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为有为之辩

无为有为之辩

无为有为之辩
无为有为之辩

道家思想贯穿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包罗万有。一个道字包涵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养生,画符念咒、吞刀吐火、阴阳风水、看相算命、武功等等,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可以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只古今名家的著作就有数十家之多,各有个的说法,又各不相同,见解不一。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也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本文从道家无为与无不为的思想这一角度试分析老子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翻看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在政事治理上,按南怀谨先生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中国的思想史上,老子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主要的政治思想特征,有别于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法家的“法治”。《老子》中老子对治国的理念有很多阐述。第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思想源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观。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根”,是“天下母”。在第四十二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生万物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将道的形态概括为“有”和“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在此基础上,老子阐释了道的运行方式——自然。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五十一章又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从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看,老子的“自然”即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意思。王弼注《老子》“道法自然”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后人持有道家的这种宇宙观应用到政治上,就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方针。

无为而无不为

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在第七十三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对此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李约瑟博士在讨论“为”字的翻译时则认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扔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①在这里李约瑟将“有为”认为是顺着自然,顺着事物的天性去行动。

“无为”与“无不为”,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无不为”,往往导致有些学者把《老子》归于阴谋论,权术论一流。如钱穆在《庄老通辩》中就说:“……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又说:“……必至老子,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②郑良树据马王堆帛书《老子》说:“老子谈‘无为’,

谈‘无以为’,老子不谈‘无不为’。……大概《韩非子》在解释《老子》、利用《老子》之际,于老子‘无为’思想别有会心的瞭解,乃创立‘人君无为,臣下无不为’的政治法术。后人不察,竟以此权谋法术加在老子朴素的哲学上。帛书《老子》的出土,正可以澄清后人对老子哲学的误会,並可以瞭解法家如何改变老子的思想。”③老子哲学是否在汉初以前只谈“无为”不谈“无不为”暂且不论,但从这段话中看,郑树良对“无不为”也理解为权谋之术应该是不错的。

“无为”与“有为”的体用之辩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王弼注《老子》说:“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④韩康伯在《周易注》中说:“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⑤在王弼和韩康伯看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两者是割裂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理解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则身为体的“无为”与用的“无不为”就分出了层次,成了主要与次要,根本与从属的关系。然而这似乎并不符老子本意。老子在第一章论述“有”“无”的关系时说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老子看来“有”与“无”是同源同生的。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谈到体用时说:“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可见在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体用一源说更符合老子的论述。

无为无不为之间并无从属关系。“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体用一源说将本体与其现象之间统一起来,那么无为与无不为之间如何统一?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动。道家区分了两种活动: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⑥把卡普拉“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那么“有为”应该就是顺应自然的行动了。郭象曰:“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也。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自然已经顺其自然地在运转,如果人不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一切行为岂不都是对这种运行的干扰,无为成了不为才最合适?如果人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与花鸟虫曽一般,那么人的一切行为本身就是自然运转的一部份,又何必区分“无为”与“有为”?可以说,把“无为”单纯理解为顺其自然,“无不为”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无为而无不为:无私而无所不可以为

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⑧艾兰教授对水的论述并没有具体谈到“无不为”,但给人以启发:水本身无意识,它自身的一切行为因此都是“无为”的,但在它流淌的过程中,它的行为又造成了一系列的“有为”结果。司马谈对此也有一个论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⑨在司马谈看来,“无不为”是有前提的,即“无成势,无常形,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回到老子的原文,老子对无为的具体表象有着大量的论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清静为天下正。”“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等,可见在老子看来,“无为”即无欲,即清静,即无私、无名、朴。若失去了这些前提,做不到“损之又损”,“塞其兑,闭其门”以达“致虚极守静笃”的无私无欲,就真如钱穆所说,是圣人凭其所窥之天道,操弄天道以无所不为,为所欲为了,实有违老子本意。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可见在老子看来,美丑善恶是相对,并没有一定之规,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不为”即是如有必要,一切皆可为。综合起来,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

有为无为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制:制度,管理方法《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 第①句。解读: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知”通“智”。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注意“变”与“制”仍是倾向有为,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对比“与世浮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更积极。此句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反对因循守旧,讲究因时因世而为。 第②句。解读:出自《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也可以看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此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勇毅精神。 第③句。解读:摘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甘心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理解此句,应联系庄子的思想:摒弃“人为”,崇尚“自然”,顺从天道,“清静无为”。认为天道会有公正的结果,反对个人对事理的刻意改变,这样不仅违背了天意,而且使得自己徒生烦忧,自找苦吃。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虽有些消极,但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仍然有积极意义。 此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 第④句。解读:摘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孟子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不为”和“有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在做事之前,不可不假思索地遇事都做,必须有所比较、选择和取舍。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原则,即凡有损、有害、无效、失当的事,坚决不去做。然后,凡有利、有益、有效的事,全力投入,尽心做好。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此句强调懂得取舍。注意这里的“不为”是为了“有为”,是要有所选择地“为”,不同于老庄的“无为”。 题目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既要选“两句”,还要找“关系”,才符合要求。注意:直接引用了两句话,或直接引用其中一句,但暗含另外一句话,都属于“选择其中两句”。明显只写了一句话的,一般不超过42分。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有为 无为——公共经济学的魅力》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2分) 哲学被称为是科学的科学,哲学能帮助我们高屋建瓴地看待问题、认识问题,防止出现偏执。 A. 错 B. 对 2 【判断题】(2分) 凯恩斯主义认为造成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A. 错 B. 对 3 【单选题】(2分) 请判断下列陈述符合政府有机论还是政府机械论? 处于政府之下的人民的自由,是拥有一套由得到授权的立法机构制定的、人人共同遵守的、长期有效的生活准则,是在该准则未加规定的一切事情上不受他人的反复无常的、未知的、武断的意志百度而都能按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A.

B. 政府有机论 4 【单选题】(2分) 请判断下列陈述符合政府有机论还是政府机械论? 如果你要相信国家目的高于我们个人的利益,就和我们在一起。(美国参议院议员约翰麦凯恩) A. 政府机械论 B. 政府有机论 5 【单选题】(2分) 法语laissez-faire是什么意思? A. 自由放任 B. 积极干预 C. 机械论 D.

第二章测试 1 【多选题】(2分) 下列有关于福利经济学的论述正确的有()。 A. 福利经济学的框架忽视了有益产品的问题 B.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高度个人主义的 C. 福利经济学提供的评价公共政策的框架 D. 福利经济学的框架忽视了决策过程 2 【判断题】(2分)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告诉我们,在理论上公平和效率,是不矛盾的。 A. 对

B. 错 3 【判断题】(2分) 被誉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定理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分) 在一个只有两个人、一种商品,并且没有生产的经济中,每种资源的配置方式都是帕累托最优。 A. 错 B. 对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1、谈“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利与害 在《《文一止写给野逸堂/徐兆寿的诗》读后留言栏》一文中有这样四段话: 道家主张“无为”:无为的字面意思是无所作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其实,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指治理国家或者为人处世时,要顺应自然法则,不对事物作增减生灭的人为努力,以使事物按照其天性获得自由的存在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诸子百家的本质分歧是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 ——人类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1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惫涮急剧变革,各种重要经济问题都提到思想家面前,要他们做出解释和提出解决方案。中国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其源头就在先秦。有源才有流,寻流必溯源。经济思想不但有规范性思想内容,也还有实证性论述。

关于无为的句子

关于无为的句子 1、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有勇气去面对它战胜它的,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成长。无能的人在面对它时,只有一次次的退缩,一生注定的平凡,注定了禄禄无为。 2、我们终于来到以前憧憬的年纪,却发现已经有人订婚、有人结婚、有人出国、有人生活顺利、有人坚持梦想、有人碌碌无为毕业时的那个蓝天早已消失不见,那个和你在操场边说着要一起走到未来的人,也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看着窗外的天,突然就黑了,感觉像我们的青春,突然就没了。 3、世人都想长生,从帝王到普通百姓把生命的延长当作最深的梦想,却不知长生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笑话。佛家要求寂灭,道家要求无为,儒家在探索中正,殊途同归,到头来就是要把人变成石头。乌龟长寿是因为迟缓,树木长寿是因为不动,亘古长存的只有石头。灭人欲,绝人伦,断五觉,阻试听这还是人吗?不知寒暑,不识香臭,不辨是非,无家国之念,没有亲情之观,无喜乐,无悲欢与朽木何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我们有思维,懂礼仪,知亲情,会劳动,会创造,会改造天地,也会创造天地,让世间万物为我所用。这才是人的本分。出处:唐砖 4、人是一种主动性,他活在一个做的世界、行动的世界,他完全不习惯于被动的方式。但主动性的世界是紧张和狭隘的,这里充满

了竞争。被动性的世界是放松的,这里无限宽广。孤独、无为就是被动性,死亡更是被动性的极致。作者:张方宇出处:单独中的洞见2,作家出版社 5、所以平凡与平庸,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在于两者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个性在于,平凡是中性的,指人有一颗平常心,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生活和工作。平庸则有贬义,消极颓废,没有追求,无所事事、碌碌无为、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生活没有个性、没有张力。 6、上帝给我们同样宝贵的生命,却赋予我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异样的生活形态。有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有人低贱卑微,唯唯诺诺。有人聪明练达,功成名就;有人才智平平,一生无为。世界因为多样而显出丰富,社会因为不同而有了色彩。 7、无为是喜悦的源泉,寻求是悲剧的开始。作者:张方宇出处:单独中的洞见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自蹒跚的襁褓里走出,人生的起跑线就开始。学着所有人的样在自己的跑道上奔跑,想要在人生路上当一个健跑者。有时,好的想法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我那美好的想法也就夭折了。在人生的路上只有跌跌撞撞,一身的臭汗,拥抱着泪水,经受着苦痛,复制着碌碌无为,面对着平庸,无可奈何的踽踽独行。因此,未来我不敢奢望,也不敢强求。 10、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无为有为之辩

道家思想贯穿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包罗万有。一个道字包涵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养生,画符念咒、吞刀吐火、阴阳风水、看相算命、武功等等,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可以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只古今名家的著作就有数十家之多,各有个的说法,又各不相同,见解不一。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也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本文从道家无为与无不为的思想这一角度试分析老子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翻看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在政事治理上,按南怀谨先生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中国的思想史上,老子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主要的政治思想特征,有别于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法家的“法治”。《老子》中老子对治国的理念有很多阐述。第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思想源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观。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根”,是“天下母”。在第四十二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生万物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将道的形态概括为“有”和“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在此基础上,老子阐释了道的运行方式——自然。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五十一章又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从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看,老子的“自然”即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意思。王弼注《老子》“道法自然”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后人持有道家的这种宇宙观应用到政治上,就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方针。 无为而无不为 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在第七十三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对此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李约瑟博士在讨论“为”字的翻译时则认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扔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①在这里李约瑟将“有为”认为是顺着自然,顺着事物的天性去行动。 “无为”与“无不为”,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无不为”,往往导致有些学者把《老子》归于阴谋论,权术论一流。如钱穆在《庄老通辩》中就说:“……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又说:“……必至老子,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②郑良树据马王堆帛书《老子》说:“老子谈‘无为’,

“有为”与“无为”之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7000658.html, “有为”与“无为”之间 作者:黄进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8期 这些年来,学前教育界十分强调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这一方面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的表现——3~6岁儿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教师要把握这些规律和特征, 单凭常识和日常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很有可能是误解或偏见,所以必须通过理论学习与更审慎的观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儿童的人文关怀。现代人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应将每个孩子视为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个体,成人社会以及教师有必要为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和教育,拥有高质量的童年生活是每个孩子的权利。而每个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需要和生活经验,我们必须通过观察来了解乃至理解。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相比于传统教育实践中那种只将教师当作是知识传授者以及行为训练者的情形,已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了。如果幼儿园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一日生活中只有“上课”,没有游戏,就不会有“观察者”这样的角色存在。因为在那时,教材是固定的,课程表是园里规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掌握明确的知识或者规则,教师需要做的事就是训练孩子以达成目标,没有达成便继续训练。至于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他心里有什么想法,什么样的事情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并不在教师需要考虑的范围内,甚至还可能是对所谓“教学”的干扰。而如今我们倡导“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和生活的 独特价值”“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对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在新的课程观念的背景下,通过观察去了解和理解孩子,已经成为教师支持幼儿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班级的环境和活动是否满足孩子的需要、适合于每一个孩子,以及课程如何生长和延伸,教师都必须通过对孩子状态的观察寻找重要依据。而自主自由的游戏是观察孩子的一个好平台,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往往最自然、最真实。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观察来把握孩子的发展状况,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在园体验,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这就是教师作为“观察者”角色的价值。 观察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放在“感知”“思考”“共鸣”等心理活动上的,因此这是一种“无为”的角色。观察时,我们更像是一个探索和求知者,面向孩童世界打开我们自己,去体察他们,理解他们。但观察者只是教师的角色之一,在游戏中,教师还担当着指导者、支持者等角色,因为幼儿园里的游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教师不是专职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教师身上肩负着对幼儿进行引导、支持的责任。这就意味着“有为”才是教师工作最本质的特征,“无为”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有为”。 过去,我们常常过于重视教师的“有为”,因而出现了教师瞎指挥孩子的游戏,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孩子的想法之上,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强行填塞给孩子,以及随意导演或者中止孩子的游戏等现象。如果这就是“指导”,就是“有为”,那不如“无为”。但如果我们可以将孩子的

“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许多人都认为,“无为”就是“有为”的反义词。其实不然,“无为”就是“有为”的同义词。 “有为”就是做出成绩,奋发有为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之解释:“有作为”。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曰:“大有为也”。 “无为”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的辨证法思想。“无为”,即“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和客观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排除人为主观性和随意性的行为对自然法则的干扰和破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任其自然,最终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无为”,并不是“有为”的反义词,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不是无所不为,不是随心所欲,不是强作妄为,而是因势利导,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这样,“无为”就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无为”和“有为”是辩证的关系,它是通过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以“无为”的形式达到“有为”的目的。所以,“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无为”的辨证法思想也给当代教育得到有益启示: 教育学生就是依照教育之理,顺应学生之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通过引导使学生进行自主自化。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知识,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而不能依赖教师去完成。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和向导,要“授之以渔”,不能急于将答案喂给学生。教学实践也表明,当教师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天性,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此乃“无为”教育追求之最高境界也。

浅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 文档

1 / 5 浅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有为而治与无为而 治 “无为而治”实际上不仅仅是道家的主张,也是儒家的倡导。老子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曾言:“无为 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由此均可见 一斑。在现代管理学而言,“无为而治”管理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就是怎样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去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在小学的班级管理或德育工作中,如何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最终实现无为而治的智慧呢? 一、有为而治 (一)让教师自身有所作为 小学生在心灵身体均为稚嫩的时期,是一群带着淳朴真善美之心的孩子,刚开始都是一尘不染的。在社会化过程中,外界环境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父母的影响。二是老师的影响。 其中,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在心理学上,作为小学生“重要他人”,是与父母几乎同具影响力的角色,甚至有些时候还超越父母。因此,班主任应带着虔诚心态和善心去做好本职工作,尽最大能力,发挥最佳形象,给孩子们最美好的影响和最积极的教育。 要树立大德育观,抛弃只见分数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狭窄偏见做法,要着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按照“让生命幸福成长做最美好的自己”为教育理念,不打压,多鼓励,不强迫,多引导,不责备,

多欣赏,不包办,多支持,给学生最大耐心,最宽心理环境,却又能讲原则、讲纪律,仁中有严,严中有爱去开展工作。 业余时间,要不断扩展教育心理阅读,积极感悟教育心得,用心体会和珍惜生活美好,提高个人情趣与精神境界,通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对学生关心热爱的敬业精神,通过人处事的人格风貌,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获得家长认可,得到家长支持。 (二)让家长教育有所所为 2 / 5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联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目前,探 索家校共育,还存在很大技术空间、理念空间、实践空间。作为班主任小角色,大作为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我们依然可以探索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做法。 1.互信共识。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热情、耐心、敬业形象,给家长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尝试召开新学期首次家长见面会。在会上,班主任向家长做一个良好的自我介绍,并介绍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畅谈班级管理和教育理念、计划,阐明需要家长支持配合的工作要点。把设想和家长们剖心置腹作沟通,争取得到家长完全信任,并至少使家长达成以下共识:①没有笨孩子,只有认真与否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是最棒的。②家长和学生一样,都要严格遵守法规、校规、班规,为孩子树立榜样。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今已逾两千余年的历史,墨儒道法兵的思想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各方面进程,而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到今仍枝繁叶茂、挺拔苍健——儒家的仁义道德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许多问题的存在都使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局面,使两家思想长期在中国文化中各领风骚千余年。如果说强调“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功用与规范意识的话,那么,“有为”意识则是从人生态度上将其仁礼思想贯穿始终;同样,道家既然依从于自然、宇宙,认为天地之间自有“道”在,那么,它所在人生观上的“无为”便是其思想核心的重要体现。一般认为,有为是入世,无为是出世,两者观点完全相反。其实,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有为” 是相对于“无为”而讲的,作为“无为”的对立面相生,非原始所在。事实上,“有为”思想的真正来源就是主张德治的手段去实现社会政治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为和无为的主要差别之处在于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时”是乱世。道家的“无为”表现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即乱世。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妄为”,就是不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虚妄的行动,即追逐私欲、私利、私功等,破坏整体的和谐和共生,而要求人的一切行为、价值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大化,与自然和谐,与群体和谐。儒家主张治世的“有为”,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面看来,是注意个人的时机,即有机会就推行,没有机会和条件就隐藏。其

实,它也是注意时代的条件。所谓“用之则行”的“用”,就是时代具有了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所谓“舍之则藏”的“舍”,就是时代不需要,或不具备发挥个人能力的条件。从历史上看,所谓的“用”就是治世,而“行”就是“有为”。所谓“舍”,就是乱世,而“藏”就是“无为”。儒家和道家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即“时”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行为,一个适合治世,一个适合乱世;一个适合积极的个人,一种适合消极的个人。在人生追求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认识上,儒家突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或群体价值,道家突出强调人的个体价值或自我价值。儒家与道家的有为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就对社会的态度而言的,儒家的有为是要有为于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追求应当与社会价值密切挂钩,人的自身追求必须对社会有用,有用于社会而作为才是人身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与之截然对立,道家却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与自身追求要与社会价值分开,人要得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就必须脱离世俗,与世无争,在对社会价值的无所作为中去寻找人生的自我生命价值和理想境界的实现。人生态度上,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道家却是消极顺从的,超越社会与现实的重重枷锁,在个人的心灵净化中实现无我的和谐超脱,对社会则超然视之。我们在对儒家的有为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学习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吸取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思想,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达成最终理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 前言: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看完了《老子》以及《老子注释及评价〉这2本书。我觉得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而我想谈谈的就是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的一些认识吧! 关键词: 无为无为而治道家历史背景自身管理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 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骂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2)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无为而治作为一个老子的思想体系,千百年被许多人进行理解和一个杰说,可以说千百人读就有千百人的不同想法,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而我读了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教育的有为与无为无为胜有为,极柔克极刚

教育的有为与无为无为胜有为,极柔克极刚教育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且看似极其复杂、难以解决。我们为教育做的不可谓不多,然而,别说人们质疑诺大一个中国居然出不了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只一个“高分低能”就让中国教育十分尴尬。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 老子有句名言:“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主张,一直都没有得到中 __重视,这和中国人其实没有领悟“无为”的实质、精髓有关系,被中国人当作一种“消极”的世界观而事实上被抛弃。真是可惜,我试用“无为”主张来浅读一下中国的教育。 我们常常以为教育是万能的,其实教育真不是万能的。人的很多能力,是无师自通的,比如我们常说“社会教人”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经历,你让学生走进社会,去经历,去历练,就能形成一些能力。 我们更错误地以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教育。事实上人的很多能力,是不必由学校来传授的,家庭、社会都有相应的教育功能,而且会做得比学校教育更好。可学校却不遗余力地妨碍甚至剥夺学生获得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又不相信学生能够正确地“自我教育”。单一的学校教育使我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格都极端片面、狭窄,“高分低能”“有才无德” __炼成的。

如果我们能够遵从老子的教导,懂得“无为”,至少我们也应 该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 据报道,4月13日晚上7时30分左右,胜利油田第一中学13 岁初三女生莹莹(化名)从家中五楼跳下,14日早上7时许,因经抢 救无效,莹莹永远离开了人间。莹莹父母称孩子跳楼与学校要求学生剪短发有直接关系,胜利油田第一中学甄校长表示留短发是校园文化,发生这样的事儿学校不承担责任…… 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问题只在于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它站在 学校德育万能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养成教育,用一种审美标准来要求学生,忽视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追求。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我并不主张完全无所作为,学校德育可以做很多工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除此之外,可以无为矣。如果学校不采取管制措施,不强迫女学生剪短发,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 我们再看近期发生的另一个悲剧。据报道,4月8日19点20 分左右,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晚自习期间,高一(10)班学习委员廖某因维持课堂纪律与同班男生李某发生口角,李某用水果刀往廖某身上捅一刀,随后逃离现场。20分钟后,廖某抢救无效死亡。

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文:徐世庆;此前我对于老子的思想有些错误的认识,近日,读了总厂推荐的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真的不作为吗?”以及“当官岂能不作为”两篇文章之后,我深感惭愧。于是,静下心来,翻开《道德经》阅读起来,这次我真正地认识了老子,认识了道家思想,认识了“无为”不是不作为。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标准作业执行,抛弃妄自作为,淡忘功名利禄,作为最基层的一名管理者,我究竟要做些什么呢? 学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管理好人员。俗话说:“人员管理是最难啃的骨头”,其实我们只要牵住牛鼻子,懂得人性,把握好尺寸,利用好制度,这一切就迎刃而解。作业区的人员差异很大,用同一方法对待,可能会产生小矛盾。我们要以一颗坦诚的心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困难,对待问题我们要以礼服人、以情暖人、公平待人,充分利用奖惩制度,做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作业区全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学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管理好生产。生产稳定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效益产生的源泉。生产顺行时刻牵动着我们最

基层管理者的心,作为联系酸轧、酸洗、镀锌、连退的纽带,保障5条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是我们物流人的首要任务,产线的每次争分夺秒的抢修,冲锋前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家电板、汽车板对外发出的第一个窗口,保证物流畅通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项内容。如何保障每一个环节的流畅,需要我们对产线的产能有熟悉的了解,需要我们对上卷的质量做苛刻的把关,需要我们对各个流程有精准的掌控,只有对这些业务了如指掌,才能对生产做到游刃有余。 学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懂得管理好设备。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产线正常运行的前提,冷轧北区共有生产行车22台,检修行车16台,每台行车钢丝绳的报废标准,每台生产行车夹具护板的良好情况,每台车电气室的温度标准,我们都应该耳熟能详,因为只有做好这些,我们才能发现危险源,做到提前预判,提前整改,杜绝带病作业,降低突然出现设备故障的几率,尽力做到服务产线,保证产线正常运行。 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我不能做歪曲老子思想的“无为”人,不能做《人民的名义》里的孙连城,不能做遇到困难的“踢球人”,我们要在岗一日,尽责一天,敢于担当,脚踏实地,为冷轧总厂“精益打造冷轧品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献出物流人的微薄力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无为”与“有为”

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的“无为”与“有为” 幼儿户外活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每天的户外活动不能少于2个小时,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增强身体,肌肉锻炼,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性等方面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关系,所以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尽量满足幼儿的户外活动的时间,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精心准备,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案例:快乐大本营的点点滴滴 时值夏末,九月的中旬的天是秋老虎,越到中午越是炎热。我们今天在快乐大本营玩,这个区我们玩得比较少,孩子们虽然经过小班一年的磨炼,搬运这些大型器材还是颇费些力气。孩子们就这样在太阳底下开始了“小蚂蚁”搬运的工作。对这些大型的玩具还有这强大的好奇心,孩子们合作着把垫子搬了出来。一些木桩、砖块却被留在那里“睡起了大觉”。 第一阶段:(第一周) 垫子可真是好玩, 孩子们把它变成了跳跳 床,沙发,甚至立成三 角形当做帐篷,钻到里 面玩起了过家家。想到 之前看中大班的孩子搭 建的孔雀、公主房、各 种闯关的梯子,我的心 里顿时着急了:孩子们, 这个不是这么玩的。垫子是给你们准备的保护罩,可以方便你们安全地从梯子往下跳。我想提醒孩子们去搬一些大玩具来搭建,甚至一些障碍物,

但是转眼一想,中班的孩子大概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才开始玩,不能一下子就有很高的搭建水平,且看看他们如何操作吧。 第二阶段:(第二周) 等待的时间总是 让人焦急,他们玩得 满头大汗了,却没有 换种方式的意思,我 招呼他们喝完水,做 惊喜状地说:看:那 里还有很多大型梯 子、各种木板,我们 看看能做成什么?孩 子们也立即来了兴 趣,搬来一些玩具,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却没有要动一番的念头。只是随意地搭建,看着也并不像什么样子。我试探性地问:孩子们,打算摆一个什么好玩的东西?他们回答:我们要摆个宇宙飞船。哦,宇宙飞船上有没有老师的位置?“有!”刘一铭爽快地回答,并多加了几个座位。 第三阶段:(第三周) 又一周过去了,孩子们不再满足一些简单的搭建,正巧有大班的孩子在用梯子挑战自己,他们也模仿起来,有的孩子跟哥哥姐姐一起合作,完成很多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大工程”。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浅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 文档

浅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实际上不仅仅是道家的主张,也是儒家的倡导。老子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曾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由此均可见一斑。在现代管理学而言,“无为而治”管理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就是怎样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去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在小学的班级管理或德育工作中,如何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最终实现无为而治的智慧呢? 一、有为而治 (一)让教师自身有所作为 小学生在心灵身体均为稚嫩的时期,是一群带着淳朴真善美之心的孩子,刚开始都是一尘不染的。在社会化过程中,外界环境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父母的影响。二是老师的影响。其中,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在心理学上,作为小学生“重要他人”,是与父母几乎同具影响力的角色,甚至有些时候还超越父母。因此,班主任应带着虔诚心态和善心去做好本职工作,尽最大能力,发挥最佳形象,给孩子们最美好的影响和最积极的教育。要树立大德育观,抛弃只见分数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狭窄偏见做法,要着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按照“让生命幸福成长做最美好的自己”为教育理念,不打压,多鼓励,不强迫,多引导,不责备,多欣赏,不包办,多支持,给学生最大耐心,最宽心理环

境,却又能讲原则、讲纪律,仁中有严,严中有爱去开展工作。业余时间,要不断扩展教育心理阅读,积极感悟教育心得,用心体会和珍惜生活美好,提高个人情趣与精神境界,通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对学生关心热爱的敬业精神,通过人处事的人格风貌,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获得家长认可,得到家长支持。 (二)让家长教育有所所为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联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目前,探索家校共育,还存在很大技术空间、理念空间、实践空间。作为班主任小角色,大作为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我们依然可以探索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做法。 1.互信共识。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热情、耐心、敬业形象,给家长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尝试召开新学期首次家长见面会。在会上,班主任向家长做一个良好的自我介绍,并介绍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畅谈班级管理和教育理念、计划,阐明需要家长支持配合的工作要点。把设想和家长们剖心置腹作沟通,争取得到家长完全信任,并至少使家长达成以下共识:①没有笨孩子,只有认真与否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是最棒的。②家长和学生一样,都要严格遵守法规、校规、班规,为孩子树立榜样。③一般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支持班主任工作,如有疑问和不满,④我们的家长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是。一定私下沟通,

无为而治

儒家无为而治 虽然大多将无为而治看作是道家的主张,而将这四个字提出来的却是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为舜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为何说舜能无为而治呢?《大戴礼记·王言》有,子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王奚为其劳也!”《新序·杂事》曰:“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伪古文尚书·武成》曰:“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孔颖达疏:“谓所任得人,人皆称职,手无所营,下垂其拱。”故而儒家无为而治在于任用贤才。 道家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含义,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现摘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如下:1、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等说法中得到证明。2、不干预,冷眼旁观。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即使出现贫富差距,也像天降甘露一样,会“不平自均”,所以圣人应仿效天道,“致虚极,守静笃”、冷眼旁观,“以百姓为刍狗”,冷酷无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干涉万民事务。庄子进一步指出,大道复杂多变,很难认识清楚,所以不干预是最好的治国方法。《黄老帛书》中有一段对话,说高阳问力黑:“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覆倾。吾甚患之,为之若何?”力黑对:“勿忧勿患,天制固然”。可见黄老道家也主张冷眼旁观不干预,不过道家的冷眼不是真的冷酷无情,而是冷眼热心。不然也就不会有道家治世的著作问世了。3、为无为。这是老子自己的说法,根据他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说法,并联系到现实政治,所谓的“为无为”,就是通过宽刑简政因俗简礼等手段,不断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最后达到无不为的境界。4、上有为而下无为。这是道家和法家共有的观点,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这可以从老子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庄子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黄老道家和法家则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等说法中得到证明。。5、有所为有所无不为。比如魏晋学者郭象点评庄子时认为“樵夫有为于斧,而无为于木;船夫有为于桨,而无为于水;上有为于臣,”而无为于具体事务。6、案法而治。这是黄老道家和法家的共同主张。比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曾说:“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黄老帛书也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7、无违。这一观点出自论语32,表示无论孝敬亲人还是治国,都不要违反常规和事理,这才是无为而治。后来许多人以儒解道,认为“无为”就是“无违”,“无为而治”就是在不违背客观规律和自然天性的情况下,达到天下大治。8、顺其自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而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而然,所以人类应该仿效大道,顺其自然。故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老道家也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所谓因循就是因循万物天性,即自然而然的状态,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严君平说:"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策略和手段,最终目的是无

无为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思想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思想家,成就了多少旷世志士,豪杰英雄。让历史回眸,停留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留下了诸子百家这一精神财富,而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思想在这些精神财富中脱颖而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既是万物产生之源,又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从老子的哲学思想而言,“道”既是“无为无不为”。 一、“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内涵 什么是“无”?“无”不是表示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看不见,摸不着,它既表示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又表示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什么是“无为”?“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而弗居。”“弗始”、“弗有”、“弗持”、“弗居”既是清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的争端皆来自于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倡导不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违反自然规律。既“无为”。 什么是“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包含两成含义,即无为而不敢为和无为而无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在老子看来,万物均有其自我发展的规律,只要顺其自然,社会将会和谐,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二、“无为无不为”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而老子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和平的时期,那时诸侯割据,战祸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统治阶级的肆意“妄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为呼吁统治阶级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三、“无为”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数千年来,老子“无为”的思想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老子“无为”的思想是否还需要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在我看来,老子“无为”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含义,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当今国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私心私欲膨胀,只知“有之以为利”,不知“无之以为用”,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成为了当今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此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反对利欲观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和物的本性的扼杀,主张天人合一,这种顺其自然发展规律的“无为”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以物质和金钱为重的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力变得愈来愈激烈。为了所谓的名、利,人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如何缓解人际的紧张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成为人们经常关注的又一话题。老子的“不乱为”、“不妄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子的“守冲”、“不争”、“处下”、“无为”的无人处世的思想并没有落后,相反,他的思想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而不是抛弃它。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和全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对我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一切问题都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大同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