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学案教案课程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学案教案课程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学案教案课程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教学设计

庐江三中:许佳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

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如下假说:

(1)性状是由_________ 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大写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小写d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

纯合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纯种高茎豌豆:DD;纯种矮茎豌豆:dd

纯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能稳定遗传,自交或测交后代均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F1高茎豌豆:Dd

杂合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不稳定遗传,自交或测交后代均发生性状分离。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_ 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2、观察遗传分析图解图1-5

思考:F1形成的雌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

______,因此F2便有了____、_____、_____三种基因组合,比例为______ ,在性状上则近于高:矮=________。

[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知道了什么是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那么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3:1。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能不能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在第一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从四个方面对分离现象进行了解释,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个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小实验,通过过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解决结果和结论以及讨论中的问题)

目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假说—演绎法: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________和_______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________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2.测交就是让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用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测交后代不同性状类型的理论之比为______________。

3.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三、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___,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________________,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记忆节节清]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一对相对性状测

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3. 用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实验,F1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其比为1:1;F2的遗传因子组合有3种,其比为1:2:1;F2的表现性状有2种,比例为

3: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三课时)

一、最基本的6种交配组合(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为例)

①DD×DD DD 高茎②dd× dd dd 矮茎

③DD×dd D d 高茎④D d×D d 1DD:2D d:1dd=3高:1矮

⑤D d×dd 1 Dd:1dd =1高:1矮⑥D d×DD 1 DD:1D d 高茎

二、显隐性的确定

(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为显性。

(2)杂交后代有性状分离,数目占3/4的性状为显性。

三、遗传因子(基因型)的确定(有关基因用A、a 表示)

(1)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是两个隐性基因组成,即aa。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即AA 或Aa。

(2)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推测为纯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推测为杂合子Aa。(3)自交后代性状不分离,推测为纯合子。自交后代性状分离,双亲为杂合子(Aa×Aa)。

(4)双亲为显性,杂交后代仍为显性,双亲之一为显性纯合子。杂交后代有隐性纯合子分离出来,双亲一定是Aa×Aa。

四、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或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以Aa为例)

Aa连续自交Fn及所占的比例

杂合子:1/2n 纯合子:1-1/2n

显性纯合子:1/2-1/2n+1隐性纯合子:1/2-1/2n+1

显性性状个体:1/2+1/2n+1 隐性性状个体:1/2-1/2n+1

五、遗传规律的解题思路

(1)方法一:隐性纯合突破法

例绵羊的白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b)控制。现有一只白色的公羊和白色的母羊生了一只黑色的小羊。试问: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他们生的那只黑色小羊又是什么基因型

①根据题意例出遗传式

因为白羊(B)为显性,黑色(b)为隐性。双亲为白羊,生下一黑色小羊,根据此条件例出遗传图式: P: B ×B

子代: bb

②然后从遗传图式中出现的隐性纯合子突破

因为子代为黑色小羊,基因型为bb,它是由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后发育形成的,所以双亲中都有一个b 基因,因此双亲基因型均为Bb 。

(2)方法二:根据后代分离比解题

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Bb),即Bb×Bb

3B :1bb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Bb×bb 1Bb:1bb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BB×BB或BB×Bb或BB ×bb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农作物的育种实践

分离定律广泛应用于杂交育种工作中,根据分离定律可知:F1性状表现一致,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在育种实践中F1不能轻易的丢弃,要种到F2并从中选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新品种。

如果所选品种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即可作为良种留用;

如果所选品种为显性性状,可通过自交,直到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一般要经过5-6代选育。

例:P7技能训练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选育自交紫色花×紫色花

F1 紫色花白色花

选育紫色花自交

F2 紫色花白色花淘汰

选育紫色花自交

淘汰

直至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2)预测遗传病

有的遗传病是由显性致病因子控制的——显性遗传病(比如:多指。用A表示,若双亲的一方为多指(AA或Aa)他们的子女就会全部或一半患多指另一半正常)有的遗传病是由隐性致病因子控制的——隐性遗传病(比如:白化病。如果双亲表现正常,但都是杂合子(Aa),即各具有一个白化病遗传因子a,那么他们的子女有三种遗传因子组成(AA、Aa、aa=1:2:1)AA和Aa的个体表现正常,占3/4,只有aa的

个体表现出白化病症,占后代总个体的1/4,根据分离定律的知识,应禁止近亲结婚,防止隐性遗传病的发生。)

下图是某家族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该病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遗传病是性遗传病。

(2)Ⅱ5和Ⅲ9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和。

(3)Ⅲ10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她是杂合子的概率是。

(4)如果Ⅲ10与有该病的男性结婚,则不宜生育,因为出生病孩的概率为。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 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能力目标:

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1. 通过讲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的教育。

2. 从基因的分离规律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发现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而在实际情况中,生物的性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当生物的多种性状综合起来的时候,其遗传又有什么规律问题探讨:见P9

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图1-7)

(1)两对相对性状指哪两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 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2原有的性状是哪几个新出现的性状是哪几个它们的数量比接近于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1的数量比有联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粒色:黄色和绿色(由Y和y控制)

1. 两对相对性状

粒形:圆粒和皱粒(由R和r控制)

分别控制黄、绿和圆、皱这两对相对性状的Y和y、R和r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

2. 亲本基因型: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yr一种配子;

3. F1的基因型为YyRr,表现型为黄色圆粒;

4. F1产生配子时,按照分离定律,Y与y、R与r分离,同时这两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Y与R组合成YR配子;Y与r组合成Yr配子;y与R组合成yR配子;y与r组合成yr配子。四种雄配子和四种雌配子的比例均为1:1:1:1;

5. 四种雌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结合方式有16种,在这16种组合中,共有9种遗传因

[教学过程]:

孟德尔研究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它们有性状分离的现象,接下来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时候,观察到有性状重新组合的现象并对此作出了假设,他是怎么假设的(假设这两对性状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受精时,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出现了四种性状,其中有两种是亲本所没有的)

对于以上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思考如何验证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方法:测交实验过程:YyRr ×yyrr

结果:测交后代有四种性状,比例为1:1:1:1,符合预期设想。

四、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

2.从一对性状到多对;

等。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____叫做基因型。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________________。

[小结]

1.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F1是一个两对相对性状都是杂合的杂合子,因此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四种表现,且比例为1:1:1:1。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总结出了自由组合定律,即具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与非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孟德尔成功的原因,选材、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大胆设想等。

4.新名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

[记忆节节清]

310,绿马107。如果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问两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

解析:先根据题意写出亲本的已知基因型:A_B_×aaB_。然后先分析紫茎与绿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为后代中紫茎∶绿茎=(321+101)∶(310+107)

≈1∶1,故亲本基因型为Aa×a a,填入上式;再分析缺刻叶与马铃薯叶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缺刻叶∶马铃薯叶=(321+310)+(101+107)≈3∶1,所以双亲必为杂合体即Bb×Bb。综上推知双亲的基因型为AaBb×aaBb。

例2下列杂交的组合中,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的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aBB ×aabb ×AABB ×AABb

解析:A项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C项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D项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所以以上三项的后代都只有一种表现型(双显)B项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所以B项相交的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能力方面: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分裂示意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答:、、。)

问题探讨: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答:不是。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一、减数分裂

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的。

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P16,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减数分裂特点。)

减数分裂是进行的生物,在产生时进行的

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

强调:(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复制的结果,每条染色体都由构成,它们由同一个连接。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间期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就是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四个DNA 分子。

注意: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个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等于四分体的数量。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答:。)人呢(答:个。)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染色单体。

问:上图中,只有图含有四分体。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答:3对。),几条染色体(答:条。),几条染色单体(答:条。),几个DNA分子(答:个。)。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

问:观察课本第17页图,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答: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 (答: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 ),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问:把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

(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精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 问: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示两个细胞图,请仔细观察,找出两细胞的染色体特点。)

(答: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总结:精子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1精原细胞——————→1初级精母细胞 2次级精母细胞—————→

(间期:体积增大) (联会、交换、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着丝点分裂)

(变形)

4精细胞————→4精子

注意: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记忆节节清:

记忆节节清:精子形成过程

精原略增复并列, 同源联会四分体; 两两并列赤道板, 数目减半向两极。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要特征:同源染色体配对即联会;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3、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图解

2、归纳、总结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法叙述卵细胞形成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不同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卵细胞的存在位置、卵细胞形成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图解等图的观察和学习,培养学生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3、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的数目和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绘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

2、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下列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叫什么名称 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观察图2-4、图2-5) 1.场所: 卵巢 2.过程:

1个卵原细胞 (染色体数:2n )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卵母细胞 (染色体数:2n )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

1个次级卵母细胞(大)+1个第一极体(小) (染色体数:n )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1个卵细胞(大)+3个第二极体 (染色体数:n ) 二、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flash 同时演示) 比较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精子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复制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一个 和一个极体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

成一个 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 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变态否 无变态

精子细胞变态,形成

精子

分裂结果

只产生 个有功

能的卵细胞

产生4个有功能的精子

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三、减数分裂的图解

四、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体细胞 间期 前期

Ⅰ 中期Ⅰ 后期

Ⅰ 末期Ⅰ 前期

Ⅱ 中期Ⅱ 后期

Ⅱ 末期

Ⅱ 子细胞 DNA 2N 4N 4N 4N 4N 2N 2N 2N 2N N N 染色体 2N 2N 2N 2N 2N N N N 2N 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4N

2N

2N

2N

———— DNA 的变化 ------------ 染色体的变化

染色体交叉互换

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

染色单体的变化

(小);

第二次减数分裂: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母细胞(大)和一个第二极体(小),

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

最终一个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 配子的多样性

2. 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3. 掌握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配子的多样性

1.受精作用过程

2.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受精作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____。

(1)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2种;

(2)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类型有1种;

(3)体细胞含有n 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n 种。

2.四分体时期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二、受精作用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________的头部进入卵细胞,________留在外面。与此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____________再进入。_______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后不久,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本节知识回顾

表1. 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比较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着丝点 不分裂 分裂 染色体数目 2N →N ,减半

DNA 含量 2C →C ,减半 染色体的主要行为

表2.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生物体

有丝分裂

不 同

染色体复制___次,细胞分裂____次,产生____个子细胞 染色体复制____次,细胞连续分裂___次,产生___个精子或___个卵细胞和___个极体

前期________同源染色体联会,不形成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_ 第一次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

后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

第一次分裂后期是____________分离,第二次分裂后期是_________________分离

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______细胞相同

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______

分裂后一般形成__________细胞

分裂后一般形成___________生殖细胞

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都有纺锤体出现,一个母细胞都生成两个子细胞。 表3.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四、 难点突破 细胞分裂方式的鉴别:

一看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奇数,一定是减数第二次

分裂,而且细胞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如果是偶数,则进行二看。 二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没有同源染色体,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如果有同源染色体,则进行三看。

项 目 精子形成过程 卵细胞形成过程 不 同 点 形成生殖

细胞数 ________个精子 ___________-个卵细胞

细胞质是否均质分裂

是否变形

过程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_____次,细胞连续分裂_____次,子细胞中染

色体数目为原细胞中________。

三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若出现联会、四分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部位,同源

染色体分离等现象,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若无上述行为,则为有丝分裂。根据以上特点,归纳如下:

出现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 四分体排列在 赤道板部位 有同源染色体→

的特殊行为

生物必修二导学案

生物必修二导学案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生物必修二课程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等核心概念,并培养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核心概念与内容 本课程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DNA、基因表达、生物进化等。学生将学习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例如基因控制、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分类和系统发生等。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 三、学习方法与策略 1、建立知识框架:在开始学习之前,建议学生先了解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然后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2、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心得和疑问,发挥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归纳总结:及时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有机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实践应用:通过实验、调查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5、自我评估: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检查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四、教学资源与利用 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等。学生应根据自身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并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资源进行实践操作。 五、作业与评估 本课程的作业将包括阅读理解、实验报告、讨论与思考等多种形式。学生应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和进度选择合适的作业形式,并及时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评估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 六、教师指导与支持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学设计 科目生物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 验(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能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二.理性思维——基于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分析,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尝试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科学探究——通过验证分离定律实验,掌握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并些试运用于自己的科学探究中。 四. 社会责任——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离定律解题方法;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遗传概率的计算。 课前准 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实验相关器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作业布 置 把同步学案做完,并熟记书中勾画的知识点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教学设计 科目生物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 实验(二)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能够阐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二.理性思维——通过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解读,研究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规律及方法,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及逻辑分析能力。 三.科学探究——认同孟德尔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思维、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四. 社会责任——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课程要求核心素养知识导图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自由组合 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 可能,并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 状。 1.通过遗传图解分析两对相对性 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理解假说演 绎法在发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思维) 2.通过实例分析,明确基因型和 表型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 维) 3.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解释并预测种群内两对及两对以 上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科学思 维、科学探究) 4.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在育种和人类遗传病 的预防等方面的应用。(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基础知识·双基夯实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 F1黄色圆粒 ↓? 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比例933 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作出假说 1.理论解释 (1)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2)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方法:测交实验。 2.遗传图解 四、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得当: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科学地确定研究对象: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科学的统计方法: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设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表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活学巧练〕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学案教案课程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学案教案课程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教学设计 庐江三中:许佳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 _____________ 。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合集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 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 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 4.投影仪; 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知识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 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情境导入:用课件展示染色体、蛋白质和DNA示意图,并根据课本中的问题探讨引出本 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问题探讨,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 2.你认为证明某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行方法有那些? 带着这些问题,引领同学们进入本节内容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和遗传物质相关的内容,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DNA和蛋白质的认识水平如何? 2.当时认为遗传物质是哪种物质?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

作业布置做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3章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2节 DNA的结构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2节DNA的结构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目标 1.简述DNA的分子组成 2.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在阅读“DNA结构模型的构建”中获得DNA分子结构的认识,完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1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含解析)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教学设计 科目生物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 实验(二)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能够阐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二.理性思维——通过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解读,研究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规律及方法,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及逻辑分析能力。 三.科学探究——认同孟德尔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思维、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四. 社会责任——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 律:粒色:黄色:315+101=416 绿色:108 +32=140 黄 色:绿色接近于3:1 粒形:圆粒: 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 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通过对上述遗传实验的分析,在F2不仅出现了 与亲本性状相同的后代,而且出现了两个新组合 的形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并且两对相对性 状的分离比接近3:1。这说明什么问题? 对,这表明两对性状在共同的遗传过程中性状分 离和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 由于一对性状的分离是随机的、独立的,那么, 两对性状在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随机组合。 定律的。 回答:这表明在F1形成 配子后,配子在组合上发 生了自由配对的现象。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测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学案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概述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会引 发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2.阐明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变化。 3.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4.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使子代出现变异。1.生命观念:用结构和功能观,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物质基础;运用进化与适应观,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2.科学思维:采用概括与归纳,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 3.科学探究:基于证据,论证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可遗传的变异。4.社会责任: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致癌因子。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镰状细胞贫血(也叫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实例(如图)

(1)图示中的a 、b 过程分别代表DNA 的复制和转录,基因突变发生在a(填字母)过程中。 (2)直接原因: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肽链中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 (3)根本原因:发生了基因突变,碱基对由=====T A ――→替换为=====A T 。 (4)病理诊断: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基因的一个碱基对改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典例。 2.概念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3.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 (1)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二、细胞的癌变 1.细胞癌变的机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2.1.1《减数分裂》教学案(含答案)

第1课时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阅读教材P16) 二、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阅读教材P16~20) 【记忆技法】精子形成过程 精原略增复并列,同源联会四分体; 两两并列赤道板,数目减半向两极。 次级精母再分裂,染色单体相分离; 数目同前四细胞,复杂变形四精子。 三、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阅读教材P21) 1.在低倍镜下观察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 3.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重点聚焦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3.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 [共研探究]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模式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其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如图1中的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2)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1和3或1和4或2和3或2和4是非同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1)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①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图1中含有两个四分体,其中1、2形成一个四分体,3、4形成一个四分体。②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 (3)联会和四分体的关系(如图2所示)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1中的a和a′、b和b′、c和c′、d和d′。 (2)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1中的a和b(b′)、a′和b(b′)等。 4.相关数量关系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总结升华] 染色(单)体、DNA、同源染色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1.确定染色体数 (1)若以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图示形式出现,可根据“着丝点数=染色体数”来确定。 (2)若已知体细胞染色体数,判断其他各时期染色体数。有丝分裂只有后期染色体暂时加倍,其他各时期与体细胞染色体数一致。若是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与体细胞染色体数一致,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后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染色体暂时加倍)。 2.确定染色单体数 (1)染色单体出现在复制后,着丝点分开前这段时期,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2。 (2)在DNA复制前和着丝点分裂后的时期,染色单体数为零。 3.确定DNA数 (1)有染色单体时,DNA数=染色单体数。 (2)无染色单体时,DNA数=染色体数。 4.确定同源染色体数 (1)有丝分裂全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受精作用前无同源染色体,其他各时期均含同源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的对数等于染色体数的一半。 5.确定四分体数 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才有四分体,四分体数=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如图所示:

新教材2020-2021学年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2学案-4.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含解析

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程标准 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表现 概述某些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素养达成 1.结合实例,阐述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掌握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 2.通过与细胞核遗传比较,了解细胞质遗传及特点。(科学思维) 3.依结构决定功能观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和表观遗传现象。(生命观念) 在矮牵牛蓝和白的复色品种中,蓝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多少,受温度影响很大。如果在30 ℃~35 ℃高温下,开花繁茂时,花瓣完全呈蓝色或紫色,可是在15 ℃时,同样开花很繁茂时,花瓣呈白色。而在上述两种温度之间,呈现蓝和白的复色花的蓝色和白色的比例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请思考下列问题: (1)牵牛花多变的颜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生物的性状表现只受基因控制吗? 探究点一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师问导学】 1.分析教材P71~72豌豆粒形与囊性纤维病的遗传实例,并结

合下列图解探讨并归纳相关问题。 (1)图1中豌豆呈圆粒或皱粒与哪种基因和酶有关?为什么相关基因异常则为皱粒? (2)囊性纤维病的直接病因是什么?根本病因又是什么? (3)基因与蛋白质有什么关系? (4)回顾蛋白质的知识,思考蛋白质与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5)图1和图2分别表示基因控制性状的哪种途径?

(6)总结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如图为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是扁平的叶片,而浸在水中的叶片深裂成丝状。请思考: (1)叶片呈扁平或丝状,能否说明形状不同的叶片中核基因不同?叶片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核基因组成有何关系? (3)基因型相同,表现型是否相同?请用一等式表示基因型、表现型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4)基因与性状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智涂笔记】 归纳概括: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基因、蛋白质、环境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全套教案 第一章细胞与细胞膜 一、细胞的定义和分类 1.细胞的基本特征 2.细胞的分类及特征 二、细胞膜 1.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 2.细胞膜的功能 3.细胞膜的运动方式 4.细胞膜的通透性及其作用 三、细胞壁 1. 细胞壁的组成和分类 2. 细胞壁的功能 3.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的重要性 四、细胞的代谢 1. 细胞的代谢类型 2. 细胞的能量代谢 3. 细胞的物质代谢 五、细胞分裂 1. 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 2. 无丝分裂 第二章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一、内质网 1. 内质网的结构和分类

2. 内质网的功能 二、高尔基体 1. 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 2. 分泌蛋白质的过程 三、溶酶体 1. 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 2. 溶酶体的形成 四、线粒体 1.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线粒体的能量合成 五、叶绿体 1.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六、细胞核 1.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 DNA的结构与复制 七、细胞质基质 1. 细胞质基质的组成和特征 2. 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第三章遗传与进化 一、遗传的基本概念 1. 遗传的起源和发展 2. 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性状遗传及其分离定律 1. 性状遗传的基本模式 2.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遗传多态性和基因频率

三、基因与染色体 1.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 染色体的组成和分类 3. 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四、基因的表达 1.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2. 过继方式和多基因遗传 五、DNA指纹和遗传病 1. DNA指纹的基本原理 2. 遗传病的分类和特征 3. 常见遗传病的诊断和防治 六、物种起源和演化 1. 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 2. 生物进化的证据 3. 生物进化的机制 第四章植物生长与发育 一、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 1. 植物生长的基本特征 2. 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 3. 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二、植物发育的基本概念 1. 植物发育的特征 2. 植物发育的周期 三、植物激素 1. 植物激素的分类和功能 2. 植物激素的生产和调控 四、植物的营养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案设计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下面是松鼠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3章 第2节 DNA的结构 (含解析)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2节 DNA 的结构 教案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DNA 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概述DNA 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教学实际思路 首先将中关村标志性建筑DNA 双螺旋雕塑介绍给同学们,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解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索历程,说明最终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将DNA 的结构特点介绍给同学们,同时介绍DNA 的三个特性,最后,让同学们学习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景引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的构建 DNA 的结构 中关村标志性建筑。 掌握DNA 的结构特点。 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DNA 的特性 熟悉DNA 的3个特性。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模型。 DNA 的X射线衍射图谱。

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数量占18%,那么鸟嘌呤的数量占() A.9% B.18% C.32% D.36%答案:C 三、DNA的特性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 相结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 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 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 导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 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 顺序是千变万化的。如一个最短的DNA 分子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 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种。 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 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 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 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 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 异性。 听讲。配合 老师回答。 知识拓展。 四、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各组成员分工合作,边交流、边组装 DNA分子结构 (1)将DNA分子模型的零件先组装成脱 氧核糖核苷酸,每位组员可组装若干个。 阅读思考,动 手动脑。 巩固知识加深理 解。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细胞和遗传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 3. 掌握细胞的分裂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4. 获得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 1. 细胞与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遗传基因的传递方式。 4.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 -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组成部分。 - 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物功能。 2. 遗传的基本原理。 - 遗传的定义和重要性。 - DNA的结构和功能。 - 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变异。 3. 细胞的分裂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 细胞分裂的两种方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 遗传基因的传递方式: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4.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实验的设计和步骤。 - 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细胞和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开展细胞实验和遗传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估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力。 2. 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提供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考试和项目作业,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成果。 六、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学案第6章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 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和功能观阐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特征。 2.科学思维:通过相关证据概括与归纳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3.社会责任:基于生物学事实,宣传无神论的观点。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二、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概念: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2.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3.分布: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 4.结论: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三、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 (1)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1)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2.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在结构上没有差异。() 3.细胞生物具有多样性,但都具有进行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4.细胞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这说明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 5.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差异,这说明生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提示:1.√ 2.×有共同祖先的个体在结构上仍有差异。 3.√ 4.√ 5.×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尽管有差异,但它们有共同点,这说明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1 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课时 2 课时一.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的概念 2.阐述精子的形成过程 3.比较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 教学目标与 4.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DNA 的数量变化等 核心素养 5.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6.简述受精作用过程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 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变化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是维持亲、子代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的重要条件:减数分裂产生遗传物质不同的 配子,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丰富变异的重要原因,进而明确有性生殖在生物的生殖方式上 有着更高级的进化地位。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数量变化 4.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简述分离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数量变化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橡皮泥、细树枝、纸卷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一)减数分裂 让学生们观看课件中的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中染色体 组成及数目的不同,并引导学生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差别 2.针对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猜想? 之前我们学过有丝分裂,提问学生有丝分裂的特征,提问,刚刚果蝇的配子是有丝分裂 后产生的吗? 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由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叫做减数分裂。他 从理论上预测: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的数目 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染色体数目得以恢复正常。 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是什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一次,结果形成两个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相学同的细胞;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后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过那么减数分裂是怎么进行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来进行探讨 程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高等动物的减数分裂都是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都是在睾丸 中形成的,让学生观察书中19页图2-1,并接着讲解,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 管,曲细精管里有大量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来增殖的。结合课件讲解精子的形成 过程,提问:1.精原细胞的增殖方式 2.什么叫同源染色体? 3.什么叫联会? 4.什么叫四分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哪里?根据书20页图2-3来讲解 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 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有什么特殊的行为? 利用多媒体讲解简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理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作为一名生物科目老师,应当要学会写人教版中学生物必修二教案,因为生物教案能够对你的生物教化活动带来影响。快来写一篇人教版中学生物必修二教案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人教版中学生物必修二教案,希望你喜爱。 #151712人教版中学生物必修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诞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支配: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探讨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心情

(二)、引入新课: 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许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探讨: 1、阅读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思索探讨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诞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实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探讨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索探讨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8篇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写好教案,完整课堂教学可实现。下面的“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是小编的编辑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篇1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篇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