] 记者的工作就是将真相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一起来看看给大家分享的新闻记者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朋友,我是一名贵州的新闻工作者。贵州——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同时,她又是一个经济相对滞后的地方。贫穷与落后,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手中的笔一次次显得沉重,我心中的泪一次次夺眶而出,因为,我面对的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一粟,然而,面对逆境,他们展现的却是感天动地的坚韧与奋争。因为这份源泉,我感觉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实地反映这些普通民众;我感觉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实地传达我所获得的感动。 我曾经采访过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的山里人,你们很难想像真正的贫困是什么:那是苦捱岁月,了无指望;那是 __的一无所有,被迫地听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当加起来还不足10元人民币……而这群 山里人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山河,改变生活,他们的行为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与命运抗争。 我也曾经采访过在许多人信奉“金钱至上”的今天、却仍然将“劳动模范”这个似乎过时的称号当作三代人追求目标的一家人。坐在他们的中间,我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轻松和纯净。当他们一家

人兴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数人已经久违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世俗、淡泊名利,让我真正看到了人生价值的取向。 我还曾经采访过响应党的号召,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贵州,将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三线建设的三线工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不是没有眼泪,也不是没有怨言,可我所看到的情景是: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了,他们仍然是听着厂里的广播准时上下班。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们今天的穿着,已经丝毫没有大都市的气息。这些三线工人中,很多是生产飞机的心脏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却一辈子没有坐过飞机。今年春节,我亲眼看见一位第一次乘坐飞机回上海探亲的三线职工不知道怎样系扣安全带,除了默默地帮他扣上安全带外,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是这群善良而敦厚的人,教会了我什么叫爱岗敬业、什么叫无私奉献。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位老妈妈叫杨家珍,今年已经70岁了,自从被丈夫遗弃后,她一直靠捡垃圾为生。照片上的五个孩子,都是她捡垃圾时捡回来的弃婴。13年前,她拾回了第一个孩子,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读到了小学六年级。民政局的同志介绍说,杨妈妈很善良,她的行为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写一写。于是,我去了杨妈妈的家。

校园小记者新闻采访教案

小记者新闻采访基础写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提升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 3、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设想: 1、本课程作为校本科程,重在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提升对社会的观察 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立足点放在:结合生 活实际,让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吸收生活的智慧,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生活在信息社会,最突出的是新闻信息的获取。如果让大家自己选取信息,怎样选取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二、基本概念把握: 新闻―――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客观报道。 采访―――凡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可以称为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记者的采访活动就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记者―――调查、访问、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的人。 三、详细了解: (一)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1、选题的社会性 2、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3、广泛性 4、选材的生动性 (二)如何获得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或信号。有了新闻线索,有编辑部获得,然后指定记者去采访。但大多数新闻线索却要靠记者去扑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 3、从读者来信、群众来电中。 4、广交朋友,建立自己的情报网。 (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对采访的题目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2、相关的资料准备:资料准备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知识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意识。 3、研究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只能作为提供他人或事实材料的消息来源,另一类本身就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 4、思想准备。 5、问题准备:记者提出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准备好时就设计好,特别是初当记者的,应在本子上记上几个、十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底。 6、物质准备。 7、发稿准备。 (四)怎样选择新闻? 选择新闻有一个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必须是新发生的事实或新发现的事实:这个事实必须带有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 1、熟悉实际情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但是,寻找新闻却不能一开始就把眼睛盯在新的事实上,而必须首先熟采旧的事实,熟采了实际情况,就等于在脑子里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地平线。 2、要时刻处于采访状态。 3、要求记者具有新闻敏感。 (五)活动:小记者分组模拟采访 (六)自我总结模拟采访

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的报道任务。在广播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 (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很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 视线之内。需要记者进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 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 (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接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 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 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 的方法具体包括: (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方失也是选择典型事实 的一个标准。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无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受众仿佛亲历奇 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

隐性采访——新闻报道的双刃剑[借鉴材料]

隐性采访——新闻报道的双刃剑 一:什么是隐性采访 偷拍应当说是一种通俗的说法,用专业化、文学化一点的词说应该是叫隐性采访。 在《电视采访学》一书中指出记者出于特定原因,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在不通知被摄对象、不申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对隐蔽的信息搜集的采访方式就叫做隐性采访。而在《隐性采访论》一书中则认为:“i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法。” 综上所述,虽然两本书的观点稍有出入,但是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隐性采访应当具备一前提,三条件。首先,前提是隐性采访的当事人必须是在媒体供职的新闻记者,或者是受媒体委托的采访人。三个条件则是:第一,记者隐藏了职业身份而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第二,采访是在被采访者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第三,采访未事先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已成为一种较常使用且效果较为明显的一种形式,尤其在批评性报道中,隐性采访的手法越来越受到记者们的垂青。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大有“无片不隐”的趋势。在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下,电视新闻中往往就要运用隐性采访。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就经常会运用隐性采访来进行批评性报道。 二:隐性采访的历史 在西方,有记载的新闻隐性采访活动是从17世纪开始的。17世纪中叶起,欧州的一些大城市的咖啡馆成了一些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集中场所。不过,那时记者进行的隐性采访手段单一,基本上都是偷听窥视,或是隐瞒自己的身份与人聊天交流,藉此获取新闻信息。ii而真正具有纪念性的隐性报道是1880年美国《纽

小学生采访新闻记者的提纲教学文稿

采访新闻记者的提纲 采访时间:2012年11月8日 采访地点:XX报社 采访目的:了解新闻记者的工作情况和新闻工作的知识 采访对象:1位文字记者、1位摄影记者、1位编辑 采访要提的问题: 1、叔叔(或阿姨),您好!我是xxx附小的学生,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我们新闻社团的老师带领我们来XX报社(或XX电视台)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请问我能占用您几分钟时间采访您吗? (如果叔叔、阿姨表示同意就接着问下一个问题) (第2至第7个问题用于采访文字记者;第9至第12个问题用于采访摄影记者;第13至第18个问题用于采访编辑。) 2、叔叔(或阿姨),请问您当记者有多长时间了? 3、请问您小时候是不是特别喜欢语文、语文成绩特别好?

4、请问在您的采访工作中给您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次采访? 5、请问在您去采访时,如果采访对象不接受采访或者不喜欢说话怎么办? 6、请问在采访时,提问有什么诀窍呢? 7、您能给我们讲讲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吗?8、我们写作文常常为题目发愁,请问取个好标题有什么窍门吗? 9、叔叔(或阿姨),请问您当记者有多长时间了? 10、请问您拍过的新闻图片中您最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张呢?能给我们讲讲吗?

11、请问您觉得要拍出好的照片是相机性能重要还是摄影技术重要?12、请问怎样抓拍镜头,将事件发生的瞬间定格下来。 13、叔叔(或阿姨),请问您当编辑有多长时间了? 14、请问当编辑是不是要经常值夜班,很辛苦啊?15、请问一篇新闻稿从记者采访到最后印刷出来,要经过哪些程序? 16、请问报纸是怎么印出来的? 17、我们写错别字老师要扣分,你们的报纸如果出了差错怎么办? 18、请问外地发生的新闻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让我们学习到这么多的新闻知识,再次感谢您!(敬少先队队礼)

如何提升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周兴强

如何提升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周兴强 发表时间:2019-11-20T12:14:35.6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9期作者:周兴强 [导读]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 (云南省昭通广播电视台,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信息的收集者、制作者、传播者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当中承担者发现新闻线索、采集新闻信息、制作新闻作品的重要任务。记者在采访时通过与被采访者的沟通交流获得新闻事实,在沟通的时候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获得最新最重要最准确的信息,是考验记者的沟通能力和掌握的沟通技巧的关键。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沟通技巧; 记者作为新闻事件收集、整理以及传播的工作人员,在新闻事件影响力发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发掘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并将其整理传播开来,发挥新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影响力,成为记者需要重点提升的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应时刻提升自身沟通技巧,以保证采访有效进行。 1新闻采访的特点 1.1新闻采访要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就在于其具有“新”的特点,新闻采访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时效性。记者的工作就是把新近发生的事实采集报道出来让公众知道,把时态的发展第一时间告知公众,故而新闻采访具有时效性。 1.2新闻采访的内容要丰富 新闻采访不单单指收集新闻内容,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其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访对象具有丰富性,新闻对象是不局限于特定主体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故而新闻采访中对象常常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普通工人,有可能是官员领导,有可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也有可能是见义勇为的英雄。其二,新闻采访的环境也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从采访对象的多样性延伸而来,由于新闻采访的对象是不固定的所以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其也具有多样性。 1.3新闻采访中注重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职业底线就是要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新闻采访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了让公众了解到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根据新闻做出决策,所以新闻采访要十分注重采访的真实性。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但是信息的质量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其真实性还需要很大程度上去考证。2005年8月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一农村妇女带着女儿到昭通电视台哭诉自己被村主任欺负事件,请求派记者采访,新闻中心立即派出一组记者前往调查,结果这位村妇是恶人先告状,所反映的事实真相全部是自己编造的谎言。因此记者要善于辨别信息源的真伪,在新闻采访中必须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也才能守住新闻记者的职业底线。 2对记者沟通技巧的新要求 2.1采访速度方面的新要求 在新形势下,新媒体对广播电视造成了较大冲击,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信息获取方式,在人人都能进行自媒体操作与发布的新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也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电视台信息采集与加工整理的优势,主动出击,从传统的单一化发展方向转移到全媒体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主体全民化的发展形势下,信息传播速度不仅更快,而且具有更广的受众面,使得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和发布的主体。因此,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加快速度,注重节目制作流程的优化和完善,以确保受众在第一时间能准确获取信息,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2.2与受众沟通方面的新要求 由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介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所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在网络媒体下受到冲击,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作为记者,在与受众沟通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完成基本信息报道,而且还要通过沟通和交流,及时地掌握受众所反馈的疑问和质疑,并对其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利用网站和微博,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向受众做好释疑解惑,切实强化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才能得到受众的理解和认知。这不仅对电视台记者的自身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其职业素养也有较高要求,在树立创新意识下,积极地进行角色转换,不仅要做好采访工作,更要做好沟通交流,使其在深入了解受众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进而深入挖掘主题内容,使其在有声有色的新闻报道中赢得受众的喜爱。 3提升记者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可行性方法 3.1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采访对象的丰富多样性导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从而提出具备较高价值的采访问题。因此,记者应在日常采访过程中注重自身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反复锻炼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解读能力。除此之外,新闻事件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事件的重要途径,要求记者应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能够在新闻采访后及时准确地将所获取的新闻信息展示给社会大众。因此,记者应在平时注重培养自身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坚守基本职业道德的情况下为社会大众服务。 3.2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将会面临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事前的采访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记者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做足准备工作,可以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与被采访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并对被采访者个人信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记者在采访中,就能够从双方的共同话题中提取所需要的有效信息。而记者事前准备工作中所获取的各种有效信息也可以为记者制定相应的问题大纲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帮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3切中要点,突破关键 新闻采访区别于日常沟通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新闻采访需要切中问题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关键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应在日常采访沟通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敏感程度,这项能力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突发事件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最关键的新闻信息并进行跟踪报

关于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办法

关于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工作,严肃新闻采访接待纪律,维护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和谐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结合企业实际,特制定如下办法: 第一条各级党委、党总支、机关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大局意识,高度重视新闻媒体采访接待工作,充分尊重记者合法的采访权益,有效地引导来访记者进行理性报道,做到善管、善用、善待媒体。 第二条党委宣传部门对新闻采访接待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积极配合协助。 第三条建立外来记者来访登记报告制度。外来记者是指集团公司所属新闻单位以外的各级各类媒体的记者。各级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分中心)要建立外来记者来访登记簿,将来访记者的姓名、单位、来访事由、记者证号等情况做好登记。外来记者到集团公司机关及直属相关部门采访时,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将来访记者情况报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由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验明其合法有效的记者证件后,再通知相关单位接受采访;外来记者到基层单位采访时,由各单位向属地党委宣传部报告,并视情况逐级报上一级党委宣传部备案。

第四条本规定所指的对外新闻宣传报道指的是在集团公司以外的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报道或载入内部参考资料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文章、图像和音像。 第五条积极做好新闻媒体采访接待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尊重记者的采访权,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切实做到热情、礼貌、周到,为记者采访创造良好条件。介绍情况要慎重、准确,并注意商业保密。如涉及到重要内容和敏感问题的采访,不宜宣传的,应当有礼貌谢绝。对新闻媒体的非正面采访,要热情接待,说明情况,争取理解;并及时向上级宣传部门汇报。新闻媒体的正常采访,由各级党委宣传部及新闻(分)中心负责接待安排,落实采访事宜,相关部门配合接受采访。党委宣传部应向采访记者发放采访许可证,记者持许可证到基层单位进行采访,采访内容不得超越许可范围。采访单项工作的,由被采访的相关单位做好接待和食宿安排;采访集团公司全面工作的,由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接待,并做好食宿安排。 第六条集团公司以外新闻媒体记者前来采访,集团党委宣传部要查验其记者证,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是记者采访唯一合法证件,如没有持记者证,可拒绝安排采访。 第七条外来新闻媒体记者要求采访集团领导的,由集团党委宣传部协调承办。拟对外刊发、播出的新闻作品,要征求被采访领导的意见。

隐性采访最新案例2018【简议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隐性采访最新案例2018【简议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摘要:隐性采访因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容易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但由于隐性采访比较特殊,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相关的法律限制,把握好新闻报道和隐性采访的度。才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一采访方式。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限制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隐性采访的这样两种情况:第一,记者隐去了记者身份而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新闻记者了解到某些地方正在发生适宜进行隐性采访的事件或者经常发生适宜隐性采访的事件后,会有意识地进行隐性采访。第二,采访未事先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采访是在被采访者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对象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新闻记者的注视关心之下,他们就会采取一些规避自己错误言行的方法,新闻记者也就无法获知所需要的新闻素材。隐性采访能否顺利完成,与是否能做到让“被采访者未知”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隐瞒身份。记者身份就其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采访新闻事

实,当然是这种特殊性中间最为关键的一条。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人愿意侃侃而谈,有人却表示“无可奉告”,而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使记者们不仅要从“侃侃而谈者”那里采获新闻,还要从“无可奉告者”那里采获新闻。而隐去记者身份去面对“无可奉告者”,无疑是最有利于新闻采获的。所以,在隐性采访活动中,记者必须隐瞒身份。只有隐瞒身份,才可能更方便地采获到有价值的新闻。 二是隐藏目的。记者以某种社会角色(不是记者角色)面对不愿接受采访的对象,他们必须隐藏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否则,既达不到隐瞒身份的目的,也无法实现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 不可否认,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确实有许多公开采访所不及的优势。隐性采访在很多情况下有助于获取显性采访无法得到的事实真相:有助于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也能够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揭露违法违纪现象。虽然隐性采访在实践中常常存在显性采访无法达到的采访成果,作为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担负起了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探求真相的新闻欲望,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仅可能触碰道德红线,还可能因记者的违规操作闯入法律禁区,造成违法。因而,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也应注意其法律的限制。就目前新闻实践中常见的情况而言,具体来说,隐性采访应注意的法律限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隐性采访工具方面的限制 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的保护,记者在隐性采访使用工具方面应严禁使用《国家安全法》所禁止持有、使用的特殊器材进行偷拍偷录。《国家安全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也有相应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在这方面记者不享有特权,现在记者使用的采访器材越来越先进,要注意避免

新闻采访学复习题

新闻采访学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和新闻采访的方向。 4.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 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 “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11.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3. 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 “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 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选择题18. 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使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19. “搭桥艺术”——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20. 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1.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39. 新闻根据(由头)——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51.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二、简答题(复习题下仅是提示了答题要点,考试答卷时需适当展开) 5. 影响记者深入的思想障碍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要点提示 从记者的采访实践看,记者的思想障碍主要是态度问题。具体来说,要摈弃以下态度:(1)把深入看作是一种短期行为;(2)要深入就得讲条件;(3)有个人打算。需从三个 方面努力:(1)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2)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3)要正确处理深入的几个关系。 6. 直面采访要掌握哪些基本原则? 要点提示 要搞好直面采访,须把握和实行三个原则:(1)平等。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尊卑之分,上下之别。(2)因人而异。访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因人而异,还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切忌用一个模式去套。(3)主动权。记者在访问时要有很强的主动意识,自始自终掌握采访主动权。 7. 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主要形式、特点是什么? 要点提示 (1)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2)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8. 为什么说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职能? 要点提示 不传播信息的新闻,严格来说不能称作新闻。在开发中传播、在传播中进一步开发,这便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记者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是开发信息(了解、收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一支重要力量。 9.记者如何开发和传播信息? 要点提示 (1)广辟信息源;(2)增大信息量;(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10.记者怎样做好预测性报道? 要点提示 预测性新闻的写作,需要记者长期的积累,同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重根据;(2)重比较;(3)重辩证。 11. 采访前记者如何做好临时性准备工作? 要点提示 (1)明确采访目的; (2)熟悉采访对象; (3)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4)充实新知识; (5)准备一些问题;

小记者采访的基本常识与技巧

小记者采访的基本常识与技巧 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原晶 在小记者做采访活动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采访方式便是现场提问采访。现场提问采访往往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更可能会遇到很多突发或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小记者们随机应变,并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不变应万变。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的老师就对小记者采访时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如果采访对象紧张或拒绝回答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我们采访时是最常遇到的,因为在大多数被采访时都会紧张。记者采访谁,就有可能将谁的事儿登在报纸上或在电视里播出,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所以,被采访人容易紧张是很正常的。另外,如果我们提的问题,非常生硬或抽象难懂,被采访的人不知该怎样回答,也会表现得紧张以致于无法做出回答。 这个时候应当怎么办呢?采访一个人,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很难采访到最有价值的材料。这些材料说不说、怎么说都要由被采访者来决定,而这个决定往往是根据小记者的态度做出的。因此,采访的时候,小记者必须像知心朋友似的与采访对象交谈。要尊重对方、关心对方、理解对方。比如可以闲聊几句家常或爱好之类的话,使被采访人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再谈主要的事。当然,谈主要的事时,也要和蔼可亲。 举个例子,譬如我们采访一位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不能上来就问“你平时学习一般,怎么会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呢?”这样不仅让人紧张,还会令人反感不爱回答。可以这样说:“听说你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我们真替你高兴,你是怎么快速做到提高成绩的呢?一定有什么技巧吧,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我们如果这样说,他(她)就不会紧张,也愿意配合采访了。 二、如果采访对象答非所问怎么办

如何应对记者采访

如何应对新闻记者的采访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舆论引导、舆论宣传、舆论监督,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做为社会个体的人,不经意间就有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就有可能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奥运来临,开放的中国实现自己的承诺,对全世界媒体全面开放,外国记者将会深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全景式的、全方面的报道中国,面对外国记者的采访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面对记者,那么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个人利益,将真实信息传递给社会呢?8月1日,双峰县委组织了一个《采访线工程专题讲座》,我有机会聆听了县委宣传部长邹学耀同志的讲课,邹部长就做为机关事业单位如何应对记者的采访做了全面的阐述,印象特别深刻,现将相关要点记录如下。 一、认识到位,不拒绝采访 舆论引导、舆论宣传、舆论监督,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回避和拒绝采访将不利

于宣传自己或还事实以真象。所以不要怕记者、不回避记者,不拒绝采访,接待要彬彬有礼,对有些不良记者的有意挑衅行为要不亢不卑。 二、核实记者身份,有准备的接受采访 对记者的第一次到来,要简要的问明他要采访的内容是什么,并不失礼貌的查验《新闻记者证》,要迅速的记录下他的姓名、记者证号、工作单位,而后找一个很好的理由,不立即接受采访,而是约定一个时间接受采访。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为迅速查明记者身份留下时间。我们可以到《中国记者网》上通过输入记者号,对照姓名和工作单位,查明记者身份的真伪,以防假冒记者混淆视听。对国内假记者可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而对外国记者可礼貌拒绝,并向宣传部门及时汇报。二是就接受采访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当地宣传部门汇报,以便采取相关措施。三是为接受采访做好准备赢得时间。明确记者要采访的内容以后,我们要召集相关人员了解情况,统一口径,列出提纲,记下重要内容,以便从容应对采访。 三、面对采访要从容自如,有礼有节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新闻学姓名: 考籍号:指导教师:尹 题目: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 通讯地址: 邮编:410100 电话: 二O一一年四月

目录 1.引言 (2) 2.正文 (2) 2.1采访前的准备 (2) 2.2提问技巧的选择方式以及意义作用 (3) 2.3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 2.3.1.提问的局势观察 (3) 2.3.2.记者提问前的注意事项 (4) 2.4提问技巧的运用策略 (4) 2.4.1.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策略 (4) 2.5不同类型采访对象的不同采访技巧 (5) 3.结语 (6) 4.参考文献 (7)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 谢浩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事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直接获取新闻信息源的新闻采访工作,也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对象。本文通过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和提问技巧的论述,指出提问是采访的关键:,巧妙运用提问技巧也能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提问方式 引言 新闻传播事业在当今时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第一道“工序”,自然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新闻采访学所在的“应用新闻学”已经成为与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相并列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新闻采访学是在20世纪随着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成熟,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记者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职业之后逐步形成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新闻采访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理论框架,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系统科学。它是以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实践为基础,系统地总结和阐述新闻采访活动的经验教训和新闻采访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指导新闻工作者采访实践活动的学科。 正文 提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也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更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记者应该把自己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社会经验、机智与才能,都融入到精心设计的问题之中。记者的提问就是语言的“开掘机”,是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 2.1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诸如采访内容与步骤、提问重点与方法、观察范围与场景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需要同时进行多种采访方式,如动态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寻求和接近新闻源所从事的一切调查研究与访问活动。这种采访活动,一般应包括寻找新闻对象、发掘新闻背景、提问观察与验证事实。各种采访形式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实施采访活动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诸如个别访问、现场观察、蹲点解剖、查阅资料等均为常用的采访形式。 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

小记者采访稿[方案]

小记者采访稿[方案] 我是小主人报新闻学校的实习小记者,1月31日,彭老师安排我们到中心广场进行实地采访,了解人们对遵守交通规则的看法。 我们徒步走到了中心广场,这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站在屋檐下,想去采访一位保安叔叔,没想到竟然遭到拒绝,我伤心极了。正当我泄气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位漂亮的大姐姐,我想:这么和蔼的大姐姐应该不会拒绝我的采访吧~于是,我走向前去问道:“大姐姐,我是小主人报新闻学校的实习小记者,我能采访一下您吗,”大姐姐爽快的答应了。我开始采访了,“您见过因闯红灯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吗,”“当然见过,记得有一次,一个行人过斑马线,侧面明明是红灯还闯过来,把那个人撞死了。”“那您对这次事故有什么看法呢,”我追问道:“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很没有交通常识,乱闯红灯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对这种不遵守交通法规的司机应该采取法律的制裁。”“那您觉得怎样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呢,”“首先,我们应该树立安全意识。其次,要遵守交通规则。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在采访的最后,我表示了感谢。 通过这次采访,我想:我们人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树立安全意识。只有每个人都自觉的遵守交通法规,我们的生活才会有安全保障。那么,整个社会都将是个和谐的社会。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在校园的任何地方几乎都能看见小草的踪影。绿茵茵的草地不仅保护了环境,还为我们校园增添了不少风景,可有些同学为了自己方便,肆意踩踏草地。让我们去采访一下同学吧。 记:“我们学校的花草树木很多,尤其是小草随处可见,你觉得小草有什么作用呢,”

同:“小草的作用可多了,最主要就是起到美化环境,来装扮校园,净化空气。” 记:“小草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可还是有同学会对小草视而不见。你见过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呢,” 同:“高年级同学打蓝球掉到草地就不顾一切地冲进去拿,还有同学为了操近道从草地上横穿过去。” 记:“这样的事啊多不胜举,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爱护这默默无闻的小草~” 是啊~当同学们毫无顾忌的踩上草坪的时侯,是否听见了小草的哭泣,小草微微笑,过路绕一绕。让我们告别陋习,一起爱护我们的小草,爱护我们的校园,不要让小草再哭泣。 星期六,天气晴朗,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我和我们组的几个小成员手拉着手,一起到老年学校进行采访。 我采访的是一年之中最欢庆的节日——春节。 我拿起笔和纸,要向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进行采访。这是我第一次采访,不免有些紧张。心儿“砰砰”直跳,腿也有点不听使唤了。但是,我沉住气一步步向前走去。 “爷爷,您好。我能向您请教关于传统节日的几个问提么,” 我很有礼貌地说。 爷爷笑了笑,说:“好,你问吧。” “请问春节大家都要吃什么,” “当然是年夜饭、棕子和长寿面啦。” 爷爷答到。 “那么春节还要举行什么活动么,” “谢佛、拜太公呗。”

新闻采访笔记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基本概念 一、新闻采访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的定义陆定一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News gathering)与采访对象的“访问”(News interviewing)的合称。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材料的采集、采访对象的访问都有别于诗人、画家、作家这些人的采风和访问。新闻采访是特指记者的采集和访问。目的是为了在媒体上进行披露报道,而并未为了其他目的。 二、新闻采访的四要素:媒体、记者、新闻素材、采访对象 媒体 以20世纪的标准来看,一份真正的报纸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它必须是定期出版的,每日一期或每周数期 它必须诉求读者的普遍兴趣,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兴趣 它必须提供及时的新闻。 记者 (Reporter、Newsman、Journalist)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写作、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新闻记者的分类: 专业记者(专版记者)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这类记者一般情况下都有固定的报纸版面,固定的频道或栏目,像娱乐版、IT版、经济版、社会版。 专业记者对自己分管领域的人和事都比较熟悉,长期采访报道这个领域的新闻,自身就成为半个专家,采访报道也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机动记者(记者部记者) 机动记者又称“满天飞”的记者,多是报社记者部的记者,或总编室派遣的记者。 他们的任务不固定,主要担任突发事件的采访;编辑部策划的系列报道;重要的社会调查性采访。 专业记者专业知识强,熟悉业内情况 机动记者:宏观把握能力和新闻敏感性强。 地方记者 地方记者是媒体长期建立的外埠记者战中的记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本部在北京,但在全国各地都有记者站。一般报社的规模越大,记者站越多,越能全面的反映全国新闻 记者站的功能---新闻报道、培养通讯员

新闻媒体采访管理办法

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对新闻单位采访接待的管理,建立健全新 闻宣传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采访接待工作,充分尊重 记者的合法采访权益,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切实做到热情、礼貌、周到。 第二条学校对新闻采访接待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新闻 单位对我校的采访由党委办公室统一安排,各系部和职能部 门要积极配合与协助。 第三条校外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来校采访,应持记者证 或单位介绍信到党委办公室申请采访许可,党委办公室负责 审验新闻记者身份,了解采访目的和内容,做好新闻采访的 登记备案手续,并联系相关部门落实采访事宜。 第四条在获得校内采访许可后,媒体记者方可在校内 进行采访活动。对于未经许可或没有党委办公室人员陪同的 媒体记者在校内采访时,校内各部门和个人可拒绝采访,学 校保卫部门也可予以制止。 第五条校内各部门遇有新闻媒体的主动采访,应及时将采 访媒体、采访意图等情况报告本部门负责人,并通报党委办 公室,同意后方可继续采访,否则,要及时终止采访。第六条校内各部门和个人邀请校外媒体来校采访,应

事先报告部门负责人,并向党委办公室申请批准;申请者要 明确告知采访意图,邀请的媒体及人员等内容,由党委办公 室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决定。 第七条除学术活动及个人事宜外,未经党委办公室同意,校内个人不得就涉及学校的相关问题接受校外记者的采访,不得以学校工作人员的身份接受采访。 第八条被采访部门、个人不得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严禁将内部刊物或标有国家秘级的文件、资料等内容编 入公开发表的新闻稿件中。涉密项目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 不得进行宣传。 第九条如遇突发性危急事件,记者如已到达事发现场,现场负责人要礼貌接待,并确认身份,采访的目的内容,及时与党委办公室联系。党委办公室负责核实情况,及时掌握事件真相,把握信息发布主动权。 第十条接受采访的有关人员应明确要求记者在发稿前 必须将稿件返回给本人并送党委办公室审阅。 第十一条校内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私自接受国(境)外新闻媒体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如确有采访必要,必须事先将预备采访的媒体、内容、时间、方式等有关情况报送外事办,经外事办审查同意后,报校党委办公室核准、备案,未尽事宜,由党委办公室依据本办法及有关规定视情作出安排。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技巧大约有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美]杰克·海敦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 一、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 1986年9月,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亦采用了这种方式。在短短一小时的采访中,他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复。 二、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 抓住线索,寻根究底。倾听被采访对象的发言,从中发现新线索,以此激发被采访对象的谈话激情,将采访引向深入。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在2003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对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的采访提问就是如此: 王志: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要搞国际协作? 钟南山:这个病,本身的病原搞不清楚。我们需要两个层面的协作:流行病学的协作,国际上的大协作,需要综合各国的优

提问技巧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