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赣府发[2009]22号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企业和居民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物流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全省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我省物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工业化步伐加快,支柱产业和工业园区成为主要增长极,带动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我省物流业进入新的发展期。

1.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业规模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物流业呈平稳较快增长。2001-2005年,全社会货运量从2.45亿吨增加到3.32亿吨,年均增长8.3%;货物周转量从747.6亿吨公里增加到881.6亿吨公里,年均增长6.8%。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17080亿元,同比增长17.8%,反映出全社会物流需求的旺盛。旺盛的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总量呈逐年扩大态势。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形成了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为13.37万公里,公路网密度0.8公里/平方公里,以南昌为中心,以国、省道为主骨架,省、市、县、乡相连接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其中高速公路2316公里,初步形成“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全省铁路营业里程2514公里,铜九铁路江西段建成,京九、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已完成,初步形成了“一纵二横”的运输格局,并全面建立了货运信息系统;水路通航总里程5716公里,拥有19个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的码头,其中九江港年吞吐量超过4000万吨,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运体系;建成5个民用机场,在建2个,辟有45条航线。不断完善的交通设施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发达的通信网络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需求。

3.物流企业不断壮大,企业物流理念开始转变。2008年底,我省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共有2800多户,近两年实现营业额、利税均以35%以上的速度增长。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代表着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涌现。一些企业开始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积极探索加强物流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部分大企业将企业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统一整合,实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加快资金的周转。有些企业还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实行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摆脱繁杂的运输、仓储事务,集中精力抓主业发展和市场竞争。

4.发展软环境不断改善,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组织保障,我省建立了由省发改委牵头的全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基地和口岸建设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南昌、赣州、九江等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口岸大通关形成的区域快速通关平台,实现了省内通关一体化、区域通关快速化,建立了与周边主要口岸“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开通了“赣粤港”直通口岸通道。出台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优惠政策,货物进出口的物流时间明显缩短,费用大幅下降。

(二)面临形势。

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我省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抢抓国家产业振兴政策机遇的重要举措。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创造利润的第三重要源泉,也是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省物流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支持引导我省物流企业实施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对于提升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制定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危机,物流企业需要加快重组步伐,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平稳发展;需要主动转

变发展方式,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力;更需要充分发挥物流业的服务和支撑作用,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3.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我省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省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我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我省企业的竞争力。作为国内物流最繁忙的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区的共同腹地,国内外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我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改善物流条件,缩小我省与东部地区物流成本的差距,抓住国际和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我省投资,促进我省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现代物流发展平台,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江西现代物流业发展,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物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我省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又要从产业长远发展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科学引导,协调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没有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相协调。

3.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利于杜绝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为重点,优先协调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按规划、分步骤地建设一批有示范效应、有较强辐射功能、具备相应层次功能的物流项目。

4.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区别对待差异化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基础条件,优化资源组合,运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将现有物流资源从功能和利用效率上得到全面提升。以整合物流资源为基础,以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整合与构建相结合,促进现代物流的有序良性发展。

5.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发挥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必要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尤其是骨干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

(三)发展目标。

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稳定发展。到2011年,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网络,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物流运输格局,构建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培植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

根据国家物流区域布局,我省为中部物流区域,南昌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综合考虑我省交通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以及与周边省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重点发展五大物流区域,构建三级节点。构建以省会南昌为中心的高效便捷、功能完备、货畅其流、集散有序、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网络。五大物流区域是南昌、赣西、赣南、赣北、赣东物流区域,构成我省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大开放式物流框架。每个物流区域的主要中心城市建设地区性物流节点。其中,南昌为国内区域性物流节点;九江、赣州、鹰潭为国内地区性物流节点;新余、宜春、萍乡、上饶、景德镇、抚州、吉安为省级物流圈重要节点。依托五大物流区域和三级物流节点,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化配送中心。加快建设不同功能的现代物流园区,着力把南昌建成全国区域性物流基地,把江西打造成中部地区现代物流的主要枢纽。

(二)推动社会物流资源整合。

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拍卖、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分散的部门物流资源,改造提高,完善功能,发挥效益。

鼓励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发展多式联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率,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衔接的物流运输机制,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快物流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发展和引进物流中介服务企业、物流咨询企业、物流基地建设企业、物流设备制造企业、物流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等,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

(三)加快培育各种专业物流主体。

鼓励企业投资物流业,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等综合性物流企业。加快培育各类专业物流,包括:钢铁物流,将主业从原料到产品物流相关业务剥离,建立具有交易功能、仓储运转、加工配送、信息分析处理、融资、对外贸易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钢铁物流基地;有色金属物流,合理整合从矿产、原材料到各种深加工产品各环节的物流资源,提高物流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的整体优化;建材物流,以专业性较强的大型物流企业为支撑,推进建材物流企业与大型仓储式建材超市的联合;汽车物流,发展专业化、信息化的第三方汽车物流,提高供应链中各环节集成的信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农产品物流,鼓励引导物流企业深入农村市场,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商贸业物流,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连锁超市、便民店、专营店、专卖店等多种商业模式,逐步构建安全、快捷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口岸物流,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货运资质的国际货代、船代等口岸服务企业,充分发挥海关、检验检疫等查验机构的作用,以多式联运为基础建立口岸通道,形成立体口岸货运网络;陶瓷、烟花、化工等其它特殊商品物流。

(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我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按照国家制订的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我省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省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我省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各设区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五)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运等系统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广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订货系统(EOS)、客户关系管理(CRM)、物流信息系统(LMS)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实现物流的信息化。

(六)推广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国家制定的物流标准,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我省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与转运设施工程。

要进一步依托现有交通运输设施,促进多式联运通道与多式联运转运设施有机结合。到2011年,在现有6条多式联运通道,即南昌-深圳铁运线路、南昌-厦门铁运线路、南昌-上海铁运线路、赣州-厦门铁运线路、赣州-深圳铁运线路、南昌-上海水运线路基础上,新开多式联运口岸通道5条,分别是赣州、抚州、鹰潭、新余-九江城西港水运口岸通道,南昌铁路口岸-抚州-福州港通道,萍乡(万载)-九江(南昌)-上海烟花爆竹运输通道,宜春-黄埔铁路口岸物流通道,九江水运口岸-上海、赣州-香港农副产品口岸绿色通道。

到2011年,在现有8个口岸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即南昌南站铁路口岸作业区、赣州东站口岸作业区、赣州经济开发区公路口岸作业区、新余铁路货场口岸作业区、南昌白水湖国际集装箱码头口岸作业区、南昌物流保税区(B)、九江水运口岸、南昌航空口岸基础上,新建多式联运转运设施13个,分别是:萍乡上栗县烟花爆竹物流中心、宜春万载县烟花爆竹物流中心、九江城西港区与京九铁路相接的进港铁路、九江城西港物流基地冷链中心、九江水运口岸化工仓储中心、南昌昌北铁路物流园、赣州南站铁路物流园区、宜春(高安)建陶物流园区、鹰潭国际集装箱码头、抚州铁路物流园区、宜春市铁路口岸物流园区、江西电子口岸二期工程、国际集装箱调配电子信息服务中心。

(二)物流园区工程。

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以及不同区域物流需求,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具有不同功能的物流中心、专业化配送中心。培育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创建知名物流服务品牌。加快建设不同功能的现代物流园区以及服务于规划区内产业配套的综合性、专业性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充分发挥铁路等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重点项目见下表:

(三)城市配送工程。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在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布局中,优先支持城市商贸服务产业物流项目的投资项目,按规划、分步骤地建设一批有示范效应、有较强辐射能力、具备相应层次功能的城市商贸服务产业物流项目。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支持城市大型连锁企业加强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特别是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结合商品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其延伸物流、加工、配送服务功能。加快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

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加快改造重点城市和交通枢纽的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增强其加工配送等服务功能。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

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大宗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贸易与物流方式的创新。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与品牌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贸易方式;支持流通企业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鼓励发展直达供货、加工配送等物流方式,减少仓储运输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在省内重点产业集聚地和交通枢纽,新建和改造大宗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强大宗商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加工机械、装卸设备和运输车辆等。

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加快建设农资连锁经营、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流通三大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构建连接城乡、双向流通、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全面构建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区域性配送中心为支撑、遍布乡村的放心店为终端的流通服务网络。新建和改造一批物流中心、专业市场、连锁网点,组建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发展县域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和乡镇超市、村级农家店,用足用好“农超对接”、“家电下乡”等利好政策,拓展经营领域,着力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重点发展建材、化工电子、服装纺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使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城镇体系、生态环保等更趋合理化。以建设出口加工区为龙头,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电子工业、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工业等产业聚集区、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引导生产与流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将企业的物流资产、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原料采购、运输、仓储等一体化运作,创新物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六)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要遵循标准化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标准体系的应有特征和属性,建立与国际先进的物流标准体系接轨的,适合我省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物流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适用性强、涵盖面广的物流标准体系,协调、规范涉及物流的生产活动、技术设施、管理规范、服务质量。加大对我省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制定物流管理和服务相关标准,密切关注国内外物流标准化发展趋势,注重最新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标准化。

(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和重要标志。构筑全省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物流信息中心、信息交换中心和信息安全中心。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分两级建设,其中,省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功能是实现省内各市区、各大型物流企业、政府各部门及省际间、省与国际间的物流信息对接,对物流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地市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市本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其他专业物流信息平台,其功能主要提供本地区、本园区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服务,同时向省级平台开放,供全社会共享。

(八)物流科技攻关工程。

组织和引导我省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参与国家物流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支持企业从事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公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有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的企业,政府适当予以奖励。为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鼓励我省相关高校启动物联网的前瞻性研究性工作,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我省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九)应急物流工程。

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建立应急物流。建立并完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制订并优化应急管理行动流程;制订并完善应急管理法规体系;搭建应急管理信息平台;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各级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资源整合、产业布局和跨行政区域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规划实施。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和进度,并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实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目标。重视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全社会合力推进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

(二)制订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重点物流项目库,对重点项目建设在中央投资配套和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

(三)培育物流体系。

遵循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规律,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修订或废除过时政策法规;加大物流市场整治和监管,避免无序竞争;规范针对物流企业的各种收费,整顿道路运输收费站点,对物流服务价格实行宏观指导,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积极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促进国际物流发展。

(四)增加物流投入。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尤其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物流企业。鼓励我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对资产质量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支持鼓励上市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对效益好,有市场前景的物流项目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重点支持。

(五)统一物流标准。

做好物流标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建立适应我省企业评估的标准体系。制订能够衡量各种运输工具、包装容器、集装箱、仓储等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技术标准。统一在包装、运输、装卸、储存等作业环节的地方标准,形成一套地方通行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统计部门应高

度重视全省物流统计工作,积极配合省物流主管部门进行社会物流统计,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六)培养物流人才。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各种人才。要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市场急需人才。发挥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优势,开展多层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加快全省物流企业技术更新和管理创新,同时,开展并规范物流职业资质认证工作。

附件: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分工方案

附件:

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分工方案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一)鼓励生产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在改造物流流程的基础上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二)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鼓励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由省商务厅、省发改委会同省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邮政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四)发展农产品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日常消费品的统一配送,推动建立农村物流体系。由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省粮食局负责。

(五)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由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民航江西监管局、省发改委、省工信委、南昌海关、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局负责。

(六)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企业竞争力。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七)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由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科技厅负责。

(八)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商务厅、江西银监局负责。

三、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九)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实施能源、矿产品物流工程。由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省工信委、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商务厅负责。

(十)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施大宗农产品和农村物流工程。由省发改委会同南昌铁路局、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粮食局、省供销社负责。

(十一)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效率。实施城市配送工程。由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烟草专卖局、省邮政管理局、省新闻出版局负责。

(十二)逐步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由省卫生厅、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十三)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由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社负责。

(十四)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商务厅负责。

(十五)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由省商务厅会同省发改委、省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六)鼓励邮政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由省邮政管理局、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南昌海关、民航江西监管局、省发改委负责。

(十七)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应急物流工程。由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四、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十八)加快发展铁海联运,逐步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其配套功能。由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南昌海关、省商务厅、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十九)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促进口岸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由省商务厅会同南昌海关、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质监局负责。

五、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二十)发展五大物流区域,建设物流出省通道,优化物流业区域布局。由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二十一)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实施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由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会同南昌铁路局、省科技厅、民航江西监管局、省能源局负责。

(二十二)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配送中心。实施物流园区工程。由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商务厅、省工信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昌海关、民航江西监管局、省粮食局负责。

七、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

(二十三)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南昌海关、省商务厅负责。

(二十四)制订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质监局、省交通运输厅、南昌海关、省商务厅负责。

(二十五)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航空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实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由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南昌铁路局、省工信委、省质监局、南昌海关、省商务厅、民航江西监管局、省邮政管理局、省粮食局负责。

(二十六)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各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南昌铁路局、省质监局负责。

八、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二十七)加快我省有关物流地方标准的制定,加强物流信息化标准工作。由省质监局、省发改委、省科技厅会同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八)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实施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质监局负责。

九、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二十九)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由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公安厅、省科技厅、南昌铁路局、省公安厅、省发改委负责。

(三十)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由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负责。

(三十一)积极开发和利用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由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质监局负责。

(三十二)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专用物流技术装备。由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发改委负责。

十、加强组织和协调

(三十三)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发挥全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的作用。由省发改委负责。

十一、改革物流管理体制

(三十四)继续深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货代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建立物流综合管理体系。由省发改委会同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商务厅、民航江西监管局、省工信委、省邮政管理局等部门负责。

(三十五)规范运输、货代等行业的管理,促进物流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完善对物流企业的交通安全监管机制。其中规范运输行业的管理由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负责;规范货代行业的管理由省商务厅负责;完善对物流企业的交通安全监管机制由省公安厅负责,省工商局、南昌海关、省邮政管理局配合。

(三十六)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加强监管,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由省工商局、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公安厅、省发改委负责。

十二、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三十七)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由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南昌铁路局、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工信委、省农业厅、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省国税局、省地税局、江西银监局、民航江西监管局、省邮政管理局等部门负责。

(三十八)研究制定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完善法规体系。由省发改委会同省工信委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制订落实专项规划

(三十九)制订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等专项规划。由省发改委会同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制订煤炭、油气等能源专项规划。由省能源局负责。

(四十一)制订应急物流专项规划。由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二)制订商贸物流专项规划。由省商务厅会同省发改委、省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三)制定物流标准专项规划。由省质监局会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多渠道增加投入

(四十四)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由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银监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五)鼓励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股票上市筹集建设资金。由江西证监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六)鼓励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由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七)加快实施物流业重点工程,对涉及全省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安排地方预算内建设投资给予支持。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十五、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四十八)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由省统计局会同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负责。

十六、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四十九)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物流“软环境”建设。由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南昌海关会同省能源局等部门负责。

(五十)建立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做好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相关配合工作。由省发改委、省商务厅会同省工商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委等部门负责。

十七、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五十一)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负责。

十八、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五十二)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由省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负责。

十九、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

(五十三)建立由省发改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相关部门一名厅级干部为成员,一名处级干部为联络员,负责沟通情况,协调《规划》落实过程中的事宜。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江西省铁路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江西省铁路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全省铁路建设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抢抓国家加快铁路建设的黄金机遇,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铁路建设目标任务,扎实推动全省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保障安全的原则,着力扩大规模、补齐短板、提高标准、完善网络,加快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尽快形成对接周边、联通重要经济区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实施铁路建设“853”工程,力争实现“八开八成”,基本形成“五纵五横”路网主骨架,加速构建“三个交通圈”。铁路项目建设投资完成1400亿元以上,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20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其中高铁达到1500公里,快速铁路覆盖所有设区市和70%左右的县(市、区)。 “八开八成”,即开工建设安九客专、赣深客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昌景黄铁路、瑞金至梅州铁路、长沙至赣州铁路、吉抚武温铁路等8条铁路,

建成武九客专、安九客专、昌吉赣客专、赣深客专、九景衢铁路、蒙华铁路煤运通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等8条铁路。 “五纵五横”,即基本形成合福、阜鹰汕、银福、京九、蒙吉泉5条纵向通道和沿江、岳(长)九衢、沪昆、衡吉温、韶赣厦5条横向通道。 “三个交通圈”,即实现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交通圈,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交通圈,至北京、西安、昆明等城市6小时交通圈。 (二)年度安排。 2016年基本建成1条、开工4条,即基本建成武九客专江西段,具备联调联试条件;开工建设安九客专、赣深客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 2017年建成2条、开工1条,即建成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开工建设昌景黄铁路,力争开工建设瑞金至梅州铁路。 2018年建成1条、开工1条,即建成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瑞金至梅州铁路,力争开工建设长沙至赣州铁路。 2019年建成2条、开工1条,即建成昌吉赣客专和蒙华铁路煤运通道,开工建设长沙至赣州铁路,力争开工建设吉抚武温铁路。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印发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印发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供稿:经济贸易处供稿时间:2010-01-21 粤府[2009]168 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9年12月25日 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物流业的作用,更好地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一2020年)》精神,特编制《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本规划是一个既立足于保持我省物流业稳定发展,又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我省物流业的行动方案,重点考虑2009一2011年的工作安排。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省物流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1 .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到2008 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823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1883公里;港口通过能力约9.3亿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已成为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由公路、铁路、海港、空港所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2 .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 年,我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57.9 3 亿元,比200 4 年增长73.9 % ,年均增长14.8% ;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76279 万吨,比2000 年增长47 . 9 %。 3 .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各级政府积极规划,推动建设了一批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促进了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 4 .物流企业迅速发展。马士基、UPS 、TNT 、联邦快递等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先后进入我省,多种所有制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目前我省共有 A 级物流企业56 家,占全国近11 % ,名列全国前茅。 5 .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建设了一批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物流管理效率,推动了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但应当看到,我省物流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不够协调,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物流业的质量和效益不理想,粗放型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我省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重近18 % ,远高于发达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进展规划 现代物流产业是西安着力培育和进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进展现代物流业,关于西安实现“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安物流业进展现状 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进展时期,总体规模较小,进展水平较低,但进展潜力巨大。据统计,交通运输、仓储和批零商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物流增加值)从1993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1 亿元。物流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 7.98 %提高到2002年的13.5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物流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和迫使企业探究降低经营成本、开发新的利润源的途径,。一些传统物流企业和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都对原有的购、销网络进行改造和完善,提升和强化了服务社会的功能;特不是新兴商业业态(如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货运代理企业等)发挥其信息传递快、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利

用建立配送中心拓展了服务范围。西安石油公司、西安十九粮贸公司、陕西邦家食品营销公司还被列为“全国进展物流配送重点企业”。中储等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改造差不多开始启动现代物流的营运。现代物流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进展动力差不多形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区域性物流服务体系的时机差不多成熟。 目前,西安也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物流业进展的因素,诸如: 1、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传统的行业治理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规模进展。受长期打算经济的阻碍,物流被分割成多个部门治理,物流体系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2、观念陈旧、自我封闭,造成物流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愿将物流业务托付给专业性企业完成,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第三方大型龙头物流专业企业难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实力无法增强。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环境保护部令号)及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号)的相关规定,为避免或减缓“十三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建设对市民生活环境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昆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现将《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信息第二次公示相关事宜公示如下: 一、规划简况 《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年)》的规划范围包括昆明市全市域范围(含滇中新区范围),面积约万,包括“一市七县六区”。通过“十三五”五年会战,到年,将增强与国内“长三角”、“成渝”、“珠三角”和境外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的互通互联,重点推动道路网、地铁网、铁路网、航空网、水运网、管道网“六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交通枢纽功能完备、内连外通、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适应云南省、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服务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需要。 二、相关说明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委托广西博环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对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根据国家和本市法规及规定,特向公众进行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

本次信息发布内容为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成果。下一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规划周边环境现状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年昆明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天,轻度污染天,空气质量日均值达标率。东川区、安宁市、晋宁区、嵩明县、石林县、富民县、宜良县、禄劝县、寻甸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 、水环境现状 年,昆明主城区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宝象河水库、清水海水质达标率;个县(市)区中,地表水源水质均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标准。滇池草海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阳宗海水质类别与上年相比由类转为类。全市河流水质总体良好。 、声环境现状 昆明市主城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为好。昆明市各县(市)区区域环境昼间噪声等效声级总体水平达二级(较好)和三级(一般)之间,与上年相比,年东川区、安宁市、宜良县、石林县、呈贡区的区域环境昼间噪声等效声级下降,禄劝县、嵩明县、富民县、晋宁区、寻甸县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上升。 四、规划环境影响概述 规划环评对于短期或小范围非常具体的影响,包括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可以通过具体措施来避免或减轻。在规划环评过程中予以简评,重宏观轻微观;在规划环评中,重点考虑整体的

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附件: 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

目录 一、发展需求 (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2) 三、规划的范围与期限 (4) 四、规划方案 (4) 五、规划实施 (8) 六、保障措施 (9)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布局完善、服务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是实现我省交通运输现代化,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任务。 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方案为:“三纵四横”主骨架,五条环线、二条联络线和18条地方加密高速,总规模约为4650公里,规划实施以来,江西省高速公路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基本形成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便捷通达、快速高效的路网大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江西省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与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运输能力不足。部分高速公路通道运能紧张、拥堵严重,不能适应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二是网络效率不高,高速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 一、发展需求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我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特别是随着我省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 (内政发〔2009〕103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决策部署,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提出我区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的实施意见。 一、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2009年至2011年我区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以生产性物流和农村牧区物流为重点,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目标,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品牌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努力实现物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促进。 按照初步建立起以物流企业为主体,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基本实现物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11年,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力争物流业年均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品牌,营业额超过5亿元的物流企业达到20户以上,4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0户以上。 二、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 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扶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大型骨干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物流知名服务品牌,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到2011年,全区重点培育发展2 0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物流品牌企业。 (二)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在煤炭生产基地和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煤炭物流园区,通过洗选、加工、混配、集散,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改进煤炭交易方式,积极筹建鄂尔多斯、通辽两大煤炭交易中心。加快发展化工、冶金、建材物流,大力整合资源,推进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新乡市现代物流业进展规划(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规划总则 (1)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期限 (2) 三、规划范围 (2) 四、规划依据 (2) 第二节现代物流业进展现状 (4) 第三节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形势 (5) 一、面临的机遇 (5) 二、面临的挑战 (7) 第二章进展目标和任务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战略定位 (9) 第三节进展原则 (10) 第四节要紧任务 (11) 第五节战略布局 (12) 第六节进展目标 (13) 一、总量进展目标 (13) 二、结构优化目标 (14)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4) 四、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目标 (14) 第三章构建主导服务产业体系 (15)

第一节主导服务产业 (15) 一、产业筛选原则 (15) 二、制造产业筛选 (16) 三、商贸产业筛选 (18) 四、主导服务产业 (20) 第二节大力进展汽车物流 (21) 一、进展重点 (21) 二、要紧任务 (21) 三、进展目标 (23) 第三节加速进展医药物流 (25) 一、进展重点 (25) 二、要紧任务 (25) 三、进展目标 (26) 第四节做大做强家电物流 (26) 一、进展重点 (26) 二、要紧任务 (27) 三、进展目标 (30) 第五节积极进展钢铁物流 (30) 一、进展重点 (30) 二、要紧任务 (30) 三、进展目标 (32) 第六节重点培育冷链物流 (32) 一、进展重点 (32) 二、要紧任务 (33)

三、进展目标 (33) 第七节强力开发煤炭物流 (35) 一、进展重点 (35) 二、要紧任务 (35) 三、进展目标 (35) 第八节全面推动粮食物流 (36) 一、进展重点 (36) 二、要紧任务 (36) 三、进展目标 (37) 第九节稳步进展化肥物流 (38) 一、进展重点 (38) 二、要紧任务 (39) 三、进展目标 (39) 第四章打造核心物流功能组团 (40) 第一节全力打造新乡国际物流区 (40) 一、明确国际物流区功能定位 (40) 二、加快专业物流园项目建设 (40) 三、推进新乡货运东站扩能升级 (42) 四、加快地点铁路专用线建设 (43) 五、积极助推综合保税仓建设 (43) 六、全力打造内陆无水港项目 (43) 七、努力拓展国际物流业务 (44) 第二节重点建设平原新区物流高地 (45) 一、明确平原新区物流区功能 (45)

物流业振兴发展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________ 物流业振兴发展工作计划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21 页

物流业振兴发展工作计划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运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商贸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省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物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推进、提升的新阶段。全省社会物流总额63950.9亿元。从事物流业的企业50多家,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其中有22家企业先后进入全国物流1强企业,39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有10个物流品牌被评为“*服务名牌”。重点工业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采用物流管理方式的企业占78.02%,运输、仓储等实施外包的占54.9%,可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商贸连锁企业476家,连锁店2.3万家,涉 第 2 页共 21 页

大庆市现代物流业年度发展规划报告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3--2020年) 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供销服务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运行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改善全社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大力促进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所谓物流,是指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

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目前,我市现代物流处于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建成,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仍居主要地位,代表现代物流组织形式的第三方物流正在兴起。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国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2002年全市实现国生产总值1030.7亿元,全社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42.5亿元(不含中石油销售分公司销售收入),交通运输货运量2605万吨,货物周转量33亿吨公里。全市巨大的物流量决定了对现代物流有着强大需求,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虽然地处东北陆,“不沿海、不靠边”,但距离省会较近,距离俄罗斯不远,肇源松花江大桥建成后又可与省直接相连,且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完全可以成为东承接、西辐射省西部、南连接吉辽、北呼应俄罗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几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区之间道路畅通,境铁路总长度305公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第一节基本状况 ——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物流业的作用,更好地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一2020年)》精神,特编制《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本规划是一个既立足于保持广东省物流业稳定发展,又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广东省物流业的行动方案,重点考虑2009一2011年的工作安排。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物流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823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1883公里;港口通过能力约9.3亿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已成为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由公路、铁路、海港、空港所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2.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广东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57.93亿元,比2004年增长7 3.9%,年均增长1 4.8%;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76279万吨,比2000年增长47.9%。

3.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各级政府积极规划,推动建设了一批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促进了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 4.物流企业迅速发展。马士基、UPS、TNT、联邦快递等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先后进入广东省,多种所有制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目前广东省共有A级物流企业56家,占全国近11%,名列全国前茅。 5.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建设了一批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物流管理效率,推动了广东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但应当看到,广东省物流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不够协调,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物流业的质量和效益不理想,粗放型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广东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近18%,远高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三是第三方物流发展总体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四是物流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效率低,难以满足物流社会化的需要。五是物流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较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水平不高。六是体制尚未完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严重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二)面临形势当前,广东省物流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省物流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一是业务量明显下降,服务价格回落;二是发展资金不足,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三是由于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以及资金紧张,企业和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投资下降;四是受部分制造企业、出口企业、零售企业关闭或破产的影响,物流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

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2017年物流行业发展规划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遵循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律,在对我县现代物流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原阳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原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服务原阳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逐步发展”的路子。通过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整合各类物流资源,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规划原则 1、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的优化重组。 2、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物流业务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侧重

于引导、推动和扶持。 3、协调发展。物流发展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相协调,与产业布局规划相配套,服务于商贸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4、信息化带动。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区别之一。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相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的现代化。 5、物流连锁化。物流发展要立足本地,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积极顺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潮流,运用好省内物流资源,加快与省内、外物流大公司的合作,提高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资源和商贸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尽快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物流成本占全县GDP的比重比“十二五”末降低4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县生产总值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市场主体。“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和一个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形成城乡现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 目录 序言 (5)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基本状况 (3) 第二节综合评价 (5) 第三节面临趋势 (7) 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分 (9) 第一节划分类型 (9) 第二节重大关系 (11) 第三节划分结果 (13)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开发原则 (17) 第三节主要目标 (18) 第四节战略格局 (20)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3)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3)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4) I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7) 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32)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2) 第二节区域分布 (33) 第三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36)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 (37) 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38)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8)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0)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3) 第四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45)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46)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 (46) 第二节管制原则 (47) 第三节近期任务 (53)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5) 第一节主要原则 (55)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6)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8)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58) 第九章区域政策 (60) 第一节财政政策 (60)

第二节投资政策 (60) 第三节产业政策 (61) 第四节土地政策 (62) 第五节农业政策 (62) 第六节人口政策 (63) 第七节环境政策 (64)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65) 第九节绩效评价政策 (66) 第十章规划实施 (68) 第一节规划实施 (68) 第二节监测评估 (70) 附表1:重点开发区域名录 (72) 附表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73) 附表3: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74) 附表4:点状开发的城镇 (75) 附表5:全省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表 (76) 附表6: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7) 附图1: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109) 附图2:陕西省地形图 (110) 附图3: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111)

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的总体部署,加快发展我省现代物流业,现制定《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009年~2012年。 一、产业现状 物流总量快速增长。2008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33万亿元,增长11.9%;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13.19亿元,增长9.4%;社会物流总费用1963.21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8.1%。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5.73亿吨,增长13.2%;其中,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71亿吨,增长14.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42.52万标箱,增长8.2%;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99.36亿元,增长12.1%。与此同时,一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2008年,我省获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11家,通过国家3A 级及以上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物流企业8家(其中5A 级1家),获评“中国物流A级信用企业”3家(其中3A级2家),列入国家物流税收试点企业13家。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规划建设了一批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我省周边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提供“公铁水”联运、“无缝衔接”服务的物流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中。厦门市和福州市分别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以我省为主体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和东部沿海物流通道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和十大物流通道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业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海、空港口为枢纽,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以公路为网络,以内河为辅助的综合运输体系。福州港、湄洲湾港、厦门港三大港建设步伐加快,厦门港进入我国集装箱干线港口行列,其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七位;福州港成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目前,全省港口有生产性泊位477个,综合通过能力达2.3亿吨;集装箱专用码头36个,吞吐能力达912万标箱。铁路干线有鹰厦、漳龙、峰福、赣龙、温福等5条出省铁路通道与全国铁路网相连,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向莆铁路福建段等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逐步形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主骨架,现有5个进出省通道。拥有福州长乐、厦门高崎、泉州晋江、南平武夷山、龙岩冠豸山等5个机场。管道输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LNG和石油输送管道建设已全面展开。 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新发展。2008年,全省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973万门,通信光缆线路总长度23.7万公里,移动交换机容量4629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网容量1045万户,移动短信中心容量8108万条,宽带接入端口达407万个。福建电子口岸项目在厦门已实现与口岸通关联检、物流企业等联网,建成覆盖厦门市物流园区的宽带网络和运输作业数据交换联动系统、通关数据支持系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福建交通集团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完成整体规划,目前正按规划逐步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各项功能的开发建设和应用。 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物流通道正在形成。我省积极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和对台通道作用,大力拓展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合作,出台了《福建省关于鼓励中西部省份从福建省港口进出口货物及投资建设码头泊位的规定》等优惠政策,建立了闽赣海铁联运联席会议制度,并多次赴中西部和周边省份推介对接福建港口,扩大了我省港口的经济腹地,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对外开放的出海通道。近年来,中西部省区通过福建进出的货物流量呈上升趋势。 我省物流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物流企业分布比较散,规模较小,实力偏弱,港口作为运输枢纽、物流节点的大规模集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无缝衔接需进一步完善,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物流业增加值增速较慢,高级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还相对较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功能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X三省交界区域和支撑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政〔X〕11号)和《X 市城市总体规划(X—X年)》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1.物流业规模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由X年的40.1亿元扩大到X年的66.8亿元,年均增速10.7%;全市公路完成货运量7.4亿吨、货运周转量2890.5亿吨公里。 2.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市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2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48.2公里。目前,我市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由X高铁、X铁路和X铁路组成的“二纵一横”铁路枢纽;形成了由X、X、X高

速公路与正在建设和推进的X、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构成的“二纵二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由X、X、X等组成的“三纵二横一联”国道干线和由X、X、X等组成的“五纵四横四联”省道干线路网;X通用航空机场、X机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优势独特。 我市是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是X经济区5个区域物流枢纽之一,已被纳入X协同发展战略联动城市,成为“一带一路”、环渤海经济圈、X五大国家战略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X交通物流园、X 物流园、X物流园、X国际物流港、国药X物流中心、X果蔬城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加快实施,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态势。X年以来,全市在建占地30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8个、100亩以上的11个,其X 国际物流港被评为X年X省示范物流园区。 3.物流技术装备条件有所改善。货运车辆逐步向多元化、规模化、绿色节能方向发展。全市货车总量达到8.2万辆,重型牵引车14943辆,半挂车15962辆,大中型集装箱货车118辆,厢式货车4689辆,液化天然气货车1317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八挂来网”“X农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运的易”移动互联等物流智能化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4.产业物流发展较快。“十二五”期间,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能够与工业、商贸、农业等产业相融合的物流服务体系。在工业物流方面,随着我市钢铁、煤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生产性物流需求得到充分释放,X物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