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

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

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
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

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庄子与萨特自由精神之比较

▋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

——庄子与萨特自由精神之比较

庄子(约公元前—前)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萨特(—)是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两位哲人虽然相距两千多年,但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对“自由”的呼唤。他们呼唤的自由精神是一样的吗?本文试图做一些分析与比较。

一、庄子的精神自由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思维开阔、想象丰富、气势恢宏的思想家。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诗化的语言,通过寓言故事,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他对自由理想——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 庄子精神自由的基本内容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大鹏的形象,描绘了他追求的理想人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非常明显,实现这种人格,就要从恐惧死亡和追逐名利的双重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达到“齐生死”、“忘物我”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认为,人要获得自由,首先就要从恐惧死亡的精神桎梏中解脱出来。去掉这个沉重的精神负担,人生的其他问题都容易解决了。卸掉这个精神负担的最好办法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泰然面对死亡。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生与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物之常情。“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生与死是“气”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庄子的旷达胸怀正是由此产生,他把自己融入到永恒的自然变迁、运动过程中,视生死犹如梦觉昼夜、春秋四时,形有所迁,而质未有变。这样生与死的界限就不是不可跨越的了,而是不用跨越了,因为生与死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界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从惧怕死亡的精神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后,人是否就获得自由了呢?庄子的回答是否定的。要想获得自由,人还必须要从种种世俗观念和功名利禄的社会束缚中解

脱出来。解脱的最好办法也是顺任自然,做到“无己无为”。“无己”,就是取消自

我中心;“无为”,就是任顺自然而无所作为。“无己无为”的具体表现是内无私欲,外无索取;对己无所求,对人无所争。名利、权位、功业统统置之身外,甚至对道德、知识、文化也漠然待之。庄子说:至人无为,“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

庄子还把“无己无为”的至人人格与有己有为的普通人格作了比较,以说明至人人格的优越性。庄子说,有己有为的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

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而“无己无为”的至人“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就是说,有己有为的人从自我中心出发,执意追求,因此,陷溺于社会斗争而不能自拔,着力于奋勉劳作而一无所获,是一种典型的悲剧人格;而无己无为的至人却“无为而无不为”,自然就具备了“天地之道,圣人之道”。

庄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可见,庄子的“无己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不生本性以外的妄念,不作本分以外的贪求。“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这样,心无得失祸福之累,心境则无哀乐波澜之起,一切顺任自然。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是一种一切顺应自然,不要有所作为,更不能有所抗争的自由,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

. 庄子的精神自由的社会意义

庄子的精神自由本身虽然是消极的,但是,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社会中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庄子的精神自由提出了一个和儒家价值哲学完全不同的理想境界和人生态度,填补了儒家思想留下的精神空间,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互补关系。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入世的,“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遁世的,“即使可为也不为”。庄子的精神自由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这两种人生态度就组成了统一的现世生活的不同方面,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世间不同境遇下不同人的不同心境;同时也可体现同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心境。这就使生长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人展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既有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也有超然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我们解放了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解放心灵。其实,不管是否有处女情结,都是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在这个倡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包容和接纳不伤害他人的“选择文化”,而这就是心灵的自由。 性自由的发展史 关于处女情结的争议,只有在真正了解性观念的历史发展之后,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 作家沈万九说:“记得在三国争霸时期,曹操每攻占一座城池,就会专门把当地的寡妇找来,来一场战后余生的鱼水之欢,而他从来不会找处女。他的儿子曹丕,更是娶了别人的老婆为妻,生下的儿子曹睿,正是魏国的第二任皇帝。”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处女情结盛行的话,这堂堂一个太子,能娶这么一个二婚熟女吗?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就没什么处女观念。按《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二月是男女狂欢的节日,未婚男女只要对上了眼,就会因爱而性。对此,在《诗经》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男欢女爱的描写,对男女之间的纵情狂欢,可谓是毫不避讳。” “其实,开放的性观念,一直持续到了隋唐,直到宋代才

开始发生本质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程朱理学的发展,各种诸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男女授受不亲’的奇葩口号都是理学提出来的。贞操观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尤其在元朝。” “等到了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变得更为盛行,也正式确定了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并一路畸形地发展到了清代,对女子贞操观的重视和禁锢可谓是达到了极端状态。” 而从古至今,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性自由是得到了一定保障的,被压抑的主要是女性的性自由。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在著作《中国体验》中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男性实行的是一种‘有限的性自由’:只要不破坏婚姻家庭的性关系就被允许;凡是有可能破坏婚姻家庭的性关系,就必定被谴责与禁止。” 比如在家庭以外,男人不能与任何女性通奸,也不能拥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情人”或者“第三者”,但可以与妻妾、婢女,以及妓女发生性关系。反观女性,她们的性自由却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不管是发妻还是小老婆,都必须在性问题上,绝对忠诚于丈夫。 所以,所谓的处女情结,其实跟古代缠小脚和欧洲束细腰一样,都属于历史阶段的产物。 处女与否,都可以被包容

关爱学生案例: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云南省保山市第二示范小学张永鵾 摘要:沟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沟通我们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去真实的了解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在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学生交流沟通却成了很多老师非常头疼的事情,学生们不愿意敞开他们的心灵,对老师的教导置若罔闻。 关键词:沟通学生心灵 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却换来学生的冷眼相向,老师伤透了心的同时,也在苦苦的寻找着新的沟通方法。下面我以我们班的李宗中为例,和老师们交流一下我与学生的沟通。 李宗中,男,11岁 优点: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喜欢上网玩游戏。 缺点:自由散漫、易于冲动、报复心极强、人际关系紧张、沉溺于网吧玩游戏。 一、心理原因分析 李宗中的父母是重组家庭,继父对他非常冷漠,家里靠收废旧维持生计,父母整日忙于生意,基本无管束、教育孩子的时间,任其

自然发展,久而久之,造成了他任性、孤僻、情绪不稳定,走极端的性格倾向。上学期有几个月的时间没来学校上课,父母也找不到他。 二、激励过程 1. 挖掘闪光点,委以重任 应该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张扬个性,终成人才。学生的个性犹如一颗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种子,只要你给于它阳光和雨露,它便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以探索者的目光来观察李宗中,发现他还是有做事的能力,并且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夸奖。因此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里,亲切的对他说:“李宗中,老师想让你负责班级的电子白板和电脑的管理。”他闻言一惊,有点难以置信地说:“真的?”我认真地点点头:“当然。”他又有点担心地说:“我行吗?”我拍拍他的肩膀,大声地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行!”这时,我惊奇的发现一缕灿烂的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那是会心的笑,自信的笑,被信任、被尊重的笑。果然不负我所望,他对这份工作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从家里自己拿来新的毛巾,每天下课就去清理白板、电脑上的粉笔灰,放学后不用老是提醒,主动去关闭电脑,我不失时机的表扬了他,第七周时给与他“优点卡”和“班级贡献奖”。慢慢的,充满自信的笑容回到了他脸上,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成绩也逐渐提高了。语文月考由原来的几十分一下子考了80分,我又给他加了20分的进步奖励。这一刻我看到他从未有的自豪与自信。

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演讲稿 放飞心灵

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演讲稿放飞心灵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演讲稿放飞心灵,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感悟心灵的成长:青春与奋斗。 火山喷发过,熔岩才会定格为坚硬的岩石;流星飞驰过,天空才会闪耀着美丽的弧线;人生奋斗过,生命才会烙下坚实的脚印。 青春过于美好,于是我们尽情享乐,尽情挥霍.但生命也过于短暂,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回头翻看着时光,我们将发现,年轻没有留下脚印.于是,一股失落涌上心头,因为我们的生命之书缺少了完整的书页,我们无能为力,光阴的沉淀使我们不再年轻.朋友,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年轻的书页留下些什么吗?哪怕只是浅浅的脚印? 事实上,我们可能尝试着为目标奋斗过。眼前的路,那样虚幻,那样黯淡。我们奋力前行,去触摸周围一切能带给我们现实与光明的东西,结果被撞得头破血流,摔得粉身碎骨。因为吝惜青春,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停止奋斗的脚步。于是,刚刚踏出的脚印又被我们磨平。 今天,当我再一次站到镜子前,发现自己,额头上的道道又变多了,眼睛里不再有儿童时代的那种纯真。我感到,我的青春已经逝去。脑海中又浮现那句话:“几乎没有人能感觉到青春正在逝去,而几乎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青春已经逝去。” 也许,我们还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也许,我们以为明天会更好,也许我们相信会出现奇迹。于是,我们选择无谓的等待。可是,我们的青春,却没有时间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因为我们的青春只剩下今天。莎士比亚说过:“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等待。“不屑今天,等待明天,”的观望态度,会像一条肆无忌惮的蛀虫一样,吞噬我们的心灵,吞噬我们头脑中的时间紧迫感,蛀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枢纽。然而现今有多少教师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一味的追求分数,殊不知教育也是一种心理关怀,教育以其独有的方式,关怀儿童,关心成长,关爱生命,关注幸福。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灵动的生命都能享受一种健康、智慧、自由自在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和谐与尊严,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自由、快乐、幸福的基础上学习、成长,所以关注学生成长是新时期教师的首要条件。 当前,由于受市场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想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扫地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等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在我个人身上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自我登上讲台的那天,我就十分信奉“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对学生们各方面严厉要求,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让他们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们的想法怎样,更别说沟通了。学生们或许对我的“威力”震慑住了,又或许对于我的做法都习以为常了。几年来,我班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本人还多次荣获教学能手奖。至此,我自

慰: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尽管总有家长给我反应学生在家多么不听话、多么自私、小气、不理解别人等等,我都不在意,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很棒呀!直到今年二月份,我校分来一位新老师,正好和我同班,她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我班的安静,她喜欢和同学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很多同学把自己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讲给她听,周六日和学生们在网上聊天,甚至有些学生还把好吃的带到学校送给她,而我从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殊荣……渐渐地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上我的课,这时候,我疑惑了……让学生取得高分错了吗?经过反思我明白了“我只是榨取学生分数的机器,而从没有接近过学生的心灵”,我必须改变了!我既要做学生的严师,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教育学生恰恰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会造成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乏爱心,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目前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绝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面对新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成为学生心中高品位的老师,就得走进学

人活一种心情的经典心情短语

人活一种心情的经典心情短语 也许你不知道,你是我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朋友。所以,我把你放到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我不允许任何人接近,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不允许任何人触碰,哪怕是我自己。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此刻,我多羡慕那只飞在云端的雄鹰;如果我是那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不就可以看清你的容颜,不就可以飞到你的身边。 【尽量避免这些,让我们变得快乐起来】1、无信仰。2、乱攀比。3、缺美感。4、难施舍。5、不知足。6、很焦虑。7、常盲目。8、无主见。9、重得失。10、很麻木。11、太匆忙。12、很贪婪。13、纵欲望。14、不自由。15、少阅读。16、无忏悔。17、多暗算。18、少坦诚。 人们常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静思】人之所以对坏事保持沉默,一是恐惧;二是无能为力;三是这坏事对他来说是好事。2、人最难得到的是心灵自由,最容易失去的也是心灵自由。心灵看似隐藏得最深,其实最容易受伤害。3、看不起别人的人,一是把自己看得过高;二是眼光狭隘;三是仗势欺人。因为我们在意的,往往不是人做的事,而只是做事的人。爱在心里,

不在口中。绝口不提爱你,不是不爱,而是因为太爱。太爱,所以怕伤害;太爱,所以甘愿受伤害;太爱,所以容易错过爱。 我假装无所谓,告诉我自己,我那么那么的坚强我可以承受一切的。可是,当我被遗忘在角落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输不起,我会害怕。那些凌乱的思绪,再也整理不好了。再也不敢知道你的消息,怕听到你过得比我好,我会难过,怕自己的堕落会让你嘲笑。所谓的坚强,模糊了我。 人的一生总是在喜怒哀乐,悲伤离合中度过的。要做自己生命中的主角,那就要做到,不管是遭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不管是遭遇到什么悲惨的逆境,都能把握好自己的“度”。都能够做到,在逆境下求生存,在困境下求发展。 敢不敢在微博公开自己爱人?敢不敢拒绝想与你暧昧的人?敢不敢在异性面前和自己爱人畅聊?敢不敢为了爱人与异性保持距离?敢不敢为爱人放弃激情的游戏?敢不敢把扣扣密码微博密码都告诉爱人?敢不敢记住所有你们的纪念日对方的生日?敢不敢全心全意的对待爱人?就问你敢不敢? 男人其实就像被层层钢铁包裹的鸡蛋,当你穿透那坚强的外层后,表露出的就是一个脆弱的实体。天生的使命责任造就了坚强,长久积压的压力与憋屈的泪水,造就了内心脆弱,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男人总是要表现的坚强。男人很多时候所要的不过只是一份关怀、是一声问候、一种理解。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书笔记

教育读书笔记 锦园小学林宗程今天读了一本《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书,作者把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做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比较这四个层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条,当一个好班主任就应该把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相信许多教师都有类似的体验。 一、作者说:“班主任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和智慧的桥梁,班主任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为了学生早日成才,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岁月消融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他们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他们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他们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们让愚昧走向智慧,他们让弱小走向强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人类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为人类传递着科学和文明的信息。当他们的学生以出色的成就回报社会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耕耘者的幸福。喜看桃李满天下,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说得一点都不错,教师在燃烧自己的时候,会有一种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感伴随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传奇。 二、书中还谈到:教育机智的问题。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如果班主任缺乏教育机智,就无法做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和"对症下药"等方面。“随机应变”是指班主任在遇到偶发事件时,能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恰当地处理问题。“因势利导”是指班主任在遇到棘手的突发事件时,能够审时度势,即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巧妙地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并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对症下药”是指班主任能够正确分析问题的症结,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书中详细介绍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有: 1.管理班级。在班主任的组织领导下,使班级成为一个团结向上、井然有序、运作正常的集体。班主任通过教育、组织工作,通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班级工作的预期目标。班主任管理班级,涉及面很广,主要有五个方面:学习活动,如上课、课外作业、考试、自学等的管理;学生生活纪律,如考勤、遵纪守规、清洁卫生等;班级组织建设,如班委成员的选拔组成、班干部工作指导、各项活动负责人的选拔等;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如班级工作计划的制定,班级主题讲话的拟定,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等;班级评价管理,如学生的学期总评,单项工作的评价,学习评定,对学生的奖励、惩罚、表扬与批评等;偶发事件的处理(管理)等等。 2.班级工作的指导。班主任对班级各种活动应进行及时的指导,有时还要亲自作出表率。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各种活动的不同内容、性质作认真思考。 3.教育影响学生。班主任要具有教育影响学生的优势和责任,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政治态度的教育,伦理道德及行为规范养成上的态度与方法的教育指导,学生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礼仪规范等方面的教育。班主任要把这些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培养学生立志、修身、成长、进取、创新和适应社会等方面。 4.协调好科任教师关系。班主任应与班级任课教师做好协调工作,共同来完成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沟通学校各处、室的关系,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积极主动配合各学科老师组织的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探究、研究和合作,从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享有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让学生享有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一种潜能的开发,是一种充满创造的激情和人性的光辉的互动和交流。 一、让课堂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要实行学生个体的大解放,让学生充分享有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课堂世界是动态的、活生生的,要给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流中,营造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如作文课上适当组织一些游戏,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将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乐此不疲地感受带来的欢愉。 二、让学生活起来 教师积极创设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地感受和追求学习的乐趣。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广,创新的成果越来越多。学生自己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会、自主发展,愉快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认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既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水平,也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班集体中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我是集体的一员”、“我愿意为大家服务”,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同时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21世纪是关爱生命的世纪。关爱学生,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充分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力。

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读后感

《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读后感《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是李镇西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刊登在《班主任之友》2014年第10期上,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下面谈谈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与看法。 在这篇文章中,李老师提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潜在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提高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 李老师说的真好!很多时候,我们做老师的,总有着太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这不会,担心学生那不懂,老师们恨不得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殊不知这反而束缚了学生,磨灭了他们心里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如语文课上,赏析课文时,老师总这样想:这句话我要是不讲,学生能明白吗?数学课上,例题讲解时,老师总这样想:这个例题我要是不讲清楚,他们类似的题目不会做怎么办?物理课上,讲解物理定理时,老师总这样想,这个定理我要是不讲清楚,他们能够理解吗?本着这样的好心,赏析课文时,教师包讲,学生被动的写,结果便是教师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赏析;数学例题,学生们就会那一种,稍一变动就不会;物理定理的理解,变成了老师的理解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被动的接收了,一点不思考为什么。都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老师这种做法,学生们读完文章后,就成了“一万个读者只会有一个哈姆莱特。”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时间去想,也没时间去领悟,只有被动的去接受。接受的结果就只有老师所给与的理解,即标准答案。被动的去接受,学生不再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的泉水不会无拘无束的奔涌,而有的只是一潭死水。对于老师的职责,我觉得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师说》中的解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甚为恰当。我们可以领略到学生走在前,老师在后,解答学生的疑惑这样的场面,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现在老师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力求讲解详尽,做到细枝末节清清楚楚换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老师们历经“呕心沥血”的批改完作业之后,因为时间关系,老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叫过来细心的指导一番。学生拿过作文本,顶多看一下分数,就把它抛在一旁,学生对自己的付出只关心分数,而对于作文中的批改,是不会在意的。同样,认真讲解每一道数学例题,换来的却是学生只会做那一种题型;对于物理定理的理解,永远都停留在老师理解的基础水平,这样,物理还怎么发展,理论还怎么完善。老师们的“呕心沥血”到了学生那里,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样

李希贵,让心灵自由呼吸

走近李希贵,让心灵自由呼吸 临邑第五中学周华 临邑实验中学来洪吉 走进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领悟着他全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的结晶历数着他20多年的从教历程,感受着他长期“自由呼吸”的教育梦想的漫漫求索,每一个做教育的人都不能不为之震撼为之感动,聆听着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切身经历的典经案例。每一个都能引发我心灵上的共鸣和理性的思考。当我顺着书中的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来历数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应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统慑了整部书的灵魂。 李先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起步,他跋涉的足迹刻录了他对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冷静地反思。正如他在书中所说:“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书中还引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铭说过的话“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其实,读书不求甚解有一点类似于素描。先勾勒骨架,然后逐步细化,让笔下的人物或形象逐步鲜活和丰满起来。没有听说画人物,先把一个人的眉毛全部画好,画得不能修改之后再画眼睛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会没有整体感,会失掉这个人物的神韵。 读书不求甚解也与人生的一个浅显的道理相契合,那就是凡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很多时候人要不厌其烦,要有耐心逐步深入,逐步探究,务必坚韧,如是而已。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书中,李希贵先生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品读着李希贵先生的这部书,很是为其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动与触动。 在“教育,从平等开始”一节中他叙述了三个故事。“教师完全可以道歉”、“学生不需要假分数”、“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其中最好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最大。叙述的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当面揭穿一偷同桌手表的女生,结果毁了这位女生的一生。最后他总结道“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决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在“经营学校文化”一节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让苦累文化‘上市’”一文。李希贵在担任高密四中任校长时,帮助四中人建起了“苦累文化”,到现在高密四中大门两侧的墙壁上依然写着“怕苦累莫入此门,图轻松另寻他处”。正是在这“苦累文化”的影响下一个个后进生升入了高校,一个个教育奇迹正在四中创造。 李希贵先生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摘自《致教师》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 ——如何寻找人师? 朱老师: 前段时间,我读了《曼德拉传》,多次泪流满面。曼德拉的一生,可谓光芒万丈又跌宕起伏:曾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入狱27年,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曾担任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不仅如此,曼德拉还对教育非常重视。自他1999年主动卸任后,就致力于两件事:在南非大力兴办学校,为南非防治艾滋病。我觉得,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您同意我的看法吗? 老师: 的确,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 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其实,无论出身于哪个民族,身处于哪个国家,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人类共同的英雄。这样的人,职业不同,身份各异,相同的是他们用时光锻造生命,用行动把自己的人生书写为一个传奇。他们的一生就像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言传身教地为人们指引出一种更有价值的活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纳尔逊·曼德拉,就是一位这样伟大的教师。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享年95岁,安然离世。曼德拉的所行所言,如老师一般将世事、将人生,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深受启迪。 对受过27年牢狱之灾的曼德拉来说,最令人震撼的或许是他对自由的诠释:“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这是他的睿智之语,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当选总统的那天,邀请狱警参加典礼并真诚致谢,他认为自己曾经是个急性子,而且脾气暴躁,是狱中生活让他逐渐学会反思与处理痛苦,从而给了自己战胜苦难的能力。他用行动证明,他并没有让仇恨侵蚀自己的内心,而是为自己赢得了真正的自由。 其实,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曼德拉面对困境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痛苦中汲取积极的力量,从困境中学习超越的本领,这样强大的心灵就会无所阻碍。而且越是得知自由的可贵,我们越是要像曼德拉说的那样为了自由行动:“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因为,永远有人无法靠自己挣脱自身枷锁。当我们为这些人的自由而奋斗,我们的心将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有了这样的心,自然就可以像曼德拉说的那样把敌人变成伙伴:“要想与敌人求和平,就需与敌人合作,然后他就会变成你的伙伴。”这句话不仅是政治家的谋略,换个角度理解,也是凡人的处世箴言。生活中99%的对立因为沟通不畅。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_1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管理艺术水平。班主任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要切实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生命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用真诚、民主的态度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意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使学生在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那么,如何才能体现这种教育理念,形成这种氛围呢?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新理念现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点目标,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班主任老师在开展的各项工作中,应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真正在首要位置,要把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上,而不是把学生作为支配和小视的对象;改变过去工作中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工作残暴简单的错误作法,彻底改变观念。老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理解的情境下,让学生在心灵的沟通与碰撞的良好师生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意愿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改变班级的精神风貌。学生有了缺点,以及犯了错误,班主任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班主任老师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再确定处理对策,力求使问题求得较为满意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宽松和谐的气氛,感受到自己意见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被重视。二、真诚关爱学生,形成情感认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任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像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一样,发自内心,纯出天然。班主任教师要用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认真处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不能有私心、偏心,要以心换心,平等而真诚对待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不只是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实际生活中,师生之间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为朋友的关系。因此,班主任不但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并且要善于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切切实实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每一个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班主任老师还应是学生倾诉和交谈的朋友,他应常常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三、应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班主任老师应是教育工作的有心人。教育无小事,在开展工作时应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一看似简单的事情,都要认真调查、仔细了解、妥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工作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工作中,应

在阅读中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2019年文档

在阅读中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阅读视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个性化的感受、体悟给予关注和尊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如何让阅读教学开展得自然、流畅,若习习春风、潺潺溪水,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自由飞扬,小学语文教师是要费一番心力的。基于此, 本文结合笔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自主阅读 小学生的身心还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化的情感特征较多,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在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才能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比如,笔者在执教《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节课开始前,给学生布置了捡一片树叶带到课堂上的任务。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所捡到的树叶,并展开小组讨论:树叶长得一样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笔者接着导入:同学们,你感觉你手中的叶子是 不是很美?你愿意成为一片美丽的叶子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 《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样的激趣方式,使学生产生了阅读课文的动力,让美好的情感随着课文阅读的深入不断得到升华。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比赛”“有奖朗

读” “读书知识竞答”等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创设愉快的阅读氛围,使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后,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由此阅读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如绽开的花蕾,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二、激发内心情感,提升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都是蕴含着丰富情感的,在教 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情思,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此才能增强阅读的效果, 提升阅读的素养,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美好的陶冶。 如在《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朗 读课文第一段后,笔者请学生来朗读最令人感动的一句话,大多数学生都读的是“夜深了……”,因为他们的眼前出现的是深夜 母亲为远行的儿子千针万线缝补衣服的情景。他们内心的情感被 这样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短短十几个字 中蕴含的伟大母爱在这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最后,笔者讲到文中的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寸草,把母爱比喻成太阳的光辉,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可以把你的母亲对你的爱比喻成什么呢?请读一读《游子吟》这首诗,对照一下《母亲的恩情》,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领会到了课文的情感,阅读也得到了有效延伸。 三、关注个体感悟,引导“说演”课文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特点、生活体验、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郭胜男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对此我表示深深的认同,与其强制的给孩子们灌输一些大道理,不如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问题产生的影响和对他们的人生意义。 一堂小学生的作文课堂展示课开始了:内容是描写热爱的四季,当说到冬天时,孩子们纷纷表达对冬天的喜爱。只有安锐怯怯地举起手:“老师,我可以不爱吗? 我可以不爱秋天,不爱冬天吗?”看到这,我心中的疑惑更深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有他的原因吧。 此时,课堂差不多已经要顺利结束了,老师可以圆满结束课堂,可以婉转地绕过孩子的问题结束活动。但是这位老师给了孩子发言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让安锐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直感谢老师曾经允许他的不爱,让他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当我看明白:不爱秋天,那是因为“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尽,要是被人踩碎,被车碾碎,就更难扫了,妈妈总累得气管炎都犯了”;不爱冬天,那是因为“冬天一下雪,我和妈妈半夜就得起来扫雪。要是车碾过,人踏过,雪就成了冰石头,我们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砸,妈妈的两只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一个多么天真无邪的孩子,一个对妈妈充满了爱的孩子,一个知道心疼妈妈的孩子,差一点就成了大家眼中的不爱妈妈,不爱秋天、冬天的“怪”孩子。 幸亏是老师的“允许”,让安锐说出了心中的话:“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生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说,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接着老师的哽咽、老师的点头,然后郑重举起右手的那种赞同,感动了所有人,老师的引领让同学们、听课的老师们走进了安锐的内心世界,读懂了他的画,原来他没有故意捣乱,他的画就是他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他第一时间进入了我的眼帘,他身着一身黑,黑色的衬衫上面绣着一条龙,俨然一副小混混的打算。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

有关人生哲理的文章:拥有一颗自由的心

有关人生哲理的文章:拥有一颗自由的心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心怀希望的阳光,就会给我们的人生注入强大而神奇的精神力量,就会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境,把困境带来的压力升华为一种力量。夜已沉睡,我清醒依旧,独自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遥望夜空凝视着一个方向。窗外,清风扰梦,月吻眉弯。风雨人生路,心灵家园是否日渐荒芜?不要太苦了自己的心灵,把它放飞吧!放松一下心情,舒展一下你多日忧患的容颜,让自己的身心,摆脱烦恼的羁绊,让蒙尘的心灵回归大自然。纤细的手,如素指弹弦在这静夜里,轻轻地敲打着一帘心事,一遍一遍的淋漓着心曲,写就美丽的诗行。当一颗心刻下的只是失望的伤痕,当一朵朵怒放的鲜花渐渐萎缩,当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转眼苍老了轮廓,当身心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到疲惫......这时我们不妨给自己找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自由翱翔、自由呼吸。这时,你会发现沉闷的生活其实到处洋溢着生机,灰暗的人生其实暗含着美丽。 放飞心灵,就是为心灵找到了故乡。我始终相信,系在文字上的爱恋能穿越千山万水,将我的相思之苦带去有你的城市,传递给远方的你,能将爱的火花升腾在这繁星点点的夜空里,任它肆意地绽放。当我们驾驭了心灵,我们的心就会长成一棵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心

灵之树,有效地帮我们抵挡时世风霜和情感风雨,使我们在人世间活得坦然磊落。这份独特的感受给我们风雨人生路上的苦难、寂寞而又无奈的生命添加了许多别样的滋味。在心灵的故乡做一个温柔的梦,连梦都轻盈如美丽的蝴蝶。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或者在每个人的念想中,都会有一座城市,城市中的某个城里住着那一个令自己牵肠挂肚的人。放飞心灵,需要一种精神信仰来支撑。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宁愿采菊东篱下。李白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而乐于散发弄扁舟。他们放慢了自己的脚步,追随了心灵的走向,一生逍遥。抛开了世事的喧嚣,排解了内心的压抑,心情变得轻松,心灵得到洗礼。我曾经是沙漠中的一粒尘土,在狂风骤起入落你平静的心湖,从此我便知道远方有我一份美好,有我一份牵挂。 放飞吧,放飞你恬淡的心情,让心情舒畅,给心灵喘息的空间,不要消沉于世俗的争端,不要拖累于人世的熬煎,不要疲于命运的奔波,忘记了十丈红尘里,还有安静的一角,那里有莲花静静地盛开,那里有快乐属于自我。放下疲惫,放飞心情,给心情放个假,让心灵得以慰藉。这样才能重振旗鼓,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崭新的每一天。悠然自得,身心沉浸在一片静谧中,仿佛把酒临风,宠辱皆忘。犹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放飞的是我们的心情,是久居高楼中压抑的心情,让他在蓝天中自由地劲舞,恣意享受着弛骋的快乐,云儿是梦的衣裳,听山涧泉水叮咚;看人间遍地飞花,快乐犹如七彩烟花空中绽放,透明的心境,也随之在蓝色的天空中尽情闪烁。梦随心动激情飞扬!感怀那段曾经逝去的年华。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可以品出幸福

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走进学生心灵

让信息技术走进学生心灵 温岭市城南小学 李梦婷 【摘要】:在学校里大部分学生学会的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本文根据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对如何提高此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兴趣提出了一些观点,对如何教好这门学科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信息技术课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了一些探讨,让信息技术课堂走进学生心灵。 【关键字】课程整合、好奇、合作、比赛、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课,是动手加上动脑的实践课。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人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和实践性,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信息素养的人才。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会学、主动的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让信息技术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软硬兼“失”入困境 笔者现在是进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年,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要上电脑课的反应是逐渐由外往内发展的。记得去年的三年级,也就是现在的四年级的学生,每个班都对电脑课充满兴趣,甚至是带着兴奋的情绪,碰到偶发事件不能上的时候往往会很遗憾。到了高年级,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喜欢上电脑课,但是原因已经从最初的好奇和喜爱变成不想失去这一节相对放松自由的课。 由于笔者所处的学校属于乡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计算机房里的电脑只能提供最多不超过一半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公平起见,教师设定了按单双周轮换操作的制度。三四年级虽然仍旧存在一些学生霸占电脑的现象,但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电脑,大家也都会珍惜两个星期才有一次的与电脑的亲密接触,同事也能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一起操作,一起交流。但是五六年级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体形也相对较大,坐在后排位置的学生常常无所事事,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可能对于课堂上练习和操作已经激不起兴趣,他们反倒宁愿聊聊天、做做小动作等,不去争那原本就少的可怜的机会。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少了浓厚的兴趣,少了积极性,少了活力,常常让课堂陷入单调固定模式的困境,课堂只属于那一半都不到的少数同学。因为不是每节课都能用到电脑,一些学生甚至提出能不能带作业或者不去上电脑课。结果自然是不能,可是学生失望的眼神对于教师来说不得不承认是个沉重的打击,究竟怎样才能跨越那些硬件条件的缺乏,把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最初的“冲动”延续得更长更久? 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源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并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对其今后

给学生以自由的阅读时间

给学生以自由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阅读,这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但仅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把握学生阅读的时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笔者认为,建立“引领—阅读—交流—再阅读”的循环阅读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自由阅读的状态。如,在每节阅读课中,教师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提出阅读的核心问题,然后介绍阅读的理想方法,最后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长短,核心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理解水平的高低,可以对阅读时间进行弹性调控,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阅读时间,最少不低于15分钟。这样,有了阅读时间和阅读氛围的整体保证,学生对文本就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感知、体会,甚至会形成一定的见解。教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里提问题、谈体会、说收获。学生的交流充分了,体会才能深刻。如果有些阅读篇目过难或者有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仍然没有弄明白,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交流。这样既有教师针对性的引领,又有学生自由、广泛的阅读,整个阅读课堂就活跃了。 对于现在的阅读教学,似乎只有学生在阅读后才能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对文本也会有深入的体验。其实,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有些体验很明确,有些体验就比较模糊(如揣摩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等)。而这些潜在和蒙眬的东西,是许多学生内心隐约感知和体会的,它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觉。在一些阅读课堂上,当老师让学生谈体会时,学生站起来只是默不作声,或者说的文不对题。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上,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这种内在体验的敏感和心灵的秘密。如古诗中的送别诗,一些学生对离愁别恨并没有直接的、真实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而形成的间接体会,细微之处学生又常常无法言说。但是,学生的这种极为独特的个体体验,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得以丰富和积淀,并逐渐内化成为个体生命和精神上的一种财富。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自己要有深厚的阅读功底之外,还要善于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阅读氛围,打造师生与文本交流的三维空间,这样,在阅读课堂上

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会倾听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地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互相倾听中通过沟通和了解建立起来的。真正的倾听,不是简单的听学生把话说完,而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是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的跳动,一种爱去共鸣另一种爱的真情。 一、学会分享忧与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终归是学生。他们难免有一些天真的想法,有一些单纯的怪异的感受,更有许多自己独特的欢乐与忧愁。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才会与他们产生共鸣。教师在倾听学生谈话或回答时,首先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让自己变成学生,不要摆出一副严肃、庄重的姿态。完全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同喜同乐、同悲同愤。要用平等的眼光注视学生,用平等的心态接纳学生,而不是把他们当成不懂事的学生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在倾听时,还要做出一些积极的反应,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有时可以用各种手势。许多时候要做出一些青春孩子特有的夸张的语气、动作或感情,比如,哇塞地大叫、哈哈的大笑、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把认可、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的感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二、学会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乐意把心里话对你诉说。 少年人的很多烦恼与忧愁,其实在于他们的心情和心情得不到成人的理解。有人把“课堂倾听”贴切地称为“师生的心灵之约”。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师,更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指挥者,而应是学生的朋友,而且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对未来的向往,也了解对教材的、对教师的看法。善于倾听的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们佩服崇拜但可以共同探讨协商的偶像,在生活中是学生可以求助、可以信赖、可以交心的大朋友。教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主动和学生交朋友,积极参与或赞许学生的一些建议、意见。教师要经常有意做个求助者,向学生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让学生深切地感到你真心把他当朋友,你就是他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他就可以向你敞开心扉。在课余和学生单独交谈时,要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可以先和学生拉拉家常,随便聊聊班级和家庭的情况,也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兴趣的浅自问题,如“老师这样讲课,你能适应吗?”“我想组织一次文娱活动,你有什么好建议?”等引导学生把真实想法、看法告诉你,在友善、温情的气氛中,逐渐做深入的交流。学生只有在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时,才愿意对你说心里话。 倾听,并不单纯指声音,倾听心声才是更深的层次。写信,也是倾听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心中许多当面不好讲的话,都可以在信中自然流露。网络聊天、手机聊天,其实也是一种更新的倾听方式。网上交流,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然而亲切,正日益受到年轻教师的重视。师生之间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沟通和解决。 三、学会做个忠实的“听众”,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随时都可以出现学生的反驳、争论,这一切更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全身心地听学生说,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回答问题时,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的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专注的倾听,不轻易批评对方,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有半点不耐烦。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不会武断地制止学生偏题的发言,他会给学生留足表达的时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