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钮先钟[中国]

[出自《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1997

引言

历史背景

战争经过

修昔底德与历史

修昔底德的思想

精密分析

历史教训

现实主义

结论

引言

《孙子》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真正的战略思想著作,其在战略领域中所居地位是任何其他著作所不能及。在西方古代哲人的著作中,虽也可发现有若干战略观念之存在,但都是一鳞半爪,不能算是有系统的思想。最为现代西方人所推重的是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它常被人视为西方的第一本战略著作,严格说来,那也只是一部战争史,尽管其中含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战略观念,但究竟不是一部以战略思想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所以,这本书在战略思想史中的地位还是不能与《孙子》相提并论。

也许最能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恰当比较的是春秋时代的《左传》,因为这两部书同为古代的战争史名著。修昔底德的著作到今天仍受西方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所重视,而蒋百里先生则曾指出:“《左传》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模范战争史。”所以,二者的确可以相提并论,不过其间还是有若干差异之存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作者为修昔底德(前460-前406年),其时代和身世大致都可考。《左传》是先有书的存在而由后世替它定名。首先为司马迁,称之为《左氏春秋》,以后班固作《汉书》时,又改称《春秋左氏传》,从此后世遂简称为《左传》。司马迁和班固都确认其作者为盲人左丘明,《论语》中曾提到他,足以证明确有其人,并大致与孔子同时,不过其生卒之年已不可考。概括言之,左丘明似乎比修昔底德大约要早数十年。

《左传》是一部相当完整的编年史,其所包括的时代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年),全部长度为255年,对当时各主要国家的兴衰都有简明记叙。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战略思想的军事史,对于后世战略家可以提供许多极有价值的教训。全书共分283篇,记载大小战役共计550次,其中有一部分为我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左氏对战争的写法可谓要言不烦,极为精简。若无此书,则后人对那个时代的战争将无从了解。

对比言之,修昔底德所写的仅限于一个战争,即所谓“伯罗奔尼撒战争”,其全部过程长达27年,即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修昔底德的战争史是从公元前435年写起,也就是战争爆发之前4年。他本人逝世于公元前406年,而战争到公元前404年始结束,所以,他的书也可以

说没有写完。其最后的部分是由克塞诺丰(Xenophon)所续成。总之,他的书只以一个战争为主题,而不像《左传》包括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代。因此,他的记叙和分析也远较详细精密,专就作为战略研究的资料而言,其价值似乎较高。

国人对于西方战争史的研究多以近代为主,至于古代则比较生疏。但修昔底德著作中的内容和思想又常为西方学者所引用。因此,对于号称“西方第一战争史”的名著若未能获致相当的认识,则在研究西方战略思想时必然会遭遇若干困难。本文就是基于此种动机,其目的是对修昔底德的时代背景、著作内容、思想特点,提供简明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历史背景

首先必须简略说明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希腊人为印欧(Indo-European)人种之一部分,何时迁入希腊半岛已不可考,大致应为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之间,其移民的范围由爱琴海到地中海,而进入近东周边地区。他们建立所谓“城邦国家”(city-state),总数在1000个以上。在公元前600-前500年之间的时代,以雅典(Athen)为首,有一部分国家采取所谓“民主”(Democracy)制度,但同时还有其他的国家则未采取此种制度,其中以斯巴达(Spartia)最为强大。

在此同一时期,近东文明也早有长期的发展,公元前500年时希腊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即为波斯。大流士(Darius,公元前521-前483年)已经建立地中海世界中的最伟大帝国,并开始向希腊半岛进攻。这样也就导致西方军事史中的第一次决定性会战。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会战(Battle of Marathon)中,雅典人在孤立无援的状况之下,居然击败了波斯的远征军,赢得西方对东方的第一次胜利。

10年之后(前480年)波斯人再度来犯,其声势之大远胜于前次。但在雅典海军奋战之下,希腊的联合舰队遂又能在萨拉米斯会战(Battle of Salamis)中击败强敌,不仅赢得西方海军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而且也象征着西方海权的兴起。

经过两次胜利之后,雅典在希腊诸国之中,也就自然跃居于领袖的地位。于是为威慑波斯再向希腊发动侵略,雅典遂提倡组织一个同盟。这个同盟以提洛岛(Delos)为基地,所以遂称为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它组成于公元前478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同盟,也可以说是现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先驱。这个同盟的会员国最初以那些感受波斯威胁的城市国家为主,包括在小亚细

亚西岸(今之土耳其)以及爱琴海半岛上的国家在内。为保护这些国家并将波斯人逐出希腊北部,雅典遂必须继续不断地扩张其海陆军兵力。同时也修建所谓“城墙”(Long Walls)以保护其本身的安全。城墙分为北、中、

南三道,将雅典城与其港口区连成一体,等到城墙完工时(前456年),雅典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一个陆上的岛国,由此更可显示海权对雅典的战略重要性。(城墙可参看附图)

雅典城墙防御系统略图

在对波斯获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这个同盟组织日益扩大,其会员国总数增到200多个。但诚如常见的情形,每当外来威胁减退时,同盟内部就会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有若干会员国对于雅典的支配逐渐感到不满和畏惧。大致说来,受到民主党派控制的国家仍效忠于雅典,但受贵族统治的国家则开始倾向于斯巴达。由于有分裂的意图,遂引起雅典的政治或军事干涉,于是提洛同盟终于变成一个雅典帝国,而不再是一个由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那些国家在名义上虽享有自主权,但实际上已成雅典的附庸,不仅被迫要向雅典纳贡,而且外交政策和重要的国内政策也都是由雅典来决定。

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日益恶化,遂终于在公元前457年爆发武装冲突。雅典支配着希腊中部,并拥有优势海权。斯巴达则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一强大陆权。所以大致说来,双方旗鼓相当,到公元前454年直接冲突停止,并在公元前451年达成休战。于是雅典遂又将全部注意力用在整顿同盟组织的工作上,并利用同盟的资源以对科林斯(Corinth)和埃伊纳(Aegina)扩张其权力,而这与同盟对抗波斯的原有目标毫无关系。

希腊与波斯终于在公元前449年签订和约,于是雅典领袖伯里克利(Pericles)遂邀请所有的希腊城邦国家到雅典来参加一次改善国际关系的会议。结果,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国家拒绝参加,而其他国家对于雅典的诚意也多表怀疑。此时在斯巴达支持之下,维奥蒂亚(Boeotia)地区发生反雅典行动,于是双方直接冲突遂又一触即发。但很侥幸,双方还是在公元前445年签订了一项假定为期30年的和约。其条件为雅典容许一部分勉强的会员国脱离提洛同盟,而斯巴达则承认雅典对其余的会员保有控制权。换言之,双方互相承认其势力范围,并同意彼此之间大致保持权力平衡。此后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但实际上双方都在乘机巩固其势力范围。

修昔底德的历史是以公元前435年为其起点。他开始详细描述战争前夕的情况,并分析某些导致“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特定原因。在此又有三点必须先作少许说明:(1)严格说来,在公元前431年爆发的战争应该算是第二次,因为在公元前457年所发生的战争才是第一次。但那次战争时间很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显著,遂不为人所重视,所以,史学家所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都是指第二次而言。(2)第二次战争实际上

又是分为两段,前段长达10年,后段则为8年,中间9

年为和平阶段,所以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两次战争,但修昔底德却认为那是一个完整的战争,因为在因果关系上是彼此相连,无法分开的。虽然名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但战争范围并非仅限于这一地区。此外,当时希腊的国际体系也并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两极化。虽然两大同盟是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领,但其他国家之中也还是有某些国家握有强大权力足以左右局势,换言之,当时希腊国际体系的结构相当复杂不能用单纯的系统观念来加以解释。

战争经过

从公元前435年开始,双方即已剑拔弩张,战祸有一触即发之势。公元前432年反雅典国家在斯巴达集会商讨宣战问题,并决定派代表前往雅典进行最后谈判,但不幸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全面战争遂于次年(前431年)展开。

史称雅典在战争初期采取的战略为“伯里克利战略”(Periclean Strategy),因为那是由他一手设计故以此得名。根据富勒将军的分析,那是一种“消耗战略”(Strategy of Exhaustion):在陆上采取守势,而在海上发动攻势。前者的基础为将雅典城与比雷埃夫斯(Piraeus)港区连为一体的要塞系统(长城),它根本不可能被突破。后者的基础为舰队,若能加以巧妙运用,可以说是无敌。虽然阿提卡(Attica)的居民必须退到长城之间地区避难,并坐视其家园受到敌军的蹂躏,但与此同时雅典海军却能摧毁敌方的经济和贸易。伯里克利希望用此种战略即能确保其帝国的安全并使敌方最后被迫求和。

李德哈特则认为“伯里克利战略”是一种采取间接路线的大战略,其目的为使敌人不能获得决战的机会,并终因无力支持长期消耗而自动放弃其意图。修昔底德对伯里克利说明其战略构想的演说曾予以详细记述,并指出当战争开始时,雅典在经济和海权上正处于巅峰状态,所以对于胜利深具信心。然则为何终归失败呢?

诚如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Archidamus)所云:“在战争中有太多的事是不可预测的。”伯里克利虽自以为算无遗策,但他并未想到瘟疫的来临。瘟疫对雅典的人力和士气构成严重的打击,而其无可补救的损失则为伯里克利本人也在公元前429年因疫病逝世。他的死遂使其所拟定的战略无法贯彻,并终于导致雅典败亡。诚如修昔底德所形容,“在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中,权力实际上是握在其第一公民(First Citizen)的手中”。伯里克利连续执政15年,保有无上权威,无人敢反对其决定,他一方面能“尊重人民的自由,但同时又能对他们加以制衡”。自他死后,雅典内部的政争遂层出不穷,于是对于战争指导也就自然摇

摆不定。

从公元前426年起,雅典遂完全放弃伯里克利战略,改用由克里昂(Cleon)拟定的直接攻势战略。富勒认为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李德哈特认为,这样虽能获得若于卓越战术成功,但在战略上不仅要付出较大成本,而且得不偿失。

双方僵持不下,互有胜负,但到公元前424年初冬时节,斯巴达名将布拉西达斯(Brasidas)攻克安菲波利斯城(Amphipolis),使雅典人辛苦赢得的一切战略利益都化为乌有。不过在这一战役中,双方主将(布拉西达斯和克里昂)都同时阵亡,因为克里昂为雅典主战派领袖,所以他的死使和谈排除了主要的障碍。公元前

421年双方终于签订和约,结束长达10年的第一阶段战争,因为雅典签约代表为尼西亚斯(Nicias),故史称“尼西亚斯和约”(Peace of Nicias)。

和约签订后,双方大致恢复战前的地位,但根本问题并未解决,所以不久外交战即已开始进行,双方都利用各种手段争取与国,并拆散对方的同盟。尼西亚斯本有意与斯巴达修好,但受到雅典新青年领袖亚西比德(Alcibiades)的反对。后者野心勃勃,欲取尼西亚斯的地位而代之。于是雅典国内的政争遂又与外交发生微妙互动,而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开始对雅典的同盟国用武,而雅典也不得不采取因应行动,于是冲突逐步升高。公元前416年6月,在西西里(Sicily)岛上的塞杰斯塔(Segesta)派使节前往雅典,劝说其出兵该岛以锡拉库萨(Syracuse)为攻击目标。这一游说立即在雅典引起激烈的战略辩论。尼西亚斯力主慎重,而亚西比德的意见却获得人民的支持。于是到公元前415年6月,一切准备就绪,雅典大舰队遂开始向西西里岛发动远征,并导致世界战争史中少见的全军覆没。

锡拉库萨之战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阶段中的主要战役,全部过程长达3年之久(前415-前413年),其最后结果为希腊雅典远征军5万人,除被俘者7000人外,其余全部死亡。三位将领之中,尼西亚斯和狄莫森(Demosthenes)被杀,但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罪魁祸首亚西比德却逃往斯巴达保住了他的性命。修昔底德说:“这是这次战争中,甚至整个希腊历史中,最伟大的行动。对于胜利者来说最光荣,对于失败者来说最悲惨,他们全军覆没,生还者几无一人。”

西西里远征失败之后,雅典元气大伤,但其海军仍能保持相当实力,所以遂使其不至于立即崩溃。经过9年的海战,雅典不仅转危为安,并已获致比较有利的战略地位,但令人惊异的是,9年之功却毁于一旦。斯巴达海军将领来山得(Lysander)在公元前405年的伊哥斯波塔米(Aegospotami)会战中彻底击毁雅典舰队,于是雅典丧

失了手中最后一张王牌,而不得不求和。

谈判到公元前404年才达成协议并签订和约,正式结束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4月,来山得的斯巴达舰队驶入比富埃夫斯港,这也象征着雅典霸权的结束,希腊史进入一个新时代,斯巴达的陆权代替雅典的海权而成为支配因素。

修昔底德与历史

修昔底德大致生于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406年,其出身为上等中产阶级。在战争发生时任海军军官,在战争的第7年(前424年)奉派率领一支兵力前往救援安菲波利斯城,因未能适时赶到,致使该城落入斯巴达人之手,于是被革职并不准返回雅典。此后他一直流亡在国外,直到其死前4年始被准返国定居。

作为一位军事指挥官,他的遭遇可以说是不幸,但对于历史而言,他的不幸又可以说是大幸。假使修昔底德一帆风顺,官运亨通,则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这部西方第一战争史了。他的书一直流传到今天,被译成各国文字,本文所引据的是以最近的英译本为主。

现在英文中所用的"history”(历史)一词发源于希腊,其原词为"historie”,但其原始意义不太明确。它含有“寻求”(enquiry)和“研究”

(research)的概括意义,它之所以具有“研究过去”(research into the past)的现有意义,是因为西方第一位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用这个词来作为其著作的名称。他的书也就是西方的第一部史书,其范围非常广泛,但却以记述公元前5世纪初期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为主题。

希罗多德虽为西方第一位史学家,但其治学态度并不十分严谨,他曾说:“我的责任只是报道人们所说过的事情,但我并不一定要相信它。”不过,到了他自己的那个时代,其记载也就比较可以信赖。希罗多德生卒之年为公元前484-前430年,修昔底德则为公元前460-前406年,所以后者比前者差不多晚了一代(30年)。修昔底德在其书中虽不曾提到希罗多德的大名,却以希罗多德所叙述的终点为其书的起点,足以暗示其对前贤的景仰以及薪火相传的意义。

修昔底德的治学态度远较严谨,其书中很少有闲话。他说:“我的历史似乎不易于研读,因为其中缺乏浪漫因素。”他所说的话完全正确,但他所做的牺牲也完全合理,因为当他书写的时候,心里怀有一个非常严肃的目标。修昔底德指出,他这部历史是“为那些想要对过去寻求正确知识的人们而写的,同时也帮助人们解释未来,因为人性不变,经常会在未来一再重复出现”。他又说:“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赢得时人的掌声,而是希望能永垂不朽。”

就上述目标而言,修昔底德可以说是完全成功的,他的书在2400年

后仍被视为经典,他的叙述和分析对于后世研究战争和战略的人仍为一种实用的楷模。

希罗多德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其“历史”的终点为前466年,当时修昔底德只有6岁。修昔底德所写的是当代史(contemporary history),所以,其史料的来源当然也就远较充实而可靠。同时,其治学态度也远较严谨,对于资料来源更是已作相当精密的选择。概括言之,其资料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

1.他本人亲自经历或观察的事情。他可能听过伯里克利发表的演说,他也曾亲自参加对斯巴达的战争。

2.他曾充分利用许多目击证人(eyewitness)的证词。因为他在国外流亡20年,所以有很多机会与双方人员交谈。

3,他曾参考官方文件,不过那比较稀少,例如雕刻在石板上的条约。

4.对于决策时的重要发言他也都有记述,不过由于当时并无速记术,所以只能作扼要的简述。

无论为何种来源,修昔底德又都根据自己的判断,加以彻底的核对。换言之,必须他本人认为正确无误的事实才会纳入书中。他的书一开始就这样写着:“雅典人修昔底德写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可以显示其书的惟一主题即为战争,凡是与战争无直接关系的事情都不会被列入。根据那些资料来源,他所写的战争史是如此的合理、如此的明确、如此的客观、如此的公正,所以19世纪的西方史学家们一致推崇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化史学家”(scientific historian)。

修昔底德的战争史对于后世而言,至少可以提供三大贡献。

1.其书对于世界战略环境的演变,提供了很多精密分析,凡是想要了解国际关系动态的人,读其书可以获得极大的助益。

2.对于如何“从历史中学习”(learning from history),其书提供了最佳的

例证。足以使政治家和战略家以古为鉴,而在决策和行动时知所警惕。

3.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所谓现实学派(Realist),修昔底德可以算是始祖,甚至有人说,过去2400年一切有关国际关系的著作只能算是对修昔底德的注释(footnote)。而所谓现实主义(realism)又正是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下分别从这三方面来讨论其思想贡献。

修昔底德的思想

精密分析

修昔底德的历史有一最大特点,就是他并非仅以叙述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为满足。他之所以要写历史,其主要目的是想从其叙述中抽取有关战争一般现象的较大教训,而此种教训应该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test of time)。因此,他对若干问题都曾作精密分析。

他想要回答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他首先把所有战争的原因

分为两大类,即所谓“远因”(underlying cause)与“近因”(immediate cause)。他的这种分类方式为后人所采用,包括波里比奥斯(Polybius),孟德斯鸠(Montesquieu),康德(Kant)等人在内,并且沿用到今天。

什么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远因?他的回答非常简单:“使战争无可避免者为雅典权力的成长以及其在斯巴达所引起的畏惧。”换言之,斯巴达害怕的就是与雅典比较其权力地位已在相对地衰颓(relaetive decline)。此种观念也被称为修昔底德的“霸权战争论”(The Theory of Hegemonic War),其基础即为权力平衡。每当有一霸权出现而使权力平衡发生改变时,则必然会引起他国的忧虑和猜忌,这也就会构成任何战争的远因。

其次则为人性(human nature)因素。修昔底德对于这一点采取悲观的看法。他也像我国的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本恶,他认为人对权力有天然的爱好,人都有个人的贪欲和雄心,这也构成一切罪恶的主因。不过,他并不认为人性本恶即为一切战争的远因,因为战争毕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其说见后),但人在决策和行动时,又常受人性的影响。

远因可能潜伏很久,若无近因则战争也许不至于爆发。试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如果没有奥匈帝国皇储遇刺事件发生,则战争可能不会在1914年爆发。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有两个近因:(一)为科孚(Corcyra);(二)为波提达(Potidaea)。前者本为斯巴达同盟国科林斯的殖民地而倒向雅典方面,后者为雅典的同盟国却受到斯巴达的勾引。于是双方之间的战争终于一触即发。以上所云不过是举例而已,事实上,他这本书的写法是夹议夹叙,其分析的结果也就是历史的教训。

历史教训

在这本书中所含有的历史教训可以说不胜枚举,但照修昔底德本人的观点来看,最重要者莫过于西西里远征的失败。雅典人之发动这一战役足以显示骄傲、偏见、无知与急躁,终于铸成大错。诚如修昔底德所云,雅典人对于西西里岛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却仍然对锡拉库萨(西西里的主要城邦)宣战。所以,修昔底德的思想几乎是和孙子完全一致。他强调“先知”的重要,同时也确认“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基于其对整个战争所作的观察,修昔底德获得一条最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国家由谁来领导,在结果上足以产生非常重大的差异。举例来说,当雅典在伯里克利领导之时,这个国家既富且强,几乎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但在他逝世之后,由于后继无人,国势遂衰并终于走向败亡的途径。所以诚如宋代苏洵(老泉)在其所著《管仲论》中所云:“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古今中

外的历史教训似乎不约而同,足以发人深省。

最后,修昔底德还认为另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深思,那就是胜利者应如何对待失败者,强国应如何对待弱国。他指出,国际情况的变化很难预料,胜利之果很快就会变酸,今天的胜利者可能就是明天的失败者。所以,当政者必须有容忍的大度,而不可受到仇恨和报复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而不可对短程利益作过度的追求。

现实主义

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范畴中,所谓现实主义大致是以下述四种基本假定(assumption)为基础。

1.国家为主要演员(principal actor)。

2.国家为单一演员(unitary actor)。

3.人为理性动物(rational being)。

4.安全为最重要利益。

综观修昔底德的著作,即可发现在其思想中同时含有这四种基本假定在内。所以无怪乎许多学者都认为其著作可以作为现代国际关系现实学派的理论基础。

在其故事中的主角即为雅典与斯巴达两国,而双方的同盟国则居于配角的地位,至于非国家性的演员,例如神谕(oracle at Delphi)或佣兵等,则只是偶然被提及而已。修昔底德对于国内的辩论虽也常有记述,但一经对某一问题作成决定之后,则国家对于外在世界的发言就只有一个声音,所以可以把国家视为一个单一角色。

修昔底德也像其他希腊学人一样,相信人类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理性动物,所以他认为政治家或战略家所做出的决定或计划都应该以合理的思考为基础。不过,他又指出,在实际情况中,虽有合理的计算,但又不一定能够产生理想的有利结果。

修昔底德在其书中曾一再举例来说明所谓理性(rationality)者常受认知(perception)的限制。他虽然不曾使用这些现代化的名词,但他对这些观念已有充分认识,并在其书中举出若干实例。他完全了解所谓实际环境与心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简言之,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可以看到决策者往往会犯下述三种毛病:1.把敌方的能力估计过高;

2.把自己的选择范围看得太窄;

3.受到一相情愿想法(wisgful thinking)的影响。

而在这三种毛病之中,尤其以最后一种的伤害最为严重。

最后,修昔底德的书是以战争为主题,很明显,他曾重视安全问题,而这对于所有的国家也都是主要利益。对于现实主义者而言,所谓安全的意义就是保护国家和社会来对抗外来的和内在的威胁。虽然安全是以国防为主,也就是说武装部队扮演主要角色,但战略还是有其非军事方面的因素,这又包括经济和外交等因素在内。在修昔底德的著作中,外

交(尤其是同盟关系)经常成为记述的对象,并且很值得讨论。尤其在冷战时代,他的书更是备受西方研究同盟外交的学者所特别重视。

结论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到今天仍然受到研究国际关系和战略思想的学者们的重视,其作为经典名著的地位一直屹立不动,并不因为时代的久远而丧失其学术价值。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的战争史并未写完,只写到战争的第20年(前411年)就停止了。而他本人在公元前406年逝世,也未能亲见战争的结束。以后克塞诺丰虽继续完成了最后一段战争史,但因为其治学态度并不像修昔底德那样严谨,所以随着时代的前进,克塞诺丰的著作也就不再为人所注意,而只留下修昔底德一个人名垂青史。

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 刘玮* 以今天的标准看,商务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0中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两部史学巨制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和5历史6的翻译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1因此看到西南师范大学的徐松岩教授时隔四年连续出版了这两部巨著的最新译注本,o笔者着实兴奋了一阵。但是当我翻开徐教授的译文,阅读几页之后,便发现其中值得商榷之处颇多。在这篇小文中,笔者仅就修昔底德的翻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翻译修昔底德的艰辛 随便找一个西方大学古典学系的教授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希腊散文(prose)作家中,谁最难读?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在古典学界确实以语言艰涩著称,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法、多变的句式、雄辩的文风,这些都给理解修昔底德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更不要说把他的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了。?沃尔纳(Rex W arner)在他的/译者注0中发出的感慨颇有代表性: 尝试将修昔底德翻译成英文是困难、令人愉快和鲁莽的。不仅要工作很长时间,因为这部作品很长;更重要的是,虽然修昔底德的意思通常足够清楚(不过并 不总是如此),但是表达意思的文体却极难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一开始,译者有时 *1o?我要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系的帕帕扎卡达斯(N i kolaos Papaz arkad as)教授在修昔底德著作的希腊本版本和一些西文译本方面给笔者提供的帮助。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前者是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而且所依据的英文版本并非最佳(下详),因此参考价值已经非常有限;而后者堪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著作翻译中的里程碑,但是在今天看来文风略显古旧,而且注释不足。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徐松岩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目前修昔底德著作最权威的希腊文版本是意大利古典学家阿尔伯蒂编辑的:Thucyd i d is,H istoriae,ed.Ioannes Bapti sta A l b ert,i3Vols.,Ro m e:Typ i s pub li cae offici nae pol ygraph i cae,1972-2000。当2000年阿尔伯蒂历经近三十载将最后一 卷出版之后,霍恩布鲁尔毫无保留地称该版本为:/现有最好的修昔底德版本0(参见S i m on H orn b lo w er,/The B estA2 vail ab le Text ofThucyd i des,0i n The C lassic a l Revi e w,V o.l52(2002),pp.238-240)。另外两个常用的希腊文版本是琼斯(H enry S t uart Jon es)编辑,鲍威尔(J ohn Enoch Po w ell)修订的牛津古典文本系列版(Ox f ord C l assical T exts): Thucyd i d i s,H ist ori a e,2V ol s.,Oxon i:i E Typ ographeo C larendon i ano,1942;另一个带有详细注释的经典希腊文版本是德国古典学家Johannes C l assen编辑,Juli us S teu p修订的版本:Thukyd i d es,B erlin:W ei d m ann,1900-1922。此外,下面提到的几个希)法、希)德和希)意对照本中的希腊文本也非常优秀。除此之外,修昔底德著作中单卷的希腊文本编辑和注释因为数量较多,这里不做讨论。当然这些希腊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起点,如果做高度学术性的翻译,那么还需要参考古典学家撰写的数量庞大的讨论文本问题的论文。 *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希腊文Θουκυδ?δη?英文Thucydides,B.C.460或455~400或39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一、发展历程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给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

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二、案例 (一)古雅典与斯巴达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二)德国与世界大战 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最显著的就是德国。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三)日本与侵略战争 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三、中国政局

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追问 “我,雅典人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开始撰写这部战争史了。我相信这将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比此前的任何一场战争更值得叙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头好是霸气,也确实吸引了我,对于西方历史上发生的这样一场战事,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谜题、疑问,追问,在这里,我只想追问答案。 关于战争,我有一些想法。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原因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往往人们谈论战争,自以为能够掌控战争,然而当战争爆发之后,似乎一切又变的那样的无法预测,让人难以把握,以致我们似乎无法去把握它。正如一些人所言,战争对于我们这些为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些数字对比的游戏而已,然而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明白战争有多么残酷,“残酷”二字有时说出来真的太过容易了,我认可修昔底德的看法,战争的根源在于人性。正如王和教授所言世界历史的发展说到底不过是人性的发展史,修昔底德坚信人性的欲望的冲突的无限性,所以同样的历史必然会在未来不断的重演,历史也确实如此,尽管原因条件不同,然而战争始终分布迷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彼时开战之前的希腊人与雅典人的那种对热情的热忱难免让人想起《漂》中南方人关于南北战争的高谈阔论,更不禁让人想到了今天的世界之中人们对于战争的各种议论。蓦然脑海里有一副画面出现,一位经历战事的老者摇头喟然今日年轻人的好斗,人们已然忘记了战争的痛苦,然而那些经历者时至今日也不愿提

起那段过往。人们忘记了残酷,这才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在我的信念里,或许战争起初,各方的利益集团会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去开展斗争,然而战争的结果永远不会有赢家,无论是对于古代而言,还是对于现代而言,战争只会是两败俱伤,不过是哪一方面伤的更严重而已,最终受苦的仍然是那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那些如同我们一样的平民,可以去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处在枪口下,处在生命的危机之中,我们又会如何去举措?我无法预言,但对于战争,我永远希望他可以不在我们的世界里发生,尽管这种希望现在看来是多么渺茫。 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战争是一种手段,在外交上,它是你谈判桌上的筹码,在经济形态上,它是重新瓜分财富的手段,在政治领域,它是政治崛起的筹码,战争,人们往往为战争赋予更多的战争之外的内涵,他永远都只是通往目标的一种途径,有些时候,甚至是最残暴但也最直接简单的途径,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起源于这种利益的冲突,也企盼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战争的意义么?很多时候,这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疑问,却仍然让我无法解答。或许,我更愿意学习孔子那样的方法,敬战争而远之,除此之外,确实有很多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了,然而,却又有太多太多无法脱离战争的讨论的问题了,总之,我只是想说,战争远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我无法断言战争是什么样的,但我正在试图更深刻的理解他。 然后,想说一说历史的问题,修昔底德记录了这样一场历史,他尝试着用一种客观的、公正的态度来看待这场战事,他秉承着忠于史

红色旅游课程论文

论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班级:建筑(本)201301 学号:20138132 作者:高启耀 摘要:红色旅游是旅游业的一支新芽。在国家政策引导、推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近年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作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活动历史遗迹和精神瑰宝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宏观的总结论述一下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展望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与发展背景 红色旅游是指依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革命历史遗存和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等资源而开展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依托红色资源而存在的,这些资源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将红色和旅游结合起来,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它不仅在旅游行业上实现了创新,而且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少年一代而言,红色旅游堪称特殊的课堂和鲜活的教材。红色和旅游的结合将为旅游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探索一条良性循环之路。1999年江西

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3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江西视察时指出: 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红色旅游打造成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2004年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由江西发起,北京、上海、福建、河北、广东、陕西七省市共同参与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推出发展红色旅游的新举措。200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在理论版头条发表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的文章!。2004年12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这表明国家将要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2005 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红色旅游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2月22日颁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5 年,被确定为“红色旅游发展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推动,全国掀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大潮。例如,四川省斥资40亿,全方位包装广安小平故里和以巴中、达州等地为主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两个板块和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四川的一条线路。福建省把杭古田会址红色旅游开发确定为全省8个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此外,上海、江苏、福建、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地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加大投入,在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各自的特色!

西方文明史论文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Hellenistic)一词意即“希腊似的”,主要是指希腊文明随着希腊统治的扩张而传播到东方各地,东方被希腊化了。开启希腊化时代的主角是马其顿人。马其顿地处希腊的东北边缍,这个偏辟落后的小国是怎样崛起、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的呢?亚历山大又是怎样在他的帝国内传播希腊文化的呢?亚历山大又对希腊化时代做出什么养的贡献呢? 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正当希腊腹地发展了200年的城邦政治制度日趋衰微之时,腓力二世领导下的马其顿王国即蓬勃崛起、一技独秀。腓力选择借鉴了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经验,对马其顿的政治制度和币制进行了改革。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克罗尼亚战役,进一步挫败了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迫使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他的霸权。此后,腓力又拟订了进一步开疆拓土的战略方针,他在希腊的拥护者号召把战争引向亚洲,把财富夺回希腊,并举行了向波斯宣战的集会。公元前336年,壮志未酬的腓力遇刺身亡。“亚力山大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也就是该国的王子,他实际上是杀死他父亲之后登上王位的,接着便开始了他惊人的征服之旅,很大程度上是受波斯人在公元前五世纪入侵希腊、洗劫雅典的启发,亚历山大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大约是波斯战争一百多年后,他随后开始了惩罚波斯帝国的征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丹·坡茨) 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所向披靡、横扫欧亚非的军事天才。“公元前334年,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东征军跨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在格拉尼库斯河畔首战告捷,第二年又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大败十万波斯军,俘

虏了波斯国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然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迅速攻占了腓尼基、巴勒斯坦,兵不血刃、占领了埃及。“厚颜无耻的埃及法老神庙祭司立刻尊奉亚历山大为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在平定了埃及以后,亚历山大又挥师北上,在公元前331年,在亚述古都尼尼微的附近高加美拉与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展开了决战,开战不久,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又一次弃阵逃跑、全军溃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亚历山大相继攻陷巴比伦、苏撒和波塞波利斯三大古都,亚历山大的军队对古都进行了洗劫。“大肆洗劫王宫,仅仅在古都波塞波利斯一地就报抢劫了12万塔兰特的金银财宝,不久逃往大夏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被谋反的当地总督所杀,宫毁人亡,标志着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入侵者取代了波斯帝国,在古代西亚的统治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进一步向东扩张。“他越过了东伊朗的北部,到达索格底亚纳、大夏地区即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随后进入印度北部、西印度的北部即现在的巴基斯坦,到达印度河谷后,他停止了前进,他不想再继续了,于是决定回师,他决定从陆地返回,他们穿过俾路支斯坦和伊朗东部的沙漠,旅途异常艰辛、损失惨重。”(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丹·坡茨)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4年初返回巴比伦,历时10年的东征方告结束。他认定未来世界的中心不在相对贫穷的西方,而在富庶的东方,故定都巴比伦。从此,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崛起。这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西起巴尔干半岛,南达利比亚、埃及,东至印度、中亚大夏一带,北达多瑙河和黑海北岸。在东征期间,亚历山大每占一地,都要留下驻军委任总督。据说,他在亚非大陆新建了七十多座军事要塞,都叫亚历山大里亚。“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古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钮先钟[中国] [出自《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 1997 引言 历史背景 战争经过 修昔底德与历史 修昔底德的思想 精密分析 历史教训 现实主义 结论 引言 《孙子》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真正的战略思想著作,其在战略领域中所居地位是任何其他著作所不能及。在西方古代哲人的著作中,虽也可发现有若干战略观念之存在,但都是一鳞半爪,不能算是有系统的思想。最为现代西方人所推重的是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它常被人视为西方的第一本战略著作,严格说来,那也只是一部战争史,尽管其中含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战略观念,但究竟不是一部以战略思想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所以,这本书在战略思想史中的地位还是不能与《孙子》相提并论。 也许最能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恰当比较的是春秋时代的《左传》,因为这两部书同为古代的战争史名著。修昔底德的著作到今天仍受西方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所重视,而蒋百里先生则曾指出:“《左传》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模范战争史。”所以,二者的确可以相提并论,不过其间还是有若干差异之存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作者为修昔底德(前460-前406年),其时代和身世大致都可考。《左传》是先有书的存在而由后世替它定名。首先为司马迁,称之为《左氏春秋》,以后班固作《汉书》时,又改称《春秋左氏传》,从此后世遂简称为《左传》。司马迁和班固都确认其作者为盲人左丘明,《论语》中曾提到他,足以证明确有其人,并大致与孔子同时,不过其生卒之年已不可考。概括言之,左丘明似乎比修昔底德大约要早数十年。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三)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共享型新媒体教育平台

2020年世界史研究生开题报告

世界史研究生开题报告 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角度讲,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 的重要环节,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题背景 公元前415年,时值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间歇期,雅典公民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主力舰队远征西西里,希望获得西西里的财富,从而打败斯巴达。但就在舰队起航的前夜,雅典城内随处可见的、用作界标的赫尔墨斯石像大部分被人毁坏了。这一事件使雅典人大为震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西西里远征的失败以及最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全面失败。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细致地描述了这一赫尔墨斯神像破坏案: 与此同时,在雅典人的城市中有如此多的石雕赫耳墨斯头像。它们是以当地风格雕成的四方形石雕,许多树立在私宅和圣地的大门前。一晚其中的大部分表面被全然凿毁。并无人知晓这是何人所为,但(城邦)通告以大额赏金捉拿他们,并且投票决定,如有人知晓其它不敬神的行为,若愿意,应毫无畏惧地举报,无论是公民,还是外邦人或奴隶。而且他们(雅典人)把此事看得更为严重,因为它被看成是远征的不祥之兆,而且同时也是阴谋政变和推翻民主政治(demos)的一部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在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笔下,希腊人认为对赫尔墨斯神像的破坏不仅是远征不祥的征兆,更是一场政治阴谋的酝酿?对这一

问题的追问也引发了另外一系列问题:赫尔墨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为什么他的神像被毁能在全城民众中引起激烈的反响,进而引来一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古希腊的宗教与城邦政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了赫尔墨斯崇拜这一问题上,也就是说,理解了赫尔墨斯崇拜及其在希腊文化中的地位,就能理解上述这些问题。古希腊人对赫尔墨斯的崇拜,出现时间比较早,并存在一个由地方性崇拜到泛希腊宗教崇拜的过程。赫尔墨斯还是奥林波斯神圣家族中少有的几个能够在希腊城邦经历了古典时期 的宗教危机后,仍未丧失其宗教特点的希腊神之一,也没有因为基督教的胜利而消失。因此,对赫尔墨斯神崇拜的研究,还能够扩展我们对希腊宗教的认识,加深我们对古希腊宗教特征的理解。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线形文字B①成功释读后,泥板文书中所出现的神的名字也相继被学者们释读出来,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赫尔墨斯神的名字。德克萨斯大学的琼·古丽兹(JoannGulizion)于2000年发表论文《赫尔墨斯同e-ma-a2:论其崇拜从青铜时代到历史时期的连续性》 (Hermesande-ma-a2:thecontinuityofhiscultfromtheBronzeageto theHistoricalPeriod)[2],文中通过对泥板文书中所对应出现的赫尔墨斯一词的分析,肯定了古希腊人在青铜文明时期就有对赫尔墨斯这一男神的崇拜,后进一步通过对泥板文书中文字格式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希腊城邦时期及古典时期对赫尔墨斯神的崇拜,肯定了古希腊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 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 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奴隶社会开始由繁荣走向衰弱。 关键词:战争修昔底德政治军事史 在古希腊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第二次就是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二次战争,是希 腊历史上的转折点,关于这次战争的史迹,有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传于世。西方的史学名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谓多如牛毛,再现了曾经的生活,记述了时代的特征与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众多同类型或是不同类型的史学名著中毫不逊色, 熠熠生辉。 一、关于作者 修昔底德,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从他本人撰述的著作中寻到只 言片语以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几乎没有人提到他。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人已经试公元五世 纪的人了,叫做马赛林纳斯,但他所根据的材料也只是修昔底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前人对著作 所做的注释,甚至部分结论都是出自猜测,出现自相矛盾。 首先,关于修昔底德的出身年份就有许多争议,但是很据他于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职务这一可靠的年份以及他著作终止时的年龄,我认为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95年这一时间断线是合理可信的。在古希腊,要能担任上将军这一职务的除了才能突出以外,年龄也要达到三十岁,若依据公元前460年出身来看,到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一职,那就是36岁,而他死时大概也就六十岁左右,所以死亡年份也就在公元前395年左右。 而关于他的童年生活,我们也知之甚少。青少年时代,他应该也与雅典的许多贵族子弟 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说,他童年时,曾在奥林匹克听过希罗多德朗诵他的历史著作, 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能够确定,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他对希罗多 德著作的熟悉深度做出的一种美好幻想,想象两个各具特色的历史学家之间产生的一种美好 的碰撞。而且,如果我们对这两个史家的年龄一个标准的话,当希罗多德到欧林匹克朗诵的 时候,修昔底德已非童年。而修昔底德对希罗多德的著作很熟悉这一事实也不能作为他就一 定曾听过希罗多德演讲的依据,我们能做到对于一个自己欣赏的作者的作品很熟悉这很平常 但并不一定就接触过这个人。 至于他其他的经历,我们知道的也并不十分明确。就比如他曾提到自己有经营一个色雷 斯的金矿“331”。但我们并不明确他这个金矿从何而来,有史家说他家道殷实,世代经营; 但也有史家说是因为他和斯加普特-亥尔的一个女继承人结婚而得到的。还有,从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到公元前424年他出任将军这7年之间他的生活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他如何一下子就取得将军这样的高位我们也不清楚。但据他自己说,在这些年代里他一直在从事资 料收集,以便于来撰写这场战争。公元前424年,他当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此前,他可 能参加过一些战役,否则不过突然取得这样的高位,但他具体参加过哪些战役,我们又无从确定了。之后,安菲波利斯的失陷,使得有些人有了可趁之机,诬陷修昔底德有通敌卖国之 嫌,他因此被放逐了20年。修昔底德从被放逐到重返雅典的这流亡的20年间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期间他一定经常在伯罗奔尼撒各地以及西西里 游历,尤其注意视察那些曾经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 而关于修昔底德之死也是一个谜,他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死在什么地方?又葬 在什么地方?又为何没能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写完?普鲁塔克、马赛林纳斯等古代作家都说他是遇刺身亡的,这个判断大概是根据他的著述突然中止而来的吧。但所有古代作

修昔底德陷阱【试用期,警惕五大黑心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试用期,警惕五大黑心陷阱】 当前,已经进入应届毕业生求职、签订劳动合同的高峰时段,而年终跳槽高峰后,不少职场人士的试用期也眼看就要结束。除了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外,面对用人单位屡屡设下的试用期“陷阱”,劳动者更要小心应对。 陷阱一:口头约定一“试”了之 某翻译中心聘用5 名员工作翻译员。老板承诺试用3 个月,试用期月薪250 元(低于当地最低工资),试用期满正式录用,月工资不少于3000 元。好诱人的高薪!5 个翻译员为了让老板满意,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在仅差10 天就试用期满的时候,老板突然以“不适宜在本公司工作”为由,将5 人全部辞退。 支招 我国劳动法第32 条规定,试用期内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仅可以单方面无条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而且无需提前30 天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辞退员工要有条件,即证明不符合单位的录用条件。一旦员工在试用期内被辞退,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双方一旦发生争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 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负有“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举证责任。

陷阱二:试用期没完没了 小罗说起她的“试用期”遭遇时,显得“很受伤”。她应聘到市内一家化妆品公司,干了7 个多月,公司说她虽然干了这么长时间,但销售业绩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因此还得继续试用,直到公司认为合格才能转正。她便咬着牙继续干,就这么又干了4 个月,公司还是不给她转正。无奈之下,她只能另谋出路。 支招 法律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 个月,且必须与所签劳动合同的期限相吻合。具体的规定为:合同期不满6 个月,试用期不得超过15 日;合同期满6 个月、不满1 年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30 日;合同期满1 年不满2 年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0 日;合同期满2 年及以上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 个月。有的用人单位会在双方约定的试用期快要结束时,以考察不全面等为由,再与员工续订一个试用期。虽然两个试用期的期限都不高于法定期限,但是前后相加以后就大大超过了6 个月,这都是侵害劳动者利益的违法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试用期不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仅仅是“可以”约定。超过法定期限后,视为试用期已经结束,被试用的员工已经转为正式员工,拥有相应的劳动权益。 陷阱三:以见习期代替试用期 毕业生小陈到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应聘“高级物业顾问”。公司没有与小陈签订试用合同,而是签了份见习合同,时间长达1 年。 支招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 起因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吞并小亚细亚,该地区的希腊城邦被迫向居鲁士称臣纳贡。公元前500年小亚希腊人发动起义。首义之城米利都向斯巴达和雅典等邦求援,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同意出兵,斯巴达却拒绝了米利都人的要求。雅典当时并不了解波斯帝国的情况,对西亚形势的变化所知甚少,只因米利都代表在雅典大讲波斯的富裕与波斯人的不堪一击而受到诱惑,再加上雅典人与米利都人有同族人的情感,于是派出20艘三列桨舰前往小亚援助。①埃列特里亚出兵则因为米利都曾军援过它,此次是为了回报,象征性地派出5条战舰。 公元前499年,起义军被波斯军击溃,雅典等援军见势不妙,迅速脱离战场,返回本国,丢下起义者孤军奋战。面对波斯重兵,小亚起义各邦组建起一支353艘三列桨舰的联合舰队,坚持了5年战争,终被波斯军各个击破。公元前494年,大流士一世在小亚彻底恢复统治,小亚希腊人为此蒙受巨大灾难:许多城市和神庙被毁,男子被杀,妇女变为奴隶,儿童受到阉割。残余的居民向地中海西部逃亡,引起一次小规模的移民新浪潮。据说,大流士特别对雅典的介入恨恨不已,发誓要向尚未受到“惩罚”的雅典和埃列特里亚复仇。他的仇恨竟达到如此程度,以致每天用饭时都让仆人提醒他:“主公,不要忘掉雅典人啊!”① 因此,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因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在于波斯统治者拓疆辟土的野心。 过程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开始,公元前449年止,大体分作两个阶段:前期(至公元前479年)为波斯的进攻阶段,后期(公元前479年以后)为希腊人的反攻和相持的阶段。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大军水陆并进,杀向希腊。中途遭受风暴袭击,陆军在征服马其顿后受色雷斯人打击,损失惨重,因而退兵。公元前490年,波斯军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亚斯引导下,乘舰600艘,取海路二度侵略希腊。先破埃列特里亚,将居民尽数掳往波斯,同年9月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东北部马拉松平原登陆。 雅典获悉波斯军登陆后,倾全部重装步兵1万人和少量轻装步兵开往马拉松迎战。同时,派出使者向军事强国斯巴达求援。斯巴达虽应允援助,但因刻板的习惯,必须月圆时方可发兵。雅典只得到邻近小邦普拉提亚1千重装步兵的协助,便首先发起攻击。主帅米尔提泰加厚方阵两翼的厚度,意在重点打击敌方两翼,以局部优势克服人数上的劣势。双方激烈肉搏了很长时间,波军突破对方中央,两翼却被敌击垮。雅典人和普拉提亚人在两翼得手后迅即返身夹击中路敌军,迫敌大败而逃。是役雅典军阵亡192人,波军亡6400人。大流士一世发动的第二次入侵又告失败。雅典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希腊人的斗争,原先已向波斯表示臣服的许多城邦鼓起了抗战的勇气。当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腊时,31个不甘屈服的城邦在斯巴达的领导下联合起来,组成10余万将士、400艘战艘的多国部队,严阵以待。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西方史学史参考文献

外国史学史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董进泉等《历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3、宁可等《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耀林等《西方社会历史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5、陈海宏等译《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 6、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7、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严建强《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9、宋瑞之等《西方史学史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郭圣铭《西方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孙秉莹《欧洲近代史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庞卓恒等《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张广智等《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5、万斌《历史哲学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杨豫等《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李振宏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美]伊格尔斯《20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扩展参考书目 1、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和社会科学》,载布氏论文集《资本主义论丛》,顾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4、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资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年版。 7、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征》,商务印书馆1994-1997年。

红色经典论文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类) 论文题目红色经典,渐行渐远 课程代码 1011010002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学号 1308010XX 姓名王XX 院系 XXX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考试时间 12.15

红色经典,渐行渐远 [内容摘要]红色经典的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隐含着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以及由此改变的影视剧,以歌颂中国近现代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为主题,至今仍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21世纪的发展潮流,红色经典文化却与我们渐行渐远,其主要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盲目崇拜和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对红色文化内容了解甚少,不清楚。 关键字:红色经典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传承弘扬 (一)红色经典内容 红色经典的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隐含着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雄主义的文艺作品,以及由此改变的影视剧。从语义指向上看,还包括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从文学方面看,包括左翼文学、延安文学、进步作家的作品以及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些作品;从文一角度看,包括“红色”的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文艺样式;从社会文化上看,还包括“红色旅游”资源以及相关珍藏资料。其主要粮食以歌颂中国近现代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为主题,经过历时的检验和筛选,至今仍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有曲波的《林海雪原》,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苦菜花》罗广斌与杨益言的《红岩》……,红色歌曲有《国际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祖国颂,《毕业歌》……,以及一些“红色旅游”,以上海为中心的“泸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抗联英雄,林海雪原”;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主题形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全套示范

学号:95161246 本科毕业论文 学院历史文化 专业历史学 年级9级 姓名裴杰 论文题目从民主运行机制视角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指导教师王瑞红职称副教授

3年5月15日 信阳师范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信阳师范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目录 摘要 (5) Abstract (5) 前言 (2) 一、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特点 (6) (一)直接民主制 (6) (二)轮番而治 (7) (三)主权在民原则 (7) (四)多数决定原则 (8) 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局限性 (9) (一)民主政治的执行主体具有狭隘性 (9) (二)民主政治下实际的不自由 (9) (三)直接民主制缺乏对群体决策必要的约束机制 (10) (四)在多数决定原则下群众易受演说术左右 (11) (五)在多数决定原则下容易出现集体的非理性 (12) 三、古典学者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批判 (13)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7)

从民主运行机制视角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学生姓名:裴杰学号:95161246 历史文化历史学专业 指导教师:王瑞红职称:副教授 摘要:在古希腊的文明中,雅典的民主政治备受瞩目与称赞。然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经历了发展和繁荣,却最终走向了衰亡。本文试图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方面并结合古典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来分析其衰落的原因。探究雅典民主政治衰亡的原因,对我国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反思 Abstract:Among the civilizations of ancient Athens,the Athenian democracy seems outstanding and is widely appreciated.However,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 saw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finally fading away.It is of great meaning for the current democracy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collapsing of 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by picking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regulation,combined with some ancient scholars’ thought into it. Keywords: Classical Athens;Democratic policies;Working system;Profound thought 前言

“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近年来,"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一个热词。要搞明白"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必须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陷阱"并非修昔底德的本意 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古希腊发生过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两个城邦国家斯巴达和雅典,以及各自领导的城邦同盟。古希腊有几百个城邦,各自为政,相互间经常械斗,战争频繁。但这场战争的特殊之处是几乎所有的希腊城邦都卷入了战争,而且分成两个阵营,即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各城邦的一个防御性同盟,斯巴达握有主导权;提洛同盟是在公元前478年由雅典建立的,起初是为了对付波斯,后来变成雅典控制其他城邦的工具,雅典强迫各城邦听命于它,并向其纳税。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所以爆发,其根本原因是历史学家们所说的"雅典帝国主义",即雅典试图控制整个希腊,为此不惜动用武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德这么说:"在这些年中,雅典人使他们的帝国日益强大,因而也大大地增加了他们自己国家的权势。斯巴达人虽然知道雅典势力的扩大,但是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制止它;在大部分的时间内,他们仍然保持冷静的态度,因为在传统上,他们如果不是被迫而作战的时候,他们总是迟迟而作战的;同时也因为他们自己国内的战争,他们不能采取军事行动。所以最后,雅典的势力达到顶点,人人都能够清楚地看见了;同时,雅典人开始侵略斯巴达的盟国了。在这时候,斯巴达人感觉到这种形势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所以决定发动现在这次战争,企图以全力进攻,如果可能的话,他们想消灭雅典的势力。"这是对事件的客观陈述,也是后来历史学家们的共同理解。必须指出:修昔底德是雅典人,还担任过雅典的最高官职将军,他对战争的解释如此客观、不偏不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失为史德的表率。 但中国的大众媒体对这次战争是这么说的:"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接下来的这段话就引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这些媒体还特意标明:如此说法"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指雅典)与既有的统治霸主(指斯巴达)竞争时,双方的冲突多以战争结束,伯罗奔尼撒战争就是如此",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很明显,这是强加给修昔底德的,修昔底德不是这个意思。在修昔底德那里,雅典不是新崛起的大国,斯巴达也不是既有的霸主,伯罗奔尼撒战争不是大国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从何而来 既然"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修昔底德之意,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来自一个美国人格雷厄姆·艾利森,他曾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长特别顾问,与美国政府过从甚密,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教授。他为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