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刘玮*

以今天的标准看,商务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0中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两部史学巨制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和5历史6的翻译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1因此看到西南师范大学的徐松岩教授时隔四年连续出版了这两部巨著的最新译注本,o笔者着实兴奋了一阵。但是当我翻开徐教授的译文,阅读几页之后,便发现其中值得商榷之处颇多。在这篇小文中,笔者仅就修昔底德的翻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翻译修昔底德的艰辛

随便找一个西方大学古典学系的教授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希腊散文(prose)作家中,谁最难读?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在古典学界确实以语言艰涩著称,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法、多变的句式、雄辩的文风,这些都给理解修昔底德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更不要说把他的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了。?沃尔纳(Rex W arner)在他的/译者注0中发出的感慨颇有代表性:

尝试将修昔底德翻译成英文是困难、令人愉快和鲁莽的。不仅要工作很长时间,因为这部作品很长;更重要的是,虽然修昔底德的意思通常足够清楚(不过并

不总是如此),但是表达意思的文体却极难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一开始,译者有时

*1o?我要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系的帕帕扎卡达斯(N i kolaos Papaz arkad as)教授在修昔底德著作的希腊本版本和一些西文译本方面给笔者提供的帮助。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前者是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而且所依据的英文版本并非最佳(下详),因此参考价值已经非常有限;而后者堪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著作翻译中的里程碑,但是在今天看来文风略显古旧,而且注释不足。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徐松岩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目前修昔底德著作最权威的希腊文版本是意大利古典学家阿尔伯蒂编辑的:Thucyd i d is,H istoriae,ed.Ioannes Bapti sta

A l b ert,i3Vols.,Ro m e:Typ i s pub li cae offici nae pol ygraph i cae,1972-2000。当2000年阿尔伯蒂历经近三十载将最后一

卷出版之后,霍恩布鲁尔毫无保留地称该版本为:/现有最好的修昔底德版本0(参见S i m on H orn b lo w er,/The B estA2 vail ab le Text ofThucyd i des,0i n The C lassic a l Revi e w,V o.l52(2002),pp.238-240)。另外两个常用的希腊文版本是琼斯(H enry S t uart Jon es)编辑,鲍威尔(J ohn Enoch Po w ell)修订的牛津古典文本系列版(Ox f ord C l assical T exts): Thucyd i d i s,H ist ori a e,2V ol s.,Oxon i:i E Typ ographeo C larendon i ano,1942;另一个带有详细注释的经典希腊文版本是德国古典学家Johannes C l assen编辑,Juli us S teu p修订的版本:Thukyd i d es,B erlin:W ei d m ann,1900-1922。此外,下面提到的几个希)法、希)德和希)意对照本中的希腊文本也非常优秀。除此之外,修昔底德著作中单卷的希腊文本编辑和注释因为数量较多,这里不做讨论。当然这些希腊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起点,如果做高度学术性的翻译,那么还需要参考古典学家撰写的数量庞大的讨论文本问题的论文。

*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会在看来过分的正反题(antithesis)和看来没有必要的句法转变面前打退堂鼓。

但是很快,他就会开始尊敬这些品质,因为它们标志了一个真正伟大的思想在用

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尝试处理一些崭新、难以预料和富有启发的观念。

我认为这种文体,因其突然来临的启发和不期而至的力量,永远不能用英文复制。

柏拉图甚至都要容易一些。1

其实何止是英文,将修昔底德的希腊文翻译成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件异常困难的工作,敢于承担起这种工作的人大都是受过严格古典学训练的学者和修昔底德的研究专家。就英文翻译而言,自从霍布斯第一次将修昔底德从希腊文翻译成英文(1628),o在修昔底德的英文翻译史上,真正留下名字的作品屈指可数:克劳利在1867年的经典译本至今依然被最广大的读者使用;?史密斯的译本虽然算不上经典,但是依然随着娄伯(Loeb)古典丛书广为流传;?上面提到的沃尔纳那个经常过于随意的版本也依然在企鹅丛书中不断重印;乔维特1881年的译本如今已经不常被人提即;?拉蒂摩尔1998年的译本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哈蒙德与罗茨刚刚合作出版的译注本则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正因为困难,我们也就无须惊奇,当代英语学界几位修昔底德的研究大家都没有出版自己的全译本:罗茨翻译了第二卷到第五卷第24章;à芬利(M.I.F i n ley)仅仅为沃尔纳的译本写了导言(1970年重印版);卡冈撰写了四卷本的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史研究,但似乎从来没有试图进行翻译;á高姆和霍恩布鲁尔撰写了对希腊文本的详尽注疏, l u要说离翻译全文已经

135

1o

?????àá l u R exW ar n er,/T ran slator p sNote,0i n Thucyd i d es:H istory of t h eP eloponnesi an War,London:Pengu i n Book,1954.

霍布斯译本的最新版本是The P elo p onnesi an W ar,trans.Tho m asH obbes,ed.David Gren e,Ch i cago:Un i versity of Ch i cago Pres s,1989。霍布斯深得修昔底德的神髓,但是他的译本却并不那么忠实。

克劳利译本的最新版本是Robert B.Strassler带有详细注释、地图的修订版(他基本上只把古旧的英文表达略作调整,并没有对克劳利的文字做很多修改):T he Lan dmark of Thu c yd i d es:A Co mp rehe n si ve Gu i d e t o t h eP eloponnesi an War, N e w York:Th e Free Pres s,1996。该版本是目前英语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修昔底德译本。

Thucyd i des,H istory of t he P eloponnesi an War(Loeb C l assical Library),4Vols.,trans.C.Foster S m it h,London:W illia m H ei ne m ann,1919-1923.

Thucyd i des,H istory of t he P el oponn esian War,tran s.B enja m i n,Jo w et,t Oxf ord:C l arendon Press,1881.这也是霍恩布鲁尔有意全面修订该译本的重要原因。

Thucyd i des,TheP el oponnesia n War,trans.S t even Latti m ore,Ind i anapolis:H acket,t1998.拉蒂摩尔的译本是现有英译本中最贴近希腊文的,但霍恩布鲁尔的书评指出了该版本中的一些硬伤(书评参见TheAm eric an Journ a l of Ph ilol ogy,Vo.l 121(2000),pp.646-651)。

Thucyd i des,The P el oponn esian War,trans.M arti n H a mm ond,i n troducti on and notesby P.J.Rhodes,Oxf ord:Oxford Un i versi2 t y Press,2009.

Thucyd i des,H istory II,W ar m i nster:A ri s&Ph illi ps,1988;H istory III,W ar m i n ster:A ri s&Ph illi p s,1994;H ist ory I V2V.24, W ar m i n ster:A ris&Ph illi ps,1998.

Donal d Kagan,T he Ou tbre ak of theP el oponnesia n War,Ithaca:CornellUn i versity P ress,1969;The Arc h i da m ian War,It haca: CornellUn i versity Press,1974;Th e P e a c e o f N ici a s and t h e S icilian Exp e d ition,Ithaca:Cornell Un i versity Press,1981;The Fa ll of theA the n i an Empire,Ithaca:C ornellUn i versity P ress,1987.

A.W.G o mm e,A.Andre w s,and K.J.Dover,A H ist oric a lC o mm e n t ary on Thu c yd i d es,5Vols.,Oxf ord:The C l arendon Press, 1945-1981(只有最后一卷A ndre w s和Dover参与编辑和扩充了Go mm e的遗稿);S i m on H or nb l ow er,A C o mm en t ary on T h u c yd i d es,3V ol s.,Oxford:C larendon P ress,1991,1996,2008。

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不远了,但依然没有尝试翻译(霍恩布鲁尔曾经计划全面修订乔维特的译文,但最后还是放弃了)1。

其他主要西方语言的翻译情况也大体相似,真正的经典译本非常稀少。法语学界,最新希)法对照的权威译本由当代法国当之无愧的修昔底德研究第一人杰奎琳#德#罗米利历时二十载才宣告完成;o古典研究重镇德国目前最权威的译本无疑是朗德曼在1993年的希)德对照本,而这个版本是基于他在三十多年前出版的一个德译本;?另一个古典研究重镇意大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出版了两个非常优秀的版本,一个是费拉里和罗奇合作的译注本,另一个是著名史学家、修昔底德研究专家坎弗拉的希)意对照本。?从上面这些西方经典译本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翻译修昔底德无疑是一件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各个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中最基本的自然是语言和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准备,而如果想要出版一个译注版,那么还需要大量的文献准备,因为关于修昔底德的研究自从修昔底德的同时代人开始,早已积累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而徐教授承担起的恰恰是最困难的译注工作。在这篇/评论0中,我只想把目光集中在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上)))语言,而在我评论语言的过程中,自然也会顺带涉及一点关于历史和文献的准备。

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要翻译和注疏修昔底德,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像那些西方的古典学家一样从希腊文本入手,直接翻译(这样才最有可能保留希腊文的特征和表达的一致性),同时辅以英、法、德、意等国学者的翻译和注疏作为参照。这样的要求对于目前的中国学界或许有些过高,如果直接翻译修昔底德的希腊文不大现实,那么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反过来以西方多个语言译本作为主要的依据,辅以希腊文本作为参照,以确定哪个译本更为准确精当。如果这样的要求依然太高,还需要再退一步,我们也不是不能接受从某一种语言的译本转译(我们就以英译本为例),但是因为任何翻译都是不完美的,因此这第三种做法就要求中译者首先选取最理想的英译本,并且参考其他一些英译本和英文注疏,惟其136

1o?

?在其A Co mm e n t a ry on Thu c yd i d es第一卷的前言里,霍恩布鲁尔就提到要修订乔维特的翻译,但是一个认识他的学者不久前告诉我他放弃了这个计划。即便这个消息不是百分之百确实,不争的事实至少是从他1990年在书中提到要出版那个修订版,到今天19年过去了,修订版依然没有面世。

Thucyd i de,La guerre du P loponn se,text t abli et tradu it par Jacqueline de Ro m ill y,Pari s:Belles Lettres,1953-1972;此前的两个主要译本是由历史学家列维斯克(P i erre2Charl es L vesque)翻译但直到去世后多年才出版的译本(Thucyd i de,H istoire,Paris,Lef vre,1940)和修昔底德研究专家贝当( li e Am i B t an t)在1863年出版的译本(Thucyd i de,H istoire,Paris:H ach ett e,1863)。

他的这两个译本分别是Thukyd i des,G esc h ic h t e d es P eloponnesischen K rie g es, bersetzt und m it e i ner E i n f h r ung u nd E rl?uterung verseh en von G eorg Peter Land man n,Dar m stad:t W i ssenschaftli che B uchgesell sch af,t1993和Thukyd i des,G e2 schichte d es P elo pon n esisc h e n K rie ges,ei ngel eitet und bertragen von Georg Peter Land m ann,Z ri ch:Arte m is2V erlag,1960。此前的两个经典译本是Thukyd i des,G eschichte, bersetzt von J.F. C.Ca m pe,2Vols.,S tuttgar:t M etzl er,1856; Thukyd i d es,G esc h ic h ted es P el oponn esisc hen K rie g s, bersetzt von AdolfW ah r mund,2Vols.,S t u tt gar:t Krai s&H off m ann, 1864;Thukyd i des,G esc h ic h te d es P el oponnesischen K rie g s, bersetzt von C.N.v.Osi ander,7Vols.,S t u ttgar:t M etzler, 1854-75。

这两个版本分别是:Tuci d i d e,La g uerra delP elopponn eso,traduzi one a cu ra d i Franco Ferrar,i b i bli ograp fi a e not e d iG i o2 vanna Daveri o Rocch,i3Vols.,M il ano:R i zzol,i1985;Tu ci d i de,La g uerra d elP eloponneso,ed i zi on e con testo greco a fronte a cu ra d iLuciano Can f ora,Tori no:E i naudi2Galli m ard,1996。

137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如此方能达到学术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徐译本的依据

拿到徐教授这个修昔底德的新译本,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译本是不是从希腊文直接翻译的?徐教授说,他的这个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过来的,但选择了一个比之前商务版所依据的英译本(沃尔纳译本)更好的译本(克劳利译本)。但是从徐教授新出版的希罗多德5历史6一书后记中的话判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参考了5劳易卜古典丛书6希腊文版以外,还参考了以下著作0),徐教授似乎是可以阅读希腊文的,但不知为什么在翻译修昔底德的时候没有参考希腊文本。

不可否认,克劳利的译本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参照,尤其是在处理演讲的时候,雄浑有力的文风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其至今保持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但是他的译文却并非以忠实著称,而且保留了一些19世纪英文的表达习惯。如果参照希腊文本阅读克劳利的译文,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摸不到头脑,因为他在译文中添加了一些原文中没有的元素。因此这一个译本显然不足以承担起忠实转译修昔底德的重任,译者必然需要参考其他译本和注疏。徐教授似乎正是这样做的,他在/译后记0里谈到/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参照克[劳利]译本,如遇困难,多数情况下都是参照其他两种英译本[史密斯和乔维特的译本],并参考了两种注释本[高姆和霍恩布鲁尔的注释]加以解决的0(强调是笔者加的)。徐教授的意思很清楚,他只有在参考克劳利的译本进行翻译感到困难的时候,才会去参考其他两个译本。

但是就我仔细阅读和比对的部分而言,我看到的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结合了克劳利和乔维特的译文。说这个结合体奇怪是因为我不理解他在两个版本之间进行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有的时候克劳利的译文明明很好(既准确又生动),他却用了乔维特的译文(这一点在下面讨论伯里克利的/葬礼演讲0时还会有更具体的处理)。至于译后记中提到的史密斯译本,我则几乎看不出他的文风;更关键的是,我也没有看出在徐译本中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译者对照过高姆和霍恩布鲁尔那两个非常重要的注释本中对具体希腊文字句的解释。

现在,暂时不谈参照希腊文本和多种译本对勘的问题,而是回到徐译本的现实中来,只对照克劳利和乔维特的英译本,以两个样本作为例子,具体考察几处徐译本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我选取的两个样本分别是修昔底德全书的第一段以及全书最著名的段落)))伯里克利的/葬礼演讲0。

三、第一段译文分析

之所以选择第一段来作为例子,当然首先是因为它是/第一段0,会给读者一个很强烈的第一印象: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其次,也因为我相信不管是一个作者还是一个译者,对于全书开头的处理都应该是最为小心的。但是我却发现这一段中问题多多。我们首先

138

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来看克劳利的英文版(在对照过希腊文本之后,我认为克劳利的这段应该算是比较忠实的译文):

Thucyd i d es,an A then ian,w r o te the h istory o f the w ar bet w een the Pe l o ponnesi a ns and the A t h en ians,beg inning at the m o m ent that it broke ou,t and believ ing that it w ou l d be a great w ar,and m ore w orthy o f re lation than any t h at had preceded i.t This

be lief w as no tw ithout its grounds.The preparations o f bo th the co m batants w ere i n eve2

ry depart m ent i n the last state of perfection;and he cou ld see the rest of the H ellen ic

race taking side i n the quarre;l those who delayed do i n g so at once hav i n g it i n conte m2

p lation.I ndeed th is w as the greatestm o m ent yet kno wn i n history,not only of t h e H el2

lenes,but o f a large part of t h e barbari a n w orld)I had al m ost sa i d o f m ank i n d.For

though t h e events of re m ote antiquity,and even those that m ore i m m ediately precede

the w ar,could not fro m laps o f ti m e be clearly ascerta i n ed,yet the ev i d ences wh ich an

i n quiry carried as far back as w as practicab le leads m e to trus,t all po int to the conclu2

si o n t h at there w as noth i n g on a g reat scale,e ither in war or i n o ther m atters.

徐教授的中译文如下:

我(1),雅典人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开始撰写这部战争史(2)了。我相信这将是一场伟大(3)的战争,比此前的

任何一场战争更值得叙述。这种信念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双方战士(4)在各个方

面都竭尽全力来准备;同时,我看到其他的希腊人在这场争斗中支持一方或另一

方;那些尚未参战的希腊人也正在准备参加。的确,这是迄今为止历史上)))不

仅是希腊人历史上,而且是大部分异族人世界历史上,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历史

上的最大(3)的一次骚动(5)。虽然我们对于远古时代的事件,甚至对于那些战

争前夕(6)的事件,由于时间的间隔而不能完全确知了,但是尽我所能探讨过去所

得到的所有证据(7),使我相信,过去的时代,不论是在战争方面,还是在其他方

面,都不是伟大的时代。(徐译本,第3页)

现在我逐一对这七个地方进行分析。

(1)不管是希腊文版还是英文版的第一个词都是/修昔底德0而不是/我0,这一点非常重要,事实上,第一段中完全没有出现主格的/我0(另一处加横线的地方也是错译),修昔底德在全书开篇非常小心地以第三人称单数的方式进行叙述,以此凸显其客观和超然的态度。1

1参见H ornb l ow er,A c omm entary on Thuc ydides,Vo.l I,p.4,该书列在徐教授的主要参考书目中,但是他似乎从一开始就没准备参考该书。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2)第一次提到/史0的地方并非徐教授的发明,而是(大多数)英文版的问题;1但是后面连续三次提到/历史0则完全是徐教授自己加进文本里的。学界通常把修昔底德的著作称为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或者简称为5历史6(较早的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版标题也通常如此),但是在5伯罗奔尼撒战争6全书中(包括书名),修昔底德实际上从来没有使用过后来我们翻译成/历史0的那个希腊文单词historia。在这里他不过是说xunegrap se(字面意思是/收集并写下来0)。在亚里士多德之前,historia这个词都没有我们今天/历史0这个术语的意思,而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指/探究0,而希罗多德的5历史6正是用了这个词作为标题。提到这个词当然会让他的读者想到希罗多德,而修昔底德在撰写5伯罗奔尼撒战争6的时候,主要的/对手0正是希罗多德,o因此他很有可能有意避免使用这个容易引发联想的词汇。?霍布斯在他的译本中避免了这个错误,从上面对不同译本的介绍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比较晚近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译本都有意避免使用/历史0(history,h isto ire, sto ri a)一词,只有德国的古典学家们依然坚持在书名中使用Gesch ichte。

(3)英文中的great当然有比较抽象的/伟大0的意思,但同时也有更加具体的/大规模0、/大量0等意思。这里的希腊文单词是m egas也同样有具体和抽象的两层意思。在如何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看修昔底德本人的强调重点,当他说这是一场great w ar的时候,他对照的对象主要是之前的特洛伊战争和由希罗多德记载的希波战争,而他论证这次战争之great的时候,主要的论据是交战双方都做足了准备,而且整个希腊世界或者已经参与进来,或者准备参与进来,这些考虑显然都是战争规模上的,因此这里的grea t翻译成/宏大0似乎更贴切些,之后的greatest当然应该与前面的统一起来,翻译成/最为宏大0。徐教授把前一个great翻译成/伟大0而后一个greatest翻译成/最大0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4)/双方战士0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一个一个的战士忙前忙后准备战争,这显然不是事实,在希腊历史中,斯巴达公民长期接受军事训练,随时可以参战,而雅典的公民也几乎是随时拿起武器就能参战,因此在战士层面不需要什么过多的准备工作;真正的准备是城邦层面上的,包括谈判、结盟、准备物资、金钱等。而且这里的克劳利的译文bo t h the co mbat2 ants其实很准确,指的就是/交战双方0(只有两方),而徐教授却把这个短语理解成了/the co m batants of bo t h parties0(双方的参战人员)。

(5)把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描述成/骚动0让人有些无法理解,因为/骚动0一词在中文里是指规模比较小的冲突,和修昔底德心目中最为宏大的战争明显相悖。这里的希腊文是kin sis,根据L i d dell&Sco tt希)英字典的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最常用的/运动0(m o ti o n或m ove m en t)或者/政治运动0,因此克劳利、乔维特、史密斯都译作m ove2 m en,t即便我们采纳霍恩布鲁尔的另一个建议译作convu lsi o n,?或者像拉蒂摩尔那样译作disturbance,中文译作/骚动0也非常不妥,可以考虑/动荡0。

139

1o??拉蒂摩尔的英译本是我看到的唯一例外。

关于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关系问题,参见H orn b lo w er,A Co mm e n t a r y on Thucyd i d es,Vo.l II,p p.19-38中的讨论。关于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关系问题,参见H orn b lo w er,A Co mm e n t a r y on Thucyd i d es,Vo.l II,p.5。

关于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关系问题,参见H orn b lo w er,A Co mm e n t a r y on Thucyd i d es,Vo.l II,p.6。

140

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6)/战争前夕0显然指的是在战争迫近之时发生的事件,而修昔底德在第一卷里面追溯了公元前510)前435年(这段时间或许可以被称为/战争前夕0),他显然不缺乏这段时间的资料。这里指的是再往前追溯和更古老的事件(ta gar pro aut n ka i ta eti palaitera,直译是/在之前[时代]和更久远[时代]的事件0)。1

(7)/探讨过去所得到的所有证据0是一个明显的病句(谓语和宾语不搭配),而且有明显的歧义,是/通过探讨过去得到的所有证据0,还是/探讨在过去得到的所有证据0?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对英译文的错误翻译,原文不但没有将/所有0和/证据0联系在一起,而且并没有出现/所有0这种带有明显误导性质的词汇。这里修昔底德的原话是:ek de tekn ri n h n ep im akrotaton skopounti m oi p isteusai xum bainei,最字面的翻译是/但是通过尽可能向前追溯[得到的]证据促使我相信0,因此克劳利的英译文大体准确,而徐教授似乎并没有理解英文的意思。

在用/放大镜0仔细考察了全书的第一段之后,再让我们转向5伯罗奔尼撒战争6中的一段著名演讲,看一下其中有什么明显的问题。

四、/葬礼演讲0中的明显问题

由于/葬礼演讲0规模庞大(II.35-46,是整部5伯罗奔尼撒战争6中篇幅最长的演讲),我们不可能像上面那样仔细核对每一句话,因此我从中挑选了十三个明显的问题,简析如下。

第一个问题是整体性的,关于英译本的选择,也就是我上面提到过的那个/奇怪的混合体0,在这个演讲的12章中,我们看到的是在克劳利和乔维特译文之间奇怪的转换:II.35完全是乔维特的译文(文风、句式完全一样),中间的II.39-42奇怪地结合了克劳利和乔维特的译文,其他各章都完全是按照克劳利的句子结构和措辞来翻译的。这些引入乔维特元素的段落大体上是失败的,因为除了第39章的一处之外,乔维特的几处译文都不及克劳利,既没有克劳利准确,也没有克劳利精彩,而徐教授却在这些地方令人意外地选择了乔维特。

接下来的十二处问题分别来自/葬礼演讲0的十二个章节,虽然有些章节里出现了非常集中的问题,但我还是坚持只从每个章节里面挑选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第二(II.35),该章的第一句话徐教授译为:/以前在此地发表葬礼演说的大多数人,都赞颂那位把葬礼演说作为公葬典礼一个组成部分的立法者0(第97页)。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可以表明当克劳利的译文给中译造成困难的时候,徐教授会转向乔维特的译本寻求帮助。这句话克劳利译为/m ost of m y predecessors in th is place have co mm ended h i m w ho m ade t h is speech part of t h e la w0,如果翻译成中文似乎缺少一个恰当的宾语,于是徐教授从乔维特的译本里借来了/立法者0(希腊文本里没有这个词),并在这一整章里使用了乔维特的译本。但是,这里克劳利的译文其实更加准确,只是la w(no m os)在这里翻译成

1参见A.W.Gomm e,A.Andrew s,and K.J.Dover,A H istorical Comm entary on T h u c yd i d es,Vo.l1,p.91。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习俗0(custo m)更合适些,因为在葬礼上发表演讲并不是什么成文的法律,在雅典并不是每一项法律都有一个立法者的,习俗就更是很难找到明确的立法者。1这里伯里克利只是说在他之前发表葬礼演讲的人赞赏那个将该演讲引入习俗的人。此外,在同一句话里,原文的意思是/将这个演讲变成习俗(或法律)的一部分0,而乔维特和依据乔维特进行翻译的徐译本都错误地译为了/葬礼仪式的一部分0。

第三(ò.36),第二句话后半句,徐教授的译文是:/因为他们勇敢无畏,使这块土地直到如今仍保持其自由0(第98页)。克劳利的译文是/handed it do w n free to the present ti m e by the ir valor0。这句话的意思其实相当清楚,乔维特的译本也与此意思一致,但是徐译本却明显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这里伯里克利是在赞颂雅典人的祖先(pro gonoi),而这些已经逝去的人们怎么可能/使这块土地直到如今保持其自由0?这里的意思显然是/因为他们的英勇(aret )o,将一块自由的土地传给(paredosan)我们0。

第四(ò.37),将constitution翻译为/宪法0(第98页)。这是任何一个对希腊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遑论研究希腊历史的学者)都不能原谅的明显错误。/宪法0是指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概念,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乃是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在法律系统高度发达的罗马帝国尚且没有这个意义上的/宪法0,更不要说修昔底德时代的希腊。在希腊,所有由人订立的法律和习俗(不管是不是成文的)都可以被称为no m oi,涉及不同的领域,并没有明显的根本或不根本的区分,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宪法0这样的概念。这里伯里克利明显是在赞美雅典的政治制度,法律当然在政治体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在最关键的意义上,正是那些法律和习俗塑造了一个政体。在希腊语里p oliteia的最主要意思是/政体0或/政制0,也用来指参与政治的权利、公民权等,而在英文中constituti o n除了/宪法0之外,还有/政治体制0的意思,因此经常被用来翻译希腊文中的p oliteia(歧义较少的译法或许是reg i m e),但是徐译本望文生义地选取了/宪法0之意。更有趣的是,徐教授在/译序0里面提到亚里士多德的A t h en i a n C onstitution(不过在那里他错误地把C onstit u ti o n写成了复数)的时候将其正确地译为5雅典政制6(或者只是从俗?因为现有的两个中译本都用了这个标题),在II.36里面也将它正确地译为/政体0,而在II.37却将同一个词翻译成了/宪法0。而全部区别就是在II.36里面克劳利用了for m o f govern2 m en,t而在II.37里面用了同一个希腊文单词的另一个译法constituti o n。

第五(II.38),第一句话,徐教授的译文是:/在我们的家庭中,有华丽而风雅的设备每天怡娱心目,消除心中郁闷0(第99页)。克劳利的译文是:/the elegance of our private es2 tablishm ents for m s a da ily source o f pleasure and he l p s to distract us fro m w hat causes us d is2 tress0。我佩服徐教授把这句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话翻译得如此富有情趣,但是,这里的/家庭中0着实是徐教授的误解。伯里克利是在讨论/私人生活0(i d iais,家庭生活当然包括在内,但是/私人生活0显然比家庭的范围更大),从而与这句话前半句将城邦(公共)举办

141

1o参见H ornb l ow er,A C o mm e n t ary on Thuc yd i des,Vo.l I,p.296。

也可以翻译成/卓越0,甚至/德性0,但是这个词在修昔底德那里似乎并没有在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那里拥有明确的整体/德性0的含义,主要是指战争中的优秀品质,即英勇或勇敢。

142

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的赛会和祭祀进行对照,徐译本完全没有反映出这种修昔底德笔下典型的句式(下面提到的译文中,还有多处译者错译这类对照或正反题的例子)。此外/设备0(翻译自kataskeua i)一词放在希腊的语境下似乎也太突兀了一些,这个词可以指家里的房子、家具,这里就是指一些日常的享受。1

第六(II.39),这一章大概是整个葬礼演讲中错误最少的章节,徐教授根据乔维特的译文翻译的/我们宁愿以轻松的心情而不是以艰苦的训练来应付危险;我们的勇气是从我们的风俗习惯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法律强制使然0(第100页)也是整个葬礼演讲中借用乔维特的翻译唯一一处成功的地方。此处乔维特的译文确实比克劳利的译文更准确。但是,徐教授的错误却在他转回克劳利的时候不期而至:/我们具有双重优点:一则我们没有花费时间来训练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来的痛苦,,0。这里克劳利的(正确)译文是/w e have t h e double advantage o f not sufferi n g hardships before w e need to0。伯里克利的意思是,在没有必要的时候,雅典人不会像斯巴达人那样进行严苛而痛苦的训练;而徐译本又出现了逻辑上的问题:既然痛苦尚未到来,我们当然谈不上忍受。

第七(II.40),本章中间的一句话徐教授译为:/另外,我们在从事冒险事业之前或冒险事业之中,能够对它深思熟虑。其他人的勇敢,是由于他们的无知,当他们反思的时候,又会感到疑惧了0(第100页)这是徐译本又一处借用乔维特失败的例子。此处克劳利的译文是/in our enterprise w e present the si n gu l a r spectacle of daring and de li b eration,each carried to its highest po i n,t and both united i n the sa m e person;a lthough w it h t h e rest o fm ank i n d dec i2 si o n is the fruit of ignorance,hesitation of reflecti o n0。这个译法固然有过度渲染不够忠实之嫌,而乔维特的译文似乎是徐译本的真正来源:/w e have a pecu liar pow er o f thinking before w e act and of acti n g too,w hereas other m en are courageous fro m igno rance but hesitate upon re2 flection。0但是乔维特的译本中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元素)))对雅典人/大胆0(dari n g[t h ra2 sus])的赞美。在我手头的六个英译本中,只有乔维特一个译本漏掉了这个重要的特征,因此我实在想不通徐教授在选择译文的时候到底依据什么标准。伯里克利赞美雅典人在行动的时候既大胆冒险,又深思熟虑(又是一个对照),这两种看似相反的品质在雅典人身上极其稀有地合并在了一起,这正是伯里克利骄傲的重要原因。而如果漏译了/大胆0,那么雅典人的特征就只剩下了深思熟虑,这显然与雅典人的特征不符。

第八(II.41),这一章堪称伯里克利/葬礼演讲0的巅峰,在这里他对雅典帝国荣耀的赞颂达到了极致,甚至贬低荷马这个神圣诗人的作用。但是徐译本却在该章中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我还是仅仅指出其中一点。本章中间,徐教授的译文是:/因为我们的强大势力虽未留下证人,但是我们所遗留下的纪念物是巨大的0(第101页)。这句话的前半句本应该是一个双重否定/我们不是没有证人0,后半句是补充前半句的内容/我们留下了强有力的证据0,克劳利的译文是:/since w e have no t left our po w er w ithout w itness,but have sho w n it by m i g hty proofs0;乔维特的译文是:/w e shall assuredly no t be w ithou t w itnesses;there are m ighty m onu m ents0。这里徐教授似乎再次选择了乔维特的译文作为翻译的依据(但这里克

1参见A.W.Gomm e,A.Andrew s,and K.J.Dover,A H istorical Comm entary on T h u c yd i d es,Vo.l II,pp.116-117。

143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劳利的译文更忠实、也更优美),但是却完全错译了前半句的双重否定。

第九(II.42),徐教授将第一句话中的一个分句译为:/现在我就用实证来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怀念0(第101页)。这里克劳利的译文比较准确:/the eulogy of the m en over who m I a m no w speak i n g m igh t be by defi n ite proofs estab lished0。在这里,伯里克利是在总结此前对阵亡将士的赞美,说他已经用明确的证据证明了他们的荣耀,他接下来的下半句话是/对他们的赞美至此大体完成了0,而徐译本给人的感觉却是伯里克利刚刚准备开始用/实证0 (也是一个奇怪的措辞)赞美他们。

第十(II.43),这一章中的错误又非常多,原因或许是克劳利的译文比较华丽,直接译为中文并不容易。比如其中一句话克劳利译为/no personal fail u re i n an enterprise cou ld m ake the m consent to depri v e their countr y o f the ir va l o r0,而徐译本中译成了:/任何个人的失败都不会使他们觉得城邦使他们丧失勇气0(第102页)。如果直译克劳利的译文,应该是/在一项事业中任何个人的失败都不会使他们同意从他们的城邦中剥夺他们的英勇0,也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个人的失败,他们都依然会将自己的英勇献给城邦,而不是徐译本中的/城邦使他们丧失勇气0。

第十一(II.44),徐教授将第一句话译为:/我不吊慰死者的父母(他们也许在场),而是加以抚慰。他们知道,人生的旅程充斥着难以胜数的机遇0(第102页)。首先在翻译希腊文本的时候加括号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因为我们知道,在修昔底德的文本里并没有括号;但这还不算是真正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将chances翻译成/机遇0。克劳利的译文是/numberless are the chances[xumphora is]to wh ich,as they kno w,the life of m an is sub j e ct0,这里的xumphora is是指不确定的东西,译为偶然性(chances)并不为过,而乔维特这里译为m an ifo ld v i c issitudes似乎更加准确。但是徐译本在这里却没有跟随乔维特的正确引导,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不恰当的中文词/机遇0来翻译chance。这里伯里克利又是在进行对照,将整个人生中数不胜数的不确定性与那些阵亡将士在人生最荣耀之时牺牲所获得的好运(eutuches)进行对照。

第十二(II.45),最后一句话,徐译本完全错误地理解了伯里克利在这里对妇女品格或德性的赞美。克劳利的英译文非常精彩,意思也大体准确,但似乎不大容易理解:/G reat w ill be your g lory i n not falli n g short o f your natura l character;and greatest w ill be hers w ho is least ta l k ed of a m ong the m en whether for good or for bad0。徐译本让人哭笑不得地将这句话翻译成了:/妇女的最伟大的光荣很少为男人们所谈及,不论他们对此持称颂观点还是持贬抑观点0(第103页),好像男性忽略了她们的光荣。伯里克利的意思其实是女性的荣耀正在于她们那个性别的本质(或自然),也就是说她们要不张扬、不显山露水(这在男性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雅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要让男人们谈论起她们,不管是谈论她们的好还是坏。

第十三(II.46),徐译本再次把伯里克利演讲中雄辩的对照关系湮没于无形:/我是尽全力履行职责的,至少在表面上已经满足了法律上的要求。如果说今天参加葬礼的人们都已经分享了死者的荣誉0(第103页)。这句话翻译得完全不得要领。克劳利相当精准的译文如下:/and i n w ords[log i],at leas,t the requ ire m ent of the la w(或者custo m)are no w

144

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satisfied.If deeds be in questi o n[erg i],those who are here i n terred have received part of the ir honor already0。如果参照希腊文,这句话更贴近原文的翻译大体上是/在言辞上,我已经说了根据习俗我应该说的话;而在行动上,这些在此埋葬的人已经得到了他们的荣耀0。在希腊思想中,最经常、最经典的一对正反题就是/言辞0(logos)与行动(er gon),而伯里克利在这里正是诉诸这一对听众耳熟能详的对照来结束他的演讲。此外,徐译文还又一次让人哭笑不得地将/埋葬在这里的人0(those w ho are here interred)翻译成了/参加葬礼的人0,从而混淆了活人与死人!

上面对徐译本中若干问题的讨论表明,在承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6这样艰巨任务时,语言、历史文化(比如/政体0一词的翻译、葬礼演说的习俗、言辞与行动的对照)和研究文献(至少是高姆和霍恩布鲁尔这样的注疏)这几方面的准备都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我想说,徐教授的修昔底德翻译,如果用于在汉语世界普及修昔底德的作品和希腊历史知识,确实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如果用该译本作为进一步研究修昔底德和希腊历史的基础,或者作为汉语世界修昔底德的标准译本,那么这个译本确实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修正。相信很多读者都像我一样,切盼能有国内的古典学者不畏繁难,早日完成一项卓越的文化使命,为中国读者奉献一部直接译自希腊文、更加忠实、更加严谨的5伯罗奔尼撒战争6。

(作者刘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于沛)

(责任校对:张文涛)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刘玮* 以今天的标准看,商务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0中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两部史学巨制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和5历史6的翻译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1因此看到西南师范大学的徐松岩教授时隔四年连续出版了这两部巨著的最新译注本,o笔者着实兴奋了一阵。但是当我翻开徐教授的译文,阅读几页之后,便发现其中值得商榷之处颇多。在这篇小文中,笔者仅就修昔底德的翻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翻译修昔底德的艰辛 随便找一个西方大学古典学系的教授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希腊散文(prose)作家中,谁最难读?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在古典学界确实以语言艰涩著称,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法、多变的句式、雄辩的文风,这些都给理解修昔底德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更不要说把他的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了。?沃尔纳(Rex W arner)在他的/译者注0中发出的感慨颇有代表性: 尝试将修昔底德翻译成英文是困难、令人愉快和鲁莽的。不仅要工作很长时间,因为这部作品很长;更重要的是,虽然修昔底德的意思通常足够清楚(不过并 不总是如此),但是表达意思的文体却极难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一开始,译者有时 *1o?我要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系的帕帕扎卡达斯(N i kolaos Papaz arkad as)教授在修昔底德著作的希腊本版本和一些西文译本方面给笔者提供的帮助。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前者是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而且所依据的英文版本并非最佳(下详),因此参考价值已经非常有限;而后者堪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著作翻译中的里程碑,但是在今天看来文风略显古旧,而且注释不足。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徐松岩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目前修昔底德著作最权威的希腊文版本是意大利古典学家阿尔伯蒂编辑的:Thucyd i d is,H istoriae,ed.Ioannes Bapti sta A l b ert,i3Vols.,Ro m e:Typ i s pub li cae offici nae pol ygraph i cae,1972-2000。当2000年阿尔伯蒂历经近三十载将最后一 卷出版之后,霍恩布鲁尔毫无保留地称该版本为:/现有最好的修昔底德版本0(参见S i m on H orn b lo w er,/The B estA2 vail ab le Text ofThucyd i des,0i n The C lassic a l Revi e w,V o.l52(2002),pp.238-240)。另外两个常用的希腊文版本是琼斯(H enry S t uart Jon es)编辑,鲍威尔(J ohn Enoch Po w ell)修订的牛津古典文本系列版(Ox f ord C l assical T exts): Thucyd i d i s,H ist ori a e,2V ol s.,Oxon i:i E Typ ographeo C larendon i ano,1942;另一个带有详细注释的经典希腊文版本是德国古典学家Johannes C l assen编辑,Juli us S teu p修订的版本:Thukyd i d es,B erlin:W ei d m ann,1900-1922。此外,下面提到的几个希)法、希)德和希)意对照本中的希腊文本也非常优秀。除此之外,修昔底德著作中单卷的希腊文本编辑和注释因为数量较多,这里不做讨论。当然这些希腊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起点,如果做高度学术性的翻译,那么还需要参考古典学家撰写的数量庞大的讨论文本问题的论文。 *

文化资源专题 遵义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开发——以遵义为例 一、遵义红色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遵义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遵义一年四季皆可游览,其气候资源的旅游适宜性为全国少见。 遵义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地位。第一,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历史名城。目前,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山烈士陵园、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的各个渡口等革命遗址。第二,长征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水乳交融。无论是国酒茅台,还是赤水、乌江、娄山关、凤凰山、湄江山水和茶文化等遵义有名的景区景点,都印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都洒过红军的鲜血,都见证过当年红军的金戈铁马,浴血奋战。所以人们说,遵义绝大部分有名的风景区乃至遵义这座城市都系上了一条美丽的“红飘带”。 (二)劣势分析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地形地势十分险要。扼川黔渝交通要冲,为川黔渝门户,有铁路、公路呈南北向贯穿全市中部,虽然处于川黔铁路要道,但交通的通达性依然比较差,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省外游客需历经“长途跋涉”才能到达遵义,更由于目前遵义还没有民用机场,更加制约了长线游客来遵旅游,严重影响了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遵义经济比较落后,政府资金不到位,对旅游的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及管理的落后。住宿、通讯等旅游条件和设施比较落后,旅游人力资源比较缺乏都一定程度地阻碍了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机遇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旅游业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的阶段。有关研究报告曾明确指出,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年接待人数和年均消费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35%和6.1%,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可以预见,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是一个增长势头强劲的产业。近年,国家大力支持红色旅游的发展。遵义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这些都给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遵义红色旅游的人数屡创新高,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加大和特有的长征文化,这些都给遵义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四)威胁分析 1.同类行业竞争剧烈 遵义虽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区位条件、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因素,受到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威胁,每个红色旅游区都有自己的资源竞争优势,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有高的区位优势,对遵义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威胁。与遵义相邻的湖南就

红色旅游课程论文

论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班级:建筑(本)201301 学号:20138132 作者:高启耀 摘要:红色旅游是旅游业的一支新芽。在国家政策引导、推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近年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作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活动历史遗迹和精神瑰宝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宏观的总结论述一下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展望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与发展背景 红色旅游是指依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革命历史遗存和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等资源而开展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依托红色资源而存在的,这些资源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将红色和旅游结合起来,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它不仅在旅游行业上实现了创新,而且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少年一代而言,红色旅游堪称特殊的课堂和鲜活的教材。红色和旅游的结合将为旅游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探索一条良性循环之路。1999年江西

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3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江西视察时指出: 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红色旅游打造成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2004年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由江西发起,北京、上海、福建、河北、广东、陕西七省市共同参与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推出发展红色旅游的新举措。200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在理论版头条发表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的文章!。2004年12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这表明国家将要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2005 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红色旅游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2月22日颁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5 年,被确定为“红色旅游发展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推动,全国掀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大潮。例如,四川省斥资40亿,全方位包装广安小平故里和以巴中、达州等地为主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两个板块和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四川的一条线路。福建省把杭古田会址红色旅游开发确定为全省8个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此外,上海、江苏、福建、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地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加大投入,在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各自的特色!

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追问 “我,雅典人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开始撰写这部战争史了。我相信这将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比此前的任何一场战争更值得叙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头好是霸气,也确实吸引了我,对于西方历史上发生的这样一场战事,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谜题、疑问,追问,在这里,我只想追问答案。 关于战争,我有一些想法。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原因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往往人们谈论战争,自以为能够掌控战争,然而当战争爆发之后,似乎一切又变的那样的无法预测,让人难以把握,以致我们似乎无法去把握它。正如一些人所言,战争对于我们这些为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些数字对比的游戏而已,然而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明白战争有多么残酷,“残酷”二字有时说出来真的太过容易了,我认可修昔底德的看法,战争的根源在于人性。正如王和教授所言世界历史的发展说到底不过是人性的发展史,修昔底德坚信人性的欲望的冲突的无限性,所以同样的历史必然会在未来不断的重演,历史也确实如此,尽管原因条件不同,然而战争始终分布迷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彼时开战之前的希腊人与雅典人的那种对热情的热忱难免让人想起《漂》中南方人关于南北战争的高谈阔论,更不禁让人想到了今天的世界之中人们对于战争的各种议论。蓦然脑海里有一副画面出现,一位经历战事的老者摇头喟然今日年轻人的好斗,人们已然忘记了战争的痛苦,然而那些经历者时至今日也不愿提

起那段过往。人们忘记了残酷,这才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在我的信念里,或许战争起初,各方的利益集团会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去开展斗争,然而战争的结果永远不会有赢家,无论是对于古代而言,还是对于现代而言,战争只会是两败俱伤,不过是哪一方面伤的更严重而已,最终受苦的仍然是那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那些如同我们一样的平民,可以去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处在枪口下,处在生命的危机之中,我们又会如何去举措?我无法预言,但对于战争,我永远希望他可以不在我们的世界里发生,尽管这种希望现在看来是多么渺茫。 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战争是一种手段,在外交上,它是你谈判桌上的筹码,在经济形态上,它是重新瓜分财富的手段,在政治领域,它是政治崛起的筹码,战争,人们往往为战争赋予更多的战争之外的内涵,他永远都只是通往目标的一种途径,有些时候,甚至是最残暴但也最直接简单的途径,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起源于这种利益的冲突,也企盼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战争的意义么?很多时候,这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疑问,却仍然让我无法解答。或许,我更愿意学习孔子那样的方法,敬战争而远之,除此之外,确实有很多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了,然而,却又有太多太多无法脱离战争的讨论的问题了,总之,我只是想说,战争远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我无法断言战争是什么样的,但我正在试图更深刻的理解他。 然后,想说一说历史的问题,修昔底德记录了这样一场历史,他尝试着用一种客观的、公正的态度来看待这场战事,他秉承着忠于史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三)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共享型新媒体教育平台

西方文明史论文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Hellenistic)一词意即“希腊似的”,主要是指希腊文明随着希腊统治的扩张而传播到东方各地,东方被希腊化了。开启希腊化时代的主角是马其顿人。马其顿地处希腊的东北边缍,这个偏辟落后的小国是怎样崛起、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的呢?亚历山大又是怎样在他的帝国内传播希腊文化的呢?亚历山大又对希腊化时代做出什么养的贡献呢? 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正当希腊腹地发展了200年的城邦政治制度日趋衰微之时,腓力二世领导下的马其顿王国即蓬勃崛起、一技独秀。腓力选择借鉴了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经验,对马其顿的政治制度和币制进行了改革。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克罗尼亚战役,进一步挫败了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迫使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他的霸权。此后,腓力又拟订了进一步开疆拓土的战略方针,他在希腊的拥护者号召把战争引向亚洲,把财富夺回希腊,并举行了向波斯宣战的集会。公元前336年,壮志未酬的腓力遇刺身亡。“亚力山大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也就是该国的王子,他实际上是杀死他父亲之后登上王位的,接着便开始了他惊人的征服之旅,很大程度上是受波斯人在公元前五世纪入侵希腊、洗劫雅典的启发,亚历山大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大约是波斯战争一百多年后,他随后开始了惩罚波斯帝国的征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丹·坡茨) 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所向披靡、横扫欧亚非的军事天才。“公元前334年,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东征军跨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在格拉尼库斯河畔首战告捷,第二年又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大败十万波斯军,俘

虏了波斯国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然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迅速攻占了腓尼基、巴勒斯坦,兵不血刃、占领了埃及。“厚颜无耻的埃及法老神庙祭司立刻尊奉亚历山大为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在平定了埃及以后,亚历山大又挥师北上,在公元前331年,在亚述古都尼尼微的附近高加美拉与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展开了决战,开战不久,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又一次弃阵逃跑、全军溃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亚历山大相继攻陷巴比伦、苏撒和波塞波利斯三大古都,亚历山大的军队对古都进行了洗劫。“大肆洗劫王宫,仅仅在古都波塞波利斯一地就报抢劫了12万塔兰特的金银财宝,不久逃往大夏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被谋反的当地总督所杀,宫毁人亡,标志着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入侵者取代了波斯帝国,在古代西亚的统治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进一步向东扩张。“他越过了东伊朗的北部,到达索格底亚纳、大夏地区即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随后进入印度北部、西印度的北部即现在的巴基斯坦,到达印度河谷后,他停止了前进,他不想再继续了,于是决定回师,他决定从陆地返回,他们穿过俾路支斯坦和伊朗东部的沙漠,旅途异常艰辛、损失惨重。”(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丹·坡茨)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4年初返回巴比伦,历时10年的东征方告结束。他认定未来世界的中心不在相对贫穷的西方,而在富庶的东方,故定都巴比伦。从此,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崛起。这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西起巴尔干半岛,南达利比亚、埃及,东至印度、中亚大夏一带,北达多瑙河和黑海北岸。在东征期间,亚历山大每占一地,都要留下驻军委任总督。据说,他在亚非大陆新建了七十多座军事要塞,都叫亚历山大里亚。“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古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钮先钟[中国] [出自《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1997 引言 历史背景 战争经过 修昔底德与历史 修昔底德的思想 精密分析 历史教训 现实主义 结论 引言 《孙子》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真正的战略思想著作,其在战略领域中所居地位是任何其他著作所不能及。在西方古代哲人的著作中,虽也可发现有若干战略观念之存在,但都是一鳞半爪,不能算是有系统的思想。最为现代西方人所推重的是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它常被人视为西方的第一本战略著作,严格说来,那也只是一部战争史,尽管其中含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战略观念,但究竟不是一部以战略思想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所以,这本书在战略思想史中的地位还是不能与《孙子》相提并论。 也许最能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恰当比较的是春秋时代的《左传》,因为这两部书同为古代的战争史名著。修昔底德的著作到今天仍受西方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所重视,而蒋百里先生则曾指出:“《左传》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模范战争史。”所以,二者的确可以相提并论,不过其间还是有若干差异之存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作者为修昔底德(前460-前406年),其时代和身世大致都可考。《左传》是先有书的存在而由后世替它定名。首先为司马迁,称之为《左氏春秋》,以后班固作《汉书》时,又改称《春秋左氏传》,从此后世遂简称为《左传》。司马迁和班固都确认其作者为盲人左丘明,《论语》中曾提到他,足以证明确有其人,并大致与孔子同时,不过其生卒之年已不可考。概括言之,左丘明似乎比修昔底德大约要早数十年。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综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近年来迅速成为新的旅游热点。然而,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在旅游实践领域,都缺乏对红色旅游发展原因和原理的深层次探索。因此,对红色旅游动力机制相关理论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深层次地了解红 色旅游动力要素作用的内在原理和机制,极大地丰富红色旅游相关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红色旅游开发建设。红色旅游动力机制成为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和建议以及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产品和市场开发、区域合作等。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中国 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4年1月,由江西发起并联合七省市签订了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同年,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开始与日俱增,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渐升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应用研究也日渐丰富,为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方面发展(何烈孝等,2011)。在红色旅游的发展走向研究上, 张娟认为在“红色”圣地发展的初级阶段, 可以优先发展“红色旅游”, 并留出足够时间培育“绿色”旅游市场;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开发、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张颢(2007)认为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欠缺、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此外,红色旅游发展的水平空间差异明显,资源开发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行政区划壁垒阻碍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欠佳,可进入性差;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客源市场狭窄等也是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关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学术研究分为全国范围红色旅游研究和地方红色旅游研究,尤以后者较为丰富,侧重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研究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红色旅游省份和城市,如湖南、山东、江西、陕西、临沂、韶山、南昌、长株潭、泛珠三角、“红三角”等省市和地区。 地方红色旅游研究以红色旅游重点省份湖南、山东、江西居多。湖

2020年世界史研究生开题报告

世界史研究生开题报告 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角度讲,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 的重要环节,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题背景 公元前415年,时值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间歇期,雅典公民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主力舰队远征西西里,希望获得西西里的财富,从而打败斯巴达。但就在舰队起航的前夜,雅典城内随处可见的、用作界标的赫尔墨斯石像大部分被人毁坏了。这一事件使雅典人大为震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西西里远征的失败以及最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全面失败。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细致地描述了这一赫尔墨斯神像破坏案: 与此同时,在雅典人的城市中有如此多的石雕赫耳墨斯头像。它们是以当地风格雕成的四方形石雕,许多树立在私宅和圣地的大门前。一晚其中的大部分表面被全然凿毁。并无人知晓这是何人所为,但(城邦)通告以大额赏金捉拿他们,并且投票决定,如有人知晓其它不敬神的行为,若愿意,应毫无畏惧地举报,无论是公民,还是外邦人或奴隶。而且他们(雅典人)把此事看得更为严重,因为它被看成是远征的不祥之兆,而且同时也是阴谋政变和推翻民主政治(demos)的一部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在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笔下,希腊人认为对赫尔墨斯神像的破坏不仅是远征不祥的征兆,更是一场政治阴谋的酝酿?对这一

问题的追问也引发了另外一系列问题:赫尔墨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为什么他的神像被毁能在全城民众中引起激烈的反响,进而引来一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古希腊的宗教与城邦政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了赫尔墨斯崇拜这一问题上,也就是说,理解了赫尔墨斯崇拜及其在希腊文化中的地位,就能理解上述这些问题。古希腊人对赫尔墨斯的崇拜,出现时间比较早,并存在一个由地方性崇拜到泛希腊宗教崇拜的过程。赫尔墨斯还是奥林波斯神圣家族中少有的几个能够在希腊城邦经历了古典时期 的宗教危机后,仍未丧失其宗教特点的希腊神之一,也没有因为基督教的胜利而消失。因此,对赫尔墨斯神崇拜的研究,还能够扩展我们对希腊宗教的认识,加深我们对古希腊宗教特征的理解。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线形文字B①成功释读后,泥板文书中所出现的神的名字也相继被学者们释读出来,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赫尔墨斯神的名字。德克萨斯大学的琼·古丽兹(JoannGulizion)于2000年发表论文《赫尔墨斯同e-ma-a2:论其崇拜从青铜时代到历史时期的连续性》 (Hermesande-ma-a2:thecontinuityofhiscultfromtheBronzeageto theHistoricalPeriod)[2],文中通过对泥板文书中所对应出现的赫尔墨斯一词的分析,肯定了古希腊人在青铜文明时期就有对赫尔墨斯这一男神的崇拜,后进一步通过对泥板文书中文字格式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希腊城邦时期及古典时期对赫尔墨斯神的崇拜,肯定了古希腊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 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奴隶社会开始由繁荣走向衰弱。 关键词:战争修昔底德政治军事史 在古希腊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第二次就是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次战争,是希 腊历史上的转折点,关于这次战争的史迹,有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传于世。西方的史学名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谓多如牛毛,再现了曾经的生活,记述了时代的特征与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众多同类型或是不同类型的史学名著中毫不逊色, 熠熠生辉。 一、关于作者 修昔底德,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从他本人撰述的著作中寻到只 言片语以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几乎没有人提到他。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人已经试公元五世 纪的人了,叫做马赛林纳斯,但他所根据的材料也只是修昔底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前人对著作 所做的注释,甚至部分结论都是出自猜测,出现自相矛盾。 首先,关于修昔底德的出身年份就有许多争议,但是很据他于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职务这一可靠的年份以及他著作终止时的年龄,我认为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95年这一时间断线是合理可信的。在古希腊,要能担任上将军这一职务的除了才能突出以外,年龄也要达到三十岁,若依据公元前460年出身来看,到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一职,那就是36岁,而他死时大概也就六十岁左右,所以死亡年份也就在公元前395年左右。 而关于他的童年生活,我们也知之甚少。青少年时代,他应该也与雅典的许多贵族子弟 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说,他童年时,曾在奥林匹克听过希罗多德朗诵他的历史著作, 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能够确定,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他对希罗多 德著作的熟悉深度做出的一种美好幻想,想象两个各具特色的历史学家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好 的碰撞。而且,如果我们对这两个史家的年龄一个标准的话,当希罗多德到欧林匹克朗诵的 时候,修昔底德已非童年。而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的著作很熟悉这一事实也不能作为他就一 定曾听过希罗多德演讲的依据,我们能做到对于一个自己欣赏的作者的作品很熟悉这很平常 但并不一定就接触过这个人。 至于他其他的经历,我们知道的也并不十分明确。就比如他曾提到自己有经营一个色雷 斯的金矿“331”。但我们并不明确他这个金矿从何而来,有史家说他家道殷实,世代经营; 但也有史家说是因为他和斯加普特-亥尔的一个女继承人结婚而得到的。还有,从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到公元前424年他出任将军这7年之间他的生活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他如何一下子就取得将军这样的高位我们也不清楚。但据他自己说,在这些年代里他一直在从事资 料收集,以便于来撰写这场战争。公元前424年,他当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此前,他可 能参加过一些战役,否则不过突然取得这样的高位,但他具体参加过哪些战役,我们又无从确定了。之后,安菲波利斯的失陷,使得有些人有了可趁之机,诬陷修昔底德有通敌卖国之 嫌,他因此被放逐了20年。修昔底德从被放逐到重返雅典的这流亡的20年间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期间他一定经常在伯罗奔尼撒各地以及西西里 游历,尤其注意视察那些曾经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 而关于修昔底德之死也是一个谜,他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死在什么地方?又葬 在什么地方?又为何没能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写完?普鲁塔克、马赛林纳斯等古代作家都说他是遇刺身亡的,这个判断大概是根据他的著述突然中止而来的吧。但所有古代作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 起因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吞并小亚细亚,该地区的希腊城邦被迫向居鲁士称臣纳贡。公元前500年小亚希腊人发动起义。首义之城米利都向斯巴达和雅典等邦求援,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同意出兵,斯巴达却拒绝了米利都人的要求。雅典当时并不了解波斯帝国的情况,对西亚形势的变化所知甚少,只因米利都代表在雅典大讲波斯的富裕与波斯人的不堪一击而受到诱惑,再加上雅典人与米利都人有同族人的情感,于是派出20艘三列桨舰前往小亚援助。①埃列特里亚出兵则因为米利都曾军援过它,此次是为了回报,象征性地派出5条战舰。 公元前499年,起义军被波斯军击溃,雅典等援军见势不妙,迅速脱离战场,返回本国,丢下起义者孤军奋战。面对波斯重兵,小亚起义各邦组建起一支353艘三列桨舰的联合舰队,坚持了5年战争,终被波斯军各个击破。公元前494年,大流士一世在小亚彻底恢复统治,小亚希腊人为此蒙受巨大灾难:许多城市和神庙被毁,男子被杀,妇女变为奴隶,儿童受到阉割。残余的居民向地中海西部逃亡,引起一次小规模的移民新浪潮。据说,大流士特别对雅典的介入恨恨不已,发誓要向尚未受到“惩罚”的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复仇。他的仇恨竟达到如此程度,以致每天用饭时都让仆人提醒他:“主公,不要忘掉雅典人啊!”① 因此,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因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在于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野心。 过程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开始,公元前449年止,大体分作两个阶段:前期(至公元前479年)为波斯的进攻阶段,后期(公元前479年以后)为希腊人的反攻和相持的阶段。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大军水陆并进,杀向希腊。中途遭受风暴袭击,陆军在征服马其顿后受色雷斯人打击,损失惨重,因而退兵。公元前490年,波斯军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亚斯引导下,乘舰600艘,取海路二度侵略希腊。先破埃列特里亚,将居民尽数掳往波斯,同年9月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东北部马拉松平原登陆。 雅典获悉波斯军登陆后,倾全部重装步兵1万人和少量轻装步兵开往马拉松迎战。同时,派出使者向军事强国斯巴达求援。斯巴达虽应允援助,但因刻板的习惯,必须月圆时方可发兵。雅典只得到邻近小邦普拉提亚1千重装步兵的协助,便首先发起攻击。主帅米尔提泰加厚方阵两翼的厚度,意在重点打击敌方两翼,以局部优势克服人数上的劣势。双方激烈肉搏了很长时间,波军突破对方中央,两翼却被敌击垮。雅典人和普拉提亚人在两翼得手后迅即返身夹击中路敌军,迫敌大败而逃。是役雅典军阵亡192人,波军亡6400人。大流士一世发动的第二次入侵又告失败。雅典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希腊人的斗争,原先已向波斯表示臣服的许多城邦鼓起了抗战的勇气。当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时,31个不甘屈服的城邦在斯巴达的领导下联合起来,组成10余万将士、400艘战艘的多国部队,严阵以待。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

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意义 摘要:红色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也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有积极作用。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改进落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活动,随其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及深远的政治影响。本文通过从红色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意义、红色旅游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浅谈红色旅游发展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红色旅游;目的;现状;意义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形式,是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所凭借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时期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我国从20世纪60、70年代初期开始。就开展了一些具有红色旅游性质的瞻仰革命圣地,参观革命先烈遗址遗迹的活动。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一些重点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旅游设施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重大节庆活动和纪念活动。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规模。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了红色旅游这个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红色旅游开始走俏市场,成为旅游的新亮点。 二、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活动。近年来,每逢重大节假日,大量游客前往红色旅游景区参观游览。红色旅游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并带动贸工、农、交通、电信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1、各级政府重视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西方史学史参考文献

外国史学史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董进泉等《历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3、宁可等《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耀林等《西方社会历史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5、陈海宏等译《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 6、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7、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严建强《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9、宋瑞之等《西方史学史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郭圣铭《西方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孙秉莹《欧洲近代史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庞卓恒等《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张广智等《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5、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杨豫等《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李振宏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美]伊格尔斯《20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扩展参考书目 1、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和社会科学》,载布氏论文集《资本主义论丛》,顾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4、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资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年版。 7、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征》,商务印书馆1994-1997年。

红色经典论文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类) 论文题目红色经典,渐行渐远 课程代码 1011010002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学号 1308010XX 姓名王XX 院系 XXX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考试时间 12.15

红色经典,渐行渐远 [内容摘要]红色经典的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隐含着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以及由此改变的影视剧,以歌颂中国近现代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为主题,至今仍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21世纪的发展潮流,红色经典文化却与我们渐行渐远,其主要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盲目崇拜和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对红色文化内容了解甚少,不清楚。 关键字:红色经典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传承弘扬 (一)红色经典内容 红色经典的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隐含着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雄主义的文艺作品,以及由此改变的影视剧。从语义指向上看,还包括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从文学方面看,包括左翼文学、延安文学、进步作家的作品以及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些作品;从文一角度看,包括“红色”的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文艺样式;从社会文化上看,还包括“红色旅游”资源以及相关珍藏资料。其主要粮食以歌颂中国近现代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为主题,经过历时的检验和筛选,至今仍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有曲波的《林海雪原》,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苦菜花》罗广斌与杨益言的《红岩》……,红色歌曲有《国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祖国颂,《毕业歌》……,以及一些“红色旅游”,以上海为中心的“泸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抗联英雄,林海雪原”;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主题形

红色旅游论文中英文摘要

摘要 21世纪的今天,国内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赣州作为革命老区之一,享有“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的美称,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和发展有效优质的红色旅游产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发展红色旅游产品,促进赣州红色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在探究分析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对红色旅游产品进行市场的细分、目标市场选择选择以及市场定位,提出了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和方法,阐述了赣州红色旅游产品的系列营销策略。 关键字 红色旅游产品;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开发原则;营销策略 Abstract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red tourism is booming.Ganzhou as one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enjoy the " red capital"," Republic of China " cradle of laudatory title,whith rich red tourism resources. Red tourism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quality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products, to promote Ganzhou red tourism industry and bett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is in research of Ganzhou red tourism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red tourism products, market segmentation, target market selection and market positioning, Propos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elaborated Ganzhou red tourism product marketing tactics. Keyword Red tourism product ;Market segmentation ;Market positioning;Development principles;Marketing strateg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