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典文学论文

经典文学论文

经典文学论文

经典文学是指在历史潮流中得以脱颖而出的文学精品,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典文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经典文学论文篇1

浅谈文学经典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失衡的文化心态,经典文学的阅读,可以平衡人们的这种文化心态。本文重点评述文学经典阅读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文学经典,以及以何种姿态去阅读文学经典。

关键词:文学经典阅读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也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这段话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那就是文学经典。

文学是用艺术化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文体。文学使思想充满了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确定性和说服力。英国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中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阅读的魅力在于欣赏者“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它表现为欣赏者文学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价值观念的树立等等。文学经典就是那些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的支

架和龙骨。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学经典,它们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也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诚的生动展示。那些融汇在文学经典中的远见卓识、崇高抱负、人文担当、哲思玄悟等铸就的文学经典的特质,使我们从喧哗走向沉静,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支离破碎走向完整统一。

文学是一种心灵化的东西。只要一个人有心进入文学世界,文学就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和历时久远的影响。经典文学家们无不是在无尽的心灵磨砺中,擦亮双眼去发现各种形态的美,然后用自己那富于特色的文学笔调诉诸文字。经典文学使人深邃而卓越,它们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命脉,是点燃人类高贵精神的火种。经典是活的,经典的价值在于可以无限地产生新的价值,不断为今人的困境提供启示,为我们确立生活的楷模和意义。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的力量,提升人格境界,还是要多读经典著作。

然而,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信息时代,人们急功近利,热衷于追逐阅读时尚的潮起朝落,“人文阅读”已远低于“功利阅读”,“博杂阅读”远低于“专指阅读”,“经典阅读”远低于“时新阅读”,“深阅读”远低于“浅阅读”……它们组合而成的社会惰性,成为一种时代的非理性,这种倾向也就意味着公众有意无意地抛弃了求知益智、育美健神的文学阅读。忽略了文、史、哲、法学、伦理、美学等具有人文精神与人文意义的书籍,在文化与精神层面对人的滋养和熏陶,从而使真正构筑我们精神与灵魂的文化营养因素,离我们渐行渐远。然而,一个缺失了文学美育和知识理性的时代,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是危险的。回归经典阅读吧!它可以抵消当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浮躁心理,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温馨期待和宁静抚慰,它可以平衡人们的文化心态,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阅读文学经典呢?首先对文学经典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一提到《诗经》认为太古老了,一说鲁迅

就说过时了。就连中文系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常常问,学习《诗经》、《楚辞》有什么用?背诵唐诗、宋词又能改变什么?其实,有多少人真正读了《诗经》、懂了鲁迅呢?自己根本不了解或者说不完全了解,就在那里人云亦云,颠覆经典。殊不知文学经典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它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再具体点说吧!比如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爱情”几乎泛滥成灾了,可这又是一个爱情贫乏的时代。我们周围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爱情”这两个字?好好去研读我们的经典文献吧,那里清新鲜活的爱情会让你如沐春风,人类爱情生活中各种丰富复杂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那里有最让人动心的爱情――纯真之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里有最让人震撼的爱情――生死之恋,“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里还有最苦涩、最耐人寻味的爱――相思绵绵的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那里有最沉痛的爱――悼亡的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那里还有世上最优美、最迷人的爱――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灵默契之爱。这是一种最优美、最迷人、最富于人性的爱。这种爱是超越两性占有的爱,男女双方既是深情款款的恋人,又是心灵相通的挚友;既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又是生死相依的伴侣。这种爱情是一种闪耀着理想光辉的爱情。

再比如鲁迅的作品,近些年来被一些人无情解构,甚至还出现了以骂鲁迅扬名的人。鲁迅真的过时了,还是我们根本不懂鲁迅?诚然,鲁迅不是优雅的、平和的、休闲的,而是真实的、严峻的、深邃的。从“生活化”的立场出发,也许人们并不“喜欢”鲁迅,但不能不承认,鲁迅的确是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最清醒的写照,是可以不断引发问题意识的思想动力源。你如果仅仅肤浅地想从鲁迅那里得到消遣、搞笑或玩世不恭的生活写照,那你注定不必读鲁迅,也不配谈鲁迅。温儒敏先生曾提出四个问题来讨论:一是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二是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三是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

注?四是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我们能正确思考,那么我们就可以从鲁迅这里获得宝贵的思想资源,包括他的探求、他的体验、他的焦虑。

另一个是对经典中永恒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所折射出来的东西,是可以贯穿始终的,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它的永恒价值,即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美。在文学评论中,有一种观点是“文学即人学”,这种精神美就是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的人性美、爱情美、坚强美、向善美等,一切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思想。

拿中国的道家经典《老子》、《庄子》来说,这两部作品都贯穿着人生境界和人格完善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应该按“道”和“德”行事,以达到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少思寡欲的思想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自我约束,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别人,不要对别人作过多的干涉,不要有过分的欲望,不要去破坏自然的和谐。老子这一思想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节制私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积极意义的。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他在《逍遥游》中充分地展示了从有我到无我,勇于舍去,乐于追求,否定小我,成就大我,实现更高自由思想境界的超越精神。针对当时膨胀的有我论,庄子倡导“至人无己”论,他认为即使是“至人”,也要修养才能达到无己。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达到任天顺物、忘怀一切的境界,这就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格。他以寓言形式讲了许多神仙式的修养之道,其目的都是要告诫人们从小我的圈子中独立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庄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抑制人们过分膨胀的物欲追求,把人们的视野从小我引向大我直至更高的精神境界,也是具有启迪作用的。

文学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作家白先勇说得好:“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中华民族没有了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文化就缺失了一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经典阅读的目的,就是用我们丰富的文化宝库,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

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有了经典文学的滋养,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

最后再说说关于经典的阅读方法问题。

文学经典的阅读需要一种“无用”的阅读境界。我们要把阅读看作一种无功利性的自发之举。正如铁凝所言:“阅读因其自发性,所以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种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教授,在2004年4月19日,首届贵大读书节开幕式上所作的“读书与人生”的精彩演讲中也提到,“什么时候我们不把读书看成一种负担,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也许就真正学会了读书”。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人生姿态。不论青灯野馆、凉雨寒夜,失魂落魄还是春风得意,年老力衰还是青春韶华,不论何时何地何种状态,“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那手中的书一定是一本耐人寻味的经典。法国作家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我们不妨演绎说:阅读经典时,人才活得充实、精彩而姿态优美。

另外,文学经典需要我们去建构性地阅读。北大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指出:“经典阅读不是简单复写和被动吸收,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文化建构的过程。”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可阐释的空间,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经典凝聚了高远识见,意蕴丰厚,可供挖掘的东西很丰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说不尽”。阅读文化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它既要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又要建构读者的自我世界。通过对文本的认真阅读,读者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建构起自我世界与精神家园。建构自己的灵魂和人格、素养和品质、生活与人生,是阅读文化经典的终极意义所在。阅读文化经典的这种建构性,正是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读者所需要的东西。

经历了历史长河的不断筛选,经典实际上就是人类心智的最充分的表达。经典阅读无疑乃是全面地深化、拓展、提升我们的思维、情感的广阔性、深刻性,扩展我们的理性的不可替代的形式。它让我们更充

分地分享人类生存的经验,获得一种人之为人的陶冶,体验一种人之为人的境界。可以说,人之为人在这个世界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在经典所敞开的世界之中。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写道:“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任何时候都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将使人置身于无限蕴藏的本质中。”少一点浮躁,多一份沉静,去读经典吧,你一定会从中获得一份不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颜敏:《经典的含义和经典化的问题》,《创作评潭》,1998年第2期。

[2] 戴燕:《“写实主义”下的文学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2002年第2期。

[3] 刘晗:《文学经典的构建及其当下的命运》,《吉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 杨亭:《浅议经典文化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9年6月11日。

[5] 童庆炳:《文学经典构建的内部要素》,《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6] 王建荣:《“大话文化”语境下的经典阅读文化》,《艺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7] 崔波:《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天中学刊》,2009年第4期。

[8] 赵长慧:《浅谈文学经典的阅读》,《郧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经典文学论文篇2

从《圣经》看西方文学

摘要:圣经》是由几十位不同身份的作者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写就的。也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圣经》,西方文学

《圣经》是由几十位不同身份的作者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写就的,

用时一千多年,涵盖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法律、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堪比一部百科全书。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几乎人手一本,被奉为经典。虔诚的基督教徒相信这本书中记载的一切都是来自上帝的启示和真理。《圣经》不仅在宗教信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泉。它所包括的神话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引人入胜,而其中的历史传说、寓言和小说大都包含着和平、正义和民主的积极思想,这往往成为古往今来进步文学家和思想家灵感的来源。前人云“《圣经》孕育了西方文化,抽去了《圣经》,西方世界就将倾斜;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明与文化”。西欧主要国家如英、法、德等国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基本上是从基督文化思想的哺育下逐渐成长并发展起来的。

《圣经》中耶稣的诞生是灾难性的,希律王下令杀死伯利恒地区所有刚出生的男婴,但耶稣幸运地躲开了这次杀戮,被玛利亚带出埃及避难,并在约旦河受礼成为上帝之子。他聚集了十二门徒在荒野上流浪四十天,后又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最后复活升天。整个故事展现了一个固定的结构,那就是蒙难—神恩—拯救—永生。《罗兰之歌》是法国最早的民族史诗,也是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当西方国家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后,其他一切信仰在他们眼中都只是异端邪说,抱有其他信仰的人都是异教徒。圣战要勇往直前,将异教徒赶尽杀绝,这种残杀可以作为救赎,信仰上帝的人将战无不胜,为教殉死者的灵魂将升上天堂。作者怀着一片虔诚来刻画这些价值观,使罗兰之死具有崇高的宗教气氛。

恩格斯曾这样说到:“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同时又是新时期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的二重性一望便知,他是一个天主教徒,更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先进人文主义思想的先驱人物。他的著作《神曲》一方面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兼备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部作品通过宗教幻象情节,以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形式,把《圣

经》中的神话形象同古代历史人物以及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政界人物的形象混合在一起,深刻地描绘了新旧交替时代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从中也可隐约窥见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对于人的思想情绪,诸如热情、痛苦、悲伤、悔恨、嗜好和愿望作了精彩的描绘。那些关于地狱、炼狱、夭堂、惩罚、赎罪、来世等观念,没有《圣经》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它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检索西方文学作品中借用《圣经》中的典故,情节,词句或者气氛的话,我们将发现绝大部分西方作家都受到了这部经典的影响,包括那些享誉全球的著名作家。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对《圣经》了如指掌。据有人统计,他的每个剧本平均引用《圣经》达14次之多。《麦克白》是莎翁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的第一章第四场就是从《嵋约》“耶利米书”第二章演变而来。班柯将军如耶利米一样受人爱戴,但到最终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嘉奖,惨遭被杀的厄运。邓肯国王刻意“栽培”麦克白,使行恶之路畅通无阻,奸佞行为得以成功。如此不辨忠奸的昏君必将自食其果有所报应。野心勃勃的麦克白,其痛苦和覆亡更是罪有应得。基督教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贯穿始终,突显了其直接而有力的影响。

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这也是《圣经》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而被打入地狱,但他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诱惑,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受谴全变成了蛇,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宏篇著制。茅盾曾说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是清教赋意最典型的艺术作品。在《失乐园》的末尾作者已经暗示了人们可以再度回到乐园,这就要借助于最高道德化身基督的力量。弥尔顿用他那美丽虔诚的语言歌颂着基督教教义。

《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

小说,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着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港流中搏斗展开。海明威在小说中力求表现《圣经》的庄严。他使主人翁圣提亚哥的姿态、厄运和拼搏与耶稣的经历相类似,进而把桑迪亚哥描写成基督的化身。在作品一开始,老渔夫正赶上了“背运”,整整八十四天连一条鱼都没有抓到。到后来在海上拼搏三天,加在一起正好八十七天。数字八十七意义深刻,因为在《圣经》中,耶稣也有着相似的经历。耶稣被引到不毛的旷野饱受魔鬼考验,四十天不进点滴饮食,倍受饥饿折磨。此后的四十天又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最后的七天更是灾难重重,包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老人回到小茅棚,脸朝上躺在床上,身下压着报纸,他手心向上,胳膊伸得直直的,这完全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姿势。在作者心中,老人的背运、拼搏和耶稣的受难复活是一样的,他暗示了人们,所有信仰宗教的人都将遭受巨大灾难,但最终所有人将会获得精神上的永生。

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和雪莱并不特别虔诚于宗教,但是纵观他们的作品仍然可见《圣经》对其的重大影响。拜伦的经典力作《该隐》是诗人根据《圣经·创世纪》中该隐杀死弟弟亚伯的故事创作的。《创世纪》中描写的是该隐出于嫉妒心和不顺从致使犯罪,而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却将该隐塑造成一位反抗上帝追求真理的青年英雄,杀弟弟亚伯是上帝刻意安排的,从而对传统教义的信仰提出了挑战。诗剧探索了基督教所关心的人类受苦犯罪和死亡的根源。而雪莱早年就沉醉于《圣经》的瑰丽诗篇,醉心研究圣经文学。他在《基督教论》中盛赞了耶稣仁慈宽厚的美德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圣经》基督教不仅是一段宗教历史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情感方式,它的观念和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对历史社会、人类命运、个人生命等问题的看法,从而使得罪与罚、罪与恕、生命与永恒、道德与上帝、自由、博爱、平等、希望等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我们要想准确理解西方文学,必须从源头《圣经》出发,弄懂《圣经》,再用这部著作所提供的透视力去考察享受西方文学。

参考文献:

[1]The Student Bible, NewInternational Versio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Grand Rapid, Michigan, 1996.

[2]段琦.圣经知识宝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陶静.“圣经”[C].名篇名著导读[A],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4]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经典文学论文

经典文学论文 经典文学是指在历史潮流中得以脱颖而出的文学精品,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典文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经典文学论文篇1 浅谈文学经典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失衡的文化心态,经典文学的阅读,可以平衡人们的这种文化心态。本文重点评述文学经典阅读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文学经典,以及以何种姿态去阅读文学经典。 关键词:文学经典阅读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也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这段话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那就是文学经典。 文学是用艺术化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文体。文学使思想充满了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确定性和说服力。英国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中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阅读的魅力在于欣赏者“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它表现为欣赏者文学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价值观念的树立等等。文学经典就是那些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的支

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

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 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追求 摘要: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本质属性,对此问题的理解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将围绕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作家,从两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上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就如何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近代性抑或现代性?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本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不应当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其不具备现代性,而只有近代性。他们抛开中国文学作为个体的历史现实,而放眼整个世界的文学史划分,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它以类似于近代文学的主题而选择对国家、民族、阶级命运的关注为主题,而偏离了属于关注个体精神归宿的现代文学主题,因此应属于世界近代文学范围。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他们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以西方文学史固有模式来框定中国文学,这正是背离了中国的实际。 刘锋杰《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强调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化精神的简单否定,正是忽视了现代性的矛盾状况以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的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它们创造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也涌现出了众多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赵树理等大家熟知的代表性作家,也有富有创造性

文学类论文范文

文学类论文范文 【篇一】文学类论文范文:如何看待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和美洲产生的文学思潮。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摒弃现实主义思想,追求个人主义、自由性和自我表现,以及自由的形式和结构。尤其在诗歌中,它体现了极致的独立和自我表达,为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作为文学思潮,现代主义存在着不少争议。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其语言和形式的复杂性。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主义作品的语言丰富、抽象、常常充满了意象和意识流。这对于一些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和消化;而在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也经常使用拆散、破碎、乱序等手法,对读者的审美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正因为如此,现代主义文学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更为深度和多面,它在表现人性、文化和时代方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实验性。现代主义文学也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多元化、唯美主义思想的发展,给未来的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启示和创造力量。 因此,个人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尤其是当代文学,虽然已经远离了现代主义的创作语言和形式,但依旧受到了其启发和影响。因此,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代文学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篇二】文学类论文范文:文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 文学作为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从古至今一直面临着诸多争议。其中之一就是文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即文学是否必须符合某种伦理思想或价值观念才能被接受。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支持文学自由创作的观点,认为作家应该有自选主题的权利,更加体现他们的创造性和思想独立性,并且文学作品可以或应该超越道德和伦理的限制,反应和表现更为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则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考虑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不仅仅满足审美的需要,更要体现积极的社会价值,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它充满了复杂性。对于文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我认为,如果我们的伦理、价值观念都是真正具有人类的共性、高尚的,则作家在创作中充分发扬自己的才华和独立思想,不与道德和伦理相冲突就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这些价值观念都是具有局限性的,或者是恶劣和不公的,那么对于有远见和勇气的作家来说,他(她)们自然必须站出来质疑和挑战,以自我表达、思考和透视为角度,呈现人性的真实和复杂性,以期在文学上达到某种更为自由思想的高度。 在我的理解中,文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它不应该被文化或人类的伦理观念所束缚,减少或限制其艺术的表达力。但同时,也不能割裂与社会的联系,文学在自由创作的同时,

文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当前中职物流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培养方向不明确、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实际训练,致使与物流企业需求不符合、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注重应试教育的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不再适用。本文针对教育领域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1.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 时代在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竞争日益加剧,所以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关系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只有我国的下一代学好汉语言文学,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才不至于流失在历史长河里。汉语言文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让当代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2.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少把学生主体性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明确,所以教学活动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自然对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有一定弊端。而且学生参与的互动机会比较少,学生在理论课堂中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范文第1篇 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现状。不少中同学几乎不会叙事,在他们的叙事作文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叙事文,要么是不懂叙事技巧,单纯直白地记生活流水帐,要么是叙事枯燥乏味,缺乏细节或渲染,要么语言颠三倒四,缺乏流畅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缘由是作文叙事理论的缺失。 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学问上,比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挨次、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这些记叙文学问虽与叙事学学问有对应的地方,但是比较粗浅,也缺乏系统性。叙事学的视角理论、叙述者理论、时间理论、情节理论、人物理论以及叙事语法等学问,比记叙文的学问更丰富、更系统,也更具有操作性。本文将从叙事学理论动身,以人物和情节为主要切入点,试图架通叙事学与中学叙事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并期望通过这项探究寻求符合中学学情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记叙文写作教学途径,最终促进同学以记叙文写作力量为主的叙事力量的综合进展。 一、叙事情节的支配 情节是指按因果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大事。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大事”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理论可以移植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

摹仿,所谓情节,指大事的支配。”他把情节界定为对“大事的支配”,这种支配其实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基于这种熟悉,记叙文写作中情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完整的大事。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借助叙事学情节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加深同学对“情节”的理解,从而把握处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一)结构的完整性 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强调记叙文“六要素”,即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经过、结果,强调的是情节的完整性。而叙事学情节观中关于结构的完整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情节的第一要义,强调情节“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减,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因此必需强调记叙文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特殊是同学在叙述过程中的“赘余”,会极大破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在平常训练中要重点解决同学作文中与情节结构脱节的内容的删减,增加文章情节的整体性。 (二)布局的合理性 在传统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记叙文布局的合理性主要侧重于叙事内容的详略,即该详处用墨如泼,该略处惜墨如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要倚靠体积与支配”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叙事学中情节布局的合理性更侧重于各情节要素之间的组织规律,这种组织规律在布局上主要体现为各情节组成部分的承续原则,主要表现为时间挨次的原则和因果关系的原则。从时间原则来说,任何大事都是在时间的连续中发生和进展的。我们常常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 文学作为人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篇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探寻 摘要:京派作家的审美现代性首先表现于文学观念上,他们均把关作为文学的中心。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废名则执着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京派作家对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京派;审美现代性;启蒙理性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3—0093—06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其在文艺学、哲学及思想史领域所受到的关注比在文学研究领域似乎更为普遍一些。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专章探讨了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并在与西欧审美主义的对照中指出中国审美主义话语具有的双重冲突症候——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中西思想理念冲突。张辉的《审美现代性批判》重点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在界定审美现代性的前提下,探讨了中国审美思想现代化过程中期待视野的不同形式、审美独立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结构诸多问题。杨春时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他认为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并指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对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积极作用。周宪从审美的表意实践角度深入讨论了审美现代性对世俗的救赎、拒绝平庸、对歧义的宽容、审美反思性等在

文学类论文范文精选

文学类论文范文精选 现代文学的内在逻辑是指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指现代文学的发展成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论文范文一: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的转型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是“五四运动”,提倡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这场文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也成为我国语言变革的起始点,对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语言变迁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论述了语言变革对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我国现代文学向前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现实的启示意义,更好的促进语变革言研究与现代文学作品研究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语言变革;现代文学;形式;影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从某种角度讲是语言时代的变迁,因此,透彻研究文学语言的变化与文化发展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国文学界,对于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深度影响研究较少。虽然在上世纪末期,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方面内容,但是其研究结果不足以说明语言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将语言现象和中国文学语言融合在一起,没有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分析语言变迁和文学发展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语言变革对我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查阅多方文献,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语言变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1.语言变革使得现代文学语言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从我国整个文学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进程都有其各自的显著特点,文学内容中所反映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丰富性。在我国不同文学时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古代文学课程是弘扬中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窗口,是后人领略先贤们智慧结晶和深邃思想的门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应用型办学定位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大学教学要从课程内容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要从研究性、学术性教学转变为应用性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种转变的实现是需要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问题并形成观点。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2.1联系现实的启发式教学 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能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知识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在讲到某篇文学作品时,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同学思考,活络课堂气氛,亦可在课堂讲授结束前,对下节课所讲篇目提些问题,引导同学预习篇目,拓展阅读。这些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些是比较基础的,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大多数教师采纳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去了,因此将不赘述。在互动教学中,联系现实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思维,古为中用,教育传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古代文学看似陈腐,实际上,若能古为今用,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从哪儿来?不会是与生俱来,需不断从对

文学创作论文参考例本

文学创作论文参考例本 文学创作中有两大要素,一个是情 ,一个是理。文学作品是作家饱含激情的产物,情感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创作论文参考例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学创作论文参考例本篇1 浅论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摘要:情感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情感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始末,对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作家情感的积累,让作家有了创作的动力,投入到创作中去。通过文学传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 关键词:情感;文学创作;作用 文学即人学,文学离不开情,情的抒发也离不开文学。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是通过文学创作体现的。文学创作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情感的活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如一个指向针为作家指明方向并引导他前行;如一根纽带连接着生活中零散的创作材料;又如一座桥梁让读者与作家作品的思相通。情感在文学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一、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学创作家投身于文学创作,情感就是最直接的动力来源,“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古人就有这么论述,可见自文学创作诞生那天起,情感的力量就如影随形,在文学创作中无时无刻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促进作用。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人与人的交流,当作家遭遇非常高兴的境遇或者碰到十分难过的事情之时,都会通过情感流露出来,这种心理用书面语言表达就是文学创作,比如唐玄宗在亲眼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以及感受到人生的不如意和生活的艰辛等种种际遇后,创作出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等名作。强烈的情感刺激是文学创作极大的动力,使得文学创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性而发。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强烈的情感长期积压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只要有机会,他们就特别迫切的想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强烈的心理势能,在文学创作

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是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的,对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一:语言意境汉语言文学论文 1.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 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1.1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

文学类论文范文

文学类论文范文 1. 文化气息在华语诗歌中的表现 华语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在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学艺术的灵魂。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方式,将特定的文化气息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可以更好地展现文学的魅力。 首先来看诗歌中的文化衍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华语诗歌中自然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成分。比如《桃花源记》中的“人间仙境”,成为了许多诗人所追求和神往的主题;唐代诗人在诗中比喻“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宋代的《青玉案·元夕》中则赞美了元宵节独具特色的气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充分展现。 其次是诗歌中的哲学内涵。华语诗歌中含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这与中国古代哲学深厚的底蕴密不可分。古代诗人用深刻的哲学理念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在诗歌中寄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唐代白居易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绵延的哲学内涵耐人寻味。 最后是诗歌中的社会意义。社会形态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歌文学反映社会权利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自由、平等、正义、压迫等话题,都是华语诗歌中的热门话题。如唐代的《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友谊,表达了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

总之,华语诗歌中的文化气息,哲学内涵以及社会意义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诗歌是我们中华文化其中的一种,它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只有深化对华语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才能更好的感受到华语文学的神韵和文化底蕴。 2. 诗意的文学构建 衡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以文学构建的创意厚度作为参考。这种创意厚度并不急于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已有的价值,而更是偏向于体现人的感性认识的活力,是一种关于人的思考过程。 文学构建的总体来说可分为诗意构建和味道构建两个方面。其中,诗意构建是构建整个文本的基础,它通过幻想、比喻、象征、视觉、语言等手法来呈现作者的情感、感觉。比如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当金甲带胄,凭白马渡江,目现仿佛吴会有矣”,用古代“中兴传说”模拟现实场景,通过幻想丰富了形象的运用;又比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让荒原与思绪、内心的交错相呼;这些手法,无不是通过细微的象征、比喻、语言的运用,揭示隐藏在日常、人物、情感与思想等背后的深层含义。 然而,诗意构建的实际形式却是多种多样,也并非遵循某种特定模式的呈现。比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一个详情繁琐的世界观嫁接到一个荒诞幻想的想象世界中,妙笔生花的实现了文学构建的超越;而《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各种魔幻的想象、人物塑造、温情脉脉的情感,展示了一个梦幻的世界观。换句话说,诗意构建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这种构

文学写作论文范文精选

文学写作论文范文精选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 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 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 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 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 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 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 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 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 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 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 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题,—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与教师职业关系如此密切,论文的写作自然不 能偏废。那么如何才能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呢笔者以为, 毕业论文的选题很关键,好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选题要早,选题 早就可以早动手,从而缓解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矛盾。选题也要巧,

好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尽量避免学生到网上粘贴、复制,应付了事。选题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任务,需要在教学中精心摸索,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兴趣是选题的关键。笔者以为选题最好能做到“三个结合”。 (一)与古代文学的学科教育相结合,从学生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将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挂钩,不失为培养能力的良好途径。因为要选题就必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多读、多看、多思考。这样的选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对选题的指导要切合学生的兴趣。其方式主要有二: 1.通过课程小论文,找到学生的兴趣课程小论文篇幅短小,不限题目,要求不高,学生可以随意书写。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简单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简单的看法,往往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好的选题所在。笔者曾经给大三布置《红楼梦》作业,一学生对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发表了一点看法。之后笔者以《论贾宝玉的玉》作为他的毕业论文选题,近一年的时间,指导他反复阅读《红楼梦》,并查找相关资料,思考“玉”与宝玉形象、“玉”与作品主题的关系,进而完成了毕业论文。学生写得轻松,教师指导得也轻松,教学与选题的结合使师生都受益不浅。 2.通过课堂讨论寻找学生的兴趣大学高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 一步增强,对不少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课堂讨论越热烈越能显示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次对《三国演义》战争的讨论中,有学生对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性格十分感兴趣。后来笔者以《蜀魏战争与将帅性格》作为他的论文选题。该论文认为诸葛亮的“慎”与司马懿的“疑”是战争胜败关键,观点不一定成立,但能思考,有见解,与《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等选题相比,该文选题新,可操作性强。一次讨论,一个选题,一篇论文,一种能力,这就是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的收获。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果能用心细一点,努力发现学生课程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中国文学是中国历朝历代民族国家文学的总和,是一个复杂存在,其性质、构成、所指和能指在不同语境下有所不同。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作品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作品论文范文一:思政教育中网络文学应用的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网络文学的兴起,其在大学生物质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深入,并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契机,更注入了活力。本文结合网络文学对思政教育的作用,重点就思政教育中网络文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教育;网络文学;应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作品日趋丰富,也成为大学生群体最青睐的阅读方式之一。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如何借助网络文学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成为当前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思政教育中网络文学的作用 网络文学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认知性作用 网络文学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即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正确地认知社会,明确个人、社会间的关系。同时,网络文学通过塑造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形象,还原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社会,使大家能够迅速地获取该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与多行业知识,拓展其文化事业,使其深刻了解社会发展历程,帮助大家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丰富其人生阅历与思想道德水平。 (二)情感教育作用 众多作家乐于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媒体,将自我经历、感情、感悟及对生活本质的挖掘以作品形式记录其中,并呈现给读者,继而对读者的政治、价值、行为、道德、观念、个性、品质等带来不同的影响,

文学理论的论文

文学理论的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我们离开外国文学来讨论它, 所得出的结论恐怕是片面的、不合理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理论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理论的论文范文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探讨 摘要:网络文学是互联网与文学结合的产物,不同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并不是从纸质到网络的简单复制,它具有题材新潮另类、语体风格简单直白、问题结构灵活松散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点。这使得很多读者对网络文学的阅读热情高涨,使得纸质小说市场出现低迷的状态。本文将就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差异、联系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 一、引言 在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前,先必须了解网络文学的概念。网络文学就是在互联网上发布的、由网民参与创作、供网民欣赏的原创文学。自网络文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其发展势头就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景象。影视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新媒介文学逐渐升温,成为当代文坛中的一股新生力量。例如:由于网络小说在形式、篇幅上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众多的网络文学行驶中,成为主要的发展形式。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中文网络小说是由少君(钱建军)与1991年4月发表的《奋斗与平等》。此后,中文网络文学拉开了历史的帷幕。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是由网络写手、网络文学的作品、文学网站共同发展构成的。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99年———2002年的自由发展时代、2002年至今的商业操纵时代。在前一个发展阶段,网络文学创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单纯地只想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商业目的不明显,很多作者也只是为了创作更多的抒发和宣泄自己情感的文学内容。在后一个阶段中,各大网络文学网站逐渐确立,并开始线上收费的形式,网络文学逐渐被商品化,

经典文学的议论文800字5篇

经典文学的议论文800字5篇 经典文学的议论文800字(篇1) 品读经典,把握现在。你参多少次感叹《红楼梦》的传奇;你参多少次沉醉于《巴黎圣母院》的哀伤;你参多少次徘徊于《飞鸟集》的意境,品读经典,让我们生命灵动,然我们灵魂流光溢彩! 很喜欢杜牧的“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于瞬间见永恒,生命,一场既定的旅程,你我皆是旅程中或匆匆或慢踱的行人,那一条漫长又迂回的道路从远处绵延而来,又于或深或浅的脚步中蜿蜒向更静谧的远方。旅途中,当我们选择品味经典的方能感慨于杜牧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现实生活里一片狼藉,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诗经》中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繁星》中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逸难以寻求。经典这种集聚成功的大资产,让你的文学字符如乐符一样灵动地跳跃着,800字作文《品读经典作文800字》。品读经典,于问声中创造了永恒。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今晨四点钟,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同样是经典文学的化身,他瞬间感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这是梦与现实最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俗世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的心灵得到温暖。是的.,品读经典不单单是华丽的欣赏,让人拥有心灵的慰藉才是品读经典最好的馈赠。 其实,经典就在我们身边,经典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经典更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莫言说《钢铁是怎样炼成》场景还历历在目,我说这就是莫言延续历史,走向成功的华丽转身。我们需要保尔·科察金的信念,我们更需要他的意志力,因为那是诠释成功的最好载体,更是延续经典的最好凭证,未来,我们会以更新的姿态来面对经典。未来,我们必是经典的传承者。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一、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的学习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 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了解文学作品的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一、以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为基础 从文学作品鉴赏的本质来看,期待视野是指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因为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心理上往往会形成既定结构图式,这种既成的结构图式即期待视

野。在具体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换句话说,期待视野就是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形成的直观印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等各个方面进行鉴赏。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必须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恰当地鉴赏文学作品。 (一)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背景又缺乏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期待视野”就变得非常狭小,阅读活动能够唤起的自身储备也相对有限,对作品的解读往往只限于文字,以及文字派生出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形象,而对作品更深的思考和鉴赏则难以完成。可见,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是阻碍其有效鉴赏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提高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倡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社会中感受世界、认知世界,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这需要高等院校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并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或空闲时间,通过校外兼职或外出旅游等方式增加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背景,或者利用情景化教学方法,在特定情景中,启发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1浅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化大国,早在几千年前文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文献记载,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心思想或社会现实的一类文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然而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又不尽相同,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大类别,这两类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文章从我国文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手,从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以及其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

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两种类型,而无论是哪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的手法、表达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行赏析和探讨十分必要。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文章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及语言风格等几大行文特点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行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文介绍。 1.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 1.1 雅俗的概念 雅俗是一对反义词,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雅”,即为优雅、美好的意思,用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指代程度很高,相当于“极致”、“典范”等释义[1]。与“雅”相对应的即为“俗”,其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代指该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特质。然而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研究程度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中对这些作品的雅俗的评价也逐渐演化为更为委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1.2 雅俗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雅”、“俗”二字的释义以及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所代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学类毕业论文15篇

中国文学课题研究论文 文学类毕业论文15篇 【摘要】在都市文学类书籍设计中充分调查研究都市消费群体是很有必要的,是适合现代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需要的。书籍设计者只有把书籍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在众多同类作品 中脱颖而出,顺利的实现书籍价值,实现书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文学毕业论文 文学类毕业论文: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摘要】《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人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此目标常难以实现。基于此,论文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常见问题改革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简要介绍英美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进而感受英美文

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并未达到课程学习目标。以邵阳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在结束《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学习后,且不说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就连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显著提高。可见,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然而,该从何下手?这也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本文拟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一、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 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高低的直接反映。通过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不仅能看出学生在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上的不足,更能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1.选题范围狭窄。笔者以邵阳学院2016届学生的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中以文学研究作为论文研究方向的有139个,这些题目绝大多数涉及的是对十八、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如:“The Passwords of Happiness to Jane Eyre’s Marriage in Jane Eyre从《简爱》看简爱婚姻的幸福密码”、“Pure Woman’s Tragic Fate:Study of Fata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纯洁女人,悲惨命运――《苔丝》的宿命论解读”、“On Human Nature in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中的人性”、“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学概论论文15篇

中国文学课题研究论文 文学概论论文15篇 【摘要】文学概论课对于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文学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转变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重视教学的实践品格。具体措施有,就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完善大纲、改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内外作业、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文学概论文学文学论文 文学概论论文:深究文学概论课审美化构思 《文学概论》是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近些年来,北京师大、湖南师大、重庆师大、东北师大及其他许多高校都推出了本课程的教改成果,但纵观这些教改成果,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理论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上做文章;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虽也有所涉及,但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见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的教改成果。就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已经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但是作为一门专业术语繁多、概念范畴艰深、理论思维抽象的课程,如果不能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取得突破,则往往使听课的大一学生(本课程一般规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视为畏途,甚至不知所云,使这门至为重要的

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据此现状,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审美化教改的结构设想和实施方案;意在从教学模 式和方法上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改变现状,以期取得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一、本课题主要教改内容 本课题教改内容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 形象化教学改革”;第二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第三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释义文学理论课程中的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和学术范畴;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阐述文学创作和鉴 赏规律;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示范文学理论的运用方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形象化的言语描摹形式、具象性的文学形象形式和艺术音像材料展示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课堂言语描摹之技法、课堂情境设置之技法、多媒体音像展示之技法、电脑动画展示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 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