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而我市新课改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是统一把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一、二、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八、九年级为第三学段。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为我们研究和实践教学的衔接,提供了学科教学理论方面的支撑(老师们在备课之前一定要多研究课程标准)。

从培养目标来看,研究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需要。

从课改理念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其宗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数学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入中学打基础的,所以教学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注意教学的衔接问题。比如:我们今天活动就选的同一类型的课,这样便于比较、便于研究。大家知道,以前小学方程的解法是运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为了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人教版小学的方程解法也统一运用等式的性质。大家也看到了,今天的第一节课是列方程解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是“和倍问题”、“差倍问题”,这个例题大纲版教材有,新教材删去了,而基础训练上又有这类题目,所以,还要把它补上。另外,这类问题在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小数乘除法中有:如五年级上册70页,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小数能解决,分数也应该能解决。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找准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不是很清楚吗?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教学中反复这样强调,学生还是糊涂,还是容易错。另外,为了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到了高年级一定要让学生从以算术解法为主,向以方程为主的代数解法过渡.所以,方程解法有它的特殊意义.一定要鼓励高年级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第一、中学数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第二、谈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三、谈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中学数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通过和中学数学教师交流和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来看,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学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扎实的数值计算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观念,然后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希望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所以新课改以来,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现象,为了达到初中数学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计算训练要加强,要增加适量的练习。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关于空间观念,希望学生会看图、能想象,由立体图形想象展开图,由展开图想象出立体图。

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自由度太高,太随意,形散神离。学生书写习惯差,另外,学生要养成检验、预习、复习、反思等习惯。二、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由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前者的衔接环节是初步认识负数,后者的衔接

环节是用字母表示数。

非负有理数——初步认识负数——有理数

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式的运算

也可以从数比的视角将中小学该领域主要内容的发展,概括为由“数”到“式”。教学中有好多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如:整数与整式的类比,分解质因数与因式

分解的类比,整数运算与整式运算的类比,还有分数与分式的类比,分数运算

与分式运算的类比。

在认识、学习数量关系方面,从认识常见数量关系开始,经过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作为过渡,进入中学后开始较系统地逐步学习函数。相应地,解决实际

问题的数学方法,起初全用算术解法,然后引入方程,算术与方程两种解法并存,在过渡到以方程为主的代数解法。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

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数与形两大方面的相互衔接,要求小学的教学则必须注意“顾后”,当然,也要求中学的教学必须注意“瞻前”。

三、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1)情境创设由激发学生兴趣转向关注数学实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新课改以来的好现象,最显著的表现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新知之前都要创设情境。但由于老师们过于强调情境创设的作用,导致教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过多,与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联系不紧密,让课堂上的趣味性冲淡了课堂上的数学味,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而使课堂开始流失了大量的、宝贵的时间,新课进行完都很紧张,哪还有时间进行练习。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情境称之为兴趣性情境。兴趣性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防止学习疲劳,但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停留在学生数学思维的表层。这类情境的创设主要应用在第一学段尤其是一、二年级。二是参与性情境,即情境的创设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服务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有利于组织学生高度地参与数学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定层次的、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这类情境的创设在各学段的应用均较多。三是情境的创设以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为中心、贯穿于学生的多个学习活动,学生在围绕新知识开展思考、操作、探究等多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度、高效的数学思维活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新的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与方法等数学素养都得到了或者某一点上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称之为发展性情境。这类情境的创设多应用于第二学段尤其是五、六年级。(故为了很好地实现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我们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多创设发展性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多关注数学的实质)(2)课件制作由花哨、虚假转向实在、精练,具有数学味。

课件要避免多余的无关紧要的内容影响了数学核心知识的呈现,否则,就会给人一种主次不分、轻重倒臵的感觉,容易导致有了趣味性、失去学科性的状况,这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得不偿失的。

(3)小组合作学习不可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老师们课堂教学的常用形式,但如果安排不合理就失去小组合作的作用,迷失学生学习的方向,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效甚至无效。小组合作学习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想,产生思维的碰撞,提升学习的质量。

(4)合理开展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

最后,感谢为我们提供研讨课的邱广东老师和吴波老师.同时,感谢梅苑学校为我们这样幽雅的环境, 梅苑学校的领导,老师们为我们这次活动做了辛勤的准备工作.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希望,老师们能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方面做持续的研究.本次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要怎么样来教学呢?老师们要怎么样来体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方法,希望你能够喜欢!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

小升初数学衔接资料(最完整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本章的教学时间大约需要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2.1 正数和负数---------------1课时 §2.2 数轴-------------------------1课时 §2.3 相反数------------------------1课时 §2.4 绝对值----------------------1课时 §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2.6 有理数的加法--------------1课时 §2.7 有理数的减法----------------1课时 §2.8 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1课时 §2.9 有理数的乘法----------------1课时 §2.10有理数的除法----------------1课时 §2.11有理数的乘方----------------1课时 §2.12科学记数法------------------1课时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 § 复习-----------------------------------1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一、基础知识 1. 像3、2、0.8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也在正数前面加正号“+”。) 2. 像-1、-4、-0.6这样在正数前面加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带有正号的数不一定是正数,同样带有负号的数不一定是负数。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 本节重点:能正确识别负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特别强调“0”的特殊身份,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知识题库 1. 将下列各数按要求分类填写 5、0.5 6、- 7、0、29、-3 2、100、-0.00001 其中是正数的是( ),是负数的是( )。 2.如果水位上升1.2米,记作 1.2 米;那么水位下降0.8米,记作_______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A 地出发,如果向南走48m,记作+48m ,则乙向北走32m ,记为 , 这时甲乙两人相距 m. . 4.某种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在 ℃~ ℃围保存才合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提高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讲座稿 课堂教学指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握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 数学课堂教什么? 数学的基本思想的两个标准: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思想 学习过数学与没有学习数学的思维差异什么是数学的基本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研究对象:数量、图形 研究内容:数量关系、图形关系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几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一、多进修学习教学理念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备课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关注学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

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要不断总结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

暑期小升初数学衔接(教学导案)

暑期小升初数学衔接(教案)

————————————————————————————————作者:————————————————————————————————日期:

暑期小升初衔接 专题一负数1、相关知识链接 小学学过的数: (1)整数(自然数):0,1,2,3………… (2)分数:1131 ,,,1, 2342 …………… (3)小数:0.5,1.2,0.25………… 提问: (1)温度:零上8度,零下8度,在数学中怎么表示? (2)海拔高度:+25,-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生活中常说负债800元,在数学中又是什么意思? 2、教材知识详解 负数的产生: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把另一种和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这样就产生了负数。 【知识点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1)正数:像5,1.2,1 3 ,125等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像-5,-1.2,-1 3 ,-125等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负数比 0小,“-”不能省略。 注:(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负数的分界点(2)并不是所有带有“-”号的数字都叫做负数,例如0 【例1】下列那些数为负数 5,2,-8.3,4.7,-1 3 ,0,-0 【知识点2】有理数及其分类 (1)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注:分数可以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相互转化。 (2)有理数分类: 按性质分类: ,5.2 , 5.2?? ? ? ? ? ? ?? ? ? ?? ?? ?? - ??? ? 正整数:如1,2, 3,… 正有理数11 正分数:如,,… 23 有理数 负整数:如-1,-2,- 3,… 负有理数11 负分数:如-,-,… 23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篇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

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几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 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顾广林(225312) §1问题的提出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是没有真正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2了解影响初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因 §2.1教材的原因 目前的小学已全面进入新课改,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材在难度、深度、广度方面降低幅度较大,且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初中学习中经常是变量,几何变换和逻辑推理.且小学部分复杂的内容也转移到初中阶段学习.这样小学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因而初中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和教学要求上都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小学教材. §2 .2环境与心理的原因 对初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六年级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初中,认为小学学习任务已完成,目标已达到,整个身心完全放松.在两个多月的暑假中,基本不再复习小学数学,进入初中后,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思想继续松懈,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他们上课精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不认真完成作业,知识、能力上的问题越积越多;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2 .3教学方法的原因 初中上课容量大,而且在讲授时,常常是知识点一出来,马上就是一道中考题,立即就拔高,当然,学生听不懂,只有自己看书,自己学,这样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征,他们在小学课上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一到初中就被抹杀了.因而产生初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法.教法上未能与小学教法衔接上. §2 .4学生学法上的原因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但是,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规律,在思维的灵活性、可延伸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3掌握小初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点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有些教师对教材掌握不够熟悉,如果这样,就抓不住重点,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教材,钻研教材。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领悟、把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就是数学知识每位教师要努力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在设计教学时要增强教学科学性方面的自我监控意识,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居高临下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教学科学有效。 二、要提高分析数学教学内容的能力。数学教学内容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数学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数学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深入浅出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分析数学教材要做到: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深刻体会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掌握数学教材的深度与广度;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数学教材,了解数学教材的结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从更深和更高的层次理解数学教材,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其他有关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分析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了解学生容易混淆、可能产生错误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了解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功能和难易程度;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之间的关系。如:【片段一】1、感受约定方向的必要性。媒体出示一排动物在做操。谈话:看,有一排小动物在做操呢!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比较喜欢第2个动物,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结合学生回答指出:像这样用第几个确定小动物的位置时我们要约定方向,只有按照统一的顺序来数,才能让大家都明白。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2、感受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媒体出示四排小动物在做操。谈话:做操的小动物又多了几排,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吗?追问: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结合学生回答指出:这儿的小动物不是一排,有几排了,要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清楚是第几排第几个。【片段二】总结延伸。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确定位置,你有哪些收获呀?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几”就是数,有时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说清物体的位置。片段一中教师设计教学时做到了承上启下,通过关键处的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使学生明确用第几个确定小动物的位置要统一数的顺序、“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使学生领悟到有几排小动物时,要用第几排第几个才能确定小动物的位置。片段二中教师画龙点睛的总结渗透了用两个数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二、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思想”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转化是化繁为简,化难为

易,化未知为已知的有力手段,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对转化思想并不陌生,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化高次为低次、化多元为一元,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有加减法的转化、乘除法的转化、乘方与开方的转化、数形转化等等。例如: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和“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教学内容中,教材是通过“议一议”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的过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后无论遇到多么难、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把“不会的”转化为“会的”、“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这符合学生原有认知规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越浅显的例子,越能引起学生的认同,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代数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抽象化。在小学所学数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数,这种一股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对初中内容望而生畏的恐惧感。 (2)、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正整数集一(增加0)~自然数集(小学学过的整数)一(增加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一(增加负整数、负分数)一有理数集。这样既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有理数集合,又为再一次扩充作好了准备。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例子,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3)、对于计算,小学重在演算。如简便运算中添括号去括号的应用,它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到了初一,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做到每一步都要想一想根据什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计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大都在1 1至l 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学习数学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于套用小学的老师总结好的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不善于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因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有些问题同时可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代数方法的每一步的感受它直接易懂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一般不要求学生预习,到了初一学生大多不会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既使预习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在指导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要学生认真预习,听课时常常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就会逐步尝到自觉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电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强化数学教学意识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强化数学教学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发表时间:2013-06-28T11:34:06.2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6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曾凡军[导读]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曾凡军山东省阳信县翟王镇中学251808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数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键词:数学教育验证猜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先进性的教育观念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核心,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包括“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而“奉‘纲、本’为教条”、“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不能再占据主流地位,故数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数学教育也有了最为核心的认识和观点: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这门学科,它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力量,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不断地在扩大其征服的领域。作为理性的化身,它渗透到了文化文明的各个领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由小到大、由强到弱、由隐到显、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总得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作为其基础的数学休戚相关。数学课程不仅是那些对学生终身学习起着深远作用的内容,课程结构也不仅是科学结论,而且需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更需要的是关注和选择那些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即: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构建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就前几年我国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而言,缺少新的内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比较古老,知识面“窄”,出现一些“深挖洞”现象,故使狭窄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 就教学方式而言,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精确性,它才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广泛性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应强调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真正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无疑应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主动地、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到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及结论的正确性。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并能从交流中获益,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改变自己认知方式的单一,促进全面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总之,教学中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克服数学难学的畏惧心理,顺利地跨入数学王国的大门,勇攀数学领域的顶峰。参考文献 [1]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 [3]綦素霞《数学课程论和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4]人教网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7424960.html, [5]中国基础教育网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7424960.html,

小升初数学衔接资料(最完整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本章的教学时间大约需要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2.1 正数和负数---------------1课时§2.2 数轴-------------------------1课时 §2.3相反数------------------------1课时§2.4绝对值----------------------1课时 §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2.6 有理数的加法--------------1课时 §2.7 有理数的减法----------------1课时§2.8 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1课时 §2.9 有理数的乘法----------------1课时§2.10有理数的除法----------------1课时 §2.11有理数的乘方----------------1课时§2.12科学记数法------------------1课时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复习-----------------------------------1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一、基础知识 1. 像3、2、0.8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也在正数前面加正号“+”。) 2. 像-1、-4、-0.6这样在正数前面加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带有正号的数不一定是正数,同样带有负号的数不一定是负数。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 本节重点:能正确识别负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特别强调“0”的特殊身份,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知识题库 1. 将下列各数按要求分类填写 5、0.5 6、- 7、0、29、-3 2、100、-0.00001 其中是正数的是( ),是负数的是( )。 2.如果水位上升1.2米,记作 1.2 米;那么水位下降0.8米,记作_______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A 地出发,如果向南走48m,记作+48m ,则乙向北走32m ,记为 , 这时甲乙两人相距 m. . 4.某种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在 ℃~ ℃围保存才合适.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策略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策略 前言 我们时常听到有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考试成绩大多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现象;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七年级数学老师都知道这一现象的存在。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趋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初中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今天就衔接问题及策略,提出粗浅的看法,仅供同行们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数学知识的横向、纵向扩展 (1)数域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测量温度时,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

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随即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数,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它的边长是多少?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 (2)数的表示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和实数之后,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1)如: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2)还有另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l 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示问题。(3)如: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进变量数学的学习。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是采用的直接计算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问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教案资料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是什么? 二、数学课程标准说些什么? 三、数学教学过程与课程标准之间差些什么? 四、数学教师应当想些什么?——怎样理解数学教育和数学教学 ⒈数学的教育功能 ⒉数学教学的目标 ⒊数学教师与学生 五、数学教师应当改些什么?——怎样提升数学教学能力 六、优秀数学教师应当会些什么?——怎样提升数学研究能力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北京市枣营中学 邱继勇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什么现象? 现象⒈下面是东城区一所市级示范校的一份“弦、弧、圆周角”的教案中的几个主要图形. 图1 教学目标是: 1.探索圆的中心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体验利用旋转变换来研究圆的性质的方法. 2.理解圆心角的概念,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的定理及推论的内容,并能应用定理及推论进行计算或证明. 还有许多类似的许多内容. 现象⒉前几天,我在扬州教科院附中听了一节初二年级数学课——“黄金分割”.教师认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用PPT 展示给学生,从人脸的结构到达芬奇的“蒙娜里莎”,从人体上下身长度到, 从巴黎的爱菲尔铁塔到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从树的宽度和高度到树叉的角度,充分展示了“黄金分割”的广泛应用,并从数学定义得出、图示比例意义、代数计算、简单应用和巩固练习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完整的教学过程,高容量、高质量,精心、精致,但我觉得不精彩. 现象⒊ 从四边形的定义,你想到和讲到了什么? 几何知识中,你是怎样解释直角重要性的? 现象⒋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课件设计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⒈ Powerpoint 被比较广泛的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虽字迹规范、清晰,课堂容量大,但缺乏对数学学科思想的提炼,缺少板书的“人情味”,既无“肉感”,也无“骨感”. ⒉ 通过多媒体提供给学生数学知识实际背景的课件,给学生“场景式”的刺激,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课上热情,但由于缺乏对情景中数学本质特征的分析,学生的这种情趣停留在“直观、盲目、短暂和弥散” 的“有趣”的水平上,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志趣”,并且掩盖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 ⒊为了促成探究学习的氛围,青年教师制作了动态的教学课件,但由于缺乏对数学学科特征的思考和对初等数学研究的经历,探究过程的指导和目的,大多停留在课本内容的“探究”上,少有“新”知识的产生,缺乏真正意义的“探究、研究”味道. ⒋ “变式教学”,是传统数学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质量的“整合”成果不多. 现象⒌某水果批发商销售每箱进价为40元的苹果,物价部门规定每箱售价不得高于55元,市场调查发O A 1A B 1B M 1M B A O C j E D A O B C o B M O D B A C

小学数学教研专题讲座讲稿

小学数学教研专题讲座讲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形成能力。但有不少电教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电教媒体在教学过 程中的作用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 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 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 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 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 面小旗组成的整体……通过幻灯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 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 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

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 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 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 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在教学重点处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 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 通过抽拉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 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 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 ——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 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 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 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在教学关键处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电教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楚分母不同为什么不能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而我市新课改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是统一把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一、二、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八、九年级为第三学段。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为我们研究和实践教学的衔接,提供了学科教学理论方面的支撑(老师们在备课之前一定要多研究课程标准)。 从培养目标来看,研究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需要。 从课改理念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其宗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数学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入中学打基础的,所以教学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注意教学的衔接问题。比如:我们今天活动就选的同一类型的课,这样便于比较、便于研究。大家知道,以前小学方程的解法是运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为了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人教版小学的方程解法也统一运用等式的性质。大家也看到了,今天的第一节课是列方程解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是“和倍问题”、“差倍问题”,这个例题大纲版教材有,新教材删去了,而基础训练上又有这类题目,所以,还要把它补上。另外,这类问题在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小数乘除法中有:如五年级上册70页,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小数能解决,分数也应该能解决。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找准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不是很清楚吗?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教学中反复这样强调,学生还是糊涂,还是容易错。另外,为了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到了高年级一定要让学生从以算术解法为主,向以方程为主的代数解法过渡.所以,方程解法有它的特殊意义.一定要鼓励高年级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第一、中学数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第二、谈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三、谈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中学数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通过和中学数学教师交流和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来看,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学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扎实的数值计算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观念,然后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希望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所以新课改以来,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现象,为了达到初中数学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计算训练要加强,要增加适量的练习。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关于空间观念,希望学生会看图、能想象,由立体图形想象展开图,由展开图想象出立体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