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及答案

正文:

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内容和方法。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教材为主要参考材料。以下是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诗句的意境最接近《登鹳雀楼》的是()

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C.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答案】C

2. 以下哪个成语与“与世无争”意境相近?

A. 画龙点睛

B. 柳暗花明

C. 指鹿为马

D. 清新俊逸

【答案】D

3. 下列作品中,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是()

A. 《离骚》

B. 《骆驼祥子》

C.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D. 《红楼梦》

【答案】A

二、简答题

1. 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描述。

【答案】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它具有古朴、短小精悍、语言规范、形式多样等特点。文言文的特点也包括词汇使用精确,语

序规范,并且对修辞手法要求较高。

2. 请简要介绍古代诗词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

【答案】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纪

实文学,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历史时代的

风貌和民族精神,也是文人士大夫的表达方式,更是流传至今的文化

瑰宝。

三、阅读理解

请阅读以下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赋才百出的青年作家张三,写作风格独特,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的小说《梦中的幻想》被誉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如

果你读过这本小说,你就会被书中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情节所吸引。

1. 张三的写作风格如何?

A. 平淡无奇

B. 独特别致

C. 夸张夺目

D. 无法评价

【答案】B

2. 《梦中的幻想》被称为什么?

A. 中国文学的里程碑

B. 平凡世界的前传

C. 经典之作

D. 文坛红宝书

【答案】A

四、作文题

请你依据以下提示,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完成一篇作文。

假如你是一名志愿者,近期你参加了一次社区清洁活动。请你结合

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以《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题,就环境保护问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根据题目需求,此处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部分)

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社区清洁活动,亲身体验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保护

环境的责任。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首先,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们都是

环境的一份子。只有保持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我

们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垃圾分类、减少用塑料袋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的一部

分内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以教

材为主要参考资料,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

的成绩!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材料二: 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

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及答案 正文: 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内容和方法。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教材为主要参考材料。以下是北京西城区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诗句的意境最接近《登鹳雀楼》的是() 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C.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答案】C 2. 以下哪个成语与“与世无争”意境相近? A. 画龙点睛 B. 柳暗花明 C. 指鹿为马

D. 清新俊逸 【答案】D 3. 下列作品中,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是() A. 《离骚》 B. 《骆驼祥子》 C.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D. 《红楼梦》 【答案】A 二、简答题 1. 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描述。 【答案】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它具有古朴、短小精悍、语言规范、形式多样等特点。文言文的特点也包括词汇使用精确,语 序规范,并且对修辞手法要求较高。 2. 请简要介绍古代诗词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 【答案】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纪 实文学,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历史时代的 风貌和民族精神,也是文人士大夫的表达方式,更是流传至今的文化 瑰宝。

三、阅读理解 请阅读以下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赋才百出的青年作家张三,写作风格独特,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的小说《梦中的幻想》被誉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如 果你读过这本小说,你就会被书中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情节所吸引。 1. 张三的写作风格如何? A. 平淡无奇 B. 独特别致 C. 夸张夺目 D. 无法评价 【答案】B 2. 《梦中的幻想》被称为什么? A. 中国文学的里程碑 B. 平凡世界的前传 C. 经典之作 D. 文坛红宝书 【答案】A

2023年3月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 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303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C 2.(3分)B 3.(3分)B 4.(3分)A 5.(6分)答案要点: ①有助于传播积极主流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教育; ②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有助于回归中国本体和建立中国话语,塑造文化自信。 说明: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如有其它答案,合乎文意,言之成理,亦可。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D(3分)7.C(3分)8.B(3分) 9.(3分)参考答案: 现在凭借个人的困窘与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太糊涂了)! 评分参考:“穷通”“质”两点各1分;句意通达,1分。 10.(6分)答案要点: ①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制定法令治理万物; ②天与人互相影响:天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人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不足; ③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1.(3分)C 12.(3分)D 13.(6分)参考答案: 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 ①“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 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 ③“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023.3 第1页(共4页)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却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衍生出了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抹茶道源自中国唐宋年间盛行的点茶法,所采用的茶叶形式是末茶,可以将茶叶和汁液一起饮用,充分体会茶的口感。而煎茶道则源自中国明朝“崇简去繁”的泡茶法。抹茶道在日本经历了几代茶道大师的改良,已经成为日本茶道的主流和日本的文化国粹。窗明几净的茶室,萦绕鼻端的花香和熏香,以及精工细作的美食,古朴典雅的茶具,充满仪式感的进茶过程……日本茶道文化用丰富的形式支撑着同一个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②茶道四谛中的“和”,代表的是和谐、和悦,它是支配整个茶道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的是形式,而和悦则注重内在的情感。在茶事过程中,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都有自己“和”的标准:一只好的茶碗不管外形如何,必须要有良好的手感,让客人在饮茶时不至于感到太凉、太重或者太轻,这种体验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而茶室之中的香气也不宜太过强烈、刺鼻,要轻柔散漫地弥漫在室内,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经过白色窗纸的过滤,投进茶室中的光线要轻柔,诱人冥想,这是光感与茶之间的“和”;当风从茶室外的老树上吹过,沙沙作响的树叶声和煮水的咕噜声和悦地交汇在一起,这是听觉上的“和”。和谐的环境之美和参与者的人格之美交汇,在茶室之中奏响“和”的乐声,令人沉醉。 ③“和”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和”中有不同,是君子之气。而茶道之中的“和”,就在于志趣相投的人,谈论到各有所见的话题时,依旧能够保持差异。日本茶道之中的“和”要求茶室中每个人都保持恰如其分的表现,周到的茶室安排,体贴入微的照顾,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和悦,如和风习习,令人舒畅。 ④在日本茶道中,最能体现“敬”这一意念的,应该是茶汤之中的“一座建立”思想。“一座”指的是所有参与茶事的人,而“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都将获得平等的对待,人们互相尊重,共享一种和谐的茶室氛围。宾主之间的相敬相爱是出于本心的流露,从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⑤《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里的“敬”有严肃、认真的含义,也有慎重之意。这种“敬”是对内的恭敬,是自身的修行和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附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 (2)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屈原列传》中“”和“”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5分)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 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 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 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 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2)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 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衡芜苑夜拟菊花题” C.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二、阅读70分

3.(1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有观点认为,所谓的“特修斯之船”并不是指某个构件或某种状态,而是将特修斯之船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以及人们对特修斯之船的特殊记忆。因此,这艘船的构件是否被替换已不再重要,人们意识中的这艘船还是他们所认知的那艘船,无论其构件如何被更换,人们在描述它时依旧会称作“特修斯之船”。而用被替换下的旧船板和部件重新组装的船,虽然还保留了原先的结构,但它应被视为另一艘船。 ③悖论中的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某个特定时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等需要,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掌握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 材料二: ①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只要满足制造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任何同类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故对于使用者来说,器物的身份辨识并不成问题。而“特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 2024.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由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成为核心。在皇家祭祖的太庙以南200米建造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现合并组建为国家博物馆),蕴含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深意;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 进入本世纪,中轴线逐渐延伸,在北延长线上集中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体育设施,“鸟巢”和“水立方”分列于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形成了对称的格局。随着中轴线北延南伸的逐步实现,以及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渐近,历经风雨的北京中轴线,正像承载着它的这座城,焕发新的生机。 (取材于谭烈飞、张馨予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该文件以“突出遗产价值、突出整体保护、坚持有效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北京中轴线及周边环境实施全要素、全过程保护,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在妥善保护前提下,通过创新手段合理利用,充分展示、发挥遗产价值,使历史文化在与现代生活融合中葆有勃勃生机。 先农坛神厨建筑群内的宰牲亭院落是明清两代祭祀时加工牺牲的场所,其独特的重檐悬山顶结构被古建专家称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2023年7月,宰牲亭院落首次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这里拍照“打卡”。附近的老街坊刘先生为络绎不绝的观众当起了“讲解员”。谈起这里的建筑特色和古代祭祀的流程,他如数家珍。 数字科技也为中轴线焕发生机提供了无限可能。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辉煌中轴”。展览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将壮美的北京中轴线“搬进”了博物馆,营造出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体验空间。观众时而化身古人置身宇宙星空,天上北极星渐渐幻化为地上元大都中心台;时而聆听悠扬的古乐,欣赏古画晕染出的历史上的北京中轴线;随着北京钟楼的一声钟响,观众又进入当下,在老北京胡同的鸽哨、吆喝声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市井烟火气。

2022北京西城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西城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2 — 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 2022.1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开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根底。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群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那么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复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参加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根底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 1.以下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 .在元代之前,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瓷为主 B .青花瓷的青白二色协调温和,具有简净雅逸之美

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 一、(18分) 1.(3分)D 5.(6分) 2.(3分)C 3.(3分)B 4.(3分)A 【答案示例】 ①时代新韵②文化的脊梁③新手段④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南北,两翼对称 ⑤在社稷坛南建造人民大会堂,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也可以举国旗杆、历史博物馆 和革命博物馆等例子,并阐释其内涵。) 【评分参考】①-④每点1分;第⑤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28分) 6.(3分)A 7.(3分)C 8.(3分)A 9.(3分)B 10.(6分) 【答案要点】 (1)行安民之政,使民心归服。 (2)给三个邻国的亡国之君封地,并以重礼结交各国,使齐国号令始行于天下。 (3)出兵保护宋、郑,进一步稳固了在中原的地位。 (4)讨伐四方,九次会集诸侯,扫除了称霸的最后障碍。 (5)齐国由国内而国外、从邻国到中原到四方,一步步成就霸业。 【评分参考】要点五2分,其它要点每点1分;要点五若答出“由行礼而列兵”等, 言之成理亦可;没有单独答出要点五,但其意思含在前四个要点中,亦可得2分。 11. (10分) (1)①嘉:赞赏 (2)②;① (3)【答案示例】 ②矜;怜悯

①两人个性不同:子夏为人宽和,所以孔子教导他要学会拒绝;子张个性褊狭,所以 孔子教导他要接纳普通人。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②两说适用的学习阶段不同:子夏所教门人为初学者,因此要明辨是非,结交贤者; 子张讨论的是君子大贤的交友之道,因此提倡博爱,无论贤愚都要结交。这体现了儒家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蹴等的思想, 【评分参考】每点3分,分析材料2分,教育思想1分。有其它理解可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三、(20分) 12 . (3分)D 13.(3分) B 14.(6分) 【答案要点】 (1)“树”代表了小园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小园景致的喜爱。 (2)“树”代表了诗人在凤翔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的留恋。 (3)“树”代表了诗人的功业,暗含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信。 【评分参考】每点2分。 15.(8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分参考】每空1分;书写不规范酌情扣分。 四、(18分) 16.(3分)D 17.(3分)A 18.(6分) 【答案要点】 (1)本段写了自己对故乡“有形之路”的熟悉,反衬后文对“许多条无形的路”的“并不清楚”。 (2)本段所写的记忆细腻、深刻,饱含对故土的深情,与后文描写母亲、“我像恋旧的鸟”等呼应。 (3)本段写了曾经的劳作与艰辛,与后文写到的艰难生活一致,为文末感叹“我们不平坦的生命与心灵历程”提供依据。

2023年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 语文202303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语文2023.3 第1页(共14页)

2023年北京西城高三上语文期末-文学类作品评阅说明

【18题试题回放】 18.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李少君的两行诗,请简要分析这些诗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这两行诗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既是对上文苏轼人生遭遇(内心矛盾)的呼应,又引出了下文作者对自己经历的叙写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总体说明】 ①这两行诗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2分); ②既是对上文苏轼人生遭遇(内心矛盾)的呼应(2分); ③又引出了下文作者对自己经历的叙写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2分)。 评分参考: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第一点是对所引诗歌内容的概括——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可替换为:现代人的困惑/既心向远方又依恋家乡的矛盾 /为理想奋斗和享受安逸之间的矛盾)。 照抄原文“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得1分。 ➢对上文苏轼人生遭遇(内心矛盾)(1分)的呼应(承接上文)(1分)。 ➢引出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1分)作者对自己经历的叙写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1分)。 “对自己经历的叙写”“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任意一点即可。 ➢答案中有“承上启下”之类的说法,即可得1分;只是简单提及“承上”或“启下”,不得分。 ➢“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使文章有感染力” /“丰富了文章内容,激发阅读兴趣”等可得1分。 【考场示例】 【6分示例】 诗句在内容上表达了一种现代生活快节奏与故乡宁静都深深吸引着我们的矛盾(2分),丰富文章的内容层次;同时将上文中苏轼在古代的出世入世矛盾(1分)引申到如今现代生活中现代生活追求与故乡派单眷念的矛盾上,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1分)的作用,为下文写作者自身经历和思考(1分)作铺垫(1分);表达更新颖,吸引读者,借诗表达作者在二者间纠结的心情。 【4分示例】 这句诗写出当代多数人的写照(1分),引出下文(1分)中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思考(1分),引导出作者面对困境时想到苏轼诗中向上的力量,促使作者向上。且引用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感染力(1分)。【3分示例】 作为一个过渡句,开启了下一段文中作者回到自己家乡以后与自己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1分)。而这句话,

2023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 语文202303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 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 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 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2024届北京市高三上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论语》(《红楼梦》)阅读

《论语》(《红楼梦》)阅读(师生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1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子夏【1】之门人问交【2】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 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注释:【1】子夏:子夏与后文的子张都是孔门弟子。【2】交:交朋友。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嘉:②矜: (2)以下孔子言语可以支持子夏说法的是,可以支持子张说法的是。(填序号即可)(2分) ①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3)子夏、子张之言皆闻于孔子。针对同一个话题,孔子对子夏与子张的教导为何有所不同?这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请分别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分析。(6分) ①商(子夏)也宽,……师(子张)也褊,……(蔡邕《正交论》) ②本章子夏之教门人,盖初学所宜守;子张之言,则君子大贤之所有事。(钱穆《论语新解》)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②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③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④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⑤黄诚甫问“女与回也孰愈”章。先生(王阳明)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力,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传习录·薛侃录》)(1)对于①中的画线句,有两种不同的断句和理解。钱穆先生的断句为“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根据⑤中王阳明的解读,此句应断为“”,意思是。(5分)(2)在以上两种理解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5分) 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了预示书中主要人物命运和结局的《红楼梦》曲。其中最后一支曲是: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1)画线部分分别预示了哪些人物怎样的命运和结局?请从中任选四则,简要概述。(4分) (2)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在故事开端就以这样的方式预示了结局。这种写法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匠心? (6分) 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4.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看到一僧一道手中“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这几行小字”包括(2分) A.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B.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C.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D.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2)《红楼梦》里贾宝玉一共摔过两次玉,第一次是第三回宝黛初会时,第二次是在第二十九回张道士提亲后。请简要说明宝玉两次摔玉的原因。(4分)

2023年北京西城高三上语文期末-名著阅读《红楼》评阅说明

【试题回放】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 分) 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别称谓,比如: 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②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③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④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 ⑤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1)①②③中画线的文字都是指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这些称谓与宝玉形象之间的联系。(6分)(2)④⑤中画线的文字分别指贾探春和林黛玉。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说说这些称谓所包含的内蕴。(4分)【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①木石前盟的叙述明确了宝玉的神瑛侍者这一前世身份,为后文宝黛感情的发展作铺垫。 ②王夫人的话反映出宝玉在家族中备受宠溺、贾府上下对其不理解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 ③宝钗的打趣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侧面反映了宝玉不为时人所理解的社会影响。 (2)参考答案 ④下人的转述反映出探春的品貌让人既爱又恨的事实,突出了其形象的精明坚毅和刚强。 ⑤探春的调侃呼应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敏感爱哭的性情,也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 【评分说明】 1.①②③④⑤题各2分 2.每句各有两个要点。每个要点—— 或“转述”——相关情节内容的概述; 或“解析”——人物形象分析或概括、人物之间情感的分析。 3.意思对即可,不强求表述的一致。 4.如有关键词写错别字,酌情扣分。 【评分细则】 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参考答案】:①木石前盟的叙述明确了宝玉的神瑛侍者这一前世身份,为后文宝黛感情的发展作铺垫。 ➢1分:宝玉的前世身份(类似表达:宝玉前世,宝玉前身……) ➢1分:“木石前盟”的爱情盟约(类似表达:为宝黛爱情的发展埋下伏笔、交代了宝黛的前世情缘……)

北京西城区2023届高三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北京市西城区2023年高三统一测试试卷 语文202303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语文2023.3 第1页(共14页)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 2023.01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人曾对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3片,卜晴4片,卜暴雨5片,卜雪、卜雹各1片。但仅依靠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秦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 上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气象专家利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案并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憾的是在 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初始有效信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取材于钱维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要面临山地环境“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排、比赛成绩,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与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同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这背后离不开预报技术的发展。

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