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姓名:李培志授课时间: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 1.名解 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 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颂”《诗经》 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 (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 (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 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 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eg:《幽风·七月》《郑风·臻洧》 ②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平时自然的写实风尚。eg:《幽风·东山》《周南·关雎》 4.影响:(1.)“风雅精神”——现实传统 ①《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篇章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第二编)第二章 汉代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第二编)第二章汉代 辞赋 一、背诵默写篇目:《刺世疾邪赋》 二、解释:1、骚体赋2、新体赋3、京都大赋4、抒情小赋5、《七发》6、司马相如7、王褒8、扬雄9、《两都赋》10、赵壹 三、填空 1、“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这句话选自贾谊的 《》,此文是以写成的一篇抒怀之作。作者的另一篇 赋作《》,阐明了自己对生死、祸福达观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 倾向。 2、枚乘是群体的杰出代表,《》载乘赋九篇,其《》、《》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 《》最为著名。 3、《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涉及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 《》的论述相关,而《七发》一文的理论渊源可以从 《》找出。 4、《七发》在体制上沿袭了《》的《》和 《》,区别是《七发》把铺排对象作为因素加以了处理。《七发》一文中以一段的描写最为精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描写对象写成是一支声势显赫的。 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和,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 “”。 6、去世和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坛上以赋见称的作家有、、等。 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和《》,此外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的《》,针砭崇尚神仙之事的 《》,号称历代宫怨作品之祖的《》,还有 《》、《难蜀父老》等等作品。

8、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作者虚构了、和三人。文章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领起,中间用铺叙,篇末 又用结尾。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并间杂。 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了,如描写游猎主要用,这就使得文 章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 9、汉武帝以后至、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父子的汉赋作品也颇 有文采。 10、汉宣帝时,上层社会发生了一场关于乃至 的讨论。在这场辩论中,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 合理性,对以为旨归的流派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在这种思 潮支持下,以“”为特征的赋,取得了较大成绩。 11、王褒的赋作主要有《》和《》。扬雄赋作中, 《》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四篇是他的代表作。刘向的赋多不出《》窠臼,刘歆的《》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较有影响。上述赋中,是西汉 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是《》。 12、东汉初年,面对都洛、都雍的争论,作了《》,这篇 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京都赋题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的《》,的《》也占有一席之地,的 《》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为作者赢得“辞赋英杰”的声誉。 13、东汉抒情赋主要分为和两类。前者开了后代 文学的先声,其殿军人物是,代表作品为《》。另外, 的《》和的《》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为后者注入巨 大活力的人物是,除了大赋作品,他也写了《》、《》等抒情之作。此类作品中,的《》是东汉早期的重要作品, 的《》和它在基本精神上多有相承。东汉末年,创作的 《》、《》等此类作品也别具特色。 四、简答 1、简述汉赋的发展脉胳。 2、汉代骚体赋、大赋和抒情赋各有什么特点。 3、简析贾谊骚体赋作品及创作特点。 4、简析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汉代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 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 《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内容极其丰富。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录 分期 神话传说 诗歌总集 屈原 第二部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展开 分期 神话传说 诗歌总集 屈原 第二部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展开 编辑本段 分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高教版 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编辑本段 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上古神话女娲补天

上古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始祖神话)、盘古开天(创世神话)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大禹治水(洪水神话)、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反映抗争精神) [1]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战争神话)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编辑本段 诗歌总集 一、名称 诗经之《周南·桃夭》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墉风·载驰》据《左传·闵公二年》所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难确考。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种臆测。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有上层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层的“士”,“风”类诗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同时这类诗歌大多是集体创作的。 四、《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三百来源和编订,先秦古籍无明确记载,历来有三种说法: 1、采诗说: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①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②西汉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③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④《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震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⑤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2、献诗说: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①《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邵公谏厉王弭谤》)

秦汉文学教案

秦汉文学教案 第一编第二分编秦汉文学教案(33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1课时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2课时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6课时第四讲:司马迁与《史记》 8课时第五讲:两汉乐府诗 4课时第六讲:东汉辞赋 4课时第七讲:《汉书》及东汉散文 4课时第八讲:东汉文人诗 4课时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秦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嬗变与分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 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 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 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 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 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 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汉 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势力夺取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土地财富集中问 题仍没解决。统治集团外戚、宦官长期争斗、吏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黄巾起义 和各路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被魏取而代之。秦汉文学就是从秦始皇统一到三国时 期魏代汉,这一时期的文学。 一、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 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第一,汉代形成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事 实上,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p买臣,“召见, 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汉书・�p买臣传》)�p买臣同时向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武帝还令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 读物,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类作品。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

(完整版)(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一) 一、选择题 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 〔1〕谢灵运;〔2〕谢脁;〔3〕沈约;〔4〕阴铿;〔5〕鲍照。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 〔1〕多用谐音双关;〔2〕语言自然质朴;〔3〕多用五言四句形式;〔4〕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 〔1〕《典论》;〔2〕《文章流别论》;〔3〕《文心雕龙》;〔4〕《诗品》。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 〔1〕贾谧;〔2〕石崇;〔3〕陆机;〔4〕潘岳。 5、三国后期的士人群体主要有 〔1〕建安七子;〔2〕正始名士;〔3〕竹林七贤;〔4〕竟陵八友。 6、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观点的是 〔1〕葛洪;〔2〕曹丕;〔3〕陆机;〔4〕挚虞。 7、下面哪些属于“四声八病” 〔1〕猪肚;〔2〕正纽;〔3〕蜂腰;〔4〕凤尾。 8、下列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1〕阮籍;〔2〕陈琳;〔3〕阮瑀;〔4〕曹植。 二、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你认为不正确的理由〔每题8分,共16分〕 1.与南方迥然不同的北方风物使庾信的诗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2.由于永明体作家提倡四声八病,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无犯其病者。 三、默写〔每题6分,共12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2、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鲁迅说陶渊明的《咏荆轲》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何道理? 2、曹植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何变化? 3、简述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五、论述题〔1题8分;2、3每题15分,共38分〕 1.归纳王聚《登楼赋》各段大意和全篇中心思想,谈谈其写作特色。 2.说说“辞”的定义与“赋”的区别以及辞演变为赋的过程。归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中心思想。 3、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2〕〔3〕。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3〕。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先秦文学 1.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 ●作者的流变 ●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 2.上古神话 ●神话定义《山海经》 ●神话分类 ●民族精神 ●思维特征 ●神话历史化 ●对后世文学影响 3.诗经 ●名词解释:风雅颂,三家诗词 ●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婚姻爱情 ●现实精神 ●艺术特点赋比兴,四言为主,语言生动 ●地位影响 4.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 ●尚书春秋春秋笔法 ●左传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的艺术特色 ●感情色彩 ●叙事手法 ●描写人物 ●言近旨远 ●国语文学特色 ●战国策文学成就 ●对后世文学影响 5.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论语老子孟子 ●墨子庄子过渡 ●荀子韩非子成熟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论辩缜密 ●气势浩然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寓言为主(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形象诙诡 ●语言诗意 ●后世影响传统文化源泉,散文创作典范,语言艺术成功 6.屈原与楚辞 ●文化政治背景 ●楚辞离骚艺术成就 ●屈原其他作品九歌天问等 ●楚辞流变,后世影响 (二)秦汉文学 1.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生成 ●汉代文学基本态势 ●文学经学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和分期 2.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3.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 ●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艺术特色 ●扬雄四赋

●西汉其他赋家 4.司马迁与《史记》 ●发愤著书说与《史记》“三家注”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因果 ●条理清晰 ●人物刻画 ●人物广泛 ●共性和个性结合 ●多维透视法 ●旁见侧出法(互见法) ●风格特征 ●画面宏阔 ●浓郁悲剧气氛 ●传奇色彩 ●雄深雅健 ●地位和影响 5.两汉乐府诗 ●乐府诗与《乐府诗集》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贫富悬殊男女爱情乐生恶死 ●叙事手法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详略得当 ●题材丰富 ●人物栩栩如生 ●诗体演变 6.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两都赋》的艺术成就 ●《二京赋》的艺术上的突破 ●《两》《二》之辩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7)

202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7)第三章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后二者,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的表示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示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运用: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吊屈原赋》。 二。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如《旱云赋》。 ②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示。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记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综合运用:比力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别离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则大抵呈现为过渡状态。 一。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示。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赋作比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二。遣词造语方面,枚乘赋作繁难华丽,贾谊赋作质朴无华。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1.司马相如 识记:开创大赋的是枚乘,大赋创作的高峰是司马相如 理解: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司马相如,字长卿,少好读书,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告病免官。武帝即位,爱好辞赋,相如因《子虚赋》得武帝召见,续作《上林赋》。后因病免宫,退居茂陵卒。今存《子虚》、《上林》、《哀秦二世》、《大人》四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实为一篇,称《天子游猎赋》。 简单运用:《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不雅效果。 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图》是要讽谏,有扶正倡俭的意思。作品的绝大部分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囿铺排夸饰,对天子的讽谏之意,乃是采取反言正出的曲折笔法写就,这便使讽谏往往成了颂扬,也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天子游猎图》存在着创作意图和客不雅效果的反差,讽谏意义比力薄弱。 综合运用:《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之称。 ●战国策: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西汉刘向整理。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强,对后世的文、赋 有重要影响。 6、诸子散文: ●论语: 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时期。 ●孟子: 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提倡仁政、王道、民贵君轻。 ●庄子: 战国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 ●荀子: 战国荀子著作集,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韩非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XXX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XXX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题——简答题及答案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3.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4.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5.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6.简述“楚辞”名称源流。 7.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8.简析《离骚》题义。 9.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10.简述乐府诗歌的分类。 11.简述西汉初年政论文的特点。 12.比较《汉书》与《史记》在思想与写作上的不同。 13.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14.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5.简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16.简述XXX诗歌的艺术成就。 17.简述XXX《咏史》八首的艺术成就。

18.简述XXX诗歌的内容。 19.简述《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 20.简述XXX前后期诗风的不同。 21.简述“永明体”(新体诗)的历史地位。22.简述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3.简述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 24.简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25.简析《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 26.简述XXX《燕歌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27.XXX的《白雪歌》有何艺术特色7 28.XXX说XXX所创的新题乐府。 29.简要说明XXX的发展过程。 30.简述XXX《无题》诗的艺术特色与影响。31.XXX说南唐词与酉蜀词的区别。 32.XXX说XXX词的内容和词境。 33.简述XXX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34.简述XXX诗歌的艺术特点。 35.简述XXX诗歌的风格特点。 36.简述北宋词发展概况。 37.略述XXX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2021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答案版

2021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答案】D 【解析】相传为伊耆氏(即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说指尧)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是蜡祭时的祝词,它以“咒语”的形式,表达了初民企图控制或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考点】上古神话传说 2.【答案】B 【解析】同样是使用借喻,《小雅·鹤鸣》则是用一系列的物象作比,而不是塑造完整的形象:“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考点】《诗经》的文学成就 3.【答案】B 【解析】《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它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笔法)和微言大义,暗喻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简明,与《尚书》的佶屈聱牙不同。 【考点】《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4.【答案】D 【解析】《国语》。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整体风貌质朴平实。 【考点】《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5.【答案】A

【解析】《孟子》文章的艺术特色。①《孟子》的散文淋漓尽致,宏论雄辩,不容置疑。A.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如《齐桓晋文之事章》。②《孟子》文章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A.典型事例。如以羊易牛。B.比喻。如舍鱼而取熊掌。C.寓言。如“揠苗助长”。 【考点】《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6.【答案】C 【解析】《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作品。这是一组祭神的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九歌》是屈原被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祀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九歌》的基本风貌清新凄艳,深情幽渺。 【考点】屈原的其他作品 7.【答案】A 【解析】李斯《谏逐客书》特色:1.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2.对比鲜明,事理昭彰。【考点】秦代散文和李斯 8.【答案】A 【解析】在汉初众多的政论散文家中贾谊和晁错最具代表性。他们的文章,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情或浓郁,纵横驰骋,成为“大汉鸿文”的标志。 【考点】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9.【答案】C 【解析】《报孙会宗书》是杨恽给友人的回信。以自然流丽的文笔摹画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而其中又深含苦中作乐的无奈和怨愤。 【考点】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10.【答案】B 【解析】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

秦汉文学教案 (4)

第一编第二分编秦汉文学教案(33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1课时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2课时 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6课时 第四讲:司马迁与《史记》8课时 第五讲:两汉乐府诗 4课时 第六讲:东汉辞赋 4课时 第七讲:《汉书》及东汉散文 4课时 第八讲:东汉文人诗 4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秦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嬗变与分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汉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势力夺取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土地财富集中问题仍没解决。统治集团外戚、宦官长期争斗、吏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黄巾起义和各路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被魏取而代之。秦汉文学就是从秦始皇统一到三国时期魏代汉,这一时期的文学。 一、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第一,汉代形成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事实上,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硃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汉书·硃买臣传》)硃买臣同时向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武帝还令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类作品。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事见《汉书·王褒传》)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诵读辞赋的兴趣依然很浓,就连贵族妇女也主动参与,出现了像王逸《楚辞章句》这样的专门著作。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虽然诵读辞赋者并未都成为辞赋作家,但汉代许多人确实是从诵读辞赋开始而顺理成章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扬雄少而好学,“顾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他诵读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赋,并且加以摹拟,他本人也成了汉代重要的作家。王逸著《楚辞章句》行于世,他还创作诗赋等作品多篇。汉代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汉代的文人也以辞赋家居多。 第二,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古代文学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精编 〔暂缺秦汉文学、清代文学〕 2015 涉外文新下载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2诗经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5屈原与楚辞(二)秦汉文学 1秦及西汉散文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3司马迁与史记4两汉乐府诗5东汉辞赋6汉书及东汉散文7东汉文人诗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2两晋诗坛3陶渊明4南北朝民歌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 (四)隋唐五代文学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唐初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3李白杜甫 4大历诗风5韩孟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10晚唐诗歌11李商隐12词的初级及晚唐五代词(五)宋元文学…… (六)明清文学…… 〔七〕近代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