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
Hantavirus

汉坦病毒属病原学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ssRNA分3个节段 L RNA M RNA
包膜
S RNA
G2包膜糖蛋白
血凝
核衣壳蛋白 RNA聚合酶
G1包膜糖蛋白
受体吸附、中和抗原

细胞培养:金黄地鼠肾细胞、Vero细胞、 恒河猴肾细胞等多种细胞中缓慢增殖, 可形成包涵体
易感动物:黑线姬鼠、乳小白鼠等

线

小白鼠


汉坦病毒型别、动物宿主、致病性及分布
病毒型别
动物宿主
汉滩病毒
黑线姬鼠
(hantaan
virus,HTNV)
首尔病毒
褐家鼠
(Seoul virus,
SEOV)
辛诺柏病毒
草原
(Sin Nombre 鹿鼠
virus,SNV )
所致疾病
分布地区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朝鲜,中国 和远东地区
HFRS
中国,朝鲜
(高热、出血、肾损 和日本等
害)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南、北美洲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 (急性肺水肿,成
人呼吸窘迫征,青壮年多见)

HFRS的特点
9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少
9临床特征:
高热、出血、肾损害
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95期临床表现: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恢复期 9病死率:~15% 9免疫性:持久
病毒性出血热病的“3H”:
hyperpyrexia
hemorrhage
hypotention
5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对于被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朋友来说,一定很想知道相关的治疗方法,那么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治疗: 一、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二、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上就是关于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的相关介绍。从上面的

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出血热对我们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死亡。所以,一旦发现感染了出血热就应该及时隔离治疗,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死亡的风险。此外,在康复的过程中也要有所注意的,这样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哦!

最新口腔执业医师(含助理)精品资料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虫媒病毒(黄病毒属) 包括: 乙型(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人兽共患,经吸血媒介昆虫传播 结构 核心:(+)ssRNA 衣壳:20面体 包膜:刺突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传播途径 传染源:家畜(幼猪——重要的中间宿主和扩散宿主)、家禽 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储存宿主) 2.致病性 潜伏期:10~15天 隐性或轻型感染,少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后遗症 3.免疫——稳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防治原则 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中国儿童计划免疫规程) 驱蚊灭蚊;猪防治 二、登革病毒 1.致病性 流行区域——热带、亚热带(广东、海南、广西) 传染源——人、猴 传播途径——伊蚊叮咬 疾病——登革热 普通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 (既往感染,再次感染) 【例题】下列主要通过三带喙库蚊传播的病毒是 A.汉坦病毒 B.新疆出血热病毒 C.森林脑炎病毒 D.登革热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1] 【正确答案】E 【例题】不需要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是 A.鼠疫耶尔森菌

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C.普氏立克次体 D.钩端螺旋体 E.登革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2] 【正确答案】D 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1.汉坦病毒的特性 引起出血热症状体征的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形态:有包膜;-ssRNA(L、M、S);螺旋对称衣壳 主要型别: Ⅰ型(汉坦型);Ⅱ型(汉城/首尔型)——东亚和中国流行且危害严重培养:鼠类,多形性包涵体 2.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人兽共患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高热、出血、肾脏损害、免疫功能紊乱 传染源:啮齿类动物(主要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传播途径: 气溶胶——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鼠-人) 吸血虫媒(螨类和蜱类)(鼠-鼠) 潜伏期:2w 致病机制: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力持久,重点人群接种 【例题】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汉坦病毒 B.新疆出血热病毒 C.森林脑炎病毒 D.登革热病毒 E.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答疑编号700538290103] 【正确答案】A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研究进展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研究进展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 白雪帆王平忠王伟李彧 第八届国际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HFRS、HPS and Hanta- viruses)学术会议于2010年月5月20日~22日在希腊雅典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HFRS/HPS 的流行病学、诊断、发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治疗以及汉坦病毒的生态学、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病毒的种系发生、复制和形态发生、疫苗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下面分别予以简介。 一、流行病学 HFRS虽然主要流行于亚欧大陆,但是在非洲和美洲的部分国家也时有报告。我国自2005年以来,报告病例数逐年减少,近年年发病数已降至1万左右。韩国自2001年至2010年5月累计报告4861例HFRS,每年报告HFRS 300例~500例。而日本自1984年后再未发现人间病例。俄罗斯1978年~1995年间平均年发病3145例,但是自2000年~2009年10年间发病数明显增长,仅俄罗斯的83个行政区中的58个即累计报告HFRS病例74890例,平均年发病率达到5.2/10万人口。不同国家的主要流行病毒型别/毒株也有所不同,我国仍以汉滩型(Hantaan virus)和汉城型(Seoul virus)为主,近年还报告了沟型病毒和大别山型病毒;韩国除了上述两型病毒外,近年新发现了Muju virus和Soochong virus;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则以卡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 virus)、阿慕尔(Amur virus)、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 virus)病毒为主要流行株;印尼和新加坡的主要流行病毒则为2009年新发现的Serang virus(最早分离于印尼的Serang地区),泰国、柬埔寨和印度仍以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为主。上述型别的病毒中,汉滩、阿慕尔和Soochong病毒为姬鼠型病毒,汉城病毒、泰国病毒、沟病毒和Serang病毒为家鼠型病毒,特别是Serang病毒与泰国病毒的结构上非常接近,而卡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Muju以及流行于日本的各型病毒(如Hokkaido)均为平鼠型病毒。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Y anagihara R等通过长期的汉坦病毒动物宿主的调查和观测,发现多种鼩鼱科(Soricidae)动物如鼩鼱(shrew)和鼹科(Talpidae)动物鼹鼠(mole)可以携带汉坦病毒,包括携带索托帕拉亚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 TPMV)的臭鼩(Suncus)、携带Imjin和Jeju病毒的麝鼩(Crocidura)、携带千岛湖病毒的鼩鼱(Sorex)以及携带各型汉坦病毒的中国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北方短尾鼩(Blarina brevicauda)、欧亚普通鼩鼱(Sorex araneus)、中鼩鼱(Sorex caecutiens)、假面鼩鼱(Sorex cinereus)、暗黑鼩鼱(Sorex monticolus)、西伯利亚鼩鼱(Sorex roboratus)、亚洲白足鼩鼱(Crocidura shantungensis)、日本鼩鼹(Urotrichus talpoides)、美洲鼩鼹(Neurotrichus gibbsii)、欧洲普通鼹(Talpa europaea)、东方鼹(Scalopus aquaticus)、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等。不同型别病毒与上述动物宿主的关系有所不同,有些如Seewis病毒和Jemez Spring病毒有着较为广泛的动物宿主类型,前者同时被分布于不同国度和地区的暗黑鼩鼱、沼泽鼩鼱、特氏鼩鼱、漂泊鼩鼱等携带,后者同时被暗黑鼩鼱、特氏鼩鼱、漂泊鼩鼱等携带。源于上述宿主动物的汉坦病毒从结构上也可分为3类,一类与源于啮齿类动物的汉坦病毒同源性较强,另两类有较大差别。系统共进化分析表明,上述非啮齿类动物携带的汉坦病毒大多与其相应的宿主动物长期“和谐共处”,共同进化,仅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宿主动物类型的转换。上述新的动物宿主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汉坦病毒属病毒的宿主范围,而且为这类新型宿主相关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15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学习要点 一、虫媒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为单正链RNA病毒,有包膜。基因组为单正链RNA,编码3种结构蛋白(E 蛋白、M蛋白、C蛋白)和至少7种非结构蛋白(NS)。E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并可诱生中和抗体。小鼠和乳鼠是易感动物,病毒培养常用C6/36细胞。 (2)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带毒的蚊子和猪、牛、马、驴、羊等家畜。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人感染病毒后仅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所以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带毒的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流行特征:主要流行区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流行为主,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相一致。易感者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 (3)致病性与免疫性:感染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多为隐性感染和顿挫感染。少数免疫力不强的感染者,病毒可穿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内增殖,损伤脑实质和脑膜,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惊厥或昏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高。部分患者恢复后可有痴呆、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防治原则:防蚊和灭蚊是关键。在易感儿童接种灭活疫苗。在流行地区可给幼猪接种疫苗。 2.登革病毒 形态和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有四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有交叉抗原性。病毒易在C6/36、Vero等细胞中增殖,亦可在蚊体内和乳鼠脑内增殖。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引

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前者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后者病情较重,可出现皮肤大片紫癜及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并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死亡率高。“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DE)是DHF/DSS的重要的发病机制。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无免疫力,可再次感染。 可用白纹伊蚊C6/36株细胞分离培养病毒;血清IgM抗体检测、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用于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防蚊和灭蚊是主要措施。目前尚无特异性的防治方法。 3.森林脑炎病毒 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多种野生动物是其传染源,人进入林区被蜱叮咬而感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脊髓炎和脊髓炎。特异性预防方法是对有关人员接种灭活疫苗。 二、出血热病毒 1.汉坦病毒 (1)生物学性状:为单负链RNA病毒,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基因组分为L、M、S三个片段。分为十多个型别。 (2)致病性与免疫性: 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传染源为鼠类,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病毒在鼠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等污染环境,人和动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染。 HFRS是以肾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HPS是以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临床特征为高热、肌痛、头痛等,并迅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窘迫而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在美洲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流行。 汉坦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3)防治原则:可用灭活疫苗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又称为新疆出血热病毒。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野生啮齿类动物以及羊、牛、

病毒选择题

(C)1、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哪一项是 错误的?A 三种颗粒均含有HBsAg B HBsAg有 亚型 C HBsAg(+)表示患病D 抗-HBs表示有免 疫力 E HBsAg滴度愈高HBeAg检出率亦愈高(C)3、不符合血清 HBsAg(+)、HBeAg(+)和抗HBc(+) 的解释是: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E血清有 强传染性 (D)4、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A.细胞圆缩、脱 落 B.细胞融合 C.形成包涵体 D.干扰现象E.细胞裂解 ?(A)5、判断流感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是否生长,应选择:A红细胞吸附试验B.血凝试验C.血凝 抑制试验D.间接血凝试验E.补体结合试验(D)6、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是:A.核蛋 白B.血凝素 C.M 蛋白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E.多聚 RNA 酶 (D)7、对甲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A.病原体是 单股正链 RNA 病毒B.病毒能在组织培养中增殖 并传代C.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患者粪便及血液均有传染性 D.早期诊断可测定特异性IgG E.一般不转为慢性 (B)8、对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其相应抗体有 一定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 Dane 颗 粒的最外层 ?(B)9、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错误叙述 是:A.存在于 Dane 颗粒的内衣壳B.可表达在受感染的肝细胞表面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D.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E.是导致受感染肝细胞受损伤的因素之一 (C)10、目前控制 HCV 传播的主要措施是:A.接种疫苗B.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C.对献血者进行 抗-HCV 筛查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干扰素 (D)11、HCV 与 HBV 的不同点是:A.主要经血 液传播B.可转为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C.不能 细胞培养D.表面蛋白抗原易变异其抗体不可抵 抗再感染E.抗原携带者为重要传染源 (A)13、艾滋病病人淋巴细胞不可能出现:A.CD4+T 细胞增加B.CD4+T细胞减少C.CD8+T细胞增加D.CD4+T细胞相对减少,CD8+T细胞相对增加E.CD4T/CD8比例倒置 (B)14、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错误叙述是:A.幼猪是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B.主要传播媒 介是蜱 C.测定体内特异性 IgM 可以作出早期诊断D.病后免疫力持久E.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A)15、下列哪个不是HIV的传播方式A 呼吸道 B 输血 C 性接触 D 器官移植 E母婴垂直传播(E)18、HEV与HAV的不同点是:A.粪 -口途径 传播 B.隐性感染多 C.一般不转为慢性D.潜 伏期末至急性期初,粪便排毒最多E.患者多为成人,病死率高 (E)19、不符合脊髓灰质炎口服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的是: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 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 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安排在冬季服用 E.可用 母乳送服 (E)20、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优点不包括:A.疫苗病毒随粪便排出,扩大了免疫范围 B.可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IgG C.口服方便,儿童易于接受 D.疫苗病毒在肠道增殖,产生局部SIgA 可以阻断野毒株的感染 E.易保存不需冷藏(B)21、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 B. 感染性 (A)22、不符合体内抗-HCV抗体阳性的解释是:A.感染了 HCV,已恢复 B.血中含 HCV RNA,有传染性 C.急性丙型肝炎 D.慢性丙型肝炎E.HCV 携带者 (A)23、关于病毒的潜伏感染错误的论述是A 始终 有病毒检出 B必有原发感染 C 可长期潜伏与 机体出于相对平衡状态 D 使免疫力下降的因 素可激活潜伏的病毒 E 病愈后,病毒回到 潜伏部位 (E)2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A.细胞溶解 死亡; B.细胞融合; C.细胞转化; D. 包涵体形成; E.以上均对; (C)25、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 A. 病毒; B.人工合成双股RNA; C.衣原体; D.细菌 脂多糖; E.头孢菌素; (D)26、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 A.致细胞病变作用 B.红细胞凝集 C. 干扰现象 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 E.细胞培养液 PH改变 ( E)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 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 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B. 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 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 D.中和抗体 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 抗原检测中和抗体 (A)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包涵体的形 成一定是特异的;B. 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 诊断有一定意义; 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 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B)1、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A.诱发细 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B.直接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 C.直接杀灭病毒D.阻碍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E.与 病毒结合,阻止其脱壳 ? ? (A)8、被狂犬咬伤的病人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是错误的:A.立即送医院手术清创 B.立即用20% 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 C.用高 效抗狂犬病病毒血清作局部浸润性注射 D.注射 狂犬病疫苗 E.冲洗后的伤口用酒精及碘酒涂擦、 消毒 ? ( )9、Kaposi肉瘤的主要病原体是:A.HHV-1 B.HHV-3 C.HHV-6D.HHV-7 E.HHV-8 (D)10、EBV的感染可能是:A.增殖性感染 B.潜伏感染C.恶性转化 D.以上三者都可能E.以 上三者都不可能 (D )13、下列方法中,不能灭活HBV的是:A. 煮沸 100 ℃,30min B.高压蒸汽 121 ℃, 20min C.0.5% 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 D. 70% 乙醇浸泡,30~60min E.5% 次氯酸钠, 60~120min (C)14、不符合血清 HBsAg(+)、HBeAg(+)和抗 HBc(+) 的解释是: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 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C)17、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A.所致疾病的 临床特征 B.流行病学特征 C.核蛋白和基质蛋 白的抗原性 D.血凝素 E.神经氨酸酶 (D)21、肠道病毒属共同特性中的错误一项是: A.20 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小 RNA 病毒 B.耐 酸、耐乙醚 C.细胞浆内增殖 D.寄生于肠道, 只引起人类消化道传染病 E.病后免疫力牢固 (C) 23、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B.眼分泌物C.粪D.尿 E.血 (C)2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毒是:C.肠道病 毒 70 (A)32、不符合体内抗-HCV抗体阳性的解释是: A.感染了 HCV,已恢复 B.血中含 HCV RNA,有 传染性 C.急性丙型肝炎 D.慢性丙型肝炎 E.HCV 携带者 (B)34、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所致的疾病是:A.人 类免疫缺陷综合征B.成人T淋巴细胞和人毛细胞 白血病C.自身免疫性疾病D.血友病E.淋巴瘤 (D)35、HEV的传播和流行主要是通过:A. 血液 和血制品 B. 性接触 C. 日常生活接触 D. 水 源或食物被粪便污染 E. 垂直传播 (D)36、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D)A巨 细胞病毒 B.风疹病毒 C.乙型肝炎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单纯疱疹病毒 (D)38、关于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错误 的是A甲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 B.乙 型肝炎病毒—输血和注射 C.丙型肝炎病 毒—输血和注射 D.丁型肝炎病毒—消化 道传播 E.戊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 (D)35、可致潜伏感染的病毒是 A..乙型 肝炎病毒 B.麻疹病毒 C.汉坦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B)35目前认为与鼻咽癌病因有关的病毒 是 B.EB病毒 (C)35、潜伏感染的特征之一是:A.病毒不断 从宿主排出 B. 血液中持续存在病毒抗 原 C.仅在发作期才能检出病毒 D.病毒 引起慢性进行性损伤 (A)35、下列病毒感染人体不引起病毒血症 的是:A.流感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 麻疹病毒 D. 风疹病毒 (A)35、下列哪个不是HIV的传播方式 A 呼 吸道 B 输血 C 性接触 D 器官移植 E 母婴垂直传播 (B)35引起胃肠炎的病毒主要是 B.轮状病 毒 (E)35、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病原体是 E SARS-Co V (C)35、属于逆转录病毒的是A.流感病毒 B. 甲肝病毒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麻疹 病毒 (B)35、属于疱疹病毒的是,A、汉坦病毒 B.E B病毒 C.麻疹病毒 D.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 (D)35、属于缺陷病毒的是(D)A 甲肝病毒 B 乙肝病毒C 丙肝病毒D 丁肝病毒 E 戊 肝病毒 (B)35、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 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 A. 向组织间隙扩散; B.沿神经扩散; C.水平 传播; D.细胞与细胞融合; E.垂直传播; (D)35、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D. 粪口传播; (C)35、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 : A. 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B.诱导干扰素产生; 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D.中和 病毒毒素; 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A)35、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 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 A.包涵体; B. 蚀斑; C.空斑; D.极体; E.异染颗粒; (D)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D.水痘 (A)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 症 A.轮状病毒; B.麻疹病毒; C.风疹病 毒; D.腮腺炎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 毒; ()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 项是错误的 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 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C.在补体参 与下溶解靶细胞; D.经T细胞释放T NF 杀伤靶细胞 (C)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的病毒是 C.流感病毒 (B)26.有关病毒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不正 确的方法是 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 标本 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 C.标本运送 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 D.标本采 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 E.运输培养基 中应含有抗生素 单选题 1、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哪一项是错误 的?c.HBsAg(+)表示患病 2、不符合血清 HBsAg(+)、HBeAg(+)和抗HBc(+) 的解释是:C.乙型肝炎恢复期 3、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D。干扰现象 ?4、判断流感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是否生长,应 选择:C血凝抑制试验 5、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是:D.血凝素和 神经氨酸酶 6、对甲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D.早期诊断可测 定特异性 IgG 7、对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的错误叙述是:E。 存在颗粒最表面 ?8、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错误叙述是: D.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9、目前控制 HCV 传播的主要措施是:C。进行 抗-HCV筛查 10、HCV 与 HBV 的不同点是:D。表面蛋白抗原 易变异 11、艾滋病病人淋巴细胞不可能出现:A.CD4+T 细胞增加 12、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错误叙述是:B.主 要传播媒介是蜱 13、下列哪个不是HIV的传播方式A 呼吸道 14、HEV与HAV的不同点是:E.患者多为成人, 病死率高 15、不符合脊髓灰质炎口服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 的是:E.可用母乳送服 ? ?16、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优点不包 括:A.疫苗病毒随粪便排出,扩大了免疫范 围 17、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 B. 感染性 18、不符合体内抗-HCV抗体阳性的解释是:A. 感染了 HCV,已恢复

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
Hantavirus

汉坦病毒属病原学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ssRNA分3个节段 L RNA M RNA
包膜
S RNA
G2包膜糖蛋白
血凝
核衣壳蛋白 RNA聚合酶
G1包膜糖蛋白
受体吸附、中和抗原

细胞培养:金黄地鼠肾细胞、Vero细胞、 恒河猴肾细胞等多种细胞中缓慢增殖, 可形成包涵体
易感动物:黑线姬鼠、乳小白鼠等

线

小白鼠


汉坦病毒型别、动物宿主、致病性及分布
病毒型别
动物宿主
汉滩病毒
黑线姬鼠
(hantaan
virus,HTNV)
首尔病毒
褐家鼠
(Seoul virus,
SEOV)
辛诺柏病毒
草原
(Sin Nombre 鹿鼠
virus,SNV )
所致疾病
分布地区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朝鲜,中国 和远东地区
HFRS
中国,朝鲜
(高热、出血、肾损 和日本等
害)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南、北美洲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 (急性肺水肿,成
人呼吸窘迫征,青壮年多见)

HFRS的特点
9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少
9临床特征:
高热、出血、肾损害
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95期临床表现: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恢复期 9病死率:~15% 9免疫性:持久
病毒性出血热病的“3H”:
hyperpyrexia
hemorrhage
hypotention
5

出血热病毒介绍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表31-1)。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 表31-1 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病毒科病毒主要媒介所致疾病分布 披膜病毒科基孔肯雅病毒蚊基孔肯雅热亚洲、非洲 黄病毒科黄热病病毒蚊黄热病非洲、南美洲 登革病毒蚊登革热亚洲、加勒比海地区 Kyasanur森林病病毒蜱Kyasanur森林病印度 Omsk出血热病毒蜱Omsk出血热俄罗斯 布尼亚病毒科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啮齿动物肾综合征出血热亚洲、欧洲、非洲、 美洲 Rift山谷热病毒蚊Rift山谷热非洲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 热 非洲、中亚 新疆出血热病毒蜱新疆出血热中国新疆 沙拉病毒科Junin病毒啮齿动物阿根廷出血热阿根廷 Machupo病毒啮齿动物玻利维亚出血热玻利维亚 Lassa病毒啮齿动物Lassa热非洲 丝状病毒科Marburg病毒猴、蚊?Maburg出血热非洲、德国 Ebola病毒?未确定Ebola出血热非洲 第一节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Hanta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一个新属。根据其抗原性及基因结构特征的不同,目前至少可区分为6个型。其中汉滩病毒、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汉城病毒和普马拉病毒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病原;辛诺柏病毒、黑港渠病毒及囚犯港病毒为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antavirus pulmonary symdrome,HPS )的病原。 HFRS是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

出血热病毒介绍

出血热病毒介绍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表31-1)。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 表31-1 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病毒科病毒主要媒介所致疾病分布 披膜病毒科基孔肯雅病毒蚊基孔肯雅热亚洲、非洲 黄病毒科黄热病病毒蚊黄热病非洲、南美洲 登革病毒蚊登革热亚洲、加勒比海地区 Kyasanur森林病病毒蜱Kyasanur森林病印度 Omsk出血热病毒蜱Omsk出血热俄罗斯 布尼亚病毒科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啮齿动物肾综合征出血热亚洲、欧洲、非洲、 美洲 Rift山谷热病毒蚊Rift山谷热非洲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 热 非洲、中亚 新疆出血热病毒蜱新疆出血热中国新疆 沙拉病毒科Junin病毒啮齿动物阿根廷出血热阿根廷 Machupo病毒啮齿动物玻利维亚出血热玻利维亚 Lassa病毒啮齿动物Lassa热非洲 丝状病毒科Marburg病毒猴、蚊?Maburg出血热非洲、德国 Ebola病毒?未确定Ebola出血热非洲 第一节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Hanta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一个新属。根据其抗原性及基因结构特征的不同,目前至少可区分为6个型。其中汉滩病毒、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汉城病毒和普马拉病毒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病原;辛诺柏病毒、黑港渠病毒及囚犯港病毒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