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

简介

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该奖

项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

尔德·A·海利,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发现及其

应用的贡献。

获奖原因

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

海兹、库贝和海利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偶氮芳烃

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上。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探索了许多新颖的化学反应,并发现了许多有机合成方法。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实现了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

偶氮芳烃化合物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们是人造DNA和RNA的构成单位,并且在医药领域

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都是以偶氮芳烃化合物为基础合成的。

应用价值和意义

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合成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并深

入研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由于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和有机化学合成中。

通过研究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科学家们可以发现

新的药物和化合物,提高现有药物的效果,同时也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获奖人简介

理查德·F·海兹

理查德·F·海兹,生于1941年,美国化学家。他是斯坦福

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他以其对合成有机化学的杰出贡献而著名。他的研究聚焦于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能源科学。

本杰明·E·库贝

本杰明·E·库贝,生于1947年,美国化学家。他毕业于哈

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库贝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反应领域。

阿尔德·A·海利

阿尔德·A·海利,生于1955年,美国化学家。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和顾问。他在完善和推广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结论

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尔德·A·海利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和应用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工作大大促进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为新药的研发和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 简介 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该奖 项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 尔德·A·海利,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发现及其 应用的贡献。 获奖原因 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 海兹、库贝和海利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偶氮芳烃 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上。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探索了许多新颖的化学反应,并发现了许多有机合成方法。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实现了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 偶氮芳烃化合物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们是人造DNA和RNA的构成单位,并且在医药领域 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都是以偶氮芳烃化合物为基础合成的。

应用价值和意义 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合成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并深 入研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由于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和有机化学合成中。 通过研究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科学家们可以发现 新的药物和化合物,提高现有药物的效果,同时也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获奖人简介 理查德·F·海兹 理查德·F·海兹,生于1941年,美国化学家。他是斯坦福 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他以其对合成有机化学的杰出贡献而著名。他的研究聚焦于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能源科学。 本杰明·E·库贝 本杰明·E·库贝,生于1947年,美国化学家。他毕业于哈 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库贝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反应领域。

阿尔德·A·海利 阿尔德·A·海利,生于1955年,美国化学家。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和顾问。他在完善和推广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结论 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尔德·A·海利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和应用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工作大大促进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为新药的研发和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发现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诺贝尔奖

2010年诺贝尔奖 作者:专业: 引言: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工业家、发明家阿·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其奖励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举行颁发仪式。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六项奖。 1、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兹 [摘要]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4日报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罗伯特·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二战中服 完兵役后,他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从1963年开始,爱德华兹相继在剑桥大学和Bourn Hall诊所(世界首个试管授精中心)工作。Bourn Hall由爱德华兹和Patrick Steptoe所建立,爱德华兹担任其研究主任多年。爱德华兹同时还是授精研究领域多本顶尖期刊的编辑。爱德华兹目前是剑桥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因为在人类试管授精(IVF)疗法上的卓越贡献,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 “试管婴儿”是伴随体外授精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初由英国产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合作研究成功的。世界 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7月25日23 时47分在英国的奥尔德姆市医院诞生。“试管婴儿”一诞 生就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轰动,甚至被称为人类生殖技术 的一大创举,也为治疗不孕不育症开辟了新的途径。“试 管婴儿”是让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 后再把它(在体外受精的新的小生命)送回女方的子宫里(胚卵移植术),让其在子宫腔里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大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胺等。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1、201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今年70岁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肖特曼,他因发现准晶体的贡献获奖。这种材料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说,准晶体就像是―原子层次重现的阿拉伯世界马赛克拼图‖,从不重复自身。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得重复自身排列。 2、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他们在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同时这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4、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5、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6、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7、2005年,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他们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8、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9、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10、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1、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 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化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在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经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荣膺该奖项。以下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录: 1901年:雅各布斯·赫尔斯东 1902年:赫尔曼·冯·黑尔芬 1903年:西蒙·冯塔费 1904年:威廉·拉姆齐 1905年:亨利克·安东·洛伦兹 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 1907年:爱德华·弗兰克 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 1909年:威廉·欧斯特 1910年:奥托·瓦拉赫 1911年: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托·兰伯特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斯 1914年: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斯坦 1918年:弗里茨·哈勒 1919年:卡尔·费迪南德·克兰内 1920年:沃尔特·诺德豪斯

1921年:弗里茨·赫兴 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 1923年:弗里茨·泽尔斯 1925年:理查德·阿希特 1926年:波许 1927年:海因里希·威廉·卡尔·鲁斯 1928年:奥德内斯·哈伯 1929年:奥夫·玻尔 1930年:汉斯·冯·赫尔岑贝格 1931年:弗里茨·普朗克 1932年:伯纳德·萨克斯 1934年:哈罗德·厄普 1935年:弗兰克·惠勒 1936年:彼得·德拜 1937年:诺曼·哈金 1938年:理查德·库康 1939年:保罗·克鲁特 1943年:乔治·德弗里斯特 1944年:奥德里希·弗洛伊德 1945年:阿里斯托蒂莱·博瓦拉 1946年:詹姆斯·萨默菲尔德 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

1948年:阿德里安·伊瑟尔 1949年:威廉·肖克利 1950年:奥托·迈耶霍夫 1951年:埃德蒙·哈欣斯基 1952年:阿夫雷德·伍德华德 1953年:赫曼·施莱夫 1954年:林纳斯·鲍林 1955年:文森特·杜邦 1956年:西尔曼·伯格曼 1957年:洛伊丝·格洛克纳 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曼 1959年:凯利·莫特 1960年:威拉德·利卡 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 1962年:马克斯·珀鲁茨 1963年:卡尔·锄礼 1964年:多尔纳·拉姆齐 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木华 1966年:罗伯特·西蒙斯 1967年:马诺哈尔·肯尼斯·尚普 1968年:拉尔夫·斯托克 1969年:德里克·巴顿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09年 1980 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 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 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 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这在诺贝尔化学奖设立以来的八十年历史中虽不多见,但从一个例面告诉我们,物理学和化学正在日益相互渗透。福井谦一于一九儿一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同年发表了《关于化学反应理论》一文,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2 艾伦·克鲁格 (Aaron Klng) 英国人(1926--) 一九八二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生物化学家艾伦·克鲁格,因为他以晶体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83 陶布 (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 1984 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 1985 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

2000-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00 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 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3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

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 德国化学家吉哈德-艾尔特因为其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 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2008 美籍华裔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因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获奖。 2009 英国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VenkatramanRamakrishnan) 、美国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以色列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 因研究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获奖。 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J·黑格(Alan J. Heeger)、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Alan G. MacDiarmid)和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 奖项: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者: 艾伦·J·黑格、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 成就: 他们的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臭氧层的关注,促使国际上对保护臭氧层问题及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从而使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有可能避免由臭氧层耗损带来的巨大灾难 简介: 发现并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2000年10月10日15:15(北京时间21:15),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位科学家因为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伦·J·黑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人们都知道塑料与金属不同,通常情况下,它是不能导电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将塑料用作绝缘材料,普通电线中间是铜导线,外面包着的就是塑料绝缘层。但令人惊奇的是,荣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人打破了人们的这个常规认识。他发现,经过某些方面的更改,塑料能够成为导体。 塑料是聚合体,构成塑料的无数分子通常都排成长链并且有规律地重复着这种结构。要想让塑料能够传导电流,必须使碳原子之间交替地包含单键和双键粘合剂,而且还必须能够让电子被除去或者附着上来,也就是通常说的氧化和还原。这样,这些额外的电子才能够沿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在海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79岁的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他1931年出生在美国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他1954年从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75岁的根岸英一是日本公民,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1963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80岁的铃木彰是日本公民,他1930年出生在鹉川町,1959年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3人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他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贡纳尔·冯·海伊内和评委莫恩斯·艾伦贝里通过投影仪图片展示,分别详细地介绍了3名获奖者的成就。他们介绍说,生物体每个细胞中都含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基于DNA上携带的信息,核糖体便能合成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免疫系统的抗体、胰岛素、皮肤中的胶原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在生命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它们在化学层面上组成并控制着生命。因此,有关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能够被迅速应用到实际中,没有核糖体存在,病菌就无法存活,当今医学上很多抗生素类药物都是通过抑制病菌的核糖体来达到治疗目的的。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10年化学奖

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F,Heck)、伊智根岸(Ei-ichiNegishi)和日本2010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学家铃木彰(AkiraSuzuki)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理查德·赫克 理查德·赫克,美国人,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并于1989年退休。201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物简介 理查德·赫克,美国科学家。1952年和1954年,他分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指导教授是化学家绍尔·温施泰因。完成博士后之后,他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不久后又回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57年,他开始在位于特拉华州城市城市威尔明顿的赫克力士公司工作。在那里期间,他的研究屡出成果,使得他在1971年进入特拉华大学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就职。他在特拉华大学一直工作到1989年退休。 赫克[1]1989年从特拉华大学退休后,仍为那里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名誉教授。特拉华大学自2004年起,将一个讲师职位以赫克的名字命名。2006年,赫克获赫尔伯特·C·布朗创新合成方法研究奖。 获诺贝尔奖 理查德·赫克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 理查德·赫克学家根岸 荣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名科学家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人物贡献 有机化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化学家们在试管中制造了非凡的化学“作品”。人类以医学、电子学及高级科技材料的形式获益。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励化学界如今最成熟的工具之一。 2010年的化学奖颁给RichardF.Heck,Ei-ichiNegishi及AkiraSuzuki,理由是发展了钯催化交叉耦合。这一化学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制造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比如羰基分子,其复杂性可媲美天然分子。 碳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也是众多迷人自然现象的原因——花的颜色,蛇毒,以及杀菌物质(如盘尼西林)。有机化学让人类能够构建自然的化学,利用碳的能力为功能分子提供稳定的架构。这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医学及革命性材料,如塑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将碳原子连接在一起。然而,碳是稳定的,碳原子彼此间不易起反应。因此,化学家最初使用的绑定碳原子的方法基于多种可令碳更具活性的技术。这些方法在制造单个分子时挺管用,但当合成更复杂的分子时,化学家往往会在

历年有关有机化学的诺贝尔奖 有机化学

历年有关有机化学的诺贝尔奖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的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们多次获得了这一殊荣。本文将回顾几位有机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及其获奖的突出贡献。 我们来看看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弗里茨·哈伯。他因为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得了这一荣誉。哈伯是有机合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哈伯反应。这一反应可以将酮类化合物转化为醇类化合物,对有机合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关注一下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卡尔·祖尔。他因为对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奖。祖尔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即分子轨道理论,用于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这一理论的提出填补了传统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解释的空白,为有机合成方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布朗是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因为对碳氢键的研究和发展有机合成方法而获奖。布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碳负离子中心,这个概念对于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控制有机合成具有深远意义。他还开发了一种新的有机合成方法——有机金属化学,这一方法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罗伯特·格拉布斯在有机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发展了一个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激光脱羧反应。这一方法可以用来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低副反应的特点。格拉布斯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理查德·海克和尤尼斯·诺伯尔则因为发展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交叉偶联反应而获奖。这一方法可以将两个有机分子通过偶联反应连接在一起,从而合成出更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交叉偶联反应在药物合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有机化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们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和合成方法,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有机化学的理论进展,也为合成有机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将继续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精选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专英资料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Robert J. Lefkowitz and Brian K. Kobilka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2012诺贝尔化学奖共同授予罗伯特J莱夫科维茨和布瑞恩K. Kobilka”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 Brian K. Kobilka - Facts Brian K. Kobilka 布瑞恩K. Kobilka Born: 1955, Little Falls, MN, USA 出世:1955,小瀑布,MN,USA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 CA, USA 在颁奖时间单位: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美国 Prize motivation: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奖的动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 Field: biochemistry 领域:生物化学布莱恩·克比尔卡,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与医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GPCRs结构生物学研究著称。 Brian Kvilca, the famous structural biologists, and Medicine Department of cell physiology professor at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olecular,academicia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structural biology is known for his research on GPCRs. 1955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LittleFalls。1981年从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MD。2007年,Kobilka与科学家RaymondC.Stevens,利用T4溶菌酶融合蛋白方法解析了第一个非视紫红质GPCR晶体结构:人beta2肾上腺素受体,他还独立地通过抗体片段介导法解析了人beta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2011年,Kobilka研究组解析了结合激动剂的处于活性状态的人beta2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Nature,2011,被引56次)。随后又解析Gαβγ-β2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完整解释了GPCRs如何被配体激活以及再激活下游G蛋白从而传递信号的过程。 Born in 1955 in Minnesota Prefecture America LittleFalls. 1981 MD from the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2007, Kobilka and RaymondC.Stevens scientists, the use of T4 lysozyme fusion protein analysis method of the first non rhodopsin crystal structure of GPCR: beta2 adrenergic receptor, he alsoindependently by analyzing the antibody fragment mediated method to thestructure of the human beta2 adrenergic receptor. In 2011, Kobilk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group analytic combination is active agonist human beta2adrenergic receptor (Nature, 2011, cited 56 times). The structure then parses the G alpha beta gamma beta 2 adrenergic receptor complexes, explained the whole process of how GPCRs are ligand activated and RE activated downstream of G protein to transfer signal. 2012年4月受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In 2012 April to now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singhua University. 2012年10月10日,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In October 10, 2012,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in 2012 announced that two American scientists Robert Lefkowitz and Brian Kabir Caine "G protein coupledreceptor research" award.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分子生物学研 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 2000年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输”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1年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人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artwell)、英国人保罗-诺斯(Paul 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共同获得。三位科学家在有关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做出重要发现,他们确认了控制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真核细胞在内的主要分子。 2002年诺贝尔奖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奖的原因是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和约翰-苏尔斯顿。他们因为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的基因规则。 2003年诺贝尔奖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阿格里和麦克农因为对细胞隔膜的研究而获得了2003年度化学奖。对细胞隔膜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本的生命进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和即将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奖 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09年 1980 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 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 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 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