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二课与山为邻

1.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

(1)地理位置:该地区在南美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自然环境: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详见教材第64页3-17图。

(3)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业)。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畜牧业)。(4)人们的生活情况:A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C骆马是本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5).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答:骆马。它的形象泛起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答:骆马在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山地之国——瑞士(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

(1)地理位置:瑞士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瑞士有山地之国之称。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

(2)自然环境: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和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瑞士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奇缺。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怎么形成的?答: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感化形成的。

(4) 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为瑞士人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资源。瑞士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是旅游业。夏季登山,冬季滑雪。

(5)瑞士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或者原因有哪些?详见教材第69页。

A旅游设施:滑雪设施,饭铺,商店和医院等设施齐备。

B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积雪,风物优美。

C交通条件:有发达的公路和铁路。冰川快车。

(6)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但人们注重庇护环境,严格立法庇护环境。

(7).你知道瑞士有哪三大知名产业?答: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手表制造业。

(8)补充:

第三课傍水而居

1.耕海牧渔——日本(海洋渔业生产)

(1).地理位置: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2)自然环境:四周被大海包抄;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其中最大的岛是本州岛。国土特征: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气候见图册第22和23页。

(3)日本发达的渔业,得益于哪些方面的因素?答:①日本四周沿海,并且在北太平洋的寒暖流交汇的海区;

②沿海分布众多渔港;③造船业发达;④先进的纺织和电子工业等。

(4)日本鱼文化形成的原因:日本有着悠长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

(5)如果有人到日本旅游,想重点了解那里的鱼文化,你会建议他放置哪些方面的参观或体验活动?答:参观渔港、逛逛鱼市、上餐馆吃饭、考察日本的文字、看一看“男孩节”即鲤鱼节、参加一些“鲍鱼祭”、“虾祭”、“螃蟹祭”、和“海胆祭”

(6).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看待这些影响因素?答:①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捕鱼的范围大大缩小②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③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粉碎了鱼类发展和繁殖的场所④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从而影响日本渔业的发展。

(7).日本为庇护渔业资源,采取了哪些法子?答:①设定禁渔期,规定捕捞器具和方式,避免过度捕捞,使渔场有休养生息的机会;②制定海洋环保法规,限制废水排放—庇护沿海水质,为鱼类的发展提供无污染的环境;

③发展人工养殖—提高海产品的产量,满足人民的需要。

(1)地理位置: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处于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东临亚得里亚海;

(2)自然环境:四面环水、河湖密布。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什么选择在此扶植他们的家园?答:便于防守,躲避外敌。在威尼斯这样的地方修建城市,最大的艰巨是什么?答:用地和排水

(4)因水而生:教材第73页正文第2自然段。

(5)因水而兴:教材第74页阅读卡。威尼斯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城市。这里的居民以商业和帆海业为生。(6)因水而美:A古老的建筑:宫殿,教堂,住宅,有着明显宗教特色。其中,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的符号性建筑。感叹桥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桥。B感人独特的水城风光:船是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交通船,汽艇,贡多拉(专载游客的单桨平底船);丰富的传统文化:划船比赛。

(7)因水而忧: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风险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侵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结构。

第四课草原人家

1.逐水草而居——非洲热带草原(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特点:游牧或者逐水草而居)

(1)地理位置:包孕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东部高原的赤道地区、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呈马蹄形。位于东半球,南北半球都有。

(2)自然环境:地形主要是高原。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或者雨季和旱季。每到雨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动物众多。每到旱季,降水很少,草木稀疏,一片枯黄。(3).赤道北部的基塔莱草原和赤道南部的多多马草原的降水各主要集中在什么月份?

答:基塔莱(北半球)草原的降水集中在5月至10月,多多马(南半球)草原的降水集中在11月至次年的4月。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4).东非的马赛人是怎样生产的?答:东非的马赛人和中国的内蒙古人一样都是过着“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教材第77页3—48马赛人的迁移:5到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旱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雨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旱季来临,南方雨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南回迁,迎接雨季的来临。

(5)马赛人是怎样生活的?详见教材第76页笔记:

(6)牛在马赛人生产生活中的地位: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生活地位);在马赛人的社会里,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也很高(生产地位)。

2.现代化的大牧场—.澳大利亚(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特点:现代化,机械化,定居)

(1)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处在东半球和南半球,小部分在中纬度,大部分在低纬度。地理位置的特点: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独一占据整个大陆,并且是世界上海拔最低、最平坦的国家;

(2)自然环境:.澳大利亚的地形: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地势总体较平坦。这里气候类型多样,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比力干热。降水量向西部减小,降水量从北、东、南部向内陆逐渐减少,降水量呈环状分布。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适合养羊。澳大利亚的天然草原平坦辽阔,适宜大面积发展畜牧业。主要三个牧羊带是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分别是粗放牧羊带、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和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3).澳大利亚的牧羊带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如何?答:牧羊带与降水带基本一致,大致呈半环状分布。(4)澳大利亚人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答:他们进行机械化放牧,住的是洋房,生活水平较高。

(5)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6)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生产特点:A.现代化牧场,机械化程度高(最显著的特点)B.商品率高 C牧场规模大 D 农牧混合经营

(7)澳大利亚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条件):①自然条件:气候干热,冬季温暖,草原平坦辽阔,牧场规模大,无猛兽。②社会条件:人口少,劳动力短缺;工业发达,有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

(8)澳大利亚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国家工业化。

(9)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1.石油宝库——波斯湾地区(西亚)(中东)(海湾地区)

(1).地理位置:波斯湾位于亚洲的西部,欧洲的东南角,非洲的东北标的目的,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处在东半球,北半球,中低纬度。波斯湾地区又称中东地区或者西亚地区或者海湾地区。(古代丝绸之路)

其地理位置特点是: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是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古代丝绸之路)

(2)自然环境:地形主要为高原,也有部分平原,但区内沙漠广布。波斯湾地区的大部分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河流较少,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20世纪初,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

(3)波斯湾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热,降水稀少。阿拉伯半岛的人种为白色人种,主要语言为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

(4)波斯湾地区的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5)人们为什么把波斯湾称为石油宝库?因为波斯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

(6).成立欧佩克(OPEC)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成员国?

成立欧佩克(OPEC)组织的目的是协调和统一各产油国的利益,维持原油价格及产量。成员主要有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波斯湾沿岸的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12个国家。

(7)波斯湾的石油通过管道运输或者油轮输送到世界各地。主要输送到西欧各国美国日本

(8)石油输出的原因:本地区工业不发达,人口少,储量大;这里交通便当。

(9)主要的石油输出路线:见下面表格或者教材第84页笔记。

(10)石油对本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①生活方面:他们用石油换来的财富扶植学校,完善医疗设施和住宅,生活水平大大提高。②生产方面:主要从事石油资源开发,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业。(本地人如何发展经济?)

(11)波斯湾地区(或中东地区),近几年为什么战争不断?

答:是由于人们争夺石油或水资源或种族矛盾等原因。

(12)沙漠都市—迪拜

2沙漠绿洲——以色列——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1).地理位置:以色列地处亚洲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处于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

(2)自然环境: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南多北少,境内河流较少,主要有约旦河,全国有近2/3的土地是沙漠,这里不仅可耕地面积少,而且水资源也非常缺乏。

(3).以色列全国有近2/3的土地是沙漠,在这样的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会有什么限制因素?

答: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缺乏水资源(主要因素);夏季高温;降水少,蒸发量大等因素。

(4)以色列人水资源利用特点: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灌溉土地;严格庇护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开源与节流。

(5)以色列人在沙漠中建起片片绿洲,使该国成为农业发达国家。他们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具体法子有哪些?或者说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或者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有什么启示?

答:A推广节水技术(喷灌和滴管)B把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还将海水淡化后作为生活用水。C大规模的水利扶植,修建水库,进行水资源调配;D实行用水许可证和计划用水分派轨制;E庇护有限的水资源免受污染;F努力开发节水农作物,选择耐旱和高附加值的植物种植。

(6)以色列是农业发达国家。

(7)以色列的农业生产:A努力开发节水农作物,目的是让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B 大量种植枣椰树。因为枣椰树比其他植物更能忍受盐分较高的水,成为本地的重要作物。此树极富经济价值。树干课建造房屋,叶子可做燃料,果实可以实用。因此有沙漠面包之称。

C.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进口低价值的粮食及饲料,集中力量种植水果棉花和花卉等附加值高的作物,并进行反季节生产。因其蔬菜和花卉大量出口到欧洲,以色列被称为欧洲人的“大花园”,“大菜篮”。

(8)补充:

的地方之一。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约906.5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这块沙漠大约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以前。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沙漠东西长约1000

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1..描绘一个区域,调查认识一个区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如何认识南非?

(1)地理位置:经纬度范围:17°E—32°E ,22°S—35°S.,处在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在处于低纬度,小部分处于中纬度。大部分在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在非洲的最南端,西、西南濒临大西洋,东、东南濒临印度洋。好望角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

(2)自然环境:A地形:地表起伏较小,地势整体上东高西低,地形种类为高原,平原,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平原面积狭小。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中部主要是高原。

B 气候:整个国家最主要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西南沿海地带为地中海气候,西北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总体上气候类型多样,气温遍及较高,大部分地区比力干燥。C河流:自东向西的有奥兰治河(主要河流)法尔河,自西向东的有林波波河。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

(3)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有多种官方语言传统与现实融合有深刻的殖民烙印,实行过种族隔离政策的国家。开普敦有小欧洲之称。

(4)区域发展:A经济:南非依靠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主要)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南非有这样的自然条件,应该如何发展经济?)

B 政治:南非是世界上独一有三个首都(比勒陀利亚为行政首都、开普敦【是世界上最瑰丽的城市之一】为立法首都、布隆方丹为司法首都)的国家;

C南非有一个跨越几个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种类最多,自然环境保留最好的的国家公园---克鲁格国家公园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单元测试(word文档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单元测试 姓名:班级:座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湄公河最终注入() A. 东海 B. 南海 C. 地中海 D. 大西洋 2.地球上有许多干旱地区,它们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然而,不少干旱地区,在它严酷的 地表下面,却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有() A. 铁矿和石油 B. 铁矿和地下水 C. 石油和地下水 D. 黄金和石油 3.小明在网上搜索一个国家信息时,出现了以下信息: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 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这个国家很可能是() A. 以色列 B. 泰国 C. 秘鲁 D. 瑞士 4.下列关于世界典型区域的环境特点,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A. 日本渔业发达,大力建设“海洋牧场” B. 马赛人在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C. 澳大利亚草原平坦辽阔,适合大面积发展畜牧业 D. 印第安人在海拔较高的地带,种植玉米、马铃薯 5.有一个地区是一片干旱的世界,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请问它是() A. 东南亚 B. 中东 C. 欧洲西部 D. 西亚 6.读“中东位置示意图”,畜牧业在中东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因是() A. 季风影响,终年暖湿 B. 高原为主,终年干旱 C. 地处高纬,终年冷湿 D. 盛行西风,湿润多雨 7.读5°S左下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图中E、F两地之间的自然景观是()

A. 干旱草原 B. 终年积雪 C. 热带雨林 D. 灌木丛生 8.西亚地区气候干旱,物产丰富,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输出地区,读图,关于该地区物产和国家组合正确的是() A. 紫羊羔皮﹣﹣②国 B. 安卡拉羊毛﹣﹣③国 C. 羊毛地毯﹣﹣④⑤国 D. 椰枣﹣﹣①国 9.下列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色的有() ①用石头建造的房子 ②有众多的滑雪场和宾馆等服务设施 ③传统服装是用未经加工的皮革和羊毛纯手工制成 ④铁路、公路等交通发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无论在怎样的生活的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下世界典型区域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对应正确的是() A. “水上都市”威尼斯——热闹的鱼市,著名的料理,快乐的男孩节 B. 非洲热带草原——“羊比人多”,机械化程度高,牧场规模大 C. “沙漠绿洲”以色列——丰富的石油,先进的节水技术,发达的农业 D. 安第斯山区——居民开辟梯田种玉米,放牧羊驼和骆马 二、填空题(共6题;共20分) 1.________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 2.日本气候以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为主.日本的气候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 3.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________特征,与亚洲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________,夏季较为________. 4.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____湾及其沿岸地区,本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________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知识点素材人教版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 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文:湄公河,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 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B.生产劳动依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 4.区域生活特点:1)干栏式建筑;2)以大米及米制品为食;3)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春耕节”和“御耕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7.湄公河平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特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屋顶坡度大,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好处:A气候湿润,通风防潮;B竹木较多,就地取材;C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大平原) 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水文: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 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B.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主)C.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 4.区域生活特点:1)人们生活水平较高;2)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3)出行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4)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农业生产的劣势:劳动力不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7.美国大平原为什么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A.土地平整,旱地为主; B.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 C.科技水平发达,拥有先进的农用机械。 8.发展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A.农业区地广人稀,大面积耕种;B.高度机械化;C.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D.储存条件好;E.交通发达。 9.造成其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同。 10.启示: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地区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第二课与山为邻 ?垂直的生计(秘鲁安第斯山区) 1.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纵贯南美大陆(南美洲西部),全长近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2.秘鲁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特点: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垂直自然景观)原因:地势高低(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为:热带雨林景观、暖温带灌木林景观、寒温带草原景观、寒带终年积雪景观。 3.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农业生产特色) 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发展畜牧业,放牧骆马和羊驼。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五课《干旱的宝地》教案人教版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第一课时]《石油宝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亚石油资源的分布,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2、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读图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人类如何利用环境和资源,改造环境,创造生活,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去开发资源,改造社会。 二、教学重点 西亚的石油资源及对西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处理西亚石油资源与西亚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阅读、主动提问、互动解决、综合联系等。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展示世界地图),请大家找找世界上有哪些沙漠地区? 生:……(发每人一张波斯湾沿岸国家空白图)。 师:这张是哪一地区? 生:西亚 师:我们今天先来上一堂美术课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填色,你可以把西亚填成任何颜色,不过你要说明你填成这一颜色的理由。 生1:我填成金黄色,因为西亚是一片沙漠。 生2:黄沙漫漫,寸草不生。 生3:有许多又高又大的沙丘。 生4:地表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 (展示波斯湾地区沙漠景观图) 师:是这样的颜色,景观吗? 生:是 师:其他填成金黄色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1:降水量少,气候干燥。 生2:气温高,蒸发量大。 生3:地下水缺乏。 生4:古代人们破坏森林,造成环境恶化。 (展示波斯湾地区干旱的资料) 师:水资源的极端缺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1:农业发展缓慢。生:靠游牧为生。生2: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生3:长期处于贫苦的状态。 师:现在西亚真的那么穷吗? 生1:不,不,那么过去,所以我把西亚填成黑色。生2:西亚有大量的石油,石油是黑色的。生3: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生4:西亚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 (展示波斯湾主要的产油国家图) 师:我们用3分钟比一比,在波斯湾沿岸国家空白图填出主要产油国的名字,看谁填的又快又对。 生1:伊拉克、科威特……生2:沙特、伊朗。 师:这一条巨大石油带是以什么为中心的。 生:波斯湾 (展示石油运输路线图) 请同学们在你的地图画上箭头,指出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 生: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师:输出方向箭头粗细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石油输出量的多少。 师:假如我们班组织一次拍卖会,你拿出一支笔参加拍卖为什么? 生1:我有许多支笔。生2:拍卖可以换钱。 师:很好,同学们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石油大量输出的原因。 生1:石油储量丰富,工业不发达。生2:石油可以换钱,带来财富。生3:石油有大量剩余。 (展示沙海中的城市)师:石油的开采,给西亚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生1:建造了一座座现代城市。生2:兴建了一些石油与天然气加工工厂。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2与山为邻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②欧洲最高大的山是阿尔卑斯山 ③安第斯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美誉④北美洲最雄伟的山脉是阿特拉斯山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0.6℃ 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④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纬度B.地势C.洋流D.气候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5.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6.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③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秘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纤维上帝”之称的是( ) A.骆马毛B.羊驼毛C.牦牛毛D.貂皮 8.安第斯山区的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积雪③灌木和林地④高山草甸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 9.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名师名师教案1 人教版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通过新疆和波斯湾沿岸的国家这两个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3.学会利用地图等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新课导入]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干旱地区与平原、水乡、山区、草原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引伸出这些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丝路明珠] 1.新疆自然环境 可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及《世界地形图》,找出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丝绸之路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是否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可以提出的问题如: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如何让古老的绿洲焕发青春?如果将以色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滴灌)引进到这里,绿洲农业的前景将会如何? 3.坎儿井 借助图4-32、图4-33和课后参考资料来讲述,让学生对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有所了解,这是本课难点。(利用课件) 4. 绿洲农业 教师把景观图片和生动的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并配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如:新疆盛产哪些水果?种植哪些农作物?你吃过新疆产的哪些水果?……进而提问:新疆绿洲农业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学生将水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联系起来。“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叶城的石榴库尔勒的香梨顶刮刮” [石油宝库] 1. 波斯湾地区自然环境 教师收集反映波斯湾地区的干旱的资料和景观图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地区的干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可适当增加中东地区国家为争夺有限的水资源而引发的战争。 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由于水资源的极端缺乏,从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使这一地区长期处于贫苦状态。 虽然这一地区极度干旱,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但自然却赐予了他们另一种宝贵的资源——石油。 2. 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充分利用地图) ○让学生看图4-35,根据图例找出西亚石油集中分布区;对照西亚政区图,说出产油国名字。 ○让学生读图4-36,说出波斯湾地区石油的主要输出国。(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引导学生综合思考石油大量输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石油储量丰富,但由于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游历华夏教案人教版

游历华夏 教学目标: 复习已学过的中国自然环境知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选择合适的路线,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能运用资料概括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旅游线路,参与“虚拟旅游”,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虚拟旅游”,在欣赏祖国美景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歌曲和图片导入 以腾格尔《神奇的九寨》配上flash图片播放,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欣赏完水美看山美,以黄山为典型代表,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叹不已,激起学生想游遍神州大地的意愿。新课教学 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游历华夏的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 首先,做一些出发前的准备。如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出门旅行前要做哪些准备?线路设计时要考虑哪些问题?运输方式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 其次,做一次模拟旅行:深圳——乌鲁木齐。 让学生说说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理由是什么? 本次旅行我们以乘火车的方式进行,该怎么设计旅游线路?要经过哪些铁路线?(按按纽,连接 flash看经过的铁路线);在哪些城市作停留?要了解和搜集当地的哪些信息? 第一站——郑州,展示郑州的交通、经济、工业与新区,了解郑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在古代(通过古迹表现)和现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图片了解郑州的文化和名胜。问学生游览了郑州后有什么感受?第二站——西安,先展示西安古迹,让学生猜这是哪座城市特有的?可让学生说说西安的文化渊源(古都)。再展示西安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用剪辑)等让学生对西安这座古城有所了解。西安是不是只有古老的一面呢?(让学生回顾前面学的新旧交融的城市类型)。 第三站——乌鲁木齐,通过图片展示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亚洲中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淳朴而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些什么?(通过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处理信息)讨论:让学生比较这几个城市的不同之处。(体现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再次:拓展视野,让学生观看武陵源的影片剪辑。(如有时间,还可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张家界的地理位置,概括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小结:你今天的考察有什么收获? 1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提纲复习过程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 提纲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课第一节稻作文化的印记 1.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或:湄公河平原具备水稻生产的优越条件) (1)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地处热带。(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水文:水网密布。 (4)地形、土壤:有许多由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土壤深厚、肥沃。 2.湄公河平原的农业特色: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 3.稻作文化的印记 (1)水稻生产与劳动力的关系:①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②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劳作的身影。③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当然,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2)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①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②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3)水稻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米市:街边有很多卖稻米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米。②饮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粉和粽子等。 (4)水稻生产对精神生活的影响:①这里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A.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收成。B.水上木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②团结互助,关爱弱者: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4.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米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 (2)传统的耕作、播种与收获方式,描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第一课第二节用机械种庄稼 1.美国中部大平原的自然环境(或: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 (2)地形及土壤:平原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3)气候:位于北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气候适宜。(4)水文: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从北向南贯穿大平原东部。 2.美国大平原的生产 (1)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 (2)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商品性农业。 (3)生产方式:平原上的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的规模普遍很大,都配有许多大型农用机械和自动化装置。每到收获季节,联合收割机大显神威,从农作物的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 (4)美国大平原的农场景观: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一个个农场与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在靠近农舍的地方,间或有粮仓和存放农业机械的库房,它们与大片农田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精品文档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1、家住平原 比较点稻作文化的印记用机械种庄稼 (湄公河平原)(美国大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地跨泰北美洲中部 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 1)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 多雨水较少 自然环境(自然条( 2)地形和土壤:平原地区,地( 2)地形和土壤:平原地区,地件)势平坦,土壤肥沃势平坦,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 3)水文:水网密布,灌溉便利( 3)水文:密西西比河从北到南 贯穿平原的东部 小麦、大豆、玉米(旱田农业), 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程度高, 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产量高, 水稻(水田农业)商品性农业。 区域发展生产方式(特点):精耕细作,人* 美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原因: 力劳作;产量高,商品率低 ( 自给① 耕地面积辽阔平整,以旱地为 自足);兴修水利,便于灌溉和排主,适合机械化作业。 涝。② 地广人稀,农业劳动力缺乏, 要依靠机械化作业。 ③ 科学技术发达,具有先进的农 用机械。 人口分布:稠密; 建筑:高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 野兽;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 饮食:大米为主,各种米制食品;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交通发达,利人文特色精神生活:崇尚“谷神” 和“稻母”用节假日外出旅游和购物等 有御耕节、春耕礼、水上木偶戏等 等文化活动,人们能够团结互助、 关爱弱者。 2、与山为邻 比较点垂直的生计山地之国 (安第斯山区:秘鲁)(阿尔卑斯山区:瑞士)南美洲大陆,西半球,素有“南美洲脊梁” 地理位之称。(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欧洲腹地置山脉走向:南北走向山脉走向:西南 - 东北走向 自然环( 1)气候:山地气候。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 境(自显著,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变化。( 5° S 东坡不( 1)( 2)同左,( 3)资源:耕地条件)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见教材64页,作业本 42资源、矿产资源奇缺。但旅游资源页,乞力马扎罗山、天山见图册44 页。)十分丰富。 ( 2)地形:山地地形,地势崎岖高山峡谷、险峰深涧的成因:河流 ( 3)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冰川作用。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 山为邻教案人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内容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这就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时主要通过呈现不同的图表和地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各自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从对象来说,七年级学生从求知欲和好奇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引导,锻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二)教学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共产党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教学 薯片—马铃薯—问:你知道它的故乡在哪里吗?(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你了解安第斯山脉吗?你了解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寻马铃薯的故乡秘鲁安第斯山区。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地理位置

出示《世界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并描述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和走向。 位于西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长近9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被称之为“南美洲脊梁”。呈南北走向(山脉、河流特定的描述方法)几乎与南美洲西海岸平行。 下面,我们以南纬5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为例,来分析安第斯山脉不同高度自然景观的变化。 仔细观察教材P65图3-20,完成表格。 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也就明显,即使在赤道地区,高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地势和地形的变化会影响山地的气候,使得山地的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张图中,1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海拔1500—3000米之间的山区为温暖带,分布着灌木和林地;海拔3000—4500米之间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片的草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师: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人们会生活在哪里? 生:灌木和林地还有草原。 师:我们知道热带雨林地带和终年积雪的地带都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安第斯山区的人们主要生活在1500—4500即AC之间地带。 问: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过渡: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那么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又有什么特色呢? 4、生活方式 结合课本图片和内容,说说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表格。 秘鲁印第安人的生活 衣 食 住 行 羊驼为秘鲁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秘鲁人并没有一味的沉浸在眼前的喜悦中,而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保护羊驼,建立羊驼保护区。(视频) 师:说明当地人民不仅利用了资源而且保护资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一、家住平原P70-73 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1)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①地形:河流冲积平原②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③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④水文: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2)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①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②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 ③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3)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 (4)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①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②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为避免潮湿,避免虫蛇,悬空架设(高脚屋); ③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 2、用机器种庄稼: (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①位置: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 ②地形和土壤: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④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 ⑤适合发展农业:热量、降水不如湄南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 (2)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①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原因:当地主要是旱地,气候是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比较热,全年降水较少。所以不能种植水稻,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②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③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 ④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是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原因: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 与山为邻名师教案 人教版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课时:1 时间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②通过学习,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 法 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 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知识与技 能 ①会利用地形图、气候图等工具,及图片、文字资料获取所需的 信息; ②能根据资料说出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知道的不同生产、 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课程序上课环节设计意图 1、[新课导入]让学生描述近日的气温情况,讲 讲气温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觉。 熟悉的话题导入,吸引学生 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 学生在情绪和思维上作好进 入新课学习探究的准备。2、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垂直自然景观图,指 导学生根据图册信息画出《安第斯山区自然景 观垂直分布图》。 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图来设置 悬念,激发探究。 3、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牧民图片,了解安第 斯山区地区的民族。 对安第斯山区牧区居住的民 族有一定的认识。 4、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放牧的?经过铺垫,对安第斯山区牧 场的认识由感性进入理性。 5、结合《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 总结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对放牧生活的影响。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然环 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 响有深刻认识。 6、课堂小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 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除弊,才能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 对本堂课所学来一个升华, 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有一个深刻认识。 作业1、**地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请你为本县的旅游业发展提几条合理的建议?2、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二、读图分析。 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二课与山为邻 1.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 (1)地理位置:该地区在南美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自然环境: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详见教材第64页3-17图。 (3)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业)。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畜牧业)。(4)人们的生活情况:A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C骆马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5).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答:骆马。它的形象出现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答:骆马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山地之国——瑞士(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 (1)地理位置:瑞士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瑞士有山地之国之称。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 (2)自然环境: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和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瑞士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奇缺。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怎么形成的?答: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作用形成的。 (4) 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为瑞士人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资源。瑞士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是旅游业。夏季登山,冬季滑雪。 (5)瑞士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或者原因有哪些?详见教材第69页。 A旅游设施:滑雪设施,饭店,商店和医院等设施齐备。 B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积雪,风景优美。 C交通条件:有发达的公路和铁路。冰川快车。 (6)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但人们注重保护环境,严格立法保护环境。 (7).你知道瑞士有哪三大知名产业?答: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手表制造业。 (8)补充: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教案人教版

《家住平原》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 【游戏一】大家来找茬 时间:5分钟 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

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 师:一个地区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同学进行合理的归纳,这就是我们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在归纳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环节目的: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找茬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复习,引出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 【过渡】刚刚的游戏同学们玩的过瘾吗?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对对碰”。什么碰什么呢?湄南河平原碰美国大平原,看看他们之间会不会碰出火花来呢? 【游戏二】对对碰

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单元综合试题(含答案解析)(104)

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单元综合试题(含答案解析) 读下图,可以推断() A.表示中部经济地带B.表示东部经济地带C.表示西部经济地带D.表示东部经济地带 【答案】B 【详解】 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东部沿海经济地带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历史开发较早,技术条件较好,宜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中部地带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之间。西部经济地带地处我国的西部,深入内陆,地势较高,地域辽阔,人口较少。依据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的特点,读图即可推断表示东部经济地带,ACD推断不正确,排除。故选B。 1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1∶50 000 B.

C.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答案】A 【详解】 比例尺是地图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比例尺是由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以上四个比例尺中,1:50000是最大的,故选A。13.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确的是() A.中国丽江古城,中国平遥古城,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B.中国丽江古城,上海浦东新区,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C.中国丽江古城,中国平遥古城,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美国好莱坞 D.中国丽江古城,中国三峡大坝,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历经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4草原人家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4草原人家知识点 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原因: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具体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第二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具体迁移情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他们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极其简单。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住所。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赶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保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富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3.马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1)野生动物:马赛人保留着独特的部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虽长期与野兽朝夕相伴,却没有捕杀动物的习俗,也从不吃野生动物。 (2)草原:在马赛人的社会里,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也越高。因此,养育牛群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名师教案 人教版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道满地铺。打一农作物。谜底:稻谷。 师:稻谷有“亚洲的粮食”之称,说明水稻主要在亚洲种植。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泰国香米”呢?泰国香米就产至于被称为“泰国谷仓”的湄公河平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湄公河平原为例,共同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稻作生产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湄公河平原的位置。 PPT显示:《湄公河平原的位置》 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教师:为什么湄公河平原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思考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 教师:结合水稻生产所需的条件思考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讨论,发言(从气候、纬度、水文、地形、土壤等不同角度)。 教师结合幻灯片点拨、启发,总结: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拓展思考: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认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稻?PPT显示:世界地图。 学生: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确:世界水稻的主要产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这里的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又以中国最多。水稻作物有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同学们知道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是哪个吗,是泰国吗?(中国) 承转:在了解了水稻生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水稻生产的流程。请熟悉水稻种植的学生讲一讲水稻种植的流程。(学生自由回答) 结合学生得回答开展活动:找一找,辨一辨,水稻生产流程 PPT显示图片:播种、育秧图插秧图田间管理的图片收割图丰收图(晒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