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神才能传世

①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②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③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④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象化艺术处理与塑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⑤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要想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最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

因此,从本质而言,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如果画家在创作时无选择、无情感投入地照抄物象,即使能在技法上做到无比细腻,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堕入机械描摹与制作的泥潭。这种作品可能极为逼真,但必然少了鲜活和灵动的艺术气质,难以打动人,更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因此,“逼真”并非中国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如齐白石所言,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是艺术精品与平庸之作的本质区别。

⑥要想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艺术效果,主题性创作还必须远离程式化。画家创作时若拘泥于成法的制作,则有程式化的嫌疑。程式化创作很容易让画家失去创造力——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肯定不如以驾轻就熟的艺术形式完成创作那么轻松,因此,在注重传承关系的中国书画领域,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在技法娴熟和已有的观念基础上,中国画创作者要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保持艺术敏感度,将生活中感动心灵的瞬间完整记录下来,让内容与形式妥帖融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契合、刻记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情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指出,画竹时要先仔细观察,做到“胸有成竹”,然后一气呵成。

B.“以形写神”不仅是艺术传统,更是时代要求。

C.“抓活鱼”比喻画家应选择生动鲜活的素材,避免陈旧熟套的素材。

D.苏轼言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说明绘画观察要细,下笔要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绘画作品如何做到“传神”的问题。

B.第二段引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句子,是为了论证“传神”的重要意义。

C.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引出话题,然后论述了绘画创作“传神”的意义和方法。

D.第五段引用齐白石的话,说明绘画并非照抄物象,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绘画要做到生动与鲜活,不仅要注重素材的搜集与艺术升华,还应远离

程式化。

B.程式化创作更轻松,但却可能缺乏真切的艺术感受。

C.中国画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因而并不注重写实。

D.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用墨的浓淡虚实来体现景物的远近关系,体现了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24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东京电力公司开启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污染水将持续排入大海。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入海,已经造成和将要带来的后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举将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

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东电制定的2023年度排放“指标”为3.12万吨,但毫无疑问以后会大幅增加排放量。同时,因用水冷却熔毁堆芯以及雨水和地下水等流过,每天继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核污染水。日媒援引专家的话评估,今后漫长期间,核污染水将源源不断产生并排入大海。且不说用来“处理”核污染水的系统寿命如何、可靠与否,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此举对国际法治构成严重挑战。

日本向来标榜“国际法治”,尤其热衷于将“海洋法治”挂在嘴边,但其强行排海之举明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相关规定。2020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但日方置若罔闻。日方无视“国际法治”尊严,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

此举将对靠海吃海人群生计影响深远。

对于受到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福岛渔民等国内民众,日本政府准备了数百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补偿,但受影响的远不止日本民众,对太平洋沿岸邻国、太平洋岛国等各国民众都会带来损失。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犹在,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

此举打着“科学”名义损害了国际机构权威。

福岛核污染水处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但日本处心积虑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压制和过滤反对排海的科学界和环保界声音,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既污名了“科学”精神,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

此举还充分暴露美西方及其媒体的“双重标准”。

美西方国家和大多数媒体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不仅不批评质疑,还默认纵容乃至站台背书。这固然与那些国家距离日本地理位置远、切身利害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正如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换作是非西方盟友排放核污染水,日本会怎么反应?美西方会怎么反应?答案不言自明,“标准”肯定换了。因为日本是盟友、是西方阵营,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

然而,无论日本政府如何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历史终将对此恶劣行径记下重重一笔。

材料二: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使得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

B.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但实际产生并要排入海的核污染水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C.此后的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染将持续排入大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D.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主要是“标准”问题,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

5.下列选项为《人民日报》关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评论金句,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的是()

A.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能任由日方倾倒核污染水。

B.一倒了之,极不负责;混淆视听,更是违背良心!

C.行小善而铸大恶,守小礼而缺大德。

D.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6.新闻具有许多特点,请结合本材料及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②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③“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④“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共二,篱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⑤“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清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屋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⑥“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压手”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⑦“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简洁自然,看似闲来之笔,但在描写“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篱墙”“泥灰”时,“孤零零”“瘦骨嶙嶙”“单薄”“可怜”等词语仍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B.文中说壁间不挂名公照片、博士文凭等,既有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自我个性的张扬,即不攀附权贵,坚守独立人格。

C.“相鼠有牙”出自《诗经·鄘风》,原句为“相鼠有牙(一作齿),人而无止(通耻)”,表达的是对丧尽廉耻之人的诅咒嘲讽,文中亦有此念。

D.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雅舍”建筑方式、地理位置、内部陈设以及作者居处期间生活状况和感受的描写,含蓄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明明是陋室,作者却偏偏称其为“雅舍”,“雅”在何处?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祖文逸,南唐玉山令。亿将生,文逸梦一道士,

自称怀玉山人来谒。未几,亿生,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雍熙初,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试词艺,送阙下。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命内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书,又赋诗一章,宰相惊其俊异,削章为贺。翌日,即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务学,昼夜不息,徽之间与语,叹曰:“兴吾门者在汝矣。”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札郎仍令读书秘阁。属后苑赏花曲宴,太宗召命赋诗于坐侧:又上《金明池颂》,太宗诵其警句于宰相。明年三月,苑中曲宴,亿复以诗献。时公卿表疏,多假文于亿,名称益著。真宗在京府,徽之为首僚,邸中书疏,悉亿草定。即位初,超拜左正言。诏钱若水修《太宗实录》,奏亿参预,凡八十卷,而亿独草五十六卷。书成,知处州。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五年,以疾在告,遣中使致太医视之,亿拜章谢,上作诗批纸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贤”之句。亿刚介寡合,在书局,唯与李维、路振辈厚善。当时文士,咸赖其题品,或被贬议者,退多怨诽。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其失;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上素重亿,皆不惑其说。亿有别墅在阳翟,亿母往视之,因得疾,请归省,不待报而行。上亲缄药剂,加金帛以赐。亿天性颖悟,自幼及终,不离输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对客谈笑,挥翰不辍。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当时学者、翕然宗之。而博览强记,尤长典章制度。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多周给亲友,故廪禄亦随而尽。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

B.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

C.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

D.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在这里是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被追尊的名号,始于殷代,此处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太宗”用法相同。

B.超拜,破格提拔、任命。其中“拜”,是指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归省,回家探望父母,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中的“归宁”,意思相同。

D.文中“廪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一句中“廪稍”都包含发放禄米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亿的出生充满了神奇色彩。他一出生有长约尺余的毛发覆盖他的身体,几个月后才脱落,体现了他的不凡,为下文描写他的天赋与才能作了铺垫。

B.杨亿才华出众。他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就是连当时的一些大臣也很赏识他,真宗曾下诏让钱若水主持《太宗实录》的编修,钱若水就奏请朝廷请求杨亿参预。

C.杨亿刚正耿介。当时的文士,都依靠他评价,有些遭到他贬议的人,回去后多对他有所怨恨,同时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嫉恨。

D.杨亿的成才有天赋的成分,但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他从小到老,都在写文章,哪怕是与客人谈笑间,也照样挥笔不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

(2)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

物理六首(选二)

其一

以鸟养鸟尽性,惟虫能虫知天。万物与我为一,反身乐莫大焉。

其六

非鱼知鱼谁乐?梦鹿得鹿谁诬?若与予也皆物,执而我之则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中“以鸟养鸟”的道理与《种树郭囊驼传》中的道理一样。

B.根据诗歌句式对仗的特点可以推知“尽性”“知天”语义相近。

C.其六第一句中的“谁乐”,包含了“鱼的欢乐”和“观者的欢乐”。

D.其六借用“梦鹿得鹿”的典故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

15.这两首诗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强调要知物、知我。请结合诗句

谈谈“知物”“知我”的内涵。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百越的君王最终只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一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费先生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但他的学术立场始终是在中国,不仅长期做实地调查,①,从他早年著作中,可见其()中国文化典籍;同时他也注重历史的追溯,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就是当年他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史”的讲义的基础上完成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晚年他还参加了考古学术论坛。因此,不仅费先生是一位中国学者,又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通晓西方学术的学者,他看中国的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从中国的角度,还包括了从世界性的角度来看,②,即使是自己的家乡也一样夹杂有“他者”的眼光。多一种眼光看问题,会更全面和更有优势,也会更客观地看待本土的文化历史,在他那一代人里,这样的学者是()的。

费先生的一生一方面是站在全球性的(),通过中西方对比来研究中国;另一方面又是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研究中国。多条线路的研究方法构成了他的学术体系,而这一学术体系所呈现的就是近百年的中国文化自觉和中国文化反思,这既是费先生建构的,也是其同时代中国人思考的集体反射。因此,今天,当我们再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时,重新阅读费孝通先生的著作,③,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熟稔/九牛一毛/视域/登高望远

B.熟识/屈指可数/视野/登高望远

C.熟识/九牛一毛/视野/高瞻远瞩

D.熟稔/屈指可数/视域/登高望远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不仅费先生是一位通晓西方学术和具有世界眼光的学者,也是一位中国学者。

B.因此,费先生不仅是一位中国学者,也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通晓西方学术的学者。

C.因此,费先生不仅是一位中国学者,也是一位通晓西方学术和具有世界眼光的学者。

D.因此,费先生不仅是一位通晓西方学术和具有世界眼光的学者,也是一位中国学者。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加点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古都的秋味。

B.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20.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八、语言表达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在“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里,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此刻,身处太空的6位中国航天员,承载了所有中华儿女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注解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再次描下中国航天的进步足迹。

筑梦,追梦,圆梦。如果将空间站建造历程比作是自信自立自强的旋律,那

么航天员的一飞冲天,恰似在太空中引吭高歌,代表着无数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征途的志气骨气底气。自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任务,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密集实施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如期完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空间站如约搭建,梦想如期而至,堪称完美的表现,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的奋斗情怀。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底之蛙”历来被用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的人。然而,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虽然见识浅薄,却因为自己能够“统辖”全井,所以生发出快乐与自豪来;可当它爬出洞口,发现天地的广阔、自我的渺小,它的内心也愈加惶惑,且不得不开始惧怕天敌的摧残了。

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解析】

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画竹时要先仔细观察,做到‘胸有成竹’”分析错误,原文说“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意思是下笔前心中已酝酿好的竹的形象,然后凝视构思。

C项,“比喻画家应选择生动鲜活的素材”分析不准确。“抓活鱼”比喻画家应当深入社会实践,搜集新的题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D项,“说明绘画观察要细,下笔要快”理解片面,这句话强调的是捕捉物象的神韵,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是为了论证‘传神’的重要意义”分析错误。这一段中的引文重点阐述了“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

故选B.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中国画“不注重写实”表述不当,第四段说“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第五段说“‘逼真’并非中国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说明中国画并不排斥“写实”。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4.D

5.D

6.①公开性。两则材料分别发表在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这两个网站都属于中国较大的网站,公开对世界公众刊发新闻,体现了新闻的公开性。

②真实性。两则材料所报道的新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该事件在世界范围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两则材料都真实报道了该事件,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③针对性。材料一详细分析了日本核废水排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对世界环境、人类健康、相关人群的生活以及相关机构的公信力的影响。材料二则是详细列出不同核辐射水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两则新闻都具有针对性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的针对性。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错误。由原文“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可知,应是认为美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选项强调的是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的非法性,没有提到日本政府为该行动的洗白。

B.选项强调的是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在道义上的不负责任,虽然提到日本政府混肴视听,但并没有在逻辑上论证日本政府洗白行为的荒谬性。

C.选项的叙述不符合对日本政府核污水排海行动的评价。此次核废水排海行动毫无“善”和“礼”的成分。

D.选项通过严密的逻辑指出日本政府对其核污水排海行为辩解的荒谬性,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在公开性方面。两则材料分别发表在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上,两个网站属于中国新闻界比较著名的网站,其面向全世界发表新闻,内容都是公开的,体现出新闻的公开性。

在真实性方面。两则材料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材料一中对日本核废水排放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实事求是的结果,不掺杂任何虚假内容。材料二《中国新闻网》中核辐射对人体危害示意图中的数据也是具有依据的,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针对性方面。材料一对日本核废水排放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有

理有据,非常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对日本政府意图混淆视听借科学的名义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行为的辩解,以及美西方世界不是基于公义,而是为了自己小集团利益对日本核废水排放行为的袒护。非常具有针对性。材料二则是说详细列出不同核辐射水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表明日本核废水排海行为对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险,也是有的放矢的。所以,两则新闻都具有针对性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报道。

7.C

8.运用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极言蚊子之多,对人侵扰之甚。环境如此恶劣而作者“仍安之”,这是作者对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体现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9.①雅在环境氛围: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筑在半山,宜赏月品雨。以其外部环境营造幽雅氛围。

②雅在交往情谊:虽然雅舍简陋,但是好友访客,不嫌路远,更显情谊真挚。

③雅在情趣追求:雅舍内部个性陈设,追求“简朴”之风,陶醉于“似我”“非我”的境界,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

或:

①“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月夜细雨的美景之趣(雅在能赏美景)。

②“月明之夕,风雨之日”好友来访的真情之趣(雅在能品真情)。

③“酣睡写读,均已有着”个性陈设的自在之趣(雅在能展个性)。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文中亦有此念”错误。结合“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分析,此处没有“表达的是对丧尽廉耻之人的诅咒嘲讽”,只是取相鼠有牙齿的意思。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聚蚊成雷”“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运用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极言蚊子之多,对人侵扰之甚。

“但是我仍安之”,环境如此恶劣而作者“仍安之”,这是作者对生活环境的

自我调侃,体现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通过这几句表现了作者忘怀得失、甘居淡泊,以豁达、洒脱的心态来对待物质匮乏、文坛毁誉和时代风雨的心志。作者善于以自谑的幽默来化解生活的苦恼,旨趣蕴藉;笔墨细腻,把生活细节写得特别生动具体;语言上不讲排偶,却能于自由参差中见出整齐,雍容典雅,洗练畅达。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雅在环境氛围,“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清凉”,即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筑在半山,宜赏月品雨。以其外部环境营造幽雅氛围。

雅在交往情谊,“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乡,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即虽然雅舍简陋,但是好友访客,不嫌路远,更显情谊真挚。

雅在情趣追求,“‘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雅舍内部个性陈设,追求“简朴”之风,陶醉于“似我”“非我”的境界,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

10.A

11.C

12.A

13.(1)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服丧期满(守孝期满),恰巧他的堂祖父杨徽之治理许州(担任许州知州),杨亿前去依附他。

(2)陈彭年正凭文史被朝廷任用,嫉妒杨亿名声超过自己,与他人一起诋毁他。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淳化年间,杨亿到朝廷晋献文章,朝廷改授他为太常寺奉礼郎,仍旧让他在秘阁读书。

“淳化中”是时间状语,位于句首,单独成句,所以其后断句,排除BC;

“献文”是“诣阙”的目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诣阙献文”的主语是“杨亿”,而“改”的主语是“朝廷”,“太常寺奉礼郎”是官职名,作“改”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改”前断句,排除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破格授予杨亿左正言一职。/因为蔺相如功劳很大,被君王拜授为上卿。

C.错误。回家探望父母;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句意:杨亿请求回家探视。/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

D.正确。句意:所以他的俸禄也随之用尽。/朝廷每天供给膳食。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几个月后”错误。文中“经月”是“一个月”的意思。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丁外艰”,遭父丧;“服除”,服丧期满;“知”,管理;“焉”,代词,代杨徽之。

(2)“方”,正;“售进”,被朝廷任用;“出其右”,超过自己;“毁訾”,诋毁。

参考译文:

杨亿字大年,是建州浦城人。他的祖父杨文逸,是南唐玉山县令。杨亿将出生时,杨文逸梦见一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拜访他。不久,杨亿出生,有长约尺余的毛发覆盖他的身体,一个多月后才脱落。刚能说话,他的母亲便把“小经”口授于他,他随即就能诵读。七岁时,能写文章,与客人谈话,显得十分老练。雍熙初年,他年满十一岁,太宗听说他的名字,下诏让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考查他的诗词才能,并把他送到朝廷。连续三日与皇帝交谈对答,考查他,让他写诗赋

五篇,很快就能写成。太宗大加赞赏,感到十分惊奇,命令内侍都知王仁睿把他送到中书,他又赋诗一首,宰相也惊叹他的才华出众,上奏章给皇帝表示祝贺。第二天,皇帝就授于他秘书省正字的职位,并且特别赏赐他袍笏。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服丧期满,恰巧他的堂祖父杨徽之治理许州(担任许州知州),杨亿前去依附他。杨亿致力于学习,昼夜不停息,杨徽之找机会与他交谈,赞叹说:“振兴我们杨家就靠你了。”淳化年间,杨亿到朝廷晋献文章,朝廷改授他为太常寺奉礼郎,仍旧让他在秘阁读书。此时,恰逢在后范举行赏花曲宴,太宗召见并命他在座旁赋诗,他又呈上《金明池颂》,太宗向宰相诵读其中语意新颖、警策动人的句子。第二年三月,在苑中曲宴上,杨亿又把诗呈献皇帝。当时朝中公卿大臣上奏的表疏,大多借用杨亿的文体风格,他的名声更加显赫。真宗在京府时,杨徽之担任首僚。官邸中的书疏,全都由杨亿起草。真宗即位初,破格授予杨亿左正言一职。下诏让钱若水纺修《太宗实求》,钱若水奏请朝廷允许杨亿参与此事,此书共八十卷,杨亿独自起草其中的五十六卷。书写成后,担任处州知州。三年,召他回朝担任翰林学士。五年,杨亿因为疾病休假,真宗让中使招太医去为他看病,杨亿呈奏章表示拜谢,皇帝作诗写于奏章纸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贤”这样的句子。杨亿刚正耿介,同别人难以投合,在书局中,唯独与李维、路振等人交情甚好。当时的文士都依赖他品评,被他贬议的人,很多人怨恨诽谤他;王钦若突然发达显贵了,杨亿向来鄙薄他的为人,钦若怀恨在心,屡次挑他的过失;陈彭年正凭文史被朝廷任用,嫉妒杨亿名声超过自己,也与他人一起诋毁他。皇上一向器重杨亿,都没被他们的说法所迷惑。杨亿在阳翟有别墅,他的母亲去那里看看,在那里生病,杨亿请求回家探视,没有等到朝廷的许可就走了。皇帝亲自写药方,并用金帛来赏赐他。杨亿天性颖悟,从小到老,都在写文章。他的文章风格雄健,才思敏捷,与客人谈笑间,照样挥笔不停。他善于用小字起草,一篇文章几千字,不加改动,当时的学者,一致尊崇他。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强,尤其擅长典章制度。杨亿喜欢教诲劝导后学,后学靠他而成名的很多。他重视与人结交,性情耿直,崇尚名节。杨亿经常周济亲戚朋友,所以他的俸禄也随之用尽。

14.D

15.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以鸟养鸟”是说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

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错,这两个典故所指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物我合一、真假难辨的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庄子·至乐》篇说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城郊,鲁侯叫人把它擒住养于庙堂,给它享受食“太牢”(整头牛)与奏“九韶”的最高级待遇,海鸟却不敢吃一口,三日后饿死了。庄子感叹说:“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以鸟养鸟”,就是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让它栖息山林,浮游江湖,食小鱼,伴群体止息,以适应生存环境(尽性)。《庄子·庚桑楚》有同样意思的话:“惟虫能虫,惟虫知天。”“虫”,泛指一切飞鸟走兽,它们各具天性秉赋(能虫),无论是飞、走、鸣、跳,都得之天授,契合自然(能天)。

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后两句化用《孟子·尽心》篇的话:“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即“万物与我合一”),就是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只是人们“习焉不察”;如果能反诸身而求其实,“尽其心,知其性”,加强自身修养,那么人心就会与物理一致,达到“四十不动心”(孟子)、“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至乐境界。“若与予也皆物”,“若”,你也,承首句“鱼”,泛指一切生灵;“予”,我也,泛指人。万物皆有相同相异、相通相隔之处,人也不例外。这是超脱“鱼乐”深一层的理解。人心物理的底蕴均在“尽性”、“知天”,如果“执而我之”,像郑人“梦鹿得鹿”那样,汲汲于对外占有的私欲,得失观念过重,则既害人性,又悖物理,那就是愚蠢了。这里的“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16.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钱塘自古繁华重湖叠 清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俯、颈、宜、慎、繁、叠、 、清、嘉。

17.D

18.C

19.C

20.①也阅读古代文献②以他者的角度来研究中国③是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熟稔”,十分熟悉,强调熟悉。“熟识”,认识某人较久,认识事物较深刻,强调认识得久或深刻。本处是说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熟悉,强调熟悉,所以选用“熟稔”。

“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本处是说这样的学者很少,所以选用“屈指可数”。

“视域”,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视野”,眼睛所能看空间范围。本处能和前面的“站在”相搭配的只有“视域”,所以选用“视域”。

“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本处是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所以选用“登高望远”。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不仅费先生是一位中国学者”语序不当。主语和关联词位置不当,因为前后两句的主语都是“费先生”,所以“不仅”应放在主语“费先生”之后;

二,“具有世界眼光和通晓西方学术”语序不当,“通晓西方学术”和“具有世界眼光”二者具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应将“具有世界眼光”放在后面。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C。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引号表示引用。

A.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引号表示引用;

D.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故选C。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从来就是诗的一种。剧诗一方面和抒情诗(颂歌)及叙事诗(史诗)并列,另一方面又包括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它以抒情因素为核心,揭示剧中人在剧烈冲突中的心理感受,因而仅其语言就较日常语言激动人心更甚。现代戏剧大家陈瘦竹指出,现代悲剧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物、冲突的诗化。就是说,现代悲剧诗人大多对各种自然景物、社会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有特殊的敏感和深刻的体验,他热爱现实中叛逆的或高贵善良的性格,他深切感受到人物非凡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为真理或梦想而牺牲的悲剧精神,因而,他总是用那种激昂的或委婉的声调、愤怒的或温柔的语言,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灵魂深处,披露冲突的起落原委,由此展示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界。这就清楚地表明,现代悲剧有着“诗的目的”,它通常“表现某种动作以感动我们,而且运用这种感情媒介使得我们着述”。陈瘦竹援引席勒的话说:“这是悲剧的权利——不,甚至可以说是义务——它应该使历史真实服从诗的规律,而在处理历史事实时,必须符合悲剧艺术的要求。” 无庸置疑,所谓“诗的目的”,不是对现实和历史精神的简单发掘,而是一种发展。剧作家通常借个别的悲剧事件直喻整个历史的轨迹、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根本处境,因而,悲剧中的“诗”无异于强烈吸引人们的浓缩铀或彻底改变人精神的洗洁精。 一般说来,“诗的目的”既体现在现代悲剧创造中剧作家与剧中人的休戚相关、悲喜与共、悲剧人物思想感情的热烈奔放上,也体现在情节的婉转曲折,意境的深远悠长,语言的气势磅礴、情趣盎然上。“诗的目的”至少在两种情形下给悲剧家以有力帮助,这就是——当剧作家刻画“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反抗精神和献身激情时,诗的风骨总给人物行为披上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和理想色泽,使人物的坚强斗志、自由要求、拓放情怀在诗的薄雾的缭绕之中,巍峨挺立,楚楚动人;当剧作家转而表现一个善良的人被社会黑暗和邪恶蹂躏、扯碎,遭遇不幸时,抒情因素不仅能深刻地传达社会生活不如人意而引起的哀愁、感伤,而且能将幻想写得无比真实,将苦难烘托陪衬得格外深重。这些都表明现代悲剧向诗的回归是富有意义的,它最终将大幅度地提高悲剧的鼓动力和启迪作用,使之在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神才能传世 ①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②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③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④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象化艺术处理与塑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⑤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要想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最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毫无疑问,科学家们很早就懂得科学中蕴涵着奇妙的美。哥白尼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我试图用一些词来定义科学中的美,显然,和谐、优雅、一致、简单、整齐等都与科学中的美,特别是与理论物理中的美有关。但是,思索着怎样把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去形成“美”的定义时,我开始意识到,事实上物理学中美的概念不是固定的。 我们对理论物理学中美的理解是变化的。对于这种变化,影响最显著最重要的是理论物理学日益增长的数学化。人们公认伽利略时代是现代物理诞生时期。他教导科学界说,如果你明智地选择了你观察到的事物,你将会发现,从一些纯化的和理想化的关于自然界的实验中得出的物理定律,可以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伽利略的观念是一种深刻的美的观念。后来是牛顿,我们都知道他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通过他的工作,物理学的数学化取得了进展,并被认为是非常严格的数学化。在最近的物理学中,数学化正在加速进行。量子力学概念的数学基础是称之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漂亮而抽象的数学理论,非阿贝尔规范物理理论是令人惊奇地建立在纤维丛几何上的,而纤维丛几何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物理学没有任何关系,是由数学家们独立讨论的。所有这些数学发展对20世纪的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相当抽象又非常美丽。 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去了解,物理学数学化的加速导致了理论物理学中美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认为存在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就我们的直感来说有许多物理现象是美的。早在童年时,看到彩虹我们会脱口而出“美极了”。当然,有许多美丽的实验现象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能观测到。例如,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这是非常美的现象。再举一个例子,原子的谱线是非常独特的,有严格的光学性质。麦克斯韦发现它们是美的,因为它们似乎与发光原子所处的外界条件无关。正如19世纪科学家所发现的那样,如果你把发光原子置于高压之下,光谱毫无变化,这似乎揭示了原子的一些内在性质。很多物理学定律都有一个漂亮的描述。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律是对自然界某些基本性质的很美的理论描述,第一、第二定律的结论和对这些定律精确性的观察是每一位学热力学的学生都很欣赏的课题。20世纪初发现了放射性,并很快地测定到放射性将导致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但正是卢瑟福给了我们一个精确的定律。这是一个有很高精确度的指数衰变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发现它的偏差。 当一个理论公式化时,特别是在20世纪,它趋向于有一个漂亮的结构,这通常是指它本身的数学结构。自然界为它的物理定律选择这样的数学结构是一件神奇

江苏省镇江市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①如果说工业软件是“数字化工具”,显然是对的。数字化工具的基本意思是“数字化+工具”,准确地说明了软件的基本特征和载体属性:工具属性说明了软件要帮助人类做事,完成工作任务;数字化属性说明了软件必须存储、运行在电脑里。从上述基本定义我们知道工业软件本质上是一种电脑里由0和1构成的数据,但是电脑里的数据是不可见的,这就成了数字化工具的首要基本特征。 ②工业软件作为数字化工具的另一个好处是,极大地丰富了工业工具箱的数量,改变了工业的面貌和基本构成。过去,物理实体工具箱领域发明众多,从简单的工具箱到复杂的、可以充当一个小型加工车间的英国Power8 Workshop工具箱,可算是千变万化了。但是,实体工具箱与数字世界的软件工具箱相比,就大为逊色了——随便一个软件工具集(SDK),就可以达到成百上千软件工具的数量。用于工业软件开发、测试的工具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如图1所示) 图一 ③一个深藏在电脑中,基本内容和结构不可见,可以沿着网络到处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无形无态,有规有矩,以出神入化的工具组合,帮助人类在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制造、优化、控制工业产品的神秘工具,是不是很酷很给力?这样的数字化工具,把工业工具的种类和内涵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所有工业强国的“技术工具箱”中的标配。 ④工业软件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一种工业化的顶级产物,如容器一般盛装了包括但是并不限于工业知识的一个集之大成的知识体系。这些装进容器的知识不仅会最大限度地趋于体系化和完整化,而且还会在工业软件这个知识大熔炉、工具魔法器里,在人机交互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不断发生交叉与融合,解构与重构,既发生物理反应,也发生化学反应,在原有存量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增量知识,持续丰富、补充着容器的知识体系。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县城城多融合发展”。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中,我国“常住人口城慎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已提前实现。而与数量增长相比,我国就近城镇化的发展断趋向更值得关注。近日,《农民日报》对话涂圣伟、鲍家伟、吴宇哲三位专家,对此展开研讨。 主持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流出人口都以跨省流动、异地城镇化为主。近年来,就近城慎化成为断型城慎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向 涂圣伟:就近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是我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初,东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大量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跨省流动就业,异地城慎化是当时域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近年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中西部地区得到长足发展,环境变好了,就业创业机会增多,吸引了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回流。二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巨大,不可能全部在大中城市实现市民化。进入城镇化下半程后,人口必然会在区域之间、不网等级城镇之间重新流动分布。三是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安居的一种现实选择。对于不少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城尾乡头”的县城已经成为他们就业安家的一个重要选择。另外,就近城镇化的趋势还与这些年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城市落户限制不断放开放宽、县城落户限制取消有一定关系。 主持人:在满足农民自身发展需求、带动多村发展方面,就近城镇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涂圣伟:断生代农民工大多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和技能,也不太愿意回多材,而大中城市的落户门槛、生活成本又很高。伴随他们年龄和婚育需求的增长,在何处安家的问题既现实又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就近城镇化的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地缘接近、人缘相亲,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有着异地城镇化所不具备的优势。超然客公众号 在带动乡村发展方面,就近城镇化可以减少大规模人口异地流动的社会代价,比

河北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 答案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岁时广记》一类的古代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其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 A 。【解析】“开始运用诗意手法”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唐传奇使用诗意笔法,但无法看出是“开始运用”;“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创作进入“自觉与成熟”,并非唐传奇“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2. B。【解析】A.“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错误,《柳毅传》写的是神话故事。C.“……所以……”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中说的是“……同样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宣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人物情感”范围扩大,材料中是“人物的痴情”。D.“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不能取得理想效果”错误,材料二最后只是说“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只能说明诗歌渲染氛围达到的效果,但无法说明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就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3. D。【解析】“层层递进”错误,原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形象、叙事、抒情是并列关系。 4.①材料一所论述的“诗笔”侧重指与诗歌创作相通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追求,如虚实相生的手法、叙事的节奏与韵律、含蓄蕴藉的特色等。②材料二所论述的“诗笔”,侧重指诗歌在小说叙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等。(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 5. ①采用虚实相生之法。写女子之美先用“妖姿媚态,绰有余妍”进行正面描写,然后从虚处着笔,通过崔护的“眷盼”“径往寻之”等来侧面烘托,使读者感到女子美貌如在目前。②重视情境的塑造。如崔护“复往寻之”,其痴情自见;老父哭诉“君杀吾女”“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女子虽未出场,但其痴情可见。③体现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举手投足间暗含深情,如“彼此目注者久之”“送至门”等神态、动作,体现了二人的一见钟情,人物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④这篇唐传奇引用了崔护的诗歌,既表现崔护的心理,又推动情节发展,于叙事作用甚大。(①②③中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2点给4分;答出第④点给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 6.C【解析】“旨在突出旗人已开始自谋出路”理解有误,正翁学小贩的吆喝,其实是表达若朝廷不发钱粮、自己将难以为生的心酸。 7.D【解析】“本文侧重描写和议论”错误,本文没有侧重议论,主要是描写。 8.①有助于塑造人物。“急行”“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②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学做油漆匠形成反差。③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繁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旗人繁琐、独具风格的请安场景别开生面,让读者眼前一亮。(答出①②点中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③④点中任意一点给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绝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从“吉尼斯对你很好”到空姐的微笑及有些自动售货机的道谢声,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美妙的热心服务包围着.被奉献和善意的组合包围着。即使小到一块香皂,那也是一群专家为使您皮肤光滑而进行了几个月的研究思索后的成果。 今天没有任何东西是单纯地被消费的,即被购买、被拥有,而后就这样被耗尽。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是为“您”服务的,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您”这一直接宾语,没有这套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那么消费只会是消费而已。正是这种额外赠品、这种个性效忠的热情为它赋予了完整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满足。当代消费者们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 这种额外赠品和关切的机制,在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中,都有其官方支持,即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退休金保管、多种津贴、补助、保险、证券交易),就像F.佩鲁所说:“当局发放社会津贴,目的不在于酬劳生产服务,而是满足需求,来纠正权力的过分垄断。”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再分配的真实效率及其经济机理,我们感兴趣的是它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由于其财产的提取和拨付,已建立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种宽厚慷慨的心理利益,表现出乐于助人的愿望。指称这些制度的完全是一套母性的、充满保护色彩的词汇:社会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敦煌学已经拥有122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也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化展示,敦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论普及还是提高,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然而,与成绩相伴而生的,就是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已经陈旧,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炒冷饭、重复劳动的所谓“成果”,研究文献显得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应当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来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么新问题,要推进新问题的研究需要什么新的方法。我这里仅就自己所涉猎的范围,略谈几点看法。第一,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资料无疑是许多没有见过的中古时期的材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但从罗振玉以来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都把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因为他们关注的历史是以帝王将相为主体的政治史,以及在传统王朝体系范围之内的各项制度,所以他们利用敦煌资料主要是补充已知的历史叙事,比如用《常何墓碑》来补说玄武门之变,用唐代户籍补证均田制是否实施,等等。然而,敦煌材料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原始性。我们现在有关中古时期的历史书写,主要是依靠传统王朝的史家整理过的著作,如正史、编年史等,即使有一些文人笔记或文章,也是着意写作的“编纂史料”。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这些“编纂史料”受到很大的质疑。这种后现代思潮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有其道理。我们要观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更好的是用原始材料。敦煌就保存了大量未经人为的造作而直接废弃的原始公私文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历史、书写历史的原始依据。不能否认的是,敦煌毕竟是一个边缘城镇,敦煌原始文书所涉及的内涵往往是当地的一些事件,甚至是民间的一些琐事,不能取代“编纂史料”所阐述的宏大叙事,但正是这种原始性的、边缘性的、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在帝王将相构成的王朝政治史之外,其实有着丰富的社会史、生活史、观念史、妇女史、医疗史等。在新的史学观念中,这些往往代表着“长时段”的历史,没有那么多战争、内斗乃至王朝更迭,而是反映历史长河中占据时间最长的“普通”史,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因此,敦煌学者应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方法,直接从原材料中来书写历史。我与余欣博士合作,用保存最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宋初时期的敦煌公私文书,以编年体的方式,直接撰写“沙州归义军朝野系年录”,就是这样一种尝试。第二,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或者说古书,有许多是散佚的古籍,有些甚至是此前没有见过的古人著作,因此十分珍贵。从敦煌学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写本文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分门别类,对一位作者、一部书或一类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产生了很多“补遗”之作,也有一些分类合集。这些成果当然是要给予充分肯定的,为我们利用某个人、某类书,提供了可以依赖的文本和更加丰富的材料。然而,这样整理出来的敦煌写本文献,显然不是中古时期文献的原貌,甚至把原本相关联的内容割裂开来。近年来,“书籍史”的研究给敦煌文献的整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书籍史”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较之于版本文献的特点和价值。写本书籍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除了像传统文献学那样关注“文字”之外,同时关注文献材料的物质属性,把文本的内容和材料放在同一时点上去观察,既关注“文”,也注重“本”。纸本取代简牍用于书籍的抄写,是书籍史的一个飞跃。轻便的纸张使得书籍的传抄和传送都变得更加容易,带动了知识的流动。但卷轴装的正规书籍更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11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在评论叶芝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仔细思量,这里的爱尔兰,应该不但指叶芝的地域意义上的祖国,更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奥登的话揭示了文化的强大制约力。对于一个作家,他接受制约的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依赖于语言——准确地讲,是他使用的母语。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在俄语,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英语世界不能忘记莎士比亚和哈代,而在汉语的天空,最亮的星辰是屈原和李白,是曹雪芹和鲁迅。 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共同的生存境遇,让他和他的读者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和声音连着最深的疼痛。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使他们更能够听得出哪是正色厉声,哪是弦外之音,哪些静默不亚于洪钟大吕,哪些笑声其实是变形的哽咽。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相比条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视莫逆。 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定是为他的同胞而写作,以赢得他们的赞誉为目标,此外的其他动机都是可疑的“尽管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深处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无法获得对等的理解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外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取材于彭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可以说,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因语言而造成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异国他乡,几句母语或家乡话,会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乡音无改”也只是表明“我”仍然属于原来的那个群体,母语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哪种语言方式说,这就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语言的“图腾效应”。一位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他听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有不同之处,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人类的思维都是相同的。了解一个群体或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学习它的语言,并且最好是“地道得不露蛛丝马迹”。这其实是在要求,遵从这种语言的思维习惯,甚至还要学习和遵守这种语言的语言习俗等。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特点,就很难理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背后的贬义。不同语言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大不相同,像德语等西方语言,在表达上通常更加直接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譬如,理解了墨家“利民”的哲学理念才能全面理解墨家“真”的概念,讲通《墨经》中所说的“盗,人也”但“杀盗,非杀人也”这种“侔”式推论“是而不然”(前提真,结论假)的情况,墨家强调兼爱、周爱,以天下人互惠互利为结果,盗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爱盗的“爱”是体爱、别爱,所以爱盗不是爱人,墨家在此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价值判断标准。可见,墨家已将有效推理论证的语形与判定是

湖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附答案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不过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我认为可将它归纳为12个方面,这里以“以民为本”和“忧患意识”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时期,为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时时对照,反省执政的得失。类似的理念屡屡见于西周时期的文献,可见,3000多年前,我国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挂有“明镜高悬”等大匾,寓意为官者应为民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把君看成“天下之大害”,将民本思想与反对封建专制君权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人”或“民”的主体地位。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古代的“以民为本”,需要从“民本”进到“人本”,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牢固地确立“人”和“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本”,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向一个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会的跨越。 在我国古代,与“以民为本”理念相联系,还有“忧患意识”。“忧患”一词见于《易大传·系辞下》,认为君子应与时俱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忧患意识”历代相传。唐朝政治家魏征把“忧患”解释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认知程度。据《新唐书·魏征传》载,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认为治国理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论述中,包含有“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点。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忧患意识”,人们经常把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作为代表。范仲淹访问过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天气阴晴风雨的变化,游览者的心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响而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会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因此“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由外物客观姿态所产生的意象移情于人,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书法作品。都有可能使书家或观者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体验。 外物意象会使书家产生审美移情.这是一个由物及人的审美过程。心 理学实验研究证明。人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从而影响人的心境。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许多人遇到阴天下雨,心情就会黯然,意志偏于消沉;遇到睛空万里,则心情豁然舒朗。生活富有激情。这些情形都是外物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书家的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书法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形式的创作,但形式的真正来源是自然界,只有自然界丰富的变化形态才提供了创造新形式的一切可能。中国古代书家很注意观物,并转移到内心观照。黄庭坚寓居安元寺时,“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付诸艺术创作。 人的主观情感会移情于书法作品,这是一个由人及物的审美过程。 首先,书家在书法实践中会有移情体现。书家把其心性、修养、情感

倾注于创作当中。心理伴随着生理的不自觉模仿,从而产生反映主体性格与情趣的作品面貌。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朱光潜认为,人的创作状态和作品的意态与当时的心情、环境有关,即使“同是一个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酒酣耳热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在风清日和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正因为如此,王巍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孙过庭《书谱》)。艺术作品就是主观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的再生,从而让作品通过情感的融入不断得到艺术升华,展现出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出现“无意于佳乃佳”的最佳创作状态。 其次,观者在赏鉴书法作品时也会有移情体现。朱光潜认为,字“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一幅优秀成功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在里面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彩,是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的,一定会使观者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意象,并且让观者愿意走进作品中去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甚至最终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可能会产生情感共鸣,观者得到与书家趋向一致的审美体验。朱光潜通过自身参与书法审美的体验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审美移情的震撼,他说:“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 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2023.11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 2023年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落下帷幕。这届亚运会唤起了国人对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回忆。三十三载,三届亚运盛会,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迁。 北京获得1990年亚运会举办权时,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均CDP排在全球第131位。当时,亚运会筹办资金存在6亿元缺口,全国上下掀起了捐资捐物的热潮,集资总额达7亿元。此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2023年杭州亚运会向世界展现出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据测算,2016年至2020年,筹备亚运会对杭州市GDP的拉动量约为4141 亿元,占同期GDP的7.6%。2023年国庆长假,杭州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300.87万人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了34.37%。受访游客中近50%的人表示,此时来到杭州就是为感受“旅游胜地加体育盛会”的独特氛围。 申办之初,杭州亚组委就提出了放大亚运辐射效应,以亚运带动乡村振兴和周边城市发展的构想。如今,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杭州市淳安县界首乡因拥有水域广阔、港湾曲折的自然条件,被选定为亚运会自行车、铁人三项等项目的承办地。曾经略显闭塞的山乡渔村如今成为人们体验运动休闲游的热门选择。杭州亚组委组织各种活动向游客们推介协办城市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吸引游客去感受相关城市的特色文化。数据显示,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5个协办城市的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比均增长5倍以上,其中绍兴增长最高,达7.2倍。杭州亚运会为共同富裕开辟了新路径。 “甲。”北京、广州、杭州,三座城市,三届盛会,展现出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在自立、自主、自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的风姿, (取材于周程袆、于岑嵘等的相关文章)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老”作为诗美概念的价值与日常语境中我们对它的联想不一致。在文学批评中,它包含着内容和风格两方面的含义。 从内容方面说,老意味着深于世故。深于世故,通常尤指经历忧患,表现在诗文中即立意妥帖,显出深谙人情世故的练达。龚贤《赠剩上人系中》诗云:“老僧待死处,古寺号承恩。无地可行脚,儌天且闭门。既知身是幼,羞问舌犹存。向午坐清寂,蒲团松树根。”黄生评:“起得老,结得深。”什么意思呢?因为对方是一位逃禅的遗民,如何在遗民的执着和释子的幻灭之间找到一个沟通和平衡的点非常困难,诗起首以“待死”沟通两者的身份,结尾以蒲团与青松象征两者的操行,取意深稳而浑然无迹,实在可谓起老结深。这里的“老”与其说体现在艺术表现上,还不如说体现在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上。 在风格方面,我认为“老”的审美内涵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 首先,是在整体风格上显现为老健苍劲的色调。老健在感觉印象上表现为一种瘦硬与苍劲之风。瘦硬通常显示为不同寻常的笔力,而苍劲则每每表现于诗境的高远雄浑。清初李浃《秋日闲兴》写道: “老树鸣风叶,萧萧万壑流。那堪连夜雨,散作满城秋。远杵寒相答,孤鸿迥自愁。升沉看物理,天地一虚舟。”这样的作品让人联想到杜甫晚年的诗境,体气雄浑而绝不流于虚响,确实称得上“声格俱老”! 其次,是在技巧上意味着稳妥和成熟,整体风格的无缺陷。稳妥是意味着艺术完成度的概念。凡口语中与稳妥相通的词,在诗文评中亦与老相应,如停当、妥当、安顿、老到,都可以指称技巧意义上的“老”。反之,当诗歌的艺术表现出现局部的不完满时,“老”的否定式就常用来表示遗憾。如纪昀评陆游《暖甚去绵衣》“谁道江南春有寒”句“有字欠老”。 老在修辞上表现为自然平淡的特点。正像人到老年,表情和举止都趋于自然平静,艺术的老境也都显示出自然平淡的气质。苏东坡有所谓极绚烂而归于平淡之说。诗歌中的自然平淡首先意味着朴素的风格,具体到艺术表现,则有结构、章法的质直,又有修辞技巧的平淡。自然平淡的境界,貌似浑然天成,看不出用功之迹,但不是无所用心,乃是精心锤炼的结果。 (摘编自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材料二: 在文学史上,给诗人姓前冠以“老”字并不多见,固定冠之以“老”的,千载之下唯杜甫而已。那么,为什么独独以“老”冠杜呢? “老”在杜诗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其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笔端,有时以本字出现,有时以白首、衰年、迟暮等形式出现,合计竟达530多处。杜甫为什么如此多地提到老?杜甫的人生理想,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人生理想,其中传统的东西很多,尚老就是其一。中国是尚老的国度,“老”象征着年高圣德、经验丰富、沉着稳健、充满智慧,因此,杜甫天性喜欢老者,在《壮游》中他说:“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并在不知不觉中过早“老”化了自己。 杜甫频频言老,不仅仅因为尚老、结交老苍,还有着更重要的原因。从大处着眼即是社会时代巨变的影响,一生失志,打击沉重;从细处着眼即是生活的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促成其老。而这两方面关系又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生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盛世, 但不幸的是在他做好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准备之后,等待他的却是奸人当道、仕途坎坷及社会的剧变。十年困守长安,在天宝十四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3.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适当的转换,从能源中可以获得人们所需的各种形式能量来为生产或生活服务。核能是被人类发现比较晚的一种能量形式,但已在世界能源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能源被使用的广泛性和技术成熟程度,可将能源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类。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能量资源,称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能等;而开发利用较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但在发达国家,核能已被大规模利用,被视为常规能源。 世界各国常规能源的资源量和储采比差别很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以现有开采速度,石油可供开采约57年,天然气可供开采约56年,煤炭可供开采110年;而我国这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只有11年、29年和 31年。与此同时,大量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臭氧层损毁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工作一直受到重视,目前看来,核能是唯一能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 目前,我国发电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其中化石燃料发电量占78%,在世界各国中占比最高;水电约占17%,核电只占1.9%,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加起来约占3%。其他国家则各有特点:水电方面,巴西占比最高,达75%;核电方面是法国占比最高,达72%;而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较高的是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 材料二 核聚变反应主要源于氘-氚的热核反应。氘可取自海水,氚可用锂制造,因此聚变燃料主要是氘和锂。海水中氘的含量为0.03g/L,据此估计世界上氘的储量约40万亿吨;地球上的锂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亿吨。这些聚变燃料所释放的能量比全世界现有能源总量所含的能量大数十万倍。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锂,能供人类使用几百亿年。如果人类实现了氘-氚的可控核聚变,核燃料就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类就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这正是当前核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核能发电是相对清洁的电力生产方式。核能发电可以大大减少燃煤用量,从而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尤其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在美国,1975~1995年的20年间,因为发展核电而减少了16亿吨二氧化碳和65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把核电作为主要能源的法国,拥有优良的空气质量。在国外,有的核电厂位于大城市附近,有的位于游览区,核电站周围有人居住、游泳、放牧、钓鱼。由此可见,发展核电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核能发电是相对经济的发电方式。世界上拥有核电的大多数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虽然核电厂的比投资(每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数)高于燃煤电厂,但由于核燃料成本显著低于燃煤成本,这就使得核电厂的总发电成本已低于燃煤电厂。当前,核电在促进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三 据统计,我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亿吨、天然气31000亿立方米、煤炭1145亿吨;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人均石油储量只有 1.6吨,人均天然气储量2300立方米,人均煤炭储量88吨,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5%、8%和70%。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消费约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70%。能源供应过分依赖煤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大量消费煤炭,特别是以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大气中 90%的二氧化硫和70%的烟尘排放是燃煤造成的。另外,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呈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状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柴达木 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渤海湾、北部湾、东海和南海等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则 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华北、华中地区,因此“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的局面长期存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