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凝血)

凝血)

凝血)
凝血)

1. 筛选实验:

(1)血小板计数(PLT)及功能检测

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功能进一步减低。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75%患者FIB<1.5g/L,45%患者FIB<1.0g/L,或进行性下

1. 筛选实验:

(1)血小板计数(PLT)及功能检测

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功能进一步减低。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75%患者FIB<1.5g/L,45%患者FIB<1.0g/L,或进行性下降。

(3)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PT>25秒或动态变化,延长率为95-100%;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延长率为86-95%。

2. 分类实验:

(1)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抗原检查

肝病并发DIC时,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由于合成减少和(或)消耗增多而进一步减低。FVII:C、FV:C、FVIII:C常低于30%,此时,FVIII:C降低,VWF:AG明显增高,故VWF:AG /FVIII:C比值更加增高,这是诊断肝病DIC的重要指标之一。

(2)纤溶活性检查

I. 纤溶酶原(PLG)检查

肝病DIC时,PLG100%降低,PLG:AG常低于0.6g/L,PLG:A常低于25%。

II.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查

FDP是纤溶活性的筛选试验之一,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总水平。FDP含量常大于60mg/L,其阳性率大于90%。

III.凝血酶时间(TT)检查

TT延长率为85-98%。

(3)特异试验

I. 纤维蛋白肽A(FPA)检测

FPA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A片段,是反映凝血活性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肝病并发DIC时,血和尿FPA含量明显增高,其阳性率为95-98%。

II. D-二聚体检测

D-DIMER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产物之一,它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正常人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250ug/L。肝功能衰竭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ug/L,对预测DIC 有较高价值。且按DIC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可正常,故可作为DIC患者追踪病情,考核疗效的指标。

肝病并发DIC时D-二聚体水平100%升高,其特异性较FDP为高。

III.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检测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酶水解凝血酶原后产生的273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其含量增高代表Fxa增高和FII的被活化。肝病并发DIC时血浆F1+2水平是正常人的3-5倍,阳性率高达97%。

IV.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 T)

凝血酶与抗凝血酶以1:1结合形成TA T复合物,后者是凝血酶早期生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正常人血浆中TAT主要由肝脏清除,清除速率相当快,半衰期仅2-3分钟。此外,TAT复合物也可经过内皮细胞清除。肝功能衰竭时,肝脏清除能力下降,使血浆TA T复合物水平明显升高。1988年HOEK等发现DIC患者血浆TA T复合物浓度与ATIII、因子V正相关,认为TA T复合物对DIC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诊断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79%,阳性诊断率为79%,阴性诊断率为88%。PERNAMBUCO等研究表明:TA T复合物与D-二聚体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R=0.615。P<0.001〉,提示在肝功能衰竭时凝血过程的加强和纤溶的活化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V. PAP或PIC:纤溶酶-a2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是纤溶酶与a2抗纤溶酶形成的复合物,血浆含量升高反映纤溶活性的增强。国内外均有报道其对肝病并发DIC的诊断价值。

二、肝病并发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病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为:

(1)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有下列二项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P-选择素。

(2)FIB<1.0g/L或进行性下降。

(3)血浆FVIII:C<50%(必备)

(4)PT延长5秒以上或进行性变化。

(5)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60mg/L,或D-二聚体升高(阳性)。

(6)血浆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FPA,F1+2,TAT,SFMC)水平升高。

三、肝病并发DIC的分子学实验室指标评价

对于肝病并发DIC及其实验室指标,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但是,对于肝病炎并发DIC具有诊断价值的分子学实验室指标,尤其是这些指标的联合应用,各家的报道和观点不尽一致。

1、D-D的诊断价值

3P试验是早年确诊DIC的指标,但是敏感性较低,假阴性和假阳性较多,国内外学者均建议用敏感性强.特异性较高.而且方法简单.快速的FDP和D-DIMER检测来取代3P试验。从方法学上讲,3P试验的敏感度在纤维蛋白单体(FM)为50ug/ml以上时才可阳性。D-DIMER 检测中定性及半定量普遍采用快速而简单的胶乳凝集法,而快速ELISA检测只需要30分钟即可定量报告。FDP时目前最敏感的纤溶活性增强指标,一般以胶乳凝集法作为筛选试验,对可疑病例再进行ELISA法检测(7)。颜存粮等(8)认为FDP的价值主要在于选择较低水平的界值作为DIC的筛选指标,而D-二聚体的价值主要在于选择较高水平的界值作为DIC 的确诊指标。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D-D对于肝病并发DIC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1,2,3,4,6,7,8,9,11,12,13,14)。但是亦有报道高水平的D-D并不能预测DIC的发生,只是可能使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15)。关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D的增高到底源于重肝本身的凝血异常,还是存在隐匿型的DIC,亦或诊断DIC的存在,目前尚存在不一致的报道,没有明确而完整的定论,与临床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尚需要积累更多资料。

2、VIII:C的鉴别价值

VIII因子除了在肝脏合成外,尚有肝外其他途径,如血管内皮细胞和脾脏都可合成VIII。肝功能衰竭时,血浆中VIII:C正常或增高。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报道可能是严重肝病时,

其在肝外合成代偿性增加,加之肝脏清除能力降低,内毒素及免疫因素刺激使之合成与释放增加所致(7,17);而Hollestellem J等人(18)通过在MRNA和蛋白两个水平上研究认为:肝病患者血浆中VIII:C水平的增高与VWF在肝脏的合成增加和LRP(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的表达减低有关,而不是VIII因子合成的增加。

但是,当肝功能衰竭并发DIC时,VIII因子被大量消耗而使血浆中VIII:C明显减低。因此,VIII:C降低可以作为肝病并发DIC的一个重要的鉴别指标。我国将VIII:C《50%作为诊断肝病并发DIC的必备指标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VIII:C减低是在肝病并发DIC后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后所致,而对DIC 早期高凝状态及凝血酶生成无鉴别价值。

3、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的早期诊断价值

国内外报道的常用的DIC早期分子标志物有FPA、F1+2、SFM、TA T、PAP、TpP。

分子标志物F1+2、,FPA和TA T是反应凝血活性亢进和血栓形成倾向的早期指标。其中,F1+2的浓度直接反映凝血酶生成的全量,而FPA和TA T反映凝血酶生成的一部分。因此,F1+2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最敏感指标。这些分子标志物在早期DIC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7)。张燕等通过动态观察发现:DIC早期时常规实验室检查正常而TAT,F1+2,D-二聚体检测明显异常,他们认为TAT,F1+2,D-二聚体这些分子标志物能早期诊断DIC。颜存粮等通过复杂的统计学评价认为:早期确诊DIC并指导相应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因此选择DIC 早期发生的标志物如SFM、TAT、PAP、F1+2、FPA等更有效;而依靠临床表现和DIC晚期发生的实验室证据如PLT、PT、APTT、FIB等效果欠佳。袁宏等报道同时观察D-D和TpP 两项指标,尤其是TpP出现早且特异性高,对DIC有早期诊断价值。

对于肝衰竭并发DIC,Iwabuchi S,Takatori M 等报道:通过PAP(PIC)和D-DIMER联合检测能够鉴别止凝血异常是来自并发的DIC还是来自肝脏本身缺陷。PAP水平检测与PLG和A2-PI不同,很少受肝功能影响。因此PAP与FPA、F1+2、TAT同时检测,对肝病并发DIC 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肝衰竭本身的凝血和纤溶异常增加了与DIC的鉴别难度。DIC的一般筛选试验(PT,APTT,TT,FIB,PLG,PLT等)对肝病并发DIC的诊断效果欠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临床上出现用肝病本身不能解释的止凝血异常表现,有特异性的DIC早期分子标志物(D-D,SPA,F1+2,SFM,TAT,PAP等)支持,必备的凝血因子VIII:C《50%的鉴别,无疑使肝病并发DIC的早期诊断和确诊率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临床上对这些危重患者的诊治和预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凝血指标意义(内容清晰)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率。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

无创血液分析指标详解

血液133项指标报告详解 血常规: 1、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其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 成年男性:120g~160 g/L,成年女性:110g~150 g/L, 儿童:110g~160 g/L,新生儿:170g~200 g/L, 升高: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建议:戒烟,到负氧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调养,如公园、森林等。 减低: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

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 病理性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建议:补充蛋白质、多种营养素、多食肝、黑木耳、大枣等。 2、红细胞:也称红血球,90%由血红蛋白组成,使血液呈红色。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氧和二氧化碳,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 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儿童:4.0~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衰、紫绀、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发育障碍等症状的人群。 升高:增多:(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建议:排除严重疾患,建议多做有氧运动,注意补充水分

凝血五项解读

凝血五项报告结果解读 前言 日常工作和考试中,不管是检验医生还是非专科的临床医生看到凝血结果(PT、APTT、TT、FBG和DD),往往都是如盲人摸象般,一脸的懵。而凝血结果在临床诊疗中又非常重要。不会正确分析异常结果,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误诊。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教科书上对凝血的讲解方式不当有关。翻开这部分内容,往往都是从“瀑布学说”开始的,之后是通篇的A因子如何激活B因子,B因子又如何激活C因子的,对凝血五项也都是分开来讲的。这种文字看上几行,大多数初学者都合上书,直接去找周公解读化验单了。 其实对一般的检验医师和临床医生来说,系统的掌握这些凝血理论,并不是必需的。我们完全可以在不怎么了解凝血理论的情况下,看懂一般的凝血报告。凝血五项的结果,与其他检验报告的解读是一个道理,我们不可能单纯只去分析某一项为何异常,而是要综合分析,整体解读。如乙型肝炎结果中,存在“大三阳”、“小三阳”等固定的模式。而凝血五项的结果中,也有很多类似模式。 只要我们熟悉了常见的凝血结果模式,那解读起来就会易如反掌 1:PT明显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这种模式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存在轻度的维生素K缺乏。因为PT检测中涉及的VII的半衰期很短,所以患者的凝血结果仅表现为PT升高,且通常其PT结果不会超过参考上限的一倍。 造成这种模式的另一种可能是,患者先天性缺乏VII。当然,这是十分罕见的情况。 2:APTT明显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当APTT明显升高时,根据患者有无出血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情况: (1)患者存在出血。那最可能的是先天性缺乏VIII、IX、XI 因子,也就是先天性血友病。或者患者体内存在因子抑制物,最常见的是VIII因子抑制物,也就是获得性血友病。要初步的鉴别这两类疾病,可采用血浆混合试验。此外,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APTT也可能单纯升高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导语: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总是由于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价值长期的服用药物特别的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其中凝 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总是由于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价值长期的服用药物特别的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其中凝血酶时间偏高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如果掌握好原因就能很好的进行预防,下面一起了解下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范围为:男性11~13.7s,女性11-14.3s。 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因素较多,但其根本原因是凝血因子的缺失。一切导致凝血因子减少的原因都可能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之所以是肝功能检查中重要的一项,那么其时间的长短一定反应肝功能的某些变化。 肝脏是凝血因子形成的主要场所,当肝功受损时凝血因子不能正常合成,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正常值时会表现一系列的症状,如体表容易出血,出血后不容易止血。如牙龈出血、创伤出血等现象。同时凝血酶原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身体容易出现青紫斑块,身体稍微受压就会产生或青或紫的斑,几分钟后才渐渐消失。 除肝功能异常造成凝血酶原偏高现象还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原因。当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首先要考虑肝功问题,做详细的肝功检查,确定病因及时进行治疗。 上面就是对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希望对朋友们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平时在生活中尽量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凝血结果解读

凝血结果解读 模式1:PT明显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这种模式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存在轻度的维生素K缺乏。因为PT检测中涉及的VII 的半衰期很短,所以患者的凝血结果仅表现为PT升高,且通常其PT结果不会超过参考上限的一倍。 造成这种模式的另一种可能是,患者先天性缺乏VII。当然,这是十分罕见的情况。 模式2:APTT明显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当APTT明显升高时,根据患者有无出血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情况: (1)患者存在出血。那最可能的是先天性缺乏VIII、IX、XI 因子,也就是先天性血友病。

或者患者体内存在因子抑制物,最常见的是VIII因子抑制物,也就是获得性血友病。要初步的鉴别这两类疾病,可采用血浆混合试验。 此外,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APTT也可能单纯升高。 (2)当患者不存在出血表现时,APTT升高可能是患者体内存在的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导致的。 此外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K)缺乏也会导致APTT升高,但这些情况极为鲜见。 模式3:FBG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因为FBG不仅是一种凝血因子,同时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因此,在一些炎症、创伤和妊娠等情况下,它都可能升高。

模式4:PT和APTT明显升高,其余三项正常 出现这种模式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缺乏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特定类型的鼠药中毒。而这三种情况都与维生素K有关。 因为,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化十分重要。因此,当患者由于摄入不足,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杀灭了可以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群时,就会出现出血和PT/APTT升高。 而抗凝药华法林和一些灭鼠药(如溴敌隆、溴鼠灵),则是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使上述四种因子活性降低。 当凝血标本采血量明显不足,或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时,导致抗凝剂与血浆比例失衡时,也会出现PT和APTT假性偏高,这类情况要与病理性增高相区别。 另外,如果护士妹妹,“神不知鬼不觉”的把紫头管中的血(含络合剂EDTAK),偷偷倒进了蓝头管送检,那也会出现这种结果。此时,测一下血浆中的钾离子浓度,就真相大白了。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表示: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表示: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 秒。与正常对照超过3 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 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详见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 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 秒。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 等。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 g/L。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无),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 通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 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2149例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测定。结果在2149例标本中有273例有误差,误差率12.7%。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253例,占92.7%;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1例,占4.02%;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占2.93%;混有肝素者1例,占0.33%。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凝血四项;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凝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除了靠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外,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凝血四项是判断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术前筛查凝血系统病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Rod-gers等研究认为,Duke法测定出血时间不能作为凝血功能的预测指标[1]。2000年卫生部明令停止使用术前的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测,用凝血四项取代,使临床标本量激增。丛玉隆等认为:血液离体即开始变化,随存放方式和时间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2]。本文分析了非疾病因素异常结果和标本、收集及放置时间的关系,探讨造成凝血四项误差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所有标本均来自于本院住院患者,由护士采集送到本科。收集我院2009年至2010年2149例标本住院患者静脉血。收集不合格标本273例(非病理因素引起结果异常者),其中血量比例不当者253例,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1例,混有肝素者1例,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重新抽血复查。 1.2 仪器SYSMEX 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3 试剂SYSMEX原装试剂 1.4 比色杯原厂比色杯。 1.5 试管杨州市华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2 ml血凝管带盖。 1.6 方法检测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对第一次检测结果异常者,而临床上没有相关病史或明显出血征象者,由同一检验人员重复检查三次,三次结果均无明显差异者要求临床重新采血复查。此法排除仪器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偶然误差。 2 结果 2.1 送检标本误差 2149例患者有273例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其中253例采血量不符合比例:采血量不足者214例、血量多者39例;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者11例;混有肝素者1例;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 2.2 送检标本有问题与重新送检的标本测定结果

凝血与抗凝血题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参考答案】 一、单择题 1.D 2.A 3.D 4.C 5.D 6.A 7.C 8.E 9.D 10.C 11.B 12.C 13.E 14.C 15.A 16.E 17.D 18.C 19.C 20.B 21.C 22.A 23.D 24.B 25.B 26.D 27.C 28.D 29.B 30.E 二、问答题 1.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的机制。 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原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可产生如下作用: (1)促凝作用增强,主要是因为: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TF,启动凝血系统,促凝作用增强;②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通过FⅫ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主要表现在:①TM/PC和HS/ATⅢ系统功能降低; ②产生的TFPI减少。 (3)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降低,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 (4)血管内皮损伤使NO、PGI2、ADP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5)胶原的暴露可使FⅫ激活,可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激肽和补体产物(C3a、C5a)也可促进DIC的发生(图11-1)。 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 ADP酶 Ⅶ 血 图11-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机制示意图 2.简述严重感染导致DIC的机制。

严重的感染引起DIC可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α、LI-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可减少到正常的50%左右),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②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ADP、TXA2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③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其抗凝功能降低;④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使生成血栓的溶解障碍,也与微血栓的形成有关。总之,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3.DIC导致出血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DIC时,大量微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Ⅴ、FⅧ、FⅩ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障碍,导致出血。 (2)纤溶系统激活:DIC时纤溶系统亦被激活,激活的原因主要为:①在FⅫ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激活了纤溶系统;②有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前列腺、肺等,由于大量微血栓形成,导致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可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③应激时,肾上腺素等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④缺氧等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也增多,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是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尚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Ⅴ、FⅧ、凝血酶、FⅫ等,从而导致出血。 (3)FDP的形成:纤溶酶产生后,可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这些片段中,X,Y,D片段均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这些均使患者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 4.产生APC抵抗的原因和机制主要为: (1)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磷脂抗体,APA可抑制蛋白C的活化或抑制APC的活性及使蛋白S减少等作用,因而产生APC抵抗。 (2)FV基因突变产生的APC抵抗:现认为,APC灭活FVa的机制是:APC与FVa轻链结合,分解FVa重链的506、306、679三个位点上的精氨酸(Arg),而使其灭活。同时,被APC分解的FVa作为一种辅助因子也参与APC对FⅧa的分解。因此,FV具有凝血作用的同时,由于促进了APC分解FⅧa也发挥着抗凝作用。 当FV基因核苷酸序列第1691位上的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G1691A)时,则所编码的蛋白质506位上的精氨酸被置换为谷氨酰胺,这一变化不仅使FV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也同时使FⅧ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同样FV分子306位上的精氨酸被苏氨酸(Thr)置换(Arg306Thr)也可产生APC抵抗。APC抵抗可使抗凝活性明显降低,而FVa、FⅧa的促凝活性明显增强,导致血栓形成倾向。 此外,因为蛋白S作为APC的辅酶,可促进APC清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FⅩa,发挥抗凝作用。蛋白S缺乏也可产生APC抵抗;而抗PC抗体当然也可产生APC抵抗。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 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

凝血系统英文常用语

凝血系统英文常用语 1.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jugular vein to assay platelet count(Pt),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plasma 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 and D-Dimer. 测定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t)、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D-Dimer)。分析各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 来源:词友最后更新:2008-01-15 收藏编辑历史举报 2.Method: Coagulaton time(CT),prothrombin time(PT) and englobulin lysis time(ELT)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anticoagultation activities of osthol. 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 来源:词友最后更新:2008-05-07 收藏编辑历史举报 3.Method: Coagulaton time (CT), prothrombin time (PT), platelet factor Ⅲ (PF 3) and euglobulin lysis time (ELT) have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anticoagulation activities of Erigeron breviscapus extract. 方法 :通过测定凝血时间 (CT)、凝血酶原时间 (PT)、血小板第 3因子 (PF3 )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ELT) ,从抗凝机制的不同角度研究灯盏花素的抗凝作用。 来源:词友最后更新:2006-08-20 收藏编辑历史举报 4.Methods A series of hemostat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 elderly diab itics and normal controls,including thrombin antithrombin Ⅲ complex(TAT),antigen level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Ag),P selectin,protein C and protein S antigen (PC:Ag,PS:Ag),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A),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activity(PAI:A)and D dimer(D D). 方法分别检测老年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止、凝血指标 ,包括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vWF :Ag)、蛋白C抗原 (PC :Ag)、蛋白S抗原 (PS :Ag)、P 选择素 (P 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 :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 (PAI 1:A)及D 二聚体 (D D)。 来源:词友最后更新:2007-12-03 收藏编辑历史举报 5.Methods:: Antithrombin Ⅲ antigen (AT-Ⅲ:Ag), 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 (AT-Ⅲ:a),plasminogen antigen (PLG: Ag),plasmin activity (PL: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 (t-PA:a),plasminogn

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各种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每日跟 随护士并观察采集凝血标本的整个过程,对于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标本,退回后 重新采集,分析原因后归纳总结,分析相关数据。结果采血不顺利是造成儿童凝 血结果异常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护理人员和检验人员的操作的不当造成儿童凝 血结果异常也是工作中的普遍现象。结论落实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及操作规范化,同时应该加强实验标准化以及质量控制的制度化。 【关键词】儿童凝血结果异常操作规范化实验室标准化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通过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是儿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必要手段,更是检验工作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同时结果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疾病诊治 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很多医生认为检验结果的异常往往是由于检验人员进行了 不正确的检验造成的。故对我院住院病人进行跟踪观察并分析,探讨导致儿童凝 血结果异常的各种原因。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采集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儿外科住院儿童239例,年龄20天~12岁,所有儿童均无血液系统疾病,肝功能正常。采集患儿静 脉血2.7ml,加入0.3ml,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中,混匀,送检, 3500r/分钟,离心15分钟,上机检测。 1.2仪器及试剂美国贝克曼公司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质控品、定标液。 1.3检测方法所有患儿均为我院住院准备手术的病人,每日跟随护士并观察 采集凝血标本的整个过程,对于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标本,退回后重新采集,然 后归纳总结,分析相关数据。 2 结果 通过对239例患儿标本的采集,检测及复检的追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导致 儿童凝血结果异常原因68.2%是由于采血过程不顺利,22.1%是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7.9%的原因是由于检验人员对于标本的处理不当,1.8%是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的。 3 讨论 3.1 采血不顺利 由于患儿的不合作易导致血液采集量不足。当试管中的血量少于规定要求血 量的90%时,APTT结果就偏离预期值而明显升高。由于标本量不足,真空管内负 压存在造成血细胞破裂,导致溶血,溶血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测定结果。同时由于 抽血不顺利,血液在空针中时间太长凝结成块,或者多次穿刺血中混入组织液, 引起血液出现凝块。血液凝固或血中有微小凝块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是引起PT 和APTT延长的主要原因。 3.2 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造成结果异常 凝血检测必须使用浓度为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这主要是由于枸橼酸 钠能有效地阻止因子V和因子Ⅷ的降解对凝血因子有保护作用。由于疏忽使用了 错误的抗凝剂,影响了PT、APTT结果的准确性。另外护理人员为减少儿童的静 脉穿刺次数而从输液管中取血,因为此时血中含有输注的药物,药物影响或使血 液稀释,凝血因子含量相对减低导致PT和APTT延长。 3.3 由于检验人员对标本的处理不当造成结果的异常

检验血样凝血溶血原因分析与预防

检验血样凝血溶血原因分析与预防 发表时间:2015-08-12T16:14:12.6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王秀袖 [导读] 护士技术不过关,患者血管较细,抽血时间较长,血液在注射器内出现凝固现象。 王秀袖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 628000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出现误诊现象。方法:我院对2010 年7 月-2012 年7 月间检验科4082 例采血同时对其血样进行分析,其中有304 分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凝血反应,96 份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溶血反应。具体方法为:由护士长及采血者共同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别调查记录患者的采集血样的时间、患者自身的情况、采集的血量、工具以及采集后送检的时间等等,最终将血样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预防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分析制定的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人群进行分析,得出采血后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患者自身易出现凝血溶血现象,主要为采血前饮水或者进食导致。(2)医务人员的操作方法不正确,第一,是由于抽入到真空管内的血液样本析出程度不等的纤维蛋白或者出现血凝块;第二,是指血液标本中出现可白细胞及红细胞破裂,血清或者血浆中混有血细胞的成分。(3)没有在根本上预防血样出现溶血、凝血等质量问题。结论:血液检查结果能够高度的反应病情的变化,其准确度指导着病情的诊治方向,如果义务人员的技术不够熟练,不够细心等等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误病情的诊治,使患者对医疗机构失去信心,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提高血液中疾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检验血样;凝血溶血;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035-02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uses of hemolytic blood coagul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misdiagnosisphenomenon. Metho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July to July -2012 years 4082 cases of blood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of the blood samples,including 304 points for blood coagulation blood appeared, 96 blood samples from hemolytic reaction. The specific method is: the nurse and the blood toform a joint research group survey,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were recorded time, the patient's own situation, collecting blood, tools andcollected after submission time, blood coagulation, will eventually appear, hemolytic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development of feasibility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after a period of practic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effective. 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the selected populatio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at after taking blood coagulation, hemolysis, specific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patients prone to clottinghemolysis phenomenon, mainly for drinking or eating lead before blood sampling. (2) the operation methods of medical staff is not correct, the first, is dueto precipitation of degree of blood samples drawn into the vacuum tube of different fiber protein or blood clots; second, refers to the appearance of whitecells and red cell rupture a sample of blood, serum or plasma mixed with blood cell components. (3) did not prevent haemolysis, blood coagulation andother quality problems in fundamentally. Conclusion: blood test results can change reaction condition height, the accuracy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disease of the direction guidance, if the staff of the unskilled, not careful enough, will increas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llnessof incur loss through delay, make patients lose confidence in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the medical staff as we should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iagnosis ofblood diseases, improve the rate of.在疾病的诊断中,血液检验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而血液检查结果是否正确与血液的质量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样本溶血凝血引起检验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或者血液的检查结果与事实不符等情况,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正确诊断[1],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 我院对2010 年7 月-2012 年7 月间检验科4082 例采血同时对其血样进行分析,其中有304 分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凝血反应,96 份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溶血反应,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 年7 月-201 2 年7 月间检验科4082 例进行采血的血液样本,其中有304 分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凝血反应,96 份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溶血反应。 1.2 研究方法由2010 年7 月-2012 年7 月间检验科护士长及采血者共同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别调查记录患者的采集血样的时间、患者自身的情况、采集的血量、工具以及采集后送检的时间等等,最终将血样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预防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分析制定的预防措施是否有效。 2 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人群进行分析,得出采血后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2]:(1)患者自身易出现凝血溶血现象,主要为采血前饮水或者进食导致。(2)医务人员的操作方法不正确,第一,是由于抽入到真空管内的血液样本析出程度不等的纤维蛋白或者出现血凝块;第二,是指血液标本中出现可白细胞及红细胞破裂,血清或者血浆中混有血细胞的成分。(3)没有在根本上预防血样出现溶血、凝血等质量问题。具体分析如下:2.1 采血患者自身的因素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导致血样出现凝血的原因为患者采血前饮水或者进食,一般情况下采血多在清晨空腹下进行,因进食后会导致血液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出现波动,如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及脂类等,饮水会稀释血液,不能保证血样的真实性,临床上进行采取时均要求清晨空腹时[3]。还有一些患者由于自身血液粘度较高,易引起血样快速凝血,减慢血液循环、组织内出现血氧,导致血细胞出现溶血。 2.2 医务人员操作方法的因素2.2.1 血液出现凝血的主要原因是:护士技术不过关,患者血管较细,抽血时间较长,血液在注射器内出现凝固现象,如果患者血液粘度较高,运用细针头抽血影响抽血速度,这样也会使血液发生凝固。一些护士在进行抽血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承装血液试管的公称量,抽出的血液较多,大于试管所能承载的公称量,引起血液与试管内的抗凝剂接触不充分,进而出现凝血现象[4]。护士在异常的将抽取完毕的血液试管瓶塞拔出,将一些抗凝剂带出试管外,减少了试管内抗凝剂的量,进而不能起到预期抗凝的效果,将血液抽取到试管内没有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导致抗凝效果不佳。 2.2.2 血样出现溶血是指采集的血液标本中白细胞及红细胞出现破裂,导致血清或者血浆中存在血细胞成分。有176 份血液样本是由于医生的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溶血反应,占57.6%,出现溶血的原因主要为[5]:因进行采血的试管较多,采集的血液未能合理的分配到各个试管中,采血的真空管中还存留一些剩余的负压,导致血细胞受到压力出现破裂。将采集的血液通过注射器注入到采血容器中时,注入的力量过大,速度过快,血液通过针尖时受到很大的压强,血细胞出现破裂[6]。运用采血器进行采血时,由于采血器的质量不过关引起血液抽取速度缓慢同时内部含有气泡,血细胞被破坏。抽血前早早的将止血带绑扎,时间较长,由于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红细胞破坏。抽血后用力的震荡血管或者错误的方式摇晃试管。 3 从根本上预防血样出现溶血凝血等质量问题通过对本文所选出现凝血溶血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样本在进行试验分析前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护士自身操作不规范,导致血样在运送和采集是出现了凝血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7]。因而,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