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耳门与外耳门3

内耳门与外耳门3

内耳门与外耳门3
内耳门与外耳门3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问题的探究

内耳门与外耳门都是前庭蜗器的结构,前庭蜗器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图1)

图1前庭蜗器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图2)

图2外耳

1、耳廓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其上部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支架,表面有皮肤覆盖;下部为耳垂,内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耳廓的作用为收集声波。

2、外耳道

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其外侧1/3是软骨部,内侧2/3是骨性部。外耳道的作用是传到声波。

3、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为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与外耳道底呈约45°-50°的倾角,小儿的鼓膜近乎水平位。

二、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图3)

图3鼓室内侧壁

1、鼓室

鼓室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由六个壁围成,内有听小骨、韧带、神经和血管等。

1)鼓室的壁

①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又称鼓膜壁。

②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③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层骨板。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分隔。

④前壁又称颈动脉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的为咽鼓管鼓室口。

⑤内侧壁又称迷路壁,与内耳相隔。其中部有圆形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的隆凸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

名卵圆窗),在活体上此孔被镫骨底以及周缘的韧带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面神经管形成的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

⑥后壁又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窦内的乳突小房。乳突窦入口的下方有一骨性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该肌的肌腱从锥隆起尖端的小孔伸出,止于镫骨颈。面神经管由鼓室内侧壁经锥隆起的上方转至后壁,然后垂直下行,出茎乳孔。在茎乳孔上方有鼓索自面神经分出,经鼓索后小管进入鼓室。

2)鼓室的结构

①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②听小骨链为三块听小骨以关节和韧带连结形成。

③运动听小骨的肌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2、咽鼓管

咽鼓管为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斜向前内下方。咽鼓管可分为前内侧份的软骨部和后外侧份的骨部。咽鼓管软骨部向前内侧开口于鼻咽部侧壁的咽鼓管咽口,骨部向后外侧开口于鼓室前壁的咽鼓管鼓室口。

3、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位于鼓室上瘾窝后方,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的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连,为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要道。

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部内的许多含气小腔隙,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相互连通,腔内覆盖着粘膜,并与乳突窦和鼓室的粘膜相连续。

三、内耳又称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1、骨迷路(图4)

图4骨迷路

骨迷路是由骨密质围成的腔与管,从前内侧向后外侧沿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可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他们相互连通。

①前庭

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规则近似椭圆形的腔隙,其前部较窄,有一孔连通耳蜗;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前庭

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此处与镫骨底相连接。前庭的内侧壁即内耳道的底有前庭蜗神经通过。在内侧壁上有自前上向后下的前庭嵴。在前庭嵴的后上方有椭圆囊隐窝,在前庭嵴的前下方有球囊隐窝,分别容纳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嵴的下部分开,在分叉处有一小凹面为蜗管隐窝,容纳蜗管的前庭盲端。在椭圆囊隐窝靠近总骨脚开口处的前方有一前庭水管内口,前庭水管由此向后下之内耳门后外侧的前庭水管外口。内淋巴经此管至内淋巴囊,内淋巴囊位于前庭水管外口附近的硬脑膜内。

②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位于颞骨岩部的后外上方,是三个“c”字形的骨性管道,包括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较细的一端为单骨脚,粗的为壶腹骨脚。其中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为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前庭。

③耳蜗

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似蜗牛壳,尖端朝向前外侧,称为蜗顶;底朝向后内侧的内耳道底,称为蜗底。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

蜗轴为耳蜗的中央骨质,由蜗顶至蜗低,呈圆锥形,由蜗轴伸出骨螺旋板。螺旋板的基部有蜗轴螺旋管,内藏蜗神经节,蜗轴的骨松质内有蜗神经穿过。

蜗螺旋管是由骨密质围成的骨管,围绕蜗轴盘曲约两圈半,

以盲端终于蜗顶。骨螺旋板由蜗轴突向蜗螺旋管内,此板未达蜗螺旋管的外侧壁,其空缺处由膜蜗管填补封闭。由于骨螺旋板和膜蜗管的存在,将骨螺旋管的内部分隔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称为前庭阶,与前庭窗相连;中部为膜性的蜗管;下部称为鼓阶,与蜗窗相连。两阶内的外淋巴液在蜗孔处相通。

2、膜迷路(图5)

图5膜迷路

膜迷路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是套在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道,被内淋巴液填充。根据其与骨迷路的对应关系依次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它们之间相通,其内充满着内淋巴。

①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为互相通连的两个膜性囊。椭圆囊在后上方,球囊在前下方。椭圆囊与膜半规管相通,且借椭圆球囊管连接球囊和内淋巴管;球囊与蜗管相通。囊内壁分别有椭

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置觉感受器。

②膜半规管

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其形态类似于相应骨半规管,也有三个。在各骨壶腹内,膜半规管也有相应膨大的膜壶腹。各膜壶腹内壁的隆起称为壶腹嵴,是位置觉感受器。

③蜗管

蜗管是位于蜗螺旋管内,蜗管盘绕蜗轴约两圈半,为盲管。蜗管的水平断面呈三角形,有上壁、外侧壁和下壁。上壁为前庭膜,将前庭阶和蜗管分开。外侧壁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该处上皮的深面富含血管,称血管纹,一般认为与内淋巴的产生有关。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组成,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3、内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内耳的血管(图6)

图6内耳的血管

①动脉来自迷路动脉,多发自小脑下前动脉或基底动脉,少数发自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的颅内段。迷路动脉进入内耳门后分为前庭支和蜗支,前庭支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蜗支共十多只,经蜗轴内的小管分布于蜗螺旋管。此外,耳后动脉发出的茎乳动脉尚分布到部分半规管。

②静脉内耳的静脉合成迷路静脉汇入岩上、下窦或横窦。

2)内耳的淋巴

①外淋巴通常认为前庭内的外淋巴向后与半规管里的外淋巴相通,向前与耳蜗前庭阶内的外淋巴相通,继经耳蜗进入鼓阶。前庭内的外淋巴通过蜗水管向蛛网膜下腔引流。蜗水管位于颞骨岩部内,其外口位于颈静脉窝的内侧,通过颅中窝与内耳门相通。

②内淋巴迷路内的内淋巴经内淋巴管引流至内淋巴囊,再经

内淋巴囊进入周围的静脉丛。内淋巴管和部分内淋巴囊位于前庭水管内。前庭水管外口位于颞骨岩部的后面。

3)内耳的神经(图7)

图7前庭蜗神经

内耳的神经即前庭蜗神经,由前庭神经和蜗神经组成。

①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的周围突由三支组成。上支称椭圆囊壶腹神经,穿前庭上区的小孔分布于椭圆囊斑和上膜半规管和外膜半规管的壶腹嵴;下支称球囊神经,穿前庭下区的小孔分布至球囊斑;后支称后壶腹神经,穿内耳道底后下部的单孔分布至后膜半规管的壶腹嵴。

②蜗神经蜗神经节位于蜗轴螺旋管内,节细胞的周围突穿经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分布于螺旋器,节细胞中枢突经蜗轴纵管,穿内耳道底筛状区的螺旋孔裂,经内耳门入颅。

4、内耳道

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中部,从内耳门至内耳道底(图8)。内耳道底邻接骨迷路的内侧壁,有很多孔,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迷路动脉由此穿行。

图8内耳道底

由上可知,在活体上由外耳门到中耳有鼓膜相隔;中耳到内耳有镫骨底和第二鼓膜封闭前庭窗和蜗窗;内耳到内耳门有内耳道底相隔。所以,在活体上,内耳门与外耳门不相通。

在干骨标本上,鼓膜、第二鼓膜、血管、神经、韧带等软组织消失。鼓膜消失,使外耳门经外耳道与中耳鼓室相通。听小骨链散落,镫骨底不能封闭前庭窗。第二鼓膜消失,蜗窗暴露。内耳膜迷路消失,则中耳与内耳骨迷路相通。以此为基础,内耳门与外耳门之间有以下通路。

1、神经通路

1)进入内耳门的前庭神经、蜗神经可分布于内耳,连通内耳门与内耳。

2)面神经(图9)穿内耳道底进入与鼓室相邻的面神经管,面

神经管内有鼓索、岩大神经和镫骨肌神经三条分支。

图9面神经及其分支

①鼓索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

②岩大神经于膝神经节处发出,经颞骨岩部前面的岩大神经裂孔穿出前行,经破裂孔至颅底。

③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因此,面神经可连通内耳门与鼓室。

2、血管通路

迷路动脉、茎乳动脉都可由经耳门进入鼓室与外耳门相通。此外,内耳的迷路静脉可进入颅腔连通内耳门与中耳。

3、淋巴通路

外淋巴通过蜗水管可连通内耳与内耳门,使内、外耳门相通。

内淋巴可经前庭水管连通内耳与内耳门,使内、外耳门相通。

4、其他

1)由外耳门经眶(图9)进颅与内耳门相通有以下三条途径:

①经视神经管视神经起于眼球后极的内侧,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中窝。

②眶上裂位于眶的外侧壁与上壁的交界处,向后通入颅中窝。

③眶下裂位于眶下壁和外侧壁交界处的后份,向后通入颞下窝和翼腭窝。颞下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翼腭窝向后借圆孔通颅中窝。

图9眶

2)由外耳门从颅底外面经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外口、枕骨大孔等入颅内与内耳门想通。

3)由外耳门经中耳可沿咽鼓管骨性部进入到颅内与内耳相通。

4)从声波的传导角度分析

①空气传导声波由外耳门进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继而引起中耳内三个听小骨构成的听小骨链随之运动,将声波转换成机械振动并加以放大,经镫骨底板传至前庭窗,引起前庭阶的外淋巴波动,外淋巴波动的同时可通过前庭膜引起内淋巴波动,也可直接使基底膜振动,从而刺激螺旋器,并产生神经冲动,再经蜗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蜗神经穿内耳道底的蜗区出内耳门。

②骨传导外耳门处的骨振动可使耳蜗内的淋巴波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兴奋,经内耳道底传入颅内,产生听觉。

因此,此种角度内外耳门相通。

人体解剖学试题和答案

二、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体或任一局部在标准姿势条件下作相互垂直的三个切面,它们是 ,,。 2、按照解剖学姿势,近颅的为,远颅是的为。 3、腹部由两条纵线及两条横线分为9区,它们分别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胸骨线是 A、胸骨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B、胸骨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C、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D、胸骨外侧缘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2、对于胃的粘膜层,最能表达其与其它层次的关系术语是:() A、上、下 B、前、后 C、内侧与外侧 D、内和外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解剖学姿势不因人的姿势改变而改变。 B、无论是倒立还是睡势,足底是下,而头顶是上。 C、水平面就是横切面,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也是如此。 D、内侧与外侧是描述器官或结构与人体正中面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 (三)、多项选择题 1、中空性器官 A、多呈管状或囊状。 B、管壁通常分为4层或3层。 C、管腔口径可在神经或体液调节下发生变化。 D、粘膜内常有腺体。 (四)名词解释 1、矢状面 2、冠状面 3、解剖姿势 (五)问答题 1、请描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机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2、上、下 3、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右外侧区、脐区、左外侧区、右髂区、腹下区、左髂区 (二)单选题 1、C 2、D 3、C (三) 多项选择题

1、ABCD (四)名词解释 1、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2、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五)问答题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许多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组织。人体有四种组织,它们是肌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组织形成某个器官,完成一定功能。由几个器官参与构成一个系统,完成比较复杂的特定功能,如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等构成,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多个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人体是更为复杂的富有情感的有机体。 第二章骨学 二、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骨按部位可分为、和三部分;按外形分为、、 和四类。 2、颅盖的密质骨形成较厚的_________和________其间的松质称_________。 3、长骨呈状,两端较,一般都有光滑的,体又称,内部容纳 ,中部有1~2个通向髓腔的小孔叫。 4、骨的基本构造包括、和。 5、骨内在的可改变其形态结构的特性叫。 6、颈椎的一般形态特点是、、。但第、、 颈椎形态较特殊。 7、胸椎的侧面和横突末端有与肋相连的、棘突,伸向。 8、腰椎的椎体,棘突为,呈位,伸向后方。 9、胸骨角在______骨,横突孔在______骨,大转子在_______骨上。 10、上肢带骨包括和;下肢带骨包括。 11、肩胛骨前面凹陷叫,后面的高嵴叫,其上、下分别有、;外侧角的浅窝叫,其上方的突起叫。内侧角平,下角平。 12、髂骨分和两部。髂骨翼上缘叫,最高点平对,前后端的突起分别叫和;内侧面前部称,其下界的骨嵴叫。 13、下颌骨体的结构有、、;下颌支的结构有、、、 。 14、颅中窝的孔裂包括、、、。 15、颅后窝的孔是、;沟是、;门是向内通;坡是 ,向上与相续。 16、颅的侧面的门:;弓:;窝:、;点:。 17、颅的前面有两深窝叫,孔叫。 18、骨性鼻腔前口是,后口称;正中有一矢状位的,它由和的垂直板构成。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和三条。 19、鼻旁窦位于内,含,与相通,它们包括、

第二章 骨 学

第二章骨学 二、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骨按部位可分为、和三部分;按外形分为、、 和四类。 2、颅盖的密质骨形成较厚的_________和________其间的松质称_________。 3、长骨呈状,两端较,一般都有光滑的,体又称,内部容纳,中部有1~2个通向髓腔的小孔叫。 4、骨的基本构造包括、和。 5、骨内在的可改变其形态结构的特性叫。 6、颈椎的一般形态特点是、、。但第、、 颈椎形态较特殊。 7、胸椎的侧面和横突末端有与肋相连的、棘突,伸向。 8、腰椎的椎体,棘突为,呈位,伸向后方。 9、胸骨角在______骨,横突孔在______骨,大转子在_______骨上。 10、上肢带骨包括和;下肢带骨包括。 11、肩胛骨前面凹陷叫,后面的高嵴叫,其上、下分别有、;外侧角的浅窝叫,其上方的突起叫。内侧角平,下角平。 12、髂骨分和两部。髂骨翼上缘叫,最高点平对,前后端的突起分别叫和;内侧面前部称,其下界的骨嵴叫。 13、下颌骨体的结构有、、;下颌支的结构有、、、。 14、颅中窝的孔裂包括、、、。 15、颅后窝的孔是、;沟是、;门是向内通;坡是,向上与相续。 16、颅的侧面的门:;弓:;窝:、;点:。 17、颅的前面有两深窝叫,孔叫。 18、骨性鼻腔前口是,后口称;正中有一矢状位的,它由和的垂直板构成。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和三条。 19、鼻旁窦位于内,含,与相通,它们包括、、、。 20、主要的颅囟不成对的有、,成对的有和;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呈形,在时闭合。 (二) 单项选择题

1、骨形态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长骨 B、短骨 C、扁骨 D、含气骨 E、不规则骨 2、骨的构造包括 A、骨质 B、骨质和骨膜 C、骨质、骨膜和骨髓 D、骨质和骨髓 E、骨膜和骨髓 3、下列关于骨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成囊状包裹骨的表面 B、包被骨的表面,但骨的关节面无骨膜 C、由上皮组织构成 D、与骨的再生无关 E、以上都不对 4、骨髓 A、仅见于长骨骨髓腔内 B、骨骺(长骨两端)充满黄骨髓 C、扁骨骨松质内充满红骨髓 D、黄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E、胎儿的骨髓均为黄骨髓 5、以下不是长骨的骨是 A、肱骨 B、掌骨 C、锁骨 D、趾骨 E、腓骨 6、有关长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指所有形状长的骨 B、骨干内具有含气的腔 C、骺线是成年后骨化了的骺软骨

内耳门与外耳门

内耳门与外耳门就是否相通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 外耳门位于颞骨鳞部与鼓部得交界处,从外耳门之鼓膜得管道为外耳道。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向前、下、外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度角,为椭圆形得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为鼓膜脐,就是锤骨柄末端得附着处。婴儿得鼓膜近于水平位。 示外耳门 二、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与乳突小房。鼓室有六个壁,包括前壁、内侧壁等。 1、前壁又称动脉壁,上有咽鼓管得鼓室口。咽鼓管就是连通鼓室与鼻咽部得通道,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得外1/3为骨部,在鼓室前壁得偏上部就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得

咽鼓管口位于鼻咽部得侧壁,具体位置就是在下鼻甲后端得后下方。 2、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此壁凹凸不平,中部有圆形向外突得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起始部隆起形成。岬得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名卵圆窗),此孔被镫骨底所封闭。岬得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得后上方有一条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以薄骨板与鼓室相隔。 示鼓室内侧壁 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与镫骨。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得杠杆系统,称听骨链。 运动听小骨得肌有2条,即鼓膜张肌与镫骨肌。 鼓膜张肌:位于咽鼓管上方得鼓膜张肌半管内,止于锤骨柄上端,受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向内侧牵拉锤骨柄,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Lii8OGR。tvSxriC。

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由面神经支配。收缩时向后拉镫骨以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减低迷路内压;并解除鼓膜紧张状态,就是鼓膜张肌得拮抗肌。 三、内耳又称为迷路,位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与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就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得骨性隧道。膜迷路就是套在骨迷路内得一封闭得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得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SW813To。dEfsMqm。 1、骨迷路沿颞骨岩部长轴排列,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骨半规管、前庭与耳蜗。 1)骨半规管位于颞骨岩部得后外上方,就是三个“c”字形得骨性管道,按照各自与颞骨岩部长轴得关系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与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骨半规管凸向上,与颞骨岩部得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得后段接近平行;外骨半规管凸向外侧,呈水平位,又称为水平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较细得一端为单骨脚,粗得为壶腹骨脚。其中前、后骨半规管得单骨脚合为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前庭。xlnR3eL。LtARuIU。 2)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就是一不规则、扩大得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前庭内侧

内外耳门通路的探究7

对内、外耳门通路的探究 外耳门(图1)为外耳道的开口,位于颞骨鳞部的后下方;内耳门(图2)则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中央部。在活体上,二者之间有复杂的神经、肌肉、血管等结构,因此,它们并不不直接通;而在骨标本中,他们之间的各软组织消失,此时,它们可以通过某些特定途径相通。 一、 耳的结构 耳(前庭蜗器)是听觉和位置觉的感受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图3):

(一)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1、耳廓 借软骨、韧带、肌和皮肤连于头部的两侧,耳廓的软骨向内续为外耳道软骨。耳廓的功能为收集声波。 2、外耳道 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外耳道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廓的软骨相延续;内侧2/3为骨性部分,是由颞骨的鳞部和鼓部围成的椭圆形管道。 3、鼓膜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将在中耳鼓室的外侧壁中叙述。 (二)中耳 为一含气的不规则小腔,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中耳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向内与内耳相毗邻,向前内侧借咽鼓管通鼻咽部。 ⒈鼓室 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由六个壁围成,内

有听小骨、韧带、肌肉、神经、血管等。 ⑴鼓室的壁 1)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骨膜附着的骨环也参与构成外侧壁的一部分(图4)。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镶嵌于鼓膜沟内,为一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直径约1cm,与外耳道底形成约45°~50°的倾斜角。其周缘较厚,中间向内凹陷,称鼓膜脐,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 2)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盖壁向后延伸形成乳突窦的上壁。 3)下壁亦称颈静脉壁,为一薄层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分隔。 4)前壁也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是鼓膜张肌半管口,

内耳门与外耳门6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问题的探究 一、在活体上,由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有鼓膜,鼓室与内耳之间有第二鼓膜和镫骨底极其韧带封闭蜗窗和前庭窗,内耳道底上的孔洞由神经、血管堵塞。因此,在活体上,内、外耳门不相通。 在干骨标本上,由于鼓膜、第二鼓膜、神经、血管和韧带等软组织消失,内、外耳门相通。 二、内、外耳门都是前庭蜗器的结构。 前庭蜗器(图1)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图1前庭蜗器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1、耳廓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支架,表面覆有皮肤,皮下组织少,但神经血管丰富。耳廓的作用为收集声波。

2、外耳道 外耳道是由外耳门到鼓膜的管道,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性部。外耳道作用为传递声波。 3、鼓膜(图2) 图2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呈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向前外下倾斜约45°角,婴儿近水平位。鼓膜中央部凹陷称鼓膜脐,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 (二)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为一含气的不规则小腔隙,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 1、鼓室 (1)鼓室的壁 1)外侧壁(图3)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又称鼓膜壁。

图3鼓室外侧壁 2)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前外侧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3)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 4)前壁又称颈动脉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是咽鼓管的鼓室口。 5)内侧壁(图4)又称迷路壁,与内耳相隔。其中部有圆形隆起,称岬,由耳蜗的第一圈隆凸构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孔,称前庭窗或卵圆窗。在活体上,有镫骨底及其周缘的韧带封闭前庭窗。岬的后下方有一椭圆形小孔,称蜗窗或圆窗,活体上由第二鼓膜封闭。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

内耳门与外耳门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 外耳门位于颞骨鳞部与鼓部的交界处,从外耳门之鼓膜的管道为外耳道。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向前、下、外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度角,为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为鼓膜脐,是锤骨柄末端的附着处。婴儿的鼓膜近于水平位。 示外耳门 二、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鼓室有六个壁,包括前壁、内侧壁等。 1、前壁又称动脉壁,上有咽鼓管的鼓室口。咽鼓管是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

咽鼓管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 2、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此壁凹凸不平,中部有圆形向外突的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起始部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名卵圆窗),此孔被镫骨底所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条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以薄骨板与鼓室相隔。 示鼓室内侧壁 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听骨链。 运动听小骨的肌有2条,即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位于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内,止于锤骨柄上端,受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向内侧牵拉锤骨柄,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由面神经支配。

收缩时向后拉镫骨以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减低迷路内压;并解除鼓膜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 三、内耳又称为迷路,位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一封闭的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1、骨迷路沿颞骨岩部长轴排列,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1)骨半规管位于颞骨岩部的后外上方,是三个“c”字形的骨性管道,按照各自与颞骨岩部长轴的关系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骨半规管凸向上,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的后段接近平行;外骨半规管凸向外侧,呈水平位,又称为水平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较细的一端为单骨脚,粗的为壶腹骨脚。其中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为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前庭。 2)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规则、扩大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前庭内侧壁邻接内耳道底,有神经穿过。前庭外侧壁构成鼓室的内侧壁,

试论外耳门与内耳门是否相通

外耳门与内耳门之间通路的探究 外耳门是外耳道通向外界的开口,内耳门是内耳道通向颅内的开口(图1)。在活体上,内、外耳门之间没有直接的骨性孔、管通道,但两者可通过神经信号、血液循环和淋巴相联系。在骨标本上,血管、神经、粘膜等结构都已消失,只剩下骨性结构,故内、外耳门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孔、管相通。 图1颞骨的内、外侧面观 要分析外耳门与内耳门是否相通,首先要了解前庭蜗器的结构。 一、前庭蜗器的结构 前庭蜗器,又称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图2)。 图2前庭蜗器全貌 (一)外耳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构成。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包绕外耳门,弹性软骨等结缔组织构成其支架,表面覆盖着皮肤。外耳道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廓相延续,内侧2/3为骨性部。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直径约1cm,向前外下方倾斜约45°角,分隔外耳道与鼓室(图2)。 耳廓外侧面的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耳廓内侧面的肌肉由面神经的分支耳后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耳颞支有分支分布于外耳道的前壁和上壁,迷走神经的耳廓支分布于外耳道的后壁和下壁。下颌神经的耳颞支、迷走神经的耳廓支、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分布于鼓膜。 外耳由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上颌动脉的分支耳深动脉分布于外耳道皮肤及部分鼓膜,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分布于外耳道和耳廓,枕动脉的茎乳支分布于鼓膜内表面。此外,耳后动脉亦有分支分布于外耳门及耳廓皮肤。 外耳的静脉汇流至颞浅静脉、上颌静脉和耳后静脉,再汇入颈外静脉。 (二)中耳 中耳由鼓室、乳突窦、乳突小房、咽鼓管四部分构成(图3)。

图3中耳结构 1.鼓室 鼓室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含气不规则小腔,有六个壁。 外侧壁又称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膜所附着的骨环也属于外侧壁,在该环上方的切迹附近有鼓索后小管,鼓索神经和茎乳动脉在此管中走行。 图4鼓室外侧壁 内侧壁又称迷路壁,邻接内耳的外侧壁。鼓室内侧壁的中部有一骨性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隆凸形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的小孔,称前庭窗,通向前庭,由镫骨底及其周缘韧带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的小孔,称蜗窗,通向耳蜗,由第二鼓膜封闭。在前庭

内耳门与外耳门千丝万缕的关系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 首先,外耳门位于颞骨鳞部与鼓部的交界处。鳞部位于外耳门的前上方,鼓部从前、下、后三面包绕外耳门。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后面中央部。 示外耳门示内耳门 一、外耳门至鼓膜的通道为外耳道,由外耳道进入到中耳鼓室有鼓膜阻挡。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向前、下、外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度角,为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为鼓膜脐,是锤骨柄末端的附着处。婴儿的鼓膜近于水平位。 二、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鼓室有六个壁,包括前侧壁内侧壁等。 1、前侧壁又称动脉壁,上有咽鼓管的鼓室口。咽鼓管是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咽鼓管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

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前上方,通过上、下泪小管开口于泪点,为一膜性管道。从泪点到颅中窝有三条途径: ①经视神经管视神经起于眼球后极的内侧,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视神经管口位于眶的后内部尖端的一小孔。 ②眶上裂位于眶的外侧壁与上壁的交界处,向后通入颅中窝。 ③眶下裂位于眶下壁和外侧壁交界处的后份,向后通入颞下窝和翼腭窝。颞下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翼腭窝向下借圆孔通颅中窝。 内耳门位于颅中窝,综上所述,在干骨标本上内外耳门可由上述三条通路路相通。 2、内侧壁又称迷路壁,分割鼓室和内耳,其上有岬、前庭窗、蜗窗、面神经管凸。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锤骨。蜗窗由第二鼓膜封闭,前庭窗由镫骨底封闭。 由上可知,只有在干骨标本上,鼓膜、第二鼓膜等膜性结构以及结缔组织消失,外耳门才能通过中而进入到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又称迷路。

内耳门与外耳门3

内耳门与外耳门是否相通问题的探究 内耳门与外耳门都是前庭蜗器的结构,前庭蜗器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图1) 图1前庭蜗器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图2)

图2外耳 1、耳廓 耳廓位于头部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其上部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支架,表面有皮肤覆盖;下部为耳垂,内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耳廓的作用为收集声波。 2、外耳道 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其外侧1/3是软骨部,内侧2/3是骨性部。外耳道的作用是传到声波。 3、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为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与外耳道底呈约45°-50°的倾角,小儿的鼓膜近乎水平位。 二、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图3)

图3鼓室内侧壁 1、鼓室 鼓室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由六个壁围成,内有听小骨、韧带、神经和血管等。 1)鼓室的壁 ①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又称鼓膜壁。 ②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③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层骨板。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分隔。 ④前壁又称颈动脉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的为咽鼓管鼓室口。 ⑤内侧壁又称迷路壁,与内耳相隔。其中部有圆形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的隆凸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

名卵圆窗),在活体上此孔被镫骨底以及周缘的韧带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面神经管形成的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 ⑥后壁又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窦内的乳突小房。乳突窦入口的下方有一骨性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该肌的肌腱从锥隆起尖端的小孔伸出,止于镫骨颈。面神经管由鼓室内侧壁经锥隆起的上方转至后壁,然后垂直下行,出茎乳孔。在茎乳孔上方有鼓索自面神经分出,经鼓索后小管进入鼓室。 2)鼓室的结构 ①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 ②听小骨链为三块听小骨以关节和韧带连结形成。 ③运动听小骨的肌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2、咽鼓管 咽鼓管为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斜向前内下方。咽鼓管可分为前内侧份的软骨部和后外侧份的骨部。咽鼓管软骨部向前内侧开口于鼻咽部侧壁的咽鼓管咽口,骨部向后外侧开口于鼓室前壁的咽鼓管鼓室口。 3、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位于鼓室上瘾窝后方,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的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连,为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要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