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种以赋为体裁的文学形式。汉大赋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

汉大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诗歌赋曲等文学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汉大赋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出现填补了当时文学市场上的一些空白,扩大了文学的领域。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精妙

汉大赋的构思非常精妙,它通过对历史、传说、神话等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魅力。汉大赋中的情节丰富多彩,充满着想象力和奇思妙想,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二、语言优美

汉大赋的语言非常优美,它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使文本的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汉大赋的语言特点是形式美和意境美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文本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真挚

汉大赋的情感非常真挚,它描写的是人类的生活和情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友谊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汉大赋中的情感表现非常细腻,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四、艺术手法独特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非常独特,它运用了许多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如描写、对比、象征等,使文本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汉大赋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使文本的表现力更为强大。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汉大赋通过对历史、传说和神话等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构思精妙,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独特,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是个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一方面是围巾鲜血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8.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9.宫体诗: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它是梁陈时期诗歌的一道奇特风景线。萧纲,徐擒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简答: 1.汉代文学基本态势:①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今古通的艺术追求;②汉代文人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③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④批判与赞颂的更迭;⑤文人的独立和依附;⑤从浪漫到现实; ⑥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2.贾谊散文风格: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纵横捭阖。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过秦论》。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受到压抑,因而笔端常带感情,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 3.汉赋的意义:①表现了一种昂扬旺盛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丰富了汉字和词汇,锻炼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功能。 ③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形成

汉大赋

对于汉赋的评论,一般都肯定其铺采摛文的立赋大体,而对思想的认识评论却纷纭不一。酌绎现存汉赋,儒家思想在汉赋中成为主要思想表现,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思想。主张以史为鉴,王道天下。如董仲舒认为,治世者其道同。法先王,主要是三皇五帝;其中禹最突出,出现22次,赤松子、伯牙子、伊尹等神仙圣贤分别只有11次。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疾苦,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从汉代初年的贾谊的赋就希望天人和谐,关心民生。他的《旱云赋》就是哀民之苦之作。孔臧《谏格虎赋》指出,乐至者,与百姓同之谓也。但是,在诸侯之位,不敢言游戏之乐(《子虚赋》)。因此,维护皇室权威,宣扬盛事气象,歌颂世界大同,与民同乐成为汉大赋的根本特征。而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张衡、班固等人的赋多是对帝王与政治的歌颂,大概因此,有人批评汉赋为倡优文学。 宣扬儒家教化思想,以礼法治国。因此,咏周孔之图书,陈三皇之轨模(张衡《归田赋》),到了“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班固《西都赋》),将之制度化。扬雄说,“大哉,礼乎!”主张建道德以为师友,仁义与为朋,感叹孟轲连蹇,犹为万人师(《羽猎赋》)。公孙乘《月赋》、公孙诡《文鹿赋》甚至认为,君有礼乐,我方有衣裳。更多的是宣扬六经。刘安《屏风赋》说,不逢仁人,永为枯木。发现鵩鸟,也要查考经书,不免可笑。《杨柳赋》说,“论道饮燕,流川浮觞,赋诗断章合陈阕志,考以先王《鵩赋》,览考经书,在德为祥。德义逸必致骄,骄必致亡。匪唯辛苦,乃至大殃。”东方朔《答客难》说:“圣人教化,太公修身、仁义时异事异。”则又具有了辩正发展的眼光。 圣贤王道思想。以圣贤为榜样,将历史圣贤化。司马相如在《难蜀中父老》中叙述思想的君主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天下晏如,因此要华夷一统,继绝业、奉至尊、休德政,显示了大汉帝国的气度。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精神培育了汉赋的作家,具有大丈夫品格的辞赋家积极用世,大多以赋为工具,忠君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连汉武帝也曾亲自写作了《李夫人赋》。诸侯王刘胜有《文木赋》描绘山上的文木说:“拂天河而布叶,横日路而擢枝”。激扬挥笔,凌云图画,对句骈俪,美仑美奂。枚乘有《七发》,相如有《子虚》、《上林》“自此(汉武帝)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史记·儒林列传》)因此,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赋文随之而发;司马迁忍侮立言,有不朽之《史记》。而这种人格精神与文化素质又直接体现在汉赋当中,所以,有时难免僵化。如就是好不好色,也要问问“何若孔墨乎?”(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赋》、《美人赋》)“朝闻道,夕死可也。”(司马迁《感士不遇赋》)儒家礼法思想是汉赋的宣传表现主旋律。由此言之,汉赋还是理性的文学。在这种背景下,大赋形成了上言富丽、下言德化的双重结构,尤其在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的赋中特别明显。 天人合一与尊礼尚施思想。汉代的富强与社会侈糜相竞风气成为汉赋表现的主要内容,成就了汉赋上言富丽下言德化的基本结构。我们会把汉赋的讽劝看成是盛世危言,是点缀;对于汉赋的夸耀,又采取批判的态度,忽视他的务实。殷尚信鬼神,率民以事神;周代尊礼尚施,孔子从周,敬鬼神而远之,所以,儒家重视人事。表现在汉赋中就是立足现实,书写大一统的汉代社会真实的历史与理想,在帝王生活以外,表现对象非常丰富。社会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持续发展的愿望以及事件器物等等。如刘向《请雨华山赋》写祭祀,王褒《洞箫赋》写乐器,班彪的《览海赋》写旅游,杜笃《论都赋》是奏疏等。汉赋抒情与批评的形式主要为颂风劝刺。这是汉赋的创造,也与经学儒学有密切关系。王延寿《梦赋》、《鲁灵光

汉赋

汉赋 第一节汉初韵文 ?一、骚体赋 ?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二、楚声短歌 ?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等。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刘邦短歌二首 ?统治阶级对楚文化的爱好与提倡,对汉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时楚歌、楚舞、楚声遍及全国。 ?“尚楚”风尚直接影响到文人的创作。汉人抒情写意,往往采用楚歌;汉人抒写贤人失志,往往借助屈原的形象,故创作出一批代屈子咏怀的骚体赋。骚体赋上承楚辞余绪而兴起,并成为当时赋体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节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一、形成和发展阶段 ?1 、汉初:高祖初年(前206 )—武帝初年(前140 )骚体赋阶段 ?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2、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大约二百年时间 散体大赋阶段。赋的鼎盛期,作家作品最多。国势强大,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汉大赋体现出的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强盛、民族生命力的美学表达方式。 汉大赋的主要内容 ?1、歌颂汉帝国强大声威,反映汉帝国的富庶,维护中央政权,维护汉帝国统一。

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 式自由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李、杜、白见课本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5、宋词: (1)繁荣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 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见课本42页) 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 6、元散曲: (1)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7、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 ① 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 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 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 (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其诗称为“诗史” 唐由盛转衰时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 现实主 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韵味绵长 《秦中吟》、《新乐府》 《长恨歌》、《琵琶行》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种以赋为体裁的文学形式。汉大赋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 汉大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诗歌赋曲等文学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汉大赋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出现填补了当时文学市场上的一些空白,扩大了文学的领域。 汉大赋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精妙 汉大赋的构思非常精妙,它通过对历史、传说、神话等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魅力。汉大赋中的情节丰富多彩,充满着想象力和奇思妙想,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二、语言优美 汉大赋的语言非常优美,它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使文本的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汉大赋的语言特点是形式美和意境美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文本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真挚 汉大赋的情感非常真挚,它描写的是人类的生活和情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友谊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汉大赋中的情感表现非常细腻,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四、艺术手法独特 汉大赋的艺术手法非常独特,它运用了许多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如描写、对比、象征等,使文本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汉大赋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使文本的表现力更为强大。 汉大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汉大赋通过对历史、传说和神话等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构思精妙,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独特,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新体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汉大赋的特点 (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西汉初期 这时期的赋在形式上近于屈、宋一体,通常称之为骚体赋。骚体赋抒情浓郁,句尾多缀有“兮”、“些”等楚地方言调节音韵,实际上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因此汉代人常把它的产生发展同楚辞紧密相连,称为辞赋。骚体赋的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吊屈原赋》作于他出任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江时,内容是借哀悼屈原的遭遇来发泄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艺术上激昂感愤,馀音浏亮,风格近似屈原的《离骚》和《九章》。《鵩鸟赋》在感伤身世的同时表述了一种人生祸福无常,故应“生不足悦,死不足患”,“知命不忧”的思想。艺术上采用人禽问答的结构方式和大量铺陈手法,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预示着新的赋体形式即将产生。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 汉大赋的美学特征与其艺术思维特点 作者:陈昕昕 [摘要]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虽然中华艺术的发端远早于汉代,如甲骨文散文记事、诗经赋比兴等艺术表现形式等,但是汉朝是中华民族继秦后的一个大一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达到强盛的时代。在这个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的时代,各种文化艺术(尤其是汉大赋)是都走向了自觉。各种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影响相对更为持久的一般都是艺术的创作观念、审美理想和思维特点等。本文主要就是试图从汉大赋的美学特征及艺术思维特点这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以便找出汉大赋兴盛及延及后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汉大赋美学特征思维特点 一、关于汉大赋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说明这一文体在当时达到了高峰。清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赋从体式上可分为大赋、骚体赋和诗体赋。

关于汉赋的起源,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它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如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两都赋序》)后来,齐梁时刘勰进一步说的:“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韵,爰锡名号,与诗画境。”(《文心雕龙·诠赋》) 刘勰认为赋源出于《诗经》、“楚辞”,而定名于荀况、宋玉。清代学者章学诚对这种说法基本上也是肯定的。他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文史通义?汉志诗赋》)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的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着不少“歌诗”的记载,但同时就有着“赋诗”,即用口头朗诵诗的记载。赋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不合乐歌唱的,当时人们根据这一特点,把它称之为“赋”,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汉代经师在解释《诗经》时,又把它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而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正是铺张敷陈的意思。作为文体的赋在手法上也确有铺张的特色,于是有人把二者混同起来,认为赋体作品是由《诗经》赋的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实并不确切。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 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体裁,相比诗词的脍炙人口,现代 人对赋的了解却相对较少,但是在古代,诗与赋可是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文学。陆机曾在自己的著作《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的观念,可见赋的兴盛,一篇优秀的赋论足以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 但相比贯穿整个历史,至今仍保持活力的诗歌,赋这一文学体裁在汉 唐时期的辉煌之后,却逐渐开始衰退,至明清时期,几乎已经彻底被淘汰了。这样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体裁,为何消失了呢? 赋的推动者司马相如,使它成为汉朝主流文学 "赋"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著有《赋篇》一书,让"赋"这个称呼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在战国时期,赋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 立的文学体裁,当时主流文体是诗和文这两种,《赋篇》全文也并没有采 用赋这一体裁。 真正开创了赋这一文体的是楚国诗人屈原。屈原所创作的《天问》等 一系列作品,风格介于与诗、文之间,语言充满诗意与浪漫,铺张恣意之 风迎面而来,但这些文章又无法像诗歌那吟唱,只能诵读。 于是后世史学家司马迁选用了"辞"和"赋"这两个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赋这一文体才真正出现。 不过屈原作品是后人为其命名为赋的,真正将自己的作品称为赋是西 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正是从司马相如开始,赋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主流 文体。 赋代表汉唐文化的载体,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自汉唐以来,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优点,讲究文采和韵律,又吸收了纵横家善用铺张排比的特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酣畅淋漓感,当时的文人中,诗歌虽然兴盛,但只是用于陶冶情操。 真正判断一个人的才识学问则要看他写赋的能力,擅长写赋而不会诗歌的依然是文学大家,但却从未听闻文人有会写诗而不会赋论的。 赋也被称为"汉代五绝"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学符号,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体。这段时期是赋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而赋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社会的繁荣发展 赋最辉煌的时期是汉、唐两代,而这两个朝代无疑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强汉北驱匈奴,封狼居胥,经略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盛唐威服四海,万邦来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下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最繁华强大的地方。 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自然给文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充足土壤。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奢靡之风盛行,文人的创作自然也从针砭时弊转向了歌功颂德。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散文晦涩拗口,难以传唱,诗歌虽然便于吟唱,却过于短小。既要有鸿篇巨制的气势磅礴,又要有朗朗上口的韵律感与美感,赋这一体裁应运而生,完美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赋的兴盛,根本原因便是社会的繁华。在汉朝之前,中原几乎从未有过如此盛世景象,赋被文人所青睐便是源于对社会发展的歌颂。 铺张、排张、对仗、用典等等手法的应用,塑造的便是赋这种词藻华丽,大气磅礴的文体,而这种文学美感和奢靡繁华的盛世相得益彰。

汉赋名词解释

汉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汉赋:汉赋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是吸取《楚辞》、《诗经》、荀子《赋篇》的体制词藻特点以及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的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半诗半文”的新文体。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京城、宫殿、苑囿、田猎、歌舞,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小赋篇幅

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骚体赋: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多抒发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楚辞体(骚体赋):由于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这一风尚影响到文人群体,产生了祖述屈原楚辞的骚体赋,即楚辞体。其作品与汉大赋正面的赞颂讽谕不同,其大都依傍于屈原,重在咏物抒情,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这种赋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汉大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故而此类作品被称为骚体赋。贾谊的《吊屈原赋》、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将从汉赋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汉赋的起源 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情感、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时 代变迁的感慨为主题的文学形式。汉赋的形成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密切相关,反映了人民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汉赋的特点 1. 抒发个人情感:汉赋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爱情、 友情、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慨。 2. 借景抒怀:汉赋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怀,使作品更具 意境和感染力。 3. 借古讽今:汉赋常常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与当时的社 会现实相结合,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思考。 4. 丰富的修辞手法:汉赋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 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三、汉赋的代表作品 1. 《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汉赋的巅峰之作。它以独 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2.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作品,通过描写孔雀 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3. 《长歌行》:《长歌行》是汉代文学家李广利的作品,以长篇叙事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表达了作者对于英雄壮丽事迹的赞美和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慨。 四、汉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汉赋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和思考社会的方式。汉赋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理念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 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以抒发个人情感、借景抒怀、借古讽今等特点为主要特征,代表作品有《离骚》、《孔雀东南飞》和《长歌行》等。汉赋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

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 一、儒家经典的创作和传承 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典的创作和传承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和《孟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道德观念。《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强调了人性的善和教育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赋的繁荣和发展 汉赋是两汉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其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在两汉时期,汉赋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赋作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等。他们的赋作品精美而华丽,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记载的丰富和系统化 两汉时期也是中国历史记载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如《史记》和《汉书》。《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系统化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是班

固创作的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不仅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四、道家哲学的流行和发展 在两汉时期,道家哲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庄子的著作《庄子》,他以幽默和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思想和观点。庄子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医学文献的创作和整理 两汉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重要时期。当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和《难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包括了医学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解释,进一步丰富了医学知识。 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体现在儒家经典的创作和传承、汉赋的繁荣和发展、历史记载的丰富和系统化、道家哲学的流行和发展、医学文献的创作和整理等方面。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历史、哲学和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文学-整理

古代文学-整理 秦 一《吕氏春秋》 1 成书时间: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现存典籍中第一部由集体攥写完成) 2 体例:《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3 艺术特色: (1)平实畅达的文风:有些文章精炼短小,文风平时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丰富多彩的寓言:《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点,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语言来论证。读书的寓言生动简称,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在中国语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李斯的散文 1 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 2 《谏逐客书》(秦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艺术特点: 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有极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秦疏的楷模。《谏逐客书》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 两汉 一汉赋的发展过程 (一)第一阶段: 1 陆贾:处于刘邦时期,汉代文化繁荣得益于此。是“陆贾赋”的开宗之人,贾谊受其影响 2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 3 枚乘:梁圆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代表作:《七发》(不叫

赋,却是典型的大赋)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二)第二阶段: 1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1)《上林赋》内容上的特点: ①帝国形象的塑造; ②一统观念的弘扬;(以文学作品体现这种要求的,司马相如是第一人) ③时代精神的体现; (2)《上林赋》艺术成就: ①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②主客观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通融; ③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④创造了一种巨丽之美,充满了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 2 扬雄:继承了司马相如之后,同汉赋发展产生深渊影响的又一大赋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 代表作:《蜀都赋》(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 四大赋:《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3王褒:《洞箫赋》是汉代咏物赋的代表作品。首次将乐器纳入辞赋文学创作中。 “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三)第三阶段: 1东汉京都赋兴起 2代表:班固《两都赋》(分别为《西都赋》《东都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 也确立了京都赋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张衡《二京赋》(《东京赋》和《西京赋》两篇) (四)第四阶段: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 赋是两汉四百年问最流行的文体,当时一般的文士都从事这种文体的写作,有不少的人还为此耗尽了毕生的才力。尽管它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很难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但后代仍有不少文学评论家把它看成是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只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才突兀出现。它们在被文人引入文坛之前,都曾作为一种通俗文学的形式,长期在民间流传。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是在战国后期的楚国开始兴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 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的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有着不少“歌诗”的记载,但同时就有着“赋诗”,即用口头朗诵诗的记载。赋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不合乐歌唱的,当时人们根据这一特点,把它称之为“赋”,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汉代经师在解释《诗经》时,又把它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而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正是铺张敷陈意思。作为文体的赋在手法上也确有铺 张的特色,于是有人把二者混同起来,认为赋休作品是由《诗经》赋的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其实并不确切。 根据现存材料,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苟子。《荀子》书中的《成相》篇,就是作者采用当时流行在民间的劳动号子一类讴谣体而写成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荀子》书中的《赋篇》也并非是荀子的凭空创造,其体裁也是流行于民问的通俗文学形式,由他吸收来进行尝试写作的。从《赋篇》的内容看,除《佹诗》外,写的是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表现手法完全是采用“隐语”,即后世民间流行的猜谜语的.方式,这也正是它的民俗性的证明。 在战国大力写赋的还有朱玉。宋玉也是楚国人,传为屈原的弟子。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这里,司马迁是把辞、赋区别来说的,辞即楚辞,属于诗的范围,而赋虽出于楚辞,但它韵散间出,更接近于散文。《汉书·艺文志》把辞和赋通称为赋,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宋玉的《九辩》是楚辞体,而其余传为是他的作品者都是赋,它们都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其开头部分用散文写明作赋的缘由,而主体部分则用铺张的手法来描摹所赋事物的情况,绝少楚辞的那样浓重的抒情成分,这正是赋体的特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