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换道行为

换道行为

换道行为
换道行为

1 基本路段行驶规则

2 基本路段车辆换道和超车规则

2.1 车道变换的概念

车道变换行为描述的是驾驶员由自身驾驶特性,针对周围车辆的车速、间隙等周边环境信息的刺激调整并完成自身驾驶目标策略的综合过程。根据追求利益动机的不同,车道变换行为可分为强制性换道和任意性换道。

强制性换道指具有确定的目标车道,在一定区间内必须实施换道的行为,如匝道的分流、合流车辆,交织区车辆等,此类行为的关键是存在一个最迟换道点。

任意性换道指车辆在遇到前方较慢的车辆时,为了追求更快的车速,更自由的驾驶空间而发生的变换车道行为。

2.2 车道变换的条件

分析车道变换行为产生的条件是分析车道变换行为特性的基础。一般来说,车道变换行为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决策通过车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因此,分析车道变换的行为特性首先需要了解驾驶员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车道变换的需求,即车道变换的决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产生车道变换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行驶车道本身特性的要求,比如车辆在合流、分流和交织路段上行驶;二是由于驾驶员主观意愿的要求,即驾驶员在主观上对车辆运行现态不满意,为了寻求更加自由、更加理想的运行条件而产生的车道变换的需求。

车道变换时空条件的保证。首先,目标车道应具备足够的行驶空间使车辆完成车道变换行为,它主要取决于目标车道前后车的速度以及驾驶员对行驶空间的预测能力;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驾驶员完成车道变换行为,这主要取决于驾驶员的预测能力,而驾驶员预测的完成车道变换行为所需时间还要能够得到行车环境的支持与驾驶员自身能力的许可,从而在时间上保证驾驶员的感知、决策和操作控制车辆等行为都能够顺利的实现最终达到换道的目的。

良好的车辆状况的保证。车辆应具有良好的完成车道变换行为的动力支持和转向能力,也就是说车辆状况要与驾驶员完成车道变换的时空条件相匹配,以便从机械上保证在预期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顺利安全地完成车道变换行为。

1)基于动态重复博弈的换道模型

把车辆的换道行为比做一个动态的重复博弈的过程,比较需要换道的车辆和目标车道上的后车,他们之间为寻求高速度和满意的行驶空间而进行博弈。考虑速度因素和安全因素,通过分析影响车辆期望速度的各种因素,得出车辆换道的模型。

2)基于效用选择需求的换车道模型

驾驶员在不同车道行驶时,对不同车道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可以用效用来表示,并服从效用最大化假设,即车辆所在车道一定是满意程度最高的,一旦在其他车道行驶的满意程度更高,则换道需求产生。

3)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换道模型

考虑换道本身是一种思维决策过程,而模糊逻辑方法釆用的是语言变量进行近似的推理,十分适合刻画换道这一基于驾驶员本身的主观判断过程。综合考虑目标车与临近车之间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因素,建立基于模糊逻辑的车道变化算法。从而建立换道模型。

3规则的制定

交通流在宏观层面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其微观根源在于车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多车道交

通流中换道是基本的一类行为。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换道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满足在当前车的换道视距内,与目标车道车队列前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安全换道;当前车受到本道前方低速车队的阻碍或需在最迟换道位置之前换入下一车道;在当前车的换道视距内目标车道前方有足够的空间的条件,换道才能安全高效的进行。

4.1换道频率与交通流密度间的关系

对于强制换道来说,道路本身的性质可以积极避免换道带来的交通流扰动,但是如果最迟换道位置选择不当就不能使交通流得到很好的分流;对于自由换道来说,车辆通过换道改善自身交通环境,但对系统整体而言并非换道频率越高越能提高道路运行效率。一般来说,低密度时因为车辆间距较大,慢车对快车的影响较明显,换道后车辆能加速前进,填补空当,增大交通密度;交通流密度增加时车辆间距较小,车辆速度也较小,不容易产生换道动机,并且安全条件也较难满足,换道次数降低,即使强行换道,也会影响目标车道后车的速度,整体看来并没有提高交通流量。交叉口和距道等基础交通设施对车道变换行为的时空分布特性影响较大。交叉口附近的车辆为避免发生交通冲突或者遵守信号控制,需要改变其运行速度甚至停车或者启动。有出入胆道的路段上的车辆进出路段时需要通过车道变换进入II道,无出入口匣道的车辆为改善行驶环境有时也会采取换道行为。本文通过调查北京几条主要快速路路段的换道行为,得出了不同交通流密度条件下有无出入口的换道频率并对其进行分析。为获得较平顺的密度值,以5min为区间统计交通流密度

2005 年西南交通大学的陈斌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了车道变换行为的基本条件。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车道变换是否发生依赖的 4 个条件:第一,空间条件:目标车道是否提供了车道变换的行驶空间;第二,时间条件:预测的车道变换时间是否能够得到环境的支持与驾驶员能力的许可,是否从时间上保证驾驶员的感知、决策和操作控制能够顺利实现以达到目标;第三,车辆状态:车辆是否具有车道变换的动力支持和转向能力许可,以便从机械上保证在预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变换车道;第四,主观意愿:即在满足以上3个条件时驾驶员是否具有变换车道的主观愿望。但论文并未对各项因素对车道变换行为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最新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内容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教学行为,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以往教学行为的不足:1、教学目标的狭窄化 2、教学设计的程式化 3、教学结果的短期化,我们怎么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行为不会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只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入鲜活的动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1、加法的思维方式 我们先来分析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极大关注。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关注。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但是,教师从教材出发制订的关于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围绕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更没有考虑到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只是关注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深层次的思维状态。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师对“人”的问题的忽视。 2、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在很多教师看来,开放的教学与基础的扎实是一对矛盾,一旦实施教学的开放,就会丢失基础的扎实。因此,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以下几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在教师的浅意识里,封闭教学的结果是基础的扎实,开放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是成绩会下降,因此,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是封闭的,但是为了确保

行为改变技术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为及其特点 一、行为的涵义 (一)行为的界定 (1)传统华生斯金纳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2)新行为主义赫尔托尔曼内隐性的意识行为 (3)认知论心理表征的过程 (4)广义内在外显意识潜意识 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 1、生理成熟与衰退 2、偶发事件(疲劳,疾病,药物,剧烈运动,情绪紧张) 3、学习 二、1行为问题的产生 (一)适应与发展 个体通过不断的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个体的身心机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三、行为的分类 正常行为: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并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 四、行为的特点 1、行为包括人们的所说和所做 2、行为具有可塑性 3、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5、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6、行为可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7、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8、行为是可以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第二节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产生背景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 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和方法。 三、行为改变技术与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的辨析 四、行为改变技术的特点 (一)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 (二)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 (三)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 (四)强调分析当前的环境事件并重组个体的环境 (五)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终极目标

换道行为

1 基本路段行驶规则 2 基本路段车辆换道和超车规则 2.1 车道变换的概念 车道变换行为描述的是驾驶员由自身驾驶特性,针对周围车辆的车速、间隙等周边环境信息的刺激调整并完成自身驾驶目标策略的综合过程。根据追求利益动机的不同,车道变换行为可分为强制性换道和任意性换道。 强制性换道指具有确定的目标车道,在一定区间内必须实施换道的行为,如匝道的分流、合流车辆,交织区车辆等,此类行为的关键是存在一个最迟换道点。 任意性换道指车辆在遇到前方较慢的车辆时,为了追求更快的车速,更自由的驾驶空间而发生的变换车道行为。 2.2 车道变换的条件 分析车道变换行为产生的条件是分析车道变换行为特性的基础。一般来说,车道变换行为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决策通过车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因此,分析车道变换的行为特性首先需要了解驾驶员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车道变换的需求,即车道变换的决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产生车道变换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行驶车道本身特性的要求,比如车辆在合流、分流和交织路段上行驶;二是由于驾驶员主观意愿的要求,即驾驶员在主观上对车辆运行现态不满意,为了寻求更加自由、更加理想的运行条件而产生的车道变换的需求。 车道变换时空条件的保证。首先,目标车道应具备足够的行驶空间使车辆完成车道变换行为,它主要取决于目标车道前后车的速度以及驾驶员对行驶空间的预测能力;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驾驶员完成车道变换行为,这主要取决于驾驶员的预测能力,而驾驶员预测的完成车道变换行为所需时间还要能够得到行车环境的支持与驾驶员自身能力的许可,从而在时间上保证驾驶员的感知、决策和操作控制车辆等行为都能够顺利的实现最终达到换道的目的。 良好的车辆状况的保证。车辆应具有良好的完成车道变换行为的动力支持和转向能力,也就是说车辆状况要与驾驶员完成车道变换的时空条件相匹配,以便从机械上保证在预期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顺利安全地完成车道变换行为。 1)基于动态重复博弈的换道模型 把车辆的换道行为比做一个动态的重复博弈的过程,比较需要换道的车辆和目标车道上的后车,他们之间为寻求高速度和满意的行驶空间而进行博弈。考虑速度因素和安全因素,通过分析影响车辆期望速度的各种因素,得出车辆换道的模型。 2)基于效用选择需求的换车道模型 驾驶员在不同车道行驶时,对不同车道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可以用效用来表示,并服从效用最大化假设,即车辆所在车道一定是满意程度最高的,一旦在其他车道行驶的满意程度更高,则换道需求产生。 3)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换道模型 考虑换道本身是一种思维决策过程,而模糊逻辑方法釆用的是语言变量进行近似的推理,十分适合刻画换道这一基于驾驶员本身的主观判断过程。综合考虑目标车与临近车之间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因素,建立基于模糊逻辑的车道变化算法。从而建立换道模型。 3规则的制定 交通流在宏观层面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其微观根源在于车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多车道交

车辆安全换道分析

车辆安全换道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换道时车辆的运动关系,使用最小安全距离作为安全换道的指标,并将安全车距的计算与车辆的当前速度,到达临界碰撞点的时间,两车的相对速度、加速度关联起来,研究了车辆碰撞的条件,给出了换道最小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实际问题中的自动换道辅助系统和自动超车辅助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工程;最小安全距离;智能车辆

1、引言 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智能车辆替代人完成驾驶任务,解决交通安全问题。但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智能车辆要完全取代人的驾驶,技术上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人们从实用、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安全辅助驾驶。车辆的换道与超车是常见的驾驶员操作,它是驾驶员针对周围车辆的车速、车辆间距等周边环境信息的刺激,调整并完成自身驾驶目标策略的综合行为过程。在这样复杂的过程中,驾驶员极可能对安全换道和超车的可行性做出错误的判断,使车辆处在潜在的碰撞之中。因此,换道辅助系统应成为安全辅助驾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提出的与智能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相关的算法,诸如道路跟踪、车辆跟驰、车辆队列算法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但由于换道与超车自身的复杂性,涉及到车辆纵向和横向的控制,所以换道辅助系统在国内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换道时车辆的运动关系,研究了车辆避碰的条件,给出了换道最小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为实际问题中的自动换道辅助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2、条件设定 车辆换道碰撞主要有追尾、角碰(以一定角度撞向前车)、侧碰等形式。 定义0t 为开始实施换道的时刻;p t 为车辆到达碰撞点的时刻;C t 为车辆完成换道的时刻;T 为车辆换道完成后的任一段时间。 2.1换道环境的简化 图1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换道环境。其中0C 为换道车辆,1C 和2C 分别是相邻车道上的前、后车辆,3C 和4C 分别是同车道上的前、后车辆。当0C 换道时,它以侧向加速度从当前车道的3C 和4C 之间移动到1C 和2C 之间。 图1 复杂的换道环境 建立图1所示的坐标系,xi xi i yi yi i a v x a v y 、、、、、分别表示车辆的纵向加速度、纵向

基于熟练驾驶换道特征的车辆换道轨迹规划研究

10.16638/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8574267.html,ki.1671-7988.2019.03.019 基于熟练驾驶换道特征的车辆换道轨迹规划研究 谢建毅 (常州通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传统的换道路径规划方法在车辆进行换道路径规划时往往只考虑车辆运动学及动力学约束,所生成的换道路径与熟练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行驶轨迹有很大差别。因此,文章通过研究熟练驾驶员的换道行驶路径特征,提出了一种仿熟练驾驶员换道路径规划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汽车舒适性。 关键词:换道特征;路径规划;轨迹规划 中图分类号:U4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03-67-03 Investigation of a vehicular channel trajectory plan base on that characteristic of skilled drive Xie Jianyi ( Changzhou tongbao optoelectronics co., LTD, Jiangsu Changzhou 213001 ) Abstract:Lane-changing is an important oper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vehicle driving on the road. Only the kinematic and dynamic constrain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traditional path planning methods, and the path generated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actual trajectory of the vehicle driven by the experienced driver.In this paper, a path planning method for imitating the lane-changing operation of experienced driver is presented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e-changing path of the experienced driv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ssenger comfort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Keywords: Lane change feature; Path planning; Trajectory changing CLC NO.: U471.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9)03-67-03 1 引言 换道行为是汽车在道路行驶操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涉及车辆的横向和纵向速度与位移的同时变化[1]。在考虑障碍物、道路形状以及车辆动力学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人工势场法、最优控制等先进算法进行路径规划时,会导致轨迹曲率发生突变[2]。换道路径的优劣严重影响着汽车的平顺性和舒适性,采用曲率连续的曲线所规划的路径能够满足车辆运动学及动力学的要求[3]。基于曲率连续曲线所生成的行驶路径的特征与控制点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当换道开始与结束位置确定时,根据运动学约束可以规划出一条平滑的行驶路径。然而在换道起点与终点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驾驶员所选择的换道路径也会不同,换道过程状态往往会对车辆行驶舒适性造成影响。 传统的换道轨迹规划算法往往只考虑车辆安全性及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约束,不能满足不同乘客对车辆舒适性的要求[4-5]。针对现阶段换道轨迹算法只考虑换道结束位置,不考虑换道过程的问题,本文通过邀请不同的驾驶员驾驶不同的试验车辆进行换道操作,同时记录下换道行驶路径,分析换道过程特征点和换道结束位置点的特性。采用多项式对试验轨迹进行拟合,得到不同驾驶员在不同工况下所选择的换道行驶路径。基于试验所得到的最优轨迹数据库,采用MA TLAB 作者简介:谢建毅,就职于常州通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67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 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 理论。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识目标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二)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 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 2.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 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内分两个水平:价值概念化;组成价值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动作技能目标

车道变换行为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的研究

第5卷第10期 2010年10月 749 车道变换行为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的研究 徐慧智1,2,程国柱3,裴玉龙3 (1.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0; 2. 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80; 3.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哈尔滨 150000) 摘 要:为解决车道变换行为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的定量分析难题,从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出发,揭示了车道变换行为与交通流流率的关系。定性分析车道变换行为和交通量的关系,发现当交通量过大或过小时,车道变换行为发生的概率较低,当交通量适中时,车道变换行为发生的概率最大。基于道路通行能力和道路空间占有率的关系,提出车道变换行为对道路空间额外占有度的计算方法,构建了车道变换行为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模型,并进行参数标定。 提出车道变换行为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最后以两车道和三车道为例进行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应用案例。 关键词:车道变换;行为特性;速度判断因子;运行速度;影响模型 中图分类号:U49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180(2010)10-0749-5 Study on effect of lane-changing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 to capacity Xu Huizhi1,2,Cheng Guozhu3,Pei Y ulong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ion of T echnology, Harbin 150000, China; 2. Harbin Metro, Harbin 150080, China; 3. School of Traff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ion of T echnology, Harbin 150000,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impact of lane-changing to traffic capa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data,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e-changing behavior and traffic capacity, found that when heavy or mild traffic, the probability of lane-changing behavior occurrence was low, moderate traffic when the lane-changing situation,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acts was greates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ffic capacity and the share of road space, put forward a calculated method and model of lane-changing about it’s effected to additional road space, and calibrated the parameters, the correction factor is calculated. At last, two-lane and three-lane road as an example for the correction factor was calculated, and given an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Key words: lane-changing;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factor of speed;speed;effective model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对交通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快车道变换行为特性及其对道路服务水平影响的研究尤为迫切。规范车道变换行为,研究车道变换行为对道路服务水平的影响,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管理对策及应对措施是提升交通运行安全度、缓解交通拥堵、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1-4]。 车道变换行为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但是由于驾驶员、车辆、道路和交通运行环境等影响因素具有随机性和多变性,使得量化工作非常困难。目前关于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较少考虑车道变换行为的影响,相关理论研究领域有待开拓和补充。另外,作为制定车道变换行为 收稿日期:2010-07-24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7AA11Z2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8056) 作者简介:徐慧智(1977-),男,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轨道交通规划、驾驶员行为特性研究, stedu@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8574267.htm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SCIENCEPAPER ONLINE

用行为改变情绪

用行为改变情绪——快速获得正能量的十种方法 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某些事件和想法会让人产生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行为。比如我们有幸福的感觉,我们就会微笑;我们感觉害怕,我们会逃离。 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却颠覆了传统的“情绪决定行为”的因果关系,他强调情绪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提醒我们往往只注重情绪对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行为对情绪的调整。 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的结果,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表现”原理,这一原理颠覆了传统的“情绪决定行为”的因果关系,通过实验证明,特定的行为也可以决定相应的情绪。詹姆斯认为,“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 那就表现得你像是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人们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正面的情绪,;实现积极的“正能量”积聚。这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变得简单易行:如果你想变得快乐 那先微笑吧;如果你想变得自信,那先昂首阔步吧。 下面附是书介绍的十种方法,可以快速地用行为改变情绪,从而获得正能量,朋友们不妨一试。 一、行动力:拉我—-推你 把一个物品推远(表现得你不喜欢它),就会使你不喜欢这个东西;而将其拉向你(表现的就好像你喜欢它一样),就会使你对其产生感情。下一次,当你碰到甜品或巧克力时,仅仅将盘子推远就行了,这会使你感觉到自己的欲望逐渐消失。 二、节食:使用非惯用手吃饭 当你使用非惯用手吃饭时,你表现得仿佛自己在做一个不同寻常的行为。因此,你会更加关注自己吃饭的动作,而不是什么都不想只是简单的吃饭。如此,你就会吃得更少。 三、意志力:绷紧身体 绷紧肌肉会增强你的意志力。下一次你需要戒烟或者拒绝一个蛋糕时,握紧拳头、收缩肱二头肌,或者手中紧握一枝笔. 四、毅力:坐直了,交叉双臂 在一些实验中,实验人员让志愿者解难题并记录他们坚持的时间,坐直了、双手交叠的人坚持时间比其他人长一倍。确保你的电脑显示屏略高于你的视线,当你遇到难题时,交叉双臂。 五、自信心:有力的动作 为了增强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你应该做出强有力的动作。如果你是坐着的,就往后倚、目视高处并将双手交叠放于脑后。如果你是站着的,双脚在地上放平、挺胸抬头,双臂放在前方的桌子上。 六、拖延症:找一个起点 如果你想克服拖延症,表现得好像你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很感兴趣。花一点时间开始做那件你一直逃避的事情,然后你会突然发现你很想完成这个任务。 七、创造力:打破传统思维 如果你要想出新主意,那么你就要以新的方式行动起来。花点时间在屋里来回走动,确保你的路线尽量曲折蜿蜒。如果这样还不能让你思如泉涌,那么就绘图、画画、做雕塑等,

行为改变理论与基本模式

行為改變理論與基本模式 彰師大蕭教授金土 壹、學習 一、學習-----日常生活-----心理歷程。 二、心理歷程/學習------行為持久的改變/學習------易觀 察與解釋。 三、行為持久的改變可解釋 1.一再練習新行為養成 2.有意無意舊行為消除行為改變現象 貳、行為改變內涵 一、行為是怎樣改變? 二、何以會改變? 三、改變得像什麼情況方合格? 參、關心課題 一、探究個體在環境中怎樣學習/養成行為。 二、環境怎樣安排才能引發個體產生預期行為。

壹、行為改變的意義 貳、為論者的人性觀 一、刺激、反應的連結論 1.S-R產生情緒學習 (1)行為的基本單位是S(stimulus)與R(response)。 (2)個體由於學習的關係,就會把簡單基本S-R組成新 的比較複雜的反應。 2.衍生行為原則 (1)頻率原則:對某一特定的刺激所做之某一特定的反應 次數越頻繁,就越易於再對該刺激做同一之反應。 (2)時近原則:對某一特定的刺激所做的某一特定的反應 越是最近發生者,則該一反應就越容易再產生。 3.貢獻:可觀察與說明行為之連結。 二、快樂論 1.快樂主義(Hedonism)---認為人對其所作為感到快樂,就會 再度採取相近的作為以獲取樂趣。 2.學習定律 (1)練習律:與頻率和時近原則互為發明。

(2)效果律---增強作用:S-R之連結不僅再於時數越接 近或很多次,重要因素在於反應之後果。 3.學習行為 (1)感應行為:有感於刺激而發生反應,如果能控制刺激 將可控制反應。 (2)操作行為:個體對環境加以操縱控制行為。 三、環境決定論 1.控制環境因素:行為後果假設可左右行為的習得,那麼控 制行為的後果,就可以控制行為之產生。關鍵在於嚴格安 排行為所產生的環境。 2.施金納箱:老鼠行為可因環境特別安排而有顯著改變。 (1)逃脫行為。 (2)防患行為。 3.編序教學:把複雜的S-R連結,分析為較簡單的基本型 態,再應用行為之快樂論的原理,一步一步的控制其行為 後果,以產生行為變化。 參、行為報應關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