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考复习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考复习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考复习学案

语文必修(二)学考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写景抒情散文

复习要点:

1、识记字词、文学常识;

2、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

一、积累词语(给划线字注音)

蓊蓊郁郁弥望袅娜渺茫霎时宛然脉脉参差斑驳峭楞楞倩影梵婀玲妖童媛女鹢首徐回棹纤腰敛裾嬉游消受独处琐屑踱步潭柘寺混水摸鱼混沌一椽驯鸽落蕊落寞歧韵颓废廿四桥鲈鱼猗郁蕈菌葱茏婆娑淅沥瞥见移徙陆蠡颤动房檩夹袄茎叶涸辙之鲋揠苗助长成语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二、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他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薄奠》《》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③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

年34岁。

三、课文内容梳理

《荷塘月色》

1)写景: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

2)感情: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比喻、拟人、通感、动词、叠音词。

《故都的秋》

1、五种景观: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2、感情:向往眷念,忧郁孤独。

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对比、排比、议论,调动听觉、触觉、视觉等,融入感受,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囚绿记》

1)以“绿”为线索,分五个层次表现绿:择绿

观绿囚绿释绿怀绿

2)象征手法

绿枝条“永不屈服黑暗”——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枝条的生存状态苦难时代

四、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指要

写景抒情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依托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它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对景物作真实细致生动的描绘;要把“景”和“情”有机结合起来,以情统率景,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将情融入景中。

写景抒情散文大多以空间(如游踪)、时间或感情为线索来结构全文。

阅读写景抒情散文:

(一)看题目,读全文,初解作者对“物”之情;

(二)理结构,细查找,知其遭遇种种巧归纳;

(三)明主题,景人连,抓关键句悟作者真感情;

(四)赏语言,解修辞,连内容带情感赏出味;

(五)注意写景的方法。

写景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3、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工笔等。

4、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5、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倩(qiān)影媛(yuàn)女鹢(yì)首袅娜(nuó)

B.羞涩(sa)蟋蟀(shuài)啼(tí)唱婆娑(shuō)

C.陪衬(chan)瞥(piē)见茎(jìng )叶敛裾(jū)D.宛(wǎn)然颤(zhàn)栗氛(fēn)围创(chuāng)伤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

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

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刹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3.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 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 D.幽静赏玩软弱

4、阅读《荷塘月色》第五段,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①“泻”“浮”“洗”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在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二单元

基础知识积累

一、词语

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罔极渐车帷裳靡有朝矣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不遑信誓旦旦嫉妒溘死延伫芰荷兰皋椒丘岌岌杂糅昭质可惩箜篌怀忿槌床哽咽绣腰襦葳蕤卑鄙蹑丝履量体裁衣否极泰来白鹄婀娜踯躅金镂鞍赍钱蟠龙琉璃晻晻日暝彷徨芙蓉慷慨青青子衿嘉宾阡陌

羁鸟樊笼公姥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二、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按乐曲分为()()()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诗经》六义:()()()()()()。《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离骚》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3、《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与北朝的()合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4、《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

言诗的选辑,被称为“”。

5、曹操,字(),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6、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字(),世称(),又自号(),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开创了()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隐逸诗人”之称。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取”同“娶”。例如:终老不复取。

“帘”通“奁(lián)”,嫁妆。例如:箱帘六七十

“丁宁”通“叮咛”。例如:府吏见丁宁。

“冥冥”通“暝暝”,日落。例如:儿今日冥冥。

“奄”通“晻”,阴暗不明。例如:奄奄黄昏后。

“傍”通“旁”,旁边。例如:合葬华山傍

2.古今异义

可怜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

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例如:守节情不移。

自由自作主张。例如:汝岂得自由。

教训教养。例如:本自无教训。

驱使使唤。例如:妾不堪驱使。

区区真情挚意。例如:感君区区怀。

来信来送信的使者。例如:自可断来信。

处分处理安排。例如:处分适兄意。

便利吉利。例如:便利此月内。

逢迎迎接。例如:蹑履相逢迎。

纷纭麻烦。例如:勿复纷纭。

交通连接。例如:叶叶相交通。

多谢多多劝告。例如:多谢后世人。

千万无论如何。例如:千万不复全。

3、一词多义

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

十七为君妇(动词,做,成为)

为诗云尔(动词,作,写)

非为织作迟(连词,因为,由于)阿母为汝求(介词,替,给)始尔未为久(动词,算,算作)相见常日稀(副词,互相)

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会不相从许

登即相许和

不得便相许

4、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逼迫兼弟兄

第三单元古代游记散文

兰亭集序

1给加粗字注音

符契修禊癸丑流觞

彭殇嗟悼会稽静躁

感慨系之清流激湍虚诞

世殊事异游目骋怀形骸

2、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

的束缚。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3、文学常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之称。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4重点实、虚词

修禊事也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夫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其致一也

一觞一咏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信可乐也所以游目骋怀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夫人之相与及其所之既倦

5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

亦将有感于斯文悟言一室之内 ( )

引以为流觞曲水( )

仰观宇宙之大( )

6默写

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

托。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7、练习

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 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恰当的( )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

B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C 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D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奔向

2,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 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 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 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3,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

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

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翻译

1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 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

3 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赤壁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籍:凌乱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女子。)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④于是饮酒乐甚(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名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4、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名词意动用法。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

⑤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⑥歌窈窕之章歌:名词作动词,歌咏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⑧渺沧海之一粟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⑨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古人称成仙为羽化

⑩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舞:使动,使……起舞;泣:使动,使……哭泣

⑾正襟危坐正:使动,整理,端正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这里为“笼罩”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遗弃

③寄蜉蝣于天地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④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

⑤倚歌而和之倚:循,依⑥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⑦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郁乎:茂盛的样子

⑧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舳舻:zhú lú,这里指战船

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shī斟酒。槊:shuò长矛。

⑩举匏樽以相属匏:páo葫芦

⑾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⑿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其适藏:zàng,宝藏。适:这里有享受之意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④、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⑤、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⑦、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⑨、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⑩、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⑾、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⑿、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⒀、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7、翻译下面的的句子。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④、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游褒禅山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②、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③、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超过)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④、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

⑤、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

⑥、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③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

①、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

②、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

③、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

④、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⑤、见: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⑥、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⑦、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⑧、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⑨、谬、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使动,使……错。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⑩、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

4、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

①、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不同寻常。

②今义:很,十分)

②、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治学的人。②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③、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①古义:十分之一。

②今义:指十一这个数目。)

④、于是: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义:于,对,介词;是,这件事,代词。②今义:一个连词。)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现在所说的“华(huā)”念作“华(huā)实”的“华(huā)”,大概读音错误吧。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⑤、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达到。

⑦、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⑧、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基础知识复习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作家作品

1、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1868

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建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毛泽东尊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本文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是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讲辞,蔡元培在演讲中提出()()()了三项要求,并开宗明义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二、识记字音字形字义

1、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砥砺()]磨练。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店肆()]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裨()]有益。 [商榷()]商讨。

2辨析系列形似字

(1)①肄(yì):学习,如“肄业”。②肆(sì):不顾一切,如“放肆”。(2)①砥(dǐ):细的磨刀石,如“砥石”。②抵(dǐ):抵消,如“相抵”。

③低(dī):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如“低空”。④柢(dǐ):树根,如

“根深柢固”。

(3)①裨(bì):益处,如“裨益”。②俾(bǐ):使,如“俾众周知”。

③婢(bì):婢女,如“奴婢”。④髀(bì):大腿,如“抚髀长叹”。

三、近义词辨析

(1)①造诣: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如造诣很高。

②水平:A.、跟水面平行的,如水平方向。B、在生产、生活、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技术、业务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如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③水准:A、地球各部分的水平面。B、水平。

三者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文化方面达到的程度。“造诣”,专指某门学科或某门艺术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可以用“深”、“高”等词语搭配。“水平”,词义范围较大,使用频率较高,一般不与“深”搭配。“水准”与“水平”有时可以通用,但使用频率较低,尤其在口语运用中。

(2)①商榷:商讨。如,这个问题尚待商榷。

②商量:交换意见。如,遇事要多和群众商量。

③商讨:为了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商量讨论。如,会议商讨了两国经济合作问题。

三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商榷”,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如,一般不说“共同商榷国家大事”。“商量”,使用

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商讨”使用频率次于“商量”,可以带宾语。

(3)①会晤:会面;会见。如,两国领导人会晤。

②会见:跟别人相见。如,会见亲友。

③会面:见面,彼此对面相见。如,跟这个老同学多年没会面了。

三者都有见面的意思。“会晤”,词义范围较小,就较庄重的场合,具有较高地位和一定身份的人而言。“会见”,词义范围大,既适合一般场合,也适合庄重场合。“会面”,一般不带宾语《我有一个梦想》

一、作家作品

《我有一个梦想》选自《世界演讲名篇鉴赏辞典》。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运动的领袖,毕生投入反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斗争。1964年获(),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奖获得者。《我有一个

梦想》是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馆前的讲演。

二、字音字义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pán石( ) nì迹( ) shú罪( ) liào望( ) liào铐( )

hài人听闻( ) 义愤填yīng ( ) dì造( ) 心急如f?n()束fù( ) 无jì于事( ) tuì变( )

2、解释下列词语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

安之若素:安定镇静,跟平常一样。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摇摇欲坠:摇摇晃晃,就要落下来。比喻地位或基础极不稳固,马上就要垮台的样子。

3、辨析下列形似字

(1)①赎(shú):立功赎罪②椟(dú):买椟还珠③牍(dú):连篇累牍

④犊(dú):舐犊情深⑤黩(dú):穷兵黩武⑥渎(dú):亵渎

(2)①瞭(liào):瞭望②缭(liáo):缭乱③撩(liáo):撩拨

④燎(liáo):燎原⑤嘹(liáo):嘹亮⑥镣(liào):镣铐

⑦潦(liáo):潦草

(3)①诞(dàn):诞生②蜒(yán):蜿蜒③涎(xián):垂涎(4)①鹰(yīng):鹰犬②膺(yīng):荣膺③赝(yàn):赝品(5)①缔(dì):缔造②谛(dì):真谛③蒂(dì):烟蒂

三、近义词辨析

(1)独立:①指单独站立。如:青松独立于山巅。②不依靠他人。如:独立思考。③军队、政权自主独力:指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如:独力经营。

(2)庄严;侧重于威严不可侵犯。既可用于人的态度、表情、动

作,也可用于环境、气氛等。庄重:侧重于端庄持重。只能用于人。

(3)束缚:侧重使受到严重的不应有的限制。“束缚”成都比“约束”重,是贬义词。反义词是“解放”

约束:侧重使受到应有的或不应有的限制。也可用于贬义,如约束太多。反义词是“放任”。

(4)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5)休戚相关:休,欢乐。戚,忧愁。指彼此间祸福关联,多指人或阶层、团体之间。

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文学常识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

二、字音字形字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估量.()悼.念()肤.浅()繁芜.丛杂()忌.恨()空.白( ) 诬蔑.()豁.然开朗()领域.()诅.咒()诽谤.()卓.有成效()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量:①估量()胆量()空:①空白()空调()

3、辨析下列形似字

①衷(zhōng)心哀(āi)伤②竞(jìng)争竟(jìng)然③诅(zǔ)咒沮(jǔ)丧

4、解释下列词语

不可估量:不能估计。浮浅:浅薄;肤浅

繁芜丛杂:本指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搞通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链接: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教案

必修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必修二课本的整体情况及部分重点课文的内容,开掘写作素材。 2、复习巩固必修二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运用。 3、复习巩固必修二课文中的有关文言文知识。 4、背诵默写必修二课本中的有关课文。 教学设想 1、主要就与高考联系紧密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2、课堂复习计划用6课时,练习及评讲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必修二的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必修二的课文结构。 2、了解重点课文的内容。 二、总体介绍。 必修二共设置四个专题: 真爱生命 和平的祈祷 历史的回声 慢慢走,欣赏啊 三、专题回顾。 (一)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我国古代有珍惜生命的传统,对自然界万物有“不伤蝼蚁一命”的告诫,对人则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自身即是对父母不孝的说法。其目的是要让人珍惜生命。针对当前自杀、自伤现象较为严重、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现实,很有必要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本专题选择中外作家的四篇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由两个板块组成: 1、“精神支柱”:要正视现实,悦纳自身,不因自身某些条件的不足(如生活、家庭、生理、个性等)而怨天尤人,而应正确对待,积极发奋,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善待他人。 《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 2、“生命之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珍惜自身一切,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乐趣、获得人生价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 (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本专题以和平与战争为中心话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战争的实质,了解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呼唤和祈祷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由三个板块组成: 1、“遭遇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物质、心灵创伤;也给战争发起国本国人民带来灾难,控诉了发起战争者的罪恶。 《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2、“黑暗中的心迹”:通过犹太少女在二战中受迫害的遭遇,控诉德国法西斯灭绝人寰的罪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2课 故都的秋(含答案)

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伟大的爱国者、革命烈士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中国作家、诗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些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后被日本宪兵杀害。 其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作品之一。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等。 背景回放 社会动荡,颠沛流离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游山玩水中寄托感情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知识链接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往往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4:第9课 赤壁赋(含答案)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重难点】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考复习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考复习学案 语文必修(二)学考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写景抒情散文 复习要点: 1、识记字词、文学常识; 2、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 一、积累词语(给划线字注音) 蓊蓊郁郁弥望袅娜渺茫霎时宛然脉脉参差斑驳峭楞楞倩影梵婀玲妖童媛女鹢首徐回棹纤腰敛裾嬉游消受独处琐屑踱步潭柘寺混水摸鱼混沌一椽驯鸽落蕊落寞歧韵颓废廿四桥鲈鱼猗郁蕈菌葱茏婆娑淅沥瞥见移徙陆蠡颤动房檩夹袄茎叶涸辙之鲋揠苗助长成语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二、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他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薄奠》《》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③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

年34岁。 三、课文内容梳理 《荷塘月色》 1)写景: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 2)感情: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比喻、拟人、通感、动词、叠音词。 《故都的秋》 1、五种景观: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2、感情:向往眷念,忧郁孤独。 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对比、排比、议论,调动听觉、触觉、视觉等,融入感受,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囚绿记》 1)以“绿”为线索,分五个层次表现绿:择绿 观绿囚绿释绿怀绿 2)象征手法 绿枝条“永不屈服黑暗”——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枝条的生存状态苦难时代 四、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指要 写景抒情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依托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它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对景物作真实细致生动的描绘;要把“景”和“情”有机结合起来,以情统率景,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将情融入景中。 写景抒情散文大多以空间(如游踪)、时间或感情为线索来结构全文。 阅读写景抒情散文:

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版专用教材梳理 必修二 Word版含答案

必修二 兰亭集序 一、文言实词 1.多义实词 (1)引 (2)期 (3)次 (4)修 答案:(1)导引/拉开/调转/引用/延请/率领;(2)至、及/与“年”连用,满一年/约定/期望;(3)旁边/编次/驻扎;(4)高/寿命长/修理,修补/整饬/修建/整治。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

答案:“悟”通“晤”,面对面。 3.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 古义: (2)俯察品类 ..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古义: (3)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古义: (4)所以 ..游目骋怀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 (5)信.可乐也 今义:指书信 古义: (6)亦将有感于斯文 .. 今义:文雅 古义: 答案:(1)它旁边,是两个词;(2)指自然界的万物;(3)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4)用来;(5)实在;(6)这次集会的诗文。

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 ) (2)不知老.之将至( ) (3)所以游.目骋.怀( ) (4)所以兴.怀( ) (5)齐.彭殇为妄作( ) (6)况修短 ..随化( ) (7)死生亦大.矣( ) 答案:(1)形容词作名词,贤才;(2)形容词作名词,老年;(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放开,敞开;(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5)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6)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7)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二、文言虚词 1.于 2.以 答案: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对”或“在”;介词,到。2.介词,把;连词,用来;介词,因为。 三、文言句式 1.死生亦大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导学案(word版,1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导学案(word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 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 一学习目标 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 1、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3、字词积累 读音: 蓊蓊(wěng)点缀(zhuì)踱步(du?)袅娜(niǎo) 霎时(shà)弥望(mí)斑驳(bān b?)渺茫(miǎo) 倩影(qiàn)和谐(xi?)琐屑(xia) 词义: 幽僻:幽深僻静。 受用:享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一、课程概述 该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掌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内容。本教案涵盖了全册的各个单元和主题,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学 指导。 二、教学目标 - 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 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想理念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古诗文赏析 - 研究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 - 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歌和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 - 分析古代诗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意义

2. 第二单元:现代诗歌的阅读与审美 - 探讨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 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 阅读并欣赏现代诗人的作品 3. 第三单元:小说的研读与鉴赏 -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 阅读并解读经典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4. 第四单元:议论文的写作与阅读 - 研究写作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 - 掌握分析和评价议论文的方法 - 阅读并理解不同类型的议论文 5.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与写作 - 提倡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 通过写作实践,进一步理解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活动、阅读指导、写作训练等- 评估方式:作业评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资源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 - 课堂教具:投影仪、黑板、书籍、课件等 - 外部资源:电子书、教育网站、相关视频等 六、教学计划 详细的教学计划请参考附件。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文学素养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然而,仍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全面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 八、附件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学计划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 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 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布置预习: 1、结合注释(1)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请将这一幕话剧 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试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戏剧的语言的个性 4、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 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__ 《雷雨》。经巴金等人的推荐, 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是他的代表作。在这 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

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着名剧本。 语文高二有效的学习方法 主动预习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去预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的内容虽然是非常的简单的,但是打高分还是非常的难的。我们提前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课本的内容,然后知道哪些是重点,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重点的去听,我们在课下的时候也要及时的去巩固。我们在阅读语文教材的时候,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小的地方,有很多的注释我们也是需要背下来的,我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把难度较大的地方要坐上标记,这样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才会有重点。 制定计划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主动性,不要被动的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有了主动性,才能学习的更好,我们一旦制定了计划,就要努力的去完成,比如每天我们要积累多少课外知识,阅读多少文章,写几篇作文,如果自己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用顽强的毅力去完成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语文是文科性质比较浓的科目,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经常的去记忆,经常的去写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几句话是非常的有道理的,有的时候我们背了好久,可能但是背下来了,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忘记了,这就是我们没有记忆熟练,所以在我们背下来的基础上我们要多默写几遍,这样我们的记忆会更加的深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不要着急,我们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成绩在一定的时间内就会有所提高。 高三提高语文成绩的窍门 1、科技文作答 面对繁琐复杂的科技文,我们应该浏览而不是细读。科技文往往有很多难懂的词汇让我们头疼。然而,我们始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语文考的是句子,不是科技文里的

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8份) 人教课标版4

《故都的秋》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目标重难点】 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本文表达情感的手法有哪些? ()手法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得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底下,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薄、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那种忧郁个人遭际也由于时代风云带来的特有的“悲凉”笼罩全篇。 ()手法 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国的秋? 作者是借南国的秋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无法比拟的,表达不可遏止的强烈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结构上有作用。 ()手法 文中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人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说明这些的环境清、静。 ()、手法 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比喻淡薄和厚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一个鲜美,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一个灵活一个沉稳,狭小和范围大。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二、争论话题 对于《故都的秋》的主题,历来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是颂秋,有人认为是悲秋,有人认为是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还有人认为是表达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课---景与情的共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景与情的共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关注两篇散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分析作家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和景情融合的手法。 2.感受作家的情感和审美趣味,体会两篇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 3.利用本课所学,进行写景片断的写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作家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作家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带领学生感受作家的审美趣味,体会两篇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设想:以“景与情的共奏”为专题统领两篇散文进行群文阅读,打破单篇阅读视野局限的藩篱,促使学生形成贯通、比较式的思维,在一个较大的阅读视野进行文学鉴赏。 利用四项学习活动串联起整个教学。先通过简单的、表层性、初步感知性的学习活动一,来驱动学生在预习时熟悉文本,感受散文的景物描写和语言美;然后再通过学习活动二、三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加深学生对散文中作者思想情感、审美趣味、民族审美心理等文化意蕴的理解,从而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最后通过学习活动四创设情境进行延展性的文学性写作,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读——写/画/析——思——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品味景、体会情,最后深入体味民族文化,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创设整体学习情境,以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学习方法以自主阅读、讨论、写

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查阅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朗读全文,选取2-3处喜欢的句段,用批注法,赏析写景语段。 3.采用以诗解文、品析朗读、画游览图等形式品味两篇散文中的景之美。 一、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幸的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把目光对准包蕴万千的大自然时,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可谓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那今天让我们跟随郁达夫和朱自清发现美的目光,看看他们笔下的故都的秋和清华园荷塘有着何样的美。 二、学习活动一:游赏自然之美 【过渡语】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多种方式游赏自然之美,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的成果。随后我们全班交流。 【师生活动】通过以诗解文、游览图、解说词、品析朗读等形式品味景之美。组内交流成果,全班分享,师生评价(如果有学生没关注到的地方,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者老师引导进行思考)。 【过渡语】点评学生发言,大家通过以诗解文、画游览图、朗诵品等形式呈现了你们对于散文中自然景致的个性化解读,很有想法、很有见地,非常好。 【小结】通过大家的解读成果,我们不难看出郁达夫、朱自清两位名家择取的景致虽大不相同,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都以生花之妙笔体现了自然的美,这美是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是朦胧幽静的,飘着淡淡荷香的月下荷塘。 (板书:自然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表层性、初步感知性的任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用个性化的解读方式来初步感受作家笔下的美景以及表现自然景物

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集(29份) 人教课标版8

一、预习达标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滂沱.(ó)凄.迷(í)春寒料峭.(à)蓊.蓊郁郁(ēɡ) .咀.嚼(ǔ)寒濑.(à)山气空濛.(éɡ)若即.若离(ǐ) .暮霭.(ǎ)氤氲.(ū)残.山剩水(á)万籁.俱寂(à) .惊悸.(ì)岑.寂(é)云缭烟绕.(à)惊心动魄.(ò) .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米芾是临摹古画的能手,临摹完后,将真古画和临的画一并送还原主,再请人 ,很多人根本无法分出真假。 .毕竟盼望鉴赏 .究竟渴望鉴别 .毕竟盼望鉴别 .究竟渴望鉴赏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 ....,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 ....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在这个南方的小城,几乎看不到雪,可是昨夜一场沸沸扬扬 ....的大雪竟把全城都变成了银白的世界。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 ....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填入横线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①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 ②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 .①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 ②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 .①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 ②背光则幽黯,迎光则微明 .①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 ②背光则幽黯,迎光则微明 二、随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复习导学案 .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备课组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本文所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3、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表达的生死观的深刻含义。 【要点解读】 《兰亭集序》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文士,为人率直、洒脱。他虽出生名门,却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游,以山水吟咏为乐。《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用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教材复习知识点梳理 一、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癸( )丑修禊( ) 流觞( ) 游目骋( )怀趣( )舍万殊 齐彭殇()会稽.()感慨系之()曾不知老之将至() 二、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虽趣舍万殊 2、亦由今之视昔 3、悟言一室之内 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俯察品类之盛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5、所以游目骋怀 6、亦将有感于斯文 7、引以为流觞曲水 8、所以游目骋怀 四、解释划线的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别遗憾了岁月。——301班申锦秀 3、列坐其次() 4、信可乐也()

5、当其欣于所遇() 6、曾不知老之将至()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8、不能喻之于怀()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0、齐彭殇为妄作()() 五、解释句中的词类活用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4、所以游目骋怀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六、判断文言句式: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死生亦大矣6列坐其次 7、当其欣于所遇 8.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七、一词多义: 之 (1)所之既倦。(2)以之兴怀。 (3)夫人之相与。(4)暮春之初。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一 (1)若合一契(2)其致一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觞一咏 修 (1)茂林修竹(2)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修禊事也(4)乃重修岳阳楼 信 (1)信可乐也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低眉信手续续弹 八、重点难句翻译: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若是真的渴望,必有穿越以切的力量。——301班刘雪梦 2、或取诸怀抱,唔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语文高中必修二复习 我与地坛 【史铁生】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插队的故事》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手法】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意味,坦诚地表现自己。 既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又打破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不管思辨,还是写事记人,抓住的都是文章的氛围和 情调。平静克制,情感的波涛此起彼伏。换位思考,自省自述写母亲。 【我与地坛】 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一至四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五至七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关于地坛的三次景物描写: 第一次:废墟之上的生命 景物的生命状态: 剥蚀浮夸的琉璃淡褪炫耀的朱红坍圮高墙散落玉砌雕栏 老柏树愈苍幽野草荒藤茂盛自在 看似荒芜、古旧、沉寂,实际包含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我们的启示:

地坛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让生命显露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 生命之中的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一个失魂落泊的人最需要寻 回的是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 东西。在时空的真空状态,我更能看清自己。时间的伟力、历史的沧桑、 岁月的流逝、宇宙的浩渺都让我感到个人的渺小,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个人挫折痛苦的微不足道,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因而可以 心平气和地对待生命的逆转和命运的安排,坦然面对生命的重大问题,思 考生命的本质,看到人生的真相。 第二次:微小卑微的生命 景物的生命状态: 蜂儿:稳稳停;蚂蚁:捋疾行;瓢虫:累祈祷升空; 蝉蜕:空屋;露水:滚动聚集压弯坠地摔开 宁静、充满活力,充满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我们的启示: 这个世界里没有苦痛的意识,想与做,动与静,生与灭,都是那么自 然而然。不管多么微弱纤细短暂平凡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 属于它的情感(特别是喜悦)、思想、行动、意义,这是其他任何生命都 无法代替的。卑微的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 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倒使地坛不再“衰败”。我身 体残废心灵不能缺失,身处逆境精神不能消极,应平和地看待死亡,应豁 达地面对现实,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悦,为 世界增添一份活力和光彩。 我在这里解决了什么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资料 学习完了语文必修一,想必高一的同学们对高中的语文有 了一定的了解了,那接下来也大概有复习方向了。下面是由WTT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资料第一部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duï步(踱) niǎo娜(袅) mí望 (弥) yuàn女(媛) wěngwěng郁郁(蓊蓊) chàn动(颤) wǎn然(宛) shà时(霎) miǎo茫(渺) 落ruǐ(蕊) jiá袄(夹) tuí废(颓) qí韵(歧) 房lǐn(檩) ____ùn鸽(驯) pì如(譬) 细nì(腻) jīng叶 (茎) 婆suō(娑) 敛jū(裾) 移____ǐ(徙) hã辙之鲋(涸) 圆hú(弧) 尘gîu(垢) yǒu黑 (黝) zhà栏 (栅) 俯kàn(瞰) 水wō(涡) 虚zhì(掷) cháng徉(徜) miù斯(缪) chãng清 (澄) 曲zhã(折) niǎo娜(袅)

混dùn(沌) 葱lïng(茏) yī澜 (漪) 黑 ____ū ____ū(魆魆) mî mî含情 (脉脉) ____iāo皮(削) 剥____ūe (削) ____iān腰(纤) qiàn夫(纤) 一chuán破屋(椽) jùn秀(隽) 幽jìn (禁) jīn不住(禁) 安níng (宁) nìng愿 (宁) chuāng伤(创) lù水(露) lîu相(露) 厚báo (薄) 刻bï(薄) bî荷 (薄) cēn差(参) 人shēn (参) 疏luî(落) lào枕(落) là在后面 (落) 大大luōluō(落落) zhã叠 (折) shã耗 (折) chā别 (差) 参cī(差) chà劲(差) 出chāi (差) zháo急(着) 走zhe (着) zhāo数(着) 独 chǔ(处) 妙chù(处) pǐ好(癖) 点zhuì(缀) chuî学(辍) chuî泣(啜) 拾duō(掇) pì静(僻) bì让(避) pì如(譬) diàn记(惦) diān量(掂) diǎn脚(踮) huái树(槐) kúi伟(魁) guī宝(瑰) 鬼mâi(魅) pãi衬(陪) bâi蕾(蓓) pãi偿(赔) lǎ叭(喇)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12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含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阐述文中内涵深刻词句的含义,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3.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1.28--1895.08.0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了解背景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们亲密战友和亲属。在高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花圈之后,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3.了解悼词 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9课 赤壁赋(含答案)

赤壁赋 预习提示 这是一篇散体文赋。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时,曾多次到赤壁游览。一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082年8月12日;一次是同年十月十五日,阳历11月7日。游览地点并不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三国周瑜赤壁在湖北嘉鱼东北;而苏东坡所游的赤壁,实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县城外。作者一时兴会所至,借历史上的胜地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写了两篇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有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唐宋时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即是。 苏轼的《赤壁赋》是宋代文赋杰出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开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以极为优美的笔调展现出一幅人间仙境的图画,表现一种超然物外的欢乐。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以“客”的口吻慨叹英雄人物的兴亡幻灭,抒发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哀;以“主”的口吻阐发恒久与短暂、无穷与有限皆是相对的道理,提出消除外慕、冥于自然的解脱之道。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优美的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使之成为古代散文名篇。 这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哲理也比较深奥,建议你采用下面的学习方法: 1.深入了解苏轼其人,这是学习本文的关键。本文从表面看是一篇游记散文,实际上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寄寓了苏轼在人生坎坷之途上的深沉感慨。不了解苏轼的人生,不了解苏轼的处世哲学,就不可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2.抓住本文特点,披文以入情。本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语言精练优美,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学习时要注意这两个特点。可先分别划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研读时,又可找出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理出本文的感情线索。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便于对全文结构的把握。

语文必修二教案

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 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 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 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 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 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 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 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 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三、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