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育的人文主义常常是以批判主流教育的姿态出现,它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

(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

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

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幽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

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

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并采用直观教具。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

其五,文艺复兴是欧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恩格斯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教条的

种种禁锢,重新确立了人的价值,尊严。显然这一时代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在学问道德身体智慧等方面首先应该得到充分发展,这成了教师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若欲实现资产阶级的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文化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开创性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种开创精神。许多人文主义者就是这方面的楷模。譬如维多利诺伊拉斯谟等人文主义教育学家本身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维多利诺在其所建立的学校不但亲自任教

而且还聘请名师教学。伊拉斯谟更是被誉为具有世界眼光的驰名的教育代表人物。

(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谟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痛绝。后来,他在他的名著《愚人颂》中,对这种已失去“启蒙”作用的学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以大量事实,以犀利的笔触,对教皇、僧侣和经院派哲学家,一一进行了讽刺和嘲弄。他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教会的愚民行径,嘲讽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抨击经院哲学的迷妄以及中世纪教育的种种弊端。指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蠢”,

伊拉斯谟在抵制陈腐的经院教育的同时,对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认为人性本善,坚信自然是仁慈的、博爱的。如果以古典文学陶冶人性,其发展必定是向善的。他并不反对宗教,但他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宗教信仰绝非是情绪的、神秘的,宗教乃是人类的理智作用。为此,他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和教学。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发展,认为只有自由和快乐、知识和理性才能构成道德和良心的重要因素。他所理想的是一个治理有序、和平相处的国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极为重视教育、教学的巨大功能。他说:“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是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同,各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变迁,教育受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制约。关于近代教育起始年代的划分,教育界的争论很多。我们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教育肇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成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1904年“葵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兵舰和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的人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中国强行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的狂潮。以“儒礼”为内容的传统教育主题已不再呈现独占局面,旧的教育主题开始受到冲击,产生腐败。与此同时,新的、外来的——开始是裹着大炮的声威,新的教育主题开始萌芽、发展和壮大起来。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其特征有: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科学教育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类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课程,开设“格物”、“天文”、“舆地”、“算术”、“化学”等。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曾国藩是倡导者,他们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产生的,随后逐步酝酿成“实业救国”思想。容闳、何启、胡礼垣在《新政论议》中指出:学校科目中应包括机器工务、轮船建法、电气制用、开矿理法、农务树畜等科,以期“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富国裕民之本”。3 2.“广开学校”,创建新式学堂,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 出于对传统教育的质疑,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并派“志趣 1杨文花,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科教文汇,2008(2),第204页. 2《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1869年8月10日和17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6卷,第654页. 3元青,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天津:天津师大学报,1986(2)第30—32页.

第9章教育目的

总体要求: 1、掌握教育目的的理论(选择题);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半部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要求;(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教育目的概念与结构: (A)概念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1、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或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 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一般讲的指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 规格和标准要求。 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状况而确定。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各级各类无 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的 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都具有(指导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 用)。 (B)结构 教育目的有层次结构与内容结构之分。 层次结构(重要):宏观到微观:(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育);(3)教师的教学目标(各育教学结果的总设想/在各门 学科的具体化/分课时); 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两部分:教育对所要培养的人 的身心素质的要求;教育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人文主义教育

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 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在古希腊哲人的教育思想中已有体现,正式的兴起则为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不断演进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其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兴起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其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征,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一种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重要教育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最初兴起于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也强烈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复活和借用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对中世纪的教育传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探求教育革新的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主张,形成和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各种新观点和新思想,是得益于教育才逐渐得到传播和实现的。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文艺复兴“这个词在习惯上首先是指文化方面的情况,如果愿意,还可以加上对人的教育和教育方式(方法)”。①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经济前提。 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欧洲,“在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得最早,农奴关系也瓦解得最早”②。十字军东侵之后,意大利城市排挤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城市商人积累大量货币资金,投入到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中去。手工业生产发达,分工日益精细,行会数目随之增加。大约从14世纪初叶起,就有商人直接组织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因此,到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5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西班牙、英国、尼德兰等封建国家内部也迅速地发生发展起来,都先后产生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和从事中间剥削的商业、银行业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原始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又逐渐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使生产和经济领域日益呈现社会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得到蓬勃发展。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富裕得足以使人轻视物质而崇尚精神享受。财富 ①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②转引自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5页。

体育史重要知识点.

体育史重要知识点 绪论、史前体育重要知识点 1、体育(体育史学科使用:在体育史学科使用“体育”这个词时,指的是作用于人自身自然并导致其积极性变化的身体活动,以及建立在这些身体活动基础上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2、原始体育具有哪些特征:(1模糊性;(2神秘性;(3朴素性;(4全民性;(5地域性。 古代体育史重要知识点 1、武举制: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始设立武举为科举中的一科。武举考试的内容有射箭、马枪、举重、负重、身材、言语等。既有实用技能,也有身体、文化要求,标志着对武士的要求趋于全面。武举制一致延续至清末,它有利于武艺人才的选拔,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和提高,推动了武学教育的发展。 2、骑士七技:骑士七技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七技”就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和吟诗。其中五种是属于武技范畴的,下棋也与武事有关,主要使用它来培养攻防布阵能力,其次才是为了消遣。 3、武术体系的形成:宋明时期,武术逐步形成独立的体系,开始按目身规律向前发展。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的形成是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武术理论大体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气为武术本体;(2相 反相成的武术技击原则;(3以仁为核心的武德思想。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有的拳种进一步用五行、八封、阴阳等构建白己的理论体系。

宋明时期武术流派也逐步形成:(1民间习武所固有的宗法性和地域性,有助于独特技术风格的形成;(2武艺社团的出现和武艺与表演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套路的形成,并进一步加快了流派的发展。 4、中国古代体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答:(1循规守礼;(2内外兼修;(3体艺结合;(4缺乏竞技性;(5重文轻武。 5、中国古代气一元论生命观的主要思想:中国古人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保持 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一致,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中国古代各种养生思想、方法和有关的知识,大体上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主要思想有:(1人是阴阳二气运行变化的产物;(2阴阳二气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基础和本质;(3人与自然在元气运行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和制约。 近代体育史重要知识点 1、德绍五项: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塞多(又译“巴泽多”在德绍创办了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他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民间游戏等融合在一起, 加以改造和发展,将各种身体练习组合成协调统一的体育手段,因而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2、精武体育会: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次年他的学生在该校的基础上组成“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是最早将西方体育观念和训练方法引人中国,借鉴西方的手段来改造传统体育的体育社团。本着“以体育居先,复以武术为主,参以时代各种运动”的精神,提出武术同源,不分门派,融南拳北腿为一体,编排精武基本十套拳为武术基本功训练。同时开展了足球、篮球、台球、绒球、乒乓、体操、举重、拳击、田径等项目。到1925年,精武发展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群众体育组织。孙中山先生对精武会十分关注,为其作了“尚武精神”的题词,为《精武本记》撰写了序文,并于1916年11月5日亲临精武会举行的技击会上发表演说。

第二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1、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诉求。其内涵比以往任何人本主义思想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 2、简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历史弥新的重要思想,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和珍惜的精华之一。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智者学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19世纪20年代,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的解放,宣扬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首先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来的,以儒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 3、西方有哪些人本主义学者,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1)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式拉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被马克思誉为“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的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个人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4、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答: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物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对象,需要外在得导引和灌注知识,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答:(1)在教学目标中突出以人为本。(2)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3)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4)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为学生提供宽松、友爱、理解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6、简述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真诚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理心。 7、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师生交往有哪些特点? 答:(1)多向性。(2)主动性。(3)发散性。(4)多样性。(5)怀疑性。(6)综合性 第三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答:创始人,皮尔士;推广者,詹姆斯;集大成者,杜威。 2.实用主义教育的本质官包括哪些内容? 答: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本质观可以归纳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新中国历次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容

(一)新中国历次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把体育课改为《健康与体育》、《保健体育》、《体育与健康》等,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都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有的单独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有的把体育与健康合并成综合性课程。 为了更加鲜明突出体育课的目的,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的发展。新大纲大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比例,使课程内容弹性化、多样化,为各地区、学校和教师与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更好地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选修教材完全由学校自由选择,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使用教材的随意性。为此,新大纲在选用教材中分为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两大类,限制性选修的意思就是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由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大纲规定的限选内容中选定修习一至二项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扩大限制性选修的授课时数,又可以保证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内容,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另外,给出相当大的比例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和拓宽,以及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可以说,任选的范围是很大的,特别是开了一个新的口子,叫做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也就是说,学校可以根据大纲规定的选材原则,置换大纲以外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新大纲扩大了选修教材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教学内容,这就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留了很大的余地。同时,体育教学也活了,开放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置换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新大纲体现“放开、开放”的一种思想。 田径教材在新大纲中仍占首位。在充分发挥田径教材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的同时,又前所未有地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 (3)体操教材是3-6年级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学时数与旧大纲基本相同,但减少了许多内容,并给教师改造教材、灵活地选用教材留有余地。 (1)选修教材的比重新大纲由过去的30%增至50%。由于必修教材比重的减少,基础知识的比重由过去12-14%,减少到8-10%,并更新了许多教学内容。 新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突出健康意识的培养,突出集体运动中合作意识培养,增加了环境与健康、心理健康、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安全锻炼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内容。这些新的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是现代生活中过健康文明生活必须知道的基础内容。 (2)新大纲田径教材的教学时数基本未变。主要是考虑其锻炼身体的效果比较好。通过教材改造和教法改革,田径教材的教学也是可以得到学生欢迎的。此外,新大纲在保留田径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又大大地精减了许多辅助性练习,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教材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也给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3)体操教材的教学时数新大纲相对增加了,而教学内容做了必要的精减。主要考虑的是,初中学生体操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体操对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增强大小肌肉群的力量,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增加体操教学内容的相对时数,使学生比较扎实地学习体操动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心理发展也有很好的作用。 (4)武术教材的教学时间由过去的6-8%增至10%。除规定内容外,还安排了自编、自选拳的内容,改变了过去规定过死、过细的做法,有利于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 (1632)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代表作有《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论文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

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 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 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 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 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 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 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5见代人文主义^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文艺复兴运动也对欧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人文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理论探索。下面分别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位。 (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 维多里诺(Vittorino de Feltre 1378-1446)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18岁入巴都亚大学,获得文科学位,又研究数学。学业结束后,在巴都亚教文学、数学达20年之久。嗣后又到威尼斯进修希腊文,并在那里办了一所学校。几年后,便开始了创建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生涯。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他刻苦锻炼、严格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卓越的骑手、舞蹈家和剑术师,为了使身体能抗拒严冬酷暑的侵袭,他冬夏穿着同样的衣服,冬天也只拖着一双凉鞋,因此平常很少生病。维多里诺还善于用理智控制激情、情欲,一生保持童贞。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 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幽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 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 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并采用直观教具。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 (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9-1536)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教士家庭。幼年曾在兄弟会办的学校里读书。1492年投身宗教界,当了一名教士。1493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神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对希腊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伊拉斯谟曾去过欧洲许多国家,访学并从事写作,并结识了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年),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 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

体育的人文精神

体育的人文精神 多年以前,学体育的不知“人文”为何物。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经过专家学者的努力,体育的科研项目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规划,也进一步展现了体育的人文价值。尽管体育人文观念已初见端倪,但随着新世纪到来,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人文精神仍然是中国体育所欠缺的。 体育理论界过去长期忽视人文学科,带来种种隐患。我们对“人文”二字陌生,认识模糊。就中国体育而言,建构人文学科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人文精神。 何谓“人文”?在中国古代,“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后汉书?公孙瓒传论》有云:“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在古汉语里,“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或花纹,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和典章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文明”在这里是指有文采而光明。根据《周易》的观念,刚柔交错,质文相当,这是自然之理。故谓之“天文”;而“文明以止”,即文明有节制,有限度,恰如其分,从容中道,这靠人来把握,故谓之“人文”。 这里的“人文”指礼教文化,看起来与西文的humanities很接近,似乎东方古已有之,其实中国古代的“人文”是对自然而言的,与西方对神学而言的“人文”大不一样。西方的人文学,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东方缺少历史参照物;“人文”、“人本”、“人道”、“人性”原为一回事,都是人文主义在西方各历史阶段的一贯性表现,我们却常常因为东方缺乏历史参照物而把它们误解为不同的概念。这与我们对体育名词术语理解的混乱具有相同的根源,说明正如西方文化萌生的体育,在中国也没有可以交融互动的传统体系。 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当时文史哲的兴起,在包括体育的全面教育中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重视和关怀。翻译家们用汉语“人文”一词来转译的西语,“Humanitas”(humanity)这个拉丁词Paedeia在古希腊语中,指对人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体育思想史资料

体育思想史资料 一、导言 1.什么是观念?它与思想有何关系? (1)观念:观念不同于思想。观念是思想的原形,而思想是观念的系统化。观念的变革可导致思想的变革与发展。研究思想史要从研究观念开始。 2 什么是思想?什么是体育思想?它与体育思想史有何关系? 思想:思想是指人的理性认识。 思想这种理性认识,必有一定的规定性: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实践性 体育思想:体育思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产生、检验和发展的并服务于体育实践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育思想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而此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 体育思想史:体育思想史是关于体育思想产生、变革与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体育思想史学科是体育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 体育思想史学科具备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阶段性与连续性、时代性与民族性 、变革性与继承性、依存性与独立性等。 3 体育思想史研究什么? 体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以中外体育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2)研究涉及范围广: 中外有史以来,体育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不同发展时期,体育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相同发展时期,不同思想派别和体育家、 教育家的体育思想发展及特点。 体育思想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关系及它与一般体育实践的关系等。 4 体育思想史研究原则主要有哪些? (1)正确处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2)正确处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3)正确处理哲学观与体育观的关系。 (4)正确处理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5)正确处理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5 研究体育思想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 (2)方法:断代研究法、专题研究法、针对个别思想家、教育家、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专门研究法等。 (3)研究方法应综合运用。 一、古代西方的体育思想 1、如何正确理解原始社会的体育观念? (1)实践中,原始社会必然形成和发展一些身体活动观念。 (2)观念上的身体活动远远不是后来意义上的体育。(因为它未与生产劳动脱离) 2、古希腊的体育思想有何鲜明特征?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 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4.自由心理气氛 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层次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 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 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