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科学前沿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

真理.

陶行知

福建江合佩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

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

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

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

能性.1972年赫克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

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1977年根岸英一和1979年铃木章分别

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三位科学家创制

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

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

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2个电子,使碳

原子变得活跃.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

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

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赫克、根岸英一和

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

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

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好好抓住诺贝尔化学奖这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设计了如下几。

道习题:

1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例1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利用做出的杰出贡献.我国清华大学李耀华教授利用其原理发现如下有机反应:。

CHC3

CH3

OH

C

CH+

BrX

Pd(PPh2)2Cl2/PPh2/CuI

N(C2H5)3

CHC

C

C

X

CH3

OH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为液态)

下列措施可以提高反应速率的是().升温,增大压强,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

A!

;B!;C!;

D!

本题主要是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升温、增加催化剂的活性的实质都是增加单

位体积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碰撞几率,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既可以增加活化分子的碰撞几率,也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压强,主要针对的是气体参加的反应,对液体和固态反应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B.

例2 日本科学家Suzuki 因为发现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利用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其反应方程式为:

Sucuki 偶联反应:

63

科学前沿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迅

(已知在某反应中R为CH3,R为CH2CH3,X为

Cl,该反应为放热反应,150时放出热量为Q)

该工艺中,其主反应在超声波并有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1)该反应所用的催化剂是(填写名称),该反应150时的平衡常数200时

的平衡常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已知CH 3Cl(g)+CH 3CH 2B(OH )2(l) CH 3CH 2CH

3(g )+BCl(OH )2(l); H =-Q kJ mol -1,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是.

(3)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v(CH3Cl)正=v(CH3CH2CH3)逆;

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 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总数不随时间而变化(4)在一个固定容积为10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 20m ol CH 3Cl 和0 20mo l CH 3CH 2B (OH )2,1m

in 后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含CH 3CH 2CH 30 18mol,则v (CH 3Cl)=。

mo l L -1 m in -1.

若继续通入0 20m ol CH 3Cl 和0 20mo l CH 3CH 2B(OH )2,则平

衡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

或不).

(1)通过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反应所用的催化剂是钯;该反应为

放热反应,因此升

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K

减小,因此150 时的平衡常数大于200 时的平衡常数;(2)在本题中热化

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在150 时,1mo l CH 3Cl 气体和1mo l CH 3CH 2B (OH )2液体完全反应生成1mo l CH 3CH 2CH 3气体和1mo l BCl(OH )2

液体时放出的热量为Q kJ;(3)对于一个反应,判断其是否达到化学平衡,主要看各组分的浓度是否变化,B 、D 就是其具体表现形式;(4)本题可以

通过3步法求出CH 3CI 达到平衡时的浓度,然后根据单位时间的浓度变

化求出其反应速率,因此本题答案为3 3 10-5;判断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可以通过比较Q 与K 的大小来做。

出评价,通过计算可知Q

答案 (1)钯,大于;(2)在150 时,1mol CH 3Cl 气体和1mol CH 3CH

2B(OH )2液体完全反应生成1mo l CH 3CH 2CH 3气体和1m ol

BCl(OH )2液体时放出的热量为Q kJ;(3)B 、D;(4)3 3 10-5,向正反应方向.2 考查有机化学知识。

例3我国清华大学教授李耀华根据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分子M,M的结构为:

HO(CH3)2CCC

OCH3

有关该有机物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M的分子式为C12H14O2;

B 1mo l M 可以和1m ol 金属钠反应产生22 4

L氢气;

C 1m ol M 可以和6mol

氢气发生加成反应;DM可以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分子式的书写以及官

能团的反应特点.M只有1个羟基,因此

1m ol M 可以和1m ol 金属钠反应生成0 5mol 氢气.

答案B.

例4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利用作出的杰出贡献,利用其原理可合成M,结构为:

HO(CH3)2CCC

F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9;

B 1m ol M 最多能与2mo l Br 2发生反应;

CM与足量的乙酸溶液发生反应时,所得有机产物的化学式为

C13H14O2F;

D 1mo l M 中C 、H 、O 质量比为

1321116

本题主要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通过分析

可知,M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0;M 有1个碳碳三键和4个邻位,因此可以和6m ol 发生反应;M 与足量的乙酸溶液发生反应时,所得有机产物的化学式为C 14H 14O 2F;1m ol M 中C 、H 、O 质量比为132 11 16.

答案D.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科学前沿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 真理. 陶行知 福建江合佩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 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 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 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 能性.1972年赫克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 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1977年根岸英一和1979年铃木章分别 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三位科学家创制 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 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 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2个电子,使碳 原子变得活跃.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 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 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赫克、根岸英一和 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 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

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好好抓住诺贝尔化学奖这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设计了如下几。 道习题: 1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例1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利用做出的杰出贡献.我国清华大学李耀华教授利用其原理发现如下有机反应:。 CHC3 CH3 OH C CH+ BrX Pd(PPh2)2Cl2/PPh2/CuI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 简介 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该奖 项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 尔德·A·海利,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发现及其 应用的贡献。 获奖原因 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 海兹、库贝和海利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偶氮芳烃 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上。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探索了许多新颖的化学反应,并发现了许多有机合成方法。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实现了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 偶氮芳烃化合物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们是人造DNA和RNA的构成单位,并且在医药领域 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都是以偶氮芳烃化合物为基础合成的。

应用价值和意义 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合成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并深 入研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由于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和有机化学合成中。 通过研究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科学家们可以发现 新的药物和化合物,提高现有药物的效果,同时也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获奖人简介 理查德·F·海兹 理查德·F·海兹,生于1941年,美国化学家。他是斯坦福 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他以其对合成有机化学的杰出贡献而著名。他的研究聚焦于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能源科学。 本杰明·E·库贝 本杰明·E·库贝,生于1947年,美国化学家。他毕业于哈 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库贝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反应领域。

阿尔德·A·海利 阿尔德·A·海利,生于1955年,美国化学家。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和顾问。他在完善和推广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结论 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尔德·A·海利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和应用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工作大大促进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为新药的研发和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化学诺贝尔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他说,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随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特兰德和评委拜克瓦尔介绍了3名获奖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他们说,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在一起。但是碳原子本身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通过某些方法让碳的化学性质更加活泼,更容易发生反应。这类方法能有效地制造出很多简单有机物,但当化学家们试图合成更为复杂的有机物时,往往有大量无用的物质生成,而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这一难题。 向化学家提供精致工具 两位评委介绍说,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碳原子会和钯原子连接在一起,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 评审委员介绍,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解读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是一种有机合成技术的发现,由于这牵涉到较高层次的化学知识,不是那么大众化的,即使学过大学的基础有机化学也不见得能理解其影响,因此会有一些人问道,这真是那么重要的技术而值得拿诺贝尔奖吗?答案是,真的极为重要,而且这个奖给得其实晚了点。 化学家有一种能力是别的领域如物理、材料或生物学家等不易拥有的,那就是合成化学分子的能力。物理学家重在物性,以今年的物理奖为例,获奖者取得石墨烯的方式是一种物理的剥离方式。生命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所研究的分子大半多是生命体已经制造出来的化合物,他们主要在研究那些分子到底在生命现象中扮演何种的角色。化学家在这些领域里具有一种优势,那就是他们可以针对原理及需求,设计一些化合物并在试管中制造出来,以改进原有的性能。当科学家发现某种物质具有某些有意思的物理性质时,化学家会去研究这种物质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为何,一旦掌握了其机理,化学家就会针对其结构做一些修饰,使得该特性更为彰显。对于疾病亦是如此,当生命科学家了解了一个疾病在分子层次的病因时,是药学家或化学家去合成一些分子来医治。一个成功的药被开发出来时,它能救的生命可以是百万或是千万以上,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生能做到的。许多从生命体内得到的物质,常只能取得微量,要进一步研究其性质则有赖化学家来合成。 在众多的化学分子中,有一类的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此名源自于早期这类化合物皆来自于天然的有机生

2010年诺贝尔奖

2010年诺贝尔奖 作者:专业: 引言: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工业家、发明家阿·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其奖励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举行颁发仪式。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六项奖。 1、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兹 [摘要]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4日报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罗伯特·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二战中服 完兵役后,他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从1963年开始,爱德华兹相继在剑桥大学和Bourn Hall诊所(世界首个试管授精中心)工作。Bourn Hall由爱德华兹和Patrick Steptoe所建立,爱德华兹担任其研究主任多年。爱德华兹同时还是授精研究领域多本顶尖期刊的编辑。爱德华兹目前是剑桥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因为在人类试管授精(IVF)疗法上的卓越贡献,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 “试管婴儿”是伴随体外授精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初由英国产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合作研究成功的。世界 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7月25日23 时47分在英国的奥尔德姆市医院诞生。“试管婴儿”一诞 生就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轰动,甚至被称为人类生殖技术 的一大创举,也为治疗不孕不育症开辟了新的途径。“试 管婴儿”是让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 后再把它(在体外受精的新的小生命)送回女方的子宫里(胚卵移植术),让其在子宫腔里

2010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10诺贝尔化学奖:“焊接”碳原子的艺术根岸英一、铃木章和理查德•海克像拼接玩具那样拼接碳原子 75岁的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79岁的理查德•海克(Richard F. Heck)和80岁的铃木章(Akira Suzuki)。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有机合成反应”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该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制药和电子元件制造领域。 美国特拉华大学退休教授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在美国普渡大学任教的根岸英一和已从日本北海道大学退休的铃木章都是日本公民。算上这两位新科获奖者,过去十年中已有9位日本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日本本土完成获奖研究。 “曾经在这个领域耕耘并仍然健在的科学家中,这三位获得诺贝尔奖是众望所归的。”北京大学教授施章杰对本刊记者说,“另外还有一些科学家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如熊田诚(Makoto Kumada),遗憾的是他已经逝世。” “这项研究成果最大的意义在于,只要涉及有机化学中含有苯环或双键化合物的合成,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所以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湖南大学教授谭泽告诉本刊记者。谭泽于1996年至2002年间在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导师正是根岸英一。此后,他又以博士后的身份在根岸英一的团队里工作了四年。 施章杰也解释说,任何一个涉及有机合成的领域,必然会遇到碳原子相互连接问题。要想制造出更多种类、具有更多功能的有机物,必须寻求更加方便、高效的碳碳构建新方法。 但这种偶联反应的原料本身都比较稳定,要想使之发生反应,连在一起形成碳碳单键是相当困难的。施章杰说:“这就好比爬珠穆朗玛峰,显然珠峰之高超过一般人的体力范围,你要么打个隧道过去,要么有什么东西把珠峰变成几个类似香山的小山峰—在偶联反应中,钯催化剂恰好能做到后者。” 1972年,熊田诚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所突破。之后几年中,前述三位获奖者相继发表论文,报告了他们的突破性进展。而他们也都有一个以各自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 “他们为所有的合成化学工作者找到了一类高效、准确地构建碳碳单键的方法,可以称之为有机合成中的‘焊接技术’。”施章杰说。 谈及自己的导师根岸英一时,谭泽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位新来的博士生,怯生生地问这位素以待弟子严苛著称的教授:“我的博士生阶段应该做些什么?”他得到的回答是:“做些什么?!我都不知道我明天要做什么!” “在他看来,科学的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没有什么实验是可以预知结果的,只有不停地去做,才能根据现实的变化来决定下一步如何走。”谭泽说。 在谭泽的回忆里,根岸英一基本不看电视,年轻时喜欢滑雪,现在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他经常和自己的学生谈起“时事”,学生们想了半天才记起,那是一两年前的事情了。“除了化学,他的生命里没有太多的东西,他是一个为化学而生的科学家。” 根岸英一1935年生于中国长春,195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两年后远赴美国。1966年,他以博士后身份来到普渡大学,在赫伯特•布朗实验室工作,后者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奖。此前,即1963年至1965年,铃木章也在布朗教授实验室做过博士后研究。

近10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与高考试题集锦

近10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与高考试题集锦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2l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高科技领域。诺贝尔奖是世界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影响最大的科学成就奖。它标志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正因为如此,高考命题常取材诺贝尔奖,目的在于引导中学教学关注科技进展的最新成果,了解这些成果体现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并运用化学知识理解这些成果的意义。笔者整理了近10年来化学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及成就以及以此为背景的高考化学试题,以飨读者。 一、1994~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成就简介 1994年乔治·奥拉(George A.Olah,美国),因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奖。他发现了用超强酸使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对发现新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推动有机化学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年保罗·克鲁森(Paul Crutzn,荷兰)、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墨西哥)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美国)三人由于在大气化学领域,尤其是在有关臭氧层形成和损耗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奖。 1996年小罗伯特·柯尔(Robea F.Curl,美国)、哈罗德·克罗托(Harlod w.Kroto,英国)和理查德·斯莫斯(Richard E.Smalley,美国)等三人由于发现球状碳分子即富勒烯C60而共同获奖。 1997年一半奖金由保罗·博伊尔(Paul D.Boyer,美国)和约翰·约克(John E.Walker,英国)分享,是因其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在体内形成的生物催化原理;另一半由丹麦的延斯·斯科(Jens C.Skou,)获得,他发现了钠、钾离子三磷酸腺苷酶。 1998年量子化学领域的科学家瓦尔特·柯恩(Walter Kohn,美国)和约翰·波普尔(John A Pople,美国)各自率先创新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分子的性质及其参与的化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 1999年艾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埃及裔美国人),以表彰他为飞秒光谱学(femtosecond spectroscopy,1飞秒=10-15s)研究所作的贡献。泽维尔的研究成果使得人们便于研究和预测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2000年艾伦·黑格(Alan J.Heeger,美国)、艾伦·马克迪尔米德(Alan G.MacDiarmid,美国)以及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日本)由于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诺尔斯(William S.Knowles,美国)、野依良治(Ryoji Noyori,日本)由于在手性催氢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夏普雷斯(K.Barry Sharpless,美国)由于在手性催氧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而共同获奖。 2002年约翰·芬恩(John B.Fenn,美国)与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日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另一项是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tithfich,瑞士)“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美国)和罗德里克·麦金农(Rodefick MacKinnon,美国),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二、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背景的高考化学试题(保留原题号) (1995年全国高考题)32.碳正离子[例如,CH3+,CH5+,(CH3)3C+等]是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体。奥拉(G.Olah)因在此领域研究中的卓越成就而荣获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碳正离子CH5+可以通过CH4在“超强酸”中再获得一个H+而得到;而CH5+失去H2可以得到CH3+。 (1)CH3+是反应性很强的正离子,是缺电子的,其电子式是。 (2)CH3+中4个原子是共平面的,三个键角相等。键角应是。(填角度) (3)(CH3)2CH+在NaOH的水溶液中反应将得到电中性的有机分子,其结构简式是。

解读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讀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蔡蘊明 於2010年十月十一日(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表彰的是一種有機合成技術的發現,由於這牽涉到較高層次的化學知識,不是那麼普眾化的,即使修過大學的基礎有機化學也不見得能理解其影響,因此會有一些人問道,這真是那麼重要的技術而值得拿諾貝爾獎嗎?答案是,真的極為重要,而且這個獎給得其實晚了點。但這樣的問題促使了我在翻譯完今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公佈給大眾的新聞稿之外,決定再做一點對此課題的介紹。 化學家有一種能力是別的領域如物理、材料或生物學家等等不易擁有的,那就是合成化學分子的能力。記得有一陣子很多系所改名,我們幾位教授閒聊時開玩笑說“或許化學系也應該改名為「分子建築學系」,搞不好聯考排名會往上拔升”這雖然是對現況的一點反諷,但不無道理。物理學家著重在物性,以今年的物理獎為例,得獎者取得石墨烯的方式是一種物理的剝離方式。生命科學家研究生命現象,所研究的分子大半多是生命體已經製造出來的化合物,他們主要在研究那些分子到底在生命現象中扮演何樣的角色。化學家在這些領域裡具有一種優勢,那就是他們可以針對原理及需求,設計一些化合物並在試管中製造出來,以改進原有的性能。當科學家發現某種物質具有某些有意思的物理性質時,化學家會去研究這種物質的性質與其分子結構的關係為何,一旦掌握了其機理,化學家就會針對其結構做一些修飾,使得該特性更為彰顯。對於疾病亦是如此,當生命科學家瞭解了一個疾病在分子層次的病因時,是藥學家或化學家去合成一些分子來醫治。一個成功的藥被開發出來時,它能救的生命可以是百萬或是千萬以上,絕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生能做到的。可惜現在台灣在藥學系有一個現象,許多學生進藥學系只為了拿一張藥劑師執照,那只需要知道藥理即可,較辛苦但更重要的藥物研發較少人願意從事。許多從生命體內得到的物質,常只能取得微量,要進一步研究其性質則有賴化學家來合成。 從上述我的說明,希望現在大家了解了合成化學分子的能力是很重要而獨特的。在眾多的化學分子中,有一類的化合物被稱為『有機化合物』,此名源自於早期這類化合物皆來自於天然的有機生物體,當時的科學家甚至於認為這類化合物是神聖的,除了大自然外不可能以人工的方式製造出來。當然這樣的迷思早被化學家打破,但這類的化合物在生命的體系中常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在結構上有一種特質,那就是一律具有碳原子與碳原子連結而成的結構骨幹,也因此當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09年 1980 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 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 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 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这在诺贝尔化学奖设立以来的八十年历史中虽不多见,但从一个例面告诉我们,物理学和化学正在日益相互渗透。福井谦一于一九儿一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同年发表了《关于化学反应理论》一文,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2 艾伦·克鲁格 (Aaron Klng) 英国人(1926--) 一九八二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生物化学家艾伦·克鲁格,因为他以晶体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83 陶布 (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 1984 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 1985 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

2000-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00 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 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3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

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 德国化学家吉哈德-艾尔特因为其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 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2008 美籍华裔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因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获奖。 2009 英国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VenkatramanRamakrishnan) 、美国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以色列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 因研究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获奖。 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J·黑格(Alan J. Heeger)、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Alan G. MacDiarmid)和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 奖项: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者: 艾伦·J·黑格、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 成就: 他们的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臭氧层的关注,促使国际上对保护臭氧层问题及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从而使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有可能避免由臭氧层耗损带来的巨大灾难 简介: 发现并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2000年10月10日15:15(北京时间21:15),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位科学家因为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伦·J·黑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人们都知道塑料与金属不同,通常情况下,它是不能导电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将塑料用作绝缘材料,普通电线中间是铜导线,外面包着的就是塑料绝缘层。但令人惊奇的是,荣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打破了人们的这个常规认识。他发现,经过某些方面的更改,塑料能够成为导体。 塑料是聚合体,构成塑料的无数分子通常都排成长链并且有规律地重复着这种结构。要想让塑料能够传导电流,必须使碳原子之间交替地包含单键和双键粘合剂,而且还必须能够让电子被除去或者附着上来,也就是通常说的氧化和还原。这样,这些额外的电子才能够沿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10年化学奖

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F,Heck)、伊智根岸(Ei-ichiNegishi)和日本2010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学家铃木彰(AkiraSuzuki)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理查德·赫克 理查德·赫克,美国人,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并于1989年退休。201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物简介 理查德·赫克,美国科学家。1952年和1954年,他分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指导教授是化学家绍尔·温施泰因。完成博士后之后,他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不久后又回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57年,他开始在位于特拉华州城市城市威尔明顿的赫克力士公司工作。在那里期间,他的研究屡出成果,使得他在1971年进入特拉华大学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就职。他在特拉华大学一直工作到1989年退休。 赫克[1]1989年从特拉华大学退休后,仍为那里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名誉教授。特拉华大学自2004年起,将一个讲师职位以赫克的名字命名。2006年,赫克获赫尔伯特·C·布朗创新合成方法研究奖。 获诺贝尔奖 理查德·赫克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 理查德·赫克学家根岸 荣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名科学家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人物贡献 有机化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化学家们在试管中制造了非凡的化学“作品”。人类以医学、电子学及高级科技材料的形式获益。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励化学界如今最成熟的工具之一。 2010年的化学奖颁给RichardF.Heck,Ei-ichiNegishi及AkiraSuzuki,理由是发展了钯催化交叉耦合。这一化学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制造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比如羰基分子,其复杂性可媲美天然分子。 碳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也是众多迷人自然现象的原因——花的颜色,蛇毒,以及杀菌物质(如盘尼西林)。有机化学让人类能够构建自然的化学,利用碳的能力为功能分子提供稳定的架构。这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医学及革命性材料,如塑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将碳原子连接在一起。然而,碳是稳定的,碳原子彼此间不易起反应。因此,化学家最初使用的绑定碳原子的方法基于多种可令碳更具活性的技术。这些方法在制造单个分子时挺管用,但当合成更复杂的分子时,化学家往往会在

2010诺贝尔奖获得者详细介绍

1、美日三名科学家分享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图) 三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铃木章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名科学家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理查德-赫克目前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根岸荣一目前在美国普渡大学工作,而铃木章是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 2、两科学家用“胶带”和“铅笔”夺诺贝尔奖 中新社北京10月5日电 (肖欣) 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共同工作多年的二人因“突破性地”用撕裂的方法成功获得超薄材料石墨烯而获奖。

美国航天局曾经悬赏400万美元,寻找一种足够坚韧的材料,来制成长达3.7万公里缆线,搭建一座可以直通宇宙的“太空电梯”。正是石墨烯的发现让这个人类可以“一步登天”的梦想变成了可能。 这种“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 比最好的钢铁还硬100倍、比钻石坚硬的石墨烯其实就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面材料,是碳的二维结构。其超强硬度、韧性和出色的导电性使得制造超级防弹衣、超轻型火箭、超级计算机不再是科学狂想。 但最大的困难在于:如果想投入实际生产,就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制造出大片、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 为此,石墨烯被发现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各种方法的萃取或合成试验。直到2004年,盖姆和诺沃肖洛夫突破性地创造了撕裂法:他们将石墨分离成小的碎片,从碎片中剥离出较薄的石墨薄片,然后用胶带粘住薄片的两侧,撕开胶带,薄片也随之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得到了截面约100 微米的、只有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 他们用普通胶带成功地从铅笔芯的石墨中分离出了石墨烯,听上去简单的不可思议。 但长期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物理博士提醒记者,“想象一下撕出一个薄厚为一个原子的东西有多么困难”。“这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里难以计数的重复试验”。 不过,除了苦战攻关,盖姆和诺沃肖洛夫这座诺贝尔奖杯最闪光之处更在于想象的力量。就连诺奖委员会都形容这对师徒“把科学研究当成快乐的游戏”,“他们知道,兴许哪天就能中了大奖”。有趣的是,在2000年,海姆的另一项发名还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他用磁性克服重力,作用让一只青蛙漂浮在半空中。 像科学精神一样持久的还有两位诺奖得主的深厚情谊。现年36岁的诺沃肖 洛夫出生在前苏联,他在荷兰奈梅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遇见了同为俄裔科学家的盖姆(现年51岁),此后一直追随,从荷兰的奈梅亨到英国的曼彻斯特。直到今天,他们终于在人类科学史册中写下了共同的名字。 3、

诺贝尔奖简介

诺贝尔奖简介 诺贝尔(Noble,Alfred Bernhard),瑞典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 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1842 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过4年。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1859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并于1867年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六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于1876年获得专利,1887年诺贝尔发展了无烟炸药。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商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他逝世时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资金。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 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 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年-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01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 赫尔曼.费谢尔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 司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力理论 1904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 位置 1905 阿道夫.冯.拜耳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 学工业发展 1906 亨利.莫瓦桑法国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 爱德华.比西纳德国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1908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 奥托.瓦拉赫德国在酯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1911 玛丽.居里波兰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其性质

1912 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国发明了格式试剂保罗.萨巴捷法国发明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领域 1914 奥西多.威廉.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 元素的原子量 1915 李夏德.威尔士泰特德国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叶绿素的研究 1916 1917 空 1918 弗里茨.哈勃德国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 空 1920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 和性质的研究 1922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学的微量分析法 1924 1925 李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蒂德国匈牙利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象性质并创立相关分析法 1926 特奥多尔.司伟德贝里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 海因里希.

专英资料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Robert J. Lefkowitz and Brian K. Kobilka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2012诺贝尔化学奖共同授予罗伯特J莱夫科维茨和布瑞恩K. Kobilka”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 Brian K. Kobilka - Facts Brian K. Kobilka 布瑞恩K. Kobilka Born: 1955, Little Falls, MN, USA 出世:1955,小瀑布,MN,USA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 CA, USA 在颁奖时间单位: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美国 Prize motivation: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奖的动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 Field: biochemistry 领域:生物化学布莱恩·克比尔卡,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与医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GPCRs结构生物学研究著称。 Brian Kvilca, the famous structural biologists, and Medicine Department of cell physiology professor at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olecular,academicia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structural biology is known for his research on GPCRs. 1955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LittleFalls。1981年从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MD。2007年,Kobilka与科学家RaymondC.Stevens,利用T4溶菌酶融合蛋白方法解析了第一个非视紫红质GPCR晶体结构:人beta2肾上腺素受体,他还独立地通过抗体片段介导法解析了人beta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2011年,Kobilka研究组解析了结合激动剂的处于活性状态的人beta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Nature,2011,被引56次)。随后又解析Gαβγ-β2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完整解释了GPCRs如何被配体激活以及再激活下游G蛋白从而传递信号的过程。 Born in 1955 in Minnesota Prefecture America LittleFalls. 1981 MD from the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2007, Kobilka and RaymondC.Stevens scientists, the use of T4 lysozyme fusion protein analysis method of the first non rhodopsin crystal structure of GPCR: beta2 adrenergic receptor, he alsoindependently by analyzing the antibody fragment mediated method to thestructure of the human beta2 adrenergic receptor. In 2011, Kobilk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group analytic combination is active agonist human beta2adrenergic receptor (Nature, 2011, cited 56 times). The structure then parses the G alpha beta gamma beta 2 adrenergic receptor complexes, explained the whole process of how GPCRs are ligand activated and RE activated downstream of G protein to transfer signal. 2012年4月受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In 2012 April to now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singhua University. 2012年10月10日,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In October 10, 2012,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in 2012 announced that two American scientists Robert Lefkowitz and Brian Kabir Caine "G protein coupledreceptor research" award.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