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为”评价与“有为”价值

“无为”评价与“有为”价值

“无为”评价与“有为”价值
“无为”评价与“有为”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4899743.html,

“无为”评价与“有为”价值

作者:房尚梅

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2年第05期

【困惑】

习作评价是困扰语文教师多年的“顽疾”。面对一大摞厚厚的作文本,也许这一单元的习作还没评完,下一单元的又来了,沉重的负担就像“紧箍咒”勒得老师们喘不过气来。可是即使教师很卖力地去评改习作,学生也未必“领情”,发回去的作文本,他们甚少关注教师的修改以及评语,只关心分数。而且由于拖延的时间长,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当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习作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根据我班的一项调查显示:关注教师评价的学生占33%,在乎分数的占60%,能在教师批改基础上

再修改的学生仅占10%左右。这组数据表明,单一的学生写教师评的评价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确实意义不大。我陷入了沉思,能不能有一种方法让老师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无为”评价,却又能产生实际的评价作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呢?

【思考】

曾读过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庄子和惠子比种葫芦。惠子非常用心,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却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做别的事去了。没过多久,惠子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长出的葫芦都很大。惠子觉得很奇怪,就跑来向庄子请教。庄子笑着答道:“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到时候也要去地里转转嘛!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它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庄子的自然之法可以迁移到学生的习作评价上吗?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亦如同葫芦的生长,教师给予太多的干涉、太多的关注,会令一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还会产生依赖之心,认为写是自己的事,而修改评价是老师的事,失去了对习作的正确认知和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我想,只有把习作的评价权利交给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评价意识、读者意识、表达意识。突出习作评价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就会使学生对习作评价更感兴趣。让学生渐渐爱上习作,乐于评改习作,在评改习作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学会分辨“优劣”,学会批改习作,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锤炼,在评价别人的习作中学得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树立习作的信心和兴趣。

【对策】

一、新桃换旧符——评价方式大转变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有为 无为——公共经济学的魅力》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2分) 哲学被称为是科学的科学,哲学能帮助我们高屋建瓴地看待问题、认识问题,防止出现偏执。 A. 错 B. 对 2 【判断题】(2分) 凯恩斯主义认为造成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A. 错 B. 对 3 【单选题】(2分) 请判断下列陈述符合政府有机论还是政府机械论? 处于政府之下的人民的自由,是拥有一套由得到授权的立法机构制定的、人人共同遵守的、长期有效的生活准则,是在该准则未加规定的一切事情上不受他人的反复无常的、未知的、武断的意志百度而都能按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A.

B. 政府有机论 4 【单选题】(2分) 请判断下列陈述符合政府有机论还是政府机械论? 如果你要相信国家目的高于我们个人的利益,就和我们在一起。(美国参议院议员约翰麦凯恩) A. 政府机械论 B. 政府有机论 5 【单选题】(2分) 法语laissez-faire是什么意思? A. 自由放任 B. 积极干预 C. 机械论 D.

第二章测试 1 【多选题】(2分) 下列有关于福利经济学的论述正确的有()。 A. 福利经济学的框架忽视了有益产品的问题 B.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高度个人主义的 C. 福利经济学提供的评价公共政策的框架 D. 福利经济学的框架忽视了决策过程 2 【判断题】(2分)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告诉我们,在理论上公平和效率,是不矛盾的。 A. 对

B. 错 3 【判断题】(2分) 被誉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定理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分) 在一个只有两个人、一种商品,并且没有生产的经济中,每种资源的配置方式都是帕累托最优。 A. 错 B. 对

有为无为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制:制度,管理方法《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 第①句。解读: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知”通“智”。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注意“变”与“制”仍是倾向有为,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对比“与世浮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更积极。此句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反对因循守旧,讲究因时因世而为。 第②句。解读:出自《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也可以看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此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勇毅精神。 第③句。解读:摘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甘心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理解此句,应联系庄子的思想:摒弃“人为”,崇尚“自然”,顺从天道,“清静无为”。认为天道会有公正的结果,反对个人对事理的刻意改变,这样不仅违背了天意,而且使得自己徒生烦忧,自找苦吃。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虽有些消极,但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仍然有积极意义。 此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 第④句。解读:摘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孟子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不为”和“有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在做事之前,不可不假思索地遇事都做,必须有所比较、选择和取舍。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原则,即凡有损、有害、无效、失当的事,坚决不去做。然后,凡有利、有益、有效的事,全力投入,尽心做好。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此句强调懂得取舍。注意这里的“不为”是为了“有为”,是要有所选择地“为”,不同于老庄的“无为”。 题目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既要选“两句”,还要找“关系”,才符合要求。注意:直接引用了两句话,或直接引用其中一句,但暗含另外一句话,都属于“选择其中两句”。明显只写了一句话的,一般不超过42分。

无为有为之辩

道家思想贯穿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包罗万有。一个道字包涵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养生,画符念咒、吞刀吐火、阴阳风水、看相算命、武功等等,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可以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只古今名家的著作就有数十家之多,各有个的说法,又各不相同,见解不一。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也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本文从道家无为与无不为的思想这一角度试分析老子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翻看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在政事治理上,按南怀谨先生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中国的思想史上,老子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主要的政治思想特征,有别于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法家的“法治”。《老子》中老子对治国的理念有很多阐述。第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思想源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观。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根”,是“天下母”。在第四十二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生万物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将道的形态概括为“有”和“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在此基础上,老子阐释了道的运行方式——自然。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五十一章又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从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看,老子的“自然”即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意思。王弼注《老子》“道法自然”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后人持有道家的这种宇宙观应用到政治上,就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方针。 无为而无不为 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在第七十三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对此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李约瑟博士在讨论“为”字的翻译时则认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扔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①在这里李约瑟将“有为”认为是顺着自然,顺着事物的天性去行动。 “无为”与“无不为”,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无不为”,往往导致有些学者把《老子》归于阴谋论,权术论一流。如钱穆在《庄老通辩》中就说:“……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又说:“……必至老子,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②郑良树据马王堆帛书《老子》说:“老子谈‘无为’,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今已逾两千余年的历史,墨儒道法兵的思想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各方面进程,而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到今仍枝繁叶茂、挺拔苍健——儒家的仁义道德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许多问题的存在都使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局面,使两家思想长期在中国文化中各领风骚千余年。如果说强调“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功用与规范意识的话,那么,“有为”意识则是从人生态度上将其仁礼思想贯穿始终;同样,道家既然依从于自然、宇宙,认为天地之间自有“道”在,那么,它所在人生观上的“无为”便是其思想核心的重要体现。一般认为,有为是入世,无为是出世,两者观点完全相反。其实,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有为” 是相对于“无为”而讲的,作为“无为”的对立面相生,非原始所在。事实上,“有为”思想的真正来源就是主张德治的手段去实现社会政治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为和无为的主要差别之处在于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时”是乱世。道家的“无为”表现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即乱世。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妄为”,就是不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虚妄的行动,即追逐私欲、私利、私功等,破坏整体的和谐和共生,而要求人的一切行为、价值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大化,与自然和谐,与群体和谐。儒家主张治世的“有为”,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面看来,是注意个人的时机,即有机会就推行,没有机会和条件就隐藏。其

实,它也是注意时代的条件。所谓“用之则行”的“用”,就是时代具有了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所谓“舍之则藏”的“舍”,就是时代不需要,或不具备发挥个人能力的条件。从历史上看,所谓的“用”就是治世,而“行”就是“有为”。所谓“舍”,就是乱世,而“藏”就是“无为”。儒家和道家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即“时”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行为,一个适合治世,一个适合乱世;一个适合积极的个人,一种适合消极的个人。在人生追求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认识上,儒家突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或群体价值,道家突出强调人的个体价值或自我价值。儒家与道家的有为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就对社会的态度而言的,儒家的有为是要有为于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追求应当与社会价值密切挂钩,人的自身追求必须对社会有用,有用于社会而作为才是人身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与之截然对立,道家却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与自身追求要与社会价值分开,人要得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就必须脱离世俗,与世无争,在对社会价值的无所作为中去寻找人生的自我生命价值和理想境界的实现。人生态度上,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道家却是消极顺从的,超越社会与现实的重重枷锁,在个人的心灵净化中实现无我的和谐超脱,对社会则超然视之。我们在对儒家的有为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学习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吸取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思想,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达成最终理想。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无为”与“有为”

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的“无为”与“有为” 幼儿户外活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每天的户外活动不能少于2个小时,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增强身体,肌肉锻炼,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性等方面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关系,所以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尽量满足幼儿的户外活动的时间,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精心准备,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案例:快乐大本营的点点滴滴 时值夏末,九月的中旬的天是秋老虎,越到中午越是炎热。我们今天在快乐大本营玩,这个区我们玩得比较少,孩子们虽然经过小班一年的磨炼,搬运这些大型器材还是颇费些力气。孩子们就这样在太阳底下开始了“小蚂蚁”搬运的工作。对这些大型的玩具还有这强大的好奇心,孩子们合作着把垫子搬了出来。一些木桩、砖块却被留在那里“睡起了大觉”。 第一阶段:(第一周) 垫子可真是好玩, 孩子们把它变成了跳跳 床,沙发,甚至立成三 角形当做帐篷,钻到里 面玩起了过家家。想到 之前看中大班的孩子搭 建的孔雀、公主房、各 种闯关的梯子,我的心 里顿时着急了:孩子们, 这个不是这么玩的。垫子是给你们准备的保护罩,可以方便你们安全地从梯子往下跳。我想提醒孩子们去搬一些大玩具来搭建,甚至一些障碍物,

但是转眼一想,中班的孩子大概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才开始玩,不能一下子就有很高的搭建水平,且看看他们如何操作吧。 第二阶段:(第二周) 等待的时间总是 让人焦急,他们玩得 满头大汗了,却没有 换种方式的意思,我 招呼他们喝完水,做 惊喜状地说:看:那 里还有很多大型梯 子、各种木板,我们 看看能做成什么?孩 子们也立即来了兴 趣,搬来一些玩具,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却没有要动一番的念头。只是随意地搭建,看着也并不像什么样子。我试探性地问:孩子们,打算摆一个什么好玩的东西?他们回答:我们要摆个宇宙飞船。哦,宇宙飞船上有没有老师的位置?“有!”刘一铭爽快地回答,并多加了几个座位。 第三阶段:(第三周) 又一周过去了,孩子们不再满足一些简单的搭建,正巧有大班的孩子在用梯子挑战自己,他们也模仿起来,有的孩子跟哥哥姐姐一起合作,完成很多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大工程”。

教育的有为与无为无为胜有为,极柔克极刚

教育的有为与无为无为胜有为,极柔克极刚教育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且看似极其复杂、难以解决。我们为教育做的不可谓不多,然而,别说人们质疑诺大一个中国居然出不了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只一个“高分低能”就让中国教育十分尴尬。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 老子有句名言:“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主张,一直都没有得到中 __重视,这和中国人其实没有领悟“无为”的实质、精髓有关系,被中国人当作一种“消极”的世界观而事实上被抛弃。真是可惜,我试用“无为”主张来浅读一下中国的教育。 我们常常以为教育是万能的,其实教育真不是万能的。人的很多能力,是无师自通的,比如我们常说“社会教人”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经历,你让学生走进社会,去经历,去历练,就能形成一些能力。 我们更错误地以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教育。事实上人的很多能力,是不必由学校来传授的,家庭、社会都有相应的教育功能,而且会做得比学校教育更好。可学校却不遗余力地妨碍甚至剥夺学生获得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又不相信学生能够正确地“自我教育”。单一的学校教育使我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格都极端片面、狭窄,“高分低能”“有才无德” __炼成的。

如果我们能够遵从老子的教导,懂得“无为”,至少我们也应 该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 据报道,4月13日晚上7时30分左右,胜利油田第一中学13 岁初三女生莹莹(化名)从家中五楼跳下,14日早上7时许,因经抢 救无效,莹莹永远离开了人间。莹莹父母称孩子跳楼与学校要求学生剪短发有直接关系,胜利油田第一中学甄校长表示留短发是校园文化,发生这样的事儿学校不承担责任…… 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问题只在于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它站在 学校德育万能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养成教育,用一种审美标准来要求学生,忽视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追求。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我并不主张完全无所作为,学校德育可以做很多工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除此之外,可以无为矣。如果学校不采取管制措施,不强迫女学生剪短发,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 我们再看近期发生的另一个悲剧。据报道,4月8日19点20 分左右,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晚自习期间,高一(10)班学习委员廖某因维持课堂纪律与同班男生李某发生口角,李某用水果刀往廖某身上捅一刀,随后逃离现场。20分钟后,廖某抢救无效死亡。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摘要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绵亘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对西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道家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其思想对于中国的古代法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道家法律思想和早期自然法对自然的理解都源于对"自然"本身的敬仰和崇拜的自然观,但是它们对自然更深的认识和附加于自然观念中的不同内涵形成的逻辑和造成的影响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关键词老子自然法无为有为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592(2009)05-012-02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绵亘千年,经不同的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道家学说中也有各种关于法的理念的认识和观点,都产生了将法的合理性合法性归于自然的倾向,本文试图从道家法律思想与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特点、对自然的理解的比较中探讨“无为”与“有为”两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影响。 一、道家法律思想――《老子》 (一)道 道家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本文试图

从《老子》中探寻道家法律思想的一些特征。《老子》开篇即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直接将论述的中心指向了“道”,至于“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老子是尽量将它虚无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毕竟可道之道非常道,然后世之人拜读道家著作之时还是尽量给“道”的定义进行着不舍的探索,如《韩非子?解老》中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①范应元在《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认为,“道者,自然之理,万物之所由也。”而现在的人一般也都将“道”解释为自然规律或规则,被看做世界万物的生成者和万物恃以存在的普遍规律,然这些解释必然与老子本身想 将“道”虚无化的过程是相悖的。道家认为,这种“道”是天、地、人之“法”,被视为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最高标准,而社会秩序的最高状态即是与自然秩序相同。 (二)自然 但凡学者论述道家法律思想与西方自然法观念时都会 提及道法自然的名句,这种观点直接理解可以认为是天地人 事的规律都要遵循道遵循自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去刻意追求什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②老子》中将自然界事物的自然变化或者生长看做它们不争不求

《为与无为-当现代科学遇上中国智慧》读书笔记4000字

《为与无为:当现代科学遇上中国智慧》读 书笔记4000字 《为与无为:当现代科学遇上中国智慧》一书由森舸澜所著,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人文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思想旅行。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为与无为:当现代科学遇上中国智慧》读书笔记4000字。 一、天、道和德 1、天原来是周朝国王祭拜的神,后来演变成强大的生活在天上的人(神一般的人)。自周朝以来,天也被视为价值和善良的来源。 2、道的字面意思是指道路或通道。对古代中国人来说,道还有更广大无边的意义:道是成为完人的途径,是忠实执行天意的途径。 3、忠实执行天意的人(遵循道的人)会获得一种天赐予的力量,也就是德。拥有德的圣人能吸引他人,安抚猛兽,保证丰收和风调雨顺。 4、无为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进入无为状态后你是在遵循天道,凡是遵循道的人都能拥有德的力量。 二、热认知和冷认知 1、热认知是迅速的、自动的、轻松的,一般来说也是无意识的,大体上与我们所谓的身体和庄子所说的天机相吻合。冷认知是缓慢的、有意的、用力的和有意识的,大致与我们的思想相当。 2、脑成像研究提出,大脑这几个区域与认知控制联系格外紧密:前扣带脑皮层(ACC)和侧前叶皮层(lateral PFC),我们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称为大脑的认知控制区(cognitive control regions)。

前扣带脑皮层的功能如同烟火报警器,而侧前叶皮层是消防队。与烟火报警器功能相似的前扣带皮层总是处在监视模式,报告哪怕一点点的危险,如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被前扣带脑皮层(报警器)发现后,随即向侧前叶皮层(消防队)报警,侧前叶皮层(消防队)就会出来处理。 3、研究表明:当被试者做有意识的、用力的活动时,侧前叶皮层(消防队)出现大面积激活区域,相关感觉运动系统、前扣带脑皮层(报警器)和被称为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前部分,活动频率明显提高。当被测试者做自发的活动时,当侧前叶皮层(消防队)关闭时,前扣带脑皮层(报警器)依然保持清醒。 三、无为和心流 1、无为和心流的共同之处:专注、忘我的体验。 2、为了区分好的专注、忘我体验(从专注、忘我的状态出来后,感到充沛和充实)和不好的专注、忘我体验(从专注、忘我的状态出来后,感到空虚和疲劳),无为和心流的区分标准又有所不同。 3、按照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定义,心流的先决条件是挑战和技能的高度吻合。当我们碰到太容易和太困难之间那个有效点时,心流就发生了。因为技能越练越精,所以心流要不断的面对挑战和复杂性才能有所长进。凸显挑战和复杂性,这是从纯粹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考虑的。 4、早期中国的宗教观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无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自我投身到更大的东西。所谓更大的东西就是天,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为我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定义我们认为的

在有为中无为与在无为中有为

在有为中无为与在无为中有为 ——大道行者的生活工作法则 大道行者不同于社会历史上的任何宗教信仰的修行修持者和功法门派的修炼者,决不可与宗教信仰与各门派功法修炼混淆一起!否则,轻者会干扰你行道,重则会出现偏差或走火入魔。这不是借以吓人的危言耸听,这是有生命科学理论根据的。原因是你在行道中掺杂了其它信息,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往往会产生相互碰撞干扰,影响你入静合道。尤其是一些功法门派都有自己的套路和行气方式,一起混练,相互影响干扰的结果必然是出偏!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导致偏差疾病,而且很难纠正。这在20世纪末气功大潮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那些学炼过多种功法的人,问题出现的最多,招引不良信息附体的更不乏其人。历史的教训值得引起大道行者的关注和汲取。 大道行者行大道强调无为,对于工作生活化的修炼来讲,无为就是万缘放下,只管当下的自然作为。在自然作为中,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保持同步运行,自然会有宇宙全息能量自动灌注身心,自动调控、自动净化、自动和谐、自动平衡、自动升华、自动回归……人体内早已设置的那套全息自动化系统一旦正式开启,后天人为的任何修行修炼方式都不需要了!皆是多余的,如果强行施加意念,反而是干扰!是阻力!所以在宇宙能量自动灌注身体后,一切思维行为都要求无为,不要再去学什么法门,念什么咒语,让什么大师高人给你加持,一切都不需要了!因为你的人体小宇宙已经纳入自然大宇宙的合道运行之中!你已经在道中行了,由道自动运转运化运行了,由道自动清除身心垃圾和千百万劫所造下的业力了……你当下所需要的就是把握着自己的心,不要受到外界干扰,不要动不良念头,不要陷入世俗烦恼痛苦或争斗之中!也就是常说的那八个字:万缘放下、只管当下! 人在世俗中做事,都会起心动念,都是有为的,有目标方向与目的的。比如说上班工作或做生意,哪一样不需要你去想去做?去想去做就是有为,有为是世俗人间之普法,谁也离不了!作为常人,当你去行动前,自然要去思考,要耗费心力。思考、心力都是一种思维意念能量,若思虑过度,心力耗散过度,自然会影响身心健康。重则患病乃至减损生命寿数。同时也给第八识留下业力种子,作为以后生死轮回的依据。有人说,我传播正教和中华传统文化,我去做公益事业;不论你做什么好事,只要你太用心太投入,又缺乏体育锻炼或静心修行,都会过度耗散你的精气神,令你感到疲劳失眠或身体患病。为什么宗教界的一些法师牧师和虔诚的信徒,天天围绕着信仰对象烧香、磕头、礼拜或念诵名号、咒语、真言,照样得不到身心健康的福报?照样患病吃药挂吊针或住院治疗?也许有人说是过去的业障现前,佛经中不是说念一句名号圣号能消除千百万劫业力吗?为什么一天念诵千百万遍,念诵了多年还没有消完呢?还有那些传播传统文化和作公益事业的好人,为什么不少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老子通过对其“道”的阐发,这里的“道”是指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引导人们去体认“道”、“法自然”,进而返朴归真,放弃有为,无为而化,使纷乱的万有世界进入一种和谐有序、圆融无碍的理想存在状态。在这一理想世界的构建中,其方法是无为的,目的是积极有为的,即“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生存状态在本文中称之为“无为之境”。老子提出“无为”,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去,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在老子的思想中,“无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顺任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不是无所作为的“不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因应善为。我觉得这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是自然的、不加以人为的造作,让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其次,是不妄为、不过度而为,不能超过事物自然生长的限度;最后,是不为私欲,无心而为,只有真正做到没有私欲,才可以顺应其万物的发展规律。“有为”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指与“无为”对立的违背万物自然本性的肆意妄为,用虚使诈、违背人之自然性情的仁义礼智、甚、骄、奢、不知足以及执著于事物的末端而抓不住根本等等,在老子看来都是“有为”,这些“有为”导致了冲突、磨擦、不平等、不自由的混乱无序,从人类社会讲是致乱之源,“有为”政治反而适得其反,越“有为”越混乱。应当指出,这种贬义的“有为”与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根本不同,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是指积极意义上的“有所作为”,是“无为”的目的。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不显露锋芒的积极有为的主张。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混乱,我们更加需要辩证地看待“无为而治”,我们需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在天地自然

有为无为无不为

有为无为无不为 《老子》简略,只有五千言,“无为”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最 为人熟知。乾清宫正对着大臣的是“正大光明”四字,而对着皇帝的则是“无为”。在讲“无为”的时候,还需一并理解“有为”和“无不为”的内涵, 则于老子的思想可知其大略了。 老子提出“无为”,是基于他对道的理解。道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所困扰的人可谓多如过江之鲫。老子从未正面直接肯定的回答此问题。因为“道”是超越语言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说道是什么,那就已经错会了。所以老子曰“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就“道”这个字,也是一个勉强的代词,以便于语言的交流。 那么如何认识“道”呢?老子提出从“有”和“无”这两个方面入手。“有” 是道的作用,“无”是道的性质。如果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无”为道之体,“有”为道之用。好比一个黄金打造的杯子(金杯),金为体而杯为用。 体和用并非两个事物,只是观察者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事物。金杯只是一个事物。就金杯而言“金”和“杯”并不可分离,所以都说不上“统一”。同样,“有”和“无”也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大道。但“道”不是一个如同金杯的事物,老子所要诠释的是对整个宇宙万有这个层面的领悟。所以“道”是以全体万有为显现,这是“有”;以寂然清净为本然,这是“无”。也就是说“道”的性质就是“无”,就是没有性质;“道”的作用就是“有”,

就是显现万有。这个“万有”自然是包括我们所有的生活,所以说大道不离日常穿衣吃饭,所以我们学习《老子》才有实际的意义。 “道”的“无”的性质决定了必然会显现万有。同时万有因为以“无”为体,所以必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处于恒常的变化中。所以老子说“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不改的是道之体――“无”,周行不殆的是道 之用――“有”。 简单论述了“无”和“有”的概念,就可以进一步探讨有为、无为和无不为了。 所谓有为,就是只局限于“有”的层面,迷失在自我和环境之中,看不到本质的规律,所以个人的言行以及对事物的处理往往有太大的主观性,偏离真相,导致苦果。简言之就是只看到“有”这个层面,被“道”的作用所迷惑,不曾体悟到“无”的性质。 所谓无为,则是能超越“有”的迷惑,体会到万事万物之后的“无”,从而避免主观的造作。 所谓无不为,则是能够深体“有”和“无”的同体关系,如老子说“同出而异名”。有无同出于道,一为体一为用。即不执有迷无,也不执无废有。执有迷无,则追逐五音五色,惑于富贵名利,而最终饱偿痛苦;执无废有,则消极守静,滞于空境,不能利益他人。所以当“无为而无不为”,成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圣人。

“无为”评价与“有为”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4899743.html, “无为”评价与“有为”价值 作者:房尚梅 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2年第05期 【困惑】 习作评价是困扰语文教师多年的“顽疾”。面对一大摞厚厚的作文本,也许这一单元的习作还没评完,下一单元的又来了,沉重的负担就像“紧箍咒”勒得老师们喘不过气来。可是即使教师很卖力地去评改习作,学生也未必“领情”,发回去的作文本,他们甚少关注教师的修改以及评语,只关心分数。而且由于拖延的时间长,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当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习作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根据我班的一项调查显示:关注教师评价的学生占33%,在乎分数的占60%,能在教师批改基础上 再修改的学生仅占10%左右。这组数据表明,单一的学生写教师评的评价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确实意义不大。我陷入了沉思,能不能有一种方法让老师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无为”评价,却又能产生实际的评价作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呢? 【思考】 曾读过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庄子和惠子比种葫芦。惠子非常用心,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却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做别的事去了。没过多久,惠子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长出的葫芦都很大。惠子觉得很奇怪,就跑来向庄子请教。庄子笑着答道:“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到时候也要去地里转转嘛!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它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庄子的自然之法可以迁移到学生的习作评价上吗?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亦如同葫芦的生长,教师给予太多的干涉、太多的关注,会令一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还会产生依赖之心,认为写是自己的事,而修改评价是老师的事,失去了对习作的正确认知和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我想,只有把习作的评价权利交给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评价意识、读者意识、表达意识。突出习作评价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就会使学生对习作评价更感兴趣。让学生渐渐爱上习作,乐于评改习作,在评改习作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学会分辨“优劣”,学会批改习作,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锤炼,在评价别人的习作中学得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树立习作的信心和兴趣。 【对策】 一、新桃换旧符——评价方式大转变

高三作文:此时无为胜有为作文800字

此时无为胜有为 我是一只小小鸟,怎比那海燕,敢于直面呼啸的大海,面对猛烈的暴风雨却毫不畏怯。 我是一条小溪流,怎比那大海,如此蔚蓝宽广,潇洒地亲吻人们视野中那天空的尽头。 我是一颗小石子儿,怎比那巍峨的高山,神气地屹立在天地之间,那般刚强,那般历练。 的确,在它们面前,我是那般渺小,比上不足,比下也无余。 尽管如此,我并不感到悲哀。 比不起海燕的迎难而上,至少我有飞翔的欲望,想朝着太阳的方向飞去,在严寒的冬日,触摸到第一束阳光,享受它无私的温暖。 比不上起大海的波澜壮阔,至少我有流淌的决心,想向着大海的方向奔去,将自己的清澈融入大海的苦涩,以体会它的沧桑,用甘甜淡化它的苦涩。 比不起高山的挺拔雄丽,至少我有永不破碎的毅力,甘俯在高山的脚下,成为亿万造山之石中的一员,永远支撑着山体。 我热衷于充当“伟大”背后不为人知的“渺小”,即便是一粒微小的尘埃,我也能从伟人的真传中找到自己的归宿。这就是我渺小的希翼,虽比不上那豪言壮语,山盟海誓,但,这毕竟是我的心意。 美国诗人斯特里马特在他的《随想录》中写到: 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似乎是一粒微尘。阳光落在我身上时,亮一亮;阳光继续移动时,我又不为人知了,但是,我是存

在的! 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它抑制了我不甘平凡的盲目好胜,激励我争当“渺小”中的“不凡。”相信它会感动更多人,无论渺小,亦或是伟大。 何必用胆怯去和海燕的勇敢比;何必用渺小去和大海的深广比;何必用稚嫩去和高山的历练比。“无为‘未必是自甘坠落,坐在“渺小”的位置上,欣赏“伟大”的精彩,未必不是种享受。“渺小”总是比“伟大”来得轻松惬意,我只想坐下来完整地欣赏那在暴风雨中扑打着羽翼的海燕,那卷起千层浪的大海,和那顶天立地的峻山。 此时,无为胜有为!

从有为到无为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认识

?123?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何准确 认识和把握“无为”思想,是全面理解道家学说的关键所在。简单地把“无为”理解为不作为或不妄为都不够准确,都不能准确掌握“无为”思想的全部内涵。首先,“无为”不是“不作为”,不是什么也不做。因为在《道德经》中,老子在很多篇章中论述了圣人的“为”,也直接提到“圣人之治”的具体方式。从逻辑上讲,如果说圣人的无为而治就是完全不作为,什么事情也不做,那就无法体现圣人的先知与表率作用,也无从谈到“治”。如果老子的本意是主张完全的无政府,将圣人完全等同于老百姓,什么事情也不做,让人类完全等同与自然界的万物自生自灭的话,那就无所谓“为”与“无为”了。如果本着这样一个思路的,《道德经》的通篇就会是另一种逻辑,直接讨论圣人是否应该存在,而不是讨论“为”与“无为”了。 纵观老子的思想和学说,老子是绝对反对妄为行为的,无论是为人也好,治国也好。老子极其痛恨昏君暴政,尤其是对春秋以来诸侯争霸而造成的战乱更是深恶痛绝,并深刻指出这种“妄为”行为不过是为自己挖掘坟墓而已。但老子并不是说“无为”的对立面就是“妄为”,老子认为,只有坚持无为,才能不妄为,但并不是说克服了妄为行为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这两个关系是不可逆的。因此绝不是说没有了昏君暴政,没有了战乱就达到“无为而治”了。老子抨击妄为行为的本意是要挖掘造成妄为的根源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其基本思路是:战乱的起因是“交争利”,争利的原因是“贵难得之货”,而难得之货之极品便是权力和地位,这种等级贵贱才是人们争利忘义的根源,只有通过“无为”的治世方式,才能使人们放弃等级贵贱观念,从而达到大同。在老子看来,造成妄为行为的根源是“为”,所以只有针对错误的“为”而采取“无为”方针,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无为”的对立面也不应是“妄为”,而应该是“为”或“作为”。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09)03—0123—02 [收稿日期]2009-03-03 [作者简介]李建平(1956-),男,哈尔滨市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 一、“无为”思想产生的背景 众所周知,春秋末期出现的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当时的有识之士针对诸侯争霸造成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所开出的治世药方。其中以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最具代表性。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虽然在思想观点上有巨大的差别,但两个人还是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他们都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底蕴,都有着深邃的思想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认识;都熟知以礼制为核心的西周典章制度,并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因而都具有较强的民本意识;他们都从关注民生出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都力图寻找一种治世良方。由此两种完全不同的治世学说产生了。孔子从积极的态度出发,总结提炼了三代的治国治民思想理论、典章制度和古代文化,想以此作为教化世人改变世风的思想武器,以恢复西周礼制为目标,提出了仁、义、忠、 孝、诚、信等一系列范畴,以期“修道”[1] 。 而老子则走得更远,他作为周王室的典藏史,能够了解到周王室更多机密以及远古尘封的档案资料。因此他对历史做了更加深入的总结,特别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到了矛盾是由于存在对立双方而引起的。所以老子认为三代的制度也好,西周的礼制也好,都将人分出了等级,人有了等级,物也就有了贵贱。由此就出现了对立的双方,也就出现了双方的利益纷争,进而产生了杀伐,产生了战争。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按照“道”的原则,“绝圣弃智”,让人民重新回到那种无知无欲纯真质朴的自然状态,如何达到这样的状态呢,就是通过圣人的“无为”。可见,在老子的逻辑中“无为”本身就包含了“有为”,“无为”是以“有为”作为自己统一体的另一面的,即通过“有为”达到“无为”。 二、“无为”思想的内涵第一,如何理解“为”。要掌握“无为”的基本内涵,首先要 从“有为”到“无为” ——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认识 李建平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摘要:“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无为”思想,是全面理解道家学说的关键所在。 简单地把“无为”理解为不作为或不妄为都不够准确,都不能准确掌握“无为”思想的全部内涵。“无为”思想是老子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针对礼制而提出的。“无为”是以有为为前提,是通过有为来达到“无为”。 关键词:老子;治国方针;“无为”;道的法则;对立统一

《“有为”与“无为”》语文阅读答案

“有为”与“无为”卢忠仁 “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一般认为,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有为”,道家、佛家包括禅宗主张“无为”。这里主要以儒、道两家为例作点分析。 儒家主张“有为”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的观点是“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救世,并积极用他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终其一生。儒家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至大至刚和浩然正气之说,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都表达了一种刚健有为、积极入世的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 道家主张无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见,老子是主张无为的,但他的无为论不是最彻底的。他也承认有“有为”,他认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为”达到“有为”。但总的来说,在“有为”与“无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还是倾向、偏重于“无为”的。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他主张人只能晏然顺从于天,不能有所作为,也不必有所作为。这就是荀子批评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有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我们在思考这一矛盾时,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既要采取有为的态度,又要采取某种无为的态度,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互补,保持二者的平衡。一方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这是“有为”。另一方面,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老老实实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珍爱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违拗自然、破坏自然、践踏自然。这就是“无为”。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按社会发展规律来积极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可以叫做“有为”。另一方面又不要瞎折腾,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扰民扰世,避免无效的“有为”和有害的“有为”。这就是“无为”。坚持发展又“不折腾”,这就是“有为”与“无为”的统一。老子有一句名言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品味:“治大国若烹小鲜”。他的意思是说治国要象烹小鱼那样,不要随便乱翻动。“治大国”、“烹小鲜”是“有为”,不要乱翻、乱动是“无为”。 在人的处世态度方面,我们同样要坚持“有为”与“无为”的统一、互补。一方面我们要自强不息,刚健雄强,积极入世,奋发向上,这是处世方面的“有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是有所不为。在处世方面的“无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淡泊名利,保持精神和心灵的清虚、超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无为”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在“有为”与“无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还是倾向、偏重于“无为”的。 B. 庄子是一个“无为”论者,彻底否认“有为”,“无为”是真正的目的。 C. “治大国若烹小鲜”表明老子对待治理国家方面的主张是既要有为又要无为。 D. 庄子认为人只能顺从于天。而荀子认为无需发挥人的主动性,人应该“有为”。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为”论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无为”论主张顺应自然、返回自然。 B. 孔子、墨翟、荀子主张“有为”,而老子、庄子主张“无为”。 C.“有为”论和“无为”论大部分都是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

1、谈“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利与害 在《《文一止写给野逸堂/徐兆寿的诗》读后留言栏》一文中有这样四段话: 道家主张“无为”:无为的字面意思是无所作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其实,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指治理国家或者为人处世时,要顺应自然法则,不对事物作增减生灭的人为努力,以使事物按照其天性获得自由的存在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诸子百家的本质分歧是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 ——人类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1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惫涮急剧变革,各种重要经济问题都提到思想家面前,要他们做出解释和提出解决方案。中国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其源头就在先秦。有源才有流,寻流必溯源。经济思想不但有规范性思想内容,也还有实证性论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