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与管理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与管理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与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紧张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最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保育区之一,承载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恶化水质的污染物排放等原因,黑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威胁。为了保障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需要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价与管理。

一、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是指对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确定其水生态安全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是评价水生态安全的核心指标,包括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参数的监测和分析,评估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情况。

2.水资源利用评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评价开发利用规模、方式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生态系统功能评价:黑龙江流域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湿地、河流、湖泊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评价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服务能力等。

4.水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综合评价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水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定,形成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报告,为水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生态安全管理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管理是指采取措施和方法,实现对流域水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保障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生态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保护和恢复机制:加强对黑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基金,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2.优化水资源配置:对黑龙江流域水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管理,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和实施方案,维护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3.加强水污染控制:强化黑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土壤、水、大气、噪声等综合治理方案,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

4.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推动黑龙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和生态型产业,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结语

水生态安全评价和管理是保障黑龙江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通过加强对黑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使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摇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子课题研究

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子课题研究 一、子课题设置及分工 子课题1、黑河流域水循环模拟系统研究 子课题2、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系统研究 子课题3、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方案评价系统研究 子课题4、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集成系统研究 (1)数据库建设研究 ●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系统建设 (2)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动态虚拟仿真系统研究 ●基于水资源二元转化模式理论的黑河流域水循环模拟仿真研究 ●基于流域水循环模式的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仿真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环境的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方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仿真研究 (3)黑河数字流域集成技术研究 ●模型库集成技术研究 ●黑河数字流域集成技术研究 ●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二、子课题分目标 本子课题的攻关目标为:在现有的西北水资源“九五”攻关成果为基础上,以传统统计方法、生态试验、水文测试集合现代遥感手段为多维信息源,建立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数据库;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及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理论为指导,以水-生态结构演变为内在机制,在包含内陆河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模型和流域水资源调配评价模型三个层面的模型支撑下,分别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动态虚拟仿真系统;在深入进行管理信息技术集成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可运行的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系统,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切

实保障国务院黑河分水方案的具体落实,从而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子课题详细研究内容 1、数据库建设研究 利用黑河流域历年水资源(降水量,地表/地下径流,供、用、排、耗水)、生态、社会经济资料、70年代与90年代及最新遥感信息,研制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1)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研究 根据系统分析结果,确定数据库运行环境;根据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构造的系统体系结构(客户机/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结构),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服务器上建立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及元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由基础地理数据子库和水资源专业空间数据子库组成。基础地理数据子库内容是收集所需要的基础地理信息和70年代与90年代及最新遥感信息,进行必要的数据取舍和数据分层重组;水资源专业空间数据子库内容由数据采集获取的水资源专题信息,按照数据子库的设计要求进行分层组织。 属性数据库由基础属性数据子库、中间数据子库和结果数据子库组成。基础属性数据子库主要包括黑河流域历年水文水资源(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总水资源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等)、水环境、水工程、水管理、生态、社会经济资料等。中间数据子库主要包括模型需要用到的一些参数或再生数据等。结果数据子库主要包括运行模型后产生的可供领导决策使用或可供其他系统使用的需要保存的数据。 元数据库由元数据文档组成。每个元数据文档是对空间数据集或空间集成信息产品的描述,包含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数据组织信息、空间参照信息、实体和属性信息、发行信息、元数据参考信息等。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编码;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功能设计;建立完整的数据字典;在GIS环境下,建成空间数据库;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下,建成属性数据库;按照空间元数据标准,编制元数据电子文档,并建立空间元数据库。 (2)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数据库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它的数据是高度结构化的,具有最小的数据冗余度和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可以提供给各种用户共享,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数据,并提供安全性和完整性。 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全系统的信息支撑层。数据库的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要求对于指定的应用环境,构造出较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起数据库应用系统,并使系统能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用户的各种应用需求。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与管理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与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紧张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最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保育区之一,承载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恶化水质的污染物排放等原因,黑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威胁。为了保障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需要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价与管理。 一、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是指对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确定其水生态安全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是评价水生态安全的核心指标,包括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参数的监测和分析,评估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情况。 2.水资源利用评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评价开发利用规模、方式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生态系统功能评价:黑龙江流域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湿地、河流、湖泊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评价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服务能力等。 4.水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综合评价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水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定,形成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报告,为水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生态安全管理 黑龙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管理是指采取措施和方法,实现对流域水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保障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生态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保护和恢复机制:加强对黑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基金,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2.优化水资源配置:对黑龙江流域水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管理,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和实施方案,维护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3.加强水污染控制:强化黑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土壤、水、大气、噪声等综合治理方案,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 4.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推动黑龙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和生态型产业,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结语 水生态安全评价和管理是保障黑龙江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通过加强对黑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使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摇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东江、滦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查评估及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工作方案的函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东江、滦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查评估及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工作方案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6.10.28 •【文号】环办水体函[2016]1915号 •【施行日期】2016.10.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关于印发东江、滦河流域生态安全 调查评估及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工作方案的函 环办水体函[2016]1915号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西、广东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为推进东江、滦河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编制工作,我部印发了《江河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技术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和《东江、滦河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编写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方案指南》)。 为进一步明确工作各项要求,我部根据《评估指南》和《方案指南》,对技术路线、调查点位、任务组织、进度安排等具体工作要求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东江流域生态安全调查评估及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工作方案》(见附件1,以下简称《东江工作方案》)和《滦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查评估及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工作方案》(见附件2,以下简称《滦河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江西、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参照《东江工作方案》相关要求,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参照《滦河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按各时间节点完

成调查评估和方案编制工作。 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王谦、苏文幸 电话:(010)66556263、66556265 传真:(010)6655626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钱昶、张远 电话:(010)84915103、84926073 传真:(010)84931834 邮箱:*******************.cn 附件:1.东江流域生态安全调查评估及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工作方案 2.滦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查评估及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工作方案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6年10月28日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灾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省份之一,其水资源管理对于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进行探讨。 一、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亚洲大陆东北部,毗邻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公报》,截至2018年年底,黑龙江省总水资源量为1.82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1.6万立方米。其中,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形成了肇源、松花江、黑龙江三大水系,是我国重要的西北太平洋河流入海通道。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大量的地下水资源,以及湿地、沼泽等天然水域,维持了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系统。 黑龙江省平均每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了干旱地区的死水、暴雨地区的涝水等不同形式的水资源利用难题,同时,在大面积水域中,水流率低,所以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二、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牵头负责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目前,水资源管理工作涉及水资源调配、水环境保护、水安全管理、水文监测等方面。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工作

中,已经出台了许多具体政策和措施。其中,黑龙江省于 2016年出台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对黑龙江省水 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 在水资源调配方面,黑龙江省政府已经实施了农耕时节用水、水资源开发推广等政策。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黑龙江省对于水污染防治实施了多种措施,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水环境保护水平。在水文监测方面,黑龙江省出台了详细的监测考核办法,并且加强数据质量的把控,并定期公开相关监测数据。 三、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环境问题。近年来,水污染、水生态流失和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难以有效地得到控制,影响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是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致使水资源监管不到位,行政执法难度大,使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罚。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也导致了委托管理、重复考核和缺乏纵向协同等问题。 最后是对于节水水利技术应用推广还欠缺力度。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主要是一些限制性条约,激励性较弱,缺乏长期形成的激励机制。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水利部 •【公布日期】2024.02.06 •【文号】办河湖〔2024〕48号 •【施行日期】2024.02.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 正文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办河湖〔2024〕48号部直属有关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河长制办公室,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河长制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关于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安排部署和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河湖管理工作,水利部制定了《2024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做好相关工作。 水利部办公厅 2024年2月6日 2024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 2024年河湖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预防为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创新发

展,持续强化河湖长制,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规范河道采砂管理,着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作出贡献。 一、强化河湖长制 1.召开水利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河湖长制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年度工作要点,压实责任、凝聚合力,推动各地各部门一以贯之强化落实河湖长制。 2.发挥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制定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工作指引。指导流域管理机构协同有关省份,召开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加强议定事项跟踪督办,推进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 3.强化重点流域区域统筹协调。指导长江水利委员会商有关省份建立完善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跨界河湖管理保护协作机制,督促有关省份压实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支流各级河湖长责任。指导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沿线省份压实南水北调工程各级河湖长责任,推动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与沿线地方探索深化河湖长制协作机制,有力有效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河湖长制工作。健全完善青藏高原重点河流、湖泊河湖长制。推动建立大运河管理保护“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河长办”协作机制。指导地方在重大引调水工程输水干线推行河长制。 4.做实监督检查。组织开展河湖长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组织对2018年以来发现的河湖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严肃整治久拖不决、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确保违法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到位。指导各地健全河湖管理监督检查体系,加强河湖长履职监督检查,加大河湖库“四乱”、河道非法采砂等问题整改力度,强化压力传导、层层压实责任。 5.强化考核问责。制定加强河湖长制考核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督促指导各地规范河湖长履职行为,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考核制度,压实河湖长责任,建立涉河湖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管理措施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管理措施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黑龙江省认识到地下水的开发、保护和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黑龙江省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首先,在地下水开发方面,黑龙江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制定了严格的地下水开发指导思想和政策,建立了地下水开发规划,明确划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区和控制区。同时,加大投入,提高地下水开发技术水平,采取科学的抽水井布设和抽取量控制,确保地下水资源能够稳定供应。此外,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开展小规模地下水开发,提升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力。 其次,在地下水保护方面,黑龙江省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地下水的质量和水源的可持续性。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建立了严格的保护区制度,禁止污染源及有害活动进入保护区,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加强水源地周边的环境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源地的潜在污染源,保护地下水的纯净度。加强农业面源和化肥农药的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 此外,黑龙江省还注重地下水的管理工作。建立地下水资源监测网络,对地下水位、水量和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地下水情况,为地下水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下水的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地下水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地下水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共享能力。加强地

下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促进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合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总之,黑龙江省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合理利用了地下水资源,提高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效率,同时也保护了地下水的质量,维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性。然而,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黑龙江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研究和投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另外,在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黑龙江省注重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建立地下水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地下水资源勘探与评价,深入研究地下水形成与演化规律,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通过开展地下水科学研究,提高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优化地下水开发和保护的决策,推动地下水科学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此外,黑龙江省还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地下水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经验。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内省市的合作,共同研究和交流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地下水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地下水开发和保护技术,提升黑龙江省地下水领域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同时,黑龙江省加强对地下水开发与保护的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地下水资源的宣传与辅导,提升公众对地下水重要性的认识和意识。开展地下水资源教育,培养和推广水资源保护的理念,引导公众节约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对农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1)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的水资源: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狭义的水资源: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量总体的十万分之七。) 2、水资源的特点:一是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包括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二是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3、环境资源:(environmental resources)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空气、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可称其为自然资源属性。二是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可称其为环境资源属性。 4、水资源利用:指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源以及各个用户使用水的过程。 5、生态用水:是生态系统维持自身需求所利用水的总称。 6、水循环(water cycle),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7、水循环的机理及特点:①水循环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全球水资源量是不变的,服从质量守恒定律。②太阳辐射能和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③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④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赋予水体再生性。其循环强度一般有水体的更新周期来度量⑤水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引起水循环的形成及特征的变化。 8、水循环的作用及意义:形成可再生的水资源;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为生态系统提供生命支撑;形成一切水文现象;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 9、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总量多,人均少;地区分布不均、水土

松花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松花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松花江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发源于黑龙江省境内,总长度超过3,500公里。它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松花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当今中国政府及民众所重视的课题。 一、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长期的经济开发和人类活动,松花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蓝藻增生、鱼类死亡、水质恶化成为了常态,一些重要的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常年的水土流失、陡坡地区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给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二、松花江流域生态修复的意义 保护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松花江是北方的重要水源地,不仅滋养着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多个省份,也对沿江地区的农业、工业、生态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其次,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松花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快速速度,对建设和修复这些生态环境形成了压力,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建设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三、松花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方式 1.加强流域水环境监管 首先,针对松花江流域的一些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水质状况的监管和治理,以减少污染给环境造成的破坏。对于流域内的化工、金属加工、造纸、电力等大型工业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并严格监管排污。同时,需要完善对流域内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监测和污染源的排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环境破坏行为。 2.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土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是松花江流域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松花江流 域地区70%以上为山区、丘陵地区,因此需要加强对土地保护的监管并加速恢复 破坏的生态系统。建设、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进行一切开发活动。同时合理控制农业运作、畜牧业养殖等。同时也要加强流域内种植业、林业、草地建设等,加快绿色发展。 3.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因地形地貌特点,松花江流域在自然灾害问题上也面临着困难。山区地形复杂,陡坡地区易发生山洪泥石流。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防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对于土地流失和水土保持问题,也需要加强防控措施,如加强植被覆盖、加强抽水渠道的整治等措施。 四、未来展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得到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与修复工程也在继续推进中。希望各级政府、公民组织、企业以及广大市民能够一起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优先意识与投入,共同构建美丽的生态环境,为下一代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

河流水质评价与管理措施

河流水质评价与管理措施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水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河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由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环境污染,许多河流的水质遭到了破坏。因此,河流水质评价和管理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河流水质评价是指对河流中的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估,以了解河流的健康状态和水环境的质量。评价水质通常包括对水体的溶氧量、pH值、悬浮物和营养物质等因素进行监测。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我们可以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程度和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河流水质管理方面,一些常见的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实施生态修复等。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最直接有效的管理措施之一。通过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和使用,可有效降低河流水质污染程度。此外,加强环境监测也是防治河流水质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监测站和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生态修复也是保护河流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修复可以通过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植被的种植和河岸的绿化来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少悬浮物的含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来控制水体中的有害生物和藻类,进一步改善水质。 虽然河流水质评价和管理措施非常重要,但实施起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不同地区的河流质量状况差异较大,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方法需要因地制宜。其次,由于河流流域覆盖面广,河流水质问题的治理需要涉及到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合作。因此,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合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公众的参与也是河流水质评价和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公众可以提供对河流水质的感知和意见,对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支持,促进河流水质治理的公

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研 究 引言 黑龙江是中俄两国重要的界河,不仅是经济合作和贸易的桥梁,同时也是两国友谊的象征。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黑龙江流域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愈加明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威胁。因此,保护黑龙江生态环境成为了中俄两国不可忽视的重大议题。 一、黑龙江生态环境的现状 1.地理情况 黑龙江发源于中国吉林省松原市境内的小兴安岭,全长4444 公里,流经中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个省市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后注入渤海。黑龙江上游区域主要是森林、林缘湿地和草地等自然景观,下游则以农业、工业、矿业和城市化为主。 2.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黑龙江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包括: (1)水体污染:黑龙江流域现有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产生的农药和化肥以及城市污水等,使得河流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2)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由于人类活动过度,黑龙江上游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不断受到破坏,导致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 (3)土地资源破坏: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黑龙江流域的土地资源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浪费。 二、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建立流域管理机构 为了解决黑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中俄两国需要建立更为综合、有效的流域管理机构,共同协调各项环保措施,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开发政策。 2.生态补偿机制 在黑龙江流域划定生态保护区并采取生态补偿措施,鼓励生态农业 和旅游业发展等,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水污染治理 要加强黑龙江水污染的治理,采用适当的生态修复和技术手段,控 制和减少工业、农业和城市污染源的排放,从源头上解决黑龙江水环境 问题。 4.生态文明建设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广可持 续的环保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公众教育,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推动黑 龙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政策方面存在不足 在保护黑龙江生态环境问题中,中俄两国的政策制定存在不足,即 政策需要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在实践中,环保政策配套不齐,环保法 律体系总体不够成熟,例如在黑龙江流域没有完全禁止河边工厂和沿岸 开发。应当加强政策的完善和全面性,从政策层面上做好环保工作。 2.生态保护还需要加强 黑龙江流域生态保护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各种开发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与生态保护任务很难形成完美统一。希望加大保护区域的范围和力度,加强对辖区内的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 3.意识素质需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与管理

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生态环境的状况日益严峻。随之而来的环保问题,成为我们重要的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管理。 一、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 水环境评价主要从水的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PH值、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氨氮、硒、镉、铅、铬、汞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大气环境评价主要从PM2.5、PM10、SO2、NO2、CO、O3、性质臭氧、铅、汞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掌握区域内大气污染问题。 土壤环境评价主要从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养分含量、重金属及其影响级别等方面进行评价。 生物环境评价主要从植物、动物、微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机制、环境压力和生态系统的稳态能力等。 二、生态环境质量的管理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管理生态环境,如污染排放限制、治理污染源、环境保护等。 污染排放限制主要是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和机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和排放量,并且制定罚则,对于违规排污者进行合理惩罚,使其改变排放行为,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治理污染源主要是采用一些治理技术,如新型除尘器、污泥处理设备、水质处理设备、生态修复技术等来治理污染源。这些技术既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能提高产业效益,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环境保护主要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保护,例如采用生态造林、薄膜覆盖、农业有机化等方法,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护人类、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论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成为未来环保工作的重要方向。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环保意识,并且为环保贡献力量,才能让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让我们的后代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

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

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于保障水 资源供应、防洪排涝、灌溉农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利工程中,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 一、水资源评价方法 1. 水平衡分析法 水平衡分析法是一种常见且简单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它通过对水资源的供需进 行全面分析,以获得水资源供需状况的信息。该方法可以通过对流域水资源的水量、质量、利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水资源的稳定性、可持续性等指标,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供评价依据。 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原理的水资源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水文 数据、水质数据和水资源利用模式等因素,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水资源进行评估和预测。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可以较准确地评估水资源供需的情况。但是,该方法需要较大的计算量和较多的数据支持。 3.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用于描述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在水资源评价中, 可以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估不同因素对水资源供需的影响程度。该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各个因素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各个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可以为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资源管理方法

1. 水资源定额管理 水资源定额管理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不同行业、不 同用途的水资源进行定额分配,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该方法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配额和指标,对水资源的使用与供应进行有效调节和管理,从而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 2. 水资源市场化管理 水资源市场化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它通过引入市场竞 争机制,以市场价格作为水资源供需的调节手段,促进水资源的高效配置。该方法可以通过将水资源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建立水资源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买卖和价格形成,从而激发水资源的市场活力和经济效益。 3. 水资源生态保护管理 水资源生态保护管理是一种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它通过保护 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方法可以通过开展水生态保护项目、制定水域保护政策等措施,维护水资源的生态平衡,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结语 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是保障水资源供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 手段和措施。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水资源评价方法,可以科学评估水资源的供需情况;通过采取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调节。只有做好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长期的社会发展。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洪水影响评价管 理工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水利厅 •【公布日期】2014.01.22 •【字号】黑水发[2014]47号 •【施行日期】2014.01.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 正文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工作 的通知 (黑水发〔2014〕47号) 各地(市)、县(市、区)水务局,省农垦总局水务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工作,根据水利部的有关要求,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洪水影响评价工作组织领导 蓄滞洪区、洪泛区是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是保障和提高江河防灾减灾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防洪减灾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的重要举措。 各地要着眼于防洪减灾全局,把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列入重要议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理清职责分工,加大管理力度,形成责权明晰、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和防洪规划要求,进一步明确蓄滞洪区、洪泛区管理权限,划定管理范围。要广泛深入宣传引导,加强社会各界对蓄滞洪区和洪泛区洪水影响评价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要严格审批管理,加强巡查执法,坚决制止未经洪水

影响评价审批的项目开工建设。 二、把握洪水影响评价管理目标要求 各地要切实加强蓄滞洪区和洪泛区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桥梁、码头、铁路、公路、机场、管线、地下公共工程、旅游开发、工矿企业、景观工程、商业区、集中生活区等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管理。 要切实保护蓄滞洪区、洪泛区内分洪、排洪、蓄滞洪工程体系完整,保持其滞纳洪水功能。不得在洪水主流区域内和分(退)洪口门附近建设有碍行洪的项目,如确需建设须采取措施恢复行洪能力。码头、景观等岸线建设项目应采取措施保持岸线稳定,避免改变河势及流态。铁路、公路、管线等线路较长的建设项目,应合理安排走向,留出足够的行洪排水通道,不得破坏河流水系走向和洪水汇集方式。占用蓄滞洪容量、影响相关设施防洪安全及效益的其他建设项目,应采取措施对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偿和恢复。 建设项目应当科学选址,选取适宜的布局和结构形式,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和安全措施,保障自身防洪安全。 三、规范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报 各地(市)、县(市、区)和省农垦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从严把握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质量,建设单位应选择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能力的单位进行洪水影响评价工作,其资质应不低于建设项目设计单位相应资质等级。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区域防洪基本情况、洪水影响分析计算、建设项目对防洪影响评价、洪水对建设项目影响评价、消除或减轻洪水影响的措施等内容。 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报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机构审批。建设单位报请审批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时,应一并提交审查申请书、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备

黑龙江流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研究

黑龙江流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研究 黑龙江流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研究 摘要: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本文对黑龙江流域地下水动态进行了监测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地下水的开采量不断增加,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监测,管理,黑龙江流域 1. 引言 地下水是深埋地下的地下水层中的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储存水量。它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起着重要作用。 2.黑龙江流域地下水资源现状分析 2.1 地下水资源分布 黑龙江流域是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研究,黑龙江流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河道旁和河道地区。 2.2 地下水开采量及水位变化 根据过去十年的数据分析,黑龙江流域地下水的开采量不断增加,年均增长15%,这给地下水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开采量的增加和降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 3.黑龙江流域地下水监测与管理 3.1 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监测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渗漏率等指标的监测。 3.2 地下水管理政策和措施

基于对地下水资源现状的分析,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地下水资源。首先,建立合理的地下水开采配额制度,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其次, 鼓励农民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此外,完善地下水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地下水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 结论 为了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黑龙江流域需要加强地下水的 监测和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 好地保护和利用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绥芬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与建议

绥芬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与建议 绥芬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与建议 一、绥芬河流域概况 绥芬河流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俄边境线上最大的边界河流之一,河流全长743公里,流域面积约为3.66万平方公里。绥芬河流域地处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河流流经黑龙江绥芬河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等地。 二、绥芬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1. 河流水质问题 绥芬河流域河流的水质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水量不足两个问题。首先,一些企业以及居民直接将废水排放到河流中,严重污染了水体。其次,农业活动中施用的农药和化肥也会流入河流,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不稳定,绥芬河流域的水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存在水量不足的情况。 2. 生态环境问题 绥芬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生物资源丧失。由于水质问题和水量不足,绥芬河流域的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影响,部分河段甚至出现了水源缺失的情况。这导致了水生物种类减少,甚至有部分物种灭绝的风险。 3. 地下水问题 绥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开采和污染,地下水问题已成为流域面临的重要水环境问题之一。一些企业为了生产需要,过度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同时,企业和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资源。

三、绥芬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建议 1.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对绥芬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和法规,完善水资源用途审批制度,合理分配水资源。同时,加大对水资源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水污染问题,确保水质达标。 2. 推行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推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引导农民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 3. 加强企业环境执法和监管 对于违法排污企业,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进行惩罚和处罚。完善企业环境安全责任,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指导和监管,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不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4. 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对绥芬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修复受损的河道,增加生态修复绿地,推动水生物资源保护。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5. 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 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严禁非法开采和污染地下水。加大对地下水的保护力度,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四、结语 绥芬河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保护好绥芬河流域的水环境对于保护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农业绿色发展,加强企业环

扎龙湿地生态恢复与管理研究

扎龙湿地生态恢复与管理研究 摘要:扎龙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湿地资源,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周边地域产生强烈影响。本文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恢复生态学角度系统地探讨了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湿地生态恢复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扎龙;湿地;生态恢复;管理 一、扎龙湿地概况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 距齐齐哈尔市东南约26.7km, 地理坐标为46°52′~47°32′N, 123°47′~124°37′E, 横跨该市的富裕、泰来、铁锋等六县区。总面积2100km,是典型的河滨湿地,平均海拔144m, 大体呈NE- SW向展布。其中湿地(湖泊、沼泽)面积1240km, 是我国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植被分别为草甸草原植被、草甸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被4种类型,典型的沼泽植被为芦苇、苔草。潜育草甸土和草甸沼泽土及碳酸盐草甸土为主要土壤类型。其中高等植物有468 种,昆虫类有277 种,两栖类有4科 6 种,爬行类有 2 种, 鱼类47 种,鸟类约260 种,兽类有21种。这里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8~3.4℃,多年平均降雨量417mm, 降水多集中在6、7、8月。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是丹顶鹤全球迁徙和繁殖的重要基地。1987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扎龙湿地的主要水源有乌裕尔河、双阳河以及中部引嫩总干渠等。扎龙湿地是一个具有科研意义、生态价值、经济效益、旅游等功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二、扎龙湿地的生态影响因素 (一)气温的影响。气温是湿地水环境有机体生存和演替的重要限制因子,温度变化直接影响湿地植被的生长和群落演替,影响水系统生态功能的稳定性。50年来气温变动, 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变动的周期性虽不明显,但温度的缓慢增加加重了系统潜在的脆弱性,在年降水量较少的低水位时期,湿地土壤的大面积垦殖和湿地水资源的开发对系统的脆弱性产生直接影响。但另一方面,气温的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开展相应的健康评价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背景、方法及结果,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对一个流域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 综合评估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我们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韧性和恢复能力,预测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提供指导。 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生态系统分解为多个组成部分,如土壤、水体、生物等,分别评价各组成部分的健康状况,最后进行集成分析。综合评价法的优点在于考虑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能够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多,标准难以统一等。 生态恢复力评价法主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通过对比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前后的状态,评估其稳定性和抗逆性。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强调

生态系统在面对干扰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然而,生态恢复力评价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支持,对于某些生态系统,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参考资料。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法的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可以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法的优点在于直接与人类的利益相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价值。然而,该方法可能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通过对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在实践中,综合评价法、生态恢复力评价法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法可以相互补充,全面揭示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然而,目前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不统评价方法主观性强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加强遥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评价的精度和效率。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于维护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介绍和比较分析,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