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一、古代对月球的兴趣与猜测

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神秘与浪漫之感便使得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古代,人们便开始对月亮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月球的猜测和传说。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被称为“月亮婆婆”,并且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二、现代科学对月球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也逐渐深入。17世纪,伽利略·伽利莱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撞击坑,这是对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突破。19世纪,约翰·赫歇尔通过绘制详细的月球地图,使人们对月球的地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月球的人类。这一伟大的成就被誉为“阿波罗登月计划”,标志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美国还进行了5次类似的登月任务,共有12名宇航员成功登上了月球。

四、月球探测器的发展

除了人类登月,月球探测器的发展也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提供了重

要的手段。20世纪50年代,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人造物体。此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和研究。

五、月球样品的回收与研究

在进行月球探索的过程中,人类还成功地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研究。1970年,苏联的“月球16号”探测器成功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成为了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样品回收的国家。此后,美国的“阿波罗”和中国的“嫦娥”系列探测器也相继实现了月球样品的回收,为人类对月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六、未来对月球的探索计划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仍在继续进行。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国家都已提出了自己的月球探索计划,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此外,私人航天公司也开始参与月球探索的竞争,为未来的月球探索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的兴趣与猜测到现代科学的认识,再到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壮举,以及月球探测器的发展和月球样品的回收与研究。未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仍将持续进行,为我们揭开月球的更多奥秘。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第一站。 千百年来,人们用美丽的神话祈盼的诗歌表达飞向月球的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 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佃61年4月12日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佃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在月面停留了22小时,揭开了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月球的历程。这是美 国“阿波罗登月计划”11年的结果。在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前,美国多次发射遥控飞船环绕 月球飞行或登月,对月球进行拍照,对月面的地藐及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其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来了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标本。同时,前苏联也在 1970年至佃73年有两个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进行了探测。 1959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45个对月球的各种探测器,取得了很 大的成绩。 佃7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失去了相互竞争的动力;另一方 面实施登月计划,确实耗资大,效益低、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采用新思维、新技 术和新方式来拟定登月计划。所以,登月计划沉寂了近18年。 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载人航天等主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空间军事活动的 需要,加上近10年来对月球探测的新发现,尤其探测到月球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引起了 各国极大的兴趣,促使探月热再度兴起。 有冰就可以融化成水,水电解后分解成氧,可供航天员呼吸;水分解成另一种氢气, 可成为火箭的燃料。 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一3”,可供月球开发能源和地球核能原材料。月岩中还有钛铁矿、铀、钾、磷和稀土元素等,具有巨大地开发应用前景。 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弱磁场、弱重力、高洁净的环境,是研究空间化学、空间物 理、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所以,月球已经又成为21世纪深空探测的首要目标, 各国制定了实施探索月球的具体计划。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球探测器,发现月球南极有冰存在的信息, 佃98年1月6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月球勘探者”拉开了世界各国新一轮探测月球的序幕。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一、古代对月球的兴趣与猜测 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神秘与浪漫之感便使得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古代,人们便开始对月亮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月球的猜测和传说。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被称为“月亮婆婆”,并且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二、现代科学对月球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也逐渐深入。17世纪,伽利略·伽利莱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撞击坑,这是对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突破。19世纪,约翰·赫歇尔通过绘制详细的月球地图,使人们对月球的地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月球的人类。这一伟大的成就被誉为“阿波罗登月计划”,标志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之后,美国还进行了5次类似的登月任务,共有12名宇航员成功登上了月球。 四、月球探测器的发展 除了人类登月,月球探测器的发展也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提供了重

要的手段。20世纪50年代,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人造物体。此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和研究。 五、月球样品的回收与研究 在进行月球探索的过程中,人类还成功地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研究。1970年,苏联的“月球16号”探测器成功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成为了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样品回收的国家。此后,美国的“阿波罗”和中国的“嫦娥”系列探测器也相继实现了月球样品的回收,为人类对月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六、未来对月球的探索计划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仍在继续进行。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国家都已提出了自己的月球探索计划,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此外,私人航天公司也开始参与月球探索的竞争,为未来的月球探索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的兴趣与猜测到现代科学的认识,再到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壮举,以及月球探测器的发展和月球样品的回收与研究。未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仍将持续进行,为我们揭开月球的更多奥秘。

回顾世界探月历程

【大历史】 回顾世界各国“探月”历程 12月2日凌晨,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再度开启探索月球的关键一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宇宙空间认识的加强,许多大国开始对月球进行各种探索。 <美苏掀首次探月高潮> 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掀起首次探月高潮。1958年至1976年,苏联发射24个探测器,18个完成任务。1959年9月发射的月球2号在月球表面硬着陆,成为首位到达月球的使者。 到1968年1月,美国发射了7个勘测者号月球探测器,5个成功。1968年10月,美国发射的“阿波罗7号”飞船完成载人绕月飞行。次年7月,“阿波罗11号”实现载人登月。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实施6次探月活动,12名宇航员登月。 <欧洲从联合走向分离> 2003年9月,欧空局首个月球探测器“斯玛特1号”升空。该探测器进行了大量实验,并于2006年9月完成撞击月球的最后任务,科学家希望从它激起的尘埃中解开月球起源之谜。 近年来,欧洲各国太空合作逐渐减少。德国称将在2015年前后发射无人月球探测器,与他国联合探月可作为选项。英国也于2007年提出单独探月的“月光”任务,但英美双方曾在2008年表示,“月光”可能成为联合任务。

<日本考虑启用机器人> 日本1991年启动探月计划,拟在1995年发射探月器。但由于着陆器技术迟迟未过关,致使先于着陆器10余年开发完成的探测器严重老化,耗资200多亿日元的计划失败。2007年9月,日本首颗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号成功发射,该卫星2009年在结束任务后主体坠落于月球。 日本还推出宇宙开发的2025年计划,其中拟启用机器人开发月球基地,以及给传统太空设备更新换代,如本田集团正研制可在月球上行驶的汽车。 <印度首个探测器失联> 2008年10月,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此后,探测器发回的山脉和月坑的壮观景象,一度让印度人颇感自豪。然而在运行312天后,探测器因系统故障与地面失去联系。 印度第2个月球探测器原定于2011年发射,但因种种原因推迟至2013年,后又推迟至2014年。而印度2009年公布的计划显示,该国将于2015年实现载人航天器登月,并最晚于2020年实现航天员月球漫步。 (凤凰网历史)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就在古代,人类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月亮充满了美好的想像。但是当伽利略第一次把望远镜对准月亮时,人们才知道月亮其实应该叫“月球”,它的表面没有月宫和嫦娥,而是崎岖不平的荒凉之地。自此,人类开始了探索月球的历程。 “月球勘探者”号发现月球水源的消息,坚定了人类建立月球基地,使其成为人类探索太阳系的航行中转站的决心。 在飞行器发明之前,人们只能在地面上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测月球。在几个世纪里,一些科学家在观测的基础上,记录了很多关于月球的资料,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前苏联是最早对月球进行探测的国家。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这个直径约1米,重约1.5吨的球体掠月而过,拍下了世界上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探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1969年7月20日22时59分,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上踏上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但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劳民伤财,引起国内一片指责,前后历时约11年半,耗资225亿美元,2万个单位、30多万人参加了此次计划。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在舆论压力下这一方面没有任何进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就此停顿下来。月球的珍稀矿产、新能源物质以及月球能作为人类飞往火星中继站的有利地位等优势也在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1994年,美国向月球发射了一个探测器“克莱门丁”号。通过对探测器所拍的照片和探测的数据分析,居然发现在月球南极的低洼地区,有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这引起了科学家和航天专家们的极大关注。 1998年1月6日,美国用固体火箭“雅典娜-2”发射了揭示月球水冰之谜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它所带的仪器中有一个用于探测氢的中子光谱仪,通过确认氢的存在,证明月球表面有水。在宇宙射线的轰击下,月球表面不断从岩石和土壤成分中逸出中子。这些中子如果具有特定的能级,那么它们一定与氢(水的主要成分)相互作用过。所以,如果测到月球上存在这类中子,那也就相当于探测到了氢,就一定存在水。 按照目前可达到的月面深度为0.5米的中子光谱仪测量估算,月球上大约有1100万吨到3.3亿吨的水的贮量。相较于根据“克莱门丁”号的探测结果所做的估计数,这个估计数要小得多,但现在还很难说哪一种探测结果更准确,因为这是两种仪器采用两种机理探测的结果。但是月球上有水这一事实已无可怀疑,而且水量还很多。 目前,长期的月球开发计划已在各航天大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美国航天局将用7年的时间建立月球基地。俄罗斯展开了新的月球探测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开采新能源物质“氦-3”,因此,他们也打算在2010年之后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研究月球采矿工艺。

月球探索的历程

月球探索的历程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经了漫长而充满成就的历程。从最早的太空探 索开始,到如今的载人登月计划,每一次探索都在深化我们对宇宙和 自身的认知。本文将回顾月球探索的历史,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一、太空初探 1959年,苏联的“月球2号”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飞越月球的探测器。其后不久,“月球3号”成功着陆并传回了第一批月面图像。此后,美国也加入了太空竞赛,并于1969年成功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二、人类登月的壮举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携带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功登陆月球。当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足月球的人类时,他发出了那经典的一句:“这是一个小步,却是人类的巨大飞跃。”这一壮举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取得了 重大突破。 三、月球探索的进一步 自阿波罗登月后,人类陆续发射了多次无人探测器以进一步深入研 究月球。1972年,阿波罗17号成为最后一架登月飞船。此后,月球探 索进入了停滞期,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利用无人探测器和遥感技术来 获取更多月球的信息。 四、新的机遇

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对月球资源的需求,各国重燃对月球的兴趣。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将探测器送上月球的国家。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实现软着陆,并成功实施了月面巡视和采样返回任务。这一系列探索为中国的进一步登月计划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2019年启动了“阿尔忒弥斯计划”,旨在再次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并为将来的深空探索做准备。这一计划预计将在2030年实现人类下一次登月。 五、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月球探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人类将进一步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太阳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建立月球基地成为实现深空探索和人类登陆火星的关键一步。 除了科学研究,月球也将成为商业发展的目标。一些私人公司已经着手计划利用月球资源,包括水和氧气等,以支持未来太空旅行和地球外殖民的需求。 总结起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充满了辛勤付出、创新精神和追求未知的勇气。从初探太空,到人类登月,再到如今各国的探测和计划,月球探索一直在不断推动人类进步和开拓新的前沿。相信未来,月球将继续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奥秘,为人类的发展和探索之路增添新篇章。

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探索

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探索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这一事件成为了人类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更是因为这个事件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和科学发现的重大突破。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探索历程。 太空探索的历程 在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登上月球之前,太空探索的历程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苏联卫星“斯普特尼克”于1957年开始飞行;1961年,俄罗斯的尤里·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同年,肯尼迪宣布美国将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1962年,美国为此成立了宇航局;1966年,美国成功地将人类送入了轨道;1968年,阿波罗8号实现了载人月球轨道飞行,这大大提高了人类登月的信心。 人类初次踏上月球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搭乘阿波罗11号的“鹰”号登陆 器成功地着陆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这次登月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月球的地质、地形和大气等因素,并 收集样本。由于重量限制,只能收集约22kg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但这些样本后来被确认是非常宝贵的科学资料,并产生了许 多重要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 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月球土壤和岩 石样本,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些样本在回到地球后被验证是 有效的科学资料,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数据。这些数 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月球和太空的一些特性,包括月球的形 成和演化,以及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1.月球的形成和演化 通过收集的月球样本和其他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月球的形成 理论:大约45亿年前,一个从地球的角度来看相当于大小如火星 的天体被地球撞击,这种撞击将物质和能量都抛向了太空。这些 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月球。另外,月球的岩石样本显示出了大量

中国探月工程史

中国探月工程史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探月之旅。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国探月工程在不断发展壮大,迈向了国际舞台。下面将为大家概述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 一、嫦娥一号:成功的第一步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次探月任务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是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将人造卫星送入月球轨道的国家。嫦娥一号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月球绕飞和拍摄月面影像,为后续的探测任务提供数据支持。 二、嫦娥二号:实现着陆探测 2010年10月1日,中国的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这次任务的重点是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实现着陆探测。嫦娥二号携带了月球车“玉兔”,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成功展开探测设备。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着陆和月面巡视任务,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三、嫦娥三号:成功落地 2013年12月2日,中国发射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的软着陆。嫦娥三号任务的重点是在嫦娥二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月球表面

巡视和探测工作。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玉兔”成功行驶并展开了各种科学探测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像。 四、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2018年12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壮举。嫦娥四号携带的探测器和巡视车成功落地,展开了一系列科学探测和实验。这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进入了新的阶段,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奠定了基础。 五、嫦娥五号:成功采样返回 2020年11月24日,中国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携带着月球样品返回舱,在月球上进行了采样工作,并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世界上自1976年以来,第一次有国家成功地从月球上获取到样品并带回地球。 六、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展望 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探月工程,计划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探测器,进一步深入探索月球,开展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总结起来,中国探月工程历经多次任务,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每一次任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中国的探月工程不仅仅是科

人类登月历史资料

人类登月历史资料 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1969 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宇航员们放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一层外壳,其厚度为0——60公里。这个数据是在风暴洋和弗。拉摩洛等地区测定的。月壳下面是月幔。月幔大致又分为三层。上层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岩浆海”里沉淀下来的较重物质构成。中层月幔达480公里以上,这里大概还保存着混沌时代形成 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质”。上述两层都是固态的,但具有可塑性。内层月幔处于局部熔融状态。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温度约为1000摄氏度,远远不如地核那么热(地核温度为5000——6000摄氏度)。月核很可能是熔融的,可能是由低熔点的硫公铁物质构成。对月球的探测还发现月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月球近侧存在几个“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 在“阿波罗”科学实验站里装设了很先进的月震仪器。经探测,月球上也有月震,但月震的次数比地震少得多,释入的能量也远远小于地震。月震很弱,最大的月震为1-2级。除了陨星撞击引起的震动之外,当月亮离地球最近或最远的时候,由于地球的起潮力作用,常会出现月震。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宇航员带回的月岩样品进行了多种项目的共同研究。经实验室分析得出:月岩中已发现近60多种矿物,其中有6种在地面上尚未发现;在月岩和月 土中发现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没有发现可生存的月球有机物,也无古微生物的证据;在某些月岩中有微弱的剩余磁性;月球样品中存在许多太阳活动事件踪迹;根据样品的同位素分析,得出月球年龄约46亿年。在大部分被月尘和岩屑覆盖的月球表面上,宇航员看到各种形状、大小、出现频率不一的岩石,还发现月球表面散布着一些具有光泽的玻璃物质。月尘在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到达月球的宇航员在漆黑的月空中看到大而发光的地球。月球探测器还在月球空间拍下地球的照片以及绕观月球和地球队的照片。月球上的地球光要比地球上的月光明亮8倍多。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月球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多少世纪以来的地面观测。“阿波罗”登月成功,是人类科学的结晶,开创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可能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巨大的天文望远镜也将在月球上从没有空气的太空观测天空;人类也将可能把月球作为出发到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

人类登月的资料

人类探索月球资料 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升空,两日后在月球的静海着陆,第一次实现人类从一个天体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同年10月7日,前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成功的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1966年1月31日,前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飞行了39个小时以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人类第一次实现软着陆。 1970年9月20日,前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品,带回地球。 60年代,美国根据它庞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发送了9个"徘徊号"和7个"勘测号"月球探测器。 拍回了数以万计的月面照片,以后又为阿波罗载人飞船着陆,发射了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为它登月地点提供探测数据。与此同时,10次阿波罗载人登月试验,从不带人到近地轨道飞行、带人模拟登月飞行、到最后带人登月预演。至此美国完成了登月的一切准备。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三人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升天,这次飞行的目标是月球,这是人类的首航。他们经过75小时的飞行到达了月球轨道。于是由科林斯驾驶指令舱绕月球轨道飞行,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在月面近海一角降落。 中国的登月,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人类登月历史资料

人类登月历史资料 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1969 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宇航员们放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一层外壳,其厚度为0——60公里。这个数据是在风暴洋和弗。拉摩洛等地区测定的。月壳下面是月幔。月幔大致又分为三层。上层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岩浆海”里沉淀下来的较重物质构成。中层月幔达480公里以上,这里大概还保存着混沌时代形成 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质”。上述两层都是固态的,但具有可塑性。内层月幔处于局部熔融状态。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温度约为1000摄氏度,远远不如地核那么热(地核温度为5000——6000摄氏度)。月核很可能是熔融的,可能是由低熔点的硫公铁物质构成。对月球的探测还发现月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月球近侧存在几个“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 在“阿波罗”科学实验站里装设了很先进的月震仪器。经探测,月球上也有月震,但月震的次数比地震少得多,释入的能量也远远小于地震。月震很弱,最大的月震为1-2级。除了陨星撞击引起的震动之外,当月亮离地球最近或最远的时候,由于地球的起潮力作用,常会出现月震。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宇航员带回的月岩样品进行了多种项目的共同研究。经实验室分析得出:月岩中已发现近60多种矿物,其中有6种在地面上尚未发现;在月岩和月

人类登月发展历史

人类登月发展历史 人类登月发展历史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Sputnik I(卫星一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苏联的成功震惊了西方,引发了与美国冷战太空竞赛。 1959年1月2日,月球1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升空,随即离开地球轨道。这使它成为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场的航天器。1959年1月4日,月球1号从5995千米外掠过月球。月球1号的最终命运是成为了第一个人造行星,它将永远地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450天。 1959年9月12日,月球2号探测器发射升空,9月14日-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成为首个在月球上降落的航天器。三个星期后,另一无人航天器卢纳3号探测器发回了第一张月球的照片。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呼吁国会支持在"这个十年结束时"实现载人登月任务。 1962年2月20日-格里恩成为第一位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 1964年7月31日-游骑者7号成为首个降落在月球上的美国航天器,在降落前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1966年2月3日-苏联的月球9号进行了首次有控制的月球软着陆,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1966年4月至5月-月球10号对月球轨道进行了第460次飞行,向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党党代会播放了"国际歌"。 1966年6月2日-探索者1号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美国航天器。

1968年9月18日-探测器5号(zond 5)绕月球飞行,成为首个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降落在印度洋上。 1968年12月21日至27日-阿波罗8号实现首次载人绕月球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称这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1970年4月11日-美国被迫中止阿波罗13号登月任务。 1971年7月31日-阿波罗15号乘员使用月球车。 人类月球日是几月几日? "人类月球日"是每年的7月20日,为了纪念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 人类月球日是在什么时候设立的? 1969年7月20日 为什么用望远镜可以清楚看到月表? 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有云雾雨雪等气象变化,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月表的各种形态。 作为普通人,能为探索月球做出什么贡献? 作为普通人,虽然你可能没有直接参与到月球探索的科学任务或太空技术的研发中,但你仍然可以为探索月球做出一些贡献。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做的事情: 1. 关注和支持:保持对太空探索和月球任务的关注,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现。通过关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科普书籍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与其他人分享你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可以促进公众对月球探索的支持,推动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大相关研究和投资。

人类探月史

人类探月史 2013-12-02 09:40 来源:新华网 人类自古就曾无数次幻想去拜访地球的邻居——月球。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前苏联和美国就开始了进行了在探月研究方面的太空竞赛,最终阿波罗飞船于1969年成功登月,“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抒写了人类在探月进程中辉煌的一笔。 进入21世纪,曾经沉寂20多年的月球再度成为了各国瞩目的焦点。随着欧洲、印度、日本和中国接连宣布自己的探月

计划,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月球热”。我们不妨再度回味一下世界人民的探月史。

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苏联在航空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其探月计划一度走在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的前面。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9年,苏联科学家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963年6月16日,苏联飞行员捷列什科娃驾驶“东方6号”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世界第一个飞进宇宙的女性,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飞船完成有史以来的首次太空飞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太空观察地球,第一次在外太空看到了月球的神秘面纱。加加林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是苏联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而前苏联的探月活动也远早于美国: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著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图为前苏联的“月球3号”。

图为1966年苏联第一个软着陆的月球探测器——“月球9号”的手绘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