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韩萌

一、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历程

1殖民地学院的建立

美国高等教育起源于私立学校,1776年独立以前是英属殖民地。从1636年至1769年,殖民地共建了9所学院。1636年,经马萨诸塞殖民地议会批准,公理会创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哈佛学院;1693年,由圣公会在南部殖民地威廉斯堡创建了威廉玛丽学院;从1701年至1769年,殖民地相继建立了耶鲁学院、新泽西学院、金斯学院、费城学院、罗得岛学院、女王学院和达特茅斯学院等学院。

美国殖民地学院多由宗教教派创办。培养宗教工作者和传播宗教是殖民地学院的首要宗旨。威廉.玛丽学院宣称:“为教会提供宗教信仰虔诚的具有渊博知识和优雅举止的青年,并在印第安人中传播基督教。”耶鲁学院院长克拉普明确宣布:“学院是传教士的社团,耶鲁学院的伟大意图,是按我们的途径培养传教士。”然而,“由于殖民地的扩大,教会的和政治的事务需要越来越紧迫。由于缺少适当的指导和填补各种政治职务的一批有能力的人士,政府的事务也更为难办”,因此,殖民地学院除致力于培养各个教派的牧师之外,也追求多方面的教育目标。如费城学院就十分注重科学教育,神学色彩淡薄,将“祛除文盲所带来的社会灾难,灌输正确的宗教原则,引导民众形成守法的公民意识”列为目标之一;哈佛学院也提出了“促进一切的良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及“对这一国土的英国的和印第安的青年在知识和虔诚方面实施教育”的要求。正是这种殖民地学院的职能释解与社会的迫切需要,促进了殖民地学院的职能拓展和建国后美国州立大学的快速发展。

2、州立太学的崛起

1776年建国后,美国急需培养大批具有政治、管理才干的官员和优良素质的公民,由于教派主办的大学难以履行或胜任这一使命,很难满足新型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筹建“公立”高校势在必行。1819年,托马斯·杰弗逊以“中央学院”为基础,创建了由州管理的弗吉尼亚大学。它是美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州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史上个新时期的到来。不同于殖民地学院,州立大学的校董事会由州长任命,经费由州政府提供,大学的任何事务在任何时候都要受到州立法机关的控制,并在办学目标、谋程设置、教师聘任等方面进行改革。弗吉尼亚大学公开表明自己是完全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致力于服务世俗社会的实际需要。它十分重视地质测量和农业科学等应用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并将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满足当地社区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并公开宣称要向学生提供超出现有学院的高水平的教育;允许学生存在职业性倾向并享有选课的自由。

为确保弗吉尼亚大学的良性运行,杰弗逊不允许各种教派来挑选教授或董事会成员,不设神座,拒绝来自任何教派对学校管理和教学实践的控制和干预;学校设立了不包括神学教授在内的古代语文、现代语言、数学、哲学、历史、解剖学和医学、法学、伦理学等8个学科的教授职位,并赋予教授最大限度的学术自由。弗吉尼亚大学的办学模式,不仅为南方各州的大学提供了样板,而且对中西部州立大学的建设、乃至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3莫里尔法案的颁布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延伸。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莫里尔法案》,向各州赠地,资助建立农工学院。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的学院。按照1860年规定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分得3万英亩的公用上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出售土地所获资金,除10%用于购买校址用地外,其余将设屯捐赠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这笔捐赠基金如果5年内未能用完,将全部退还联邦政府。赠地学院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和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是特权阶层的垄断领域,而成为任何人在任何学习领域都能接受教育的学校。在教育内容上.赠地学院以农业教育与工艺机械教育为核心,主要向学生讲授农业科学知识、农业生产技术;工业教育主要把工程与技术教育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设置铸造厂、熔铁炉及机械工场等劳动实践基地,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效结合。为强化对高校的支持力度,1890年,联邦政府通过了第二个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赠地学院拨款,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的先河,促使州政府对州立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化。莫里尔法案不仅孕育出了康奈尔大学“科学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其他生产行业”的办学理念,而且使“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各个领域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以帮助本州公民”为主旨的“威斯康星思想’’应运而生,J司时还确立了农业、工艺学科和与之相关的应用科学在高等学校中的主导地位,使社会服务观念逐渐固化为美国高等学校继教学、科研之后的又一项基本职能:值得称道的是,联邦政府在资助创建农业、机械或其他应用学科的高等院校时,并没有否认高校讲授自然科学或古典学科。也正是这一举动,有力推动了美国高等院校中最有影响的学校——综合大学的诞生。

4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美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其实质来说是高等教育大学化的过程。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工业化步伐加快,创办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加之大批赴德留学的美国学者纷纷回国,美国开始了学习德国重视科学研究、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历程。1858年,亨利.P塔潘在辩执安大学开设了正式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被誉为美国最早开设硕士课程的大学。在大学学术化的进程中,耶鲁学院是最早开设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学校,1861年该校首次颁发了3个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最早颁发博士学位的大学;1868年康奈尔大学成立.1 872年开始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889年创办克拉克大学,成为美国第一所完全实施研究生教育的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标志着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开端,使大学旨次把培养研究生作为重要职能之一,使学者们第一次能够在自己的专门领域把教学与创造性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大学科学研究的新职能,创设了基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至1900年,美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开设研究生课程的学校已达150多所,在校研究生达5800名,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博士课程。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哈佛大学等5所大学校长的倡议下,“全美大学联合会”成立,标志着美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标准化阶段,使得研究生院成为美国高校的正式组成部分。该会的成立,规范了研究生院的办学标准,确保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了美国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

5、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约有30%的相关年龄组的青年接受过高等教育,至60年代,美国青年入学的百分比提高到50%,开始进入高等教

育普及化阶段。审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其关键得益于军人权利法案、国防教育法的有效推进。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美国国会为了奖励服役军人二战期间的贡献,颁布了《军人权利法案》。该法案规定,二战期间服役90天以上的军事人员退役或战争结束后,均享有14年的教育与培训的权利,政府将支付一定的学杂费和生活津贴。该法案实施后,上百万退伍军人涌入了高校,1946年、1947年的退伍军人占全美高校学生总数的50%。在该浪潮的冲击下,美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1940年至1950年期间,几乎扩张了一倍。《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使美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美国第一次入学潮的开始。

《国防教育法》是推进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把教育置于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地位,是美国教育立法的一个里程碑。1957年10月,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打破了美国人科学技术一直领先的优越感。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美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1958年9月,美国国会议员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授权联邦政府拨款2亿8千万美元给州立高校,实施了学习货款计划和研究生奖学金计划,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数从1960年的358万人上升到1970年的792万人,翻了一番;研究生数量也由35 .6万人上升到103 .1人万,增长了三倍。

二、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经验

l政府积极作为,以立法方式促进大学发展

美国宪法并未赋予联邦政府任何教育责任或义务,然而,联邦政府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却从来中断过。从州立大学的学科建设至赠地学院的创建,联邦政府均采取积极行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设置了联邦教育部,负责分配和发放联邦教育经费、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州不能独立承担的教育服务等,还通过发放学生助学金、调整税收等政策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联邦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诸多举措中,最主要、最有力的手段是教育立法。如前所述,1862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案资助农业院校的刨建年美国颁布了第二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赠地学院援款;1944年的《军人权利法案》,联邦政府通过资助退役军人进入高校学习,使高等教育明确地成为了国家实现目标的工具;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采取了全面而具体的措施以确保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在该法案及后来美国国会通过的一系列有关大学立法推动下,联邦政府对大学的影响和干预空前加强,以至出现了“大学的‘联邦时期”’。据统计,该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立法达50余项,如1963年的《高等教育实施法案》;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1984年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1987年的《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院》;1993年的《学生贷款改革法》和《全国服务信托法》;1994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学生贷款拖欠免除扩大法》等一系列法案。这些法案,形成了高等教育领域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强化实用改革,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实用主义是长期以来指导美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理念。美国州立大学创办伊始,就确立了服务世俗社会需要的办学宗旨。莫里尔法案、威斯康星思想、康奈尔计划等办学理念均反复强调:“大学的目标是要把知识的光亮和发展的机会带给全国各地的人民,服务应成为大学的惟一理想,”短期大学、社医学院和成人大学更体现了这一思想。这些学校灵活机动,社会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中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改革中,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更为直接。其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学科技人员

个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散点式、灵活性的联系和接触,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强了商校科技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信心。二是在大学中创办工程学系。19世纪末,美国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和发展工程技术学科的需要,在大学中创办了一些工程技术系.对加强大学与工业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三是创办新型技术学院。为消除“象牙塔”、“纯学术”型大学与工业联系的障碍,美国在传统大学基础上创办技术学院,促进传统大学的改革,以加强大学与工业的联姻与合作。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政府产业界相互合作的三螺旋模式应运而生,使学校与其所在地区企业界、公众以及政界领导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双赢的伙伴关系.承担起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性和策略性选择的重任。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公立大学与各州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开发、合作与推广活动,促进了高校与地区间的共同繁荣。

3多种形式办学,创建科学合理的高教体系

美国为适应多元化经挤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形式办学。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校目标各异、定位明确。19世纪美国大学以古典学科见长,但1868年成立的康奈尔大学,其办学宗旨却是“使科学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其他生产行业”。从目前看,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它以基础性、学术性研究著称,设有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学位。在这些大学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个集教学、科研、开发和新兴工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进一步密切了教学与生产的联系。第二类为本科大学。它是以4年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及学院,多为州立大学,培养目标为中级科技、学术及专业人才,修满4年授于学士学位。第三类为社医学院。它包括两年制的普及学院和技术专科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中成绩较低和同等学力的学生,毕业时授予协士(副学士)学位。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呈金字塔型,在3500所高等院校中,不授学位、只发文凭的为2193所,占6I%;仅授学士学位的大学为637所,占15%;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为236所,占6%;其中有125所被称为研究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完善,形成了社区学院、四年制学院和研究型大学三级体系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

4强化质量建设,创设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

美国联邦宪法禁止教育部等政府机构直接管理或控制本国的高等院校。政府对教育的管辖权归各州所有,联邦政府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没有“任何直接”的质量标准与规定,然而,这并不说明联邦政府不注重高等教育质量,而是采取其他方式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一是加强立法。如前所述,通过颁布《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法案,对高校拨付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教育质量监控,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二是成立了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调查评估美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质量,并完成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政革势在必行》的报告;1984年10月推出了题为《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提出了改进本科生教育的27条建议。三是大力发展“非官方”或“民间”的认证机构。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是由“非官方”或“民间”的认证机构负责的,但却被广泛认可。这些非政府认证机构得到联邦政府教育部或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承认后,通过其认证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执行,使得认证结果对教育质最起到监督与保障的作用。

三、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启示

1加强法规建没,依法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与美国相比较,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历史较短。1950年,我国颁布乐《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和《专科学校暂行

规程》,成为新中同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托。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学校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10余项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依法办学、科学发展的进程,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与美国相比较,我国高教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和成熟,一些高等教育立法条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惟还有待加强。如《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的“高等学校的学生”,条款笼统,操作性不强,对高校学生的权利缺乏系统的确切的法律解释;而美国却明确规定了学生所拥有的自由表达权、避免体罚权乃至怀孕、做父母、结婚方面的权利等八项内容。此外,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尚需明确。遵循“到位而不越位,支持而不干预”的原则,政府应切实站在高校立场上为高校提供一切可能发展的机会,解决高校发展的实际问题,以完善法律手段推动高校发展,避免对高校自主权的干预和影响,以免冲击《高等教育法》的地位和尊严。比较美中两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异同,我国高等教育立法还有较多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融入国家发展,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主要是指大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直接眼务于社会。在这方面,美国一些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威斯康星人学提出并践行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即大学必须为社会服务、为本州人民服务。在该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斯坦福凡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案例和加州硅谷迅速发展的奇迹。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存在明显不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持久性不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4%左右,大致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为此,学习美国的经验,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高校走“开门办学”之路,支持高校研究人员承接各类研发项目.加强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校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为高枝引进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等。另一方面,各高校也要转变观念.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集聚优秀的研究团队;高校研究人员要主动与企业“联姻”,加强与企业的台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同时要注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等。

3明晰目标定住,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美国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办学定位,政府对公立大学一般也都有明确的定位要求,甚至通过市法来加以规定。大学一旦明确定位之后,就成为教职工、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大学在定位目标。追求办学特色,追求学校、学科、专业及培养人才的个性,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公信力,从而在不同学校之间.形成分工明确、竞争有序、合作作共赢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仍有部分高校自身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盲目“贪大求全”,渴求向重点院校升级;多数高校不是立足本校实际和所在层级实际,打造本层次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反而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相互攀比,不切实际的拔高,造成了大学发展模式的千篇一律、人才培养的市场脱节,以及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窘况根据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我们理应加强科学合理的“一流高等体系”的建立,形成由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构成的金字塔型高等教育系统。位于塔顶的

为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高深学问的探索和高新科技的研发,以培养少数精英人才为主;而位于塔底的是教学型高校,则主要从事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帮助学生掌握谋生本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不同层级和类型高校间的纵横贯通,形成上下畅通、横向互认的“有机”塔形系统。

4强化质量评估.狠抓质量工程建设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受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起步较晚的影响,我国高校评估主题和模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向纵深发展。借鉴和吸纳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成功做法.我国亟须建立多重评估主体并存、开放性和多向度兼顾的评估系统。其着力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社会中介性机构对高校进行评估。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半官方的中介性评估机构,这是评估制度化发展的必然,是逐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加强社会参与评估的良好发展趋势。这一类评估由于其评估的独立性,可以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并且作为多元评估主题之一,可以弥补政府单一评估的不足。但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评估中介性机构应处理好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督,建立自身的评估公信力。

二是高校应建立健全自我评估的机制。美国把高校的自我评估和非政府的认证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自我管理手段,以此保证学校和专业的健全、有效及对社会的责任心。自评促使学校或专业具有明确和适当的发展目标。但我国高校由于对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估的权威性的高度重视,往往忽视了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这是应于改进的。

(原文刊栽于《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

1期)

19世纪美国教育发展概况

19世纪美国教育发展概况 从1783年美国独立到19世纪末,美国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美国经济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迅速跃居世界经济的前列。美国内战结束后,奴隶制的废除,更是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对此,美国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产生出新的变化。 一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世纪是美国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时期,学区制在18世纪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完善,州教育管理体制得以最终确立,而联邦教育管理制度也正式出台。这些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20世纪美国教育的崛起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及基础,对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出重要作用。 1.学区制的兴衰 在马萨诸塞州学区制的影响下,到19世纪中期时,各州纷纷建立学区制度,使学区制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管理的主要制度。学区制的优点在于便于学生的就近入学,同时也符合了居民自治的愿望,因而受到地方人士的大力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学区制也开始暴露出其不足,即由于各学区的经费投入因学校区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而存在事实上差别,这也导致各学区的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了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为此,美国社会开始对学区制度进行反思,并提出两方面的改革意见。一是削弱学区的职权,如将教师聘任和教材选择的权力从学区上收,以保证学区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等。二是合并学区,通过把许多乡村的地的小学区进行合并使之成为大学区,这样,既便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到19世纪90年代为止,学区合并成为学区制度改革的趋势。 2.州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美国教育管理权利主要集中在州政府的制度设计是在19世纪完成的。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制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正是以此为依据,美国社会认为教育的发展与管理权利应属于州的政府所有。由此确立了美国的州教育管理体制。1812年到1821年。纽约州设立教育督察长,对全州的初等学校进行管理。这标志着美国州教育管理体制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马萨诸塞州于1837年设立州教育委员会,真正确立起了州教育的全面领导与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其他各州教育委员会的设立。导19世纪下半期,州教育管理与领导体制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该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3.联邦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初表现为黑人院校的建立与发展。黑人院校主要是指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学院和大学(HistoricallyBlackCollegesandUniversities),是专门为黑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开办的两年制初级学院或提供学士学位教育的 场所。绝大多数黑人院校创立于1964年之前,且得到州政 府的认可。由于种族主义的存在,黑人院校成为美国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惟一场所,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实行黑人与白人合校,黑人高等教育才突破了“黑人院校”的局限。 在美国黑人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教会、政府、慈善团体和黑人本身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但种族主义不仅造成了黑人院校作为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场所的存在,而且也制约了其正常发展,最终阻碍了整个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将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各个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展开论述。 一、19世纪上半叶:萌芽期

黑人自从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就遭遇着悲惨的处境:奴隶贩子、种植园主和资本家把黑人视作牟取暴利的工具,美国南部各蓄奴州甚至以法律形式剥夺了黑人受教育的权利,并对那些教授奴隶识字读书的人施予重罚。因此,黑人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教会在对黑人进行奴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黑人 的聪颖,希望能够从心灵上拯救他们,因此教会在美国北部、中部建立了许多慈善学校,为穷苦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提供免费教育,部分黑人也由此踏上了求知之旅。一些教会团体专门建立了从事黑人教育的学院,如1837年教友派(Quakers)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有色青年学院” (1nstituteforColored Youth),对黑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在教友的捐助下,该校将课程设置从职业教育转向更为广泛的学术教育,1852年该校完全变成了学术性的日校。在其带动下,清教徒、长老会、卫理公会、天主教会等为了训练遵循本派教义的牧师,开始兴建黑人院校,如:1854年长老派(Presbyterians)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阿什姆学院(Asbmunlnstisute,今林肯大学),1856年卫理公会主教会在俄亥俄州建立威尔伯福斯大学(WilberforceUniversity)。此外,一些教反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为黑人提供教育。他们捐款建立了一些高校,其中较著名的埃弗里(C.Avery)大学就是1849年由教友捐款3万元在匹兹堡市建立的。虽然这些学校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650238.html,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作者:李兰冬邢文英张学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 摘要: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前沿性、高质量为特征。在这种全球领先的地位背后,其成 功的因素值得探究。本文试图从教育国际化策略、重视高等教育本身、校企结合、充盈的经济资助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 毋庸置疑,谈到高等教育,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联想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诸如此类。这说明,美国不仅拥有全世界顶尖的高校,还几乎成了成功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据统计,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大学供职。全球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 文及44%的最常被引用的论文出自美国大学。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雄踞全世界榜首。在如此惊人的数字背后,有许多因素值得我们去探究。因为正是这些因素的环环相扣,才使得美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沿。 一、教育国际化策略 美国高等教育大至经历了三次国际化浪潮。第一次是二战前;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至今。这三次浪潮中,有一项内容是始终被重视的,那就是对外交流。同时,美国是一个极具危机感的国家,他们认为辉煌的过去代表不了明天,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然而,美国本土的青年却不是特别热衷于跻身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据统计:在2001-2002学年全美留学身及其家属对美国经济总贡献值达到119.5亿美元,2004-2005学年,已增至132.9亿美元。 二、重视高等教育本身 美国大学把自己定位为:大学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大学应该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对现有体制的不足提出批评;大学应该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做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灯塔。 正因为此,八十年代以来,回归教育风靡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普遍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士,在工作到一定时期以后,应能定期地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选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有哪几个阶段

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有哪几个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文教育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尚未成为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教改运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则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近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CAI探究方兴未艾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1980)和维果斯基(1896—1934) 理论大量介绍到美国,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目前,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念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2.如何利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教授作文的写作技能?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并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行为的方向的行为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假设我们想让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那么,这一任务包括许多部分:能识别并能写出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能正确拼写。如果教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1):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2): 此刻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我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英文)

毕业论文 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 The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Abstract H 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it not only puts forward the contrast analysis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education system and graduates ‘a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but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fference; America; China

中文摘要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不同国家拥有不同体制的高等教育。本文旨在讨论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它不仅提出了中、美两国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和毕业生能力的对比分析,还分析了这两个国家教育改革措施的差异。 关键词:高等教育;不同; 美国;中国

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及看法

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及看法 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力。美国教育体系早在其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美,形成了今天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 美国学制没有学力测验、大学联考学生凭着在校成绩及SAT/ACT 分数自行申请大学入学。和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国立大学这种名称,义务教育由州政府来承担。且在义务教育的部份,只要你是合法居留人就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且在美国受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不必缴交学杂费、课本。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在美国,学生18岁高中毕业生不需要入学考试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大学继续深造。此外,美国大学生在入学后前两年,就如大一、大二时修读通识课程,到大三才会决定主修课程。另外,攻读医科、法律等专业课程要等大学念完毕业后,考到相关考试才可申请。 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

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对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的学校上课时只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在课堂上,教师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课还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2、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和个人,不讲空泛的理论。课堂还讲授孩子生活中的事,在美国,凡是孩子生活中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得到,课程五花八门。3、鼓励孩子去尝试,着力培养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获取信息;二、清晰地思考;三、有效交流;四、理解人类环境;五、知晓人类和社会;六、个人生存能力。 而美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与中国的往往不同。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对知识的凝聚,固定知识的凝聚,甚至是在知识方面,国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试点,开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 为了有效地培养大批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业务人员,同时为了避免专科教育的本科化,加强专科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教育部职教司提出试办“初中后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实施方案。国家教委印发了(85)教计字083号《关于同意试办三所初中后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开始了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试点。 (三)突破传统模式,调整培养目标,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鹏同志提出,高等职业学校、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