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

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基本概念

1,理性人:理性人是指这样的人,他们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根据某个实践理性或者效用最大化的标准,鉴于自己的信念和愿望,来选择可用的最佳行动方案。经济人是理性人的典型代表。但奥尔森认为,理性人并不简单等同于经济人,理性人并不一定像经济人那样是完全自利的。(奥尔森,2003:73)

2,集体物品或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在本书中,集体物品是指由集团提供的服务于整个集团中所有成员的物品(产品、服务或收益),它具有高度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也即有些成员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可免费获得该物品。

3,大集团与小集团:奥尔森把集团粗略的分为大集团和小集团两种。大集团,可被粗略定义为由理性人组成的规模比较大的集团。小集团,可被定义为理性人组成的规模比较小的集团。

4,排外集团与相容集团:根据集团寻求的目标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集团分为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前者追求排他性的利益,主要指涉市场中的竞争性企业集团,它所追求的集体物品(更高的价格)带来的收益在供给上是固定的,某个集团的收益会造成其他集团收益的潜在损

失;后者追求相容性的利益,主要指涉非市场集团,它所追求的集体物品带来的收益在供给上是不固定的,某个集团的壮大并不会减少其他集团的收益,反而可能使其他集团受益。两种性质的集团中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同,排外集团中的成员具有公认的相互依赖和寡头卖方的相互作用的特点,而在相容集团中,讨价还价或策略性的相互作用则没有那么普遍和重要。

5,市场集团与非市场集团:在本书中,前者与排外集团等同,后者与相容集团等同。

6,纯粹垄断集团、寡头垄断集团以及原子式集团:奥尔森把市场集团或排外集团分为以下三类——在产业中独占整个市场的垄断性企业被称为纯粹垄断集团,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的少量企业或企业集团被称为寡头垄断集团,在市场自由竞争中彼此势均力敌,因此无一家企业对其他企业有显著影响的情况下彼此相对独立的众多企业被称为原子式集团。

7,特权集团、中介集团、潜在集团:“特权”集团和“中间”集团是与市场集团的寡头卖方垄断所对应的非市场集团类型:特权集团中的每个成员或至少其中的某个人受到激励提供集体物品,即使他得承担全部成本。在“中间集团”中,没有一个成员获得的收益份额使他有动力单独提供集体物品,但其成员数量并没有大到成员间彼此注意不到其他人是否在帮助提供集体物品。而潜在集团是原子式集团在非市场条件下的对应物,由于某个成员的行为不会对其他人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其中的成员不会受到任何激励来为获取集体物品而行动。三者同时也是按照集团规模来划分的,由特权集团到潜在集团(大集团),集团规模依次增大。

8,压力集团或游说组织:本人比较倾向于沃塞曼的定义,即一部分人组织起来为追求共同利益而对政治过程施加压力的集团。(加里?沃塞曼,1994:182)

三、本书的论证结构梗概

1、先破后立——理论模型的建立(第一章、第二章):

本书一开始就批判了传统的集团利益观,认为虽然如传统集团理论所说,每个集团都是为其成员的共同利益服务的,然而由于每个集团中的成员一般来说都是自利的理性人,而非为集体利益而无私献身的“傻瓜”,因此他们会计算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集体物品的供给(其供给是集体利益实现的重要方面)并非传统集团理

论想象的那样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挫折和不确定性。

然后作者又批判了传统的社团理论(以随意变体理论和正式变体理论为代表)。随意变体理论认为私人组织和集团是无处不在的,这一普遍性是由人类有着组织和参加社团这一根本习性决定的。正式变体理论试图把今天社团和集团的存在解释成现代工业会社会从以前的“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一个方面。现代社会中的大型社团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原始社会中小集团的等价物,两者有着同样的起源。这些起源可能是组织和参加社团的本能或嗜好,也可能是功能。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都假设,小集团和大集团只是等级不同,而性质(凝聚力、有效性、对潜在成员的吸引力等)却相同,都出于同样的理由吸引其成员。

作者指出,其实两者是按照不同的原则运作的。作者认真研究了不同大小的集团中的个人可以采取的行为的成本和收益,首先研究了小集团的优势,然后把集团分为相容集团和排外集团两大重要类别,指出两种集团中同样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关系机制,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相容集团中,才存在着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相容性大集团中普遍存在较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因而不能很好的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而与相容性大集团相比,相容性小集团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有极大的优势。

具体来说,有三个独立的但是累积的因素使较大的集团不能增进他们自身的利益。第一,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有利于集团的行动得到的报酬就越少,这样即使集团能够获得一定量的集体物品,其数量也是远远低于最优水平的。第二,由于集团越大,任一个体,或集团中成员的任何(绝对)小子集能获得的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就越不可能出现可以帮助获得集体物品的寡头卖方垄断的相互作用。第三,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由于这些原因,集团越大,它就越不可能提供最优水平的集体物品,而且很大的集团在没有强制或独立的外界刺激的条件下,一般不会为自己提供哪怕是最小数量的集体物品。(奥尔森,2003:39-40)

而某些小集团不用靠任何强制或任何集体物品之外的正面的诱因就会给自己提供集体物品。因为,他从集体物品获得的个人收益超过了提供一定量集体物品的总成本;有些成员即使必须承担所有成本,得到的好处还是比不提供集体物品时来的多。作者进一步指出,在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平等的小集团中,即在成员的“规模”(指成员从一定水平的集体物品供给中的获益程度)不等或对集体物品的兴趣不等的集团中,集体物品最有可能被提供。(奥尔森,2003:28)

那么,该怎样解决搭便车困境呢?作者指出,只有一种独立的

和“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

动。这种选择性的激励必须是针对个体的,使得集体中做出贡献和没有作出贡献的人,作出贡献多和做出贡献少的人得到区分对待,“赏罚分明”。因此,这种激励包括正面的奖励和负面的惩罚两大部分。赵鼎新认为,这种机制可被概括为“不平等原理”,即组织内部在权力、利益、贡献和分配上都不能搞平均主义。(赵鼎新,2006:159)

此外,作者还论述了在“联邦”集团中,社会激励可以在潜在集团中导致集团导向的行动。联邦集团的特点是,一个大集团被分成几个小集团,这样在每个附属的小集团中社会激励都会鼓励成员为实现整个联邦的集体目标做出贡献。这一解决方案被赵鼎新概括为“组织结构原理”。(赵鼎新,2006:159)

2、与其他理论的对话以及对搭便车理论的实证分析(第三章至第六章)

虽然本书共有六章,但是核心章节只有两章,即前两章,对后来的研究者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两章。本书后边的章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前边章节所提出理论的说明、印证及补充。第三章以封闭的工会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美国工会历史的详细考察,批驳了塞利格?帕尔曼的“职业控制论”,强调了强制性对于维持工会稳定性的重要作用,从而从反面印证了搭便车行为的普遍存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分别列举和批判了国家和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与它们进行理论的对话。指出了经济学家维克赛尔的“一致同意”纳税理论和里切尔的“人的二重性”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理论之所以失败的根源所在,以及在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哲学观指导下各种压力集团理论的软肋:只强调集团利益,忽视了个人利益对于集体行动的重要性。第六章属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典范,在本章里,作者对各种主要的经济压力集团的集体行动做了搭便车理论的分析,顺便提出了副产品理论和特殊利益理论,并指出搭便车理论的弱点在于,它不能很好的解释非经济游说团体的行为。

四、本书的其他重要结论

1,工会的产生不能用工人对就业机会稀缺感到悲观来解释(塞利格。帕尔曼的“职业控制论”,“机会共产主义”,对稀缺的工作机会进行分配),限期加入工会或其他形式的强制对工会的力量和稳定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塞利格?帕尔曼的“职业控制论”和“机会共产主义”(即认为工会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相对稀缺的工作机会在工会成员中进行分

配)的观点是错误的。(奥尔森,2003:97-98)

2,没有出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阶级斗争,部分原因正是出于理性的功利主义行为。因为如果组成阶级的个体采取理性的行为,就不会产生争取阶级利益的行为。马克思的阶级行动表现出大型潜在集团在争取实现集体目标时所具有的特点。(奥尔森,2003:128-129)

3,大型压力集团的副产品理论:大经济集团的游说疏通团体是那些有能力以“选择性的激励”来“动员”潜在集团的组织的副产品。具有选择性激励的组织是:1,具有行使强制性措施的权威和能力;2,具有能向潜在集团中的个人提供积极诱导能力源泉的那些组织。此理论只适用于大集团或潜在集团,而不必适用于特权或中介集团。(奥尔森,2003:166)

4,特殊利益理论:商界权力的高度化证明,小集团有组织、积极的利益是能胜过大集团无组织、无保护的利益的。(奥尔森,2003:173-175)

五、对本书搭便车理论的探讨、批评和延伸

1,对小集团提供集体物品或采取集体行动优势的质疑

主要可以有两点质疑。第一个质疑来自“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表明,即使是只有两个人组成的小集团也有可能不采取合作行为,不能提供集体物品。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对此做了回应。他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囚徒被警察(额外的特殊环境)隔离开了,因此两个囚徒不能相互沟通。奥尔森进一步指出,小集团可以进行集体行动的逻辑适用于任何相关方能够进行互相沟通并能够达成强制执行协议的情况。(奥尔森,2005:60-61)第二个质疑来自古老的中国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以上谚语表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小集团无法进行集体行动的情况。其实,奥尔森对此也有回答,并写在后边的注释里边,可能一般不容易被读者注意到。奥尔森指出,小集团中可能存在不成功的讨价还价,从而导致小集团也无法提供集体物品。然而,从长期来看,小集团中的所有成员不大可能永远都犯这样的错误。也许三个和尚暂时没有水喝,可是经过长期的沟通互动、讨价还价之后,三个和尚之间一般来说应该会达成一致的行为协议。(奥尔森,2003:62)

2,对搭便车的定义和分类

本书虽然创立了搭便车理论,虽然书中主要讲的就是大集团中的搭便车现象,但本书中没有一处明确提及“搭便车”的字眼。.因此可以推知,搭便车这个概念是本书发表之后,一些评论者提出来的。因此,读完本书之后,有必要对搭便车的做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个人比较认同斯密德的定义:“高排他成本物品的非贡献使用者被称为搭便车

者。”(艾伦?斯密德,2006:67)

斯密德不仅明确提出了搭便车的简明定义,还对搭便车者进行了区分,将其区分为冒险的搭便车者、无意的搭便车者和非自愿搭车者。冒险的搭便车者是指,在小集团的策略性谈判过程中,宁愿放弃未来的可能较大份额而谋求眼前的最大份额的集团成员。无意的搭便车者,则是指奥尔森书中所提到的,大集团中依据理性计算而选择坐享其成的理性的个体成员。而非自愿搭车者,则被定义为在高排他成本和管理结构下,不得不支付他们不需要的物品费用的人(愿意支付的费用低于价格)。(艾伦?斯密德,2006:68-69)

然而本人认为,也许还存在一种极其广泛的搭便车现象,是上述所无法准确的涵盖的。我暂且称之为“文化便车”现象。以他人或他群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以他人或他群的行为方式代替自己的行为方式,或以遥远的传统或惯例作为现在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行为者本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只需接受和理解(甚至理解也可有可无)即可。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模仿和学习文化的过程,但搭文化便车者与模仿和学习文化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往往需要付出相当的主观努力才能习得所学的东西,而后者基本上不需要为此付出主观的努力或代价,也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文化惰性”。路径依赖者,教条主义者,学术抄袭者,盗版者,产品侵权者等等基本上都可以归入此类。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分别提出了学术搭便车行为,企业技术创新搭便车行为等都可以纳入此类。搭“文化便车”者与其他的搭便车者的显著不同在于,他们所“搭乘”的集体物品的性质是典型的“非零和型公共物品”。这种因惰性和利益驱使而导致的“文化便车”现象与其他的搭便车现象相比,一般会对社会带来更大更广泛的负面影响,然而又似乎永远无法完全避免。对“文化便车”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强调严打文化便车者,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各种搭文化便车者的具体行为机制和动因等的分析,也忽略了对文化生产者的权益的充分保障。

3,相互依赖情况下搭便车的成因

艾伦?斯密德还讨论了在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导致行动者搭便车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一些人隐藏偏好,以期免费获得物品;不公平感(认为别人承担的成本太低);认为过去的交易不公平。双方无权要求对方自律,更促进了搭便车的产生。

4,忽略了其他社会机制对集体行动的影响

面对搭便车困境,奥尔森只提出了一点即“选择性激励“作为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方案。然而,他忽略了其他机制在形成集体行动中的作用。比如,马威尔和奥利佛指出,在集体行动过程中有一个临界点机制。为此,他们提出了关键群体理论。费尔曼和甘姆森进一步把选择性激励区分为外在选择性激励和内在选择性激励,并认为奥尔森的理论过于强调前者从而忽视了后者。(赵鼎新,2006:161)

5,意识形态对于发动集体行动的重要性未被有效驳倒

奥尔森曾以国家为例,来反驳感情或意识形态因素对搭便车者的限制。他认为,国家掌握着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意识形态资源,如爱国主义、民主或共产主义等来赢得国民的团结和支持,然而,没有一个国家能靠自愿的集资或捐款来供养自己,它们只能求助于强制的税款。分析是不错,不过,国家对私人的意识形态控制并非刚性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表面文章,实际上更深入人心的是各种民间文化或潜文化。因此,奥尔森的此段论述似乎不太具有说服力。事实上,从当代社会运动理论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对集体行动的巨大影响。

6,搭便车的社会后果

在1985年出版的《国家的繁荣》一书中,奥尔森运用本书所提出的集体行动理论从宏观层次上对分利集团的集体行动的社会后果进行了分析。奥尔森认为,任何集团或组织原则上有两条改善成员福利的途径:或者使全社会的生产增加,或者在原有的总产量内为其成员争取更大的份额。在搭便车倾向的诱导下,一般的集团都选择后一条途径,从而成为“分利集团”。这导致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打击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引起社会经济效率和总产出的下降。分利集团的行为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院外游说活动增加了立法的复杂性并扩大了政府的活动范围,而市场中的共谋和有组织的活动则增大了讨价还价的难度和达成协议的复杂性。院外游说活动和卡特尔行为所花费的成本在上产成本中所占比例上升,导致资源浪费。这一事实又进一步影响社会意

识和文化,从而改变社会演进的方向。(许云霄,2006:127-129)

然而,搭便车的存在未必会对社会福利造成以上论述的那么大的损失。首先,马威尔和奥利佛指出,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公共物品。第一种在群体数量增加时它们的好处会减少,比如公路、公园等,因此被称之为“零和型公共物品”。另一种在群体数量增加时,每个个体从中获取的好处并不会减少,比如和平、民主、法制、科技等,因此被称之

为“非零和型公共物品”。(赵鼎新,2006:161)除了以上所指出的“文化便车”的特殊情况外,搭“非零和型公共物品”的一般不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反而有可能增加社会福利。第二,由于现实生活中制约搭便车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以上所提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还有选择性激励的作用,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等各种因素大大降低了搭便车的行为发生率。第三,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同样存在许多搭便车现象,尽管中国也存在很多分利集团,但中国的社会总产出和经济效率并未像奥尔森所分析的那样下降,反而飞速增长和发展。不过,这并不足以证明奥尔森的理论是错误的,只能说明奥尔森过于夸大了搭便车和分利集团的负面影响。

10,搭便车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奥尔森指出,他的理论的主要考察对象是主要的经济压力集团组织。而在分析一些以社会、政治、宗教或慈善为目的的游说疏通团体时(非经济性利益团体),并不显得很有说服力。该理论对于理性化程度很低的集团也并非十分有效。比如为无谓的事业工作的一群义务工作者。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奥尔森的代表作之一,是集团理论的著作,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本书出版之前,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但是奥尔森在研究中发现,集团的行动并不总是按照这一逻辑行事,出现了很多有悖于这一假设的案例发生。相反,个人自利的行为却往往导致对集体的不利,甚至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按照自由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社会生产者的自利性能 他 森所认为的理性人是进行“绝对收益”计算的,只要成本大于收益,集体行动就难以达成。但是还是从理性人出发,假定如果不能采取集体的行动,个人就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的话,作为理性的个人这也是难以接受的。这其中会不会存在“相对收益”的计算呢?只要自己获得收益,而非绝对收益,集体行动就能够达成,这种情况是否能够出现呢?虽然无法得到证实,但是奥尔森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其实也是其研究的缺陷之一。在信息收集成本或者信息难以得到的情况下,相对收益是否能够达成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大集团与小集团 在奥尔森此书中,他将利益集团划分为了大集团与小集团(以单个企业能够占总体效用分成的比例为区别)、相容集团与排他集团、市场集团与非市场条件下的集团。并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实现共同利益的角度来看,小集团优于大集团,经济集团优于非经济集团,竞争的经济集团优于垄断的经济集团。这是因为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小集团要比大集团更容易增进共同利益,因为每个人能较清楚的看见个人付出在共同利益中所占的份额;但大集团就不成 体生活的极端热爱,为了集体利益而乐于奉献呢?可能这些都是一些因素,不能强求奥尔森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不可能照顾到这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可是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可能成为必要的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物质需求只是一个低级的需求,像安全和实现个人价值是更高的需求,这些需求也可能成为集体行动达成的推动力。 三、“搭便车”现象 “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

[值得背诵的英语短文阅读] 英语口语背诵短文

[值得背诵的英语短文阅读] 英语口语背诵短文 英语写作不仅是一种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更是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小编精心收集了值得背诵的英语短文,供大家欣赏学习!值得背诵的英语短文篇1 There is a famous saying that it is better to be famous at the early 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media, people can get fame much easier than before, so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hildren get famous. Early in the 1990s, the girl twins became the most young person to be famous, they took the ads when they were two. Since then, they played the role in the comedy. They are Olsen twins, who are the most popular twins in the world. The amazing thing is that they became the smallest producers when they were only six. What’s more, before they went to college, they started to run their clother brand. The Olsen twins get a so successful career, they are still very young now and they become the one of the power women in the world. 有句著名的话叫做出名要趁早。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人们比以前要更容易得到名声,因此越来越多的儿童变得出名。早在1990年,双胞胎女生成为最小的名人,她们在两岁的时候就拍广告。从此以后,他们在情景喜剧中扮演了角色。她们就是奥尔森姐妹,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双胞胎。最神奇的就是他们在六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最年轻的制片人。而且,在她们上大学前,经营起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奥尔森姐妹有着非常成功的事业,她们还很年轻,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之一。值得背诵的英语短文篇2 Before I moved to the city, I stayed with my grandma at my hometown. In my eyes, grandma is a diligent woman, she likes to plant fruit and vegetable by her own. Though my father has told her many time to take a rest, my grandma just does her things. With the time goes by, every time when I went back to hometown, I found my grandma grows older, but her still looks good. Last week, when I visited her, I found there were so many wrinkles in her face, which I never noticed before. Suddenly, I felt so sorry to not accompany her all the time. Since then, I tell myself to visit her as possible as I can. 在我搬到城市之前,我和奶奶呆在我的家乡。在我看来,奶奶是一个勤奋的女人,她喜欢自己种植水果和蔬菜。虽然我的父亲已经告诉她很多次要她休息,但是奶奶还是做她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每次当我回到家乡,我发现奶奶逐渐变老了,但是她依然看起来不错。上周,我去看她时,我发现她的脸上有很多皱纹,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突然,我为自己没有经常陪在她身边感到抱歉。从那时起,我告诉自己尽可能的去看望她。值得背诵的英语短文篇3 Before I went to middle school, my parents changed their job, they found a good job in the big city, so I needed to leave with them. Moving to another city means I have to say goodbye to my friends and this beautiful place. It is hard for me to say goodbye, my memories are around here, the water, the mountain and the people are so familiar to me. I have to face the new people and new environment, there are so many challenges waiting for me. But it is time to say goodbye, I need to grow up and be a strong person. I believe that I can conquer the difficulties. 我去中学之前,我的父母换了他们的工作,他们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我需要离开。搬到另一个城市意味着我必须得跟我的朋友和这个美丽的地方说再见。说再见对于我来说是很困难的,我记忆的一切围绕着这里, 这里的水,山和人,我是如此的熟悉。我不得不面对新的人,新的环境,有很多挑战等着我。但是是时候说再见了,我需要长大,做个坚强的人。我相信我能克服困难。值得背诵的英语短文篇4 When I was very small, I wanted to do some things as the boys did, then the elder told me that I wouldn’t succeed, because I was a girl, I should do the girl things. I was very angry, though

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8-04-30 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高春芽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3) 摘 要: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将理性人假设引入社会领域集体行动问题的研究中,奠定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奥尔森认为理性的集团成员根据成本———收益决定是否参与集体行动,但他没有系统论述利他主义行为和有限理性对集体行动过程的影响。关键词:奥尔森;理性人;集体行动 中图分类号:D 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8)04-0016-03 作者简介:高春芽(1978-),男,江苏宿迁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在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奥尔森是一 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打开了通向正式研究集体行动之门”。[1](P 3)奥尔森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冲击了多元主义集团理论,还在于使用新型方法论,分析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托马斯·谢林认为,奥尔森主要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即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人假设。[2](F o r e w o r d )而奥尔森在《经济、行为和逻辑》中指出,他接受并使用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但自己并没有使用理性人假设。[3]如何评价理性人假设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已经成为需要明确辨析的问题。 一、理性人的含义理性人(r a t i o n a l m a n )是公共选择学派使用的行为模型,但在西方思想史上,对人类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并非始于公共选择学派。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与霍布斯在对市场交易和政府起源的分析中就已经指出,具有自利性的个人能够理性地交换产品或签订社会契约。杜鲁门对此认为:“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古典理论若隐若现地都是从孤立的个人出发。不管是经济人还是政治人,都被假设为运用着`理性选择',并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独立行动着。”[4](P 14)公共选择学派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了思想灵感,明确地提出并使用理性人模型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引起了方法论革命。 理性人并不是对现实世界中个人行为经验特征的描述,而是对个人行为取向的设定。唐斯认为,“理性人仅仅指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自己知识的限度内,运用每单位有价值的产出的最少的稀缺资源投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5](P 5)理性人总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力图在一定产出下使投入最小化,或在一定投入下使产出最大化。理性人模型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研究者籍此能够以统一的人性观分析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决策行为。理性人假设仅在“逻辑上一致”的意义上是“正确”的,无须在在经验上加以反驳。[6](P 160) 和理性人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经济人(e c o n o m -i c m a n ),在有些学者的著述中,这两个概念被互换 使用。经济人是从对市场交易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行为模型,随着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经济人的适用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由于经济人具有物质利益最大化倾向,这和现实中的社会人相距甚远,一些学者拒绝使用这个概念。唐斯就认为经济人已经“臭名昭彰”,功利主义的经济人“仿佛具有一个计算器似的大脑”。[5](P 6-7)同经济人相比,理性人更有可能受到利他主义、信息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在奥尔森的著作中,他主要使用的概念是理性人而不是经济人。 二、奥尔森对理性人假设的运用 奥尔森的研究方法源于经济学,他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采取行为,均假定其行为是理性的,是为了促进他具有的某种`利益'。”[6](P 160)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以公共选择理论的早期发展为条件。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将经济学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中运用和延伸。唐斯、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主要关注选举和立法过程等政治问题,奥尔森比他们更加广泛地使用了理性人假设,他将此方法延伸至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以外的社会领域,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参与理论。[7](P 13) (一)理性人与自利性 戴维·瑞兹曼认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两个假设为前提,一个是自利假定,另一个是计算理性(c a l c u l a t i v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8](P 143)奥尔森对此并不予以承认,他认为理性人假设并非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自利并非研究的起点”,因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自利性十分有限,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人们的某些行为。[3](P 77)奥尔森试图回避自己在集体行动理论研究中使用理性人假设,但这和他对集体行动的具体分析并不相符。集体行动理论的基本命题就是,“理性的个人行为一般不会导致理性的集体结果”。[9](P 873)回避理性人假设,将使集体行动理论缺少方法论支持。 集体行动是供给集体物品的过程,理性人假 · 16·

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 作者:陈潭 ——非合作博弈下的公共管理危机及其克服 摘要:集体行动的困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西方学者根据生活世界的反映,建构了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模型,并作出了若干理论阐释。这种非合作博弈下的集体行动逻辑反映在公共事务管理现实中可能会出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资源利用无度、公共秩序混沌无序、公共组织效率缺失、公共政策执行失范等诸多问题。为此,明晰产权、明确责任、沟通协调、自主治理、理性激励、合理监督等制度安排是解决公共管理危机或集体行动困境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集体行动;非合作博弈;公共管理;制度安排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risis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t's Overcoming Under Non-cooperation Game CHEN T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s a objective social phenomenon. The western scholars create some theoretical patterns about the dilemna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give som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flection of the life world. If the collective action based on non-cooperation game logically reflects in the reality of governing public affairs, it will appear some problems: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shorted, the public resource overused, the inorder public order,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organization lost, the anomie of pup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us, the possible path to resolve the crisis of public managementor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s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such as distinct propertyright, clear responsibility,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utonomic governance, creating encouragement, reasonable supervis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ollective action; non-cooperation game; public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公共事务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行动”形式。而集体行动的逻辑或曰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行动个体理性行为的非合作博弈结果。个人自私的行为并不一定能够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显然不能够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产生最佳的社会共同结果,个人理性并不能保证集体理性。因此,公共管理危机的出现似乎在所难免。公共

服装设计概论[1]1要点

MIX&MATCH,翻译成中文就是混搭,最早时候是由时尚界提出的,就是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品味搭配在一起。只要我们心情好,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穿衣法则丢到脑后,玩腻了现代与复古、简约与繁复、性感与优雅之后,再想不出其他风格,只好将对立的东西放在一起,冲撞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个性主义。 混搭的概念已经不新了,但是它却奇迹般的被时尚一直宠爱,mix&match的感觉让每一个人都可以随自己的喜爱mix&match,风格端庄文雅的上半身,可以配搭充满动感与活力的下半身;古朴的上衣,也可以配搭动感十足的裙子。也可以是很便宜的上衣配较华贵的裙子或裤子,不管怎么穿都可以,在或者如果我们有十足的把握和勇气,我们可以穿的像vivien westwood样的夸张繁复的无厘头,也可以像奥尔森姐妹那样不顾世俗,随心所欲。mix&match 代表了一种服装新时尚,我们可以发挥创意,尝试将各种以往不可能出现在一起的风格、材质、色彩等时装元素搭配在一起。但是混搭高手在混搭的时候,也并不是乱搭,混搭也是有章可循的,这样让我们的混搭看起来才更加的有品味。 混搭并不等于就是乱搭,混搭时应当让每一件单品以及配饰有内在的对比联系,比如曲线条的褶绉裙与直线条的中性小西装的混搭,造成一种曲与直的对比,而白色与黑色,红色与绿色的撞色混搭,更能体现出色彩给人的冲击力。一般来说,混搭有几种方式,可根据撞色、面料、线条感以及风格这四种类型来进行混搭。 服装造型设计要以时代为背景,突出美和新,把握住潮流感和多样化的趋势。 设计新的服装款式,首先要求美观。时装的设计与制作是实用艺术和工艺技巧的结合,像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一款新的服装设计出来,穿到人们的身上,能不能显示出其艺术魅力,关键是取决于设计师的审美。从穿着者的角度来讲,欣赏的款式,选择的款式,都取决于个人的审美。 通过对色彩视觉规律和色彩视错觉的利用研究,达到肤色、体态和色彩美的整体统一,以实现服装设计的世界性和个性化。服装色彩和自然界色彩相比较而言,服装色彩的选用局限性很大,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宜,所有的服装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服装色彩和人的关系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服饰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服饰色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服饰色彩与人的特点的关系。 基于以上的观点,随着混搭风日益盛行,色彩的千变万化,服装面料的新发展,在以后服装更具个性的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发明一种能综合服装各个因素,且设计制作更简便的衣服。在这里我们暂叫其为“拆补法”,这种衣服由一块块布料组成,这些布料的边缘装有一种很容易拆合的东西(如拉链),这样,不同的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不同的面料拼凑(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衣服色彩及造型。也许在以后我们就不用再买衣服了,而是买布,一块块加工好的布,回家自己拼接起来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可以随拆随接,而且布块可以循环使用,非常环保和节约资源。如能实现,那以后真正就是“天下没有两件相同的衣服”了,再也不用为“撞车”而尴尬。也许在将来的某天,当你遇到一个穿着由千万个“补丁”组成的衣服时,请不要认为他(她)是一个乞丐,因为他们是时尚一族。那时种衣服已变为一种潮流!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2003.3第三次印刷 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 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1页)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

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2页) 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奥尔森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自发、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比起大集团来,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42页)他指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并非必然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集团内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的,因为这要花费私人的成本,而收益却是集体共享。针对大集团集体行动提供公共物品的困境,为避免搭便车,奥尔森设计建立独立的“选择性的激励”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这些“选择性激励”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即既可以通过惩罚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或者也可以通过奖励为集体利益而出力的人进行诱导。除了考虑集团规模外,奥尔森还简要分析了集团结构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他指出:“一个集团,如果其成员对一件集体物品的兴趣程度很 不平均,而且它希望获得的集体物品与成本相比极有价值(在一定的供给水平上),那么比起其他拥有相同数量成员的集团,他更有可能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37页)由于集团成员的特殊性,个体的利益关切度也不同,可能会出现少数剥削多数的现象。 三、基本概念 1、理性人:理性人是指这样的人,他们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根据某个实践理性或者效用最大化的标准,鉴于自己的信念和愿望,来选择可用的最佳行动方案。经济人是理性人的典型代表。但奥尔森认为,理性人并不简单等同于经济人,理性人并不一定像经济人那样是完全自利的。(奥尔森,2003:73)

奥尔森的生平、著述与研究方法

奥尔森及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一、《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和尚真的没水吃?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以及怎样才能达成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基本假设《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以前,社会科学家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奥尔森发现,这个假设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有害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承担集体行动的成员。搭便车现象常在。奥尔森认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人数越多,搭便车的动机越强烈,集体行动越难达成。后来发展为“多人囚犯两难博弈”,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集体行动产生的条件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即集体成员的收入不对称。如亚洲经济危机后,日本主张设立“亚洲货币基金” 美国愿意支付70%的北约(NATT)经费。二是“选择性激励”:1、正向激励:鼓励措施2、反向激励:惩罚搭便车的措施相关问题: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接下来是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的变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凤毛麟角,少于1/%。二、《国家的兴衰》:瓷器店里的哄抢讨论主题:群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为什么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残的德国和日本在战后能够创造出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国家中也有搭便车的群体,国家可以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利益集团就可以通过“寻租活动”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改变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从而增加利益集团自己的收入。----奥尔森把这种利益集团叫做“分利联盟”。分利联盟(一)分利联盟给国家经济发展制造了许多不利因素:1、寻租活动不但要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改变了社会的激励机制。2、当分利联盟的寻租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的决策效率下降,制定经济政策的时间延长,影响整体社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资源重组的能力,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比喻:闯进瓷器店里哄抢的强盗,抢走的少,打烂的多。分利联盟(二)为什么受害的人们会任由分利联盟的行为?→当国家、社会蒙受损失时,群体、个人的利益也受损。不过,如果由某一项政策带来的损失分摊到个人身上,其数目就微不足道。这时候,个人的搭便车行为是理性的选择。----“理性无知”。联系中国的集体制。因此,造成英、美等国家经济发展呆滞的主要原因是数目繁多的分利联盟进行了大量寻租活动。而德日在战后分利联盟还没组织起来,没来得及对国家造成伤害,因此发展很快。→国家的兴衰和集体行动的成败呈“负相关”。兴旺是因为集体行动的失败。利益分类瑞典和挪威的工会组织与英、美的工会

从集体行动的逻辑看消费者的行为

从《集体行动的逻辑》看消费者行为 摘要:奥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对当代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这本书的理论背景出发,详细论述书中提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其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 关键词:集体行动逻辑奥尔森消费者行为 《集体行动的逻辑》,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在方法上坚持个人主义,分析了政治中的个人、集团和国家。他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出发点,对集团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和博弈分析,抓住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团体行为的认识。 一、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现代经济学中兴起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可谓是研究该领域的奠基之作。传统的经济学对非市场决策问题不予关心,他们认为此类的决策和行动时由于非市场原因决定的,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人”这个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私人经济部门活动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时不存在的。①公共选择理论的提出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他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理性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成本。他认为,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是不正确的。②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者其他特殊的手段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③一个具有公共利益的集体并非必然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集团内部广泛的“搭便车”现象,在做一个决策时,每个有理性的人都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如果自己的行为会花费大量的成本,包括时间和精力,可是自己得到的收益只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收益的很小的一部分的话,其他人可以不花费任何成本,在避免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得到收益,那么这个理性的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增进集体的利益。 要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奥尔森指出应该建立“选择性激励”或采取一些强制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 ②[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页

有关时尚的电影简介

.《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欲望城市)电影版 部片子集合了世界上大部分位于潮流前段的时尚元素,名牌的出场率高到你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名牌走秀的感觉。喜欢时尚的你千万不能错过这部片子,美丽的衣服看的你眼花缭乱。 影片介绍:曾经闪耀小荧屏的性感曼哈顿女人的身影,此番终于来到了大银幕之上,而他们光纤耀眼的故事也将是电视剧集的延续。专栏作家凯莉·布拉德肖(莎拉·杰西卡·帕克饰)、公关经理萨曼莎·琼斯(金·卡洛尔饰)、律师米兰达·霍比斯(辛茜娅·尼克松饰)以及单纯可爱的夏洛特·约克·高登布莱克(克尔丝汀·戴维斯饰),这四位在多姿多彩竞争激烈的纽约曼哈顿生活的特点各异的单身女性,都有着较为成功的事业,时髦性感的打扮,几个人虽都不再年轻却依旧魅力四射,在纽约的街头同样可以招惹不少异性关注的目光和同性艳羡的眼神。这个欲望的“大苹果”中,她们游戏着、戏谑着感情与诱惑,但却都在追寻真正的爱情。四个女人,依旧坚守着她们之间不变的友情,以及挑战着现代都市独立女性的新爱情观…… .《The Devil Wears Prada》(时尚女魔头/穿Prada的女魔头) 专为Prada拍的片子,里面的服装当然是围绕着Prada啦,当然,其他的大牌也有很不错的出场率,也是充满了很现代的时尚元素。 影片介绍: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女孩安德莉娅,机缘巧合的进入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社作总编助手。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安德莉娅就发现自己的工作简直是噩梦,因为她的顶头上司女总编米兰达,除了在时尚圈呼风唤雨,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之外,还向发设法地对自己喝来唤去,以把自己榨干为乐趣!Miranda 是一个魔鬼般的女主编,供职于一家非常有名的时装杂志。而一个小城市女孩就任这个女主编的助手。女主编一方面自己的生活非常的奢华和光鲜,另一方面却竭尽所能的剥削助手的劳动力。这个女孩在本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份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但美梦却很快就破灭了,她的工作不仅不是天堂,反而比地狱有过之而无不及,令她十分沮丧。因此她开始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些思考,也渐渐变得成熟起来…… )《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购物狂的自白) 09年2月13日在美国上映的贺岁片,迪士尼的一部时尚大片,又是以购物为基本点展开的时尚之旅,里面的流行因素也多得数不胜数,由于是新片,所以流行的东西也是当今位于潮流顶端的,很值得一看。 影片介绍:可爱而又有点喜欢搞怪的瑞贝卡·布鲁姆伍德(艾斯拉·费舍尔饰)是个地道的纽约客。瑞贝卡喜欢纽约的繁华和时尚,而她最大的能耐就是购物,也就是说,她是个现代社会造就的怪物——购物狂。当她的购物热情被一个Gucci包或者Prada鞋激发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阻止她刷卡,到头来,她的信用卡总是被刷爆,她因此负债累累。 瑞贝卡的理想是为一家时尚杂志工作,这样就可以工作爱好两不误了,但那家杂志并没有好心地收留她,反而是一家财经杂志阴差阳错地请她主持读者来信专栏,说起来这也不错,因为这家杂志和那个时尚杂志同属一个出版公司,她总算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当她终于如愿以偿跨入那个时尚杂志后,她也收获了爱情。然而,她的购物狂也可能毁了这一切。.《拜金女郎》 是一部喜剧色彩的时尚电影,两个主角都挺漂亮的,他们穿的,用的,都是又时髦又高科技的东西,看了让人有种想血拼的愿望,有很多流行元素。

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的研究对于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是重点领域之一。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集体行动得以实现给出了大量的理论解释。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持本国货币的坚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奥尔森在这本杰作里,主要通过对美国工会的分析,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想搭便车。“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关键在于集体人数的增大。由此可以推论,大集团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 勒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思想家,被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勒庞生活的年代正值法国政局动荡时期。法国革命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但革命后却政局动荡、专制横行、杀人如麻。这些破坏性的大众行为给勒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勒庞整个理论的核心就是所谓的心智归一法则。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是理性的,有教养的、有文化的,但随着聚众的密度增大,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逐渐趋向一致,变得越来越野蛮和非理性,其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的控制。这些人同时具有双重道德,既能做出英雄版的献身之举,同时也会残暴无情。他们拜倒在英雄和权威的脚下,同时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因此,在勒庞的眼中,聚集起来的大众往往成为乌合之众,集体行为(包括社会运动和革命)值得肯定的少,因为他们都是非理性的产物。他的思想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后来布鲁默等人所接受。 早期的美国学者一般都把法国的思想家勒庞看作集体行动研究的鼻祖。勒庞的整个理论核心就是所谓的心智归一法则: 勒庞认为, 集体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群众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 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 情绪因观众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群众的心理朝着某一个方面发展。在群众中, 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 理性的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 在感染的

理解奥尔森的强盗逻辑

理解奥尔森的强盗逻辑 丁维兵 2012-02-16 ——《新历史观概想》续篇之三十二 最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学者的介绍,这个学者叫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年-1998年),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美国政治科学联合会因其成就和贡献还设置了奥尔森奖,专门用于表彰最佳政治经济学博士学术论文获得者。 奥尔森写过一篇叫《独裁、民主与制度的起源》的文章,主要是在讲国家起源的一个新猜想,据网上有篇读者的文章介绍:“他受中国的一个军阀冯玉祥的启发。冯玉祥是一个军阀,却很有德政,为什么一个军阀还会实行德政呢?于是他得出了一个新的国家起源理论。最早的政府是通过暴力产生的: 在一个无政府的社会中,实力强的就会形成土匪,到处抢劫,当一伙流窜的土匪固定在某一个地区时,它会考虑他们的长远抢劫收益。他们不会把老百姓的东西全抢完,把百姓全杀光,要不然谁来生产啊,如果大家都穷的要死,他们去抢谁的呀?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最佳的…抢夺点?。不但要抢,还要抢有的度。不仅要自己有吃的,也要老百姓有吃的,而且要百姓们多多的生产。

久而久之,固定有一个地方的土匪,就慢慢成了…政府?,抢夺的东西也就成了强制性的税收。这伙土匪不但要求自己不能过度抢夺,还要防止其他土匪前来抢夺,也要防止百姓之间相互抢夺,因为这些都不有利生产,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利益,所以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暴力机关,制定了法律,于是国家就产生。” 奥尔森的这个国家起源的猜想非常有趣,说起来其几乎可以定名为“强盗逻辑”,因为他所提到的要素就是军阀、暴力、土匪和抢夺等等,而如果将这些通称为“强盗”,他的逻辑可以简写成:“在一个…强盗?横行的社会,当一伙…强盗?停止流窜而与周围的多数人类稳定相处时,由于…强盗?需要多数人持续的生产供给,所以只能有度的摄取,而多数原住民如果没有…强盗?的强势保护,就会被其它强盗不断的无度摄取,这些共存关系的固化就是国家的起源”。 奥尔森国家理论的“强盗逻辑”看似奇特,甚至可能会被某些人一笑置之,但如果抛开现在先入为主的认识定式想一想,“强盗逻辑”的逻辑其实是通顺的,有问题的只是作为逻辑起点的“在一个无政府的社会中,实力强的就会形成土匪,到处抢劫”,在国家形态之前,人类社会本来就一直是无政府状态,为什么过去千万年的无政府就不会导致国家形态的产生,而几千年前的那一段历史的无政府却会?只要能为这个逻辑起点找到正确的解释,“强盗逻辑”的国家理论就有了达至完全通顺的可能,而就国家理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版本作者:(美)奥尔森著,陈郁等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5-4-1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曼瑟尔·奥尔森教授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无疑就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学术贡献远远超越经济学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她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重大作用。奥尔森最独特之处,在于她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她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奥尔森瞧到的就是亚当·斯密所推崇的“瞧不见的手”的失灵。 理论前提:对经济人假设 奥尔森的前提假定就是:人就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与资源。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她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她认为集体利益就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斥性与非竞争性的特点,即集团中任何一个成员对此类物品的消费都小会影响其她成员的消费。 总体逻辑 作者先提出了公共物品的概念与群体理论,区分了小群体与大群体的不同行为特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大规模群体上;通过研究工会——这个典型的大规模群体的发展过程,结合Wick sell在财税制度上提出的“一致同意”规则,探讨了“自愿的强制就是否就是不自由?”这个问题;随后通过对马克思的国家、阶级理论与国家社团理论的批判,引出了作者对于集体行为的逻辑观点——“副产物”与“特殊利益”理论。 本书主要观点 1、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马克思阶级观、民主国家的罢工行为等。奥尔森对在群体理论中表示出的乐观主义提出了挑战。在她的著作的第一页,奥尔森概括了这一人们所认可的观点:关于群体易于为维护集团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观点,在逻辑上应该就是理性的与自利的行为这一已被普遍接受的前提出发所得出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并且如果这一目标的实现会使所有群体成员的境况都比过去更好,那么已有的逻辑推论便就是,只要在这个群体中的个人就是理性的与自利的,她们就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行动。在人们引证最多的一段话中,奥尔森指出: 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她某种特别的手段,促使个人为她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她们共同的活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与成本。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 2、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与积极;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促进集团组织行为。

奥尔森姐妹 Olsen Twins_英语作文

奥尔森姐妹Olsen Twins There is a famous saying that it is better to be famous at the early 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media, people can get fame much easier than before, so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hildren get famous. Early in the 1990s, the girl twins became the most young person to be famous, they took the ads when they were two. Since then, they played the role in the comedy. They are Olsen twins, who are the most popular twins in the world. The amazing thing is that they became the smallest producers when they were only six. What’s more, before they went to college, they started to run their clother brand. The Olsen twins get a so successful career, they are still very young now and they become the one of the power women in the world. 有句著名的话叫做出名要趁早。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人们比以前要更容易得到名声,因此越来越多的儿童变得出名。早在1990年,双胞胎女生成为最小的名人,她们在两岁的时候就拍广告。从此以后,他们在情景喜剧中扮演了角色。她们就是奥尔森姐妹,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双胞胎。最神奇的就是他们在六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最年轻的制片人。而且,在她们上大学前,经营起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奥尔森姐妹有着非常成功的事业,她们还很年轻,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