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

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

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14.土地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15.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

16. 毛利分析法:是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的一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二、简答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有那些异同点?

答:1 准备工作 2 外业调绘 3 内业工作 4 检查验收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4)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

4)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

答:1 调绘界线 2 调研经验 3 量算面积 4 编制图件 5 汇总面积 6 编写报告成果:①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和土地总面积统计表;②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③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④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⑤无争议权属界线的权属界线协议书和有争议权属界线的土地争议原由书;⑥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

4“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有哪些特点?

5简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无统一的分类系统,一种由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组成;另一种由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组土地单元组成。

原则:

命名方法: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6简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答 1土地类型多样。2 山地面积大。3 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4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7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是什么?

答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1)“土地质量”的内涵可以是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性,也可以是土地在一定用途时土地生产力

(2)土地评价往往是针对一个区域而言,所以,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3)土地评价概念中“用途”一词不可少。比如说沙性土、沼泽地和被污染土地

8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有什么内在联系。

9土地资源评价的对象、目的、依据和任务是什么?

答;对象:土地质量

目的:确定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特定土地用途时土地生产力(如生物生产能力)的多少、适宜程度高低、价值量的大小等。

依据:土地适宜类型、适宜程度

任务: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评判经营好坏

10述评价因素选择与权重确定对土地资源评价成果与应用的影响?

11评价单元有哪些选择?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是什么?

答(1)以土壤图为基础划分。单元内土壤类型一致。但地表缺乏明显界线,单元内可能存在不同地形类型。

(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划分。单元内主要土地要素相对均一,但我国目前土地类型划分不够细,很多地区缺乏适用的土地类型图。

(3)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划分。单元内土地利用类型一致,但可能存在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

(4)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精度取决于网格密度,要基于GIS支持。

11、评价单元有哪些选择?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是什么?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图编制中的图斑,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工作单位。

一般可以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自由网格为基础确定、经纬网格为基础确定、叠置法形成封闭单元为基础确定六种方法。

或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以生产地段或地块(我国的承包地、国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为基础确定、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从我国的实际:

(1)1:400万或比例尺更小适宜于全国;

(2)1:10万-1:250万比例尺适宜于省、地市级;

(3)1:1万-1:10万比例尺适宜于县级;

(4)1:1万或比例尺更大适宜于乡级。

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对土地评价的意义

12、二次调查中,什么是“批而未用的土地”,如何处理“批而未用”的土地?

耕地已被征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称为“批而未用”土地。“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确认。调查时,按提供的批地文件,确定其位置、范围和地类。对“批而未用”土地,在数据库中单独明确表示、统计面积和逐级汇总

对取得土地后满2年未动工的建设项目用地,应依照闲置土地的处置政策依法处置,促进尽快利用,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通过建立健全动态巡查、举报等制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及时纠正和查处以预审代审批、通过办理临时用地方式变相开工建设等未批先用、批而不用、批少占多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肃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新建“小产权房”和高尔夫球场项目用地。

批而未用的土地是指耕地确认已有合法完整用地手续,而调查的时候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对此类土地,原则上按照批地范围和批准用途来确认建设用地的地类,但必须提供合法用地手续,还必须提供占补平衡增加耕地说明。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按耕地调绘。

13、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方法有哪些?土地资源调查的内业调查一般包括哪些方面?

(1)利用已有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进行外业填图(即补测)完成变更调查;(2)利用新的1:1万影像图和航片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3)利用3s技术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方法多外业调绘,适用于范围小,地类变化少区域;2、3方法需购买图像数据,需考虑成本,大规模变更调查或重点区域调查中采用。

利用现状调查的内业工作,包括航片转绘、面积量算、成果整理等。

航片转绘和面积量算是内业工作的中心内容。

成果整理包括面积的汇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等。

1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是什么?

(1)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

(2)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

(4)为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15、外业调绘基本要求。

补调权属界和境界,检查室内预判内容,改正错判内容,补充漏判内容和修正界线。

地类调绘、线状地物调绘、

境界与权属界调绘、新增地物补测

1)路线勘查:一是了解调查区域的土地资源概况;二是建立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 2)实地调绘:具体测绘土地资源类型的边界

3)补充测量:重点地区、资料不全、有争议地区

三、论述题

假设你是某县二次土地调查小组负责人,请你根据二次调查的流程,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如何能顺利实施二次调查并获得良好的调查结果。

答案要点:要结合全国二次调查的整体环境进行阐述,要结合二次调查的流程,从准备阶段到外业、内业以及最后的建库和成果的审查等环节进行阐述,要站在负责人的角度进行控制,对成果总体把握,要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楚、观点正确。

目前二次调查已经进入成果的验收阶段,结合你所认识的二次调查,谈谈二调成果如何才能更符合将来开展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阶段; 1.调查申请

2.组织准备

包括建立领导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建立工作责任制等。

3.资料准备

包括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图件资料、权属证明文件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4.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调查前要准备好调查必须的仪器、工具和设备。

第二阶段为外业工作阶段;

1.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和室内预判

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同名地物点的选择、调绘面积的划分和预求航片平均比例尺等。

2.地类调绘

注意零星地类处理

地类调绘按《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在土地所有权宗地内,实地对照航片逐一判读、调绘,并填写外业外业调绘记载表p49-50表3-5。

3.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的宽度北方不小于2米,南方不小于1米时,都要进行调绘实并地丈量宽度,丈量精确到0.1米。

第三阶段为内业工作阶段;利用现状调查的内业工作,包括航片转绘、面积量算、成果整理等。

航片转绘和面积量算是内业工作的中心内容。

成果整理包括面积的汇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等。

第四阶段为成果检查验收归档阶段。1)外业调绘:地类判别、界线精度、线状地物量测等。

2)内业工作: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

选择题

1、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铁路、( ABCDE )等。

A、管道用地

B、农村道路

C、林带

D、沟渠

E、田坎

1、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铁路、( BCD )、沟渠、田坎等。

A、毛沟

B、管道用地

C、农村道路

D、林带

2、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 ABCDE )和其它土地。

A、住宅用地

B、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C、特殊用地

D、交通运输用地

E、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F、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 ABCDE )、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土地。

A、草地

B、商服用地

C、工矿仓储用地

D、住宅用地

E、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F、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 BCDE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A、住宅用地

B、城市

C、建制镇

D、村庄

E、采矿用地

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 BCDE )。

A、住宅用地

B、建制镇

C、村庄

D、采矿用地

E、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4、土地利用分类是以土地的( ABC )为主要分类标准所进行的分类,

A、覆盖特征

B、经营目的

C、利用方式

D、养分

E、肥力

4、土地利用分类反映某一段时间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其原则有( ABCD )。

A、统一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

5、面积量算方法有( ABCDE )等。

A、精密解算法

B、图解法

C、方格法

D、求积仪法

E、计算机面积量算方法

5、常用的土地经济评价指标有:单位土地面积的( ABCDE )、成本效果系数等。

A、产量

B、产值

C、净产值

D、纯收入

E、费用偿还率(纯收入率)

6、土地经济评价中,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和运用目的,将指标体系分为( ABC )。

A、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

B、土地经济分析指标

C、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D、土地社会条件指标

6、土地评价研究有三大趋势,分别是( ABD )。

A、综合化

B、精确化

C、概略化

D、定量化。

7、土地经济评价分为( ABCD )

A、单项经济评价

B、综合经济评价

C、土地资源潜力经济评价

D、土地国民经济评价。

7、土地经济评价对资料的要求包括以下那几个方面( ABCDE ):

A、准确性

B、连续性

C、完整性

D、典型性

E、可比性。

8、航片解译标志有( ABCD )、阴影、图型及相关性等。

A、大小

B、形状

C、色调

D、纹理

8、概括来说,农村土地调查包括( AC )两部分。

A、权属调查

B、面积调查

C、地类调查

D、分布调查

9、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 ABCD )并给以综合分析和评价。

A、查清土地类型

B、数量,质量

C、空间分布

D、利用现状

10、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那几个方面( AB )

A、包括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

B、查明一个地区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与动态演替规律。

C、调查基本农田分布

D、查明违法用地数量及分布

11、土地的分类原则对于制定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以及指导调查的实用性上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 ABCDE )

A、自然发生学原则

B、多级分类制原则

C、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

D、主导性原则

E、实用性原则

12、常见的土地分类方法并未完全按照系统分类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综观各国土地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CD )

A、发生法

B、经验法

C、景观法

D、路线考察法

选择题部分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2、对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水域为6.0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mm2。

3、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铁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田坎等。当其宽度北方大于等于2.0米,南方大于等于1.0米时,应予调绘并实地段丈量宽度,丈量精确到0.1米。

4、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土地。

5、土地利用分类是以土地的覆盖特征、经营目的、利用方式为主要分类标准所进行的分类。

6、土地利用分类反映某一段时间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其原则有统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地域性原则。

7、土地经济评价对资料的要求包括以下那几个方面准确性、连续性、完整性、典型性、可比性。

8、航片解译标志有大小、形状、色调、纹理、阴影、图型及相关性等。

9、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土地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并给以综合分析和评价。

10、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那几个方面:包括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查明一个地区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与动态演替规律。

11、土地的分类原则对于制定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以及指导调查的实用性上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主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12、常见的土地分类方法并未完全按照系统分类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综观各国土地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发生法、经验法、景观法。

13、土地经济评价中,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和运用目的,将指标体系分为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土地经济分析指标、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14、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两部分。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土地资源:人类可以利用并产生价值的土地。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关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主体: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通常包括行政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学会和个人。客体:客体是土地资源,它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不同的目的其客体不同。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①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②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③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难度大;4:难利用土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制约严重;5: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传统经典的评价方法:美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有土地适应性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前苏联土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有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农业生态带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质量鉴定;土地资源制图和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的量算。其中核心部分是土地资源质量的鉴定。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1.野外调查法(路线调查法,典型调查法)2,常规仪器测图方法(经纬仪测图法,平板仪测图,数字测图)3,航空遥感调查(了解)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经验法)2;定量评价方法(多因子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评价,参数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回归分析法,类聚分析评价法)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依据是土地的用途,强调依据不同地域上的人类活动。即土地利用地域单元的功能或用途。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现状调查的关系:从调查的内容来看,两个调查整体上是一致的,更新调查必须对原来调查过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加以调查,并对本应调查而没有调查到的内容加以补充调查,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种普遍性的调查,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此类调查,通过该次调查建立其土地资源档案,建立起调查制度,是一次基础性的调查。而更新调查则是对已有土地资料进行更新为目的的调查。两者的关联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整个土地资源调查的开端,而更新调查是进一步的延续,是为使得原来的调查成果更具现势性,更为全面,更为规范实用。 土地类型的概念:有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相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 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 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14.土地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15.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 16. 毛利分析法:是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的一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二、简答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有那些异同点? 答:1 准备工作 2 外业调绘 3 内业工作 4 检查验收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4)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 4)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 答:1 调绘界线 2 调研经验 3 量算面积 4 编制图件 5 汇总面积 6 编写报告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现状 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

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这是由于我国水热时间分配和水平分布的不协调,形成了土地生产力的明显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不够,表现在生产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局部地区对土地资源实行破坏性开发,重用轻养,造成土地的生态失调。此外,由于多种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是国家和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土地资 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在充分认识土 地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结构 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所有权情况、土地 经济价值及开发潜力等方面。通过对土地的调查,能够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面积、 利用状况和可开发潜力等情况,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 在土地资源评价方面,主要是对土地的质量、潜力、功能和供需状况等方面作出评价 和分析。在土地质量评价方面,主要是考虑土地使用功能与质量关系,通过土地质量检测 及其化验分析方法,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评价依据。在土 地潜力评价方面,主要是围绕土地资源的未来利用潜力而展开评价工作,包括土地的可利 用现状、土地的次生生态系统潜力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战略规划等。在土地功能评价方面,主要是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其可分配的经济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同时考虑土地 对生态系统的保持和改善,客观分析土地利用的优缺点,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土地供需状况方面,主要是按照区域开发要求和所需土地的规划面积,分析现有土地的 利用情况和未来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开发与改良选择、土地经营 和交易等提供指导性建议。 总之,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 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评价,才能确保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优化土地资源结构,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社会和人民造福。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伴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使用现状,愈加受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视。土地资源调查就是为了明确我国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以及利用情况进行各项工作的展开,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及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土地资源目前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需要针对目前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及评价来确定土地资源的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价值。 标签: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 因为土地调查监测评价的相关数据存在于特定的空间中,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展空间数据的处理、输入、管理与输出等操作,必须借助现代测绘技术。现代测绘技术的优势非常显著,经常被用在土地资源调查与检测中。 一、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一)调查目的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针对土地自然因素、利用条件、效益、土地归属等等展开有效调查,为后续土地科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为土地资源保护及整治提供足够的基础信息,实现土地资源得合理规划及利用。土地资源的调查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针对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土地资源类型、质量及分布情况展开全面的调查,是土地资源利用、评价及开发、保护等等工作开展的前期工作,基于土地资源知识,利用现代化的测绘制图手段及技术,通过遥感和测绘手段,全面收集、整理和储存提低资源信息,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等等,根据它们之间的规律及相互管理进行综合性的调查评价,为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及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全面的土地资源数据及信息。 (二)調查流程 土地资源调查是利用遥感及测绘手段进行土地资源信息调查,所以其调查流程主要如下: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及检查验收。在外出调查之前装备好相应的设备及技术,配置好人员以及设备,外出工作中需要严格准守外业、内业调查工程程序,之后将调查数据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储备以及验收等等,确保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及信息能够全面落实到位。 二、以GPS技术为基础的遥感测绘方法运用于土地测绘的情况 (一)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应该非常慎重地对待土地资源的调查监督,做好充分的技术应用准备,为后续的调查监督工作打好基础。工作人员应该了解测图项目的相应距离、现场环境,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技术研 究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管理、评价与监测变 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技术相 关研究。 一、土地资源评价技术 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面或大气信息的技术手段。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和遥感数据,用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规划等方面。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 确地获取土地信息,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信息为核心,结合数据库、网络技术和 决策支持系统等,用来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 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进行 分类、评估和优化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GIS系统进行土地资源监 测与预警,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3. 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高程模型是以影像或激光雷达等数据为基础,利用数字化技术 生成的具有高程信息的地形模型。DEM技术可以提供地形特征、坡度、

坡向等信息,对土地资源评估与规划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DEM模型,可以对土地的高程、坡度、地貌等进行准确测量,为土地资源的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二、土地资源监测技术 1. 地面调查 地面调查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监测的一种方法。通过人工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手段,对土地的质地、水分、养分以及植被覆盖等进行监测。地面调查是土地资源监测的一种可靠、直接的手段,可以提供实时的土地资源数据,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评估提供依据。 2. 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技术在土地资源监测方面有着广泛应用。通过搭载多光谱传感器或高分辨相机等设备,无人机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资源变化分析。无人机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等优势,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土地资源监测需求。 3. 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是由多个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在土地资源中布置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传感器网络可以自动获取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心数据库进行分析与处理,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及时的监测信息。 三、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估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估中 的应用案例分析 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GIT)是一种通过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地球表层及其相关信息的技术。它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其他数据进行整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应用案例,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遥感技术结合地理 信息系统(GIS)的运用,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土地资源信息。例如,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利用项目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全国范围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利用航空摄影遥感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数据,研究人员绘制了全国的森林类型分布图以及各类森林覆盖率等信息。这些数据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森林保护政策和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评估中能够提供全面、精确的数据支持。 例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评价通过GIS系统的运用,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土地用途、交通网络、土地所有权等数据进行整合,绘制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遥感影像和高程数据,还可以进行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有助于政府和规划者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评估中的应用也扩展到了农业领域。农田利用优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农田的空间分布、土壤类型、水源分布等数据,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帮助农业 规划者确定最佳的农田利用方案。例如,在一些农业主产区,通过土地分类和土壤特性的分析,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史产量数据,可以进行农田适宜性评价,为农民提供指导,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益和农作物的产量。

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方法与技巧自然资源是指土地、水资源、空气、石油、矿产等大自然所赋予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决策制定,科学的调查与评估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实现地图绘制、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一种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中,GIS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理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揭示资源分布、变化和利用状况,为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的空间信息。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器、卫星等遥感器对地球进行观测和测量的一种方法。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中,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域分布等,为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自然资源的变化和动态变化过程,提供相关的监测指标和预测模型。 三、野外调查的方法 野外调查是直接观测和收集自然资源信息的一种方法。通过对野外样点的测量和观察,可以获取资源的数量、品质和分布等数据。在野

外调查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面测量、样品采集和现场测试等。对于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可采用样方调查,通过设置不同的样方,获取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特征。 四、定量评估的技术 定量评估是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对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和评估目的,可以选择合适的定量评估技术,如资源计量学、生态足迹模型和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等。定量评估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辅助制定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 五、综合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是综合考虑资源的各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判断的一种方法。在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中,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综合利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六、社会参与与技术融合 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应充分考虑社会参与和技术融合的因素,促进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通过与相关利益方进行交流和合作,获取更全面、准确的资源信息。同时,技术融合的应用可以提高调查与评估的效率和精度,为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的过程中,以上所述的方法与技巧是常用的工具和手段。当然,针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具体问题,还可以综合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础资源,是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 保护的物质基础。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准确 的信息支持,助力政府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规划,促进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本文将从调查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评估土地资源的现状,掌握土地资源分布、利用、质量、生产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土地面积和分布 通过调查土地面积和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区域土地资源的总量和分布状况,为制定土 地开发和管理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2.土地利用状况 调查土地利用状况可以了解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及其面积,同时还可以了解 土地利用方式、生产力、土地的保护状况等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农田的调查,了解 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农产品产量、种植结构、土地肥力状态等内容。 3.土地质量 调查土地质量可以了解土壤类型、性质、肥力、水分状况等,为土地利用方式、开发 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土地利用效益调查可以了解土地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粮食产量、生态 效益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利用方式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为土地的高效利用提供 支持。 土地资源的评价分析是为了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 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一般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土地质量的好坏,是全面了解土地资源情况的重要内容。评价指标包括生产能力、耕作能力、肥力、土地贫瘠度、水分条件、土壤的成分和性质等。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 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提出科学有效的土地利用计划和管理建议。 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利用评价,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效益情况和问题存在的原 因等。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和不足,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3.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对某个地区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评价分析,旨 在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及潜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对象:确定调查的地区范围和调查的土地资源类型,例如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2.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方式及变化情况、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 情况、土地质量等。 a. 土地利用现状:搜集地区内各类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如农田的耕作方式和种植 作物、林地的森林类型和面积、草地的草种及覆盖情况等。 b. 土地利用方式及变化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的方式,如是否存在规划的农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农田转用为建设用地造成的农田面积减少等。 c. 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情况:搜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相关信息,如土地的使用 权是否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体经营者,土地所有权是否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等。 d. 土地质量: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分析,评估土地的肥力、质地、排水性等质量指标,了解土地潜在的农业、林业、草业等利用潜力。 3. 评价与分析:对收集的调查资料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具体结论和建议。 a. 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评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质量情况,评估土地资源的 潜力,判断土地适宜发展的农业、林业、草业或其他利用方式。 b.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模式 等因素,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措施。 d.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评价:综合考虑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评价资源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性,提出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农田 规划、林业布局、草地管理、城市规划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和保护。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 工作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国土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资源之一,而耕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科学评估我国耕地质量,为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必要的。本方案旨在明确调查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要求。 二、调查评价目标 1.了解我国耕地的分布情况,掌握耕地的总体质量状况; 2.评价耕地的质量等级,划分耕地的使用功能; 3.分析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原因; 4.提出耕地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建议。 三、调查内容

1.耕地分布及总量:通过对耕地的普查调查,确定耕地的分布区域和总量。 2.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根据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土地利用历史等方面的指标,对各个耕地单元进行质量等级划分。 3.耕地分类与功能:根据耕地的质量等级、土壤肥力、水资源等方面的指标,对耕地进行分类,并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 4.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耕地质量等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其原因。 5.对策建议:根据耕地调查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建议。 四、调查评价方法 1.实地调查法:通过对耕地进行野外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采集样本进行室内测试。 2.实验室测试法:对采集的耕地样本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土壤肥力、水质等方面的测试。

3.遥感遥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并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 4.统计分析法:将采集到的调查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耕地质量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五、调查评价程序 1.前期准备:明确调查评价的目标、范围和内容,编制调查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实地调查:组织调查员进行野外调查,记录和采集相关数据。 3.室内测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土壤肥力、水质等方面的测试,并整理和分析数据。 4.遥感遥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 统进行分析和评价。 5.统计分析:将采集到的调查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耕地质量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6.评价与报告:根据调查评价结果,进行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和功 能区划,提出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建议,并撰写评价报告。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加之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的叠加,使得耕地质量问题备受。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现状、方法及相应对策。 中国耕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却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使得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地调查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耕地的地力、物理、化学等质量状况,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的对象应包括各类农业用地,如水田、旱地、园地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耕地的地势、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灌溉条件等方面。通过深入现场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为后续的等级评定提供基础资料。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可采用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专家评估等多种方法。遥感影像解译可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耕地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信息。现场调查则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土壤质地、有机

质含量等具体情况。同时,可借助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系统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应参照《中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标准》等行业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定。一般而言,耕地质量等级可分为优等、高等、中等和低等四个等级,其中优等和高等耕地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适用性较广。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我们发现中国耕地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之长期以来的农业投入和精耕细作,形成了大量优等和高等耕地。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耕地质量相对较低。 从不同质量等级的角度来看,优等和高等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这些地区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而低等耕地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农业产出较低。 通过对中国耕地质量等级的调查与评定,我们得出以下中国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水平较高,但地区差异较大。不同质量等级的耕地在生产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现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篇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这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县为统计单位,以二次调查和202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 同时,各地要以2023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辖市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类型、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进行上图入库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对于在二次调查中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这部分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 据介绍,所谓“不稳定耕地”,就是指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 上一轮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于2023年,十多年来我省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对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1引言 耕地后备资源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前提下,利用开发土地、复垦农田等相关措施对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或者是废弃地进行改变,或者是利用对已经划定但是还未整理的农用耕地和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整理,使得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耕地逐渐向建设用地转换。可以预计的是,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假如不采取适当措施,耕地总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也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此时就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适量的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以此弥补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耕地面积缩减的情况。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对 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尤为重要。为确保粮食安全,保护国家的 粮食产能,有必要对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为科学规划土地 利用和合理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二、调查与评价内容及方法 1.调查内容: (1)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分布情况; (2)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地理位置、水资源状况等关键指标; (3)耕地后备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 2.调查方法: (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快速筛 查和分类分析; (2)地面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土壤样 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 (3)统计数据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数据,对耕地后备资 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调查与评价流程 1.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1)获取全国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影像和卫星数据; (2)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辐射和大气校正。 2.耕地后备资源分类与识别 (1)根据遥感数据,利用光谱、纹理等特征参数进行分类,将耕地 后备资源与其他土地类型进行区分; (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地理位置、区域土 壤类型等进行分析。 3.土壤质量评价 (1)在耕地后备资源样点中进行土壤采样,包括土壤剖面采样和土 壤表层采样; (2)对土壤样本进行室内实验室分析,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3)根据土壤质量指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和划分。 4.水资源状况评估 (1)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数据,对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 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估; (2)划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适宜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方式进 行建议。 5.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评价

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专题文章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日益凸显。而保护耕地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的出台,为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简介 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是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耕地资源保护技术标准之一,于20xx年正式颁布实施。该规程内容丰富、全面,包括了调查评价的范围、方法、指标和标准要求等,为统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提供了规范。 三、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1. 调查范围和对象

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首先明确了调查的范围和对象。对于耕地后备资源,规程规定了包括山区、平原、丘陵、盆地 等在内的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给予了详细划分。 2. 调查方法和技术指标 在调查方法和技术指标方面,该规程提出了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相结 合的方法,并结合土地质量、耕地保护性林地、农田水利等方面进行 评价。其中,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耕地保护等方面的指标进 行了详细的规定。 3. 评价标准要求 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对于评价标准要求也有明确规定。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方法上,规程对于土地资源的质量、可持续性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定量的要求,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分级保 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对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的个人理解和观 点 td t 1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的出台,彰显了政府对于土地资源的高度重视和严格保护的决心。规程的推出,为统一耕地后 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10.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和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一、引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民的生活保障,合理评价和调查耕地后备 资源的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将对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和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调查方法 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对目标区域的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通过实 地观察、样本采集和现场测量等方法,获取土地质量、土壤肥力、坡度、 水源等信息。 2.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卫星、航空影像等遥感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图 和影像解译软件,快速获取大范围内的耕地信息和变化趋势。 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将耕地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结合 相关数据(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进行空间分析、模拟和 评估。 4.统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农民对 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情况。 三、评价指标 1.土地质量评估:根据土地的物理特征、化学特性和生物特征,进行 土地质量的等级评估。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持水能力、土壤通气性等指标。 2.农田水资源评估:评估农田的水源状况,包括地下水资源、降水量、山区水源等,并对其可利用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3.地形和坡度评估:通过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评估区域内的地势起伏和坡度情况,确定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块。 4.土地利用现状评估:通过土地利用图和遥感影像,对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潜力。 5.社会经济指标评估:通过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评估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程度、利用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调查和评价的指标,得出以下结果: 1.耕地质量较好,土壤肥力高,具备较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2.地下水资源充足,降水量适宜,农田水资源保障相对较好。 3.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坡度适中,适宜农业生产。 4.土地利用现状较为合理,但存在未合理利用的土地资源。 5.农民对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认知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效益有待提升。 五、建议措施 1.加强农民的土地资源认知和科学利用意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加强土地质量改良,在肥力不足的地区进行土地调理和施肥。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农田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生产效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