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_3-2-2与山为邻(山地之国) 公开课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_3-2-2与山为邻(山地之国) 公开课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安第斯山脉在 世界的位置 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 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

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 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 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 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 (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 (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说明秘鲁境内的印第安人形成山下山上不同生产生活景观的自然原因。从中体现了什么道理?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1.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________大陆,素有“________”之称。安第斯山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________变化。 2.世界上最高大和最长的山脉分别是() ①喜马拉雅山脉②天山山脉③阿尔泰山脉④阿尔卑斯山脉⑤落基山脉⑥安第斯山脉 A.①②B.③④ C.⑤⑥D.①⑥ 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高海拔处发展的产业是() A.种植业B.畜牧业 C.旅游业D.采掘业 4.世界各地的山区在发展当地经济时都应该() A.发展旅游业 B.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C.开采矿产资源 D.因地制宜,不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5.南美洲的开拓者是() A.阿拉伯人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D.印第安人 6.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是() A.密西西比河B.莱茵河 C.多瑙河D.波河 7.为了保护生态,瑞士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 ①打猎②伐木③放牧④采花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有() ①多样的地形②古老的城镇③奇特的景观④海滨沙滩、阳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9.瑞士之所以选择发展旅游业、金融业,其自然因素有() ①山区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少 ②瑞士人吃苦耐劳、工作勤奋 ③拥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 ④矿产资源奇缺,自然景观秀丽 A.①②B.①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A.严格立法保护环境B.禁止开发资源 C.修建自然保护区D.控制人口数量 11.下列各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组合正确的是() A.安第斯山区——草场资源丰富,可四季放牧 B.美国大平原——土壤肥沃,人们开辟梯田,种植小麦 C.阿尔卑斯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 D.湄公河平原——雨热同期,人们种植水稻,机械化水平高 12.关于秘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秘鲁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羊驼毛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D.秘鲁国徽上的动物是羊驼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第斯山区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2与山为邻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②欧洲最高大的山是阿尔卑斯山 ③安第斯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美誉④北美洲最雄伟的山脉是阿特拉斯山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0.6℃ 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④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纬度B.地势C.洋流D.气候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5.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6.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③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秘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纤维上帝”之称的是( ) A.骆马毛B.羊驼毛C.牦牛毛D.貂皮 8.安第斯山区的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积雪③灌木和林地④高山草甸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 9.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框 山地之国

第二框山地之国[见学生用书P48] 1.阿尔卑斯山 (1)位置:阿尔卑斯山位于欧洲腹地,是欧洲__最高大__、__最雄伟__的山脉。 (2)范围:阿尔卑斯山西起__法国__东南部的__尼斯__,东至__维也纳盆地__。它绵延1 200千米,平均海拔在3 000米左右。 (3)河流发源地: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的许多大河,如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等,都发源于这里,水力资源丰富。 2.山地之国——瑞士 (1)概况 瑞士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是个典型的山地之国。瑞士人因此被称为“__大山之子__”。瑞士的__山区__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__耕地__只占国土面积的6%。矿产资源__奇缺__,缺乏发展__工农业__的自然资源。 (2)瑞士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__多样的地形__、__奇特的景观__,以及__古老的城镇__和__纯朴的乡村生活__,成就了瑞士丰厚的__旅游资源__;阿尔卑斯山区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设施先进齐备,服务

细致入微,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者的天堂。 ①丰富的__旅游资源__。 a.__夏季登山__:夏日,人们选择去湖边、山间尽情享受美好时光。众多的山峰吸引着大批登山爱好者。 b.__冬季滑雪__:冬季是瑞士山区最重要的旅游季节。滑雪项目众多:花样滑雪、雪上芭蕾、越野滑雪、跳台滑雪、乘雪橇等。 c.温泉疗养地。 d.“__冰川快车__”:连接阿尔卑斯山区两大著名的旅游胜地,穿行90多座隧道,跨越290多座桥梁。乘坐火车,千年雪峰、万年冰川,尽收眼底。 ②先进齐备的__旅游设施__。 当地人为迎接游客,修建了许多旅馆、饭店等供旅游者享用,还建造滑雪场以及专门治疗骨折、摔伤的医院等。 ③便捷的__交通运输__。 这里有众多的铁路和公路,有供人们游览时乘坐的电缆车,有专门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的直升机。早在100多年前,瑞士就开通了贯穿阿尔卑斯山的__铁路隧道__,其中最著名的是“冰川快车”。 (3)旅游业对瑞士的影响 ①利: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__国民生活__水平,人们对__生态环境__厚爱有加。 ②弊: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__生态环境__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高山动物和植物__濒临灭绝__或受到严重威胁。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第一框 与山为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课时1 垂直的生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获取有用信息,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三、【课前预习导学】 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2.与美国中部大平原比较,山区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差异?(山地与平原相比,有什么特点?) 3.阅读课本P65的“阅读卡”部分,完成下列填空。 人是南美洲的开拓者,他们利用安第斯山区条件,创建了历史悠久的文明时代。其中的部族,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当时的农业的概况,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发展业,开辟,种植、、和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有霜冻,人们发展业,以放牧驯养和为生,为人们提供奶肉、皮革、毛等衣食来源。 四、【课堂导学】第一节垂直的生计 (一)探究“垂直”的变化 1.读图3-16,并结合《世界地形图》,描述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 安第斯山脉位于半球的洲,山脉是走向,素有之称,是世界最长山脉。 2.观察图3-17,描述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变化。 总结:安第斯山脉的景观呈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计算:假设海拔0米的温度是25度,那么,1500米处,3000米,4500米处分别是多少度?

《山地之国—-走进瑞士》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框 《山地之国——走进瑞士》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3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世界政区图在欧洲空白地图上填出瑞士及周边国家的名称并画出阿尔卑斯山脉,从而了解瑞士的地理位置。 2、能够根据图片和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图分析概述瑞士的地形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2. 通过书本的文字和图片概况出瑞士人们的生产生活特色及扬长避短地利用、保护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情况。 3.能够分析瑞士人们的生产生活特色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从温州的冬季引入瑞士的冬季 第二环节:了解瑞士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1、读世界政区图,在空白欧洲地图上填出瑞士及周边国家的名称并画出阿尔卑斯山脉。再用语言说说瑞士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 2、学生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图及书本p34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瑞士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4、教师总结瑞士的特点:其是一个多山的内陆小国,各种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当贫瘠, 并设疑:瑞士这个“穷乡僻壤”凭什么发展成“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第三环节:了解瑞士人们扬长避短利用、保护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情况。 1、学生看书p68-69页。说说瑞士人是如果打造旅游经济的。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来说 明(主要讨论以下的2、3两方面的内容)。 2、学生通过书本及相关资料了解瑞士人是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的 3、以瑞士的滑雪旅游项目为例,学生分析瑞士人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

第2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

第二课与山为邻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三、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 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 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我们学习与册为邻的两个不同的“小家”----“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在上课前,大家先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绘出他们的简要平面示意图,现在就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展示:一、自然景观 问:这是两幅不同的山地景观,是学们说说它们主要的不同在哪里? 总结:“垂直的牧场”是一种自然的地理景观,而“如画的梯田”是人们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下面就来了解生活在这两种不同自然景观下的人们的生产情况。 板书:二、生产活动 叙述:天山草场是山地,天山牧区是新疆的主要畜牧区。居住在那里的主要是哈萨克族人民,他们以放牧为生,而且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出的牧业生产活动,成为天山畜牧业的一大特色。 展示:哈萨克族人图片。 问:请根据黑板上的图,讲一讲“四季放牧”。 叙述:夏季是特区的“黄金季节”,牧民们主要生活在高海拔的夏季牧场。夏天过后,天气逐渐转冷,于是牧民们向山下的牧场转移,到深秋的时候,就进入低海拔的春秋牧场。 展示:在“针叶林带”和“荒漠”之间的草地上写“春秋季牧场”。 叙述:在这里牧民们停留的时间很短,他们要在大雪封山之前赶到山谷的冬季牧场。到了第二年春天,牧民们又会返回到“春秋季牧场”。因为大雪先在这些低海拔的牧场融化了,绿色的青草长势喜人。然后逐渐往高海拔处慢慢融化。问:大家想一想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 承转: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如画的梯田”的生产情况。

最新历史社会七年级《山地之国》优质课表格式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框
《山地之国》教学设计 江山市城北中学 王丽霞
一、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 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阿尔卑斯山脉的地理位置、瑞士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阐述瑞士发展经济的优劣势,理解瑞士人民是如何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发展经济及如何保护 自然环境的。 3、 能够利用各种地图获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观察、体验与感悟的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 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解释在经济发展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3、运用辩证观点,认识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瑞士人生产和生活的特色及原因。 2、教学难点: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分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视频央视《江山》 观看、倾听 宣传片 设计意图 备注 调节课堂气 氛,为江山与 瑞士的比较埋 下伏笔。

1、呈现瑞士军刀图 片。 导入新课
猜猜军刀构成, 引发学生的好 几种工具。 奇心,认识其 设计的巧妙, 引出课题,为 认识瑞士产业 打下基础。
2、 说一说:关于瑞士你 说说已有记忆 通过学生谈谈 还知道什么? 中的瑞士。 对瑞士的认 识,了解学生 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也从中 引出作为“山 地之国”的瑞 士。 提问: “山地之国”的 看世界地形图, 指导学生阅读 山指什么山?要求学 回答 地形图的方 生从世界地形图上找 法,体会描述 出阿尔卑斯山脉, 并说 。 位置的基本方 出其位置。 法。 找出跨越阿尔 卑斯山的国家。 学生一开 始就说出了 阿尔卑斯山 脉跨越的国 家, 教师顺势 引导学生看 图说出阿尔 卑斯山脉在 欧洲的位置。
阿尔卑斯山 脉地理位置 的教学
瑞士地理位 置的教学
要求在课本 P76 图 3— 描轮廓, 认识位 通过描轮廓认 26 上描出瑞士的轮廓。 置。 识瑞士的地理 然后说出瑞士的地理 位置以及瑞士 位置。 与阿尔卑斯山 脉的紧密关 系。
瑞士的地形 特点和发展 经济的优劣 势。
1、出示瑞士高山、湖 1、观察图片, 通过图片的感 完成填空 性的认识和地 泊和平原和课本 3 题。 —26 图片。显示瑞 形图的理性分 士地形特点的填空 析了解瑞士的 题。 地形特点。 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说说其发展经济的 初步了解自然 劣势。 环境对瑞士经 2、思考,查询 济发展的影 响。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 山为邻教案人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内容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这就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时主要通过呈现不同的图表和地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各自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从对象来说,七年级学生从求知欲和好奇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引导,锻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二)教学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共产党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教学 薯片—马铃薯—问:你知道它的故乡在哪里吗?(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你了解安第斯山脉吗?你了解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寻马铃薯的故乡秘鲁安第斯山区。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地理位置

出示《世界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并描述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和走向。 位于西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长近9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被称之为“南美洲脊梁”。呈南北走向(山脉、河流特定的描述方法)几乎与南美洲西海岸平行。 下面,我们以南纬5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为例,来分析安第斯山脉不同高度自然景观的变化。 仔细观察教材P65图3-20,完成表格。 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也就明显,即使在赤道地区,高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地势和地形的变化会影响山地的气候,使得山地的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张图中,1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海拔1500—3000米之间的山区为温暖带,分布着灌木和林地;海拔3000—4500米之间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片的草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师: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人们会生活在哪里? 生:灌木和林地还有草原。 师:我们知道热带雨林地带和终年积雪的地带都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安第斯山区的人们主要生活在1500—4500即AC之间地带。 问: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过渡: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那么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又有什么特色呢? 4、生活方式 结合课本图片和内容,说说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表格。 秘鲁印第安人的生活 衣 食 住 行 羊驼为秘鲁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秘鲁人并没有一味的沉浸在眼前的喜悦中,而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保护羊驼,建立羊驼保护区。(视频) 师:说明当地人民不仅利用了资源而且保护资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 与山为邻名师教案 人教版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课时:1 时间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②通过学习,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 法 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 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知识与技 能 ①会利用地形图、气候图等工具,及图片、文字资料获取所需的 信息; ②能根据资料说出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知道的不同生产、 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课程序上课环节设计意图 1、[新课导入]让学生描述近日的气温情况,讲 讲气温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觉。 熟悉的话题导入,吸引学生 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 学生在情绪和思维上作好进 入新课学习探究的准备。2、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垂直自然景观图,指 导学生根据图册信息画出《安第斯山区自然景 观垂直分布图》。 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图来设置 悬念,激发探究。 3、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牧民图片,了解安第 斯山区地区的民族。 对安第斯山区牧区居住的民 族有一定的认识。 4、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放牧的?经过铺垫,对安第斯山区牧 场的认识由感性进入理性。 5、结合《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 总结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对放牧生活的影响。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然环 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 响有深刻认识。 6、课堂小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 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除弊,才能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 对本堂课所学来一个升华, 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有一个深刻认识。 作业1、**地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请你为本县的旅游业发展提几条合理的建议?2、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二、读图分析。 反思

3.2《与山为邻》同步试卷-2020-2021学年浙江省人教版(2020)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文地理七上3.2《与山为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措施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原则的是() A. 秘鲁山区海拔高处发展玉米、马铃薯种植 B. 秘鲁山区山麓地带以放牧羊驼、骆马为主 C. 瑞士应扩大耕地面积,大力发展粮食种植 D. 瑞士山区风光独特,重点发展旅游业 2.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 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 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小明在网上搜索一个国家信息时,出现了以下信息: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这个国家很可能是() A. 以色列 B. 泰国 C. 秘鲁 D. 瑞士 4.读下图,完成问题: (1)图中明明和贝贝所在的地点符合“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三个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明明所在的地点符合条件 B.贝贝所在的地点符合条件 C.符合条件的地点不存在 D.明明贝贝所在的地点都符合条件 (2)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②居民从事的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④该地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家住平原、与山为邻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场景,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启示有() ①区域自然环境是没有优劣之分的②要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③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④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瑞士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自然原因有() ①有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7.瑞士的耕地占到国土面积的() A. 3% B. 6% C. 9% D. 12% 8.在说起家乡气候时,家住瑞士南端的菲利普说:“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下列哪幅图反映了该气候类型() A. B. C. D. 9.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 (1)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2)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 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 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10.安第斯山区中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11.下列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色的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第2课与山为邻word教案(1)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1.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用地图和图表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归纳。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问题,创设情境提供有利条件。 4.用板演建立知识结构,使学生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结合板书小结)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 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 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

好的生活图景。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 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 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 学生:发展牧业 教师:(展示图4-放牧、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 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 山麓地带——砾石遍地的沙低缓的山坡上——绿油油的草地 山腰以上——茂密的森林针叶林地带之上——草地 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带 变化的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水热状况不同导致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高山气候的真实写照。 教师:这里的草原资源是上下分布的,我们把这种牧场称为什么牧场? 学生:垂直牧场。 教师:(展示图6-垂直的牧场) 提问:他们的放牧有何特色? 学生:四季放牧。 教师:哈萨克牧民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 学生:夏季气温较高,牧民们把牲畜赶往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那里气候温和,牧草丰盛;夏季过后,气温逐渐降低,牧民们便搬到半山腰的牧场;当深秋季节,他们就搬到低海拔的春秋牧场;隆冬气温最低的时节,他们就到山谷间的牧场过冬。第二年,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逐渐升高,牧民们也逐渐向山上转移。 教师: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发展了自己的特色牧业。 这种四季放牧的特色使得天山牧民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被称为什么? 学生:转场。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3山地之国教案与反思

第二课时山地之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江南学校李友峰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同山地的特征以及自然条件等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情况、风俗习惯,明确保护山地的重要性。[来源:学§科§网Z§X§X§K]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地图,了解一些主要山脉,对不同山地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综合课本与课外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成小组,了解不同山地环境下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形成了怎样的特色文化,一起探讨人类活动对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关于保护山区自然环境的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山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风情与人文特色,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身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类的活动对山区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品质。 【重点】瑞士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难点】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9037543.html,]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世博会瑞士馆导入《山地之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考察团成员)的形式来探究所学的内容。 新课教学 一、阿尔卑斯山之优

展示:《世界地图》、《欧洲地形图》、《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图》,以及阿尔卑斯山区的大量雪景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阿尔卑斯山(由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地形特征)[来源:学&科&网Z&X&X&K] 师:阿尔卑斯山脉是属于瑞士的吗? 生:(阅读地图后得出结论)不是。 师:瑞士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之国。这里到处都是积雪,可用耕地很少,请问,这里可以开发成“牧场”或“梯田”吗? 生:(齐场回答)不可以。(引出学法指导,要善于学习经验,切忌照搬照抄) 师:既然这里的人们不可能靠农业来维持生活,那可不可以发展重工业? 生:也不可以,因为这里也没有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 师:同学们,你们以为那里的人们该以什么为生呢?(讨论) 考察任务一:阿尔卑斯山是如何进行全方位的开发的?(建议从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阿尔卑斯山区能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通过书本的阅读,分析归纳出该地的优势有: 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 基础设施;滑雪设施、饭店、商店和医院等设施完备。 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 二、阿尔卑斯山之喜 考察任务二:阿尔卑斯山发展旅游业后,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再次引导学生通过书本的阅读,分析归纳出该地在旅游业发展后带来的可喜变化有: 工作机会人们就业机会多,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生活水平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带动当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任何一件事件总有两面性,热闹伴随而来的总有喜与忧。 三、阿尔卑斯山之忧 考察任务三:阿尔卑斯山在经济发展,人们致富的背后,又存在哪些问题和隐患?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 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热闹的山谷》侧重于讲述山区旅游业及其对山区发展的影响。山区自然景观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资源短缺、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则善于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发旅游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扩大了人类活动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使旅游业成为不少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它在给人们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一毓环境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众多旅游胜地面临的重要问题。它要求学生明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认识环境发展规律,趋利避害,造福人民,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用信息,分析卢卡索包含的地理环境优势,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形感性认识。

通过学习卢卡索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本地旅游经济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卢卡索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本地旅游经济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卢卡索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看法。 教学关键:从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4、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滑雪运动和介绍卢卡索自然景观的录像资料,《欧洲地形图》、卢卡索地理位置图,卢卡索村庄的景面图片,有关旅游活动三要素的文字资料、破坏旅游景点行为的系列图片等,并制作成课件。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山地之国》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山地之国》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拟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1.描述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自然环境条件2.比拟不同地区和国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主要特点。3.分析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课标: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1.能运用区域轮廓图、政区图、经纬网图等,描述某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2.能运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区域的地形和河流特点。 3.能运用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和气候类型图,说出某区域的气候特点 4.能运用景观图、示意图、各类坐标图、表格资料等,描述某区域的人文环境特点。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选取两个典型案例:秘鲁安第斯山区和阿尔比斯山区,描述了山区人们生活的两种不同类型一一直接“靠山吃山”与间接“靠山吃山”。教材以山区农业和山区旅游业两种经济活动作为“平台”,展现了山区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山地之国”重点介绍阿尔卑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瑞士人扬长避短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开展旅游业。 2.教材结构体系: C阿尔卑斯山概况 山地之国阿尔卑斯山与瑞士关系 (瑞士)IV瑞士开展旅游业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阿尔卑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说明瑞士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开展生活的,描述瑞士生产生活的特色。 3.分析瑞上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合作探究,说明瑞士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开展生活的,分析瑞士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区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2.体会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意识, 树立可持续开展的理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瑞士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开展生活的 难点:分析瑞士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播放瑞士的风光视频新课教学 一、山地之国瑞士的优越 展示:《世界地图》、《欧洲地形图》、《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图》,以及阿尔卑斯山区的大量雪景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阿尔卑斯山(由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地形特征) 活动: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请大家阅读阿尔卑斯山地形图,找找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找找看主要有哪些河流?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3-2-2山地之国

第二课时山地之国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同山地的特征以及自然条件等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情况、风俗习惯,明确保护山地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地图,了解一些主要山脉,对不同山地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综合课本与课外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成小组,了解不同山地环境下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形成了怎样的特色文化,一起探讨人类活动对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关于保护山区自然环境的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山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风情与人文特色,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身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类的活动对山区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品质。 【重点】瑞士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难点】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世博会瑞士馆导入《山地之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考察团成员)的形式来探究所学的内容。 新课教学 一、阿尔卑斯山之优 展示:《世界地图》、《欧洲地形图》、《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图》,以及阿尔卑斯山区的大量雪景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阿尔卑斯山(由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地形特征)师:阿尔卑斯山脉是属于瑞士的吗? 生:(阅读地图后得出结论)不是。 师:瑞士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之国。这里到处都是积雪,可用耕地很少,请问,这里可以开发成“牧场”或“梯田”吗? 生:(齐场回答)不可以。(引出学法指导,要善于学习经验,切忌照搬照抄) 师:既然这里的人们不可能靠农业来维持生活,那可不可以发展重工业? 生:也不可以,因为这里也没有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 师:同学们,你们以为那里的人们该以什么为生呢?(讨论) 考察任务一:阿尔卑斯山是如何进行全方位的开发的?(建议从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阿尔卑斯山区能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通过书本的阅读,分析归纳出该地的优势有: 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 基础设施;滑雪设施、饭店、商店和医院等设施完备。 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