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李长林

古希腊在希波战争以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形成为两个敌对阵营。雅典和斯巴达为了争夺在希腊的霸权,从公元前431年至前404年时断时续地进行了二十七年之久的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次战争是古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希腊奴隶制城邦开始由繁荣走向衰落。古希腊历史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①记述了这次战争的绝大部分史实。

一、修昔底德生平简介

关于修昔底德的生平事迹,传世的可靠文献记载极少。和他同时代的古典作家很少提到过他;只有公元前一世纪的戴奥尼修斯、公元一至二世纪的普鲁塔克和波桑尼阿斯留下一些片断的记载。后世为他作传的人,说法不一,矛盾之处甚多,提供的资料不足为凭。我们只能从《自罗奔尼撤战争吏》中偶尔提到他自己的地方,了解到某些确实的情况。

修昔底德大约生于公元前460年,父亲名叫奥罗拉斯。他们都是雅典公民。其家庭在色雷斯沿海地区拥有金矿开采权,属于富裕的贵族门第。

修昔底德青少年时代是在雅典度过的,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时正值雅典城邦政治和文化全盛时期,对伯里克利的政治演说、三大悲剧作家的戏剧、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智者学派的哲学,他都有所了解,雅典的民主和雅典霸国的理论与实际,他也有所体验。伯罗奔尼撤战争的爆发,强烈地震动了他,他认为这次战争是“希腊人历史中最大的一次骚动,同时也影响到大部分非希腊人的世界,可以说,影响到几乎整个人类”②。修昔底德从战争一开始就留心搜集资料,着手撰写一部历史。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时的修昔底德已经三十岁左右,可能在战争开始时就列身戎伍,参加过一些海军和陆军的战役,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前429年,雅典瘟疫流行,他受到传染,但幸免于死。前424年,他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指挥七艘战舰,驻扎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岛。这年冬天,驻守在安菲玻里的雅典将军攸克利因受斯巴达军围攻,向他求援,他在援救中,

①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以下所引,皆以此版本.

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页。

虽然打败了伯拉西达率领的斯巴达军,救了爱昂,但他未来得及挽救安菲玻里,以致安菲玻里陷入敌手。雅典当局认为修昔底德贻误军机,有通敌之嫌,据说根据激进民主派克里昂的提议,他被革职,并遭受放逐。实际上,安菲玻里的失陷,系因守将攸克利疏忽之故,与修昔底德无关,他是代人受过。

在被放逐的二十年里,他大部分时间住在色雷斯,致力于写作《自罗奔尼撒战争史》。他说:“因为我流亡在外,闲暇的时间给了我特殊的便利,使我能够深入研究一切”①。为了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他曾亲往各地观察,可能到过伯罗奔尼撤和西西里岛。

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他受到特赦。公元前403年返回雅典,继续撰写《自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之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去世的确切年代无法断定,可能是在公元前399年至前396年之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96年,因为公元前395年厄特那火山爆发,公元前393年科浓重修雅典城墙,他都没有记载。他留下的著作,存有来不及修补的痕迹,并且他所写的最后一个句子是不完整的,这都表明他是猝然死亡的。

从修昔底德一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确切他属于奴隶主上层,亲自参与雅典国家大政,在思想上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在经济上拥有海外权益,在政治上是激进民主派的政敌。

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结构和内容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名《雅典斯巴达战争史》)规模宏大,中文译文计六十万字。它以伯罗奔尼撤战争为主题,按年代顺序记述了战争过程。现在流行的版本,共分八卷。这种分法大概是后世亚历山大里亚学者根据叙述的顺序编排的。

第一卷包括序论及战争的起因。第二、三、四卷记述战争第一年至第九年(公元前431年至前423年),每卷记述三年。第五卷记述战争第十年至第十六年,即公元前422年至尼西亚和约签订后的间歇时期(公元前421至前416年)。第六、七卷记述战争第十七年至第十九年,即雅典远征西西里及其全军覆灭(公元前415年至前413年)。第八卷记述战争第十九年至第二十一年(公元前413年至前411年),即战争最后阶段(狄西里亚战争或爱奥尼亚战争)。写到公元前411年冬季突然中断,修昔底德原计划写到战争结束,即公元前404年。据此我们可以断定第八卷是未竟之作。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吏》,第373-374页。

第八卷不仅在形式上没有完成,而且对内容也没有作最后的修订,例如文字尚未润色,许多事实的叙述采取提纲挈领的形式,准备以后再加扩充,又未来得及像前几卷那样,大量地撰写演说词。有人根据这些情况,认为第八卷具有按回忆写下的笔录的性质。

修昔底德写的是一部当代史,既无前人的著作可资参考,又没有足够的档案资料可供利用,他却能把延续二十七年、中经议和间歇、又分散在几个相距遥远地区进行的战争,视为一次首尾连贯、性质同一的历史事件,按着年代顺序加以记述,这表明他具有深刻而敏锐的历史眼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题思想明确统一,结构严谨,不蔓不枝,没有前后矛盾或松懈旁鹜之处,虽有一二处较长的插叙,也非离题,而是与整个叙述均有关联。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八卷的每一卷下分为若干章,提要如

第一卷

第一章: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重要性。早期希腊的历史。历史的方法和目的。

第二章:伊庇丹努事件。

第三章:科林斯和哥西拉的辩论。雅典和哥西拉订立防守同盟。

第四章:雅典干涉对科林斯的战争。

第五章:波提狄亚事件。

第六章:在斯巴达的辩论和战争的宣布。

第七章:[追述]雅典势力扩大的开始。

第八章:[追述]从希波战争结束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期间雅典帝国的扩张。

第九章:斯巴达第二次同盟大会。科林斯人的发言。表决赞成战争。

第十章:战争前间隔时期双方外交上的争端。波桑尼阿斯和地米斯托克利的故事。

第十一章:斯巴达的最后通牒和伯里克利的答复。

第二卷

第一章:底比斯人进攻普拉提亚。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开始。双方的同盟者。

第二章:伯罗奔尼撒人第一次侵入亚狄迦。雅典的资源和对策。

第三章:战争的第一年。雅典舰队劫掠伯罗奔尼撤沿岸。雅典舰队至希腊西北部。雅典侵入麦加里德,占领阿塔兰塔。

第四章: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第五章:战争的第二年。伯罗奔尼撤人第二次侵入亚狄迦。雅典发生瘟疫及其影响。雅典继续围攻波提狄亚。

第六章:雅典人对伯里克利的不满。伯里克利在民众会上关于政策的申辩。伯里克利的免职和复职。

第七章:战争第二年的终结。伯罗奔尼撤人派往波斯的代表团被捕,送雅典处死,雅典派福密俄至诺帕克都。波提狄亚人向雅典投降。

第八章:战争的第三年。伯罗奔尼撤人围攻普拉提亚。

第九章:雅典人败于卡尔息狄斯。伯罗奔尼撒人在陆上和海上的失败。福密俄大败纳漠斯。

第十章:色雷斯的西塔尔西斯侵入马其顿和卡尔息狄斯。福密俄回雅典。

第三卷

第一章:战争的第四年。伯罗奔尼撒人第三次侵入亚狄迦。密提林暴动。一部分普拉提亚驻军突围出逃。

第二章:伯罗奔尼撤人第四次侵入亚狄迦。密提林陷落。伯罗奔尼撒舰队的无能。

第三章:雅典民众会关于密提杯的辩论。雅典对密提林的惩

第四章:普拉提亚人向伯罗奔尼撤人投降。普拉提亚人的受审与处死。

第五章:科西拉贵族党人暴动。

第六章:雅典远征西西里。雅典第二次瘟疫。雅典远征弥罗斯。斯巴达入在特累启斯建立赫拉克里亚殖民地的失败。

第七章:德谟斯提尼在埃托里亚的惨败。诺帕克都受到威协。

第八章:雅典人在提洛岛举行祓除典礼。德谟斯提尼大败伯罗奔尼撤人与安布累喜阿人。战争第六年的终结。

第四卷

第一章:伯罗奔尼撤人第五次侵入亚狄迦。雅典人占领派娄斯及在派娄斯的战争。斯巴达求和的被拒绝。

第二章:西西里事件。雅典人攻陷法克特利亚及在派娄斯的最后胜利。希洛人逃亡。

第三章:雅典人在科林斯的胜利。科西拉贵族党的被消灭。雅典人占领锡西拉。斯巴达军队士气的沮丧。

第四章:西西里内部的媾和(机拉会议)。赫摩克拉底的演说。

第五章:雅典人袭击麦加拉。雅典人占领尼塞亚。伯拉西达营救麦加拉。,第六章:德谟斯提尼至诺帕克都,伯拉西达在色雷斯。

第七章:德谟斯提尼往西菲。彼奥提亚人大败雅典人于第力安。

第八章:伯拉西达攻陷安菲玻里和托伦。战争第八年的终结。

第九章:雅典与斯巴达签订一年休战和约。伯拉西达不遵守和约。

第十章:伯拉西达在马其顿。尼西阿斯收复门德,围赛翁尼。伯拉西达攻波提狄亚无功。

第五卷

第一章:休战期满后克里昂的军事行动,安菲玻里之役。克里昂与伯拉西达的阵亡。

第二章:战争第十年终结。尼西阿斯和约。

第三章:战争第十一年。伯罗奔尼撒反对斯巴达的情绪。斯巴达与彼奥提亚订立同盟条约。

第四章:战争第十二年。雅典成为亚哥斯的盟邦。雅典、亚哥斯、门丁尼亚和伊利斯订立同盟条约。

第五章:亚西比得在伯罗奔尼撒的军事行动,斯巴达军队失去与亚哥斯同盟交战的机会。

第六章:斯巴达人大败亚哥斯同盟军于门丁尼亚。斯巴达与亚哥斯订立五十年同盟条约。亚哥斯贵族政治的兴亡。亚哥斯恢复与雅典的同盟。战争的第十四年和第十五年。

第七章:战争第十六年。弥罗斯人与雅典人的辩论。弥罗斯被迫投降。

第六卷

第一章:雅典人在西西里的野心。西西里概况。厄基斯泰求援雅典。

第二章:雅典民众会关于西西里的辩论。赫尔密石像事件。西西里远征军的启程。

第三章:在叙拉古的辩论。赫摩克拉底的发言。

第四章:雅典人在西西里。将军们的计划。那克索斯人、卡塔那人与雅典的联合。

第五章:亚西比得被召回国,中途逃往斯巴达。哈摩狄阿斯和阿利斯托斋吞的故事。

第六章:叙拉古城下雅典人的胜利。

第七章:叙拉古人与雅典人在卡马林那的辩论。

第八章:亚西比得向斯巴达献策。战争第十七年的终结。

第九章:雅典人在叙拉古的胜利。拉马卡斯的阵亡。斯巴达人劫掠亚哥斯的土地。

第七卷

第一章:战争第十八年。吉普利斯往援到达叙拉古。叙拉古人打败雅典人。尼西阿斯信件。

第二章:斯巴达王阿基斯侵入亚狄迦。叙拉古收复普利姆密昂。斯巴达军在狄西里亚设防。雅典奴隶逃亡。雅典人的困难。

第三章:雅典第二次远征军出发。叙拉古海军败雅典人于大港。

第四章:德谟斯提尼到达叙拉古。德谟斯提尼进攻厄庇波利的失败。尼西阿斯的愚蠢和固执。

第五章:叙拉古人又一次胜利。双方兵力一览。

第六章:最后海上决战的准备。叙拉古人在大港中决定性的胜利。

第七章:雅典远征军的撤退和全军覆灭。

第八卷

第一章:雅典的恐慌。波斯干涉的开始。雅典附属同盟国暴动。

第二章:雅典附属同盟国暴动的扩大。波斯和斯巴达的同盟条约。

第三章:爱奥尼亚附近的海军战役。斯巴达特派委员会取消和替萨斐尼亚斯所订的条约。罗得斯的暴动。

第四章:亚西比得和雅典人以及和替萨斐尼亚斯的阴谋。战争第二十年的终结;

第五章:雅典寡头政变。萨摩斯的雅典海军反对寡头政治。

第六章:萨摩斯军队召回亚西比得。伯罗奔尼撤人对替萨斐尼亚斯的不信任。

第七章:雅典党争。雅典人败于耶利多里,全优卑亚暴动。雅典废除四百人议事会。

第八章:雅典人在塞诺西马的胜利。

三、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与史学方法

在治史目的上,修昔底德比希罗多德前进了一步。希罗多德撰写《希波战争史》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

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的光彩,特别是为了使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①修昔底德治史,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具有更明确、更深刻的目的。他说:“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②可见他认为治史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利用过去的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在他看来,前事不忘,乃后事之师,历史具有垂训作用。为了发挥历史的垂训作用,他着重分析了雅典所以战败的原因,引导人们吸取教训,从危亡中挽救雅典城邦。在西方史学发展过程中,修昔底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历史效用的人。

在古希腊,修昔底德以前的历史家,相信神明会启示各种预译的.另据克劳来的英译本,译文有出入,中译如下:“我这部没有奇闻轶事的史著,恐难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的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作为千秋万世的宝籍。”

兆,错误地认为人的活动受神和超自然力量的支配。就连“历史之父”希罗多德也具有这种思想。在《希波战争史》中,他叙事时夹杂着不少神的启示,各种梦兆、占卜等等。但是修昔底德不是这样,他不仅完全不应用预兆和占卜,而且根本不援引诸神。

修昔底德有时也相信命运,但对宗教迷信和神谶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日蚀、月蚀、地震、风暴都是自然现象,不能把它们视为吉凶的征兆。他揭露神谶是骗术,认为有的神谶是由于接受贿赂而捏造出来的。他不仅否认自然现象为灾异,并且企图科学地说明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公元前478年地峡区域发生地震,同时引起伯罗奔尼撒沿岸的海水猛涨,酿成水灾。迷信的斯巴达人视为凶兆,不敢进兵亚狄迦。修昔底德指出:“这些事情是由地震引起的,在地震最强烈的地方,海水就被吸引,离开海岸,然后更强烈的冲回来,因此产生水灾。③再如雅典因瘟疫发生严重灾难,一些人认为这是应验了神谶的预言,修昔底德斥为妄说,并认为可以科学地说明瘟疫发生的原因。

①希罗多德:{历史》,中译本第167页.

②《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18页.上引译文是谢德风先生根据华尔纳英译本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43、103、556、147、134、149页。

在修昔底德看来,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并非神意与天命,而是世间人事。从这一观点出发,他重视人的力量,具有人本思想。他曾概括地论述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①;“建立城市的是人,而不是那些没有人的城墙或船舰”②。他还具体提出应当重视人的力量,而不要片面地重视物质。他借伯里克利之口说:“你们不要对于这些东西(指房屋和耕地——引者注)过于重视了,你们应当把这些东西和你们的力量的真正源泉衡量一下,在比较中,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不过和那些财富俱来的花园和其他奢侈品一样的。”③他对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也很强调。他指出:“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④“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地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

修昔底德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处于当时的条件下,他的人本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又错误地提出了人性论,主张人具有天性,人性不变。说什么“人性总是人性”⑤,“人的天性易于犯错误”⑥,“易于犯法”⑦。他把嫉妒和贪欲看作人的本性,认为本性驱使人们行动起来。除了这些之外,修昔底德对人的论述,还有其他方面的片面性。他所谓的人只是指当时的自由民,创造物质财富的奴隶是不在其内的。他又把个别人物描绘成为脱离社会条件、脱离实践的“天才”,宣扬了英雄史观。他说地米斯托克利“对于当场要解决而不容许长期讨论的问题,他用不着事先研究,或事后考虑,只用他天赋的智慧,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⑧他认为,如果伯里克利不早死的话,雅典霸国就不至于崩溃。修昔底德不仅记载历史,而且注意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对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地解释,力图寻找出历史事件发生的真正的因果关系。他在说明特洛耶战争时,指出:“依我看来,阿加美浓一定是当时最有权势的统治者;正因为这个原故,他才能够召集舰队,进攻特洛耶,而不是因为那些向海伦求婚者对丁达里阿斯宣了誓必须跟随他的原故。”⑨修昔底德不是把重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43、103、556、147、134、149页。

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43、103、556、147、134、149页。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47、134、149、18、212、239,97,6页.

④《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47、134、149、18、212、239,97,6页.

⑤《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47、134、149、18、212、239,97,6页.

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47、134、149、18、212、239,97,6页.

⑦《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47、134、149、18、212、239,97,6页.

⑧《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47、134、149、18、212、239,97,6页.

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47、134、149、18、212、239,97,6页.

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归之于某种偶然的事件上,而是力图揭示更为深刻的根源。他在分析伯罗奔尼撤战争原因时,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矛盾,指出由于雅典势力的不断发展,引起了斯巴达的嫉妒以及科林斯和麦加拉的恐惧,而科西拉事件和波提狄亚事件只不过是战争的导火线。这样他便明确地指出了导致这场战争的远因和近因。把战争的基本原因和偶然借口区别开来。他在论述西西里远征雅典所以失败的原因时,正确指出这是由于外线作战困难、地形不利、军事统帅指挥的失策、国内政治纷争以及盟邦离析等原因所致。修昔底德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没有一处归之于偶然性或不可知的超自然因素,而以类似近代理性主义的精神对待历史,这在距今两千年以前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修昔底德具有历史进化论思想的萌芽。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第一章考察远古直到他那个时代为止的希腊历史时,曾明确指出:“过去的时代,无论在战争方面,或在其他方面,都不是伟大的时代。”①他认为在远古时期没有定居的人民,没有商业,没有安全的交通,没有剩余作为资本,没有城市,而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改变了这种落后的面貌。修昔底德的这些看法,与赫西阿德在其诗篇《工作与时令》中所反映的历史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赫西阿德把人类历史分为黄金、白银、黄铜、英雄、铁器五个时代,将原始时期当作理想的黄金时代,认为历史每况愈下,今不如古。当然限于历史条件,修昔底德没有也不可能完整地提出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但在当时,他能看出历史上的一些进步因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值得赞许的。

基于这种萌芽状态的历史进化论思想,修昔底德在研究历史现象时应用了反溯推理法,即按着现在社会生活中保存的遗迹来推断历史上的情况。例如他认为希腊人随身携带武器的习惯,这是古代劫掠到处流行的遗留。再如根据雅典最古的一些庙宇都在卫城境内,他推断出古代雅典的城区,最早限于卫城一带,而城区的扩大只是后来的事。

修昔底德注意到历史的进程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制约。他结合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希腊早期历史的进程。他认为远古时期人们没有定居,只有一系列移民,人们无积蓄,后来有了积蓄,人们才开始过定居生活。随着商业的发展,最早的城市出现了;随着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贸易的发展,海军成了保护商业、增加财富的有力工具。他指出,在特洛耶战争期间,希腊人还没有一个

①《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2页。

共同的称呼,只有部落的名称,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各族采取了联合行动之后才产生了共同的名称。修昔底德不同意荷马史诗关于特洛耶战争规模的描述,认为限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金缺乏和给养不足,因而不能有那么庞大的军队。修昔底德对经济因素与战争成败之间的关系,也作出了正确的分析。他指出特洛耶战争拖延了十年之久,不是由于军队人数不足,而是由于经济资源的缺乏,如果希腊人有充足的给养,他们会很容易取得胜利的。在分析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他多次指出维持一场长期的战争需要有实力雄厚的经济资源作为后盾。他说“同盟者所缴纳的金钱就是雅典的力量,战争的胜利全靠聪明的裁断和经济的资源。”

①限于历史条件,修昔底德的这些观点存在严重的缺陷,即没有认识到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他试图说明社会经济生活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无疑他的史学思想具有唯物史观的胚胎。

修昔底德治史态度严谨,他批评前人在史学上有不求甚解的作风,指出“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寻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②而他治史的原则是“只用最明显的证据,得到合乎情理的正确结论。”③为了贯彻这个原则,他很重视资料的搜集,从伯罗奔尼撤战争一开始,就留心搜集资料。他是雅典人,但搜集资料不以雅典一方为限,还从敌方获得不少资料。他很注意资料的可靠性,主张既要广搜博采,又要鉴别真伪,慎重取舍。他提出“不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自看见的,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于的。”④为了取得真实的资料,他曾亲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与探访,并把从事件不同目击者那里取得的资料互相印证,使之成为可靠的证据。

在撰史过程中,修昔底德注意引用当时的正式文件和碑铭,诸如城邦之间签订的条约本文;记述僭主压迫的铭文;尼西阿斯的告急信。1871年在雅典卫城发现了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有公元前419年雅典与亚哥斯、门丁尼亚、伊利斯之间所签订的条约,其内容与修昔底德的记载基本相符,只是文字上略有删改。修昔底德治史严谨还表现在他不轻信神话传说,他对神话传说、遗闻轶事的处理十分谨慎,注意从中剔除谬误和夸张的成分。正是由于他对资料的严肃态度,才使"自罗奔尼撤战争史》翔实可靠,博得广泛的承认。

①《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114--115页。

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7--18页.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7--18页.

④《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7--18页.

修昔底德既是一位历史家,又是一位文学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体清朗、朴实、文字简洁、紧凑、生动。一位评论家说:“修昔底德的笔调流畅、高超、措词用语有如格言一般精炼,像枪声那样响亮。”修昔底德无论叙述一次政治斗争的场面,或者一个战役的始末,都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他叙述科西拉的流血斗争,使读者如身陷斗争旋涡之中,又例如他写雅典人与叙拉古人的最后决战,使读者似身列战阵,有极其真实之感。《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约四分之一的篇幅为演说词,修昔底德撰写的演说词尤具文采,说理精辟、讲求辞藻,堪称文理并茂。他撰写的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词被视为垂诸千古的绝妙佳作。据说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著名演说家德谟斯提尼曾手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八遍,就是由于爱好欣赏书中的演说词。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和后期的雅典,新旧社会思潮激荡,传统的信仰日益动摇,新的学说、新的思想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时代孕育了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这一时期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旧的学说,首先发起批判的是阿那哥萨拉。他反对把奇异的事物说成是神所引起的观点,认为月蚀是,由于地球的阴影投在月亮上发生的,他把太阳当作是炽热的物质。继阿那哥萨拉之后,德谟克里特发展了朴素的无神论思想。他反对在自然之外或在自然之内存在着神性的说法。在他看来,天上的那些怪异现象和地球上的现象一样,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并非神的创造;这种朴素的无神论思想,在当时影响颇大,曾直接教育了伯里克利。据普鲁塔克在《伯里克利传》中记载,有一次伯里克利即将率军出征时,遇到了日蚀,士兵们惊慌失措,而伯里克利却令士兵们用袖子挡住眼睛,问大家看到什么没有,从而说明日蚀只不过是遮住的部分比衣袖大些而已。朴素的无神论思想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中也有反映。他在《柏勒洛丰》中写道:“据说天上有神祗没有,没有,神祗是断乎没有的谁哪怕只要稍微有点才智谁就不会听信那些陈腐的故事”

“我非常熟悉敬神而又很弱的不少城邦被不敬神的大国暴力压制竟然吓得不寒而栗”

正是这种朴素的无神论思想哺育了修昔底德,使他不以超自然的因素和神意来解释历史。

修昔底德具有人本思想也不是偶然的。德谟克里特主张世界万物是由永恒的、没有缝隙的独立的原子组合而成的。这种原子论运用到社会中,也就是人格的、个人的独立。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则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要求用人

的尺度代替神的尺度,无疑这一命题反映了人本思想,当时的一些悲剧作品也流露了这种人本思想。索福克利在《安提戈涅》一剧中歌颂了人的力量,合唱队曾唱到:

“世界上有许多力量但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比人类更为有力”索福克利的悲剧中的人物大多数是意志坚强,能和命运作顽强的斗争。欧里庇得斯则认为命运就在人自己身上,事在人为。

修昔底德和时代的思潮相一致,所注意的正是人世中的现实问题。那末他对现实问题究竟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呢?十九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学者把修昔底德歪曲成为客观主义者。他们说修昔底德“是没有偏见的;如果不是他自己经常提到,雅典人修昔底德’的话,天真的读者有时会诧异他是那一国的人。”①黑格尔也认为修昔底德的著述“丝毫不加进自己的意见,对于他所叙述的行为,他不曾把它们拖到他的审判案前面来受审判。”②回资产阶级学者只注意修昔底德着力于史实的铺述,他本人极少轻加断语,大发议论,把是非褒贬寓于客观叙事之中的撰史手法,而忽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政治倾向性。实际上修昔底德的著述虽然力求客观,但他绝非近代的所谓客观主义者。他对于战争期间雅典奴隶主内部的派别斗争,并非超然独处;对内政外交那些有关奴隶主阶级切身利害问题不是漠不关心。

修昔底德作为拥有海外权益的奴隶主,无疑是积极支持业已形成的雅典海上霸权的。但是,他深恐树敌过多,不赞成对盟邦采取武力镇压的强硬政策。公元前467年,雅典压服了那克索斯的叛盟活动,这时希波战争尚未结束,从维护提洛同盟的利益来说,雅典用武力压服那克索斯,本可振振有词。但是修昔底德却不以为然,他反对这样的措施,写道:“这是原来的同盟宪法遭到破坏的第一个例子,一个同盟国丧失了它的独立。……他们(指雅典人——引者注)对于那些不惯于牺牲,也不愿意牺牲的盟国进行严重的压榨,因此他们丧失了人心。”③谴责了雅典的高压政策。再如关于密提林那事件的辩论,修昔底德在书中为双方各撰演说词。激进派克里昂的演说是赤裸裸地崇尚强权,蔑视理性,以残酷镇压盟邦为得计。温和派戴奥多都斯的演说则诉诸人的理智,认为对待盟邦“不要在他们叛变之后,处以严重的惩罚;而应当在他们叛变之前,特别注意他们,使他们连

①《伯罗奔尼撤战争史》斯密斯英译本导言,第18页。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译本第114页。

③《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69--70页.

叛变的思想都不会产生。”①很明显,他要求从雅典长远利益出发,主张对盟邦的良策不在于施之以暴力,而在于周密的控制。在这里修昔底德对两派的意见不置一词,但在叙述双方的演说词中,已经反映出他反对那一方,赞许那一方了。修昔底德也不赞成雅典霸权的进一步扩张,反对激进派的海外冒险政策。他称赞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采取的以防卫为主的战略方针。他说伯里克利“英明地领导国家,保卫它的安全,雅典的全盛时代正是他统治的时期……他去世之后,他对于战争的先见更加明显了。因为伯里克利曾经说过,如果雅典等待时机,并且注意它的海军的话,如果在战争过程中它不再扩张帝国领土的话,如果它不使雅典城市本身发生危险的话,雅典将来会获得胜利的。”②修昔底德反对雅典冒险远征西西里,认为这是最大的失算,对主战派克里昂、亚西比得等人大加讥贬,而对主和派尼西亚,尽管他丧师辱国,却寄以极大的同情。

修昔底德在对内方面同样地求遵循温和民车派的政策。他撰写的伯里克利的演说词既称赞和美化了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制度,同时又发挥了自己的政见。他认为伯里克利时代民主制度值得肯定,不在于这时公民权的扩大,而在于伯里克利“能够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控制他们。”③修昔底德对激进民主派却加以贬抑,指责其代表人物是“无廉耻的人”,“流氓”,“对于城邦是一个耻辱。”④说他们“笼络群众”,⑤“忙于个人的阴谋”⑥。与之对比,修昔底德把公元前411年温和民主派建立的五千人政府,称之为“一个比以前较好的政府”,认为它使“少数的上层阶级和多数的下层阶级有了一个合理的、适当的和解,”⑦这也说明修昔底德属于温和民主派,他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他的著作与雅典城邦的政治现实问题密切相关,既是历史巨著,同时又是探讨雅典城邦安危

兴亡的政论。

修昔底德通过撰写《伯罗奔尼撤战争史》所阐发的政论颇有见地,深刻地揭露了伯里克利死后雅典激进民主派(实为极端民主派)领导下极端民主制的弊病。关于修昔底德对雅典政治制度的态度,自古以来论者意见分歧,毁誉不一。看来

①《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214页.

②《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150页.

③《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613、151、633页。

④《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613、151、633页。

⑤《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613、151、633页。

⑥《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613、151、633页。

⑦《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第613、151、633页。

判断修昔底德政治态度的是非,其关键在于必须对雅典民主制度作历史的分析。像任何历史事物一样,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当民主制度处于上升阶段时,它在调整自由民内部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这在伯里克利时代可以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修昔底德对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制度是赞赏的,作出了积极的评价。但是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也包含了它本身的弱点,即它无法防止民主走向极端化,无法避免滥用民主权利。自从伯罗奔尼撤战争爆发以后,奴隶制城邦的危机已显端倪。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公民的贫困化,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根基也发生了动摇。伯里克利死后,雅典民主制终于衰落,政治野心家乘机而起,城邦内部倾轧越演越烈,有时陷于无政府混乱状态。正如修昔底德记述的那样:“他们忙于个人的阴谋,以图获得对人民的领导权。”①“他们采取笼络群众的手段,结果他们丧失了对公众事务的领导权,”②“由于他们的不和,开始使国家的政策发生紊乱。”③激进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号称平民领袖,实际上是一批煽动家,他们打着民主旗号,破坏民主,公民被这些野心家所摆布,情绪反复无常,政令多变,修昔底德对这些现象是深恶痛绝的。总之他拥护伯里克利时代稳健的民主制,反对后来的极端民主制,他这样的政治态度,在历史上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修昔底德并不能认识到民主制的衰落是城邦危机的必然结果,修昔底德幻想挽救民主制,只能是徒劳的。

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西方史学的影响

《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作为西方古典史学名著,对后世西方史学的发展,无论在史学思想或在史学方法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修昔底德撰写历史著作的求实精神,一直哺育着后世优秀的历史学家。

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提奥彭帕斯、克刺替帕斯曾把自己的历史著作看成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提奥彭帕斯在辨别资料、叙述史实、介绍动机和评判是非等方面所采用的方法,都接受了修昔底德的影响。公元前四世纪叙拉古人非利斯都在《西西里史》中,不仅模仿修昔底德的风格,而且采用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一部分材料。

修昔底德那种把是非褒贬寓于冷静客观叙事之中的撰史手法,被古罗马史学家萨拉斯特、塔西佗、凯撒等人所效仿。而波里比阿则在史学思想方面,接受了修昔底德的影响。例如波里比阿强调写历史要有求实精神,注意历史事件的因果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5l页.

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50页.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5l页.

关系,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普罗科皮阿斯等拜占庭史学家在撰写当时的历史时,都竭力要同《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的词句和风格相媲美。修昔底德在历史著作中撰写演说词的作法也为古罗马以来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成为修昔底德逝世后两千年来历史著作中的一个重要的遗产。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史学界出现两个流派:一派偏重考据,可溯源于希腊,以修昔底德为始祖;另一派偏重叙事,以希罗多德为先师。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史学家细致地研究了修昔底德的著作,称赞《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达到历史著作的顶点”,“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推崇修昔底德为“世界上第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科学和批判历史著作的奠基者”。透过这些评价,可以看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近代西方史学产生的深刻影响。

实证主义历史学派把修昔底德看成是他们的间接前辈。英国史学家马考莱主张撰写历史应当“引导出历史哲学以指导我们对人和事的判断,要探索因果联系,从过去事件中吸取道德和政治谋略的一般教训”。显然马考莱的史学思想与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有源流关系。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时,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研究古希腊罗马历史家的著作,尤其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后来他还每年通读一遍《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关于西西里远征的记述。认为是洗炼之作的范本。兰克晚年著有《世界史》,他在记述希腊战争部分时,曾遵循修昔底德的著述原则来写。兰克提出历史家必须根据可靠的原始资料,才能写出真正的历史,强调对资料要进行考证与辨析。在兰克的历史著作中,着笔于史实的铺叙,极少轻加断语、议论是非,这些都表明兰克吸收了修昔底德史学方法的精华。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重视修昔底德的著作。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通读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多次引用过修昔底德的记述。马克思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说:“读修昔底德的著作”,“令人感到新鲜”。

从1502年《伯罗奔尼撤战争史》的第一个编订本问世以后,很多国家用不同文字翻译出版了这本书。中国最早的片断译文发表于1926年5月由中国史地学会编辑出版的《史学与地学》杂志第一期上,是裴复恒根据1876年克劳来的英译本翻译的。同期的《史学与地学》杂志上,还刊登有陈训慈写的《修昔底德小传》,对他的生平与著作略有评价。全国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在1960年出版了

谢德风先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全译本,1979年又重版了略加修改的这部全译本。谢德风先生的这个译本,有长达四十二页的中译者序言,对修昔底德及其著作评介颇详。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刘玮* 以今天的标准看,商务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0中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两部史学巨制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和5历史6的翻译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1因此看到西南师范大学的徐松岩教授时隔四年连续出版了这两部巨著的最新译注本,o笔者着实兴奋了一阵。但是当我翻开徐教授的译文,阅读几页之后,便发现其中值得商榷之处颇多。在这篇小文中,笔者仅就修昔底德的翻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翻译修昔底德的艰辛 随便找一个西方大学古典学系的教授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希腊散文(prose)作家中,谁最难读?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在古典学界确实以语言艰涩著称,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法、多变的句式、雄辩的文风,这些都给理解修昔底德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更不要说把他的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了。?沃尔纳(Rex W arner)在他的/译者注0中发出的感慨颇有代表性: 尝试将修昔底德翻译成英文是困难、令人愉快和鲁莽的。不仅要工作很长时间,因为这部作品很长;更重要的是,虽然修昔底德的意思通常足够清楚(不过并 不总是如此),但是表达意思的文体却极难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一开始,译者有时 *1o?我要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系的帕帕扎卡达斯(N i kolaos Papaz arkad as)教授在修昔底德著作的希腊本版本和一些西文译本方面给笔者提供的帮助。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前者是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而且所依据的英文版本并非最佳(下详),因此参考价值已经非常有限;而后者堪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著作翻译中的里程碑,但是在今天看来文风略显古旧,而且注释不足。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徐松岩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目前修昔底德著作最权威的希腊文版本是意大利古典学家阿尔伯蒂编辑的:Thucyd i d is,H istoriae,ed.Ioannes Bapti sta A l b ert,i3Vols.,Ro m e:Typ i s pub li cae offici nae pol ygraph i cae,1972-2000。当2000年阿尔伯蒂历经近三十载将最后一 卷出版之后,霍恩布鲁尔毫无保留地称该版本为:/现有最好的修昔底德版本0(参见S i m on H orn b lo w er,/The B estA2 vail ab le Text ofThucyd i des,0i n The C lassic a l Revi e w,V o.l52(2002),pp.238-240)。另外两个常用的希腊文版本是琼斯(H enry S t uart Jon es)编辑,鲍威尔(J ohn Enoch Po w ell)修订的牛津古典文本系列版(Ox f ord C l assical T exts): Thucyd i d i s,H ist ori a e,2V ol s.,Oxon i:i E Typ ographeo C larendon i ano,1942;另一个带有详细注释的经典希腊文版本是德国古典学家Johannes C l assen编辑,Juli us S teu p修订的版本:Thukyd i d es,B erlin:W ei d m ann,1900-1922。此外,下面提到的几个希)法、希)德和希)意对照本中的希腊文本也非常优秀。除此之外,修昔底德著作中单卷的希腊文本编辑和注释因为数量较多,这里不做讨论。当然这些希腊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起点,如果做高度学术性的翻译,那么还需要参考古典学家撰写的数量庞大的讨论文本问题的论文。 *

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追问 “我,雅典人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开始撰写这部战争史了。我相信这将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比此前的任何一场战争更值得叙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头好是霸气,也确实吸引了我,对于西方历史上发生的这样一场战事,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谜题、疑问,追问,在这里,我只想追问答案。 关于战争,我有一些想法。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原因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往往人们谈论战争,自以为能够掌控战争,然而当战争爆发之后,似乎一切又变的那样的无法预测,让人难以把握,以致我们似乎无法去把握它。正如一些人所言,战争对于我们这些为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些数字对比的游戏而已,然而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明白战争有多么残酷,“残酷”二字有时说出来真的太过容易了,我认可修昔底德的看法,战争的根源在于人性。正如王和教授所言世界历史的发展说到底不过是人性的发展史,修昔底德坚信人性的欲望的冲突的无限性,所以同样的历史必然会在未来不断的重演,历史也确实如此,尽管原因条件不同,然而战争始终分布迷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彼时开战之前的希腊人与雅典人的那种对热情的热忱难免让人想起《漂》中南方人关于南北战争的高谈阔论,更不禁让人想到了今天的世界之中人们对于战争的各种议论。蓦然脑海里有一副画面出现,一位经历战事的老者摇头喟然今日年轻人的好斗,人们已然忘记了战争的痛苦,然而那些经历者时至今日也不愿提

起那段过往。人们忘记了残酷,这才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在我的信念里,或许战争起初,各方的利益集团会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去开展斗争,然而战争的结果永远不会有赢家,无论是对于古代而言,还是对于现代而言,战争只会是两败俱伤,不过是哪一方面伤的更严重而已,最终受苦的仍然是那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那些如同我们一样的平民,可以去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处在枪口下,处在生命的危机之中,我们又会如何去举措?我无法预言,但对于战争,我永远希望他可以不在我们的世界里发生,尽管这种希望现在看来是多么渺茫。 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战争是一种手段,在外交上,它是你谈判桌上的筹码,在经济形态上,它是重新瓜分财富的手段,在政治领域,它是政治崛起的筹码,战争,人们往往为战争赋予更多的战争之外的内涵,他永远都只是通往目标的一种途径,有些时候,甚至是最残暴但也最直接简单的途径,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起源于这种利益的冲突,也企盼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战争的意义么?很多时候,这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疑问,却仍然让我无法解答。或许,我更愿意学习孔子那样的方法,敬战争而远之,除此之外,确实有很多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了,然而,却又有太多太多无法脱离战争的讨论的问题了,总之,我只是想说,战争远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我无法断言战争是什么样的,但我正在试图更深刻的理解他。 然后,想说一说历史的问题,修昔底德记录了这样一场历史,他尝试着用一种客观的、公正的态度来看待这场战事,他秉承着忠于史

红色旅游课程论文

论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班级:建筑(本)201301 学号:20138132 作者:高启耀 摘要:红色旅游是旅游业的一支新芽。在国家政策引导、推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近年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作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活动历史遗迹和精神瑰宝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宏观的总结论述一下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展望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与发展背景 红色旅游是指依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革命历史遗存和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等资源而开展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依托红色资源而存在的,这些资源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将红色和旅游结合起来,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它不仅在旅游行业上实现了创新,而且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少年一代而言,红色旅游堪称特殊的课堂和鲜活的教材。红色和旅游的结合将为旅游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探索一条良性循环之路。1999年江西

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3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江西视察时指出: 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红色旅游打造成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2004年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由江西发起,北京、上海、福建、河北、广东、陕西七省市共同参与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推出发展红色旅游的新举措。200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在理论版头条发表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的文章!。2004年12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这表明国家将要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2005 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红色旅游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2月22日颁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5 年,被确定为“红色旅游发展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推动,全国掀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大潮。例如,四川省斥资40亿,全方位包装广安小平故里和以巴中、达州等地为主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两个板块和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四川的一条线路。福建省把杭古田会址红色旅游开发确定为全省8个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此外,上海、江苏、福建、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地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加大投入,在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各自的特色!

西方文明史论文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Hellenistic)一词意即“希腊似的”,主要是指希腊文明随着希腊统治的扩张而传播到东方各地,东方被希腊化了。开启希腊化时代的主角是马其顿人。马其顿地处希腊的东北边缍,这个偏辟落后的小国是怎样崛起、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的呢?亚历山大又是怎样在他的帝国内传播希腊文化的呢?亚历山大又对希腊化时代做出什么养的贡献呢? 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正当希腊腹地发展了200年的城邦政治制度日趋衰微之时,腓力二世领导下的马其顿王国即蓬勃崛起、一技独秀。腓力选择借鉴了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经验,对马其顿的政治制度和币制进行了改革。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克罗尼亚战役,进一步挫败了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迫使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他的霸权。此后,腓力又拟订了进一步开疆拓土的战略方针,他在希腊的拥护者号召把战争引向亚洲,把财富夺回希腊,并举行了向波斯宣战的集会。公元前336年,壮志未酬的腓力遇刺身亡。“亚力山大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也就是该国的王子,他实际上是杀死他父亲之后登上王位的,接着便开始了他惊人的征服之旅,很大程度上是受波斯人在公元前五世纪入侵希腊、洗劫雅典的启发,亚历山大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大约是波斯战争一百多年后,他随后开始了惩罚波斯帝国的征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丹·坡茨) 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所向披靡、横扫欧亚非的军事天才。“公元前334年,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东征军跨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在格拉尼库斯河畔首战告捷,第二年又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大败十万波斯军,俘

虏了波斯国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然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迅速攻占了腓尼基、巴勒斯坦,兵不血刃、占领了埃及。“厚颜无耻的埃及法老神庙祭司立刻尊奉亚历山大为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在平定了埃及以后,亚历山大又挥师北上,在公元前331年,在亚述古都尼尼微的附近高加美拉与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展开了决战,开战不久,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又一次弃阵逃跑、全军溃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亚历山大相继攻陷巴比伦、苏撒和波塞波利斯三大古都,亚历山大的军队对古都进行了洗劫。“大肆洗劫王宫,仅仅在古都波塞波利斯一地就报抢劫了12万塔兰特的金银财宝,不久逃往大夏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被谋反的当地总督所杀,宫毁人亡,标志着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入侵者取代了波斯帝国,在古代西亚的统治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进一步向东扩张。“他越过了东伊朗的北部,到达索格底亚纳、大夏地区即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随后进入印度北部、西印度的北部即现在的巴基斯坦,到达印度河谷后,他停止了前进,他不想再继续了,于是决定回师,他决定从陆地返回,他们穿过俾路支斯坦和伊朗东部的沙漠,旅途异常艰辛、损失惨重。”(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丹·坡茨)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4年初返回巴比伦,历时10年的东征方告结束。他认定未来世界的中心不在相对贫穷的西方,而在富庶的东方,故定都巴比伦。从此,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崛起。这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西起巴尔干半岛,南达利比亚、埃及,东至印度、中亚大夏一带,北达多瑙河和黑海北岸。在东征期间,亚历山大每占一地,都要留下驻军委任总督。据说,他在亚非大陆新建了七十多座军事要塞,都叫亚历山大里亚。“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古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钮先钟[中国] [出自《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1997 引言 历史背景 战争经过 修昔底德与历史 修昔底德的思想 精密分析 历史教训 现实主义 结论 引言 《孙子》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真正的战略思想著作,其在战略领域中所居地位是任何其他著作所不能及。在西方古代哲人的著作中,虽也可发现有若干战略观念之存在,但都是一鳞半爪,不能算是有系统的思想。最为现代西方人所推重的是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它常被人视为西方的第一本战略著作,严格说来,那也只是一部战争史,尽管其中含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战略观念,但究竟不是一部以战略思想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所以,这本书在战略思想史中的地位还是不能与《孙子》相提并论。 也许最能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恰当比较的是春秋时代的《左传》,因为这两部书同为古代的战争史名著。修昔底德的著作到今天仍受西方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所重视,而蒋百里先生则曾指出:“《左传》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模范战争史。”所以,二者的确可以相提并论,不过其间还是有若干差异之存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作者为修昔底德(前460-前406年),其时代和身世大致都可考。《左传》是先有书的存在而由后世替它定名。首先为司马迁,称之为《左氏春秋》,以后班固作《汉书》时,又改称《春秋左氏传》,从此后世遂简称为《左传》。司马迁和班固都确认其作者为盲人左丘明,《论语》中曾提到他,足以证明确有其人,并大致与孔子同时,不过其生卒之年已不可考。概括言之,左丘明似乎比修昔底德大约要早数十年。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三)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共享型新媒体教育平台

2020年世界史研究生开题报告

世界史研究生开题报告 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角度讲,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 的重要环节,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题背景 公元前415年,时值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间歇期,雅典公民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主力舰队远征西西里,希望获得西西里的财富,从而打败斯巴达。但就在舰队起航的前夜,雅典城内随处可见的、用作界标的赫尔墨斯石像大部分被人毁坏了。这一事件使雅典人大为震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西西里远征的失败以及最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全面失败。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细致地描述了这一赫尔墨斯神像破坏案: 与此同时,在雅典人的城市中有如此多的石雕赫耳墨斯头像。它们是以当地风格雕成的四方形石雕,许多树立在私宅和圣地的大门前。一晚其中的大部分表面被全然凿毁。并无人知晓这是何人所为,但(城邦)通告以大额赏金捉拿他们,并且投票决定,如有人知晓其它不敬神的行为,若愿意,应毫无畏惧地举报,无论是公民,还是外邦人或奴隶。而且他们(雅典人)把此事看得更为严重,因为它被看成是远征的不祥之兆,而且同时也是阴谋政变和推翻民主政治(demos)的一部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在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笔下,希腊人认为对赫尔墨斯神像的破坏不仅是远征不祥的征兆,更是一场政治阴谋的酝酿?对这一

问题的追问也引发了另外一系列问题:赫尔墨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为什么他的神像被毁能在全城民众中引起激烈的反响,进而引来一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古希腊的宗教与城邦政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了赫尔墨斯崇拜这一问题上,也就是说,理解了赫尔墨斯崇拜及其在希腊文化中的地位,就能理解上述这些问题。古希腊人对赫尔墨斯的崇拜,出现时间比较早,并存在一个由地方性崇拜到泛希腊宗教崇拜的过程。赫尔墨斯还是奥林波斯神圣家族中少有的几个能够在希腊城邦经历了古典时期 的宗教危机后,仍未丧失其宗教特点的希腊神之一,也没有因为基督教的胜利而消失。因此,对赫尔墨斯神崇拜的研究,还能够扩展我们对希腊宗教的认识,加深我们对古希腊宗教特征的理解。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线形文字B①成功释读后,泥板文书中所出现的神的名字也相继被学者们释读出来,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赫尔墨斯神的名字。德克萨斯大学的琼·古丽兹(JoannGulizion)于2000年发表论文《赫尔墨斯同e-ma-a2:论其崇拜从青铜时代到历史时期的连续性》 (Hermesande-ma-a2:thecontinuityofhiscultfromtheBronzeageto theHistoricalPeriod)[2],文中通过对泥板文书中所对应出现的赫尔墨斯一词的分析,肯定了古希腊人在青铜文明时期就有对赫尔墨斯这一男神的崇拜,后进一步通过对泥板文书中文字格式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希腊城邦时期及古典时期对赫尔墨斯神的崇拜,肯定了古希腊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 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奴隶社会开始由繁荣走向衰弱。 关键词:战争修昔底德政治军事史 在古希腊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第二次就是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次战争,是希 腊历史上的转折点,关于这次战争的史迹,有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传于世。西方的史学名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谓多如牛毛,再现了曾经的生活,记述了时代的特征与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众多同类型或是不同类型的史学名著中毫不逊色, 熠熠生辉。 一、关于作者 修昔底德,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从他本人撰述的著作中寻到只 言片语以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几乎没有人提到他。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人已经试公元五世 纪的人了,叫做马赛林纳斯,但他所根据的材料也只是修昔底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前人对著作 所做的注释,甚至部分结论都是出自猜测,出现自相矛盾。 首先,关于修昔底德的出身年份就有许多争议,但是很据他于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职务这一可靠的年份以及他著作终止时的年龄,我认为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95年这一时间断线是合理可信的。在古希腊,要能担任上将军这一职务的除了才能突出以外,年龄也要达到三十岁,若依据公元前460年出身来看,到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一职,那就是36岁,而他死时大概也就六十岁左右,所以死亡年份也就在公元前395年左右。 而关于他的童年生活,我们也知之甚少。青少年时代,他应该也与雅典的许多贵族子弟 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说,他童年时,曾在奥林匹克听过希罗多德朗诵他的历史著作, 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能够确定,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他对希罗多 德著作的熟悉深度做出的一种美好幻想,想象两个各具特色的历史学家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好 的碰撞。而且,如果我们对这两个史家的年龄一个标准的话,当希罗多德到欧林匹克朗诵的 时候,修昔底德已非童年。而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的著作很熟悉这一事实也不能作为他就一 定曾听过希罗多德演讲的依据,我们能做到对于一个自己欣赏的作者的作品很熟悉这很平常 但并不一定就接触过这个人。 至于他其他的经历,我们知道的也并不十分明确。就比如他曾提到自己有经营一个色雷 斯的金矿“331”。但我们并不明确他这个金矿从何而来,有史家说他家道殷实,世代经营; 但也有史家说是因为他和斯加普特-亥尔的一个女继承人结婚而得到的。还有,从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到公元前424年他出任将军这7年之间他的生活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他如何一下子就取得将军这样的高位我们也不清楚。但据他自己说,在这些年代里他一直在从事资 料收集,以便于来撰写这场战争。公元前424年,他当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此前,他可 能参加过一些战役,否则不过突然取得这样的高位,但他具体参加过哪些战役,我们又无从确定了。之后,安菲波利斯的失陷,使得有些人有了可趁之机,诬陷修昔底德有通敌卖国之 嫌,他因此被放逐了20年。修昔底德从被放逐到重返雅典的这流亡的20年间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期间他一定经常在伯罗奔尼撒各地以及西西里 游历,尤其注意视察那些曾经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 而关于修昔底德之死也是一个谜,他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死在什么地方?又葬 在什么地方?又为何没能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写完?普鲁塔克、马赛林纳斯等古代作家都说他是遇刺身亡的,这个判断大概是根据他的著述突然中止而来的吧。但所有古代作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 起因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吞并小亚细亚,该地区的希腊城邦被迫向居鲁士称臣纳贡。公元前500年小亚希腊人发动起义。首义之城米利都向斯巴达和雅典等邦求援,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同意出兵,斯巴达却拒绝了米利都人的要求。雅典当时并不了解波斯帝国的情况,对西亚形势的变化所知甚少,只因米利都代表在雅典大讲波斯的富裕与波斯人的不堪一击而受到诱惑,再加上雅典人与米利都人有同族人的情感,于是派出20艘三列桨舰前往小亚援助。①埃列特里亚出兵则因为米利都曾军援过它,此次是为了回报,象征性地派出5条战舰。 公元前499年,起义军被波斯军击溃,雅典等援军见势不妙,迅速脱离战场,返回本国,丢下起义者孤军奋战。面对波斯重兵,小亚起义各邦组建起一支353艘三列桨舰的联合舰队,坚持了5年战争,终被波斯军各个击破。公元前494年,大流士一世在小亚彻底恢复统治,小亚希腊人为此蒙受巨大灾难:许多城市和神庙被毁,男子被杀,妇女变为奴隶,儿童受到阉割。残余的居民向地中海西部逃亡,引起一次小规模的移民新浪潮。据说,大流士特别对雅典的介入恨恨不已,发誓要向尚未受到“惩罚”的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复仇。他的仇恨竟达到如此程度,以致每天用饭时都让仆人提醒他:“主公,不要忘掉雅典人啊!”① 因此,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因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在于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野心。 过程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开始,公元前449年止,大体分作两个阶段:前期(至公元前479年)为波斯的进攻阶段,后期(公元前479年以后)为希腊人的反攻和相持的阶段。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大军水陆并进,杀向希腊。中途遭受风暴袭击,陆军在征服马其顿后受色雷斯人打击,损失惨重,因而退兵。公元前490年,波斯军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亚斯引导下,乘舰600艘,取海路二度侵略希腊。先破埃列特里亚,将居民尽数掳往波斯,同年9月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东北部马拉松平原登陆。 雅典获悉波斯军登陆后,倾全部重装步兵1万人和少量轻装步兵开往马拉松迎战。同时,派出使者向军事强国斯巴达求援。斯巴达虽应允援助,但因刻板的习惯,必须月圆时方可发兵。雅典只得到邻近小邦普拉提亚1千重装步兵的协助,便首先发起攻击。主帅米尔提泰加厚方阵两翼的厚度,意在重点打击敌方两翼,以局部优势克服人数上的劣势。双方激烈肉搏了很长时间,波军突破对方中央,两翼却被敌击垮。雅典人和普拉提亚人在两翼得手后迅即返身夹击中路敌军,迫敌大败而逃。是役雅典军阵亡192人,波军亡6400人。大流士一世发动的第二次入侵又告失败。雅典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希腊人的斗争,原先已向波斯表示臣服的许多城邦鼓起了抗战的勇气。当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时,31个不甘屈服的城邦在斯巴达的领导下联合起来,组成10余万将士、400艘战艘的多国部队,严阵以待。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西方史学史参考文献

外国史学史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董进泉等《历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3、宁可等《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耀林等《西方社会历史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5、陈海宏等译《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 6、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7、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严建强《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9、宋瑞之等《西方史学史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郭圣铭《西方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孙秉莹《欧洲近代史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庞卓恒等《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张广智等《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5、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杨豫等《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李振宏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美]伊格尔斯《20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扩展参考书目 1、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和社会科学》,载布氏论文集《资本主义论丛》,顾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4、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资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年版。 7、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征》,商务印书馆1994-1997年。

红色经典论文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类) 论文题目红色经典,渐行渐远 课程代码 1011010002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学号 1308010XX 姓名王XX 院系 XXX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考试时间 12.15

红色经典,渐行渐远 [内容摘要]红色经典的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隐含着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以及由此改变的影视剧,以歌颂中国近现代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为主题,至今仍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21世纪的发展潮流,红色经典文化却与我们渐行渐远,其主要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盲目崇拜和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对红色文化内容了解甚少,不清楚。 关键字:红色经典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传承弘扬 (一)红色经典内容 红色经典的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隐含着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雄主义的文艺作品,以及由此改变的影视剧。从语义指向上看,还包括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从文学方面看,包括左翼文学、延安文学、进步作家的作品以及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些作品;从文一角度看,包括“红色”的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文艺样式;从社会文化上看,还包括“红色旅游”资源以及相关珍藏资料。其主要粮食以歌颂中国近现代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为主题,经过历时的检验和筛选,至今仍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有曲波的《林海雪原》,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苦菜花》罗广斌与杨益言的《红岩》……,红色歌曲有《国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祖国颂,《毕业歌》……,以及一些“红色旅游”,以上海为中心的“泸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抗联英雄,林海雪原”;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主题形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全套示范

学号:95161246 本科毕业论文 学院历史文化 专业历史学 年级9级 姓名裴杰 论文题目从民主运行机制视角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指导教师王瑞红职称副教授

3年5月15日 信阳师范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信阳师范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目录 摘要 (5) Abstract (5) 前言 (2) 一、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特点 (6) (一)直接民主制 (6) (二)轮番而治 (7) (三)主权在民原则 (7) (四)多数决定原则 (8) 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局限性 (9) (一)民主政治的执行主体具有狭隘性 (9) (二)民主政治下实际的不自由 (9) (三)直接民主制缺乏对群体决策必要的约束机制 (10) (四)在多数决定原则下群众易受演说术左右 (11) (五)在多数决定原则下容易出现集体的非理性 (12) 三、古典学者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批判 (13)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7)

从民主运行机制视角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学生姓名:裴杰学号:95161246 历史文化历史学专业 指导教师:王瑞红职称:副教授 摘要:在古希腊的文明中,雅典的民主政治备受瞩目与称赞。然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经历了发展和繁荣,却最终走向了衰亡。本文试图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方面并结合古典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来分析其衰落的原因。探究雅典民主政治衰亡的原因,对我国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反思 Abstract:Among the civilizations of ancient Athens,the Athenian democracy seems outstanding and is widely appreciated.However,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 saw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finally fading away.It is of great meaning for the current democracy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collapsing of 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by picking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regulation,combined with some ancient scholars’ thought into it. Keywords: Classical Athens;Democratic policies;Working system;Profound thought 前言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

政治 39 2019.3 | SOCIAL SCIENCES DIGEST 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 文/沈志华 余伟民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与斯巴达的冲突为例,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提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并被后人称为国际关系的“铁律”。近代以来,这种历史现象仍不乏其例,最典型的就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德国(在欧洲)和日本(在亚洲)的所作所为及其后果。战后苏美关系的变化,也是如此。 那么,苏联究竟是如何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的?苏美是怎样从大国合作走向全面对抗的?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对于调整当前的国际体系,尤其是处理中美关系正在出现的危机,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 雅尔塔体系的基础:美苏利益的重合与战略协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主导反法西斯联盟的美英苏三国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和私下会谈,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通过在这些会议和会谈中达成的协议、发表的宣言和公告、组建的国际组织等,构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由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最突出,故名之为“雅尔塔体系”。 在雅尔塔体系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大国一致与合作”、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维持大国利益的平衡,并使他们分摊责任。 在战争后期的历次首脑会议上,美英苏“三巨头”讨论的中心问题都涉及上述原则,而作为具体的安排,丘吉尔与斯大林的“百分比协定”和美英苏三国的“雅尔塔协定”最为典型地贯彻了上述原则。前者划分了战胜德国后英国(和西方)与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雅尔塔会议对此有所调整,并得到美国认可),后者划分了战胜日本后美苏在远东的势力范围(大致以中国长城和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这样的安排基本符合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在西线和东线抵达的前沿。在这样的安排中,既体现了美苏对战后秩序的支配作用,也满足了双方的利益诉求,因此初步形成了“大国一致与合作”的局面,雅尔塔体系就是在 这样的美苏战略协调中构建而成的。 苏联是雅尔塔体系的倡导者和获益者,因此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方针和措施来保证这一体系的运行。1943年5月,斯大林突然宣布解散共产国际,表明苏联放弃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基本任务的世界革命方针的意向。在战争接近尾声和战后初期,苏联则大力推行以建立“联合政府”为目标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在其势力范围之内(东欧),体现为推动建立多党联合执政的议会政府,不强制推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其势力范围之外(法、意、希),则“劝告”各国共产党放弃武装力量,以合法身份参加议会选举和组建政府。由此,美苏之间的合作在战争后期形成了“高潮”。在这段时间内,作为与美国一起主导战后国际秩序的“中心国家”,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与美国没有很大区别,其行为遵循了大国政治的逻辑,并表现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色彩。 欧洲冷战起源:美苏之间的战略互疑和防范 当美苏共同主导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时,两国在国际政治层面找到了利益的重合点,也愿意就战后世界的安排进行战略协调,寻求“大国一致和合作”的途径。但是,美苏在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就必然形成双方战略上的互疑和防范心理,并由此衍生出难以调和的各种矛盾。 苏联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推翻资本主义世界为己任。在国内,苏联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国有化加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高压统治的政治体制;在国外,苏共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质是将理论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实践中的落后国家现代化及民族解放运动联结在一起的“世界革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替代性选择”。在这种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对抗中,处在资本主义世界汪洋大海包围中的苏联首要考虑的自然是安全问题,并由此形成了“孤岛意识”。在斯大林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摆脱一种不安全感的困扰。出于这

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浅谈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摘要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继希罗多德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传世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场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结束了古典希腊的“黄金时代”。在其著作中体现的“求真”精神、人本思想以及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对后世影响甚大,颇值得后人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修昔底德“求真”人本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史观 Abstract Thucydides is a famous ancient historian after Herodotus.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is his masterpiece handed on from age to age. The Peloponnesian War brought great destruction and ended the golden age of Greece. The pursuit-of-truth spirit, humanism and simple materialistic concept on history in his work have a great effect on all posterity. And all these are well worth later generations researching. Key words:Thucydides;the pursuit-of-truth spirit; humanism; simple materialistic concept 修昔底德生在富贵人家,长在雅典城,有很多受大师熏陶的机会。“贵族阶级的文化氛围首先是要造就富有修养、言谈举止优雅、在公众场合语惊四座的政治家。修昔底德当然会依循这条传统的人生之路,而客观环境也使作为政治动物的雅典公民不可能脱离沸腾的政治生活。但年轻的修昔底德爱好历史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当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霸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开始,他便以敏锐的历史触觉着手撰写他。”① 修昔底德写的是他同时代发生的事,是一部当代史著作。他自己说:“这场战争刚刚爆发,我就开始写这部历史著作,相信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比过去发生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更有记载的价值。”②自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他即关注这场战争,并从各方面搜集史料。后在雅典被指控贻误战机,有通敌之嫌,被判终身放逐。在放逐的20年间,他主要居住在色雷斯,并搜集到不少与战争有关的资料。修昔底德在晚年加紧写作,但只写到公元前411年就意外死亡,没有完成他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对修昔底德个人的命运影响甚大。它不仅招致他的判罪和放逐,而且使他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在他的书中,他不是简单地描述战争,而是把自己的所有经验和思考在战争结束阶段形成的观点融入其中。《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八卷,六十余万字,目前有关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史实,主要是靠了他的记载才流传下来的。“他不仅是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翔实可靠、立论严谨的历史名著,其中所展示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更是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③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这场战争当作一个整体来叙述,各部分紧密相连,全书严格按照编年顺序写。第一卷卷首有一简短“引言”,表述了修昔底德著此书的背景。修昔底德简单追溯了希腊地区各城邦战争爆发前的历史,并说明了此次战争的原因:“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④第二卷叙述的是公元前431年战争开始后前3年的情况。战争交战的一方是雅典人和他们的同盟者,另一方是斯巴达人和他们的伯罗奔尼撒同盟 ①郭小凌:《克里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②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页。 ③张广智:《超越时空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61页。 ④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