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安石变法背景

王安石变法背景

王安石变法背景
王安石变法背景

第一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三大矛盾、“三冗两积”;

2.分析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影响。

难点

1.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2.了解“庆历新政”的概况及其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进入11世纪,刚刚建立不到半个世纪的北宋王朝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内部土地兼并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王小波、李顺和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部用送“岁币”换来的屈辱和平并没有使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和西夏政权放弃大规模进攻。1043年庆历三年宋仁宗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起用范仲淹、富弼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会不会改变北宋困窘的局面?本节课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可适当综述本单元三节课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

历史回眸:北宋的阶段特征

政治: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实现国家局部统一;

经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活字印刷术,宋词,理学;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

(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上)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

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宋代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逐步加深。

首先请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食货志》材料二: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续资治通鉴》卷27 再结合课本46页第一段的内容,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

而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地主阶级通过隐匿田产、偷税漏税,将赋税转嫁到了中小农身上,造成了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而在封建社会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得不增加赋税,中小农的赋税日益沉重。除此之外,中下农阶层还要负担各类沉重的徭役,这些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封建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结合之前所学,回忆一下小农经济对于封建统治的有利影响是:将农民牢牢的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利于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脱离于小农生产的农民在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创作历史背景就是以北宋时期为主,这本小说所反映的主题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官逼民反”!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最终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兵变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总结原因: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

(2)民族矛盾激化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我们熟知的《杨家将》就是以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的。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了辽将。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于1005年与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国主元昊称帝,停止对宋朝俯首称臣,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了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以及定川寨之战的三大战役,连战连捷,然而长期的战争使得西夏战损严重,国力不济,1044年元昊主动议和,对宋称臣。宋、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政治背景列表比较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中央集权及其弊端)

出示材料:

材料三: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

(1)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积贫积弱的局面。

(2)造成上述状况的根源在哪里?根源:是由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1.积弱局面的形成

(1)集中军权

材料四:“(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文献通考》

思考:材料中反映出了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其措施涉及哪几方面?这些措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A.藩镇割据问题

B.军事、行政、财政、司法

C.削弱武将、宰相和地方的权力,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

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因此,首先收夺军权。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办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此为“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以资历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

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杯酒释兵权、军权划分图、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

(3)集中财政权。

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央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

材料五“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思考:根据材料内容想一想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2.积贫局面的形成

(1)冗兵:

材料六:“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

无论秦汉晋隋唐,每一个新王朝建立,待天下统一之后,必然有一个军队的复员,但北宋军队不仅没有复员,而且继续增加。直到仁宗,建国不到百年,兵额增加了6、7倍。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根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中所记载的数字可以看出: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3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多万,加上服杂役

的厢军,总人数已高达近13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冗官:其一,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一官三人共之。其二,科举取士越来越多。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下诏说:“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但这年,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其三,“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仁宗时,甚至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等于北宋中期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冗费: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也使费用大量增加,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新政的背景(内忧外患)

材料七: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八:“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着哪些危机?

a.财政困难;

b.官吏冗滥;

c.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

d.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在如此内忧外患的境地下,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于此同时,宋仁宗也感受到了北宋的统治危机。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并多次催促他们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

2.新政的主要内容

材料九: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思考:结合课本48-49页内容归纳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哪些意见?实行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的大部分,连续颁布几道诏令,规定:

1.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2.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3.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4.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5.“减徭役”。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核心措施:整顿吏治

3.新政失败的原因

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推行,主要目的是为了革除弊政、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而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到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废,“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

庆历新政失败了,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

【课堂小结】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三、板书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矛盾激化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弊端三、庆历新政

阶级矛盾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背景

民族矛盾冗兵、冗官、冗费内容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积贫、积弱失败原因

四、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2)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五、作业

练习册《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课

六、教学反思

王安石变法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后强化演练 1.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A.对上级趋炎附势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答案:B 2.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的措施是() A.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 C.免役法D.均输法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是物资需求与供应,与物资流通有关,排除A、C两项;但其涉及官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排除B项。 答案:D 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本题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项错误。 答案:D 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B、C三项主要是关于农业的措施,D项是维护市场的措施。 答案:D 5.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富国之法的内容,而富国之法推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针对的是北宋财政困难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安石变法

中国财政史 之王安石变法 张婷婷 (财经学院财政10 学号:1190110014023)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均输法;二农田水利法;三青苗法;四募役法;五方田均税法;六市易法;七将兵法;八保甲法;九保马法;十军器监法。"虽然历史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活动,那么即使是一次失败的变法,那么我们也还是可以从得到启示。 关键字:王安石变法背景影响评价启示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所经历的变革都在不断的推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革更是对国家的繁荣昌盛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虽然有些变法失败了,但是仍然对后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代明君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那就让我们以史为镜进行探索,直面王安石变法,同时对我国现代化改革进行有益的借鉴。 千百年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褒贬不一,而作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应该是那些正面的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吗?梁启超则对王安石变法给予了这样的肯定“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的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倾之坡,其气节岳然若万刃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功,适用于时代之要求而求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能废。”梁启超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那我们从中又能够学到什么呢?

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当时的北宋阶级矛盾尖锐。而同时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同时西夏与辽国不断产生冲突。当然也免不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当时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激烈。同时“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的就是:冗官、冗兵、冗费。冗官,指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冗费,冗官、冗兵,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而“积贫”“积弱”,导致百姓生活困难。“积贫”“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积弱”指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而“三贫两积”问题则不断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这时王安石变法就应运而生了。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机构改革、赋税改革、兴修水利、军队改革、改革科举、等几个重大改革。这里我只针对其经济改革方面对王安石变法做一个简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2、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

王安石变法背景导学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自主学习准确说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北宋中期形成 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改革迫在眉睫; 3、复述庆历新政的内容,总结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并比较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加深对 改革背景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 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导学】 A级(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激化的原因:、、、 激化的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矛盾激化(见教材资料回放) 原因:;表现:; 【思考探究】 B级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知识导学】 A级(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统兵将领有无,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分行政权、枢密院分军事权、三司分财权)(2)、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局面; ②,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局面。 【思考探究】 B级 1、分析三冗产生的原因 冗官原因: 影响: 冗兵原因: 影响: 冗费原因: 影响: C级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利 弊 【知识导学】 A级(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背景:;目的:; 措施:规定定期考核业绩;严格制度;改革;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中心措施:;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思考探究】 B级 1、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C级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当堂检测】 (A级)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 C.宋仁宗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沦为佃农的自耕农生活十分困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

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深度认识]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点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 (1)原因 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戌法。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 (1)原因 ①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猛增。 ②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③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 (2)表现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图解历史]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知识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2.推行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3.内容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 (2)淘汰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3)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4)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主题一北宋的积贫积弱 【史料探究】 史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史料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史料三臣伏见天下官吏,员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十七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北宋政府存在着什么严峻的社会问题。材料一中的“一冗”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述的?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第2课教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历史教研组张安民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特点。 难点: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的目的;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教具准备: ①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 (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 3、统治危机 4、直接原因

(学生回答) 1、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辽、西夏威胁——战争不断 3、统治危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4、直接原因: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教师总结)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如何通过变法解决上述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梳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变法对策 王安石变法主要围绕哪几个问题展开其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展示 (一)问题之一:积贫——富国之法 (二)问题之二:积弱——强兵之法 (三)问题之三:选可用之才——取士之法 阅读课文,归纳概括: 学生速读课文,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补充概括并强调其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对于作用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材第53页【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 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王安石变法背景

第一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三大矛盾、“三冗两积”; 2.分析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影响。 难点 1.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2.了解“庆历新政”的概况及其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进入11世纪,刚刚建立不到半个世纪的北宋王朝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内部土地兼并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王小波、李顺和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部用送“岁币”换来的屈辱和平并没有使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和西夏政权放弃大规模进攻。1043年庆历三年宋仁宗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起用范仲淹、富弼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会不会改变北宋困窘的局面?本节课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可适当综述本单元三节课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 历史回眸:北宋的阶段特征 政治: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实现国家局部统一; 经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活字印刷术,宋词,理学;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 (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上)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 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宋代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逐步加深。 首先请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食货志》材料二: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续资治通鉴》卷27 再结合课本46页第一段的内容,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 而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地主阶级通过隐匿田产、偷税漏税,将赋税转嫁到了中小农身上,造成了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而在封建社会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得不增加赋税,中小农的赋税日益沉重。除此之外,中下农阶层还要负担各类沉重的徭役,这些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封建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结合之前所学,回忆一下小农经济对于封建统治的有利影响是:将农民牢牢的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利于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脱离于小农生产的农民在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创作历史背景就是以北宋时期为主,这本小说所反映的主题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官逼民反”!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最终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兵变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总结原因: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 (2)民族矛盾激化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我们熟知的《杨家将》就是以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的。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率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了辽将。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于1005年与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国主元昊称帝,停止对宋朝俯首称臣,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了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以及定川寨之战的三大战役,连战连捷,然而长期的战争使得西夏战损严重,国力不济,1044年元昊主动议和,对宋称臣。宋、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借鉴意义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经验教训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三大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①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 ②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③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④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北宋的赋税,系沿用唐后期以来的“两税法”,即按税户拥有的田亩数量计算赋税。赋税之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和差役,有的差役如看管仓库、运送官物或督催赋税之类,不但是无偿的,而且经常遇到发生亏损等事情而使广大农户不得不有所赔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倾家荡产。 所有这些赋税和差役,按当时惯例,官绅豪强都享有豁免的特权,于是就都加到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头上了。这样,

一方面土地越来越集中于官绅豪右之家,而另一方面繁重的赋税和差役负担却越来越集中地加之于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后者为了逃避这种苛酷的剥削,于是以种种高昂的代价,以虚立田契,伪称典当或出卖于豪强户下等办法,托庇于官绅豪强之家,借以隐避赋役。这种被称为“诡名寄产”或“诡名挟田”现象有大量出现和长期存在,造成了“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户所占”的结果。 (二)“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约在王安石变法前20年,宋仁宗年间(1049~1054),当时北宋军队118万人。每年巨额军费开支占国家岁入的比例分别为:钱,30%;绢帛,102%;粮,80%;草,80%。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2021人教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word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一心三施”: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变法在人才方面的治理措施;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缘故,明白得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进展、改革与积极作用; (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4)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阻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明白得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利用图表及图片资料比较隋唐科举制与北宋科举制的异同,以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怀社会,洞悉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擢升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巨的,要有坚决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缘故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劳。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 生1:农民命运凄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要紧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其实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能看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了。 北宋建立初期,统治阶级通过一些列举措来缓和阶级矛盾,起初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矛盾加剧,集权统治其消极的一面的开始显露,并且动摇着北宋王朝的统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建国初期,统治者采用的是不抑兼并的策略,地主公然兼并土地,还不用缴纳任何税赋,这种政策最终导致土地越来越集中,国家财政收入越来越少,国库亏空。造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农民没地种田,田都握在地主手里,然后农民为了种地成为了佣户,受着地主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百姓活不下去就举兵起义,放下农具拿起武器,开始了反抗斗争之路,而且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撼动了统治阶级。 北宋时期,官僚机构环环相扣,人员众多,当官者只拿俸禄,不干事,而且官员待遇优厚。不仅如此,北宋虽有大规模的军队,但是没有系统的训练,战斗力极其低下。但是国家必须要养着这群人,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凑齐军饷,国库亏空,提前消费现象很是严重,导致情况就是国家穷,百姓穷,官僚富,穷一些人富一些人。北宋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就是基于这些因素,从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革新利弊。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主要从两方面开始变法,一方面是理财,一方面是整军,最终达到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抑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从而达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理财: 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贷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行为,不仅让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课稿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分析说明:一是课题说明,二是课标及教材分析,三是教法学法分析,四是教学过程设计,五是效果预估。 【课题说明】本课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中的第二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属于中国古代史范畴。 【课标及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本单元的课标要求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而本课的课标要求便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王安石变法: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讲的就是变法的前提和具体措施。本课的地位在本单元中我把它定位于承前启后,前一课介绍北宋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让我们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下一课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给当时社会带去的影响,所以学习好本课是学习下一课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具体措施,理解王安石变法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如何增强军队战斗力的具体措施。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变法内容进行具体细致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它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奉献的精神。通过对王安石这个人的了解,学习王安石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重点确立依据:因为课标明确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所以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就是完成课标要求。此外,只有很好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然后分析各项措施产生的影响,才能为下一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另一个课标要求即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的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难点确立依据: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初中阶段学习的古代史功底,但是,初中阶段主要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分析,所以要现在的高中生根据具体措施来说出每一项措施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要知道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由于教材未作明确介绍,需要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同时,搞清这一问题有利于加强对王安石变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 五、教材处理: 1、本课从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两个方面整体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2、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图片、楷体字等现有的课程资源。 3、援引一些事例、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材料,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以探究研讨等形式把握王安石变法所能解决的问题。 4、适度补充王安石变法的局限之处,组织学生探究,提醒学生多角度地阐述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带来的影响时,还应当作辩证分析,要引导学生抓住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方面即对当时北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 5、提供难度适中的及时巩固习题,在每讲完一个主题或一项改革措施后可以及时提供一道或几道相应的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6、注意一些概念的讲解:如市易法、均辅法、保甲法、将兵法等。 7、时间分配上侧重于对富国之法和强兵之法的讲解,这样处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法设计 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了解不够深入,尤其对王安石变法中每项改革措施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不够深,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北宋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例、重要人物,使教学深入浅出,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提问启发、资料分析、探究研讨等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悟历史、提高能力。 二、学法指导 说学情: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王安石变法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甚少,对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初中教材没有太多涉及,因而在学习这课时需要学生联系北宋王安石变法前的背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 1.“三冗”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 (2)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3)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 (1)“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 (1)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2)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图解示意] 宋初“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 二、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2.理财:“理财为方今先急” (1)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

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 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整顿军队与科举 (1)整顿军队 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 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思考: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1)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深度点拨]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法切中时弊,取得了重大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局面。但由于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加之新法贯

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试论当时社会弊端的关键

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试论当时社会弊端的关键 徐子理 (社会学院历史(师范))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而王安石变法前的社会弊端是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所以对当时社会弊端的探究关系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作者从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出发,通过对造成当时社会背景原因的分析,提出自己对当时社会弊端的看法。 关键字:王安石变法社会背景社会弊端政治军事制度 Abstract:Wang Anshi reforms Chinese history was the last time the major reform of the profound, is always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hot debate. And before Wang Anshi reforms social evil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Wang Anshi reforms, and to explore the malpractice of the then social rela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Wang Anshi reforms. The author Wang Anshi reforms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caused by the then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 some time for social drawbacks view. Key word:Wang Anshi reforms social background social drawback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ystem 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是多方面的,造成这些社会背景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 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主要体现在“三冗”问题。 “冗官”就是政府工作人员过多。“‘冗官’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之中,又以宋为最。”①宋朝的“冗官”现象非常严重。“祖宗时内外文武官员通一万三千余员……绍熙二年,京朝管四千一百五十九员,合四选凡三万三千一十六员,”②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宋朝官员急剧增加的状况,开国时文武官员加起来总共一万三千多人,但到绍熙二年的时候,文武官员加起来总共约三万三千多人,增加了一倍多,“可谓官冗矣。” 宋朝官员的急剧增加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关。宋朝科举取士的数量较前朝大幅度增加,而且得官也比唐朝容易得多。“太宗雍熙二年、端拱元年,礼部放进士之后,虑有余才,至于再试再放……雍熙复试凡七百六人、端拱复试诸科,因此得官者至于七百。”③在雍熙二年、端拱元年,发生了一次科举考试后,考虑到有才的人在上一次考试没发挥好而落选的情况,就两次考试两次放榜,所以雍熙二年、端拱元年共取士七百余人,这种前无古人的数目大得惊人。而且考取科举的进士,一般不必像唐代那样守选,不需经过身、言、书、判的严格复试就可受官,“释褐即授官”。可以说宋代的科举制度在招人的时候不遗余力的搜罗人才,而并未顾及官员人数的增加后的实际职位 ①杨淼.《历史七读.六读.吏治》.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第201页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7 ③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11

人教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人教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一心三施”: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 (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4)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利用图表及图片资料比较隋唐科举制与北宋科举制的异同,以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 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三个要点: (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

高中历史选修一 王安石变法

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 科目:历史 期数:第30期 时间:2012 年12月25日 教师寄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就会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编写:雷院欣 同智强 领导审核: 班级:组名:姓名: 第4讲 王安石变法 走进文本—— 问题导读单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 、矛盾尖锐。 (2) 、局面形成。 2.庆历新政:(变法的基础) 年,宋仁宗任用、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 改革 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 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 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1) 、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 还,加收20%的 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 第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 保证了生产时间。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 时再卖出。 (5)、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

地的多少和肥 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6)、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 (1)、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 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2) 、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 给钱自购。 (3) 、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4)、设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专考和 时务策。设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可 直接为官。 (3) 、重视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 的机会。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 ①、促进了的发展。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