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大赋主客问答的例子

汉大赋主客问答的例子

汉大赋主客问答的例子

《汉大赋》主客问答是中国古代文化珍宝之一,它以对话的形式

传递着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我们现代人依然有着启示和指导意义。以下是几个主客问答的例子,让我们一起欣赏并思考。

1. 主:吾不能语人,能意人。客:人不通意,何以可得?主:

吾意其不可意,尔何意哉?

这是一组非常有哲理的问答,主持者表达了自己无法用语言来表

达思想的痛苦,客人则认为人不通意,如何能理解他,主持者又反问

对方,因为他的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不期望别人能理解,这对我

们现代人提醒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2. 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忽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组主客问答表达了诗人在别离时的伤感和留恋,客人则应和着

诗人的感受,用简单而温馨的语言来打动诗人,这突显了中国文化中

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

3. 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居,无辟人之毒。客: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何偏见之有?

这组主客问答的内容中,主持者引用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告诫人们,生命短暂,要珍惜每一个机

会,与人相处时,应该以善良和宽容为准则,客人则补充了“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建立专

业的知识体系,这对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启示。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汉大赋》主客问答的内容富

有哲学、文学、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

的个人修养和情感交流,也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要

多读这些古典文化经典,保留优秀的文化传统,把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人实际,不断引发启示和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 展开全文 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 二、汉代骚体赋及其流变 三、枚乘与司马相如 四、东汉辞赋与张衡 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 (一)汉赋的涵义 汉赋是兴盛于汉代的,以体物为内容偏重,以铺排夸饰为其艺术特点的便于吟诵的散文文体。 1、关于“体物为主” 体物,即描摹景观和器物。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洞箫赋》《屏风赋》《柳赋》 《笙赋》《扇赋》《灯赋》 2、关于吟诵 吟诵也就是带着特别声调的朗诵。 这恰恰显示了汉代文学过渡性的特点。汉赋已经是较为纯粹的书面文学样式,但仍追求声韵的和谐、语句的整齐,以求诵读时的朗朗上口。 3、关于汉赋这种文体的名称由来 一种认为取于诗六义中的第二义,风赋比兴雅颂,赋,即“铺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另一种认为赋之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取义于诵读。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 还有第三种综合意见,认为赋作为文体之名,兼取铺陈与诵读二义。 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 (一)汉赋的涵义(二)汉赋的来源 “诗源说”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 “辞源说” 《离骚序》又说《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战国诸子说”刘师培“诗赋之学,亦出于行人之官” (二)汉赋的来源 汉赋即是在《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文学样式。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刘勰 赋的产生与楚地创作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就现有资料来看,赋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楚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到“屈原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就都是以赋名篇的作品。 《登徒子好色赋》已经具有散体赋的结构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赋篇》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纵,又善连横;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秦汉文学常识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钜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乐府诗也有许多五言名篇。西汉时期,七言句子大量出现.曹丕的《燕歌行》 汉代文学的发展,四个时期。 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3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张衡集中体现了汉代文学的历史转变,从他开始,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京都大赋也发展到顶点。 汉代乐府民歌:思想内容:暴露战争罪恶,反映人民生活痛苦,描写家庭男女问题悲剧,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艺术特色:娴熟巧妙的叙事技巧.自由的诗歌形式(杂言体,五言诗)和朴素自然的语言特色 五言诗:起源:五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大抵五言诗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古诗十九首:简介:东汉末年中下层士人学习民歌所写的五言诗。不是一人之作,也不是一时之作。原数不只十九首。艺术特色:长于抒情。善于运用比兴来抒发感情语言浅近自然,明白晓畅,意蕴丰厚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艺术成就:高超的叙事技巧。杰出的人物刻画语言艺术1、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2、叙述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3、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富有表现力。 班固,字孟坚。《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幽通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由纪(12篇)、传(70篇)、表(8篇)、志(10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思想《汉书》思想不如《史记》深刻开阔,儒家正统思想的色彩较浓。艺术特色1、不像《史记》那样绘声绘色夸张场面、渲染气氛、描写情节,而是在娓娓叙谈中简炼准确地勾画人物,使各样人物的心理神情也跃然纸上。 2、叙事详密谨严,语言简洁规范、整饬富赡 《吴越春秋》赵晔所。共十卷,前五卷的叙事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成就:一.兼采众体的结构形态。国别体。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依次展开,这又和编年体的《左传》有相似之处,二,具有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1.形象鲜明的人物2.曲折多变的情节3.荒诞浪漫的色彩 汉赋:内容:汉赋侧重“体物写志”。其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结构: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

汉大赋主客问答的例子

汉大赋主客问答的例子 《汉大赋》主客问答是中国古代文化珍宝之一,它以对话的形式 传递着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我们现代人依然有着启示和指导意义。以下是几个主客问答的例子,让我们一起欣赏并思考。 1. 主:吾不能语人,能意人。客:人不通意,何以可得?主: 吾意其不可意,尔何意哉? 这是一组非常有哲理的问答,主持者表达了自己无法用语言来表 达思想的痛苦,客人则认为人不通意,如何能理解他,主持者又反问 对方,因为他的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不期望别人能理解,这对我 们现代人提醒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2. 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忽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组主客问答表达了诗人在别离时的伤感和留恋,客人则应和着 诗人的感受,用简单而温馨的语言来打动诗人,这突显了中国文化中 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 3. 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居,无辟人之毒。客: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何偏见之有? 这组主客问答的内容中,主持者引用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告诫人们,生命短暂,要珍惜每一个机

会,与人相处时,应该以善良和宽容为准则,客人则补充了“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建立专 业的知识体系,这对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启示。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汉大赋》主客问答的内容富 有哲学、文学、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 的个人修养和情感交流,也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要 多读这些古典文化经典,保留优秀的文化传统,把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人实际,不断引发启示和思考。

赤壁赋赏析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 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 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而后赋虽也设为主客,主客之间也以宴饮游乐始:“二客从余过黄泥之坂……行歌相答……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但二客却不能像前客一样与苏子始终同趣,当苏子游赤壁断岸时,“二客不能从”,显示了主客之间情致之异,和作者的孤寒之情。至于末尾部分的“须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兴萧索正和前赋末尾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前赋的主客之间,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谐并未成为思想交流的障碍,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础。主客先后坦言对个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沟通之后主人才翻进一层,以带有禅意的哲思开导客人思想的淤塞。当然,如果我们还记得苏轼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就会明白,客方的人生如梦、个人渺小思想其实也是苏子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所以,主客问答的内容又分别代表了苏轼思想中对立互抑的两个侧面。主之答客,不仅替客破闷,而且自通关节。而在后赋中,主客的感情交流既停止在一个浅表的层次,思想之间更形不成碰撞或互慰。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主客除了在开头寻找酒菜以消良夜时兴趣相近略有问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别是在苏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间并没有形成问答交流,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借一只突兀的孤鹤意象来寄其情怀。文章的末尾部分虽采用主客问答体,然此客非彼客,他是与“二客”风马牛不相及的梦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赋中与苏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而且他与主人之间的问答也是引而不发,他只以一句“赤壁之游乐乎”挑动苏子的心弦,使之发出袅袅的余音。这不仅在文赋的结构上实属变体,即使仅从形象而言,也已不纯,它反映了后赋主客关系的松散性。这是两赋主客关系的主要区别。 这种主客关系的紧密与松散之别,与情思起伏幅度的大小共同决定了两赋或以动荡见奇、或以平进示幽的不同结构。而结构的差异则表明了作者在写作两赋时,松弛与紧张两种不同的创作心态。前赋结构在张弛有度、首尾圆合中表现出的完美性,是苏轼才情没有受到精神压抑的自由松弛心态的体现。惟有在这样的心态中,创作才会出现不可重复的高潮,技巧才会融化到不见痕迹的境界,使思想与感情表达如那只滑翔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境的小舟,全然感觉不到局限羁绊,全然不见安排与勉强。前赋的感情与思想表达之所以令人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舒畅自然,从而被视为文赋一体不可再

汉大赋主客问答的叙事特征

汉大赋主客问答的叙事特征 汉大赋主客问答,有别于两晋南北朝骈体文人的自由论说,是带有强烈政治意味的赋。它注重以华丽铺张的辞藻堆砌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其创作手法已不同于先秦两汉诸子寓言或纵横家的策士游说,而是借助于雄浑壮伟的篇章来抒发豪情壮志,显示其独特风格。今天我们从主客问答这一角度去分析,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曹植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思想。 曹操的《短歌行》在汉大赋中最具代表性。开头三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即赋诗言志,用此作题表明了一种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五六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用《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形容时间短促,忧虑之深;“激清”“流浊”比喻世风衰颓,前途暗淡,当事人内心忧愁郁闷。下面又以七、八句设想出几个问题来发议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以拟人手法将主人公比作贤能之士,表达其向往贤人君子之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以夸张手法形容周公吐哺的典故,形容自己在求贤若渴的情况下,也仿佛周公那样地礼贤下士,请求天下人才都到我这儿来吧!可以看出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望,希望人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全诗用语质朴、自然,无浮艳雕琢之气,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吹拂着读者的心胸,极易被接受。

《陌上桑》中一问一答的对话中表现出来。少女罗敷追求的是什么?她自己也不清楚。在这里,她用诗意语言对自己做出了回答,“自信为罗敷”——我相信自己就是“行者无疆”(《庄子·天运》)。《列女传》所载孟姜女故事亦源于《陌上桑》。《陌上桑》中女子回答丈夫询问她追求什么的问题:“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陌上桑》用女子和主人公见面问候、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有关目的、身份等简单的情况,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追求的目标,并且认真陈述了理由。这样的开场白既很平淡,又令人信服,它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却因直截了当而很有效果。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谈苏轼《前赤壁赋》对汉赋的承变及意义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谈苏轼《前赤壁赋》对汉赋的承变及意义【摘要】作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赋包括汉大赋和骚体赋。汉大赋的典型特点是主客问答的形式、四言一顺的铺陈、韵散结合的句式、体物为主的内容、凭虚夸饰的风格等;骚体赋则直承屈骚,以抒情议论为主,名物铺陈为次。苏轼《前赤壁赋》继承了汉赋的诸多特点,但又有糅合和新变,使文章灵动跳脱,改变了汉大赋主物文学的特征,转而主事,便于论辩和说理,为赋体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前赤壁赋》;汉赋;主客问答;主物;铺陈;主事赋体是一种源于先秦的古老文体,来源复杂。主流的观点有诗源说,如班固的《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后世亦多持此说,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就认为:“赋自诗出,分歧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有骚源说,东汉班固《离骚序》、清代程廷祚《骚赋论》、晚清姚华《论文后编》、当代学者易闻晓《楚辞与汉代骚体赋流变》等皆持此说。其他还有如纵横家说、隐语说、俳词说、说话艺术说、多元说等。最近踪凡先生在《赋源新论》中又提出新说:赋源于祭祀礼仪或先秦韵语。诸说各有道理迄今无定论,但赋至汉代大盛则是学界公论,并以骚体赋和汉大赋为最主要代表,形成汉赋特有的体裁特征。 一、以抒情议论为主要特征的骚体赋 “汉代骚体赋继承屈、宋等楚辞之制,最为根本的特点就是抒情,与汉大赋叙物判然为二。”无论是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凭吊

赋,还是后来的述志、纪行等变体,无不以抒情为主,间以议论说理。贾谊《吊屈原赋》中有:“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飘飘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蚓?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其实也是整首赋的要旨,皆以“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的愤懑为触发点,言志抒情、名物铺陈的篇幅较之屈骚大幅缩小,并以韵语出之。虽不似屈骚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仅抒一己之进退得失,但依然保留了骚体遗韵。纪行类赋作如东汉蔡邕《述行赋》,其在序言中就交代了创作目的:“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又起显阳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发遣余。到偃师,病不前,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这是蔡邕在公元159年从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到东都洛阳途中(到偃师托病而还),有感于时事而写的一篇托古讽今的作品。作者每经过一处,都对一处的历史进行追溯评价,借以抒发对当时宦官专政、社会黑暗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这篇赋作以述行为骨,以抒情议论为魂,情系家国,深得楚骚之精髓。虽然汉代骚体赋也有与汉大赋相结合者,由抒情转向体物,诸如王褒之《洞箫赋》、贾谊之《旱云赋》,但汉代骚体赋抒情为主,大略如此。 与屈骚相比,此两赋体现了汉代骚体赋的一些共同特点:“屈辞的情感融合了源于三代的政治理想、身系社稷的贵胄情怀以及南国楚

古代文赋表现手法主客问答

1.赋体主客问答形式的创造性运用 赋体常川主客之问相互问答驳难、最终抑客而场主的表现形式。一股说来,“主”就是作者,代表正确的思想:“客”是假设的,代表正确思想的对立面。《前亦壁赋》继承了这一形式。苏轼的创造在于,主客双方所代表的实际上只是当时他的思想的两个方面,主客驳准就是也内心两种思想情绪矛盾斗争的外化形态:而最终主说服了客,则反映了作者从精神危机中解脱出米,用适意白然的审美化人牛哲学取代了仕途失意、人牛尤常的苦间。宝然客的思想是作为否定对象而设立的,但也是苏轼当时确有的情绪。这科把自已内心矛盾设定为主客双方驳难的做法,能够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披露得更加全面,能够在有针对性的驳难中把道理闹析得更圳深透,也可以假借客人之口把木来难以正血自诉的情绪说得更加充分。 2.研散相间、错落有致的语言艺术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在句式和用韵方面都相当出色。就句式而言,文中有不少散句,也有大量对偶句和排比句,斯散相间,张地得体。其中穿插一些似对而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排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等等,与散句、偶句交互为用,文笔显得舒卷白如,顿有行云流水之妙。就用韵血言,与句式的整散错落和文情的抑扬起伏相呼应,韵脚也时疏时密,错落有致。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有时还把韵脚洛在句木显字的前一个字上,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镂,郁乎爸苍,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其中就是“昌”、“爸”、“郎”押韵。韵脚与句式的和诸,使整个文章读来声湖优美,语感十分流畅。历代文论家对此文倍加推票,唐庚称为“东坡《赤摩》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学习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巾所透落出的的围达《放)一也就是疏狂不羁、通脱豁达、葛酒题逸、高洁特立的扩达气质。而这种达气质又恰恰是苏轼最典型的个性。胡寅《酒边词序》说水词表现出一种“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指的就是苏词寓意高远,意境空灵、非知非绿,具有清雪高超的风韵。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间如梦,一尊还弱江月“,《江城子·密州出山猎》中的”老大聊发少年狂”等词语都节有广达的色彩。文如其人,词赋亦如此。一装烟雨情,别样人生关。一代大诗人苏轼距我们]已近千年,其留下的文化珍宝仍最发着分目璀噪的光芒。苏轼独特的人生内蓝,水远值得我们探求与借鉴,苏轼文学作品艺术魅力常存。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他在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 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 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

从《天问》看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从《天问》看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作者:段妮来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5期 段妮来 内容摘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刘勰这一段话,很明显地点出在楚辞中,特 别是离骚对汉赋的艺术特征具有重大影响。后世的研究人员在探讨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时,以举《离骚》这一例子为多,而《天问》一篇则较少,但事实上,《天问》中的某些因素亦明晰地 展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迹象。 关键词:天问楚辞汉赋 一.赋家之心 作为赋诗意义上的”赋”,《国语》中有最早的记载,“赋”本有颂诗之意,即班固 《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赋”的含义渐渐发生改变,即:动词演变为创作文法和文体形式,使用的手法也主要为铺陈直叙进而体物抒情。 而在楚辞当中,我们大致可以将屈原的作品分为三种类别:以《离骚》、《九章》为 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为第一种类别,此类别大部分表现的是作者心中的政治情怀;以《九歌》为 代表性的表达爱情主题的诗歌为第二种类别,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之深厚常使人印象深刻,令我 们唏嘘感叹、辗转难眠。以《天问》为代表的的作品为第三种类别,其中,抒情主人公的宇宙 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跃然纸上,背景广阔,视角的多方位呈现,令人心界澄澈透亮,作品内容 从微渺的小花小树到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河,凝神思索之后审定绳墨,独到的匠心进行谋篇布局 至作品完成,这些都是作者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的完美融合。前两种类别在屈原作品中被重点 呈现,屈原的“发愤以抒情”的主要风格由此而出。屈原的作品当中,远古神明与君臣,都是 其文学表现的对象,但表现内容却显得有些单一。但《天问》却推陈出新,首先,他的题材范 围极为广泛,有最远古的神话传说,亦有琐碎的日常生活,总括有一百七十多个类别,包含有 天地山川、草木河流、远古传说、天命人事等等。其次,作品跨度也极大,现实与历史、横向 与纵向、写实与虚幻皆有涉猎。题材范围与作品跨度的丰富与多样性使我们感慨作者想象力的 丰富及知识阅历的广阔。 楚辞的另外一个特征为长于铺叙、讲究铺张扬厉,但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从部分 作品当中明晰这一特征。去国远游、重华陈词是《离骚》的主题与特征,豪门贵族、极尽奢侈 的内容,我们则可在《招魂》中略观一二,但《天问》与之相比较,却有明显的差异,整篇文 章主要以“铺陈”为主,诉说自己于混沌天地、历史和现实的种种迷思,历史长河中,与屈原 类似之人,寥寥无几。同时,《天问》的叙述背景为神话这一母题,独到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以“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超时空意识形态,凝神聚虑、神与物游,追问的范围自远古 至今,横截面之广、纵向面之长令人咋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魄与度量从史前到眼 前更可谓万里挑一,作者一直在以灵魂、以气格盘问自己,风骨之劲,罕有人比。因而,自屈 原始,南方文学逐渐形成,其中注重想象的创作精华被汉赋得以沿袭与发展。 二.《天问》体式对汉赋的影响 史料中最早出现“楚辞”一词见于《史记》,起初,“楚辞”一词无具体指代,常被意 指楚人或楚地之文,经时间的沉淀后,逐渐形成具体内涵,即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新诗体的专称。刘勰尊崇他为“辞赋之英杰”,把他当作“衣被词人”。内容上的金玉相质及形式上的文

汉大赋

特点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其特点为:一、铺张扬厉、文绣鞶帨的夸饰;二、结构宏大、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三、词汇丰富,文采华茂;四、多用生字僻字,晦涩难懂;五、行文结构上多用问答体。 起源 关于汉赋的起源,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它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如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后来,齐梁时刘勰进一步说的:“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韵,爰锡名号,与诗画境。”(《文心雕龙·诠赋》)刘勰认为赋源出于《诗经》、“楚辞”,而定名于荀况、宋玉。清代学者章学诚对这种说法基本上也是肯定的。他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文史通义?汉志诗赋》)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的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着很多“歌诗”的记载,但同时就有着“赋诗”,即用口头朗诵诗的记载。赋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不合乐歌唱的,当时人们根据这个特点,把它称之为“赋”,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汉代经师在解释《诗经》时,又把它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而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正是铺张敷陈的意思。作为文体的赋在手法上也确有铺张的特色,于是有人把二者混同起来,认为赋体作品是由《诗经》赋的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实并不确切。 评价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说明这个文体在当时达到了高峰。清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大赋四大家 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苏子与客”并非作者的一体两面——就《赤壁赋》的情感与严爱军老师商榷

“苏子与客”并非作者的一体两面——就《赤壁赋》的情感与严爱军老师商榷-中学语文论文 “苏子与客”并非作者的一体两面——就《赤壁赋》的情感与严爱军老师商榷——就《赤壁赋》的情感与严爱军老师商榷 ■ 严加刚李雪松 《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刊载了严爱军老师《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透视〈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特征》一文。严老师认为:《前赤壁赋》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似“超我”,面向未来,遵循道德原则。 我们不同意严老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客”是“客”,“苏”是“苏”,二者并非同一个人。汉大赋“主客问答”固然有它的传统,但也不能包揽后世所有美文;至于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在苏轼身上更不适用,苏轼从来就是一个乐观的人,他在黄州活得很自在,交了许多文友。如要分析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之旅,那就必须要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客人搭台。 史料已考证出这个“客”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吴匏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字子京”。 在《赤壁赋》中苏轼有旷达的思想,但客人的“虚无消极论调”不是苏轼的。我

们不能因为苏轼被贬官了,就将“虚无消极”强加到他的头上。当然这个“虚无消极”也不是那个客人杨世昌的真情实感,而是误会之下的应景之谈。通俗地讲就是对话对到那个份上了,只能那样议论才合乎谈话的氛围,才不会尴尬。且看笔者具体分析赤壁那一晚主客二人的双重误会与真实心理。 一、一重误会在“箫声” 月白风清,山高月小,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想夜幕下的赤壁很容易让人产生幻觉,天是那么静,水是那么清,风是那么柔,月是那么朦。苏轼找到了那么一点成仙的感觉,浩浩乎、飘飘乎,羽化而登仙。此时的苏轼心情比较放松。但他终究是凡人,飞不起来。飞不起来就得坠入凡尘回归现实吧!于是二杯酒下肚后,苏轼自然又想起了自己的前途,想起了皇帝。他不好明说,只好“诗言志,歌咏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能与苏轼为友的客是何等精明。一听便明白苏轼的内心世界。客得想办法安慰好友苏子啊。于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就流淌而来。 苏轼本来心情就惆怅不爽,现在又耳听得如此凄切的箫声,便越发表情不佳了。于是苏轼以不理解的心里去问客的箫声“何为其然也”。麻烦了。客本来是默默地去配合苏轼的“歌咏怀”的,谁知现在却遭到苏轼不明就里的发问。客也不好点破说“我的箫声是为配合你忧郁的心情的呀”,只好环环相扣的编说下去了。于是就有了世人所谓的“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消极感叹。 二、二重误会在“曹操”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这个“客”上来就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样颇具文化气息的诗句来点到曹操。客以曹操为评论对象,那是有目的的。是为了抚慰好友,消除苏轼心理上的不平衡。三国那么多英雄,客为何独评曹操呢?皆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查阅!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赤壁赋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

《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 美内涵

从行文结构上看,《前赤壁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作者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文中的“客”与“苏子”看似两人,实为一人。二者的问与答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这种虚设人物问对的行文结构并不是苏轼的独创,而是源起《庄子》,承由骚、赋的传统文体形式,同时也是人的二重组合心理结构的真实映现。了解这一点,是深入理解和领悟《前赤壁赋》思想内涵的关键。 从现存文献来看,主客问对的文体形式早在《庄子》中就已普遍应用了。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庄子》各篇大多假设问对,借口代言,构建独特语境以传达抽象哲理。如《逍遥游》一文共涉及四则对话,即蜩、学鸠与大鹏,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惠子与庄子。他们在小与大、仕与隐、小言与大言、有用与无用等问题上观点相对。每一则对话中,前者代表着世俗的一方,孤陋寡闻,心为形役,后者则宣布或传达庄子真正的哲学思想,超然物外,一任自然。这种主客自由对话的形式,旨在打破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凝定固执的看法,从事物两两相对、并行不悖的辩证视角去注意对立思想之间的关系,反省这种对立的真实性,一直追溯到二者内在的相通性,即“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因此,这种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方式,

极大地活跃了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从而为历代作家所接受、效仿。如屈原《离骚》中最能体现其浪漫色彩的正是他所虚构的几次问对:女媭劝告、陈辞重华、叩问帝阍、三次求女、巫咸降神,既大大拓展了创作的自由度,增强了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汹涌澎湃、动荡不安的情感变化。他如苟况《礼》《智》赋作,宋玉《高唐》《神女》诸赋,皆沿用这种虚设人物问对的行文方式来展开全文。汉代散体大赋的创作,更是直接继承了这一形式,成为汉赋在结构形式上最为突出的特征。 苏轼对《庄子》一书情有独钟。他的弟弟苏辙曾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回忆苏轼读《庄子》时的情景:“……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因此,苏轼之文,最得力于《庄子》的浸染。《前赤壁赋》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明显接受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达生思想,而且在结构形式上,也是直接采用《庄子》主客问对的文体形式来展开全文。文中的“客”与“苏子”分别代表作者情感的正反两极,是一个人内心矛盾冲突的真实外现。这一点,也恰恰吻合人的二重组合的心理机制。 “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也就是说,都是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1 普遍采用虚拟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留下的痕迹,在散文赋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 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 辞藻丰富华丽。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朗读。 4 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发现。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模板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篇1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 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 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 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 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 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 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 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31)《赤壁赋》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31):《赤壁赋》 《赤壁赋》 苏轼 知识链接 一、创作背景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诗文中摘出诗句,告发他讽刺、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书李端叔诗后》)这是其被贬生活的真实写照。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附近有赤鼻矶,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赤壁。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舟游长江,与

友人在月夜泛舟赤鼻矶下,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随即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感慨。 二、常识 1.赋 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骈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风格,叫作“文赋”。《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七月既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