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篇一

中国国学经典视角下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同时,由于英语教学的加强,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也在接触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思想。中西方文化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更多差异。因此,从中国国学经典的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饮食观念方面、父母与子女关系方面和诚信方面对中西方文化思想进行对比,并提出了两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有效融合的建议。

国学经典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中国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不仅构成中华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同时,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修课。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紧密相联的,英语教学的强化对本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从中国国学经典的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能更清楚地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及现状,避免出现极端思想。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研究现状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从教育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如唐利芹、梁秀娟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1],蒋春生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教育差异[2],孙丽明对比研究了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等[3]。相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也主要是用以上理论进行分析,但分析的内容更具体一些,如程�]在博士论文中进行了关于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

方差异研究[4]。

但中国国学经典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较少。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进行的,即一部分专家、学者如中华教育研究会,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和大力倡导学习中国国学经典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而另一方面,一部分研究者和教育者鉴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教育中多讲授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所以部分学生的“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两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方各自的历史和现状,避免出现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极端的表现,从而做到立足国情,积极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同时,借助英语这个国际语言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扬出去。

2.研究意义

中国国学经典蕴含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思想,如《孝悌三百千》就包含了大量的经典思想。该研究选取其中体现的部分共同思想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各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特色,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同时也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国国学经典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的对比

1.饮食观念方面

从一位在英国学习了半年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其中特别吸引我注意的是西方人对我们中国人平时喝热水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还带有嘲讽的表情,认为是我们的体质太差才不敢直接饮用冷水。这一点让我认为,我们要想更好地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我们的饮食、养生理念,让他们明白这些只是文化差异问题,而非孰优孰劣。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使得西方人和中国人在保持健康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其次,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使得西方人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西方人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而另一方面,

中国人很重视“吃”,经常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却容易忽略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但是,除却这些不同之处,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对健康的重视,对长寿的渴望等。因此,中西方在饮食方面各有优缺点。拥有健康饮食的最好的方法就应该是“扬长避短”,换言之,健康的饮食既需要营养又需要美味。

2.父母与子女关系方面

《弟子规》是这些经典中最基础的,是学习为人处事的第一步。在“入则孝”篇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父母给了子女生命,尽自己的能力将子女抚养长大,培育成人。因此,作为子女,对父母必须要尽孝道。但是,并非父母所说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问题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不例外。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父母当年生活的时代和如今子女生活的时代有太多的不同,代沟现象也随之日益普遍。代沟是由于两代人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这些差别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要求子女对父母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是不可行的,但关心父母、照顾父母和尊敬父母却是永远正确的。其实,《弟子规》的“入则孝”篇讲的是很全面的,告诉子女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不应该恶言相向,横加指责,父母是长辈,晚辈一定要有足够的礼貌和尊重,正确的做法应是“亲有过,谏使更;贻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当父母有了过错,子女应该和颜悦色地把过错指出来,如果父母不接受,应该不厌其烦地再指出。口出恶言指出父母过错不可取,放任父母的过错同样不可取,这也是“孝”。

西方人特别重视“个人”,信奉“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不同”。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每个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平行存在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这样。西方的家庭很多是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他们都需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子女对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在他们看来,名字就是每个个体的标志,是区别彼此的一个称号而已,没有我们中国人认为的其他含义;在西方,子女长大后就该独立生活,父母对已成年的健康子女没有继续出钱出力养育的义务,同时,他们会为自己的老年

生活提前规划和作出准备,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尽管各自独立,但西方的子女也会以适合他们的方式照顾父母。正如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影响深远的《十诫》所讲,“当孝敬父母”。也就是说,尽管方式各异,“孝”是全世界共同信奉的。

3.诚信方面

近些年,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很不乐观的现象――诚信缺失,如老人摔倒,路人相扶,老人反赖路人赔偿,这是很可悲的。试想遇到了陷入困境的人,本来伸出援手就可以拉他一把,这种利人利己的事情反而会给乐于助人的人带来麻烦,以至于使想做好事的人失去了行动的勇气,这样的社会前途堪忧。这与《弟子规》的“信”是相违背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告诫受人帮助而又反赖他人之人,凡是讲话,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自己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要以信实为第一;此外,我们也需要旁观者的仗义执言,把看到的实际情况如实地反映出来,不能怕惹麻烦而置身事外,要有社会责任感,做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尽管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明比我们国家要短很多,但是西方人对待诚信问题都是相当严肃的。我们的经典作品中有关诚信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人做得更认真一些,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产生“信任崩溃”(breakdown of trust),这对于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影响极为深远。坦率地交流、诚实和坦白是西方社会公认的美德,也是他们待人接物的默认方式,被西方人虔诚地奉行。欺骗可能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因为无论如何人们总会根据你的行动寻求真相。如英国社会对信用度非常看重,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信用度差,将寸步难行。

三、中国国学经典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

1.理论上的融合

以王宝童教授的《英译三字经・千字文》为例,王宝童教授创造性的翻译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以往翻译的不足之处,这在两部经典的名称翻译上就可见一斑。他杜撰了两个新单词―“Triword”和

“Kiloword”(Tri和Kilo分别是英文中的数字前缀,指“三”和“千”;word指“字,单词”),既反映了中文的本意,又符合英语的构词法。此本英汉对照加注释和拼音的《三字经・千字文》可以同时满足英汉语学习和理解。

举例如下:

原文①: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译文①:At first mankind

Is kind at heart,

With natures alike

But habits apart.[6]

该段翻译既对仗工整,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深刻的内涵也在这聊聊数语当中体现得清清楚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文②: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②:Mr.Dou Yanshan,who

Turned from shame,

Begot five sons,

Each rose to fame. [6]

文中类似的典故很多,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 头悬梁,锥刺股”和“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小故事,大道理。这些典故或成语在我们中国人的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将其准确、生动地传递出去,并打动外国人,从而使其能很好地理解我们的传统和习惯,就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英语教育者在向国外传播我们优秀的思想文化时,一定要多下功夫,不能只是表面的语言上的转换,还要特别

注意其中的文化现象,必要时一定要解释得通俗易懂,使学习者能够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2.实践上的融合

对这些经典的思想文化只是单纯的讲解、背诵和学习,用处不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能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落实、去实践。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此,即只有落实经典,才能真正受益。当然,西方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行为习惯进行学习和实践。也就是说,在实践上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使中西方能相互理解,从而彼此受益。只有把对两者的学习用于实践,它才会有生命和活力。举例如下:

(1)问候

中国人在饭时的招呼通常是:“吃饭了没有?”这与我们生活的历史和经济状况不无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也随之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吃饱饭”不再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了。但是以前的经济落后和物资供应不足却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是否吃饭”变成了人们的日常问候语。与之相比,西方人的问候多集中在对对方的关注,如:“How are you?”(你好吗?)“What’s up?”(你怎么了?)或者简单地说“Hi”或“Hello”,这主要是西方“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

(2)接物

在日常交往中,待人接物是重要一项。李炳南老教授编述的《常礼举要》中提到“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双手接物在我们看来是特别礼貌的行为,特别是对长辈和领导,这是对他们的尊重。而西方人却不以为然,他们信奉的是经济实用原则,单手能接的东西非要用双手来接,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浪费。

其实,这些思想和行为并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大家不要盲目地对某种文化现象崇拜或排斥,应对其进行深刻的了解、客观的分析,与自己的生活合理地结合起来。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2)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2)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篇二 论国学经典教育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每个人,复兴国学无疑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就中小学及高校的国学经典教育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是当下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基础教育国学教育制度化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国学要义。在一百多年前,国学经典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争相诵读钻研的典籍,短短的一百年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它的“忠诚”,而这源于中国近代数次思想上的大变革。变革的领袖想要唤醒愚昧保守的民众,极力破除传统落后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几乎将立身之本连根拔起,那段时期里国人谈“经典”色变,国学经典的辉煌不复往日。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篇一 中国国学经典视角下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同时,由于英语教学的加强,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也在接触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思想。中西方文化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更多差异。因此,从中国国学经典的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饮食观念方面、父母与子女关系方面和诚信方面对中西方文化思想进行对比,并提出了两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有效融合的建议。 国学经典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中国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不仅构成中华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同时,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修课。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紧密相联的,英语教学的强化对本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从中国国学经典的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能更清楚地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及现状,避免出现极端思想。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研究现状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从教育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如唐利芹、梁秀娟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1],蒋春生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教育差异[2],孙丽明对比研究了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等[3]。相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也主要是用以上理论进行分析,但分析的内容更具体一些,如程�]在博士论文中进行了关于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

有关国学经典教学的论文

有关国学经典教学的论文 浅谈如何运用国学经典教学 【摘要】国学经典进校园既是倡导社会文明之风――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国学经典教学既是小本课程开发,也是每个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课程;开发;运用 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而现在,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当神州大地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时,我们学校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深深地被那些文质兼美、博大精深的经典所陶醉。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孩子们的童年。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 一、按年代选择诵读的篇目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是长远的,也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有《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诗作;近现代代表坐:冰心诗歌、朱自清散文、毛泽东诗词等。 二、按儿童的不同年龄、认知特点提供诵读作品 (1)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我们可以选择《弟子规》来诵读,《弟子规》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内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联想,还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中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日益增强,记忆已经由无意识 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诵 读《三字经》。它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 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传播面是家喻户晓,而且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这个年段的同 学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诵读中积淀了各方面的素养。 至于唐诗,更是由于它的琅琅上口,韵律优美,浅显易懂而为孩子们喜爱,所以唐诗的诵读可以贯穿整个童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 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文诵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成长奠基的文化之旅。让 学生与经典为师,以圣贤为友,在与上下古今大师的对话中变得高 雅而高尚,为学生的生命底色撑起一片诗意的天地。为当下的语文 教学开辟了一片沃土;为语文教育的未来指引了路径。因此,我在指 导学生运用经典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以写助读,在日记中灵活运用――“多读胸中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 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 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国培学习中管建刚老 师说过,他的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日记本,及时随意记载下自己课外 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没有任何形式的 约束,他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也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他 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闽江两省名列前茅。同时,学生也可将日记本 美化,对古诗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图画,也可以改写成现 代诗文,配上现代诗画。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讲述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照 明读书,和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写

国学经典诵读的论文

国学经典诵读的论文 诵读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诵读的论文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可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常常犯难,常常苦恼。犯难的是信息时代不良信息对孩子影响太大,苦恼的是传统道德品质在孩子身上的缺失。现在的孩子被不良信息包围着,他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在悄然改变。“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困惑。传统道德品质的缺失应该如何 弥补成了许多小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为孩子提供这一类的教育环境及其资料。而最好的资料我认为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顾炎武说;“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可见,国学经典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 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国学智慧,世界瞩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 类道德文明的底线。国学源远流长,千年沉淀以形成,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目前,旨在宏扬中华国学文化的“孔子学院”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广受欢迎。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毛泽东、胡适之、陈寅恪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其儿时启蒙同样是由背诵经典开始。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具备雄厚的国学底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小背诵《孟子》全书,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自小跟随通汉学的父亲背诵中国文化经典,尤其钟情于《老子》和《庄子》。 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16岁是每个人的记忆 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读书没有难的概念,背书没有难的概念,记忆没有难的概念,并且在这个时期,只要读得遍数多,就自然记得住,只要记得住也就难得忘;甚

以国学为话题的议论文1000字

以国学为话题的议论文1000字 国学里面有着中国璀璨的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学习,那么同学们最喜欢的国学是什么呢?下面是橙子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国学的话题议论文1000字。 国学经典 陶渊明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个世界总在不断发展,如果我们停住了脚步,就会错过许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一样,即使无光、无声、无语也要继续学习。只有“学无止境”,学问才能“步步高”。 “每个人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到的知识也不同。”这是我们从课本上的第一课文言文的《学奕》中学到的知识,也是老师经常训诫我们的话。即使我们没有很高的智商,但只要一直认真的积累,就可以像朱熹、辛弃疾等人那样,拥有学富五车的智慧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内容少数我们都接触过了,但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诗经》仅仅只是中国文学一部分的缩影。除了《诗经》,还有《大学》、《孟子》、《论语》等不计其数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所以我们应该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讲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以后就不能体会到国学的经典,学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才实现。

国学经典 我眼中的国学经典是论语,虽然不是孔子自己提笔写的,但是里面全是名言,好多实用的道理。 比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我喜欢这本书,不仅可以学习言语,而且可以学习做人。我很高兴,我看了《论语》我学会了尊师敬长、尊老爱幼等等中华美德。 我眼中的国学经典是论语,为什么我觉得论语是国学经典呢?因为,这本书可以让我看到古时候的文学风采,和那时候的世界。 如果要我用一个比喻句,来比喻《论语》这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是最正确的导师,指导着我们这群迷途羔羊。它又像一盏万丈光芒的灯,照亮了我们前方的黑暗。它还像一艘无比坚硬的小船承载着我们,让我们在知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大家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的,我感觉我每次看完这本书就像,看到了未来在我的脑海里无数次的跳跃。 这本书就像一个需要完成任务的游戏,只要我每次看它就像进入了这个游戏。让我在这个游戏里尽情的闯关、完成任务,我在这个游戏的空间里畅玩。按着每一句名言,完成每一件任务。快乐的看完这本书。 我喜欢论语,它是“导师”,是“灯”,是“小船”。我更喜欢这个“闯关游戏”。 这就是我眼中的国学经典! 感悟国学

小学教师国学经典论文-诵读经典,走进国学

诵读经典,走进国学 中国被称为“诗词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厚重的中国文学史中,诗词占据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它们是千古流芳的璀璨经典,是风雨旅途中的最好伴侣。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 五千年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作为国学经典,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存续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国学走进课堂,提升学生的生命内涵,已经显得尤为迫切。 一、诵读经典,受益渐多 低年级学生,我们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文质优美的诗词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大声诵读经典古诗和“三字经”。大声诵读能够增进他们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能够锻炼口腔功能的增长,也有助于肺活量的增长;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三字经》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章、读故事或讲故事。再加上灵活多变、令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会增加且持久。 中年级学生,我们采用“背诵-抄写-赏析”的方法——将一至四年级的古诗按季节进行分类抄写:“春之韵”“夏之梦”“秋之思”“冬之语”,然后整理成册。同时据季节或节日开展“花开四季”“向节日献礼”朗诵会:如春季背《咏柳》、《元日》、《忆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时田园杂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调歌头》、《月下独酌》,冬天背《别董大》、《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咏寒松》;母亲节背《游子吟》等等,有时让他们诵诗接龙,诵诗擂台赛,抢答,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孩子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高年级学生,我们采用背诵-理解-评析的方法背诵古诗词。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诗词,发表自己对诗人的看法和观点,或对诗文人物的理解与评析。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办手抄报等形式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性格、思想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如以傲立雪中红梅为主题,学习陈毅的《红梅》、

关于国学的论文六篇

关于国学的论文六篇 【篇一】 没有人号召,也没有人发动,“国学热”浪潮近年来持续升温,使得国学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尤其是媒体的推动,使得传统文化从研究室飞向了电视,飞进了课堂,飞遍了大街小巷。《百家讲坛》――一档普及国学知识的电视节目悄然走红,各个地方台相继推出类似节目:《汉字英雄》、《我爱古诗词》等,民间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读经活动、成人礼仪式、各地办国学学院,“国学热”的浪潮风起云涌,但是在利益多元、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采用恰当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国学教育,推动国学在更广范围的普及是一项重要议题,需要我们理性思考。 一、国学及其传播形式 时下,国学的热潮持续升温,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讲国学,那到底什么是“国学”呢? (一)什么是国学 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中国近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它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是中西方文明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的发起者邓实,曾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胡适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

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我所理解的国学就是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研究的学问。 (二)国学传播形式 在大众传媒时代,呼唤国学,掀起国学热并非偶然,因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传媒环境下传播国学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形式: 1. 名家讲坛。以央视的《百家讲坛》为例,该节目的宣传口号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请来的都是名家大腕,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古典著作,运用现代流行语言思维重现历史,讲述的趣味饱满,吸引了大批观众。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以及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通俗易懂的传达给平常百姓,由此国学常识得到大力普及。大众传媒作为桥梁,使得所谓的高雅文化与普通群众紧密联系,彼此了解。 2. 字词竞赛。去年开始,《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文化教育类节目红遍大江南北,这类节目采取了竞赛制的形式,关关设卡,层层选拔。此档节目旨在传播汉字文化及诗词文化,在敲击键盘的时代,掀起了对手写汉字的重新审视,像当年《百家讲坛》掀起的国学热一样,就是用当时新鲜的形式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同时期的节目类型也一定会有创新,现在这几档节目都抓住了荧屏普及传

国学经典导读大学论文

国学经典导读大学论文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经典导读大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导读大学论文篇一 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记载了中华文明历程的宝藏,如今统称为“国学”。现在,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白领选择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一把“国学”的电,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 女性修心学国学最智慧 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领女性关注心灵成长,而心灵成长其实就是一种内在的宁静。《道德经》里说,静为昭君,当你安静的品质越来越大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少有浮躁的心态。 当女性有了靓丽的外表、健康的身体之后,还应该去修炼心境。从心理学上来讲,男性跟女性最大差别是,男性更多是思维主导,所以他会更客观更理性,善于分析善于判断,比较冷静;而女性更多是情感主导,所以女性购物的时候,经常会是冲动消费。女性修心,不单是学插花,学茶道,学瑜珈,还应学一些国学,学一些真正的智慧。当智慧更强的时候,女性便能游刃有余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国学即“心灵的港湾” 古典即“历经千古的东西”。能到今天仍然有生命力,那才称得上为“古典”。回归国学就是回归经典、回归传统。国学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之根本,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诵读传统经文,从中可以汲取知识,陶冶情操。因为,这些经文能传承千年,就证明是经典之作。正如西方人读《荷马史诗》、《圣经》,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生活中,如果遇到烦恼和未解问题时,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典故”来解决心中的问题。现在的某些孩子或年轻人,时常因抵不住失败或压力,动不动就轻生,如果他们能读一读《孝经》,或许就不会那么

国学经典导读【国学经典导读期末论文】

国学经典导读【国学经典导读期末论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阶段诵读优秀国学经典,学习前人在修身养性,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导读期末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经典导读期末论文篇一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 摘要:“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阶段诵读优秀国学经典,学习前人在修身养性,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幼儿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国学经典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C DOI:/

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段讲话中说道:“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但是在各种文化交融贯通的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逐渐摒弃了汇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国学文化,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国学文化”是落后的、带有封建残余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 事实上对于各国文化,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的话,在其积淀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国学文化” 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适当导入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培养儿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事实上成年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人格思想在7岁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影响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开设国学经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章为教材基础,通过诵读原文、模仿动作、再现情境等教学手段有效地将“国学文化”传递给儿童。 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国学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价值与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学经典论文作为对国学经典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更是对于理解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国学经典论文的写作技巧、国学经典论文的内容和研究方向。 一、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1. 传承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学观,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和精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2. 培养高尚品德 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我们的品德提升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国学经典一直以来都是传承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重要途径,可以引导我们接受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艺术审美更育

国学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诗词和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而且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提高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能力。同时,国学经典还有着相当的历史价值和思想内涵,对我们的思想启迪和人生价值的启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学经典论文的写作技巧 在撰写国学经典论文前,我们需要学习各种撰写技巧,这样才能够写出优秀的论文。 1. 据理力争 在论文中,我们需要具有相应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在实现思想深度的同时,对于相关论述充分的论证并据理力争。 2. 深入研究 对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论文撰写而言,我们需要具有深入的知识储备和领悟能力,才能发挥论文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的内容要权威,合理并且含有可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要时刻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3. 突出创新 在论文中,我们需要注重突出创新性。对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论文撰写,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抄书,而是要在对于原有的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和补充,发表独特而有价值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浅谈国学智慧经典优秀论文示例

浅谈国学智慧经典优秀论文示例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更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有很多的论文都对国学智慧经典作出了深刻的描写。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智慧经典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学智慧经典论文篇一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 摘要:“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阶段诵读优秀国学经典,学习前人在修身养性,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幼儿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国学经典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69 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段讲话中说道:“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但是在各种文化交融贯通的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逐渐摒弃了汇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国学文化,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国学文化”是落后的、带有封建残余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 事实上对于各国文化,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的话,在其积淀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国学文化” 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缺乏爱心,

论语国学经典论文

论语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下面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国学经典论文,欢迎阅读 论语国学经典论文篇一 国学经典论文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 四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论文

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长岗小学易贤 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自从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始终以“诵读中华民族之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之正气”为导向,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一、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我先做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所以,我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在每一节国学经典课的授课前,我必要细细品味《论语》里的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音,领悟其中的育人思想,与学生齐读共诵,我要求学生会读的,我跟着学生一起读,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二、诵读千古美文,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

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多种形式,激发诵读兴趣。 我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读、诵、演”系列活动。“读”就是在校内课余时间读给老师同学听,回家作业之后读给父母听;“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演”即把经典篇目活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小学生乐于接受。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把《三字经》编排成拍手歌,跳皮筋时的童谣;还为学生建立了“经典诵读记录卡”,记录了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的脚印。我们学校还创编了经典操,同学们边做操,边背诵《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的内容。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根本。在诵读国学经典中,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学生,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着学生,中华民族的团结凝聚着学生,每位学生都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古诗芳香,韵味悠长,浓浓的经典文化萦绕在校园里,也培养出一个个具有正气、志气、雅气、才气的中国娃。

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优秀论文

国学经典文学是人类瑰丽的文化遗产,大学生们在诵读和写 作国学经典的论文时,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下面是为大家准 备的大学国学经典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国学经典论文范文篇1是什么犹如一股清流淌过心间, 令人心旷神怡;又是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亘古不变书本上在赞颂它,身边的人在传颂它,它——便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你难道还没看见吗多少诗词歌赋、词牌曲名被千古流传。李 白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震撼心魄,又一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令人徒增思乡情,一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切如私语”仿佛天地都为此共鸣……这便是经典阅读的魅力呀!回 想起来,我也是被它这如诗般的语言所吸引,才开始接触国学经 典的呢!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妈妈,那是谁在读书呀”刚刚开 始校园生活的我,陪着妈妈进入校园,继而就听见了一阵朗朗的 读书声,听得令我着迷。“那是学校里的哥哥姐姐在读书呀!等你 长大了,也要这样读书呢。”妈妈微笑着回答。“哦……”我若

有所思。不过很快又被那悠扬的读书声迷住了。“……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多么优美的诗句呀!恰到好处 的诗词,意境优美的诗句,立即激发了我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在 妈妈和老师的安排下,我顺利地入学了。 捧着崭新的课本,我迫不及待的阅读了起来,一篇篇文章都 富有情趣,可惜,没有我想看到的古诗词赋。回到家,妈妈关切 地询问我对新学校的印象,我有点失望的问妈妈:“妈妈,为什 么我们的课本里没有那些优美的诗词呢”妈妈愣了一下,也很快 的回答:“别急,学习诗词歌赋得一步步来,更重要的是平时对 经典阅读的兴趣,慢慢的去品味这些经典的佳作。所以呀,先别 急着这么快就去囫囵吞枣的阅读,等你学习的程度越来越深,老 师自然会指导你们学习国学经典。”“真的吗”我似懂非懂地问 妈妈。妈妈用力的点点头。转眼,几个学期就过去了,我已经从 一个懵懂的孩子升入了四年级,而就在这个学期,学校为了让我 们更好的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习气氛,专门编写了《千人诵读》这部校本教材,着实让我期待。开学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国学经典论文写作范例参考(权威推荐6篇)(2)

国学经典论文写作范例参考(权威推荐6篇)(2) 国学经典论文写作范例参考三: 题目: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 摘要: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下衍生出来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最关注的问题。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最初源于西方, 但是在东方社会中也早就诞生类似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 并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为丰富, 我们也将这种思想称之为国学思想。我国是具备悠久发展历史的国家, 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所以传承国学经典文化也是我们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思想领域的逐渐发展也影响着人们追求全新的精神发展, 从而形成更为完善的价值体系, 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 使得国学热再次散发热潮, 所以这也要求我们要借助这一机会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全面研究和探索国学经典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确保大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更显著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也将研究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希望对我国国学文化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和影响。 关键词:国学经典; 大学生; 德育教育; 途径; 笔者在实际研究中认识到, 所谓国学就是:"国学之名古无有也。必然国与国对待之, 始终有国家信念, 于是国之学术又名为国学。";这也是国学一词的最初起源。在当前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文化学术研究。我国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曾经在《国学季刊》中明确提出, 国学在当前人们的眼里, 就是对国故学的缩写。中国之前一切的文化或是历史, 都是我们口中的国故。所以对之前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研究, 就是国故学, 我们也称之为国学。先进爱国人士康有为先生也认为对国学的研究是对国故的整理和分析, 但是思想家梁启超则明确提出, 治理国学不仅是对众多文化资料的整理, 同时也应该是对人的思想、德性进行治理。大体意思就是在对国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进行国故整理, 同时还应该身体力行的进行国学研究, 做到德行之学的知行合一, 通过此种方式带动社会进步与人们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的提升。这一治学思想也给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为此下文笔者就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全面分析对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途径的探索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质量提升, 以期良好推动我国国学经典的发展, 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在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 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合于现代化教育理念 天人合一的理念最早由我国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 也是我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政治思想, 这一理念的出现也是对古人世界观念的正确展现, 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往往是存在依存和制约关系的。在这一理念中更注重自然对人的作用, 人对自然的压制, 突出了人和环境、人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在当前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教学模式和方式的转变都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展现, 从而更有效的适应我国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在此环节中也可以将教育客体实现和教育主体, 即学生的有效联系, 并且与环境之间也要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2】。在此环节中, 我们也需要对传统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转变, 从而更有效的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和有效的学习体验。这也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传统单一或是刻板

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

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 国学教育,现已逐渐在许多小学铺开,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篇一 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合格大学生 【摘要】文章从国学经典的界定,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以及国学经典诵读对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文化和思想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在培养当代合格的大学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价值;合格大学生 国学教育,现已逐渐在许多小学铺开,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儿童读经,已不是少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但在大学,虽然有一些学校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或国学系,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早年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和国学门,2001年武汉大学创办国学试验班,2005年人民大学成立的国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国学研究基地,2006年安徽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等等。但多数大学往往只是中文系师生较关注国学,国学经典的文化精髓并没有以切实有效的方式浸入大学生的心灵。很多大学生不知国学为何物,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毫不重视、崇洋媚外、浮躁空虚。在此背景之下,明确国学经典的含义,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对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必将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的界定 国学可以说是学问之根。邓实在1906年《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大师吴宓先生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学术的总体,是本国学术的整体。也就是说,它应该包容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张岱年先生则认

以国学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以国学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国学又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国学,让我们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学以致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国学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 国学经典读后感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 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篇一:论经典国学存在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论古典汉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何谓国学?本人认为国学就是自华夏民族产生以来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作出来的 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学。中国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自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华夏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而国学就是这其中一颗闪亮的 明珠。 要了解汉学,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汉学的记载应该首先出现在竹简、丝绸或器皿上。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经》和《楚辞》,战略书籍包括《苏书》和《桂谷子》。这 些先秦时期的书籍已经保存了数千年。这不值得研究吗?在先秦时期,由于焚书和春秋时 期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时期产生的许多文化作品被烧毁。这是汉学的巨大 损失,但一些汉学经典却得以保存。秦汉时期是中国的大统一时期。此时,赋出现了,词 藻华丽,句子流畅,呈现出繁荣时代的文学特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紫虚赋》和《上 林赋》。后来,东汉政治萧条,文人和官员片面追求整齐对称的句子,但内容空洞,文学 创作走下坡路。建安时期,华北统一,生产生活不受战争干扰。因此,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建安三曹七子为首的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曹操的《一匹老马卧在卡宾努斯,志向千里,烈士暮年志向满满》。它表达了他晚年统一世界的抱负,这句话已成为数千年来的一 句名言。进入南北朝,汉学发展缓慢。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但文化领域 的恶劣氛围严重影响了汉学的发展。因此,韩愈率先发起了消除文化氛围的古文运动,涌 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作品,如宋代的《师论》、《会饮》等 元以后,国学进入缓慢发展时期。以上是国学发展历史的概况。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我们的国学经久而不衰呢?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国学的存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 史意义,例如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占据主导,因而法家学说盛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韩 非子、商鞅。而在和平时期,儒家的“仁、礼”学说受到统治者推崇,汉武帝采取”天下 合归儒“的主张,太学生曾达到三万之众。之所以这么做,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统治者 教化人民的需要,但总体来说,这时期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国学尤其是儒家学说进入正 统地位。由此可见,国学的存在是有其社会基础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未被割断。虽然中国近代已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文化破坏,但总体而言,汉学从未动摇过。 中国的汉学世世代代拥有大量的人才,这使得汉学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其他文明, 如古埃及、古印度和古罗马,已经在历史的尘埃中湮灭。汉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软实力的

国学经典学习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国学经典学习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品国学经典里的生命关怀 摘要: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个代表人物,无论在作品还是个人思想方面, 都具有独特的影响力。本教学从时代背景、性格分析、作品细节来引导学生们了解二人对 生命的关怀意识。 关键词:竹林七贤;国学;生命关怀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精髓,具有深刻的内涵,它荟萃了中国上下五千多年,古人对天人、对生命、对家国入木三分的洞见,是国人对行为、生活、生产、思维方式的 高度凝练,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执行会长邓卫东最近提出,国 学可以分为自然国学、生命国学、家庭国学和公益国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创新意识、颠覆意识的朝代之一,因为魏、汉、吴三国混 战不休,政权更新频繁,再加上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多种文化元素相 互渗透,为国学贡献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而在魏晋的竹林七贤中,最受时人与后人关注、所取得影响力最大的当数阮籍与嵇康两人,他们的作品里处处显现了深邃的生命智慧。所以,以这两人作品里蕴藏的处世之道、保身之道和养生之道,来教导学生认知国学中的生 命关怀,就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时代背景切入,谈处世之道 个人所处的环境与独特的性格,决定了他在生活中的不同处世之道。 阮籍的世代家族皆为儒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内,他自己也有以经学济世的志向。但 由于国家长期混战,人们朝不保夕,阮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直沉浸在个人的世 界里来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他为人傲然,在痛苦的清醒中不屑与所谓的名教士人打交道,对不喜欢的人常以白眼视之,他任性不羁,从来都是与礼教条规相悖。不仅如此,阮 籍还对名教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世俗的一切行为看似符合道德,实际上却有害于国家、社会,更有害于自身性命,与人成为人本身相悖。 嵇康才情出众,官拜中散大夫,但因对把持政权的司马氏集团不满,长期不仕。他纵 情于山水,忘我于村野之间,饮酒服药,游山访仙,欲与世事隔绝。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 的人,嵇康终究脱离不了世俗的羁绊,想要回避,但却偏有一双能看透人心的眼睛,他对 司马氏政权虚伪腐朽的本质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只有挖掘时代背景,来引导学生感受二人的区别,来深入了解阮籍与嵇康在人生态度 上的不同选择。 二、以性格分析入手,谈保身之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