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方剂组成]

炙甘草30~45g,党参12~24g,生地30g(有时合用熟地30g),桂枝9~15g,阿胶9~15g,麦冬12~15g,麻仁10~12g,大枣7枚,生姜3~4.5g。

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易生晒参或西洋参;胸闷,加丹参30g;心悸怔忡,加龙牡、磁石;睡眠不好,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心律不齐,加苦参、黄连。

[组方分析]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又名“复脉汤”。先生用治疗心律不齐,或心肌炎,或各种心脏病,辄取良效,屡见不鲜,故十分推崇此方。

此方阴阳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为立方之楷模。《伤寒论》方称经典方,于此可见一斑。先生喜用此方,绝非偶然。炙甘草汤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多为感染性疾病,“脉结代”为心律失常之症。据此似对外邪犯心的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较为适合。对时间较长的心肌炎后遗症,疗效不太理想。先生用治其他心脏疾病主要以此为基本方,在剂量方面有一定调整。

方中主药是三味——炙甘草、生地、桂枝。甘草养心气,生地益阴血,桂枝助心阳。气—血,阴—阳,皆兼顾及,且可互制互成。故三味剂量可加重。有报道,甘草30~60g,生地可用至250g,桂枝可达30g。但若有浮肿、便溏、脘腹胀泻者,生地、甘草剂量酌减。心动过速重加苦参,心动过缓可加附子。有报道用“三参汤”即苦参、丹参、党参治心律不齐,可参。也有用常山治心律不齐的报道,但常山有涌吐作用,服用后易产生胃肠道反应。

[病案举例]

1992年1月先生治疗某区政协领导蔡某,患心房颤动,引起原因不明,服下列方后明显好转。

主诉:胸闷、心悸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出差劳累而出现胸闷不畅,心悸不安,在外院心电图检查为心房颤动。口服西药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诊时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胸闷短气,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纳食尚可,便调寐安。舌苔薄白,脉细而结代。

辨治:痰浊、瘀血凝结胸部,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心神失宁。治拟温通心阳,化痰理气,活血通络。

处方:炙甘草20g,川桂枝18g,干地黄30g,麦冬15g,阿胶9g(熔化后冲),仙灵脾15g,麻仁泥15g,党参30g,大丹参24g,煅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

上方加减服药2个月左右,胸闷、心悸大有好转。来院复诊时胸闷、心悸基本消失,偶尔清晨起身有轻度胸闷出现,但瞬间可除。切脉察之,脉律亦齐。

按:室性期前收缩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老年人为多见,功能性见于情绪激动、紧张过度、疲劳或饮酒、吸烟、饮茶过多;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以及各种感染、药物等均可引起。临床表现以心前区不适、心悸、胸闷等为主。中医辨证以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为多见。本例患者以心阴阳虚损为主,夹杂痰浊、瘀血,故裘沛然以炙甘草汤加减主之,取效明显。先生治各种心律不齐及心脏病常常应用炙甘草汤原方加黄连。并认为原方较加减为好。黄连据现代记载有抗心律失常之功,用量较大,9~15g(现代有黄连素治心律失常之用)。用麻仁有养血之功,并不在于通便,故通常不减,对体虚便秘者尤宜。若便溏次数多者忌。生地、桂枝用量宜大。生地30~60g,桂枝9~40g,甘草30~60g。(柯雪帆先生认为用鲜生地拧汁更好)活血加丹参,心悸加重镇药龙牡、远志等,热甚加黄连。原书有以清酒和水煎,现可用黄酒半斤煎汤。

裘沛然,男,汉族,1913年1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1922年至1927年就读于小学和国学专修馆。1928年至1930年,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1930年至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中国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裘沛然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经络、伤寒温病、养生诸领域颇多见解,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亦颇具心得,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方剂组成] 炙甘草30~45g,党参12~24g,生地30g(有时合用熟地30g),桂枝9~15g,阿胶9~15g,麦冬12~15g,麻仁10~12g,大枣7枚,生姜3~4.5g。 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易生晒参或西洋参;胸闷,加丹参30g;心悸怔忡,加龙牡、磁石;睡眠不好,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心律不齐,加苦参、黄连。 [组方分析]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又名“复脉汤”。先生用治疗心律不齐,或心肌炎,或各种心脏病,辄取良效,屡见不鲜,故十分推崇此方。 此方阴阳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为立方之楷模。《伤寒论》方称经典方,于此可见一斑。先生喜用此方,绝非偶然。炙甘草汤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多为感染性疾病,“脉结代”为心律失常之症。据此似对外邪犯心的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较为适合。对时间较长的心肌炎后遗症,疗效不太理想。先生用治其他心脏疾病主要以此为基本方,在剂量方面有一定调整。 方中主药是三味——炙甘草、生地、桂枝。甘草养心气,生地益阴血,桂枝助心阳。气—血,阴—阳,皆兼顾及,且可互制互成。故三味剂量可加重。有报道,甘草30~60g,生地可用至250g,桂枝可达30g。但若有浮肿、便溏、脘腹胀泻者,生地、甘草剂量酌减。心动过速重加苦参,心动过缓可加附子。有报道用“三参汤”即苦参、丹参、党参治心律不齐,可参。也有用常山治心律不齐的报道,但常山有涌吐作用,服用后易产生胃肠道反应。 [病案举例] 1992年1月先生治疗某区政协领导蔡某,患心房颤动,引起原因不明,服下列方后明显好转。 主诉:胸闷、心悸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出差劳累而出现胸闷不畅,心悸不安,在外院心电图检查为心房颤动。口服西药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诊时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胸闷短气,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纳食尚可,便调寐安。舌苔薄白,脉细而结代。 辨治:痰浊、瘀血凝结胸部,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心神失宁。治拟温通心阳,化痰理气,活血通络。 处方:炙甘草20g,川桂枝18g,干地黄30g,麦冬15g,阿胶9g(熔化后冲),仙灵脾15g,麻仁泥15g,党参30g,大丹参24g,煅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黑龙江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黑龙江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 韩百灵 1 妇科专家哈尔滨2007年一百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大夫治疗肝郁不孕 2 白郡符 1 已故皮肤科乳腺增生病老年性皮肤瘙痒荨麻疹的辨证分型治疗疑为弟子张永新, 杜仲, 刘廷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3 张琪 1 1922年12月出生于中医世家,河北乐亭人。2009年当选国医大师,此称号全国30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失眠症肾病慢性泌尿系感染肾性血尿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过敏性紫癜 4 钟育衡 1 似已故,急性胆病神经宫能症 5 张缙 1 针灸学家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脊髓病、面瘫、失眠、抑郁证、眩晕、颈腰椎病、偏头痛、多发硬化、运动神经元病音乐电针 6 胡青山 1 温病名家内科专家风湿症、胃脘痛、高热、中风、血液病白血病等疑难病疗效显著,尤其擅长湿病的治疗与研究。1921 年生于黑龙江双城县,现为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7 高奎滨 1 用青龙衣制剂治疗肿瘤 8 卢芳 1 男卢芳教授1961年毕业黑龙江中医学院后即留校任教1986年任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院长,1993年任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 脑血管疾病、男科病、甲状腺病、头面部神经病、儿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等,研制的前列闭尔通栓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颅痛宁颗粒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参鹿茶治疗虚症,成为济仁药业集团的主导产品,畅销国内外, 9 傅克治 1 药用植物学特性与生药质量刺老鸦的生态学黑龙江省柴胡药材质量鉴定的研究 10 张忠国 1 1929年3月生,山东省掖县人。治内、妇科疾病,且擅施针灸疗疾除病肝炎、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研究,特别对内科肺系,脾胃病,及妇科崩漏,胎动不安等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11 陈景河 1 1917年生于辽宁锦县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内科冠心病、脱髓鞘症、肾炎、肝炎的诊治 12 王德光 1 1924年生2009在大连王克勤诊所出诊。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其女王孝莹妇科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学生是刘新萍_牡丹江市中医院 13 樊春洲 1 1913年生,现任黑龙江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在骨科临床治疗中

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1大师出招: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程莘农指出,针刺手法是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针刺临床获效的关键因素,包括持针、进针、运针手法等。程氏“三才针法”包括三才配穴、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振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几个动作连贯操作,一气呵成,快速有效。 一、三才配穴 程莘农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思维模式,通过天、地、人三才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提出针灸临床以“天、人、地”三部选穴,称为“三才配穴”。 三才对应天、人、地,即人体上、中、下三部。 人体整体划分: 头颈以上为天(上), 胸腹背为人(中), 四肢为地(下); 人体局部划分: 胸腹部:横膈以上为天(上),

横膈至脐中水平为人(中), 脐至耻骨联合水平为地(下); 腰背部: 至阳以上为天(上), 至阳到命门为人(中), 命门以下为地(下); 四肢部: 肩膀、胯臀部至肘、膝部为天(上), 肘、膝部至腕、踝为人(中), 腕、踝至指、趾部为地(下)。 三才取穴举例:以人体整体划分,如失眠,天才取百会,人才取中脘,地才取神门、三阴交;胸部划分,如气虚,天才取膻中,人才取中脘,地才取气海;背部划分,如咳嗽,天才取肺俞,人才取脾俞,地才取肾俞;四肢划分,如四肢活动不利,上肢天才取肩三针,人才取曲池,地才取合谷;下肢天才取环跳、髀关,人才取足三里、阳陵泉,地才取太冲。 程莘农认为,“三才配穴”的临床运用不能机械死板,应根据病情、病性、病位,并结合中医 辨证思维灵活变通,可整体运用,可局部运用,也可整体与局部结合运用。 二、动手探穴 程莘农指出,腧穴定位既是针刺操作的重要环节,又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古代 虽给出了骨度折量、指寸定位、简便取穴等腧穴定位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只是一种粗略的经 验定位,并不能完全定准穴位。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斟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乃以手按之,病者 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此外,腧穴体表定位会因体位改变而改变。例如,取足三里,虽均定位为膝下3寸,胫骨外缘,然下肢伸直和屈膝取之时不能合一。其他诸多 穴位也会如此。 程莘农还强调腧穴的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经过“经验取穴”和“动手探穴”两个步骤,即先据常规取穴法定出穴位的大概所在,然后施以循、摸、按、压等手法以精确定位。现代 穴位解剖学特征研究发现穴位多在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那么探摸时手下感觉也 会有相应变化,如程莘农针刺百会穴时,虽然标准定位为两耳尖连线中点处,临床中通过手 下探摸,多定位为中点偏后的孔隙处。如《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 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灵枢?背腧》亦曰:“按其处,应在 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116位国医大师候选人名单

116位国医大师候选人名单 1 丁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丁泽民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 3 干祖望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4 马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 王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6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 7 王子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8 王永钧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9 王自立甘肃省中医院 10王孝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11 王灿晖南京中医药大学 12 王国三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13 王宝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14 王铁良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 韦立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 16 孔光一北京中医药大学 17 巴黑·玉素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 18 石仰山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19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 龙运光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院 21 占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22 卢芳黑龙江省哈尔滨济仁中医医院 23 旦科四川省若尔盖县藏医院 24 田从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25 田玉美湖北中医药大学 26 田德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7丘和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28 白凤鸣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 29 包金山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蒙医整骨医院 30 尼玛青海省藏医院 31 邢世瑞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 32 吉格木德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 33 朴炳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34 吕仁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35 吕景山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36 朱南孙(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37 危北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38 刘志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39 刘启廷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40 刘茂才广东省中医院 41 刘尚义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 42 刘柏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43 刘祖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44 刘敏如(女) 成都中医药大学 45 刘嘉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46许润三中日友好医院 47 阮士怡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8 孙申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 49 孙达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0 孙光荣北京中医药大学 51 李鼎上海中医药大学 52 李士懋河北中医学院 53 李今庸湖北中医药大学 54 李文瑞北京医院 55 李德新辽宁中医药大学 56 杨春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57 肖汉玺山西省中医院 58 吴熙福建省福州吴熙妇科中医院 59 吴生元云南省中医医院 60 何炎燊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 61 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 62 沈自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63 宋光瑞河南中医学院附属肛肠病医院 64 张缙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65 张磊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66 张震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67 张大宁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68 张之文成都中医药大学 69 张发荣成都中医药大学 70 张廷模成都中医药大学

秘国医大师毕生研究这8个药方能治所有人!

秘国医大师毕生研究这8个药方能治所有人! 去看中医,最常听到的就是“体质”。医生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看了这么多医生,自己是何体质都不知道,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其实,判定体质并不难,因为中国人只有9种体质,医生的判断根据就是下文所提到的,一起来学学吧! 王琦国医大师 体质学创始人 北大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我们中国人的体质,通过大规模的研究,将中国人的体质分为9种,并配套了详尽的保养、日常生活、用药建议。 下面我们仔细对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体质,跟教授的方法,有目的、有依据的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调整,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王琦教授在做演讲第一种气短型——气虚质多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待业人员常见表现容易疲乏,容易气短,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喜欢安静、懒得说话,说话声音低弱无力,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调养宜多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槟榔、生萝卜等耗气之品。避免熬夜,适当午睡,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常按足三里。平时要以柔

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 调体质食物:屏风散粥 黄芪150克,白术50克,防风50克。将三味药用烤箱烤干,打碎混合,干燥保存,小米50克及800ml水煮熟后关火,加入打碎的粉末2.5克,盖盖子焖5分钟。自九月后连服100天,次年三月后连服100天,每天一次,会有改善!温馨提示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第二种怕冷型——阳虚质多见于东北人或者女性常见表现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耐受不了寒冷。吃(喝)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大便稀溏,性格沉静、内向。 调养应以补肾温阳为主。宜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冬天不要赤脚穿拖鞋、夏天空调不要开得过低。秋冬注意保暖,尤其是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平时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调体质食物: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冲洗干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羊肉500克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慢性肾病案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慢性肾病案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等为基本特征和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多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关格"等范畴。临床大多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以脾肾虚衰,浊毒潴留关键,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多采用补虚泄实,补虚包括温补脾肾、健脾益肾、益气养阴、滋水涵木、阴阳双补;泻实上以开鬼门,宣畅腠理,下以利尿排浊,通腑泄浊;中以和中降浊; 1、脾虚湿困面色浮黄,晨起眼睑浮肿,神疲肢倦,纳少,腹胀便溏,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舌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早期,肾功能正常。 2、肺肾气虚面浮肢肿,少气乏力,易患感冒,腰脊酸痛,小便量少,伴有咳嗽流涕,头痛发热,咽痒或干痛。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本型易感外邪,使症状加重。 3、阳虚水泛面色咣白,浮肿明显或腹胀如鼓,畏寒肢冷,腰脊酸痛,神疲,纳呆,尿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失调。舌质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型常合水湿泛滥,气血瘀滞之症。 4、肝肾阴虚目睛干涩,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腿软,遗精,或女子月经不调,肢体轻度浮肿。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本型多见于高血压型或长期服激素者。

5、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本型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气血受损,临床可无水肿或极为轻微,全身机能低下,表现虚弱之象。 6、脾肾衰败面色萎黄或晦滞,腰膝酸软,倦怠无力,纳差便溏,恶心呕吐,尿少或清长,轻度水肿或不肿,甚则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弦细。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后期,严重可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 患儿,男,7岁。 现病史:经某医院儿科拟诊肾病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2月余,迭经各种西药治疗,未能收效,院方已发病危通知。患儿家属慕名邀诊,见病人面色恍白,神气消索,全身浮肿,大腹如鼓,胸膺高突,阴囊肿大透亮,小便点滴难下。 舌脉:诊其脉微细欲绝,舌体胖,舌质淡,苔腻水滑。病经迁延,形神俱衰,证情险笃,恐凶多吉少。 裘老辨证 此正气大虚,气不化精而化水,水湿泛滥,流溢皮里膜外。 方药:

曹玉山辨治心律失常经验

曹玉山辨治心律失常经验 标签:名医经验;曹玉山;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临床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等为多见,主要表现有心慌、心悸、胸闷或胸痛、气短、乏力、汗出、失眠、头晕甚至晕厥。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眩晕”“虚劳”“厥证”等范畴。曹玉山教授是首批甘肃省名中医,国家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聆教诲,获益良多。现将曹师辨治心律失常经验总结如下。 1 辨治经验 1.1 论病之本在于气血阴阳亏虚 《内经》有“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心中憺憺大动”“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如悬若饥状”等,记述了本病特征。曹师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本病因体质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等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痰饮瘀血 阻滞,使心脉痹阻而发病。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四脏有关,尤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瘀血阻滞所致。临床上,心悸之病虚证为多,若失治误治,因虚致实,往往虚实夹杂,但其本在气血阴阳亏虚。 曹师临证将心律失常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病机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热)内盛为标,同时强调心神不宁为本病之共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多以心脾肾阳气亏虚而致痰湿、寒饮、瘀血阻滞,痹阻心脉。 1.2 辨病辨证相结合、调心重脾肾 对心律失常的辨证,曹师遵从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辨病首要分清心律失常的性质,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等,其次辨心脏有无器质性病变,对有器质性病变者,在辨证基础上重视针对病因治疗。以调心健脾补肾、益气定悸为基本治疗大法。 1.2.1 调心注重调营卫、定惊悸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随血脉运行周身,发挥濡养作用。心主血脉,《难经集注》有“心者,营卫之本”,营卫气虚,心脉 失于温养,则悸动不安;营阴亏虚,虚火内生,扰动心神,故心悸心慌;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曹师

国医大师李济仁简介

国医大师李济仁简介 李济仁养生茶、药茶、中华医药 李济仁,歙县人,1931年出生,皖南医学院教授、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精擅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治疗,有《济仁医录》等专著10余部,论文百余篇,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阴、风景如画,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便诞生于此。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初冬出生于徽州歙县,7岁入私塾,善文。动乱年代,民众深受病患之苦,遂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之古训,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1943-1948年,他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并更名?济仁?,成为新安一代名医世家?张一帖?第14代传人。 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是李济仁医术之特色。在医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继承?张一帖?心法,妙方独具,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常一剂奏效;对于疑难杂症,则合参新安汪机?培元派?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思想,主张辨症与

辨病相结合。由于不了解中医,很多人不信任其?偏方秘方?,医生们故常不敢使用。对此,李济仁有着独到见解:?有些验方听起来的确荒诞不经。但常年使用、效果确实的验方,还是值得采纳的。?他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而精心化裁,针对世界性顽疾系统提出益肾填精、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诊治上提出寒热辨治、气血并举、痹痿同治?三期疗法?、创立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慢性乙肝的?乙肝转阴方?等效方验方,并总结出?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精辟论见。由于医名远播、疗效精到,海内外慕名求诊者纷至沓来,对此,李济仁总是予以悉心诊治。繁忙的医、教、研之余,他甚至还为4000余位患者提供?无偿函诊服务?。 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论与临床并重是其从医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他潜心提炼新安医家诊治之特色规律,主编《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书,其中,集新安医著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新安医籍丛刊》首次将历代新安医家著作进行校注整理。?独本不能流传……要让更多人领会新安医学的魅力?,为此,他毅然捐出传本极少的新安医著《神灸经纶》,交由出版社出版。经多年努力,他带着学生们成功?还原?已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阐明其针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富特色的诊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心律失常病因: 一、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 (一)激动起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交界性、室性);②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 ③扑动或颤动(房性、室性)。 (2)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室性)。 (二)激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 2、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二、根据心律失常原因分类 (一)生理性因素

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等。 3、代谢异常:如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 4、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5、毒物或药物中毒:如重金属(铅、汞)中毒、食物中毒,阿霉素中毒等。 6、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 7、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检查。 8、物理因素:如电击、淹溺、冷冻、中暑等。 机理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房室结,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到达希氏束后传导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完成一个心脏周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 一、激动起源异常 激动起源异常主要与心肌细胞膜局部离子流的改变有关,其表现形式有二,即起搏点(包括正常和异位)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 1、自律性增高心肌细胞自律性即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自律性是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以及希一浦系统的正常电生理特性。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比其他部位的自律性都要高,窦房结以下的起搏点(称次级起搏点或潜在起搏点)受到窦房结激动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一旦窦房结的自律性低于某一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或次级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升高而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时,自律性较高的次级起搏点就代替窦房结发出激动,触发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其中由于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导致的异位搏动称逸搏或逸搏心律,而由于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异常搏动称为早搏或心已动过速。 心脏本身病变(缺血、炎症、负荷过重等)或植物神经兴奋性改变,均可使心脏组织自律性受到影响,甚至使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也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临床导致心脏自律性升高的因素如:①交感神经张力升高;②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③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中国60名国医大师名单以及基本情况汇总

中国60名国医大师名单以及基本情况 首届“国医大师”名单及基本情况 (按姓氏笔画排名,名字不变颜色的为已辞世) 2008年10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了首届“国医大师”的评选活动。2009年5月发布了《关于表彰首届“国医大师”的决定》,表彰了首批30位国医大师。 1.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2.2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4.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6.任继学,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老中医。 7.苏荣扎布,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5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蒙医。 8.李玉奇,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39 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李济仁,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 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陈健民,男,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41年8月。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医科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编委。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上海医学辩证法学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 柴松岩 国家级中医妇科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现任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陈淑长 国家级周围血管病中医治疗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卫生部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脉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彤云 国家级中医皮肤科、中医美容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高益民 国家级中医药评价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课题《北京中医发展史略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1、2、3届)委员,国家药典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胡熙明 国家级中医药专家。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季绍良 国家级中医诊断学专家。 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牛天福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举隅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12 -26- 中华医学·血证 牛天福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举隅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Niu Tianfu in treating arrhythmia with Yiqi Yangyin Therapy 徐辉柏1牛天福2*闫建玲3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3.山西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太原,0300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2-0026-证型:BGA 【摘要】心律失常可表现心悸、胸闷等严重临床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范畴,现代医学以外科手术或者药物防治为主,但其局限性及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传统医药在心悸症状防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牛天福教授有多年中医临床经验,认为心律失常乃本虚标实之病,虚以气阴两虚为本,实以气滞、血瘀、痰热为标,故而牛教授治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化痰等中药,另据相关症状加减用药,使临床症状得减。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悸;牛天福;益气养阴 【Abstract】Arrhythmia can manifests in serious clinical symptoms such as palpitation and chest tightne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lds that 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alpitation”. Modern medicine is mainly based on surgery or drug prevention, but its limita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 are high.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lpitations.Professor Niu Tianfu has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 believes that arrhythmia is a disease of both deficiency and standard. The virtual reality is the deficiency of Qi and Yi, stagnation of Qi, blood stasis, phlegm heat as the standard, therefore, Professor Niu mainly applies benefiting Qi for nourishing Yin, which is supplemented by regulating Qi ?owing for relieving pain,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clearing heat and resolving phlegm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to reduce clinical symptoms. 【Keywords】Arrhythmia; Palpitation; Niu Tianfu; Yiqi Yangyin therapy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2.010 心律失常是一系列由于频率、节律、起源、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异常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者传导异常的疾病[1],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存在,相关亚洲流行病学文献报道[2],其长期存在增加心血管疾病进展和猝死风险,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治疗不外乎手术或者药物控制,但其手术成功率及复发率有待考量,加之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易造成不良反应甚多,致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中医药对心律失常有独特见解,在改善症状方面更有特色,且中药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中医药在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研究颇多,笔者长期跟随牛天福教授出诊,其对心律失常的诊治亦有多年的临床经验。 牛天福教授,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近30余年,具有丰富的心血管疾病诊治经验,对中医防治心律失常有独到的见解,将牛天福教授在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方面经验总结如下。 1病名归类 心律失常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传统中医没有与心律失常相关的疾病名称,因其以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表现多见,故可归于中医“心悸”一类。心悸的名称来源,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但并没有真正确立此疾病名称,心悸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曰:“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有医家将心悸分轻重,心悸之轻者称为惊悸,因惊而悸称为惊悸,其特点为时有时无;心悸之重者称为怔忡,无诱因自感悸称为怔忡,其特点为发作无时,出自于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仲健忘症》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2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大家对心悸病因各有看法,相关古籍记载并无统一的说法,现代相关研究将古代各医家观点总结为四个方面[3],分别为素体虚弱、七情所伤、外邪侵犯、饮食劳倦,正如《诸病源候论》曰:“凡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揭示心悸的致病因素,源于体质虚弱,故而内外因相互作用发病。疾病病机则是对心悸发病认识的一个过程,纵观历代中医名家对于心悸诊治著作,本虚标实为心悸病机是医家共识,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因虚致实导致气滞、血瘀、痰热,则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血不养心或扰乱心神乃见心悸,现代中医多以此论治。心悸发病又与脏腑密切联系,其发病首责于心,

十位高龄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医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疾病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瑰宝。国医大师们传承中华国粹,并运用中医于生活中,使中医健康发展。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国医大师的长寿秘方。 邓铁涛(95岁,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长寿秘方:一是不争名不争利,心态上凡事顺其自然。二是饮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三是要运动,每天早上打八段锦。他推荐,“我冲凉有个秘方,冷热水交替,是相对的冷热交替。这样血管的收缩扩张就像是做了一次血管按摩一样。” 朱良春(94岁,江苏名中医,擅用虫药治肿瘤) 长寿秘方:60年长期坚持吃一种“养生粥”,所用材料:绿豆50克、薏仁50克、莲子5 0克、扁豆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黄芪250克(普通人每天30克就可以了)。做法:将前五类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 0分钟。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颜德馨(91岁,上海中医领袖,气血“衡法”大家) 长寿秘方:人体的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血流畅、循环周身,则脏腑和调、健康长寿。“我吃的膏方主要就是一些健脾、补气、活血的药物,不外乎红花、桃仁等。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冲服,不主张一天服两次。”颜老说。 陆广莘(84岁,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医理论大家) 长寿秘方:吃东西要细嚼慢咽,有时候一个鸡蛋能吃上半天。陆老常说:“要带着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吃东西”。他每天都会吃2个鸡蛋,他认为鸡蛋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能够抗衰老。每天早起,陆老都会用手搓耳朵、揉肚子,让经脉血液流动畅顺。习惯晚上睡前泡脚,能让自己休息更好。

路志正(91岁,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首都国医名师”) 长寿秘方:路老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吃生姜,认为生姜配合红枣、红糖养生效果很好,但生姜只能早上吃切忌晚上吃。陆老习惯早上搓脸和晚上睡前沐足,晚上沐足有助于把血引下来,让大脑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周仲瑛(84岁,南京中医药大学前任院长) 长寿秘方:周老每周5个半天给人看病,对他来说,一辈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给患者看病。他生活规律,不熬夜。“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很有气度。 唐由之(85岁,北京中医眼科名家,曾为毛泽东主席做金针拨障术) 长寿秘方:养生要养心,心胸要开阔,知足常乐,保持一个豁达、平和的心态。现在每周开诊2次,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思考,让脑子经常运动。另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也要保证有一定时间的午休。 李振华(87岁,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 长寿秘方:李老从医60余年,注重调理脾胃,吃东西很清淡,饮食有节,不会暴饮暴食。注意运动,饭后散步,冬天在客厅里环绕走15分钟。书法养生,调养性情。 张琪(90岁,哈尔滨,全国中医肾病首席专家) 长寿秘方: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是长寿的秘诀。对不如意事或闲言碎语要从客观上分析、一笑了之。饮食营养顺其自然,既不要暴饮暴食,也不素食清淡,不要一提有胆固醇的东西就不敢吃,他主张膳食均衡,荤素搭配,一味吃素粗茶淡饭或者饥饿减轻体重都不可取。 张学文(76岁,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中最年轻者)

30位国医大师名单

30位国医大师名单 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这些大师们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4岁。名单如下(以姓氏笔划为序):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 苏荣扎布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 何任张琪张灿玾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 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 强巴赤列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程莘农 附简介: 王玉川1923年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 王绵之1923年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中医方剂学专家。 方和谦1923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邓铁涛1916年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内科专家。 朱良春1917年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内科学家。 任继学1926年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吉林省名老中医。 苏荣扎布(蒙医)蒙古族,1929年生,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李玉奇1917年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擅长内科,尤精胃疾。 李济仁1931年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歙县“世医张一贴”第14代传人。 李振华1924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 李辅仁1919年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为我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 吴咸中1925年生,满族,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攻中西医结合外科,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开拓者之一。 何任1921年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对张仲景学说研究有很深造诣。 张琪1922年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从事肾病研究30余年,是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 张灿玾1928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 张学文1935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精通内科,尤擅长杂病、中医内科治疗。 张镜人1923年生,2009年a6月14日病逝。出身于中医世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陆广莘1927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提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互补并进。 周仲瑛1928年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先后提出了审证求机论、辨证五性论、知常达变论等理论观点。 贺普仁1926年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创立“贺氏三通法”针灸治疗体系。 班秀文1920年生,壮族,广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徐景藩1928年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尤擅长脾胃系统疾病的诊疗研究。 郭子光1932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以“病证结合”的思维方式为诊疗特点,擅长内科诸病。 唐由之1926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擅长中西结合治疗眼病。 程莘农1921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 强巴赤列(藏医)1929年生,藏族,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

地锦草治疗心动过速自拟方治心律失常

地锦草治疗心动过速自拟方治心律失常 地锦草治疗心动过速 杨姓小姑娘,17岁,胸闷,心慌两年,中考前曾有晕厥史,升入高中后心慌症状加重,经某三级甲等医院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室上性早搏达到54365个,阵发房速938个,诊断为预激综合征,予异搏定、西地兰、升压药物、三磷酸腺苷酶、新斯的明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来心慌发作频繁,不能坚持上学,休学在家,医生建议做射频消融手术,患者不愿意手术,后经介绍来我门诊就诊。 初诊时见患者心慌气短,神疲乏力,运动后加重,常在进食时出现胸闷不适,纳差大便少,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数,心率110次/分。证属气阴两虚、虚阳上浮。治宜补中益气,养阴潜阳之法。处方:地锦草30g,仙鹤草30,生黄芪50g,太子参30g,天麦冬各15g,龙眼肉15,生地12g,珍珠母30,七剂水煎服。心慌明显减轻,睡眠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正常,心率72次/分。患者父母大喜,感叹神奇,继续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法治疗,病情稳定,半年后复学上课。 地锦草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临床上多用其抗菌抗病毒药性治疗肠炎、妇科炎症。地锦草又名血见愁,又常用于胃炎吐血、肾病尿血、过敏性结肠炎血痢、月经量多、血崩

的治疗,如三七止血片就是由地锦草、三七组成的复方制剂,运用非常广泛。而以地锦草治疗心动过速却是我偶然获得的经验。 临床中我不仅对心动过速病人使用地锦草有效,还用于失眠病人、甲亢病人见“舌红脉数”者,都取得满意疗效。 地锦草治疗心动过速的确切机理不祥,只是个案报道的经验,我在以后的文献学习过程中,得知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施今墨老先生也有用地锦草配仙鹤草、龙眼肉治疗心动过速的临床报道,从地锦草和“舌红脉数”所对应的证据分析,地锦草对失眠、烦热、心率快、大便稀、面红、舌红、脉搏快等交感神经兴奋、高代谢状态有抑制作用。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老先生有用地锦草配鸟不宿治疗消渴的经验;第十人民医院的董福轮医生运用颜老的经验,治疗75例糖尿病患者,验证地锦草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平均降低血糖5.7mmol/L,总有效率达87%。 何勇,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热爱中医,刻苦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继承江南何氏中医流派,从事临床30年,形成补虚、活血、化痰治疗疑难杂症的特色方法,对慢性肾炎、慢性肝病、萎缩性胃炎、过敏性肠炎、前列腺炎、冠心病、糖尿病、脑梗、血小板减少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