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恢复生态学期末总结汇编

(完整版)恢复生态学期末总结汇编

(完整版)恢复生态学期末总结汇编
(完整版)恢复生态学期末总结汇编

一、名词解释

1.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固有结构的破坏和丧失,生物多样性

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也就是系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和丧失,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退化和受损生态系统。

2.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的组织自己,并会改变其组分。

3.人为设计理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4.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土地,并引起结构和和谐受

到损害,人体健康受到损害,人体健康受到伤害,资源和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环境的合理使用受到干扰。

5.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得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的现象叫生态入侵。

6.绿色沙漠:大面积的树林,构成树种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比较接近,十分密集。林木中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

7.坡地林业技术(SALT):在坡地顺坡沿等高线建造一定宽度的生物篱,篱与篱间作为农业种植带。

8.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CW):一种人工的将污水有控制的地投配到种有水生植物地土地上,按不同方式控制有效停留时间并使其沿着一定方向流动,在物理、化学、生物共同作用下,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来实现水质净化的生物处理技术

9.生态恢复:帮助研究恢复和管理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

10.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11.生态系统退化:各层次结构的破坏或解体,导致功能丧失和稳定性下降的过程。

12.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13.生态位分化:指取食部位、时间、空间、方式、大小等方面有所区别。

14.生物修复:依靠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降

解或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

15.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

16.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形成的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生态系统,且进入的污染物数量和速度都超过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

17.物质量评价:主要是从物质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定量评价,其特点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进而反映生态系统的可

持续性。

18.竞争排斥原理:也称高斯假说,即指生态学上完全相同或相似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最终一个种被另一个种所取代,或二者发生生态位分化而共存。

19.吞食性入侵:外来物种直接取食本地种,造成本地种种群数量下降,或大量消耗本地种的食物,使得本地种因食物匮乏而种群数量下降

20.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

21.重建: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回复原有的利用方式。

22.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中有一个起决定作用,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2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

24.污染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

25.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和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

26.湿地: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积不超过6M,不管是天然或是人工的,永久或暂时的。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分为:突变过程、跃变过程、渐变过程、间断不连续过程、复合退化过程。

2.生态恢复的三个层次:物种层次、种群层次、景观层次。

3.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目的性、开放性、易变性、高效性、脆弱性与依赖性。

4.生态恢复的原则: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

5.生态系统结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6.生态入侵类型:疯长性入侵、病害性入侵、吞食性入侵、化感性入侵、遗传结构改造型入侵。

7.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是唯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生的理论。

8.退化程度诊断方法:单途径单因子诊断法、单途径多因子诊断法、多途径综合诊断法。

9.根据处理土壤的位置是否改变,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

10.多途径综合诊断法包括生物途径、生境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途径、景观途径和生态过程途径。

11.淋洗剂有FeCl

3、HCl、柠檬酸、H

2

O、草酸等,钝化剂有石灰、生物炭、海泡

石等。

1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分为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13.土壤动物类型按食性可以分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植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三种类型。

1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过程基本特征是服务功能项目由单一到综合、服务

量和价值由少到多、服务功能的可持续由弱到强。

15.根据植物存在的状态,人工湿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浮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

16.判别土壤所处演替阶段时应考虑的问题是土壤结皮的颜色、类型、厚度和破损情况。

17.恢复生态学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大领域的研究工作。

18.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恢复、重建和保护。

19.生态恢复方法包括:物种框架方法、最大多样性方法。

20.生态恢复评价方法的5个标准分别是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不可入侵性、生产力、营养保持力、生物间相互作用。

21.乔木生物量的测定一般采用标准木法;灌木生物量的测定一般采用标准株法。

22.如今天然植被恢复技术被普遍应用,其包括种子采集和种苗培育、种植和抚育、加强利用自然力控制杂草、加强利用当地物种进行生态恢复的教育和研究。

23.干扰强度和干扰频度是决定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

24.陆生自然生态系统在破坏和干扰下,主要形成6种退化类型,分别是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荒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垃圾堆放场。

二、简答题

1.试论述生态恢复参照系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

生态恢复参照系: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按自然演替的过程,将自然演替的时间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代表性群落及其种类组成作为参照系的。

(1)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而言:

①理解生态系统的发生和演替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也是自然生态恢复管理的依据。

②自然生态恢复过程可以依据生态恢复参照系进行生态系统组分改造,或种类组成改造,加速自然恢复的进程。

(2)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人工恢复而言:

①人工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框架设计需要依据生态恢复参照系,只有符合自然规律的设计才是高效的。

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启动,需要依据生态恢复参照系,特别是物种组成的构建,必须依据参照系中早期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生态恢复的设计与生态恢复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个主观行为,是否正确必须符合客观标准,在这一意义上说,确定生态恢复参照系,对于生态恢复过程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2. 生态恢复目标是否实现判断依据

①恢复的系统具有与参照系统相似的、适合的群落结构和物种集合。

②恢复的系统在最大可行的程度上由当地物种组成;

③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恢复生态系统具有所有功能群;

④恢复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维持种群繁殖、稳定和发展的物理环境(基本条件);

⑤恢复的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在各个发展历史时期没有功能异常的信号;

⑥恢复的生态系统通过非生物和生物的流动和交换,能够与周围环境整合为一个大的生态场和景观;

⑦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周围没有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和整合性的潜在风险。

⑧恢复的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恢复力,能够忍受周围环境中正常的周期性波动胁迫,从而维持其整合性。

⑨恢复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在现有条件下有无限存在的潜力。

3.简述我国当前在生态保护和建设过程中植被恢复的误区,并做简要说明和阐述。(8分)

答:⑴大量使用外来物种。在现代生态保护建设过程中人们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徙变得频繁起来,无意间破坏了生态系统自然的物种组成和比例;

⑵忽略了物种之间的生态交互作用。一个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自我更新和维持的能力,因为其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作用关系,物种之间的这些交互作用关系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

⑶忽略了健康生态系统要求的异质性。天然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异质性,包括物种组成上的异质性、年龄结构上的异质性、空间结构上的异质性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异质性等等。这些异质性为多种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而人工林的建设往往忽略了这一特点,物种结构单一;

⑷忽略了农业区的植被恢复。我国典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大面积连绵不断的农田,频繁的虫害,使农业依赖于杀虫剂,土壤营养只有消耗而没有返回,使农业依赖于化肥。当务之急不仅要尽快停止开垦新的农田,现存的农业区也要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持工作;

⑸对当地濒危物种的需要缺乏考虑。从当地濒危物种的需要去考虑选择适当的物种和适当的方法,一方面极大的有利于当地其他物种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利于这些濒危物种的生存;

⑹覆盖率常被用作唯一的评估标准。植被恢复过程中常常包括环境效应、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经济可持续能力等多个指标,不能仅以覆盖率作为唯一指标;

⑺城市绿化忽略了植被的生态功能。城市的绿化应以恢复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应该把非自然的展示降到最低程度。

4. 何谓边缘效应?试阐述边缘效应原理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之间由于各个生物群落的向外扩张的特性,互相之间会产生影响。植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在植物群落的交错区内,由于不同群落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引起交错区的种类组成、配置以及结构和功能,县有不同于所相邻的群落的特性。(有正效应与负效应)

应用:可应用于造林或林分改造上,可以参照边缘效应现象进行混交林的种群结构建造,以及对质量差的林地进行林分改造。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边缘效应。当边缘效应为正效应时,应该有意识地保持效应的强度并扩大群落交错区的面积,或人为地创造有价值的群落效应区,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以此为原理,创造更多的群落交错区,增加边缘长度,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农副产品产量。

5.简述人为设计和自然设计原理

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自组织自己

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被重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不同点:人为设计理论立足个体或种群层次,恢复的结果可能有多种;自我设计理论立足生态系统,认为恢复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

6.简述退化?态系统的特征。

答:(1)?物多样性变化

(2)层次结构简单化

(3)?物?结构变化

(4)能量流动出现危机和障碍:

a、系统总光能固定的作?减弱,能流规模降低,能流格局发?不良变化;

b、

能流过程发?变化,捕?过程减弱或消失,腐化过程弱化,矿化过程加强?吸

贮过程减弱; c、能流损失增多,能流效率降低。

(5)物质循环发?不良变化

(6)系统?产?下降:原因在于:光能利?率减弱;光效率低,初级?产?下

降;导致次级?产?下降。

(7)?物利?和改造环境的能?弱化、功能衰退。

(8)系统稳定性下降。

7.简述天然植被恢复技术。

答:(1)种?采集和种苗培育。最经济有效的?法是到当地发育良好植被

中采集野?种?;了解当地物种种?成熟时节;

(2)种植和抚育。注意种植间隔,随机种植,不要种成直线和等间距

(3)加强利??然?

(4)控制杂草。周期性地进?杂草控制对加速天然植被的恢复是必要的

(5)加强利?当打物种进??态恢复的教育和研究。

8.?态系统功能服务功能的内容有哪些?(任6点)

(1)?产?态系统产品(2)传粉播种(3)维持?物多样性(4)控制有害

?物(5)维持?壤功能(6)减缓旱涝灾害(7)净化环境(8)调节?候

(9)景观美学与精神?化功能(10)?态系统服务功能诸要素的相互联系

9.?物多样性恢复包括哪些内容?

(1)遗传多样性的恢复

①种间基因交流恢复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②提?种群遗传变异的特性

性与恢复

(2)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①?旱、半?旱草原和荒漠?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α多样性;②半?旱?半

湿润、森林草原过渡区域?态恢复的恢复过程中的多样性变化;③湿润地区

?地森林?态系统恢复中的多样性变化;

(3)?尺度多样性与濒危物种的恢复

?尺度?物多样性主要指?态系统和景观尺度的多样性,即在?区域范围或

整个?物圈内?境、?物群落、?态性与濒危物过程即景观要素等在空间

结构、时间动态和功能机制等种的恢复多??的多样化或变异性。

10.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遵循的两个模式,分别举例。

⑴当生态系统受害是不超负荷,并且是可逆的情况下,压力和干扰被移去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

例: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试验站,对退化草场进行围栏封育,几年之后草场就得到了恢复。

⑵当生态系统的受害是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变化,只依靠自然过程并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必须依靠人的帮助,必要时还必须用非常特殊的方法,至少要使受害状态得到控制。

例:

①在沙化和盐碱化非常严重的地区,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到原始状态是不可能的;

②可以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种、灌木等,进行人工种植,增加地面的植被覆盖,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更进一步的改良。

11.人工森林为什么称之为“绿色沙漠”?

①是指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覆盖很差,因而保持水的能力很弱;

②是指这样的树林中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

③是指这样的森林中营养循环过程被阻断,土壤营养日益匮乏;

④是指这样的森林中生态状况十分脆弱。

12.山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技术途径

①环境改善技术;

②坡地农业技术;

③生态农业技术;

④生态林业工程技术;

⑤湿农林业技术;

⑥生态规划技术;

⑦封山育林技术。

13.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复杂多样的,受到干扰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尽相同,退化过程也有很大差别,因而站在不同角度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类型划分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按生态系统类型,对不同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简述,并做简要说明。(8分)

答:⑴自然生态系统

①.森林退化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和灌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

②.草原退化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和草本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③.湿地退化生态系统。是指有湿地动物和与周围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类型;

④.荒漠退化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是由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共同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

⑤.高山退化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是一类结构和功能具有垂直变化特征的生态系统;

⑥.苔原退化生态系统。苔原退化生态系统是由苔原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⑦.水生退化生态系统。

⑵人工生态系统

①.农田退化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以农田为基础、人工管理下的有目标作物与其周围环境共同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

②.城市退化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复合系统,是市民与城市自然-人工环境系统和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功能开放系统;

③.矿山退化生态系统。矿山生态系统是在石油、煤矿、砂矿、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统;

④.其他人工退化生态系统。世界上的人工系统种类还有很多,如独立的人

工绿洲、军事基地、人工林、养殖场、苗圃、花园等。如果经营不善,这些系统都存在退化的可能。

14.简述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成因。

⑴退化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也就是系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下降或丧失,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退化和受损生态系统。

退化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一个类型。

⑵退化生态系统成因

①干扰为主要作用因子,对于生物多样性发生和维持起重要作因,

同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也是主要的选择压力

②干扰的类型

A、自然干扰

指无人为活动介入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干扰。包括大气干扰、地质千扰和生物千扰。

物理千扰:火灾、冰雹、风暴、雪灾、霜冻、酸雨、泥石流、滑坡、洪水、潮汐、降水、干旱和地表运动过程等;

生物干扰:捕食、放牧、伤害、取代其它有机体的非捕食性行为、系统中大型捕食动物的消失等

B.人为干扰:污染、森林砍伐、露天开采、采集、采樵(空心

林)、狩猎、捕撈、旅游、探险等

人为干扰具有广泛性、多变性、潜在性、协同性、累积性和放大性等特点。

15.简述什么是物种框架法,并阐述该种方法的物种选择标准。(8分)

答:⑴物种框架法是指建立一个或一群物种,作为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

⑵物种选择标准:

①.抗逆性强。这些物种能够适应退化环境的恶劣条件;

②.能够吸引野生动物。这些物种的叶、花或种子能吸引多种无脊椎动物(传粉者、分解者)和脊椎动物(消费者、传播者);

③.再生能力强。这些物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能够帮助生态系统通过动物(特别是鸟类)的传播,扩展到更大区域;

能够提供快速和稳定的野生动物食物。这些物种能够在生长早期(2-5年)为野生动物提供花或果实作为食物,而且这种食物资源是比较稳定和经常性的

16.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退化特征。(8分)

答:⑴特点:

①.目的性。具有高度的目的性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点,也是其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基础。

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开放式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③.易变性。农田生态系统的运行既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又要服从社会和经济共同需要。

④.高效性。经过人类长期有目的的选择,具有优良的生产性状。

⑤.脆弱性与依赖性。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小。

⑵退化特征:

①.水土流失②.沙漠化③.盐渍化④.贫瘠化⑤.作物长势减弱

⑥.土壤污染

17.简述对比法研究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

⑴依据植被变化的时序对比研究

①群落物种结构变化的对比研究,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类群组成变化

植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群落优势种变化的对比研究

②植被主要数量特征变化的对比研究

种群密度的对比研究

植物盖度的对比研究

植物现存生物量的测定因群落或植

⑵土壤环境变化的对比研究

①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比较

土壤结构的比较。

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

②土壤化学性状变化的比较

土壤养分的测定与比较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土壤的酸碱性比较

③土壤污染物的比较研究

土壤农药污染变化研究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比较

土壤有机、无机污染的对比研究

⑶污染水体恢复的比较研究

①观测研究的主要指标

水体的PH值、油类污染物、生物需氧量、化学需氧量、营养物质污染、固体污染物、有毒污染物、细菌含量、感官污染

②对水质的综合比较分析

模糊评价法、污染指数法、灰色评价法、单因子评价法、物元分析法

四、论述题

1.试论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机理是在干扰的压力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

(1)植被的破坏与减少。

自然森林植被的破坏与减少是陆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生态系统的各种退化原因,均直接或间接地与植被的破坏及减少有关。

(2)侵蚀。

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的问题。

(3)荒漠化。

植被破坏后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引起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土地退化,特别是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严重制约着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也是土地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4)石漠化。

石漠化: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或:者同时作用下,使原来连续覆盖着土壤的土地上,因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流失而形成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是土壤退化的最后阶段。

(5) 土壤贫瘠化。

土壤贫瘠化:指土壤肥力减退。引起十壤贫瘠化的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6)污染。

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的废弃物、农药和化肥以及放射性物质等。

2.论述农??态系统破坏的原因及恢复途径与?法。

答:1.农??态系统破坏原因

?然因素

(1)全球?候变化(2)?壤条件(3)病?害(4)?蚀风蚀的影响

?为因素

(1)滥垦草原(2)滥施化肥(3)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 4)不合理的种植制度(5)?资源

利?不当(6)农?缺少防护

2.恢复途径与?法

(1.风蚀沙化农?系统

①农?上风向具有流沙活动的地段营造防风阻沙林带,抑制流沙对农?的

侵袭;

②在农?四周营造农?防风林?,降低流经农??流的速度和对?壤的侵

蚀?;

③采取留茬越冬、冬灌或秋灌等农艺措施,增加农?抗风蚀能?;

④采取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风季对?壤的扰动。

(2?蚀农??态系统

①?程防治:如可通过修建?坊、沟台地等?程措施。

②保护农?四周的植被,禁?乱砍滥伐或放牧、割草、铲草?。

③通过在?埂地头种植灌?或多年?草本植物,阻碍?流对地埂、地坡的

冲刷。

(3.盐渍化农??态系统

①合理规划,建?灌排配套的灌溉体系

②在农?表?之,上铺上?层细沙,通过切断?壤?管作?,减少?壤蒸

腾,降低?壤含盐量;

③在农?中施??膏,通过离?代换作?,减轻可溶性盐的危害;

④根据?壤盐分向?处聚集的特点,在农?中修建?些聚盐台或聚盐垄对盐

分集中剃除。

(4.污染农??态系统

①?物修复途径;②化学修复途径;③物理修复途径

3.试述任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操作程序与内容并说明其恢复是否成功的判断依据。

⑴首先应明确被恢复对象,确定退化系统的边界。包括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級别、时空尺度和规模、结构与功能;然后对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诊断,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基本特征、迟化原因、过程、类型、程度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⑵结合退化生态系统所在区域的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技术力量等特征,确定生态恢复目标,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优化模型,提出决策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⑶对所获得的优化模型进行试验和模拟,并通过定位观测获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恢复与重建模式。

⑷对成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进行推广,同时进行后续的动态监测、预测和评价恢复成功的判定标准:

通常将恢复后的生态系统与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其内容包括关键种的多度及表现、重要生态过程的再建立、诸如水文过程等非生物特征的恢复等。生态恢复成功与否的指标和标准尚未建立,以下问题在评价生态恢复时应重点考虑:

判断系统是否稳定,并具有可持续性;系统是否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否得到改善{例如桉树林则水分保持能力差);组分之间相互关系是否协调;

所建立的群落是否能够抵抗新种的侵入(因为侵入是系统中光熙、水分和养分条件不完全利用的表现)

4.进入21世纪,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形势严峻,已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的危害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也加快了生物入侵的步伐,因此各检疫口岸面临压力越来越大,外来

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风险急剧上升。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

请详细阅读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的入侵物种及其危害(至少两例)并谈谈如何控制和消除已定居的外来种?假设你是生态恢复的管理者,请提出应对生物入侵的对策或建议。

答:1.1紫茎泽兰俗称“飞机草”云南80%面积的土地都有紫茎泽兰分布。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地都有分布,大约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向北、东扩散。与农作物林木争水、肥、阳光和空间,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种子上面有很多细毛,牛吃了消化不了,会得严重的胃病。

1.2水葫芦:它的茂密植株遮蔽了阳光,夺去了水中的养分和氧气,使许多原生物种滑亡,它的疯长还阻寒了河流航道。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理水葫芦灾害的费用都在5亿元以上。

2.1机械法: 只有外来种的数量少,分布不广时,用机械法控制外水种才会有效。对无性繁殖的外来种、可产生大量生命期长的种子的外水种难以奏效。拔除外水种的幼苗、用刀斧砍倒树茎、水淹的方法、火烧的办法等;

2.2化学法:除草剂的专一性很重要。用化学法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间、温度;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除草剂的威力,二是为了不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

2.3生物控制法:主要是对外来种的原栖息地进行考察,了解其天敌和病原体,研究和评估它们的安全性,而后引进这些病原体、天敌等到受外来种入侵的地方释放,使外来种得到控制;

2.4有效地恢复:当外来种已被控制或消灭之后,要及时地对这些受到干扰地带进行恢复建设。

3.应对生物入侵的对策:

⑴. 加强立法与管理。

⑵.扩大公众参与和教育力度。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使全社会参与到防止生物入侵的行动中。

⑶.建立风险评估与预防体系。对于生物引种,在引入前应进行充分、科学的风险评估预测,谨慎引种。

⑷.加强对已入侵物种的控制。

⑸.开展科学研究,制定科学对策。

⑹.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目前国内在入侵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大,但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 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 A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 C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生态整合性恢复D生态学恢复设计 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四、名词解释1、恢复生态学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 A 裸地 B 荒漠化地 C 盐碱地 D 垃圾堆放场 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A 废油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 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2、退化生态系统,甚至是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或裸地,即使方法正确,其生物多样性也不能逐渐恢复。()3、干扰强度和干扰频度是决定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4、生态系统的退化总是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 三、填空题1、退化生态系统可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表现出其退化特征。2、裸地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________主要是自然干扰形成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灾害形成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恢复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恢复: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恢复的主动行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应。 第二章 土地退化:指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过程。 退化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的影响下,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及进化方向发生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产生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 干扰作用: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荒漠化:由于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受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第三章 护理植物:指那些能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生长发育的物种。 第四章 封山育林:指对山区和其他地区人工造林困难或者具有乔、灌、草天然下种、萌芽、萌蘖能力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疏林地等,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措施,使其成为森林、灌木林或者灌草植被地的经营管理方式。低效林: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总称。 第五章 湖泊富营养化:指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占优势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 沿岸带:指靠近湖岸的浅水区,日光可以透射到水底,一般为水生高等植物所占据。 敞水带:沿岸带以外从水面到光有效透射深度,即补偿深度为止的水层区是敞水带,该深度处的光合作用正好与呼吸作用平衡,其光照强度通常为饱和光强度的1%。 深水带:敞水带以下的区域是深水带。 浮游生物:借助于水的浮力营浮游生活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运动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往往能进行长距离的游泳或克服较急的水流,包括鱼类、两栖类、大型游泳昆虫等。 底栖生物:固着或随着在水底或者生活在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底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前者有水生高等植物和着生藻类,后者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周丛生物:生长在淹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沉水植物,木桩、石头等)表面的生物群,主要包括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 漂浮生物:生活在水表面的生物,常见有几种水生高等植物和水生昆虫。 生物操控: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食浮游生物鱼类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体型增大,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 盐沼:指分布在河口、海岸潮间带,由盐生植物覆盖的淤泥质潮滩地带。有海岸盐沼和咸水盐沼。 河流生态系统: 狭义:河流(溪流)生态系统是指由水生生物、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等生物与水体等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 广义:广义的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陆域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河岸带:泛指河水与与陆地交界的两边河水影响较小的地带。包括非永久被水淹没的河床及其周围新生的或残余的洪泛平原 流域:指一条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是一个由分水线所包围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河流可从这个集水区中获得水量补给;流域同时又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包括水系及其周边的陆地。

生态学期末复习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7)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协同进化 2.内禀增长率 3.生态工程 4.净初级生产力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 7.边缘效应(作用) 8.生态演替 二、简述题(任选三题;每题14分) 1.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3.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17分) 1.试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3.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的对策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生态平衡 2.温室效应 3.生境 4.生态学 5.生物小循环 6.生态工程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生态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 2.举例解释边缘效应 3.分析单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 4.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述种间关系及其内容 2.试用系统科学或控制论的观点举例分析一个生态学问题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9)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 1、生态因子 2、生态型 3、R-对策 4、K-对策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种群 8、群落 9、竞争10、协同进化 11、耐性限度12、生态幅度13、原生演替14、次生演替 15、初级生产16、次级生产17、可再生资源18、不可再生资源 19、温周期现象20、光周期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特征 2、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 3、生活型与成层现象 4、列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0)

生态学总结

1.Environment limits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环境限制了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 2.On small scales, individuals within popul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patterns that may be random, regular, or clumped. 在小尺度上,群体内个体的分布模式,可能是随机的,固定的,或聚集的。 3.Population density declines with increasing organism size. 种群密度随有机体大小的增加的下降。 4.Abundance 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 5.Niche 生态位:物种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食物、行为等细节。 6.Fundamental niche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 7.Population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8.Realized niche 实际生态位:有别的物种竞争存在时的生态位。 P242 1.Dispersal can increase or decrease local population densities. 扩散可以增加或减少当地的种群密度。 2.Ongoing dispersal can join numerous subpopulations to form a metapopulation. 许多亚群可以加入正在扩散的种群形成一个集合种群。 3. A survivorship curve summarizes the pattern of survival in a population. 存活曲线总结了种群的生存模式。 4.The age distribution of a population reflects its history of survival, reproduction, and potential for future growth. 种群的年龄分布反映了其在历史上的生存,繁殖,和未来的增长潜力。 5. A life table combined with a fecundity schedule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net reproductive rate, geometric rate of increase, generation time, and per capital rate of increase. 一个了结合生殖力表格的生命表可以用来估计净生殖率,几何增加率,世代时间,平均种群的增加率。 6.Cohort 同生群:在种群统计学中常把同一时间段中出生的动物称为同生群。 7.Geometric rate of increase 几何增长率:种群的增长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所对应的种群增长率。 8.Life table 生命表: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 9.Population dynamics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10.Survivorship curve 存活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植保31201班 1、农业昆虫学:研究农田生态系中有害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反应,包括经济损失、补偿能力和抗生机制,以及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的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科学) 2、昆虫防治方法: ●植物检疫:由国家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植物检疫法规,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工作,目的在于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国外传入国内,或从国内传入国外,或传入以后限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运用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的繁殖,而不利于某些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病害、杂草)的目的。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航空、人造卫星、神舟飞船等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辅助剂和增效剂,激素。 3、农业防治的优缺点 ①优点 ●主动措施,将害虫消灭在农田以外或为害之前; ●结合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不增加防治害虫的劳动力和成本; ●利用越冬期、抗虫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和改造生态环境,对害虫彻底控制,其他方法无法达到; ●有利于天敌生存,无污染的环境。 ②缺点 ●某种措施对一些害虫有效,另一些害虫数量可能导致上升; ●措施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能作为应急措施,在害虫爆发时显得无能为力 4、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效控制害虫;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收入 缺点:①控制不迅速,药效慢,难于对付爆发性害虫; ②制剂、天敌不易成批生产(相对化学农药),季节性强; ③使用方法不简便和效果不稳定。 5、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杀虫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季节性和地区的限制,适于搭面积机械化防治; ●缺点:保管不慎,会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造成公害以及 3R 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完整版)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期末详细答案

【单选题】(2分) 生态学和经济学都研究资源的稀缺性。 A. 对 B. 错 2 【单选题】(2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下了一个多数学者都能接受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指人类修养的积累。 A. 错 B. 对 3 【单选题】(2分) 熊猫的拇指并不适合抓握竹子,因为它是由腕骨进化来的,远不如拇指用起来方便。这说明熊猫的进化适应是不完美的。 A. 错 B. 对 4 【单选题】(2分) 身土不二,是指吾身出于此土,身土不可分离。 A. 对 B. 错 5 【单选题】(2分) 北美亚口鱼的北方种群对低温酶编码的等位基因较多,而南方种群对高温酶编码的占优势。 A. 对 B.

6 【单选题】(2分) 一些国际知名的网站基本上都能在中国找到类似的“山寨”版。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趋异适应。 A. 对 B. 错 7 【单选题】(2分) 贝格曼规律是指在寒冷地区,同种恒温动物个体相对于其它地区小,而相对面积大,相对散热量多。 A. 错 B. 对 8 【单选题】(2分)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的一部分或未受精的卵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A. 对 B. 错 9 【单选题】(2分) 加拿大猞猁对美洲兔的调控属于外因调节。 A. 对 B. 错 10 【单选题】(2分) K对策者以量取胜,r对策者以质取胜。 A. 错 B.

11 【单选题】(2分)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类有能力增加食物供应。 A. 对 B. 错 12 【单选题】(2分) 兼性共生是指当共生关系不存在时,双方不能稳定地生长。 A. 错 B. 对 13 【单选题】(2分) 渡渡鸟灭绝之日,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A. 错 B. 对 14 【单选题】(2分) 把“上帝的羔羊”翻译成“上帝的小海豹”是一种准确的翻译。 A. 对 B. 错 15 【单选题】(2分) 我国历代的法律一直禁止亲亲相护、亲亲相隐。 A. 错 B.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得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得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得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得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得局域地区得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得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得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得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得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代替性与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得栖息地得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得最小量得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生物生存与分布得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得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得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得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得最高点与最低点,在最高点与最低得之间得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得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得光质对生物得作用就是不同得,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得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得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得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得适应性差异,就是已进化得两类值物间得差异:1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得适应:1昼行动物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得时间常常就是由光照强度决定得,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