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对新生儿心理护理的几点方法

浅谈对新生儿心理护理的几点方法

浅谈对新生儿心理护理的几点方法
浅谈对新生儿心理护理的几点方法

浅谈对新生儿心理护理的几点方法

目的对新生儿做好心理护理,能使新生儿情绪稳定,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对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是以后婴儿性格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方法使新生儿与母亲早期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进行抚触;用温柔的语言和新生儿说话、对他(她)微笑,放柔和的音乐给他(她)听。结果无论白天或夜间,新生儿只要是无疾病原因啼哭不止时,立即给予心理护理很快就会安静下来。结论对新生儿进行心理护理,能使婴儿情绪安定,心情愉悦。对产妇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帮助,能使产妇很好地护理自己的宝宝,建立母子感情,对母婴都有益。

标签:浅谈;新生儿;心理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2月,随机抽取产科男女新生儿500例,进行了心理护理,现介绍如下。

1.1新生儿与母亲早期皮肤接触新生儿刚出生后,对外界不适应,感到恐惧而啼哭不止,待把产妇安置好后,立即把新生儿抱到母亲怀里,使新生儿的胸腹紧贴母亲的胸腹,进行皮肤接触,当他听到母亲的心跳声或闻到母亲的体味后就会立即停止啼哭。同样,出生后数天的新生儿在正常情况下,有时也会哭闹不止,这时只要让他的母亲抱一抱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因为在母亲身边他有了安全感。喂奶以后,应教产妇把新生儿竖起抱着,让新生儿趴在母亲的左肩部,并轻轻拍拍他的背,让吃进胃里的空气排除,同时让新生儿耳朵尽量贴近妈妈左侧胸部,使之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声,与在母亲肚子里听到的心跳声一样,新生儿会感到安全,心理得到安慰。新生儿与母亲皮肤接触的机会,有助于母婴间的情感联系,对新生儿建立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1]。

1.2对新生儿进行抚触给新生儿沐浴时,常会看到新生儿的小手紧紧抓住护士的衣袖不放,并大声啼哭,此时只要用温柔的语言和他说话,并用手轻轻抚摸他的躯干和四肢,新生儿会很快安静下来,并松开小手,睁开眼睛看周围。这时护士握住新生儿的双手,再把他(她)慢慢放入水里,新生儿就会感到安全舒适而不再哭闹。当第一次给新生儿换尿布时,他(她)也会吓得放声大哭,脚蹬手抓很害怕的样子,此时让其母亲或父亲握住新生儿的双手,用温柔的语言的和新生儿说话,并轻轻抚摸其小脸及胸腹部皮肤,他(她)感到安全了,就会停止啼哭。这种皮肤的抚摸,对新生儿是一个极大的安慰,新生儿会对母亲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平时要教产妇给予新生儿周到的护理,如按时喂奶,按时换尿布,根据天气变化注意保暖,使新生儿获得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经常处于舒适状态,使他有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情绪的反应,有利于促使新生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

1.3用温柔的语言和新生儿说话并对他微笑新生儿吃饱后多数入睡,也有些新生儿吃饱后,睁开眼睛注视周围,此时要告诉其父母放柔和的音乐给孩子听,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定心理量表.doc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定心理量表(NBNA)及操作指导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1.对光的习惯形成:在睡眠状态下,重复用手电筒照射新生儿的眼睛,最多12次,观察和记录反应开始、减弱甚至消失的照射次数。 1)≥11次2)7~10次3)≤6次 2.对格格声的习惯形成:新生儿处于睡眠状态,距其15~20厘米处,短暂而响亮地摇格格声红塑料盒,最多重复12次。 1)≥11次2)7~10次3)≤6次 3.非生物性听定向反应(对格格声反应):在安静觉醒状态下重复用柔和的格格声在新生儿视线外(约10厘米处)连续轻轻地给予刺激,观察其头和眼睛转向声源的能力。 1)头和眼睛不能转向格格声2)转向格格声,但转动<60°3)转向格格声≥60° 4.生物性视和听定向反应(对说话的人脸反应):在安静觉醒状态下,检查者和新生儿面对面,相距20厘米,用柔和而高调的声音说话,从新生儿的中线位慢慢向左右两侧移动,移动时连续发声,观察新生儿头和眼球追随检查者的脸和声音移动方向的能力。 1)头和眼睛不能转向说话声2)转向说话声,但转动<60°3)转向说话声≥60° 5.非生物性视定向反应(对红球的反应):检查者手持红球面对新生儿,相距20厘米。 1)≥11次2)7~10次3)≤6次 6.安慰:是指哭闹的新生儿对外界安慰的反应。 1)哭闹经安慰不能停止,即使抱在怀里也无济于事 2)哭闹停止非常困难3)安慰后较易停止哭闹 7.围巾征:一手托住新生儿的颈部和头部使其保持正中位,半卧位姿势,将新生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的关系。 1)上肢环绕颈部2)新生儿肘部略过中线3)肘部未达中线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①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②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③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④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和健康,情绪和疾病的相互关系,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的情绪活动和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体内的各个脏器和内分泌腺都是直接受大脑和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良好的情绪,有利与保持内分泌的平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和增进机体抵抗力的主要条件[1]。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感情比较脆弱,特别婴幼儿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善于观察,及时找出患儿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

婴幼儿安全感形成过程详解

婴幼儿安全感形成过程详解 婴幼儿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体可以分为0-90天、90天-36个月、4-5岁三个阶段来谈,保证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充分的心理营养,这样的孩子未来的发展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我能活下去吗(0-90天) 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想想我们的“小可怜”,它想喝水,但自己不能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他头都不能抬一下,甚至连笑也不会;他不好看,五官不突出,头发只有几根,头大脚小身子短;他不能表达自己,也不能听懂别人;他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如果没有人管他,他将毫无疑问的死去,会有人能“受得了他”,能毫不厌烦的悉心照料他以便帮他活下去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活下去。 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不需多言,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其一,被无条件的接纳;其二,被看成最重要的,至少在这九十天里。 正常来讲,这些是不成问题的,孩子们在盼望中出生,一个大家庭都会围着小宝宝转,而作为“主角”的妈妈则会像热恋中的男女那样自然的分泌苯体胺,看着自己的骨肉怎么爱也不够,逢人显摆小宝宝的照片,尽管在别人眼里新生儿一点也不好看。当然,妈妈还会自然的分泌乳汁,不同时段的乳汁营养成分不一样,完全和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相匹配。 但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境况,生活并不总是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的。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母亲是否能够尽职。 其一,孩子降生时,年轻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在物质收入和社会认可方面都处于挣扎奋斗期,而孩子占用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自然会引发冲突; 其二,年轻的父母大约在结婚后一两年内生下宝宝,一两年的时间常常不足以让夫妻有比较好的融合,学会彼此相处,夫妻关系的不通顺,会大大影响母亲的情绪; 其三,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是一个角色突变,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对这样的转变有所准

幼儿临床心理护理策略

幼儿临床心理护理策略 摘要幼儿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小儿处在机体生长发育中,各个器官功能都处于一种尚未成熟的状态,患病后可干扰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对于治疗效果,早日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临床;心理;护理 1 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住院心理压力分析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将生病住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想在一起。根据皮亚杰(Jean?Piager)的发展理论,儿童到了7岁左右,对抽象事物才能慢慢地了解。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2~7岁的幼儿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具体现象。他们无法从现象中找出原因,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况,而不能说出过去及未来如何。 1.1 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先天性患儿毕竟占少数,很多患儿都是因为意外造成的创伤,比如烫伤、烧伤类的患儿,他们要承受比其他患者更多的身体上的伤痛。 1.2住院限制了自由住院治疗限制了患儿的很多自由,比如:抽血前不能进食,因输液而不能下地自由活动,身体遭受创伤不能乱动等,这些问题使患儿丧失了住院前的自由。再加上各种治疗(如抽血、打针、吸痰等)对患儿的威胁,使患儿产生恐惧。幼儿天性好动,限制了他们活动的自由,他们会对住院产生莫名的恐惧,有些患儿出院后,死也不肯再进医院,就是一个证明。 1.3 对疾病的认识有限而产生情绪反应儿童因本身认识能力不足,或因身体不适而产生情绪反应,有可能将疾病与惩罚联想在一起而导致焦虑、恐惧。甚至因不当的幻想而失眠、作恶梦,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1.4 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随着疾病及治疗的进展,接履而来的是身体外观的变化,如插入体内的各种管道。药物副作用所造成的脱发、满月脸、水牛背等,甚至身体某系统功能丧失或某部位丧失知觉,均使患儿产生害怕及焦虑的情绪。 1.5 陌生环境及对其缺乏安全感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住院需要与亲人、朋友分开,原有的舒适及稳定被不安全感及害怕所取代。奇怪的病床、推车及各式各样取代了家中熟悉的环境。各种器械声、吵杂声、消毒水的异味等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在经历分离性焦虑(详见本节有关内容)和不安的同时,还需承受陌生医护人员所施予的各种强迫性检查及治疗。如此急剧的环境改变,患儿必须经过努力才能适应。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4-03-03T15:18:26.03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金灵萍 [导读] 儿童不易懂得医疗技术的高低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看得出医护人员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服务态度的优劣是护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 金灵萍 温岭市城南镇卫生院(浙江温岭317515 ) [中图分类号]R1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12-93-01 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前,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儿童在预防接种时,由于环境改变及对疼痛的恐惧,多表现为胆怯害羞、执拗或过分放纵,甚至有拒绝反应和硬性反抗等心理及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为了获得儿童的配合,我们除了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针对儿童注射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环境的布置力求符合儿童特点 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尤其重要,儿童是以直观表象来认识事物,对外观因素的敏感性比成年人高,接种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能够让儿童看懂、听懂,提高儿童的认识,设置有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各室应保持通风、空气清新,尤其冬、夏季要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这都可以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 2 与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儿童不易懂得医疗技术的高低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看得出医护人员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服务态度的优劣是护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所以我们护士从与儿童接触开始就尽一切可能给其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对他们的提问,不满足于简单的哄逗,要回答的既认真又轻松,以取得儿童的信任,叫名字尽量像家人那样称呼他们的乳名或爱称,不指责他们的缺点,对配合良好和勇敢的儿童,给予不失时机的鼓励和赞扬,对年幼儿我们主动亲近、爱抚,使他们对医务人员产生亲切感。有一位3岁小男孩,第一次来我科接种乙脑疫苗,我科一位护士像母亲一样亲他、疼爱他,后来这小男孩只要来接种,就指定要这位护士,并称这位护士是漂亮阿姨,说漂亮阿姨打针不痛,其实这位护士长相、打针技术都是一般,但这小男孩多年来就认准这位护士。 3 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3.1 婴幼儿期 从接触开始就以微笑、抚摸、闲聊、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他们开心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接种。 3.2 学龄前期 先与他们亲切闲聊,称赞长得漂亮、穿得好看,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 3.3 学龄期 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计划免疫知识、预防接种的好处等,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尽可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威吓及强制手段,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4 体会 不同年龄小儿注射前心理反应是恐惧、迷惑不解,不乐意接受预防接种,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心理护理,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动范围广、卫生条件差有关。 参考文献: [1]杨金凤, 张永霞.聊城市东昌区101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3):271-272. [2]张欣, 闫惠平,黄春,等.70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和临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2-874. [3]王健, 刘晓青,潘欢弘,等.手足口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概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6):22-24. [4]王彦霞, 孙建伟,郭万坤.2005—2007年河南省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4):241-243.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临床实践卫生职业教育关键词:儿科整体护理;患儿家长;心理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02-0150-02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 儿科的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5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心理护理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 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对其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可能达到相反的结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更好地开展对患儿的护理,希望通过家长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患儿,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患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心理倾向可以转变为儿童的心理倾向,如不让某护士阿姨打针等。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上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 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得家长有一些患儿所没有的心理表现,例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探讨患儿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的护理体会。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和紧张 1.1.1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复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治的病床接受治疗等。 1.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1.3怀疑和不信任 1.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 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因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歉疚感。于是对孩子患病期间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对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的行为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刘淑珍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Vol.312013No.2 150--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近年对婴儿心理展开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充分显示和证明了这一点。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婴儿生理的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二三十年来,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其机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已重达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只占成人体重的5%)。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6个月时已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体重;24个月时增加到1 050~1 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这些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阶段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与大脑皮质面积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头围也存在类似的发展变化。刚出生时头围已达34厘米左右(约达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时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52厘米。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小(小于32厘米或3岁后仍小于45厘米,又称小头畸形),则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智力发育易出现障碍(陈伯荣,2001)。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大(超过37厘米,又称巨头畸形),则表明婴儿患有脑积水或区脑畸形等脑部病变,必须尽快检查治疗。当然,有个别婴儿头围过大或过小纯粹是由体重过大或过小引起,而不存在其他病因(杨约约、王平,2006;梁娟、王艳萍,2002)。 (2)大脑皮质:胎儿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脑岛已被邻近脑叶掩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武威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何婧 学号:1413010415 指导老师:王菲 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 教学系:护理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7 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12 5护理措施13 致谢14 主要参考文献15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关键词: 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哺乳期的心理护理

哺乳期的心理护理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1-2-11 来源:网络大多数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在分娩后的头几天,因分娩时的疼痛与疲劳尚未完全恢复,下奶少或晚,再加上新生儿体重下降,往往会使产妇出现烦躁、紧张、焦虑的心情,怀疑自己有无产生足够奶水的能力,怀疑自己能否承担哺育婴儿的任务,这时,护理人员应负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抓住乳母的情感变化,多给她们鼓励与支持,并尽早向她们讲解母乳喂养的一些常见问题,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使母乳喂养取得成功有一良好开端。 1 哺乳期护理 (1)来奶需几天时间,母亲一定要耐心等待,分娩后头几天所谓“空乳房”并不意味乳房内一点奶水也没有。(2)婴儿是伴随着水、葡萄糖和脂肪储存而诞生的,头几天少量的初乳是能够满足婴儿需要的。(3)头几天婴儿体重下降是正常生理现象,只要坚持有效频繁吸吮,婴儿体重会很快恢复,恢复所需时间存在很大差异,足月儿平均10天可恢复,体重下降不应超过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则需14~21天基本恢复,体重下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5%。(4)早期频繁吸吮有助于早下奶,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出血,让婴儿吸吮到营养和免疫价值极高的初乳,促胎粪排出。 2 心理护理

(1)母亲紧张焦虑的心情会阻碍排乳反射,推迟来奶,母亲应该愉悦拥抱和抚摸婴儿,通过目光和肌肤接触增进母婴情感交融,促进下奶和婴儿情绪稳定。(2)新生儿生活往往缺乏规律性,母亲应尽量地与自己婴儿同步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疲劳并促进下奶。(3)提醒母亲人工喂养的缺点,使其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产生充足的奶水。(4)产妇的心理护理,应从产前开始,应让孕妇做好母乳喂养的心理准备,相信自己的奶水能够满足婴儿需要,排除哺乳影响形体美的想法,不要轻信不利于母乳喂养的传言,丈夫和家人的语言和行动的支持,可以防止不良心理的产生。 同时医务人员要给予缺乳产妇及其家属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健康 宣教,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成功。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圣才出品】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2.1 复习笔记 新生儿期(0~1个月),是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生理上能否适应新环境的矛盾。个体最初的心理活动,就是在这个生理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1.出生前 婴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由母体代劳,很少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只有当母亲运动时,或者母亲生理上或情绪上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偶然传来一些特别大的声音刺激时,才对他产生一些影响。 2.出生后 出生后,新生儿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生意味着寄居生活的结束,新生儿必须依靠自己的生理活动来维持生命。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软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突出特点,但是他们生长发育非常迅速。我们仅从与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方面来看。 1.身体特点

(1)体型 新生儿的体型很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头约占整个身高的1/4(成人为1/8),腿约占1/3(成人占1/2)。这种体型决定了新生儿不便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才逐渐协调起来(如图2-1所示)。 (2)身高 儿童出生时身高约为50厘米,体重约3~3.5公斤。出生后几天,体重略有减轻,第二周开始恢复,以后体重会迅速增长。 图2-1 体型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3)皮肤 新生儿的皮肤常呈红色,比较细嫩,很容易受损伤,而且有些皱,随着肌肉的丰满,皱纹很快消失,皮肤也逐渐变白。新生儿的皮肤比较细嫩,很容易受损伤。 (4)骨骼 新生儿的骨骼非常软弱,构造与成人不同,所含无机盐少、水分多、血管丰富,所以弹性较强,硬度不足,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很难支持身体做动作,甚至支撑不住头的重量。当然,这与新生儿肌肉柔弱无力也有直接的关系。 (5)内脏器官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及观察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及观察 心理学家认为胎儿在子宫内就能对外界响亮的杂音做出反应,从而出现了胎教;沙士顿认为,“出生前三个月是智力发展的绝对零点。”而另一些人根据巴甫洛夫学说把条件反射的形成作为心理发展的指标认为胎儿离母体后就有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出现。所以,新生儿降生即具有心理现象,这一事实是众所公认的,只有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才能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下面谈谈对新生儿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及体会。 1 母子相依 新生儿刚从母体娩出时,外界的声、光、冷、热等各种刺激全都集中来到他们周围,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突发如此大的变化,使得他们茫然失措。此时,他们需要听听母亲心脏博动的节奏,母亲说话的声音,嗅嗅母亲身上的气味,只有母亲在他皮肤上轻轻的抚摸、亲吻,以及母亲温馨的爱和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才有在新世界生存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后,他们情绪才会愉快,睡眠才会安稳,一切生理心理也才会健康地发育和发展。 2 抚触疗法 心理学者达维多认为,在所有的非语言交流中,触觉沟通在感官的发展中可能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早被使用的,抚触对身体的好处,来自于副交感神经对触觉的反应。具体方法为正规国际标准按摩法及改良的捏脊法,实施抚触的新生儿,他们表现为安静、顺从、愉快的情绪。 最早开展抚触疗法的上海儿研所研究发现:抚触可以使迷走神经紧张增加。尤其是捏脊,可以使胃泌素增加,从而提高婴儿的食欲,增加其热卡摄入,为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热量。 抚触可以改善婴儿的情绪,增强其愉悦感,可以使婴儿体内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清素分泌增加,使婴儿神经系统稳定,容易照管。 抚触可以使亲代的爱直接传递给子代,使两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密切,婴儿在欢愉的心境中,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增强,同时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婴儿心理的健康成长,使婴儿成为生理、心理均健康,对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社会之人。 3 改进打包法,改善环境 传统的打包法是把新生儿捆的直直地就像“柴捆”,这样就限制了新生儿的感觉及运动的发展,减少了对大脑的刺激反应,延迟了大脑的开启,阻碍了大脑的发育。改变传统的打包方式,即把新生儿放入一个宽松柔软的包裹或睡袋内,使其活动自由、充分舒展身体的各部,如冷、热、视、听、嗅等,给新生儿创造一个舒适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体会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可能达到相反的结果。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和紧张 1.1.1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医护人员所管制的床位。 1.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 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且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等。 2.2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2011-07-19 13:22:08)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心理护理: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关心、爱护病儿,亲切地与病儿及家长接触以消除焦虑、疑虑与恐俱心理,利用适当的时机简要说明各种检查的过程,以取得配合。 3.病室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新鲜,保持适宜温湿度,一般新生儿要求室温22℃一24`C,相对湿度55%一65%;婴幼儿室温20℃一22℃,相对湿度55%一65%;儿童室温18℃一200C,相对湿度50%一b0% o 4.病区内备有急救设施,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氧气、开口器、吸引器.、气管插管、输液器、输血器、各种无菌包及急救药品等。 5.培养病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保暖温度适宜,避免烫伤。 6.对危重病儿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并保持畅通。 7.告知家属防止病儿跌伤,注意安全。 8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作好病儿及家长思想工作,消除其顾虑,减少恐惧,取得配合。 (2)全面了解病儿健康状况,包括完整的病历,全面的体检和必要的化验。 (3)注意保暖,严防低温致硬肿症、肺炎发生。 (4)保证睡眠,改善营养,以免削弱抗感染的能力和影响术后恢复。 (5)皮肤准备:术前i日清洗手术区皮肤、理发、剪指(趾)甲、更换清洁内衣。 (6)胃肠道的准备: ①胃肠道手术,术前1一2日改进流质饮食。一般手术,术前8一12h禁食,术前4-6h禁水,以防麻醉或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和污染。 ②一般手术,2岁以下病儿术前晚用等渗温盐水灌肠,2岁以上病儿用肥皂水灌肠。结肠、直肠手术,术前晚及手术日晨用等渗盐水灌肠,术前2一3天口服肠道杀菌剂。 (7)做好交叉配血型准备,对贫血病儿术前可少量多次输血。 (8)做药物过敏试验,并观察记录,若有.过敏及时报告医生,更换药物,并做醒目过敏标记。 (9)观察病儿的体温,如超过37 9C,及时通知医生。 (10)术前30min按医嘱给予麻醉前驱药。 (11)消化道手术病儿术日晨留置胃管并妥善固定。 (12)进手术室前核对姓名、床号、腕带标识,排尽尿液。盆腔手术或估计手术时间长者,应插好导尿管。 (13)做好术后床单位准备,备齐所需的各种用物,如心电监护、吸引器、减压装置及无菌引流袋等,必要时准备气管切开包和急救用品。 9.术后护理: (1)与手术室护士交接病儿,轻稳搬动,了解手术方式及术后注意事项。观察皮肤对刺激的反应,肢体的活动等。 (2)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未醒前病儿应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3)给予低流量吸氧。 (4)严密观察神志、血氧饱和度、末梢循环及生命体征变化,早期发现窒息、休克、感染等合并症。 (5)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有无松脱,敷料湿透应及时更换。 (6)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堵塞、受压、扭曲;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 (7)保持输液管通畅,根据病儿年龄及病情调节输液速度。 (8)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发生口腔炎、压疮发生。 (9)保暖新生儿可放人暖箱内,婴幼儿可用热水袋,勿将热水袋直接与皮肤接触以防烫伤。 (10)非腹部手术,不引起全身反应的小手术,术后4一6h可给正常饮食;全麻清醒后,恶心呕吐消失的非腹部手术,可先给流食,以后逐渐改为半流食;腹部手术或留置胃肠减压者,禁食、静脉补液,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 (11)休息与活动:病情许可,应早期离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适当休息。新生儿及不能行走的婴幼)L应由家长协助翻身、拍背、活动肢体,以减少肺部合并症。 (12)健康教育:

儿科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儿科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对儿科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 提出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儿科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相关心理问题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心理护理。并对患者满意 率等数据行进分析;结果对患儿家长进行一定周期的心理护理后,统计患儿家长 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7.6%。结论根据对患儿家长心理问题的调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提高患儿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扩大了护理服务的范畴,明显改善了护患关系。 【关键词】儿科患儿家长心理护理护理满意度 儿科患者具有年龄小,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差等特点[1]。这就给护理过程 中的沟通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患儿临床资料的采集及护理效果的反馈对需要借助 家长来完成。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确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准确患儿病情和确保临床疗效的基础。通过沟通使患儿家长主动地参与到 护理工作中,对儿科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患儿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护理的成败,因此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是儿科护理的重点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儿科2500例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如下:男48例,女 38例;年龄在26-38岁之间,平均年龄30.3岁。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2例,高中18例,初中及以下16例;患儿在院治疗时间在4-16 d之间,平均治疗时间5.3d。 1.2研究方法 根据我院多年心理护理经验及相关研究内容设计患儿家长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含患儿及家长的基本资料和心理状况两部分内容,具体内容包括:①患儿及家长的基本情况:患儿的年龄,疾病名称,治疗时间,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心理状况:患儿家长是否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及原因,是否怀疑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内容。对所有研究 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现场回收问卷。研究回收问卷2500份,回收率100%,有 效2440份,有效率为97.6%。 1.3问卷分析 由专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患儿家长中出现的心 理问题及人数分布如下:①因对患儿的病情及预后缺乏必要的了解,而恐慌焦虑的2000例;具体表现为反复多次的与医生和护理人员强调患儿的病情,寸步不 离的监护患儿,甚至要求医护人员到床前监护;②因对医院及病房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的1500例;③患儿家长因不了解治疗方法,加之对患儿的疼爱,对静脉输液、抽血、腰穿等侵入性诊疗方法存在恐惧和忧虑的500例。主要 表现为在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时,不敢观看,甚至拒绝接受诊疗;④因不了解治疗过程、治疗周期及治疗费用,而担心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等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的700例;主要表现为,当患儿病情稳定或稍有缓解,便要求出院;⑤家长溺爱患儿,对患儿的要求无论对错均给予满足,甚至包括拒绝治疗,研究中此类家长 占400例;⑥家长因治疗效果不显著,或患儿康复较慢,尤其是在病情出现反复时,对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水平产生怀疑的1000例;⑦家长缺乏护理知识,害怕

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

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护理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用温和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面对每位患儿。结果消除患儿的心理障碍,配和治疗及护理,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及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标签:不同年龄阶段的住院小儿;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疾病和住院无论对小儿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小儿来到一个陌生环境中接触的人与物和日常生活都与家中不同,而且要服药、注射等接受各种痛苦的治疗,这一系列改变使小儿处于生理、心理、社会状态,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护士应帮住小儿,与小儿共同努力,尽量缩短小儿对医院的适应时间。 1婴儿期 婴儿期是小儿各期中身心变化最快的时期。从不会说话到学习语言;从躺卧到会站立行走;从吃奶过渡到饭食;从一无所知到原与人交往等,这些都是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此期要注意小儿感知觉、语言及动作的发育。 1.1 5个月以前的患儿,住院后一般比较平静,较少哭闹,要及时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和解除病痛,尽可能多地与患儿接触,微笑、说话、抚摸、提供适当的玩具等,在护理中与患儿建立感情。 1.2 6个月~1岁的患儿对亲人,尤其母亲的依恋性很强,所以住院后患儿拒绝与护士接触,表现不和作。护士应特别注意给患儿留下较好的印象,使小儿产生安全感。向父母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同时呼唤其乳名,使患儿感到熟悉和亲切,在日常的护理中耐心主动,增加小儿的信任,逐渐使小儿对护士表示友好。 2幼儿期 此期小儿语言发展很快,各种心理过程可随接触范围的扩大而迅速发展。2~3岁的小儿对我有了认识,产生了独立行动的愿望。由于患儿对父母及其他亲人的爱护与照顧有着亲身的体验,住院后产生的心理变化比婴儿期更强烈。认为住院是父母对自己的惩罚而产生疑虑;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对限制自己活动感到不满;尤其当父母不陪伴时,其表现则更加突出。其心理变化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2.1.1反抗阶段患儿哭闹,采用强硬的踢、打,甚至咬等各种体力反抗行为,与护士对抗,企图回家。 2.1.2 失望阶段对回家或找父母感到没有希望,情绪抑郁,不爱说话,可用吮指、抱紧自己的用物以的得到安慰,可产生退行性行为。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的护理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的护理 2012-05-08 论文导读: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 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 在临床,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 例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因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显得特别重要。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焦虑和紧张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床位。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怀疑和不信任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