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三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事,但人类的认知规律并非无章可循。

如果你想学一门知识(技艺),起初,要记住大量概念或将要使用的工具的名称。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机械记忆为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当你掌握了大量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后,要想解决具体问题必需研究学科内容,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经过实验、推理、证明后,你能解决部分具体的问题。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逻辑推理为主。

当你积累了大量知识后,你就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你无须逐个验证,只凭经验就能锁定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你可以节省时间,快速解决问题。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直觉为主。

“机械记忆、逻辑推理、直觉”的关系图如下,T表示时间,Q表示学习能力。

由上图可见,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以机械记忆为起始点,逻辑推理建立于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直觉是前两者进一步提升。

与三种学习的境界一一对应,通俗地称为“死记硬背,刨根问底,融会贯通”。

入门与机械记忆

“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屡遭置疑。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对“死记硬背”有深刻地研究。他发现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即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过程遵循的规律。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字母组合,即抽象符号,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 等等。经过对自己的测试,他得到了以下图表。

虽然,机械记忆的学习效率低,但它是入门阶段必由之路。

文字与逻辑推理

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首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类的思想代代相传,不断积累。但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要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需要知道相关的背景或亲身的经历。仅凭文字信息很难完全理解事实,阅读是读者根据阅读的内容结合读者自己的认识展开想象,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纸的发明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书本革命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但书本仍有局限性。

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描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大多数人断章取义,以“不求甚解”大做文章,甚至成为懒于学习者的托词。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读书难,写书更难。

书是传播知识和记载历史事件的工具,促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交通明显落后于现在的条件下,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著有《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等,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如今,用不了一年时间大概可以游历徐霞客一生走过的旅游景点。由此可见,古人写出好书,会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足见书高档的消费品,甚至是珍宝。

对于古人,读书是既高雅又费神的学习方式。过去,书主要以文字记录信息,只有少量“图文并茂”。如下图,“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书信”。

而读书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但不要以为一遍就能读通。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只适用于非专业性的文章。反复阅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

背诵,而是展开想象力,反复思考。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见多识广。

对于学习理科知识,不仅要阅读大量信息,而且要注重实验观察到得现象,应用。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 在这个世界上,信息数量时刻在倍增。各类书籍和网络上的信息汗牛充栋。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也很多很多。而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最近几年,学生的考试题越来越灵活了。有的学生平时勤勤恳恳,可是成绩就是不理想。为什么呢?理没弄明白。有的学生平时小错不断。可是理通,考试往往成绩不错。于时我就想,学习也有不同的境界。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说改过有三重境界。套用一下,我觉得学习也有三种境界。从事上学,从理上学,从心上学。 第一种境界,从事上学。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让背,把知识点背下来了。背的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何联系,不知道。道理不清楚。老师讲一道题会做一道题。换换数字还是不会做。这种学法只能困死在题海里。困死在名相堆里。 第二种境界,从理上学。厘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更高的角度把握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干和系统。学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练好一个字就会写一类字。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的就是举一反三的重要。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知一而三的学习方法。取类比象就是古人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古人把世间所有的事物分成极为简单的类别。通过对他们内在通性的认识,达到把握一类事物的目的。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都是这样的分类。帮助我们去除表象从本质处学习和掌握事物。 第三种境界,从心上学。在《论语》中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这里说的“闻一以知十”就不是简单的“举一反三”了。《论语讲要》注,十非十件之意,而是周遍无遗。全都明白了。即所谓“了得一,万事毕”。圣人心与道通,犹如虚空,无所有而无所不有。通达明了世间一切的理与象。正如孔子所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内心清净,一门深入,得根本智的境界。我们只能心向往之。

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郑俊红 一、词语教学的现状 1、从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如:《小虾》的教学片断: 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我发现有些词语比较难读 (课件出示:大缸、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竹荫、钳子、立即、一副、搏斗、猛烈、小卵)。请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词语) 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这个教学片断,大家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小虾》的初读环节时,只是让学生齐读一遍词语便过了,不少中高年的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词语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自学,无须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于是,像这样忽略词语教学的现象出现。甚至有的老师还避过词语教学直奔文本讲解,又或是一读音、二记形、三解词老调重弹。这可是当今偶有的词语教学现状,这样的词语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2、从学生的习作水平分析:从学生在作文中我们也会看到大量词语使用不当的现象。 3、从学生的考试情况分析:每次单元考,学生在“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要求写词语”等题目上,正确率是85%左右,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写出错字、别字,又或是个别学生对词语理解存在问题,以致于无法正确使用词语。可见,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积累和运用是存在着问题。 二、词语教学的反思 看到这一系列的现象,我们不禁反思:为何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对词语的掌握会是如此不扎实?怎么办?语文教学的实践

告诉我们,关键词语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学生掌握得越牢固,学习成绩就越理想。因此,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与基础,中高年级更应该重视词语教学。那么名家的眼中词语教学又是什么? 1、名家眼中的“词语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最初是通过词语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掌握知识的工具。 薛法根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有血有肉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是不是语文课的主要标尺。 三、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既然词语教学如此不容忽视,那么,中高年级如何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呢?我认为可以沉入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老师教学的境界。 老师在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理解词语是要讲究方法与策略。词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如:还原语境法、区别比较法、操作演示法、适度追问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借助词典理解法等等, (一)、还原语境——词语教学的唯美境界。 虽然词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教学要因课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词语教学更有效的。今天,我着重给大家介绍还原语境法。 ★1、营造情境,感受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富有描述性的词语,它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营造出震憾人的情感语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词语,营造情境,使学生融入词语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感悟中感受到词语的意境美。 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学生去细心体会“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两个词。 师: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 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 ⑴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 ⑵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geming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geming理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一些历史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 ⑶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1934年写成了《雷雨》。这种天才式的读书境界,一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⑷第三境界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境界,我们自觉努力之后是可能达到的。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 ⑸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表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 ⑹我要补充的是,最好不是“寻找一个”,而是寻找几个。拿我自己来说,与我最贴心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作家里是陶渊明,在中国五四以来是冯至,在俄罗斯是契诃夫。 ⑺前几年我沉浸在契诃夫的文字里。他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能让我吃惊。契诃夫对“美的空费”常生伤感之情。他有篇小说叫《美人》,写的是主人公在穷乡僻壤见到两个美丽的姑娘之后生出的“惋惜美丽”的惆怅。去年我在云南一个哈尼族的村寨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竟然也产生了“惋惜美丽”的念想。 ⑻但给我带来最大的阅读愉快的中文书,还是五四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作品。读朱自清的文章、王统照的文章、冯至的文章......你能愉快地感觉到你在读很正直的、很厚道的、很有学问也很有灵性的人写的文章。 ⑼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说到契诃夫的人道主义时,写了这样一句:“现在我们有些文学作品缺乏契诃夫的善良”,我可以照着这个样子说,现在我们有些文章缺乏朱自清的厚道。 ⑽当然,寻找自己能与之“会意”的作家时,可以将眼光放宽些。 ⑾不要忽视并非文学界的作者的作品。实际上,文学界之外的人写的文章往往是挂着作家头衔的人未必写的出来的。像演员于是之写的《幼学记事》《祭母亲》就是绝好的文章,像画家吴冠中的文章篇篇可读。 ⑿不要忽视并非“大腕级”的作家的作品。实际上,所谓二流作家的有些作品是一流作家也未必写得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我推荐抒情散文,我也许会向他推荐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如果有人要我推荐哲理散文,我也许会向他推荐李健吾的《切梦刀》;如果有人要我推荐学者散文,我也许会向他推荐梁遇春的文章。还是举自己的例子,我以前写长篇论文,写剧评,起念写散文、随笔,是在读了百花出版社出的《梁遇春散文选》之后。 ⒀一个人不可能读遍天下书,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阅读的局限性。我上小学的时候,小伙伴好像都在读《七侠五义》之类的武侠小说,但我不读,而且立志不读武侠小说,因此我很可能与金庸先生的作品“失之交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选自《教师博览》,有删改)

论学习数学的三种境界

论学习数学的三种境界 发表时间:2012-01-04T10:24:58.1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2011年32期供稿作者:闫照建 [导读] 做数学.数学光看不做是不行的,结果就犹如入宝山而空手返。 商丘市第十五中学闫照建 清代词学家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实不但做大学问的人要经过这样三种境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也是能达到这样三种境界的. 比如我们学习数学,我认为也应该经历类似的三种境界: 一、做数学.数学光看不做是不行的,结果就犹如入宝山而空手返。数学必须得亲自去做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才能将书本知识化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成绩。无论是作为学生或老师,还是作为数学家都必须经历长时间地去“做数学”这一关.这正是所谓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吗?但数学光靠做题还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学习过程中不能老搞题海战,原因是一方面这样做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我们会因此失去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失去“研究数学”的机会. 二、研究数学.有人看到“研究”这两个字就害怕了,认为“研究数学”只有数学家才能正如自然的美景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数学王国的奇妙也绝对不是几个“数学家们”的特权!只要你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并想办法解决它,那么你就是在“研究数学”;只要你对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如痴如醉,并坚持不懈地去探究数学世界的奥秘,那么你就是在“研究数学”;如果你善于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那么你就是在“研究数学”!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揭示的就是这种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研究数学,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前无古人的发现!发现无处不在!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们怎样研究数学呢?其实“研究数学”并不高深,而且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只需要掌握几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就可以研究数学了. 首先我们可以将问题“倒过来”想.比如一道几何题,都有题设和结论的,假如题设和结论互换一下将会怎样呢?是否成立?每一个数学题都可以这样想的.如果做完题在反思的时候,倒过来这样一想,说不定你可以发现什么新定理呢!在这儿我举一个例子吧,大家都很熟悉“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当然证明这个命题也很简单,只需要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证明.可是我们如果倒过来想的话就会得到这样一个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个角平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呢?其实这个命题早是在1840年,数学家莱默斯(C.L.Lehmus)就提出来了.瑞士几何学家斯坦纳(J.Steiner,1796~1863)首先给出证明,因而这个命题后来就称为"斯坦纳—莱默斯定理",大家看看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很容易呢?其实这样的例子俯首皆是,数不胜数!有时候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做人也应该如此,假如我们和同学或老师之间出现矛盾时,能用这种“倒过来”的思维方式,也即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的话,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其实可以变得更美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生命在于运动,思维的精髓其实也在运动. 让我们思维“动起来”!最精彩的问题来自于运动的观点的运用!比如我们研究几何中的某个原本固定的点,你不妨让这个点运动起来试试看!会出现什么变化?我们大可不必让自己缩手缩脚,眼界开阔些,是否能让这个点运动到该边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呢?甚至整个平面或整个空间上呢?不想尝试一下吗?现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让这个点动起来,运动到底边一端时就会发现距离和等于一腰上的高!我们再想下去,如果将这个点运动拓展到底边的延长线上的时候,距离和将会怎样呢?还等于一腰上的高吗?如果不相等的话,两个距离以及一腰上的高三者之间还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如果仔细研究,你肯定会发现新的结论! 三、享受数学.其实研究数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关键在于自己做个细心的人!俗语不是说事事留心皆学问吗?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改为:事事留心皆数学!如果学习数学时能注重训练自己思维的话,数学就可以使愚钝的人变聪明,聪明的人变得更聪明!如果在做数学的同时能经常反思,你就会从做数学中提高成绩,迷上数学,陶醉在研究数学之中!在研究数学时,有些问题常常让你百思不得其解,但又不忍轻易放弃,苦苦寻觅,使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忽然发现方法竟如此之妙!答案如此简单!这不正是感受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境吗? 数学不仅很有趣的,更是美的!是一种体现我们人类思维之美的科学!如果你能够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之美,更能在“研究数学”中享受数学之美!这样你就达到了学习数学的第三种境界:最高境界------享受数学!

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境界

【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把这“人生三境界”化为我的“读书三境界”,读书 需要这样的境界。 古语云,开卷有益。人,要博览群书,但在浩如烟海的 书林中,如何寻找适合自己读的书呢?这需要我们查找、搜寻,选 择适合自己的书。作为学生的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刚开 始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语文成绩不理想,想多阅读一些文 章作品,于是把《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买来看,经过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到真正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挤不出牙膏”来。向老师请教才如梦方醒,读书作学 问不能只关照“快餐文化”,要读经典,读名著,并且写读书笔记,记自己的阅读心得。读,一定要有所得。在老师的启发下, 我改变了读书的策略,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果然很奏效。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高中生还有很多必读书目,摆在我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读。怎么办呢?鲁迅先 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的。我把一切课余时间 都安排得满满的,别人闲谈的时间,我用来读书;别人闲逛的时间,我用来读书;别人游戏的时间,我用来读书。那一段时间,很多同

学都认为我变得不可思议,变得不可理喻,但,我心是有方向的,为了这个方向,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间,我读了中外名著40多部,写读书笔记10多万字,考前捧着厚厚的精神食粮,我欣慰自己三年没有荒废。今天,看到这个与阅读有关的材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的思维马上回归到了我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我找到 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心灵之笔以最快最好的速度诉说“我”的阅 读经历,我的阅读境界。 人生,仍然在继续;读书,依然在进行。在人生与读书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最美的境界。

治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

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陈云驰书法——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 编辑本段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项任务是提供信息(Informing)。在当代网络社会,这个任务可以说是越来越轻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一方面,相对于过去,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手段找书找资料很容易。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找资料容易,学生找资料也很容易,甚至更容易,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可能比教师还要多一些。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提供信息这项任务就相对越来越难了。在课堂上教师说错一个数字或说错一个年份,学生都可以在手机上查证并很快就能发现。历来以知识的权威性为基础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严峻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二项任务是加深印象(Impressing)。与三十年前相比,加深印象可以说更容易了,因为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要比以前多,如视频演示、虚拟现实、演讲术、传播学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在课堂上要想加深印象,其实又更难了。因为现在学生的兴趣点要比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多得多,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能激活他们兴趣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专注地听讲而不是看手机、浏览网页、偷偷进行在线对话对教师是一个大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三项任务是激发灵感(Inspiring)。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记牢知识,而且可以探索创造,在当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任务其实更困难了,因为“激发灵感”这种工作,本来就不像“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这两种工作那样与技术条件关联密切。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既不用视频演示,也不用虚拟现实,但他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两千多年来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体会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活生生的教师本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结论,而且也要向他们展示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不仅获得了信息(what),而且得到了证据(why),同时也学到了方法(how),甚至更新了自我(who)。这个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展示,而应该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对学生说话,而且与学生一起对话,而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三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事,但人类的认知规律并非无章可循。 如果你想学一门知识(技艺),起初,要记住大量概念或将要使用的工具的名称。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机械记忆为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当你掌握了大量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后,要想解决具体问题必需研究学科内容,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经过实验、推理、证明后,你能解决部分具体的问题。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逻辑推理为主。 当你积累了大量知识后,你就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你无须逐个验证,只凭经验就能锁定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你可以节省时间,快速解决问题。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直觉为主。 “机械记忆、逻辑推理、直觉”的关系图如下,T表示时间,Q表示学习能力。 由上图可见,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以机械记忆为起始点,逻辑推理建立于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直觉是前两者进一步提升。 与三种学习的境界一一对应,通俗地称为“死记硬背,刨根问底,融会贯通”。 入门与机械记忆 “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屡遭置疑。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对“死记硬背”有深刻地研究。他发现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即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过程遵循的规律。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字母组合,即抽象符号,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 等等。经过对自己的测试,他得到了以下图表。

虽然,机械记忆的学习效率低,但它是入门阶段必由之路。 文字与逻辑推理 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首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类的思想代代相传,不断积累。但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要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需要知道相关的背景或亲身的经历。仅凭文字信息很难完全理解事实,阅读是读者根据阅读的内容结合读者自己的认识展开想象,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纸的发明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书本革命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但书本仍有局限性。 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描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大多数人断章取义,以“不求甚解”大做文章,甚至成为懒于学习者的托词。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读书难,写书更难。 书是传播知识和记载历史事件的工具,促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交通明显落后于现在的条件下,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著有《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等,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如今,用不了一年时间大概可以游历徐霞客一生走过的旅游景点。由此可见,古人写出好书,会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足见书高档的消费品,甚至是珍宝。 对于古人,读书是既高雅又费神的学习方式。过去,书主要以文字记录信息,只有少量“图文并茂”。如下图,“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书信”。 而读书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但不要以为一遍就能读通。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只适用于非专业性的文章。反复阅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 童道明 ⑴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 ⑵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 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geming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geming 理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 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一 些历史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 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 ⑶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 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 书馆内于1934年写成了《雷雨》。这种天才式的读书境界,一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⑷第三境界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 境界,我们自觉努力之后是可能达到的。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

这样就能“会意”。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 ⑸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表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 ⑹我要补充的是,最好不是“寻找一个”,而是寻找几个。拿我自己来说,与我最贴心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作家里是陶渊明,在中国五四以来是冯至,在俄罗斯是契诃夫。 ⑺前几年我沉浸在契诃夫的文字里。他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能让我吃惊。契诃夫对“美的空费”常生伤感之情。他有篇小说叫《美人》,写的是主人公在穷乡僻壤见到两个美丽的姑娘之后生出的“惋惜美丽”的惆怅。去年我在云南一个哈尼族的村寨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竟然也产生了“惋惜美丽”的念想。 ⑻但给我带来最大的阅读愉快的中文书,还是五四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作品。读朱自清的文章、

学习的三种境界、三种习惯、三个要点说明

学习的三种境界、三种习惯、三个要点 三种学习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

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优秀学生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优秀学生读后感干国祥老师在书中提出了有效教学框架的理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这样的框架它要实现的是一个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力。它的框架主体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从上可见,“有效教学框架”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研课过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了若干的步骤。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的一个框架是科学的,是否有效,我想还应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只有对学生有效的,我们才可以说教学是有效的。“学的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或者教学框架是否有效的标准。 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中,点击最高的词是“知识”——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强调让知识活起

来,而不是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我的理解是,知识不是客观的存在,不应该窄化为认知层面。一个好的教师需带领学生去实实在在地亲历习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感动,有心动,有顿悟,有思辨,有挑战,有困惑。这一切,缘于教师高度的专业自觉、深厚的专业素养及高超的专业能力。反思自已的学习经历,很少有积极的精神活动,常常是机械地记忆理解。于是,很多的知识成为无用的货物,直至渐渐遗忘。 课堂是教育的中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自己的理想课堂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我认为预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普适性的,比如所有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教材的自由朗读,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第二类是针对具体的某一篇文章的。第一类预习内容可以形成常规,不需要单独布置,第二类需要在预习时,具体布置。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习题教学的三重境界共6页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习题教学的三重境界 一、学习进阶理论简述学习进阶理论是一种用来研究学生思维方式发展层次的理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化发展的描述.从1980年开始,许多研究者开始提出并强调概念转变的学习.当人们将概念转变研究的时间单位拉长,并对概念转变的模式进行整合,就能对一段时间内的概念转变模式建构认知模型,这就是学习进阶的研究.学习进阶强调的是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习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逐步发展过程. [1] 二、学习进阶理论应用于习题教学的研究 学习进阶包含五个基本要素:(1)进阶终点.即学习目标,一般是根据社会预期对学科本质的分析和更高水平教育的准入要求等确定的.(2)进阶维度.一般是学科内或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核心概念,通过追踪学生在这些维度上的发展可以了解其整体学习进程.(3)多个相互关联的成就水平.在学习进阶所追踪的发展路径上存在多个相互关联的中间步骤(成就水平),它们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普遍阶段.(4)各水平的预期表现.处于特定理解水平的学生在完成某类任务时所应有的表现,这为评估工具的开发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指标.(5)特定的评测工具.用于追踪学生在预期进阶路径上的发展情况.学习进阶通常含有一套从开发、验证到使用的完整评估方法.[2] 学习进阶理论具有四方面特点:(1)围绕核心概念建构;(2)刻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不同层级;(3)通过学习表现,呈现层级发展的证据;(4)体现课程和教学的影响.

学习进阶理论为习题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一个核心概念(重要规律)的应用也应存在着思维发展变化进阶过程,为了研究进阶中的认知水平、能力层级,本文借助SOLO理论进行评价. SOLO分类理论融合了信息加工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优点,克服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困难.它能系统地描述学习者面对不同学习任务时的表现,既能反映学生认知质的差异,也能反映量的差异. SOLO 分类理论对学生回答具体问题时的表现给予了五种结构上的定义.(1)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2)单点结构: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3)多点结构: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问题的知识网络.(4)关联结构:能够联想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5)拓展抽象结构: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3] 在SOLO分类理论中,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主要表征学生学习的数量特征;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则侧重表征学生学习的结构即质量特征.[4]下面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为例,探究实现核心概念综合应用水平的转变、进阶的三重境界. 三、习题教学中核心概念应用进阶的三重境界 (一)由单点结构水平进阶为多点结构水平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可以计算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及半径.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仍处于单点结构水平.欲使学生进阶至多点结构阶段,需要完成基本的练习,不能一步到位.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理综卷Ⅰ)如图1,MN为铝质薄平板,

议论文阅读《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品”:体悟。(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2.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层递(层进、递进)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3.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略 4.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治学三境界

“治学三境界”学案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 ▲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2)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 (2)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没有一种幸福是天生而来的,没有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怎么会明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狂喜? (一)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

最好的中学生学习方法一、三种学习境界

最好的中学生学习方法一、三种学习境界 最好的中学生学习方法一、三种学习境界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

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最好的中学生学习方法二、三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