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
| 网站首页 | 中心介绍 | 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 |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 民主政治建设 | 文化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 | 浙江现象与浙江精神
| 学者文集 |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 热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
副标题:
作者:刘宝村 文章来源:《理论观察》2009年第1期 点击数:725 更新时间:2009-5-5


简介:





要:新世纪新阶段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当前我们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严重威胁,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就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矛盾存在的客观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高度重视妥善解决矛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妥善处理矛盾的社会机制,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矛盾,社会主义,人民群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新世纪新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新形势要求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
认清矛盾的存在,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确立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有意掩盖矛盾,只能导致矛盾的激化,造成社会发展的高度失衡或畸形,偏离发展所期望的内在目标。我们党科学发展观

的提出,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入分析,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现期。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首先,要认识到现阶段各种矛盾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矛盾存在于事物运动的全过程。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矛盾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改革也是一种利益调整,改革越是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就越是凸显。对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同志精辟概括为“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当前矛盾主要表现为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等趋势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抬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等。对于这些矛盾,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承认社会发展中矛盾的客观存在,又要立足于实际,实现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要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各种矛盾存在的长期性。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以往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完全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就基本完成,这个基本矛盾就不存在了。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一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甚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机构臃肿、职能定位混乱、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都不仅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还存在许多其他社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居民收入分配中

的差距过大问题,党政干部中的贪污腐败问题等等。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会存在、并将长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矛盾存在的长期性,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再次,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妥善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性。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认真对待的时候。在关键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情况下,社会的发展有两种前景,一是执政党和政府保持头脑清醒,采取正确政策妥善处理矛盾,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二是执政党和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着经验教训的。因此,面对关键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采取正确措施妥善解决,争取光明前景,规避黯淡前景。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建立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我国社会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争取社会发展光明前景的重大战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必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我们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多样的一十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不相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中央明确指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这也要求我们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建设必需的社会条件,同时也需要经济建设为自己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协调好各领域、各区域的发展以及各阶层各利益群体要求之间的关系,促进人际和谐、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但追求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要放慢社会发展速度,更不是不要发展。和谐应该是在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是为了消除阻碍发展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关系,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基础,实现又快又

好地发展。离开了发展,也就无所谓和谐。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展能快就不要慢,这是总结我国几十年经验提出的一个正确命题。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协调难以进行,问题也难以解决。像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地区差距问题、群众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都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妥善解决。因此,在当前中国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因为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动摇这个中心。

坚持改革发展的方向,需要坚持生产力标准,要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和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后来他又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但基础仍然是生产力标准,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有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保障。当然,我们要求的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局部地区或少数人的利益。它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和最高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用生产力标准代替社会发展的其它标准。

坚持改革发展的方向,需要坚持社会的综合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局部显现,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造成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是落实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手段。但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规范和制度,涵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涉及国家、集体、个人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的利益。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系统,要实现整体优化,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我国目前的改革,综合性愈来愈强,每一项改革的深入展开及其成效的取得,都需要其他改革的密切配合,任何方面的重大失误都可能带来全局性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坚持综合改革方向,既要合理安排好改革的优先顺序,抓住关键环节大胆突破,同时又要促使各项改革

措施有机衔接、综合配套、相互协调。

坚持改革发展的方向,需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与世界经济市场的良性互动。当前。人类发展正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整个地球在经济、政治、艺术、哲学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日益联为一个整体。生产的协作愈益越出一国或数国的界限而向全球范围扩大。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加强和深化,促使世界经济市场愈益扩大,国际贸易获得空前发展,从而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普遍的交往。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一个全球互动的体系。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经济体制,不仅仅要适应国内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需要适应国际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这样一个时代,开放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适应并充分利用复杂多变的世界市场,既需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社会的规则,同时也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以抵御风险。这要求我们既要拥有一个开放的视野,继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更要结合本国实际,加强制度创新和建设,走出一条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总之,既要正视矛盾,也要善于化解矛盾。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大量的是涉及利益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着服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处理矛盾的根本原则。只有立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内部矛盾也才能得到有效化解,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实现。

三、建立健全妥善处理矛盾的有效机制
面对发展关键期社会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妥善处理矛盾的有效机制。胡锦涛同志对此指出:“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探索和建立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新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实际需要看,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推进发展,离不开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实现对全社会的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加强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要善于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在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动,因此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充分表达。胡锦涛指出,要完善民意表达机制,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矛盾,主要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表达机制。这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只有变“堵”为“疏”,认真倾听各个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他们所反映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保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必须调整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体现社会公平。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消除社会稳定的隐患,有赖于建立完善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必须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的各种基本权利得以实现,各种合法利益得以维护;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保证不同社会成员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面对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纠纷,要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建立信访、司法裁定、行政复议、劳动仲裁等多渠道分流的纠纷调处机制。

第四,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权力是维持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权力运用不当,也是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权力的正当行使,就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我们党对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高度重视,视之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党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先进性建

设,大力惩治腐败,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这都是我们党执好政、用好权、取信于民、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同时,我们党和政府积极支持和发展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信访举报制度等,为有效监督权力运行,惩治和预防腐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五,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救助使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与援助,进而获得恢复与调整的机会,获得激励与动力,有助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使那些在改革进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获益较少或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得到一定的补偿,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不良抵触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机制已初具规模,在保障困难群体生活、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救助对象、救助方式、救助途径等都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在不断提高也对完善权利救助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六,建立积极的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是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需要。突发事件常常出人意料,难以预测,但又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危害性,是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预警应急机制,防止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中央对此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而提出的一个重大举措。要通过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国家和人民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当前我们社会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各种矛盾和问题,已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对此必须客观认识,高度重视,科学解决,以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就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







文章录入:杨蔚琪 责任编辑:杨蔚琪
上一个文章: 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力塑造

下一个文章: 科学发展观与制度创新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科技发展的价…
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与民生幸福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西…
邓小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
科学发展观与制度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
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实践科学发展…




没有推荐文章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