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丁松;吴科强;黄义德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46)012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肥床旱育手栽、毯状苗机插和钵体苗机插3种方式,对杂交籼稻徽两优996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产量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旱育手栽,毯苗机插最低,三者差异均极显著.移栽期早育手栽的群体茎蘖数较多(有分蘖),但最高分蘖期毯苗机插最多,说明后者分蘖期长、最高苗数多,最终毯苗机插的穗数最多.单叶片重和表观运转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单苗干重和群体干物重移栽期由大到小依次为旱育手栽、钵苗机插、毯

苗机插,至抽穗期则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丁松;吴科强;黄义德

【作者单位】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9000;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

限公司,北京100080;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

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 (1)三系法杂交稻的由来: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具体地讲,杂种F1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比双亲优越。杂种优势可分为超亲优势、平均优势和竞争优势。人们常说的杂种优势利用通常是指利用作物的竞争优势。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依靠雄性不育的特性,通过异花授粉的方式来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使用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和雄性不育恢复系(R)来配制杂种一代。由于这种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需要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故称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用此法培育的杂交水稻简称为三系法杂交稻。水稻三系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不育系除了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花粉败育不能自交结实、抽穗吐颈不完全之外,其余性状与保持系基本无异。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获得的不育系种子供来年制种和繁殖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的杂交水稻种子供下季大田生产用;保持系与恢复系的自交种子则可继续作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用。(2)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的历史: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藤板5号产生雄性不育。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以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从洞庭早籼、胜利籼和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并根据花粉败育情况分为无花粉型、败育型和退化型3种。随后进行的遗传和数以千计的测交试验表明:这些材料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找不到能完全保持其不育特性的品种,利用价值不大。1970年11月,李必湖等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了1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次年春季的试验就表明广场矮3784、6044、二九南等品种(系)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的保持能力。经过随后2年全国各育种单位的通力合作,到1972年冬在海南冬繁时就获得了农艺性状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的不育系群体,如珍汕97A和B、二九南1号A和B等。至此,我国第一批野败细胞质不育系宣告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成以后,1973年原广西农学院等单位陆续筛选出IR24、IR26、泰引1号、古154等一批强优恢复系,并选配出汕优2号、南优2号等系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从此,以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实现配套为标志,宣告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3)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首先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雄性不育株,其次是有能把雄性不育株的不育特性传递下去的保持材料,然后通过测交和连续成对回交,完成全部核置换之后就可育成三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同型保持系。 ①雄性不育株的获得:获得原始的雄性不育株,可从大田自然群体中寻找或通过远缘杂交产生。前者如袁隆平早期从胜利籼、洞庭早籼、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发现的C系统不育材料;后者如李必湖等发现并被试验证实由野生稻与栽培稻天然杂交产生的野败雄性不育株;四川农业大学通过地理生态远缘杂交获得的用于培育冈46A等不育系的不育株,湖南杂交水 稻研究中心用于培育印水型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及四川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通过籼粳交获得的用于培育K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这些不育株均为核质互作型不育,比较容易找到保持系,是选育三系雄性不育系不育单株的主要来源。 ②保持材料(B)的选育:保持系的选育可采取测交筛选和人工制保法进行。 测交筛选法:获得雄性不育株后,选用掌握的国内外育成的大量优良品种(系)与之杂交,

水稻育种

水稻育种 名词解释: 籼稻: 粳稻: 水稻感温性:水稻因受温度高低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 水稻感光性: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长短的特性,称为水稻对日长的反应特性 野败型水稻不育系: 光温敏核不育系: 营养品质:主要包括精米中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 稻米加工品质: 稻米外观品质:主要包括整精米的粒型(用长宽比表示)、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指标 垩白:是由于稻谷胚乳的淀粉和蛋白质颗粒在形成时不够密实而所形成 垩白粒率:就是指含有垩白的整精米占供试整精米数量的百分率 垩白大小:是指供试整精米中垩白部分投影面积占整精米总投影面积的平均百分率 垩白度:就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大小的乘积。 蒸煮食用品质:主要包括糊化温度(GT)、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米粒延伸性和香味。 糊化温度:是指米的淀粉粒在热水中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膨胀,丧失其双折射性和结晶性的临界温度,一般以稻米的碱消值(ASV)间接测定糊化温度。 胶稠度:是指米粒糊化后,4.4%米胶在平板上的流淌长度;其反映了米饭的软硬程度 绿色超级稻: 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期:在最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短日照、高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也要经过一个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这个不受短日照、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或“短日高温生长期”。 水稻广亲和性: 中稻: 杂交育种:是通过人工杂交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亲本的优良性状综合到一个个体中,继而从分离的后代群体中,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和比较鉴定,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糯稻: 秥稻: 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即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宜、适于机械化操作)常规水稻:是指遗传特性稳定、当代和后代性状一致的品种,正常情况下可以留种,生产上不需要每年制种的水稻。 系统育种:是指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对原始常规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的单株或单穗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对其后代株系或穗系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花培育种:是指从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的单株经过鉴定、比较和选择育成新品种或品系的育种方法。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双亲的现象。 水稻产量潜力: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稻株在其生育时期内形成稻谷产量的潜在能力。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指一定质量的稻谷经过机器加工后,得到的糙米、精米、整精米占供试稻谷质量的百分率。

水稻育种

1、分子育种包括(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简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概念、优点和主要步骤。 通过检测与分子标记紧密连锁的目标基因,从而选择目标性状的基因型,以培育符合育种目标的技术,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3、比较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的不同 (1)常规育种 表现型选择,受时空因素影响、 基因来源有限、 基因交流限于种内、 少数亚种间 目标性状功能有一定的不明确性、 选择时间长,根据细胞学及测交鉴定基因型,需2-3年 (2)分子育种 基因型选择,不受时空因素影响 基因来源广、基因资源丰富 基因交流不受物种限制 目标基因功能已知、目标性强 选择时间短,可准确快速跟踪后代群体中目标性状的传递 基因可分离、可调控 4、所谓分子育种,指的是在经典遗传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于经典遗传育种方法中,结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筛选,培育优良新品种。 5、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a.可以利用的基因资源大大拓宽。 b.为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崭新的育种途径。 c.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状进行定向变异和定 向选择(如点突变和RNAi技术)。 d.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 6、细胞的全能性:因为细胞核内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所以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生物体的能力 全能性的高低: ①受精卵>配子(如卵细胞)>体细胞 ②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 ③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7、外植体是指用来进行培养的植物体某一部分组织的统称。选择外植体要考虑: ①基因型; ②植物的合适部位; ③考虑它的合适年龄 步骤:取外植体、消毒、接种于培养基上、置于一定条件下培养 8、培养基及其组成: 基本培养基:MS,N6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 能量物质:蔗糖等其他添加物酵母粉、椰子汁、水解乳蛋白、酪蛋白水解物等 9、无性系变异:将遗传上的变异称为无性系变异;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优缺点及成本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9156506.html,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优缺点及成本分析 作者:尹必文曹明龙唐淑菊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2期 摘要 ; ;介绍水稻不同种植方式(手工移栽、抛秧、直播、机插秧)的优点和缺点,并对不同种植方式的成本进行核算,以使种植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栽培习惯进行选择,从而更好地减少成本、提高产量。 关键词 ; ;水稻;种植方式;优点;缺点;成本 中图分类号 ; ;S511 ;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5739(2020)12-0052- 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已从单一的手工移栽发展到目前多种多样的栽植方式,如水栽、旱栽、抛栽、机栽、直播等。不同的种植方式有其区域性、适应性、时代性及优缺点。 1 ; ;手工移栽 21世纪前,手工移栽是主要的水稻栽培方式,也是我国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种植方式, 即在秧田育苗,然后移栽到本田。手工移栽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水稻在本田期生长时间最短,便于上下茬作物种植的时间安排;二是不论地形地势,只要有水,温度适宜,就可以进行水稻栽培;三是水稻株行距可以进行人为调控,其密度可以根据水稻品种的特性进行人工调整;四是水稻生长期杂草生长滞后,量少,除草简单,费用极低[1];五是土壤要进行翻耕,避免土壤板结和盐碱化;六是因手工栽插,根系深,水稻后期不易倒伏;七是产量相对稳定。 正是由于以上优点,水稻手工栽插在我国才有几千年的传统和主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务工潮的掀起,传统的手工栽培逐渐暴露其缺点:一是栽秧用工量大,插秧一般需要劳动力30~45个/hm2,而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在城市务工,劳动力明显不足;二是栽插秧活棵返青较慢,一般要7 d左右,不利于水稻秧苗早生快发;三是因需要单独育苗、大田翻耕、大田移栽,成本明显较大。 2 ; ;抛秧 抛秧是在务工潮掀起、种田用工不足、水稻旱育秧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轻简化水稻栽培方式,即利用旱育秧,在秧苗生长到20 d左右时将其拔起抛撒到本田的一种水稻 栽培方式。抛秧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省工省力,老人和儿童都可以操作;二是免去了拔秧环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 量的影响 摘要:小麦是我国这个农耕大国中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农民都以种植小麦作为自身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在中国,小麦提供了人们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热能与约百分之二十五的蛋白质需要,但在全球却仅超过六分之一的小麦产自中国。又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小麦在生产上往往只关注于热生产,而极少考虑人类对营养和加工质量的要求,从而始终无法适应人类对各种加工目的的需求。随着中国人民饮食结构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对小麦质量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力求探究出最适合小麦生长的最优条件。 关键词:播种方式;小麦;生长;产量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小麦种植时期连阴雨等危害性气候因素时有发生,如果在水稻收获时期遭遇连阴雨,将导致田里积水严重,或者田里泥土含水量超过了饱和含水率,进而导致小麦无法适期机械播种。部分地区还会发生烂根烂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小麦种子品质和小麦出苗效率。尽管晚播和烂根烂种都会导致小麦产出下降,生产效益降低,但是通过调整栽培方式也能够减少损失。 一、小麦产量形成及生理基础 小麦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每粒粒重组成。小麦高产量的生成过程,受群体数量和植株生长发育等情况的共同影响。在小麦或玉米籽粒形成过程中,外源光合产物的形成、运送以及向库中的分配能力是控制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按其产生时期把在小麦叶片上产出的光合产物,又分为了花前与花后的光合产物两个部分:前者主要用作植株结构成长的所需,而其余部分则可临时贮存于茎鞘等植株营养器官中。成熟期的光合产物,则可直接运输到小麦籽粒中,或

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特性研究

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特性研究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种 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特性研究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从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特性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水稻是自交的杂交作物,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因此,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 多样性的研究对于水稻育种来说非常重要。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包括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 1. 形态学 水稻植株的形态学特征包括植株高度、茎秆粗细、叶片大小形状、稻穗长度和 粒型等。不同的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栽培技术等都会导致水稻植株的形态学特征不同。形态学特征的多样性为水稻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 2. 生理学 水稻的生理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病害虫害防治等 方面。不同品种之间的生理特性差异非常显著,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光合作用强度、抗病性等方面。生理学研究为水稻的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生态学 水稻是一种对环境敏感的作物,其生态环境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水田生态环境下水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研究。这些研究将为水稻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4. 分子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是以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遗传变异的科学,它是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前沿领域。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水稻品种进行遗传分析和检测,为水稻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二、水稻种质资源的生理特性 水稻种质资源的生理特性主要包括耐逆性、抗病性、抗虫性、品质特性等多个方面。 1. 耐逆性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逆境胁迫,如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等逆境胁迫。不同水稻品种的耐逆性存在差异,因此,对水稻耐逆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增加产量和优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 抗病性 水稻的病害种类比较多,如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等。不同水稻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通过对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研究,可以为水稻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3. 抗虫性 水稻螟虫、稻飞虱等虫害是水稻主要的危害因素之一。不同水稻品种对虫害的抗性差异较大,因此,对水稻抗虫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4. 品质特性 水稻的品质特性主要包括形态特征、加工特性、营养成分等方面。水稻品质特性的差异对于其食品价值和市场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品质特性研究,可以为提高水稻品质和推广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 种技术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在首先阐明选育目标和研究意义。在分别从杂交亲本选择、育种方法、栽培技术、制种技术和产量表现等方面详细描述了潭 两优39的选育和栽培过程。在总结了潭两优39的特点、应用前景和研究展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和栽培技术,对水稻种植领域有所启发和借鉴意义,有望为提高水稻产量 和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潭两优39、选育、栽培、制种技术、杂交亲本、育种方法、产量表现、特点、应用前景、研究展望. 1. 引言 1.1 选育目标 潭两优39的选育目标是为了培育出一种具有高产、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促进水稻生产 的持续发展。在选育过程中,重点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首先 是产量,希望新品种能够达到较高的单产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其次是抗逆性,包括抗病虫害、抗逆境(干旱、盐碱等)能力,以增加

水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再者是品质,力求稻米外观整齐、米粒饱满、糙米率低、食味好,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潭 两优39的选育目标是打造一种综合性状优良、全面性能稳定的水稻新品种,为水稻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随 着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成 为当前水稻育种研究的重点。而杂交水稻作为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稻杂交育种中,选育出适合不同地区的优质水稻品种,是提 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潭两优39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系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这一新组合,旨在探索更适合各地栽培的 优质水稻品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通过对潭两优39的选育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对其栽培与制种技术进行探讨,可以为水稻生产 提供更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我国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粮食安 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 2.1 杂交亲本选择

栽植密度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栽植密度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周宁宁;阿什日轨;周林;冯婷煜;黄正;张琪;张荣萍;马鹏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2(45)6 【摘要】为探讨四川丘陵稻区不同栽植密度两系和三系杂交稻产量的变化规律,以8个两系杂交稻品种和8个三系杂交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栽植密度(M1:37 cm×30 cm,M2:37 cm×20 cm,M3:37 cm×15 cm,M4:37 cm×12 cm)为主因素,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为副因素,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杂交稻成穗率和产量。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处理下,两系和三系杂交稻最高茎蘖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分蘖成穗率则随密度的增加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两系杂交稻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三系杂交稻产量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在M3处理下最高,在相同密度处理下,两系品种最高茎蘖数比三系品种显著增加10.11%~32.06%,两系品种分蘖成穗率比三系品种增加0.59%~4.38%。两系品种产量比三系品种增加0.52%~6.9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有效穗数是影响两系和三系杂交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两系杂交稻品种在栽植密度为M4处理下产量最高,三系杂交稻品种在 M3处理下产量最高。 【总页数】9页(P99-107) 【作者】周宁宁;阿什日轨;周林;冯婷煜;黄正;张琪;张荣萍;马鹏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杂交稻产量性状对栽植密度反应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2.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3.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泸香615碾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4.杂交稻密肥技术研究Ⅲ.栽植密度的产量效应 5.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栽插密度与规格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影响

栽插密度与规格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影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栽插密度和规格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针对泰优058这一具体品种。通过开展本次研究,可以为种植 泰优058提供科学依据和种植技术指导,为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粮食 安全做出贡献。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深入探究栽插密度和规格对 泰优058产量的影响机制,为种植者提供规范的种植技术建议,为农 业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栽插密度和规格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水稻产量做出科学的栽培建议。具体目的包括: 1. 确定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影响,找出最适宜的密度范围,实现最佳产量; 2. 探讨不同规格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影响,找出最适宜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产量; 3. 分析栽插密度与规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影响机制,为优化栽培管理提供依据; 4. 综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全面了解影响杂交水稻产量的因素,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背景;

5.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和方法,进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从而得 出科学的结论和建议,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2. 正文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插密度是影响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栽 插密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水稻植株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养分利用效率。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栽插密度可以提高每单位面积的 产量,但密度过高也会造成植株之间养分和空间竞争过于激烈,从而 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实验结果显示,当栽插密度较低时,水稻植株之间有较大的生长 空间,根系和叶面积能够充分发育,利用养分较为充分,产量相对较高。而当栽插密度增加时,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利用效率下降,导致产量逐渐降低。在选择栽插密度时,需根据具体的生长环境和品 种特性来确定最适宜的密度水平。 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选择适 宜的栽插密度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实际生产中,农民 需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确定最 佳的栽插密度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稻的生长潜力,实现高产 稳产的目标。 2.2 不同规格对杂交水稻泰优058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主要粮食。水稻的栽培方式有很多种,而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传统的稻田栽培方式 传统的稻田栽培方式指的是在池塘或低洼的地形上开垦田地,将水灌入田里种植水稻。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水的量和质量,使水稻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稻田栽培方式适合气候多雨和水资源充足的地方。 然而稻田栽培方式要求较高的水源和耕种技术,因此无法在干旱的地区和缺水的地区广泛推广。同时,稻田栽培方式也存在着劳力成本高、田地占用面积大的问题,限制了其生产能力的发挥。 二、现代的机械化栽培方式 现代的机械化栽培方式是通过机械和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稻田栽培方式升级,在通常的平地上机械化种植水稻,其中使用了农机、化肥、农药等辅助工具。相较于传统的稻田栽培方式,机械化栽培方式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对田地和水源的依赖。 然而,现代的机械化栽培方式也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机械化栽培方式需要大量投入农机、化肥、农药等辅助工具,这些都是生产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这些辅助工具也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水稻土穴直播栽培方式 水稻土穴直播栽培方式是将水稻直接播种在穴洞中,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人工和化肥的投入。

据研究发现,水稻土穴直播栽培方式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并且不会 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同时,这种栽培方式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量,适用于干旱、缺水的地区。 四、水稻精准栽培方式 水稻精准栽培方式是使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对水稻进行精准的栽培和管理。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大幅降低对水、土壤和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稻的生产潜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总而言之,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不同的影响。用稻田栽培方 式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种植水稻可以获得高产量和优质的水稻;在干旱的地区可以使用水稻土穴直播栽培方式,较少对水资源和环境的需求;通过机械化栽培方式,可以节省人工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需要注意防止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未来发展水稻栽培方式时,应依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的最佳栽培方式,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方式众多,栽培方式的差异会对生育期和产 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传统耕作、连作、轮作、有机栽培和控制灌溉等几个方面,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一、传统耕作 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多采用传统耕作,即在秋季犁耕,旱田春耕、播种,经过苗期、 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最后收割。虽然较为传统,但是由于传统耕 作方式没有发展出科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其施肥不均、田间管理不规范、病虫害防治 能力差等问题,使得生育期和产量均受到影响。 二、连作 连作指不断种植同一植物在同一土壤上,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土壤酸碱度的改变以及 对于水分、氮磷钾等养分的消耗与平衡失衡。对水稻生长而言,其会抑制根系的发展、激 发病原菌的增殖,同时降低了土壤肥力效益,因此是不利的种植方式。 由于连作会大幅降低水稻的产量,建议可采用轮作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或是进行松土、控制土壤酸碱度的方式,以提升产量。 三、轮作 轮作是种植方式的一种,指的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作物交替种植以最大程度利 用土壤的营养,从而达到瓜果蔬菜的优质生产目标。对于水稻而言,采用轮作方式能够改 善土壤质量,恢复土壤持水能力,增加土壤养分,使水稻能够发挥出更好的品质和产量。 四、有机栽培 有机栽培方式是在无化肥和化学农药的基础之上,采用生物有机肥料、物理防治病虫 害等方式来保障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能够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有机栽培能够增加土壤 有机质,使土壤更适合水稻的生长,提高土壤呈碱性,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因此对于水稻 生长的积极影响很大。但是,这种种植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增加了生 产成本。 五、控制灌溉 控制灌溉是指科学理性地进行耗水定量的灌溉方式,使土壤木质素和细粒土颗粒避免 结皮,保持土壤的湿度,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但是,由于限制水分导致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的程度要适度,否则会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夭折。

杂交水稻繁种制种技术

实验十三杂交水稻繁种制种技术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环节。 2.初步掌握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技术和方法 二、内容说明 杂种优势利用在自花授粉作物中以杂交水稻的选育推广最为突出,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三系法杂交稻。②两系法杂交稻。③化杀法杂交稻。目前主要应用推广的是“三系法”杂交稻繁殖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三系法”是指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 优良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不育度和不育株率达100%,其雄性不育性不因多代繁殖和温度等环境影响而出现自交结实;可恢复性好,配合力强,较易配组出强优势组合;花器发达,开花习性好,表现开颖角度大,持续时间长,柱头大而外露率高;穗不包颈或包颈轻等。 保持系实质上是不育系的同核异质类型。保持系除雄性可育外,其他性状均与不育系十分相似。优良的保持系应具有良好的保持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和较好的丰产性,性状整齐一致,花药发达,花粉量多。 优良恢复系应具有如下特点:恢复性能强,与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结实率高,性状稳定,配合力好;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抗逆性较强和稻米品质优良;开花习性良好,花期长,花时不过早,花粉量多。目前对三系杂交稻的恢复系选育有测交筛选和杂交选育以及辐射诱变等方法。 “三系法”制种就是在一定隔离区内,将不育系与保持系相间种植,让保持系给不育系授粉,即繁殖得到雄性不育系;在另一隔离区内,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即得到可供生产上使用的杂交一代种子(F1)。为保持F1代杂种优势,必须年年制种。保持系和恢复系可分别设隔离区繁殖。也可在上述两个隔离区内通过自交繁殖自身种子。 杂交水稻“三系”制种在开花时,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籼型杂交稻开花一般在日平均气温24~28℃,开花时气温28~32℃,相对湿度70~80%,昼夜温差10℃左右,日照充足,有微风的条件下,开花正常,异交结实率高。当日最高温度高于35℃,最低温度低于24℃,或日平均温度低于22℃,开花时穗层气温26℃以下,昼夜温差过大,田间相对湿度低于65%或高于90%,对开花、散粉和异交结实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粳型杂交稻“三系”适宜的日平均气温为26~31℃,低于20℃不开花,在20~23.9℃则很少开花。

不同播种期对杂交稻产量及生育期影响的研究

不同播种期对杂交稻产量及生育期影响的研究 作者:华育坚邹华金吴昊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20期 摘要:通过分析播种试验来对不同播种期气候生态因素对杂交稻产量以及生育期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江西抚州稻区,杂交稻播种时期适应性比较强的时期是5月20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升,也可以在一些区域当中适当的进行推迟。在适当的时期开展播种工作,既可以将苗期的低温规避掉,也可以让大雨的危害得到有效地处理,在此基础上可以让抽穗期当中高温伤害以及寒露风的危害得到有效地控制,在此背景下产量以及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 关键词:播种期;杂交稻;产量;生育期;影响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010 在以往几年当中,江西抚州稻区生产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有些时候会出现高温热伤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会对稻米质量以及结实率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稻米的产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一季稻、中稻品种特性难以得到清晰的认识,杂交稻的生育特性也难以得到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播种期安排自然不是十分科学合理。因为水稻处于抽穗扬花时期的情况下,假如说遭遇到日平均温度30℃以上,或者是连续3d以上温度超过35℃的话,就会对花粉管伸长以及散粉造成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授精难以正常完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衍生出来空穗以及米质降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想要对杂交水稻的质量做出保证,自然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在本次实验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施行分期播种措施,将自然生态条件作为出发点,研究杂交稻抽穗灌浆时期当中,气候生态因子对杂交稻产量以及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于可以在此基础上找寻出来适应性比较强的播种期和抽穗期,为日后江西抚州稻区杂交稻产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播种期对杂交稻稻米质量造成的影响 一季杂交稻试验品种为“荃优丝苗”,由4月30日—6月9日,在播种期推迟的情况下,糙米率、精米率以及整体精米率呈现出来一种逐步提升的态势,垩白度以及垩白粒呈现出来整体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反,如果一季杂交稻播种的时间比较早的话,抽穗期到成熟阶段之间会遭遇到高温天气,因此会让灌浆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也会让灌浆的持续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会对籽粒的充实性造成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以及整体精米率自然呈现出来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 稻米品质受到灌浆结实期气候生态因素的影响,在对杂交稻米质及气候因素进行分析,日平均温度因素影响到的是整体精米率,会对垩白粒率以及精米率造成一定影响。日最高温度一

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探讨

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探讨 水稻是人类主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的农耕历史中,水稻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农民的生计所在,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种植密度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应当注意选择适合的种植密度。 一、种植密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水稻的种植密度会影响水稻植株的形态、数量、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种植密度 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种植密度过高会增加水稻株间竞争,从而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和通风透光,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同时,水稻吸光面积较小,密度过高时,方便透光的面积会变小,以及株际空气湿度过高或无风时,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当种植密度过低时,水稻植株之间的竞争减少,会使得水稻生长的比较稀松,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因此,在种植水稻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质、品种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 二、种植密度对水稻的产量的影响 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水稻的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密度过低和过高两个条件下,产量均会下降,只有适度的种植密度才能使水稻产量最大化。 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种植密度增加时,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吸光量也随之 增加,而单株耕种面积减小,水稻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利用效率也随着提高,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因此,在选择水稻种植密度时,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水质、气候等条件,结合 水稻品种特性和种植方式,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以实现最大化的产量和品质。

三、如何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 在选择水稻种植密度时,要事先了解水稻品种的特性。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的要求不同,要选择适合特定品种的种植密度,以实现最佳生长效果。 同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水质、土壤等因素,为水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来调整种植密度,如在富水田要比在旱田种植水稻密度更大,或在铵态氮肥较多时可以适当增加水稻种植密度等。 总之,选择适当的水稻种植密度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应该根据不同的种植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以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栽培模式对不同熟期杂交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栽培模式对不同熟期杂交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孔学梅王俊吴非陈泉根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0期 摘要研究抛秧和手栽2种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栽培方式的不同熟期杂交晚稻全生育期的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期的长短不同,株高、穗长、千粒重、穗颖花数早熟组合显著低于迟熟组合,但实际产量抛秧的早熟品种极显著高于手插的迟熟品种。说明晚稻利用早熟组合采用抛秧栽培技术,只要抛足434孔塑盘秧825~900盘/hm2 2粒谷苗,完全可以达到晚稻中迟熟品种的产量水平。 关键词栽培模式;不同熟期组合;杂交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013-02 为探索晚稻抛秧大面积推广的可行性,实现高产的合理密度生产水平,按照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的部署要求,2011年以杂交水稻中迟熟组合天优华占和早熟组合株两优1号为材料, 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1年在抚州市临川区腾桥镇皇溪村某农户的责任田中进行,土壤类型为中潴灰潮沙泥田,肥力中等偏上,前作为早稻。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杂交水稻中熟偏迟组合天优华占,早熟组合株两优1号。供试肥料为贵化产45%复合肥(15-15-15)、尿素(纯N 46%)、氯化钾(K2O 60%)。 1.3 试验设计 采用抛秧与手插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抛秧(A1)品种为早熟组合株两优1号,设2个基本苗(a)水平,即a1为抛434孔塑盘秧900盘/hm2,a2为抛434孔塑盘秧825盘/hm2, 2个水平每孔均为2粒谷苗;手插(A2)品种为中迟熟组合天优华占,设4个基本苗(b)水平,即b1为16.50 cm×23.31 cm 1粒谷苗,b2为16.50 cm×23.31 cm 2粒谷苗,b3为20.00 cm×23.31 cm 1粒谷苗,b4为20.00 cm×23.31 cm 2粒谷苗。小区面积46.206 m2(9.000 m×5.134 m),3次重复,小区间以40 cm分格行隔开,四周设保护行[1-2]。

超高产水稻新品种浙优21不同肥力、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试验

超高产水稻新品种浙优21不同肥力、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试验 2021年,我们在建瓯市水源乡示范推广超高产水稻新品种浙优21工作中,感觉该品种在不同肥力田块种植生育期和产量有明显不同,而且生育期会随播种时间而显著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肥力和播种时间对浙优21产量的影响,2022年5月,我们选择在建瓯市水源乡三个肥力不同的地块,从5月11日开始到6月20日,每隔10天播种1期,以中间点5月31日播种的甬优1540为对照,共分6期,不同地块每期种植66.7㎡。采取相同施肥和管理,并登记好播种时间、始穗时间、齐穗时间、成熟时间,成熟后单独收获,晒干称重做好记录。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为进一步指导该品种扩大推广面积,提高单位粮食产量和收益,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选择在建瓯市水源乡交通、管理和排灌方便的大户洋、吴墩楼下洋、水源门下洋三个肥力不同的地块。其中大户洋点1000.5㎡,是2018年农改田,属沙壤土,2021年种植水稻,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吴墩楼下洋点800.4㎡,属红

壤土,2021年种植玉米,肥力中等;水源门下洋点930.6㎡,属黑壤土,2021年种植早芋,肥力高。 1.2试验品种 试验水稻品种浙优21,由福建华迪农业科学研发中心提供。对照水稻品种为甬优1540,当地优势推广水稻品种,由 建瓯市水源乡绿农农资店提供。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6个处理,处理1(CK):5月31日播种;处理2:5月11日播种;处理3:5月21日播种;处理4:5月31日播种;处理5:6月10日播种;处理6:6月20日播种。 选取三个不同土壤肥力的地点,一次重复,Ⅰ为土壤肥力相 对较差的大户洋点,Ⅱ为肥力高水源门下洋点,Ⅲ为肥力中 等的吴墩楼下洋点。 1.4试验小区 每个点取田正中面积400.2㎡,划分成长37m,宽1.8m,相同的6块,每块地面积66.7㎡,含中间工作沟0.33m,不 同地块每期种植66.7㎡。 1.5试验方法

不同栽培模式对华南双季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栽培模式对华南双季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潘俊峰;钟旭华;黄农荣;刘彦卓;田卡;梁开明;彭碧琳;傅友强;胡香玉 【摘要】为探讨氮肥运筹和栽插规格等栽培管理措施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 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粤杂889为材料,设置6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氮肥(N0),前 期重施氮肥的农民习惯栽培(FP,N肥200 kg?hm-2,栽插规格20.0 cm×23.3 cm),氮肥后移与不同栽插规格组成的4种栽培模式(简称优化模式),即高产高效1(M1,N 肥180 kg?hm-2,氮肥后移,20.0 cm×20.0 cm)、高产高效2(M2,N肥200 kg?hm-2,氮肥后移,30.0 cm×13.3 cm,宽行窄株)、高产高效3(M3,N肥180 kg?hm-2,氮肥后移,25.0 cm×13.3 cm,宽行窄株)和高产高效4(M4,N肥220 kg?hm-2,氮肥后移,30.0 cm×13.3 cm,宽行窄株),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特点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M1、M2、M3和M4栽培模式,2011年较FP分别增产16.7%、20.5%、18.3%和24.1%,2012年较FP模式分别增产6.3%、16.0%、22.9%和12.8%.与M1相比,M2、M3和M4增产1.3%~15.6%.两年中,M1、 M2、M3和M4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比FP提高 65.2%~82.4%、55.6%~88.1%和7.9%~33.9%,差异显著.优化模式产量的 提高主要与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结实率的增加密切相关;4种优化管理模式的平均增 产量分别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穗分化始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果 表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氮肥用量和栽插规格综合措施具有进一步提高 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潜力. 【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9(031)0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