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交际民族志研究总结

交际民族志研究总结

交际民族志研究总结
交际民族志研究总结

一什么是交际民族志

话语/交际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人类学家研究语言现象时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关系研究的传统流派之一,它是由海姆斯和甘柏兹在20世纪60年代初使用的方法,用于分析语言在社会文化联系中的使用关系。

它研究在一定文化情境中发生的交际行为、尤其是语言交际行为的性质和功能。它采用民族学的方法,集中研究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言语语段,把研究语言的实际运用视为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落脚点。由于它重视人的社会行为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交际行为、尤其是语言交际行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性质。有的学者把它归入社会语言学;但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是广阔文化背景上的交际行为,应当比社会语言学有更大的内涵。

语言人类学认为,只有联系话语表达所涉及的事件或交际事件(Speech Event Communicative),才能领会在有关场景中使用的语言意义。这种语言事件都有各自文化的印记。特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模式决定谈话内容和形式,社会文化知识在交际中表露出来。交际民族志学者已经搜集到大量新的、有价值的描述性信息,证明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标志性信号资源,在一特定的文化中,言语规则随情景不同而不同。他们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证明说话方式和语法一样,是受规则支配的。

二产生的背景

交际民族志之所以兴起,有其客观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上世纪,尤其是5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语言与文化关系认识的深化。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已经进行了许多有关的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学者们相信,把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研究,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可行的。

其次,这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尤其是乔姆斯基为代表的主流语言学的反思口主流语言学重视语言结构的独立性,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主张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不是语言学研究的任务。这驱使重视语言实际运用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另立门庭,专事语言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交际民族志就是因此而得益的学科之一。

三是人们对语言普遍特征和语言运用多样化认识的加深。人们以往认为,各种语言各有自己的不同的特征,但语言在使用上却是大同小异的。现在人们认识到,情况刚好相反,语言在根本上具有普遍的特征,可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具体使用时却呈现很大差异。而语言与文化相关性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差异。

四是由于对人的语言能力认识的加深。人们认识到,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效地使用语言,就不仅要有语言能力(即在童年时习得的母语语法知识),而且要有交际能力(即知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讲什么话语得体,讲什么话语不得体)。交际民族志正是研究人的这种交际能力的学科。交际能力参数:(1)懂得什么样的话合乎语法;(2)懂得什么样的话能被别人接受;(3)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4)懂得某一种语言形式真正使用的可能性有多大。

五是对语言和文化这两个长期以来被搞得很含混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首先是“语言”这个概念: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是指人类所共有的、用经过编码的声音符号系统进行交际的能力;而某一具体语言则是人类社会里各种口头交际符号系统的一种。前者是人的先天能力;而后者是人从童年时开始,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交际系统,与此同时,他也习得了相应的非语言的文化特征。因此,具体的语言就像社会的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念一样,自然具有文化的特征。反过来说,一定的文化特征也必然以各种形式反映在具体的语言之中。再说“文化”这个概念: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的、需要人们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全部行为方式。显然,在这个意义上讲,具体的语言只是人们所习得的一种习惯系统,在这个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广义的文化和具体的语言两者之间存

在着一种包含的逻辑关系,非语言的文化与具体的语言之间才存在并列的关系。研究者必须首先区分广义的文化与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区分作为人的先天能力的语言与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某一种语言,才能进而研究非语言形式的文化与语言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非语言的文化包括思维文化(如世界观和价值观念)和行为文化(如礼仪和宗教),而物质文化(如汽车和电视)则是行为文化和思维文化的产品。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交际民族志的发展。

三主要研究介绍

交际民族志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交际民族志之父”海姆斯(Dell Hymes)(1927——2009)著有《交谈民族志》,《论交际能力》与甘伯兹合著《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一种民族志方法论》,第二代表人物甘伯兹(Gumperz)(1922——),著有《社会语言学的方向:交际民族志》。

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在乔姆斯看来,语言能力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具有的关于语言的知识。”他认为这种知识主要是一种语法知识,人们利用这种能力可以造出无数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事实上,语言能力不只限于语法知识,还应当包含语音和语义方面的知识。海姆斯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创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由此他提出了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组织并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使人不说出错话和病句。交际能力是选择并其适当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人能够根据交际内容、对象、场合等说出得体的话。

作为交际民族志学的先行者,海姆斯曾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很早就关注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并对美国西海岸的印第安人作过深入的田野观察。1964年,海姆斯在American Anthropologist(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交际民族志”的概念,他认为:“交际民族志包括两大特征,……其一,我们需要新鲜的第一手资料,需要直接考察语言在情境中的使用,以此揭示适于语言活动的模式,这些模式在单独的对语法、对人格、对宗教、对亲属关系及其他类似的研究中是无法获得的。……其二,必须把一个社区(community)作为语境(context),把交际习惯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这样,任何成员所依赖的共享资源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进一步,海姆斯将交际情景的组成部分归纳为如下8个基本因素:1、环境和场面(Setting and Scene);2、会话参与者(Participants,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3、会话目标(Ends,包括目标和结果);4、信息的内容和形式(Actsequence,包括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会话技能);

5、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态度(Key,说话者的语言风格);

6、交际工具(Instrumentalities,包括信道“Channel”和形式,如语言及其方言、代码、变体等);

7、交际规范(Norms,即交际双方在交谈时应该遵守的规范等);

8、言语题材(Genres,指寓言题材,如诗歌、神话、言语、商业信息等)。海姆斯将表示交际情景的8个英文词词首的字母按顺序排列为一个缩写词“SPEAKING”,一表示“语言情景组成部分”。海姆斯所说的言语交际的这8个因素,和交际双方的文化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交际民族志学把言谈话语看做言语和社会文化的核心,认为在言谈活动中语言与文化、社会及个人的关系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交际民族志注重研究跟语言交际相关的民俗文化方面的因素,其研究方法往往需要研究者长期居住在一个社区,观察这个社区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研究者能在最大程度上以一个本地人的眼光解读交际代码系统及其文化意义。交际民族志重视交际环境的构成部分,包括不同类型的交际对象。

1.海姆斯的Speaking研究范式

交际民族志不仅注重研究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差异,如同一族群的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同时也关注不同民族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另外一个研究者甘柏兹早期的学术兴趣是文化人类学和双语、多语问题,后来研究重点专向英国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并进而转入交际民族志研究,甘柏兹利用交际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误解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避免了误会的加深,最终达成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

甘伯兹的研究程序首先从第一阶段民族志描述开始,(1)理解当地的交际习俗,(2)发现反复出现的活动类型,这些活动最可能为既定研究问题提供研究素材,(3)通过观察、访谈主要参与者并与他们核实自己的理解等方式,发现当事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的期待和言语预设。在研究的第二阶段,以民族志方面的发现为基础,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交流事件,将它们录音,对录音材料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1)内容(2)发音和韵律。此处的目的是提取结构上紧密一体的单位。这些单位与录音语料中的其他单位相分离,内部有一定的主题连贯,有较为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其标志是内容、韵律、文体以及其他形式标记的同时转换。将交际民族志的实践做一定的扩展,用“事件”(event)来指称这些临时组合在一起的单位。这里的目的是发现交际的自然结构片段,它们包含了支持或反驳分析者之理解的实证依据,我们可以用它检验有关序列中其他位置上的交际意图的假定。

这些单位被分离出来之后,要将事件的录音整理成文字,以书面形式呈现所有知觉信息—言语和非言语的、音段的和超音段的、韵律的、副语言的,等等;以往和目前的研究都显示,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依靠这些线索进行推理。由此得到互动文本(即由录音材料整理成的文本,其中包含了所有观察到的有交际意义的言语或非言语符号)。这一程序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情境化的理解,而且能够分离出反复出现的形式——语境联系,揭示它们如何影响解释。接下来我们可以比较不同事件中的形式—语境联系,对人们的语境化实践做出更具普遍性的假设。

甘柏兹在其著作《会话策略》中,记述了这样一个跨民族交际的例子:英国一家机场的自助餐厅新雇佣了一些原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女服务员,不久餐厅的领班和主要顾客——机场搬运工就发现这些新来的服务员似乎很傲慢而且固执。观察表明,尽管服务过程中只有相当少的语言交流,但这些女服务员说话的语调及方式却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比如,当询问顾客所点的肉是否要加肉汁时,英国女招待会使用升调,而印度女招待则用降调。甘柏兹等人录下了一些此类对话及相关情景,随后请服务员解释每一组对话的意思,开始印度籍雇员感觉不出自己所说的“肉汁”与英国人有何不同。听了录音的英国教师和自助餐厅的领班

都指出用降调说的“肉汁”很容易理解为“这是肉汁”)不是建议而是陈述,这是在对话情境中似乎多余且相当无礼。听到这种解释之后,印度女服务员才明白为什么顾客对他们的话总是有特别的反应。然后他们开始主动采用英国语音语调。同时,餐厅的管理者们也开始明白印度女招待的降调是其正常询问的方式而并没有无礼冒犯之意。似乎印度女招待早已感到她们受到了误解但却无法客观地辩解,她们只是感觉遭到了歧视。经过几次调整,印度女招待改变了招待语气。在这里,研究者并没有教女服务员如何讲得体的英语,只是向她们介绍了分析结果,并着重介绍了与语境有关的话语理解习惯。通过这样的活动,研究者为那些有交际困难的人提供了自我诊断的方法。

应该说,一个让你仅仅知道如何造出正确的句子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懂得什么时候、对谁该说什么话,应当怎样说,及如何运用语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发音或语法的偏误,很多误解是文化差异导致的。当某一群体因为不能破解另一群体文化规则而无法理解对方意图时,交际失败便随之产生。

1970年美日双方曾举行过一次最高级会谈。在会谈中,美方尼克松出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考虑,向日方佐藤荣作施加压力,要求他为改变美国对日贸易的逆差、削减日本队美国急剧增长的纺织品出口采取措施。佐藤荣作对尼克松的要求采取了典型日本式的、含义很不严格的回答。他的回答如果按照字面解释是:“是,我会尽力而为。”佐藤荣作的意思实际上想表明,他将过问这件事,并看看能以什么妥善的办法缓和这一矛盾,同时又不至于引起太多令人棘手的反应。但尼克松听了这句话,确认为佐藤荣作已经答应改变这种局面。当以后佐藤荣作并没有采取真正有效措施时,尼克松理所当然地认为佐藤荣作言而无信。这一误解,对美日关系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事实上,佐藤荣作只不过是实践了日本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即不使人当面难堪。

综上所述,正如甘柏兹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把交际简单地一分为二,分成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形式过程的观点。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意义看成语音通过句法语义规则组成语素、从句、句子所产生的效果,也不能简单地把社会规范当成仅能决定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某一意义的语言外部条件,实际上,社会文化规约影响话语产生、理解的各个层面,从作为理解基础的抽象文化逻辑到话语分段,从语义范畴、构建理解框架到安排句子中的韵律曲线,乃至词汇、语法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社会文化规约的影响。

交际民族志学从语言和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述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用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语言运用所带来的限制。

交际民族志的调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选择研究分析对象;2、提出问题;3、通过参与性观察,访谈搜集民族志资料;4、进行民族志分析;5、撰写民族志。

四研究方法

一是注重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民族学研究一贯重视实地调查和从本族语的发音合作人处了解情况。交际民族志继承和发展了这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学者把录制的叙述、独白和对话进行耐心细致地整理、归类和分析,从而得出确凿有据的判断或假设。研究者为了收集材料而与信息提供人进行交谈。为此目的,他们设计出一套收集和保存材料的办法,尽量使收集的材料不失真。

二是研究语言的使用。这与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使用”是个狭义的概念,是指讲话者在某一社会语境中使用具有一定语言结构的语句。这个概念相当于索绪尔的“言语”,是一种静态的概念。交际民族志中,“语言使用”是指语言在社会生活进行过程中的使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内涵比前者广阔。为了突出这一点,海姆斯使用“讲话”(speaking)这个词,以示与传统的“言语”不同。并且,

他强调分析的材料是语段,而不是单独的语句或表达方式,因为语段比单独的语句或表达方式更能集中反映动态的社会和文化特征。

三是研究语境的特征和功能。人们以往在研究语言结构过程中发现语义含糊等情况时,也常常借助最简单的语境、即上下文,以明句子的含义,但那是权宜之计,因为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语篇分析之中。

四是分析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言语事件。这指日常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活动,如购物、问讯、寒喧、交谈等等。每个言语事件往往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言语行为组成。言语行为(如问候、要求、道歉、提问等)是交际民族志中进行分析的最小语言单位。人在社会生活中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不仅由语言伴随,而且也在语言的帮助下开展。比如打电话、探望病人这样的社会活动,没有言语的帮助就完不成。即使是体育比赛等使用体力的社会活动,参与者也要通过言语来彼此协调。每个言语事件都是集中反映社会文化状况的言语单位。有时,一个言语行为就组成了一个言语事件,如呼叫“救命!”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言语事件往往由几个言语行为组成。一个或几个连续的言语事件就组成了语段或语篇。语段是进行语言文化分析的完整的意义单位,是使言语具有意义的具体语境。

五是重视分析的整体性。上面提到的这个言语交际的最基本的特征表展示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但它们不是孤立的特征,而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素。分析的整体性正是交际民族志分析方法的一个特色和优越性。它把语言使用不仅看作是人们与社会生活联结的环节,而且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它通过各种主、客观的办法对语言现象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以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复杂性。在这一点上它显然与其它一些语言学学科不同。例如,它研究的普遍特征不是生成语法那样的抽象的规则,也不是格赖斯式的会语原则和准则。因为,这些规则和原则为了理论化和抽象化的需要,往往必须在研究中排除许多语境因素,这就好像先必须设定一种排除了各种无关因素的真空,才能显示某些结构和机制对语言现象的作用。而当他们分离出这些规则和原则之后,也就大功告成,无须恢复交际的整体面貌。与此相对照,交际民族志的语言使用分析就是要抓住和再现语言交际的整体面貌,因此,一个分析平面上的成份(如音位特征、词汇选择和语篇策略等)必须联系另一个分析平面上的成份(如讲话者的社会身份,价值观念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把分析的结果再拿到一个言语事件向另一个言语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考察,从而得到交际过程的整体画面。

五、核心概念

1.语境是指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是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际民族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提出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情景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话语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现场等具体语境。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语言使用时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使用者的身份、职业、修养、价值观等宏观语境。

2.言语社团、言语区域和言语网络是交际民族志学研究的文化语境中的概念。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人(即不同的民族、部落或社团的人),具有共同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由于男女之别、年龄差异、贫富差异等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这些社会人就属于同一言语社团。其次,比言语社团范围更大的概念是言语区域。人们虽然国别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言语的习惯和规则可以具有一定的共性。汉语圈就是这样的一个具有很多共同文化特征的言语区域。第三,每个社会成员通常都掌握几种语言变体,并根据交际的需要,选取恰当的语言变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交谈,这就形成了言语网络。

3.交际能力是交际民族志学的理论核心。交际能力指的是语言使用者拥有的知识。语言使用者在参与言语事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关于发音规则、语法规则、成句方式等语言

形式的知识,还需要了解该种语言形式具有哪些社会含义。也就是说,在社会交际情境中,语言使用者不仅需要判断语言是否合乎语法规则,还需要判断语言是否合乎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

六在社会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交际民族志的方法在社会文化的研究中愈来愈多地得到应用。主要在以下一些方面比较明显:

首先,社会语言学吸收了交际民族志的许多有益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例如,实地调查和采访信息提供人的办法被广泛用于社会语言学调查;参与者、时间地点场景、言语社团、言语事件等概念也被有效地应用在社会语言学的描写中。除此以外,其它一些人文学科也从交际民族志中吸取了营养。

第二,对语境的认识更加深入。一方面,语境从原来的句子上下文,发展到了言语的具体环境和更广义的社会文化语境,形成了一个描写语言交际活动的全方位的语境框架。另一方面,语境从静态的概念变成了动态的概念,不仅指交际行为发生时的彼此相关的那些条件,而且指交际行为和交际事件发展过程中那些前后相关的条件。因此,对语境(context)的研究已深入为对语境发展过程的研究(contextualization)。例如,当人们交谈时,谈话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相互关系的模式都可以变化。这一语境发展的过程表现出许多很有意义的特征,值得研究。有些学者就正在进行语境发展线索的探索。可以期望,对语境的深入考察会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第三,用交际民族志的方法对现代书面语进行的研究也取得了成绩。西方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传统地重视没有文字的社会、社团和部落,他们有时即使把目光落到复杂的工业社会,也大多研究面对面的言语交际,而不大注意书面语言。学者有时涉猎书面语,那是为了考察文字的起源和沿革,而不是对文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感到兴趣。无独有偶,现代语言学家也很少注意文字,而把重点放在更有普遍意义的交际形式—话语上。但交际民族志近来也注意了书面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的研究,而且做出了不少成绩。这是因为交际民族志的许多概念同样可以用于研究书面语言。就以写信为例。写信可以看作是文字行为,几个这样的文字行为就构成了一个文字事件。写信人和接信人就是参与者。写信或接信的情景就是文字行为或文字事件的语境。写信有各种形式,其目的也各异。人际关系、目的和信息内容决定了信件的形式和风格。运用交际民族志的基本概念对文字事件进行研究,就能使我们了解,文字交际过程是如何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书面语言是如何反过来反映了社会文化生活。对书面语的这种研究,体现了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与传统的语文学大不一样。

第四,交际民族志学进一步破除了人们关于语言与文化的一些错误观念。例如,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国家、民族或社团的语言是最自然、最优美的语言,往往觉得别的国家、民族或社团的语言就是别扭和粗糙,那些还没有文字的语言就更是“原始”了。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人群也许在文化的发展上有先后之分,在文化的复杂性上有相当的差异,但他们的语言没有优劣之分,因为他们的语言在各自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都能为讲话者有效地服务。就语音和语法结构而言,各种语言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别,这是语言变异使然,并非优劣之分。我们不能用英语的结构去套汉语,也不能用汉语的结构去套英语,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至于在词汇方面,各种语言之间差异的确很大,有的语言的词汇很有现代气息,有的语言的词汇则缺乏现代生活的色彩。这似乎是语言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其实不然,因为语言的词汇是与社会文化结合得最紧密的语言层次。词汇是为表达外部世界服务的,任何语言的词汇都可以充分反映它所应该反映的社会文化。而且,各种语言都具有自己的构词机制,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出反映新鲜事物的任何新词来。这是交际民族志研究所反复证明了的事实。

七、参考文献

1. Dell Hymes及其“交谈民族志”理论韩晓玲,陈忠华

2.从民族志学科到民族语言交际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潘永

3.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约翰·甘柏兹著高一虹译

4.互动社会语言学与交际民族志学的渊源探究王亚非周云彩

5.话语分析与交际民族志:语言人类学的两个研究视角李朝辉

6.话语分析诸方法对比分析(上) 刘红艳李悦娥

7.浅议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刘昊

8.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赵蓉晖

9.社会语言学的整合发展趋势张荣建

优化焦点民族志研究方法

优化焦点民族志研究方法 陈禹同 民族志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现了全面发展,其中,焦点民族志研究近年来在多个研究领域备受推崇。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劳工研究所副教授琼·米克尔·贝尔德(Joan Miquel Verd)等人近日在《田野方法》期刊发文表示,将焦点民族志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起来,会产生更好的研究效果。这一组合不仅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比较研究的能力,还将提升研究结果的可转化性。 焦点民族志有别于传统民族志 贝尔德等人认为,焦点民族志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民族志评估方法或评估程序。在文献研究中,这种方法还被称为迷你民族志、微型民族志等。 焦点民族志渗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例如,在营养与健康人类学中,人们致力于确定影响疾病和营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以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医疗保健方面,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人们将健康观念与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融入自身生活中。 焦点民族志方法与主流民族志方法并不冲突。贝尔德等人认为,焦点民族志方法有时是其他传统民族志方法的替代,有时则可以作为补充。在传统民族志方法中,数据通常是通过与被研究群体的直接接触获取的。研究人员会用较长时间开展田野调查项目,通过访谈、参与观察、文献分析等方式进行详细精确的描述。相较而言,传统民族志更注重对某一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和共通行为作出整体判断;焦点民

族志则侧重于研究主题上更加明确、具象的问题,如交流行为、喂养行为、技术使用等。 贝尔德等人认为,若想以焦点民族志方法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要将研究重心放在开始确定好的数个变量上。在流程上,焦点民族志研究人员的实地调研以短期停留为主,但更注重对数据进行严密的收集。健康领域的焦点民族志研究多通过访谈进行数据收集,而人类学或社会学学者则主要使用直接观察法。这种方法剥离了传统民族志方法中研究人员对研究群体或社区的强烈个人沉浸感,从而更为注重深入分析大体量数据。此外,在数据收集或数据分析阶段,相比传统民族志方法中常见的个人独立工作,焦点民族志多采取集体工作的方式。 案例研究法优化焦点民族志研究 焦点民族志方法与案例研究法在现有研究中通常被分隔开来,但贝尔德等人认为,从民族志的定义或实践上来说,二者都可以有更密切的结合。 案例研究中,在数据收集之前的设计阶段,研究者需要确立基于现有理论知识的开放性基本理论命题。命题需要预测所研究问题的愿景、确定哪些数据可响应研究问题,并保证所选择的案例或分析单元之间尽可能具有相关性。因此,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可以提前确保样本的代表性,从而将发现推广到所选的特定案例之外。同时,在涉及多个案例时,理论知识也常被应用于对比案例或控制案例的选取中。 贝尔德等人在文中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具有演绎或溯因性质,这

传播民族志

传播民族志 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of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Abstract:ethnographyisthemosttypicalexplanativeresearchmethod,anditwas benefitedbythepromotionfromcultureanthropologyresearch.Ethnog raphyofcommunicationisanewbranchofcommunicationevolvedfromcul tureanthropologyandsociallinguisticstudy.Theauthortriedtounde rstandthecommunicationmethodadaptedbyacertaincultureofgroupme mbers.Generallyspeaking,althoughethnographyresearchmethodhasb eenfocusedbyscholarsfrom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tudy,itsti lldidnothaveanychanges.Althoughthereisnotacleardefinition,but aniceethnographyshouldcontainfollowingcharacteristics: first,itshoulddescribethefieldworkingenvironment,explaintheme aningofdailylife,focusonmicroprocesstohintanthropologyresearc herthattheyhavebeentherebythemselves.Second,itshouldshowtheli nguisticabilityofethnographywritersbytranslatingthelanguagean dcultureofanothernationandexpressedhismeaningtonativeculturea ndhiscontrollingtothemainbody.Third,itshouldendowcultureamean

从芝加哥到伯明翰受众民族志研究

从芝加哥到伯明翰受众民族志研究 受众是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传媒业界和学 界经常通过定量方法来研究受众,获得相应群体的人口统计信息(如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等) ,了解其收视习惯、偏好,并预测其收视行为。而在采取批判视角进行研究之时,学者们往往不通过抽样调查方法,而是采用民族志 (Ethnogra phy)等方式,记录和阐释受众文化的丰富性,从 而反思现实、发掘理论。 何谓受众民族志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岛土著研究之后,民族志 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强调通过田野调查和田 野工作(Field work )对一个族群的文化进行资料获取和记录, 进而展开对该文化的理解与分析。“在民族志研究中,作者 便是他的年代记录者,同时又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材料无疑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却又是无比令人困惑而且复杂费解的;这些材料并不收录于固定的、物质性的档案内,而是存活在活生生的人的行为与记忆之中。”(马林诺夫斯基,2009:3) 民族志并非一套系统的方法,反而由于它对研究过程的 改造成为一种方法论,进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并呈现

出新的面貌。对于传播与媒介研究而言,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致力于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做深入探究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庄孔韶(2006)论 及民族志时指出:“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与形式。人类学家经过田野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这无疑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2006:6)民族志最重要的工作是两个:首先是进行直接 观察,对日常行为做充分记录,有时这种观察还是一种参与 式观察;其次是采取各种形式的访谈,从日常闲谈到小组座种文化仪式和个人生活史的材料,如照片、族谱、图腾、装饰物、日记、信件等。在田野工作中,找到关键报道人 谈,从而获得丰富的资料。此外,民族志方法还可能搜集各 Informant )至关重要。 受众民族志借用这种方法对媒体的使用者进行观察和 访谈,从而理解其传播实践。当然,它与人类学家的工作并不完全相同。例如,传统的人类学的民族志要在固定的“田野”里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调查(从而涵盖农业社会的一个周期),而受众民族志调查时间相对缩短,且地点更倾向于都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类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提出“虚拟

人种志 民族志

人种志 ethnography 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当代人种志的研究工作,几乎完全根据实地调查,因此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彻底置身於他所研究的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全面的调查研究。人种志本身是一门多科性学科,因此必然是比较的。一个人类学家从事调查工作时必然会保留著自己某些文化上的偏见,所以他的观察和描述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的性质。这样,关於文化的概括叙述和文化的比较描写就必然成为人种志的组成部分。近代人类学家往往把人种志看成一门专业学科,并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亚的超布连(Trobriand)群岛上做的先驱工作(1915?)联系在一起。人种志的实地调查工作从那时以後,便成为进入文化人类学科这一专业的过渡礼仪。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或者方言,而且尽最大的可能投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同时还要保持一个观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场。这种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要想彻底了解某一种外国文化,这种方法是必须而有效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困难的。当代的人种志通常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不著眼於个人,著重於当前环境的描述(即所谓人种志的现实),而不强调历史事件。 传统人种志多强调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现代人种志则已注意诸文化系统内变化的重要性。人种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以来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详细的笔记当然还是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种志工作者已经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用诸如电影和录音机等以增加自己笔记的内容。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套方法建立在一个概念上: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个别地准确理解。这种写作风格在形式上与历史上,均与旅行家书写与殖民地官员报告有所关联。某些学术

人种志研究方法

人种志资料收集 目录 一、人种志的概述 (1) 二、人种志研究的特征 (2) 1.人种志研究是自然的 (2) 2.人种志研究是开放的 (2) 3.人种志研究是灵活的 (2) 4.人种志研究是个案的 (2) 5.人种志研究是有选择的 (2) 6.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 (2) 7.人种志研究是参与的 (2) 8.人种志研究是循环的 (3) 三、人种志包括: (3) 四、人种志的理论基础 (3) 五、人种志的研究范围: (3) 六、人种志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4) 七、人种志的研究方法: (4) 八、人种志的研究过程: (4) 九、人种志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5) 十、研究伦理(Spradley, 1979) (6) 十一、人种志研究的优缺点 (6) 优点: (6) 缺点: (6) 总评: (6) 十二、提高人种志研究效度的方法: (7) 十三、经典案例: (7)

Ethnography(人种志) 人种志(Ethnography)也译为民族志,俗称民志,在希腊文的字面解释是“对民族的描述”,Ethnography一词的词根ethno来源于希腊语中的ethnos,意思是人类,民族,或一个文化群体,而graphy意指描述某事物,即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描述。 Ethnography一词的是描述某个文化,以及从当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人类学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特定文化及社会搜集制作资料、纪录、评价,并以社会或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此类观察结果的、不脱离事物本身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人种志的概述 Wolcott(1975)对这一术语做了简明的解释:“人种志是人类学家对一个群体互动生活方式的叙述,即是一门叙述文化过程的科学。”人种志是人类学家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中,人类学家首先需要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通过实地观察、在自然情景中的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记录,这称为“田野工作”。在田野工作后,研究者要用文字详细地叙述在田野工作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个人的想法以及形成的假设或理论等。由此,人种志有两重含义:一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即进行田野工作、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二是对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整理,所形成的文章或书籍。 人种志是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当代人种志的研究工作,几乎完全根据实地调查,因此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彻底置身于他所研究的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全面的调查研究。人种志本身是一门多科性学科,因此必然是比较的。一个人类学家从事调查工作时必然会保留着自己某些文化上的偏见,所以他的观察和描述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的性质。这样,关于文化的概括叙述和文化的比较描写就必然成为人种志的组成部分。近代人类学家往往把人种志看成一门专业学科,并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亚的超布连(Trobriand)群岛上做的先驱工作(1915)联系在一起。人种志的实地调查工作从那时以后,便成为进入文化人类学科这一专业的过渡礼仪。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或者方言,而且尽最大的可能投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同时还要保持一个观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场。这种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要想彻底了解某一种外国文化,这种方法是必须而有效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困难的。当代的人种志通常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不着眼于个人,着重于当前环境的描述(即所谓人种志的现实),而不强调历史事件。传统人种志多强调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现代人种志则已注意诸文化系统内变化的重要性。人种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以来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详细的笔记当然还是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种志工作者已经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用诸如电影和录音机等以增加自己笔记的内容。 狄阿斯(D.Dias)认为该词最初由坎普尔(Campl)于1807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description),即人类学家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深入某一原始民族或异域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的详尽描述。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 据柯塔克(Kottak 2008)的归纳,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下列几类(十类): 观察与参与观察 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 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 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人类学家需要搜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搜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搜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 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 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 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民族志研究可补充并微调调查研究。

读多案例比较民族志

读《Multicase Ethnography: Tracking the Demise of State Socialism》 ——《多案例民族志:对国家社会主义消亡的追踪》 一、导言 《Multicase Ethnography》作为《The Extended Case Method》一书的第四章节,是布洛维进行基本的拓展个案法的基础之上对民族志研究全球化问题所作的新的方法论尝试。布洛维通过对国家社会主义消亡过程的追踪调查来展示对多案例民族志方法的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得地方的过程性和宏观的形塑地方性过程的全球结构紧密结合。布洛维在本章中展现了他是如果通过对他在美国、匈牙利和俄罗斯所作的工厂调查、研究、分析,以对修正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二、关于Multicase Method 1、方法论的提出 布洛维采用多案例比较的民族志方法是为了解决学者针对他从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研究时所提出的两点质疑而做的:一是他的老师Jaap van Velsen所提出的虚假的比较,即将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空想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这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比较方式;另一个是Robert Merton所提出的将资本主义等同于工业化的问题,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污名化,对工业化过程的研究不能够等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因此布洛维在对匈牙利和俄罗斯的案例研究中在扩展个案的比较方法基础上采用了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基于民族志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多场域民族志研究方法(Multisited Ethnography). 多场域民族志方法被Marcu(1995)认为是超越了个人生活范畴,实现了对全球化内在过程进行追踪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人们的移民过程,追踪移民者到达不同的地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对移民者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将整个全球化的过程采用不同区域的连续性观察连接成一线,更侧重的是全球化过程中跨越国家、民族边界的关于整合、联系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布洛维认为这始终对应的是传统人类学的研究逻辑。布洛维所采用的多案例比较方法是从经验主义对象到理论对象的研究过程。在这种比较的方法下,多案例比较法侧重的是案例之间的差异而非联系性,将问题放在差异是如何产生并且进行再生产之上,因此多案例比较方法是一个双重建构的过程:从经验\现实意义上讲是观察社会力量如何作用并且社会或成的表达的问题;从想象层面上来说就在于我们在田野中所采用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来进行建构的过程。 2、扩展个案法的四个关键维度 按照布洛维在方法的介绍中所述,扩展个案法包含四个关键时刻,即比较维度。在实在

未来民族志研究(精)

未來民族誌研究 授課大綱 (第二版) 授課時間:週四09:10a.m.~12:00n. 授課地點:L206 授課教師:宋玫玫課程學分:三學分 校內分機:3190 開放時間:週二1:00p.m.~3:00p.m. 若需要約其他時間,請事先以email聯繫 研究室:驚聲大樓918室 E-mail: s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2046847.html,.tw 本課程旨在幫助同學將民族誌等質性研究方法應用於未來學之研究。課程內容包括介紹常用之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以及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並藉由實際經驗進行作業 課程目標: 具體之課程目標為同學在課程結束時能夠: 一、清楚了解未來學質性研究之類型、理論基礎、實際應用、及倫理議題; 二、熟悉不同質性研究方法之步驟、運用、與限制,包括資料蒐集、資料 分析(含使用電腦軟體)、及成果報告之寫作等技巧; 三、實際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於未來學之獨立研究。 授課內容及進度: 週次日期授課內容作業繳交1 09/11 課程介紹 2 09/18 質性研究之概念:什麼是質性研究?為什麼要做 質性研究? 陳向明1-3章or 1, 3章 Flick 1章:質性研究的關聯性、歷史與特點 Marshall & Rossman 1章[書面]交對照論文書目 3 09/25 研究的設計 陳向明4章:質的研究的設計 陳向明5章:研究設計的組成部分 陳向明9章:進入研究現場 研究對象的選擇 陳向明6章:研究對象的抽樣 陳向明9章:進入研究現場 質性研究的倫理 陳向明25章:質的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Kimmel 整本[書面]交論文研究初步設計 [課堂]論文初步設計分享與回饋 4 10/02 訪談法(一) 陳向明10-13章[書面]交訪談大綱[課堂]訪談大綱分享與回饋

虚拟民族志_ 田野、方法与伦理

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 卜玉梅 提要: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社会文化现象给人类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使传统的研究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在对经典的民族志方法予以调整和改进的基础上,虚拟民族志作为致力于以独特方式理解互联网及相关现象的方法而产生。本文从互联网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出发,从虚拟田野的定位、在线参与观察的实现、线上田野作业向线下的拓展以及研究伦理几个方面,对虚拟民族志的相关问题予以梳理和评述。文章最后提出,重新思考传统并与之保持对话依然是虚拟民族志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虚拟民族志虚拟田野参与观察研究伦理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价值观念的影响日益突出,也因此,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注意。作为对文化及其阐释肩负重要使命的学科,人类学也对互联网予以特殊的关注。然而,由于互联网所构筑的网络虚拟环境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生活空间,网络中匿名的沟通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互动,基于真实的人群和社区且与被研究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传统研究方法在适用性上面临质疑。为应对虚拟环境带来的研究方法的挑战,一些学者利用互联网作为新的研究田野和工具的可能,提出用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的方法,来探讨与互联网关联的社会文化现象。虚拟民族志是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民族志的过程,是对传统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调整和改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虚拟民族志已逐步成为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及以之为依托的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虚拟民族志所牵涉的问题予以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思考传统并与之保持对话依然是虚拟民族志发展的路径。 一、互联网作为文化和文化产品:虚拟民族志的起点 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和沟通工具,互联网提供了与传统媒体截然 712

研究“历史的民族志”实践及其方法论

研究“历史的民族志”实践及其方法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历史人类学领域,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实践大概是基本的作业项目,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民族志实践构成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就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实践看,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视角和进路有很大不同。历史学家或完全依赖文献资料,“在档案馆中做田野工作”。而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实践,如果纳人历史的纬度,则可能有两种进路,或者完全面对文献资料,做人类学的历史研究;或者面对当下,但将“过去”和“现在”融通起来,“在田野工作中做历史研究”。前两种民族志实践模式,可以概括为“历史民族志( ethnography of history )”,后一种可以称之为“历史的民族志(historical ethnography )”。本文试图就历史人类学中的民族志实践形态进行比较,并重点探讨“历史的民族志”实践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 一、历史人类学中民族志的实践形态 有很多人类学的初学者也尝试在民族志实践中运用“历史”,但尚未领悟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还达不到

本文所说的这三种民族志的实践形态。萧凤霞归纳了在民族志文本中对“历史”浅薄运用的情况:“人类学者对‘历史’的运用有以下几种:许多关注当代论题的学者干脆就忽略历史;有的在书中开头加插一点历史背景,然后认马进人当下的田野记述中(ethnographic present );还有就是从文献—例如方志和族谱一一中捡出过去的‘经验’事实,以讨论文化变迁;”这些还谈不卜是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就更称不卜是历史民族志或历史的民族志。萧凤霞所期待的是这样一种民族志:“只有少数会批判地解构历史材料,从中揭示深藏在当下田野记述地层中的结构过程一一这正是我认为历史学和人类学可以交相结合的地方。”萧凤霞还只是在解读、利用史料的层面谈历史人类学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而对于民族志实践方法论的探讨还远远不够。 简单地在人类学研究中纳人历史的纬度,并不能使民族志实践走向成功。国内法律人类学者所用的法律民族志延伸个案方法,或者“描述‘内于时间’的个案的‘延伸’及其对农民社区的后来发展的影响”,或者将个案的“前历史”作为理的“行业标准”,西佛曼和格里福所概括的三个关键特征以及克莫洛夫夫妇所总结的方法论要点,也仅是其一家之言。但由此,我们

民族志研究浅议

民族志研究浅议 陈一榕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 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对象,方法论 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民族志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参与性观察,即所谓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马氏民族志被称之为“科学民族志”或“传统民族志”,成为了标准人类学实践和书写民族志的原型。 科学民族志既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也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论”,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民族志的人文性(艺术性)使得用建立在虚构艺术基础上的叙述理论来分析解释它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当前西方主流的“认知人类学”(congnitive anthropology)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之一。 一、民族志的研究对象 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於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无论是社会学还是人类学,在乡村社会研究中常常采用的分析性概念都是“社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型社区”。这种方法传播到中国,就成了所谓的“微型社区研究法”。王铭铭认为:“一个区域性的范式被认定为人类普同性的范式之后,又被运用到另一个区域性范式的建构之中,这就是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方法论成为中国社区论的实质过程”。[2] 在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不同的。前者研究的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后者则是研究前工业社会。而吴文藻和他的学生们认为,芝加哥学派主张的“社区研究法”不仅适合都市社区,也适合中国的乡村社会。虽然从本质上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19世纪以来又面临着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为了研究这样一个社会的现实状况,就要结合从传统社会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社会人类学和从变迁的工业化社会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社会学。要使社会学更细致地反映中国社会,社区研究的办法是值得采纳的。 然而,一般认为,中国的村落是相对封闭的聚落空间,因此传统人类学对乡村社会的研究,在田野工作范围上往往只局限于一个小村落,注重村落社会的“共时性”研究,忽略了村落以外的广大区域社会,而且普遍都是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自20

也谈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也谈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 吴飞(2006-03-02 15:53:54.0) [摘要]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 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 ;而graphy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3] 要提醒的是,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于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所以有学者认为,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4]。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 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 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 ;而graphy 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

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3] 要提醒的是,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于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所以有学者认为,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4]。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文化人类学催动的民族志研究 谈到民族志时,我们必须谈文化人类学家们。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民族志研究方法才这样广受关注。在20世纪初,里弗斯(Rivers)对民族志的初步论述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他说:“强化的研究工作,必

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

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 一、我的学术经历促使我思考民俗志与民族志的规范 十几年来,我在民族志和民俗志方面一直很困惑,每一次都因挫折而产生下一个选择。我在北师大念博士学位,去一个村里做田野,做完了搜集了一些资料,回来准备写一份民俗志,当然会有一些想法怎么写,但我想写的这种方式与当时的学术预期有一个距离,这样的话,我就觉得写这个东西可能通不过博士学位,于是想着先把这样写民俗志的道理和它的正当性说出来。所以我的博士论文写了一篇理论性的文章,算是为我想写的民俗志做正当性辩护。算是为自己准备一个台阶,可是台阶准备好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个民俗志也一直没做出来。 博士毕业后,我转向文化人类学,先后在做满族和土族的实地调查研究中见习民族志的方法和文体。2000年我又去原来那个村做了一年田野调查。规范的田野调查做了,理论准备也有了,那就该写出这个民族志,可是最后还是没有写出来。那个时候我思考的是,研究我群的话,我们做一个民族志,它有没有正当性?这个时候又是民族志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后来几年,一些同仁也浏览到,我发了几篇关于民族志的历史发展与规范的文章。离我做田野又有六年了,我还是一个字也没写过。因为我还没有想清楚该怎样把它写出来或者说把它写成什么样子。这段时间,我成为博导了,指导学生做研究,按照人类学通常的规范,派学生到国外的异国他乡去做民族志。他们这样做民族志是合适的,合的是人类学的国际规范。那我如何在自己的家乡做民族志呢?问题就在这里。正好刘老师要我来开这个研讨会,我把自己的经历,多年的困惑、挫折以及念书的体会融合在一起,有一些想法,想讲一讲民族志与民俗志在我们中国当代学术中如何分工和合作,这种分工与合作如何可能,现在如何是这样一个时机。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我想说明的是,我的想法都是从自己的苦处和痛处挤压出来的。 二、中国的民俗志传统:古典的与现代的类型 一个社会的知识界总是在迎合、满足社会的知识需求,评价中国学术界的水平,你尽可以把它跟谁比,说它水平怎么样,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难说的事情。看一国的学术,关键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社会内部的预期,是否对年轻人有感召力。或者说老一代想玩的东西年轻人还有没有兴趣接着玩,就像我们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样,做得怎么样,要看你这个圈子有没有好的学生和好的后备力量进来,是不是有吸引力。中国学术界已经做出了很多成就,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不用多说。但是,中国学术界突出地呈现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往往缺乏一些共同话语,不能呈现大家能分享的经验事实来作为话语的基础。个中要害,则是“志”这样一个文体,这样一种方法,在整个学术界没有发育起来,没有被广泛接纳。粗略地评估,我们基于实地调查的“志”做得少,做出来的也大多不够好,即使做了好东西,也难以成为学术界共同的经验事实来支撑形成共同话语的讨论。 1

民族志

民族志学和教育民族志学 民族志学和教育民族志学一、民族志学民族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般用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一种描述群体或文化的艺术与科学。民族志学家的特色是要对他们所研 究的族群或文化保持开放的心灵。(一)民族志中的指导概念 1,文化唯物论文化定义:文化是社会团体中一切可观察现象的总和,包括行为、习俗及生活方式。唯心论文化定 义(认知定义):文化包含了想法、信仰和认知,以形成特定团体的特质。民族志 学家需要了解文化行为和知识以合适地描述文化和次文化。文化诠释是民族志学家的主要贡献,文化诠释牵涉到研究者在社会团体现实观的架构下,描述所见闻的能力。文化诠释奠定在仔细收集民族志的资料基础上,再加上民族志研究方法与技巧、文化诠释以及 各种基本概念共同形塑了民族志研究的本质。 2,整体观民族志学家研究时要以整体的 观点来获得社会团体全面且完整的图像。他们要尽可能的描述一个文化或社会团体。这 样的描述可能包括群体的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环境。 3,脉络化脉络化的资料牵 涉到使用更大的视野来观察,脉络化协助提供一种更全面和精确的资料。 4,内在观点 内在观点,也就是内部人或当地人的现实观,是大多数民族志研究的重心。内部人的现实观有助于了解和准确地描述状况和行为。当地人的观点也许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 却能帮助田野调查者了解社会成员从事工作的原因。 5,外在观点外在观点是外人的、 社会科学的现实观点。一个好的民族志学家需要同时具备内在和外在两种观点。 6,无主观判断的方向无主观判断的方向需要民族志学家保留有关既有文化行为的个人价值批判。民族志学家在探讨另一个文化时必须摒除对陌生行为的价值评判,但又不能完全中立。 我们都是所属文化的产物。我们有个人的信仰、偏见和喜好。社会化已经深植人心。但民族志学家却能借由详述和尝试公平地看待另一个文化来消除许多明显的偏见。 7,文化 间和文化内的多样性文化间的多样性指的是两个文化间的差异,而文化内的多样性是指 一个文化内次文化间的差异。文化间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用逐一探讨偏差的方式来比较两个不同文化的描述——比较他们的政治、宗教、经济、血缘和生态系统及其他方面。而文化内的差异却容易被忽略掉。民族志学家进行研究时需要拥有文化间和文化内的多 样性观念,它们能使一个人的认知天赋发挥到极致,让民族学家用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事件,以及会注意一些行为和例行事物不为人所察觉之处 。 8,结构和功能结构指的是社会结构或群体的形态,例如血缘或政治结构。功能则 是指群体内成员的社会关系。大部分族群具有可供认知的内部结构和协助管理行为的一套既定的社会关系。民族志学家必须记述组织的基本结构以了解其内部作业。民族志学家 也要描述一个组织和另一个组织在功能上的关系,以解释社会文化系统的运作方式。民族志学家运用结构和功能这样的观念作为审视的依据,他们从研究团体中获取资讯,建立结构,然后再编织出社会

关于民族志研究方法

【专题名称】民族问题研究 【专题号】D5 【复印期号】2008年04期 【原文出处】《卫拉特研究》(乌鲁木齐)2007年4期第35~43页 【作者简介】[蒙古]S.巴达姆哈坦(S. Badamkhatan, 1934-1998),蒙古国著名民族学家,著有《库斯古勒的达尔扈特部落》等民族学经典著作。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281(2007)04-0035-09 Ethnography(民族志)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人的学问”。早期的某一国家或部族与附近其他人民建立联系时,以研究、认识他们为目的派遣外交使节或专员去研究其日常生活,这就是民族志研究的起源。因此民族志的产生条件与国家和人民的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民族志研究与地理大发现有关,并从那时开始,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对亚、美、澳、非洲殖民地和其他落后民族国家的社会制度及其结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大量研究,对民族志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那时民族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成为执行殖民主义统治政策的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英美国家从事民族志研究的反动学者,作为帝国主义的奴仆,在推行殖民政策的部门和地区担任职务,企图传播有害的思想。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志研究与资本主义民族志研究在原则和意识形态上有根本区别。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民族志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世界上诸多部族、民族文化的全部形式,研究他们的生活状况、起源、历史分布、居住形态、相互联系等。民族志的根本材料是人民。从这一点上讲,民族志研究是历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民族志研究,就不能正确认识和研究人民的历史。即使在文献史料中有人民历史和生活的记载,也是不充分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也反映了民族志研究是历史学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我国,虽然可以说在过去还从未开展过民族志研究,但国内外学者和旅行家留下了许多关于人民文化和生活的记载,因此我国历史三卷本①的编撰,也需要民族志研究的材料。我国的民族志研究有两个基本方向: 1.研究我国境内民族部族的现代生活,进而认识过去的社会制度结构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2.研究近现代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民族部族的融合,特别对社会主义民族起源形成过程、具有社会主义主题和民族特征的文化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对我国来说,这些都是还未解决的、具有历史政治意义的重要问题,民族志研究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民族志研究不仅与国家、人民的历史研究相关,同时也承担了在民众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阐发其重要意义的任务。因此通过民族志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众意识中遗留的旧观念、信仰、伦理道德,它们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并用科学为依据进行合理地解释。由此,在我国开展民族志研究,能对人民历史研究做出贡献是不容置疑的。本文谨为对民族志感兴趣的人稍作指导。 民族志研究及操作方式 民族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生活、经济、风俗习惯的角度去研究不同种族、民族的历史,进一步确认他们的起源、历史分布及居住情况。对某一族群进行研究时,应当依据民族志研究方法,将其历史发展分为两部分:物质文化的和精神文化的。物质文化包括该族群通过劳动(为个人或具体社会需要)创造的所有物质,具体包括服饰、住所、劳动工具、民间工艺、饮食等。研究物质文化的意义是:它明确地包含了千百年来人们创造、完善文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阶段。精神文化包括了人们与周围及自然情况发生联系而形成的传统、信仰崇拜、宗教、口头文学、亲属关系、家庭结构等内容。研究精神文化,研究信仰崇拜、宗教等起源,研究它们对人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的原因,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其危害,这对传播进步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志以调查的方式进行,按内容和种类可以分为三大类:旅行研究、特定研究、专题研究。 1.旅行研究 这项研究首先要前往从未被研究过的地点,对当地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特征进行表面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当地民族、部族的分布地图。通常来讲,旅行研究调查会为执行下一步方案选择调查点,通过地图来了解还有哪些地方的人在语言、起源等方面与当地居民的情况接近。 2.特定研究 从事这项研究,应该对调查点和当地人的生活情况有个前提认识。专题研究与旅行研究相比,要涉及更深的内容(例如住所、家庭生活等),并需要进入同一地区长期生活,清楚调研当地一直被享用的物质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在当地的作用范围。因此专题研究应当与旅行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调查时间应依研究者的调查条件而定。其主要形式为,在每个季度进行1-2个月的调查,此举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如何将生活与季节相适应。 3.专题研究 该项研究以了解某一县或苏木的专门历史为目标。因此,研究时间应根据研究者的资料准备程度而定,更主要的是研究者应在当地定期工作几年。其原因是,如果研究某一地区人民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发展,需要几年的学术劳动。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才能解决当地民族的起源、历史分布、经济生活的发展阶段问题。 在我国,虽然三项研究方法都适用,但前两项方法更符合当前需要。因为民族志研究在我国是最年轻的学科,首先对我国境内小民族、小部族居住地点、相互界限、历史分布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对遗留至今的陋俗、它们的起源、至今依然流传的原因进行研究,解释给人民并帮助他们远离旧俗,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新风尚,这些研究成果也为专题研究提供了便利。研究人员在地方收集民族志资料时要依据以下几项原则。在调查点工作时,不仅要对周围环境做简单描述和记录,更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例如对住所、服饰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关注是几代人的服饰并加以总结。然后向当地居民提出明确问题,具体自何时起开始穿着这种服饰,详细了解他们的祖先当时穿着何种服饰等。此后,再对这些服饰包括哪些种类,一种服饰由几部分组成,早期和现代的名称各自是什么,附近居民和部族对此如何称呼等问题都要做详细记录。记录所需每件物品的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