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09074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 German expressionist painting research Candi dat e:Li Hua Supervisor:Prof.Ming J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i al i t y:Fine Arts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2012 摘要I 摘要20 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西方艺术文化的

一块瑰宝,面对传统绘画形式与同时代绘画风格流派的影响,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选择兼容和分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身的性格魅力,依托绘画范畴内的形式对内心情感和人类心理世界进行探索,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论文主要阐述和论证20 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首先从表现主义历史阶段的变迁来看,其中主要的几个发展阶段可以以艺术中心地划分为德雷斯顿、慕尼黑和柏林,与传统写实绘画相比,这些艺术家们更主张内心情感真实性;另一方面,从绘画本身范畴内的形象特征色彩表现以及材料质感等造型语言的几方

面来分析,以表现主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典型作品为依据,剖析绘画范畴内审美特征;再接着进一步寻找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形态的理论依据,最重要的就是支持与影响表现主义绘画情感表现的美学思想以及德国本民族性格,最后经过同类对比与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一样关注情感表现的法国野

兽派和中国的写意画,从而进一步明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关键词:表现主义情感形式Abstract II 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German expressionist painting is a treasure of the western art culture. Facing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form and contemporary painting styles influence, expressionist artists chose compatible and separa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their own personality charm, relying on the painting category in the form of emotion and human mental world to explore. They represent a strong theme color emotion in the aesthetic process. This essay mainly expounds and demonstrates the twentieth Century German expressionist aesthetic emotion. We look at the painting affective changes from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expressionism at the first. The main several development stages are divided into Dresden, Munich, Berlin and Vienn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realistic painting, these artists advocates emotional authenticity more. On the other hand, our analysis of paint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al aesthetic emo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painting itself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image features of color performance, Texture and modeling language.And

then look for the basis of expressionist painting art form,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support and influence expressionism painting emotion esthetics thought and the German national character. At the last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German expressionist paintings French Fauvism and Chinese freehand brushwork which all of them are pay attension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to further clarify the German expressionist paintings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of aesthetic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expressionism emotion form 目录III 目录引言.................................................................................. ............................................... 1 第1 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 ...... 4 1.1 起源.................................................................................. ....................................... 4 1.2 德雷斯顿.................................................................................. ............................... 7 1.3 慕尼黑.................................................................................. ................................... 9 1.4 柏

..................................... 12 第2 章绘画范畴中的典型特征..................................................................................

14 2.1 形 怪.................................................................................. .................................... 14 2.2 色 浓.................................................................................. .................................... 17 2.3 质 纯.................................................................................. .................................... 20 第3 章理论基础的追溯.................................................................................. ............ 23 3.1 理性的激变.................................................................................. ......................... 23 3.2 直觉思维.................................................................................. ............................. 26 第4 章同类对比.................................................................................. ........................ 30 4.1 非“安乐椅”................................................................................. ...................... 30 4.2 非“写意”情怀.................................................................................. ................. 33 第5 章情感的限制与升

........ 37 结语.................................................................................. ............................................ 39 参考文献.................................................................................. ........................................ 40 致谢.................................................................................. ............................................ 41 引言1 引言“表现主义”一词的出处十分模糊,其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它与野兽派有密切联系,曾经就有评论家形容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为“表现派”绘画。在1911 年柏林分离派展览上,法国艺术家布拉克、弗拉曼克、毕加索以及杜飞等人(野兽派和立体派的画家们)都被人们给以“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称号。同年,理论家威廉 沃林格发表的一篇文章《关于表现主义者》,从中认定表现主义者除了指法国艺术家们还包括德国的艺

术家们,这种模糊的定义首先就让很多艺术家本身并不认同这种分类。1914 年,保罗 费希特尔在一篇专著里明确了表现主义的定义:表现主义代表德国的反印象主义运动,是和法国的立体主义平行的派别,并且指出“德雷斯顿和慕尼黑分享着成为这种新艺术衍生地的光荣”。①在文章中我也认同这种分类,表现主义仅代表20 世纪德国表现主义,不包括法国野兽派、立体派的“表现性”艺术,也并不涉及延

伸到80 年代后德国美术中复兴的新表现运动。与其他西方艺术流派相比较而言,国内有关德国表现主义的著作不是很多,其中语言表述比较详实的有《表现主义艺术家》和《20 世纪德国艺术》,是了解德国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还有一些画集形式的著作,如王林、黄茂蓉、刘朴的《新表现画风》,崔庆中的《表现主义》等,前者的优势在于语言文字翻译得详细而且全面,对于研究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乏画作的资料。有了后者画集的补充,才使我在论文的写作中更加充分和肯定的论述。由于德国表现主义的复杂性,很难通畅的论述,如果按时间顺序论述,那么艺术家个体是断代描述的;如果按艺术社团或者艺术中心来划分,那么时间顺序必然是有混乱的。《表现主义艺术家》是德国沃尔夫-迪特尔 杜贝的著作,为张言梦所翻译。沃尔夫-迪特尔 杜贝是柏林国家博物馆的馆长,专门从事美术史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专门论埃里希 黒克尔和恩斯特 路德维希 基希纳的著作。这本书可取的地方在于对艺术家自己语言的大量引用,更加真实还原了艺术的理解力,生动鲜活而又发人深省,在已经出版的介绍20 世纪德国艺术的论著中,显得精彩又简洁。《20 世纪德国艺术》是德国艾森① [德]沃尔夫-迪特尔 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13 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版. 河北大学艺

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州福尔克万博物馆馆长保尔 福格特的著作,报刊评论它为“现代德国绘画艺术的典范著作,这本书材料详实,对20 世纪德国表现主义包括新表现主义按照年代时间的顺序做了一一充分的介绍,这样可以把画家和周围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使读者有更深入的了解。陈启林的期刊文章《简述20 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理念的变迁》,以表现主义的总体特征来划分,将表现主义划分为早期、桥社发起阶段、青骑士成熟阶段、新客观社以及新表现五个阶段,简略中显得清晰明了。从美学和民族多方面来思考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很有必要的,蒋孔阳的《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卞谦的《理性与狂迷——二十世纪德国文化》以及丁健弘、李霞的《普鲁士精神和文化》等著作,致力于德国文化的研究,趣味性的将读者引入史与思的解读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徐沛君的硕士论文《德国绘画的民族性格》专门从民族性格方面分析德国绘画艺术,很是精彩,并且能够作为德国美术史话的一部分参与“外国美术史话”丛书的编辑,其中很多论证是从外文资料的翻译而来很是可贵。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历史中有主要贡献的艺术家们,我认同以下分类做为参考:早期表现主义起源(克里斯蒂安 罗尔夫斯、埃米尔 诺尔德、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阿道夫 赫尔策尔)德雷斯顿发起阶段(恩格斯 路德维希·基希纳、弗里茨 布莱尔、埃里希 黒克尔、卡尔

施密特—罗特卢夫、马克思 佩希施泰因、奥托 米勒)慕尼黑成熟阶段(阿列克谢 冯 雅夫伦斯基、瓦西里 康定斯基、弗兰茨 马尔克、奥古斯特 马克、保罗 克利、海因里希 坎彭东克、阿尔弗雷德 库宾)柏林、维也纳客观阶段(马克斯 贝克曼、莱昂内尔 法宁格、恩斯特 巴拉赫、路德维希 迈德纳、奥斯卡 科柯施卡、席勒)谈及20 世纪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如果避开法国后印象派以及野兽派的话,是片面的;如果不涉及德国民族本土绘画历史中写实主义、浪漫主义顺延形成的严谨理性的性格,是残缺的。所以除了对影响表现主义绘画形成的美学思想作追溯之外,本文同时顾及了同时代艺术中心法国的绘画流派风格与之对比,探究了德国传统绘画精神与之顺延并变化的情境。在中国的三十年代,鲁迅就曾将表现主义的版画艺术介绍到中国,意图宣传民族觉醒与反抗精神,文章将会把德国表现主义与中国写意画做一种俯瞰式的比照,这会显得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引言 3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对于德国表现主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具体到每个艺术家的艺术主张和作品,论文中并不做全方面的介绍和论证,表现主义绘画做为一种既有的普遍的艺术思潮存在,在此仅以一般倾向性的态度从总体特征上作分析和研究。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第1 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西方表现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在组

织上,其中包括几个风格不同主张不同的艺术团体组织,也包括一群具有革命精神的德国本土艺术家以及抱有同样态度聚集在德国的外国艺术家们,而且这些组织和艺术家的政治倾向和艺术探索上并不一定相同,甚至在美学思想的评论上也对表现主义绘画有认同和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所以对于每个画家的每个派别都应该做出具体分析来区别对待。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的在模糊中冲出的直觉性思维情感,让德国艺术变得比以往任何艺术形式都更迷离幽邃更有吸引力。本章主要按照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发展的几个时期的不同艺术聚集中心地来评析,主要分为一个早期起源阶段和三个艺术中心地(德雷斯顿、慕尼黑和柏林)共四个小节,浅谈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基本情况和大致发展方向。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整个历史风貌中,应该说是一直在不断地兼容和分离同时代的艺术形式中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像桥社、青骑士那样成绩显著的艺术团体,这些艺术家们努力尝试着去探索和构建一种更趋同于自身的真实情感世界,以一种批判的哲理精神去抨击西方社会广泛压抑的社会心理基础。 1.1 起源西方的审美艺术文化发源于古希腊,艺术家的职责和兴趣点在于穷究自然,对他们来说美是感性的,应该用理性精神来追求美,分析美,方能实现理想完美主义的精神愿望。14 世纪自乔托以来的古典写实主义,对于画面中明

暗,透视,体积结构的探索是绘画唯一的使命,直到19 世纪随着光学的发展与东方艺术的交流,推动了法国印象派

和后印象派画风的成立。凡高和高更可以说是表现性绘画道路上的革命者,是无信仰中的信者,画面中狂热的色彩和

笔触暗示着生命的颤动,出于内心原始本能的感官被调动

出来,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看到他们试图摆脱一切理论上的固有模式,绘画开始倡导要顺从自己的本能来绘画,他

们想用一双原始的、第一次的“像儿童一样的眼睛”来看世界。这种反理性的审美特征产生的表现性绘画语言,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来说是黎明前新希望的曙光。第1 章表现

主义历史的变迁 5 弗兰西斯 弗兰栔娜曾说过“在我们被…文明?几乎带到了毁灭的边缘时,我们在自己的内心发现了无法摧毁的力量……” ①早期表现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酝酿着的。物极必反,14 世纪以来一直被信奉的客观的写实主义绘画对于理性、节制的德国画家们来说是一种束缚

和压抑,因为坚韧的理性精神的另一极端是狂热好战的直觉冲动。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出现,得到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们的肯定,蒙克的绘画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且

先于表现主义出现,可以说他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人物,他神秘象征的哲理性绘画方式揭露了人性中扭曲和痉挛的

真实一面。这正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期望的表现形式。在世纪交替之际,是德国一代艺术先驱们艺术生涯的起步阶段,

德皇意旨把持下的艺术形式只认可代表皇室官方立场的历史画和风俗画,虚假的神话和传说被具有反抗意识的艺术家们撕下面具,在各艺术聚集地纷纷开展了艺术“分离派”运动。在慕尼黑,反对官方艺术(维尔纳权威领导的官方艺术)的艺术家们组建了反艺术家联盟社团,意在通过对法国印象派艺术的理解促进国际艺术交流。在柏林,带有反君主制倾向的绘画作品同样遭到官方冷遇,这种分歧推动了柏林分离派的成立,并且由马克思·利伯曼任会长,利伯曼拉拢了各地优秀的艺术家们加入到他的组织中,还举办了关于蒙克、塞尚、凡高和高更等人的联合画展。这种后印象主义对德国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们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后印象主义的理论和观念。对早期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自然风景的孕育,社会现实的压破和宗教的感染力三个方面。德国优美怡人的自然环境滋养着艺术家们的视觉环境。像是具有淳朴气息的自然风景地达豪尔沼泽、沃尔普斯韦德和戈佩尔恩等,是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受后印象画风明显,画面中没有描绘个人,也不涉及任何戏剧性,艺术家们从本土的自然风景入手,提炼出明快、鲜活的色彩,平面化的二维空间构图。其中保拉·莫德松-贝克尔获得了公认的成功,就和她热爱并痴迷着这里的自然风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形式和色彩”的伟大是她终身的奋斗目标,在她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块与

面以平涂的形式的结合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整体,自然环境中的色彩与形象以她特有的情感表现出来。罗尔夫斯、黒克尔、康定斯基等早期作品中,大多也都是以自然风景画开始①徐沛君.德国绘画的民族性格[C].第20 页,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年.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入手,对大部分表现主义艺术家来说,自然风景的可视性远比文学作品的领悟来的直接的多。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很大一方面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体验。图1 贝克尔《风景》相比自然环境更加理智和清醒的意识来自于人类的现实生活状态。从德意志国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里,德国国内急剧膨胀的备战状态使个性极端的德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危机。现实的生活给德国画家们心灵的的撼动,使得他们的画面与这个昏暗的时代一样显得沉重、阴暗许多,即便是用鲜亮的颜色也充斥着骚动和不安,支离破碎的形象与狂野辛辣的线条,是为了更侧重表现一个自我内心反照的世界,一个真实的充满残酷的世界。在灾难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表现主义艺术家焕发出责任感与使命感,即不得不用扭曲的形状和强烈的色彩来反应黑暗现实,宣泄内心的情感。朴实本真的宗教信仰也是感染艺术家们的一方面,宗教的精神是神圣的,包容痛苦的,在绝望的边缘给人生命的美好希望。埃米尔 诺尔德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淳朴的原教

旨主义者,他曾在孩子般年龄的时候就许愿要为上帝写一首赞美诗,后来代替赞美诗的是几十幅极富感染力的宗教画。他的第一幅宗教画《最后的晚餐》就是在他大病初愈不久后所画得,通过这次冥思苦想对生命的体验似乎让他触摸到了宗教的精神,画面中的形式被单纯的简化,通过色彩和光线来诠释他对信仰的想象力和记忆。乔治 鲁奥的画则带有明显的宗教情绪,粗黑的线条分割出来的块面中闪烁着教堂般神圣的光华,在关注腐败现状的同时更渴望信仰带来的精神永生。6 第1 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图2 诺尔德《最后的晚餐》1.2 德雷斯顿在德雷斯顿有这样一个口号被提出:“相信发展,也相信新一代是些致力于创造并愉快生活的人,所以我们召集全部青年。像肩负着我们未来希望的青年一样,我们要为我们的姿态和我们的生命向陈旧而故歩自封的势力夺取自由。我们需要像我们自己一样的每一个人,这个人直接并毫不失真地复制那驱使他去创造的任何东西。” ①这是恩格斯 路德维希 基希纳在1906 年为桥社起草发表的纲领性宣言。桥社是一个由德国青年艺术家组成的联合团体,由基希纳和弗里茨 布莱尔、埃里希 黒克尔、卡尔 施密特—罗特卢夫四个学建筑的年轻学生发起,做为年轻学生的他们或许没有什么称赞的技法和经验,就像宣言里所言,他们热爱艺术,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共同为之奋斗的艺术目标,他们的目标除了追求自然的和

谐和色彩的对比之外,更多的开始觉醒到“人” 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严格的构图,强烈的形式带有青年意识的鲜明特征。随着桥社的成熟,诺尔德曾经加入过桥社后来退出,虽然他曾经被桥社选为会员,但是时间不久后就主动退出了,在根本问题上他一直是个单干者,他依靠自己的本能去寻找最本质的东西。在桥社后期还有瑞士和芬兰的一些艺术家以及弗兰茨 内尔肯、奥托 米勒加入过桥社,但是他们的活动大都仅是参加桥社展览,并没有发展到十分密切的程度。经过几年的时间后,桥社成员们的个性渐渐发展成熟并且顺利的走上了自己的道路,社团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已经抑制不住艺术家的施展了,在1913 年虽然7 ①[德]沃尔夫-迪特尔 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14 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版.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8 桥社宣告解体,但桥社的成员们通过对艺术目标的追求和努力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通过它们的合作实现了德国新艺术形态。桥社团体的出现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发展阶段的一大阶梯,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反抗意识,其主要做法和主张都值得我们去认识。版画的制作与宣传是桥社团体的一个显著成就,就像纲领宣言里提到的一样,桥社的成员们并不是在自己狭窄封闭的画室里孤芳自赏的,他们试图吸引并接纳有革命意识的社会公众成为他们的“被动成员”,而且每年都会给这些参与人制作一

份印有关于桥社活动和他们自己的版画创作的刊物—《桥社文件夹》,通过这种对自己版画作品的大量复制来扩大他

们的社会影响力。木刻在此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正当性,黑白分明线条硬朗的木雕形式正是桥社成员们期望的艺术

表现魅力。在对待木刻的态度上,黒克尔就很着迷于这种

方式,虽然其他几个成员显得与他的热情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并不影响木刻这样一种艺术传播手段已经走向公众并

被一部分公众所认知。桥社的成员们的共同成功得益于他

们的学习方法,在关于绘画风格问题的沟通上很值得后人

去借鉴。虽然他们是同学校的学生,生活方面来往很密切,起初也都是在一起创作作品,但是他们总是在一个时间段

里分开数月后再重新聚集,这样既能保留个人绘画风格的

独立性又可以在沟通中接受其他成员的批评,增加和吸取经验。对于速写的练习也是他们成功的一条捷径,桥社成员

们大都偏爱速写而且能够运用自如,在模特频繁的更换姿

势的过程中快速的画成速写,在这个短时间内能够从自然心态中衍生出来一种偶然因素,将这些偶然因素经过理智分

析后得到的新鲜形式感是他们最大的收获。或者从另一个

角度应该说,年轻乐观而且积极向上的绘画热情是桥社成功的重要原因。桥社艺术作品的主要题材大都是室内的裸体

人物或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的裸体画,自然空旷的自然风

景中的人体纯洁而富有生命力,颜色单纯浓重多用简单的平

涂方式,这正是桥社画家们想要传达的—反学院的自由乐观的新生代的感染力。米勒的作品柔和,雅致,含蓄,主要

是人物和风景,他一直努力描绘出自然和人类之间本质的

和谐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以最可能的简洁性去表现我对风景和人类的体验”。他的裸体绘画有着深思熟虑的二维风格,但是轮廓仍然是圆润,雅致和和谐的。基希那一直都是一个追寻自己绘画梦想的流浪者和隐士,他的艺术全部第1 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沿着简单化和

扩张的二维平面画的方向,向清晰地轮廓和纯平面的涂色方向推进。《无鞍马的骑手》清楚的反映出基希纳的意图,

优先使用色谱上相互临近的色彩,使画面拥有更强的光效。他从新兴的立体派中学到了集中空间表面和以带三角的形

状表现出来的方法,但他并没有遵循布拉克和毕加索全套

放入体积表达法,他要表现的是人和强大生命力的存在,

表现出精神和物质之间前所未有的协调。图3 基希纳《无鞍马的骑手》另一种绘画内容则是马戏场和音乐厅等场所

的人们,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比,这两种看似处于两种不

同形态中的人碰撞在一起,等同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冲突,是自然与腐朽的社会资产阶级的对抗,进而也使

他们更接近一种革命的“新人类”,这是一种向禁锢的资产阶级观念宣战的勇气。如果说诺尔德的灵感来源于原始朴实的自然力量,那黒克尔就是从城市中挖掘出了神经质的心里感

染力,黑克尔属于比较克制的表现主义者,他早期的绘画强调抒情的色彩,后期的具有方,尖形状的油画体现了桥社的艺术风格。黑克尔探求的是事物的秩序,是由事物之间的张力导致的均衡,他稳定驾驭了多交构图,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表示光线,受战争影响,他的绘画中更显现强调出身体与精神遭受压迫时导致的某种情绪。1.3 慕尼黑“新艺术家联盟”是1904 年慕尼黑的艺术家们建立的,他们的目标是“在德国内9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10 外组织

展览,通过讲座、出版物和其他类似的手段加强他们的影响”。

①但是聚集在新艺术家联盟的画家们,并不一定是因为风格的统一,更多的是因为目标的相似性。与德雷斯顿的桥社相比,慕尼黑的新艺术家联盟虽然也有着“将所有革命和激进分子吸引到自己的团队来”的目标,但在他们的团体成员中,艺术能力显得参差不齐很快就难以控制,两年多后便迅速决裂。离开新艺术家联盟的康定斯基联合的马尔克和明特尔在1911 年举办了青骑士编辑部成员展览,“青骑士”社团也由此得名,通过这次展览康定斯基还拉拢了马克、佩希施泰因、坎彭东克和作曲家阿诺尔德 勋伯格加入他们的组织。展览在第二年以《狂飙》的身份在柏林展出时,《狂飙》的组织者赫尔瓦特 瓦尔登又增加了几个艺术家克利、库宾以及雅夫伦斯基的作品。青骑士成员力量的增大,青骑士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理念也越来越成熟,然而随着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青骑士不得不终止了活动,艺术家们各自分散开来。从青骑士团体的构成特点来看,围绕在慕尼黑活动的青骑士社团中的艺术家,除了德国的本土画家,还有一些外国的画家,而且在青骑士的艺术家中有部分人与法国一些国际流派联系密切,有的人在流派划分上也有多重身份,比如参加青骑士活动的克利也认为是抽象派画家,库宾也认为是超现实派画家。成员组成的广泛性在一定程

度上助长了青骑士的社会影响力度,青骑士的艺术家们并没有像桥社成员们那样形成一种共同的风格,而是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期望艺术的多样个性化。从青骑士团体的艺术目标来看,做为《青骑士》年鉴编辑的康定斯基道出了青骑士社团成立的目标,他们并没有企图要形成一种联合一致的团体风格“各类艺术互相之间以及所谓的艺术与民间艺术、儿童艺术之间致命的隔绝,艺术与人种学之间的差别,树立于在我们看来是如此密切相关,甚至一般无二的各种现象中间的牢不可破的墙壁。” ②青骑士做为一个组织出现的,更多的是想把所有具有个性理想意识的艺术家们的各种努力聚集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力量引起社会和民众的注意。从青骑士团体的艺术主张来看,围绕青骑士艺术活动中突出才华的艺术家们与以往的桥社、艺术家联盟相比,青骑士的画家们更致力于揭示抽象的精神,将艺术从客① [德]沃尔夫-迪特尔 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83 页,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版.. ② [德]沃尔夫-迪

特尔 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第90 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版. 第1 章表现主义历史的变迁观物质中解放到更为广阔的心灵领域,更倾向表现一种音乐性、戏剧性的抒情画面,图形是象征世界的主要形式。青骑士艺术家们的作品同桥社画家的作品虽然同样具有淳朴的特性,但是这种纯朴带着一种温馨的音色的上层建筑感。康定斯基是青骑士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个优秀的画家,还是个伟大的美学理论家,他的理论主张对其他艺术家们来说很是受用。康定斯基认为我们应该去反对唯物主义,精神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并且号召人们“离开当前的,没有精神的生活,转向无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实体和思想。”面对心灵,无论是颤动还是共鸣,所有的精神情感都应该而且只能是抽象的。表现在绘画上同样是这样的,绘画思维的抽象性是通向内心精神世界的桥梁,所以我们在康定斯基的画面中看到的是纯粹的一根根自然形态的横线或者是竖线,一块块接近三角形或者圆形的零散片段。在克利的黑白素描中,自然的风景内容只有线条的诠释,线条被翻译成原始黑暗潜能的体验,是释放自我跨越所有阻碍后达到纯净的精神天堂,就像马尔克希望的那样“用心灵去师法造化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图4 康定斯基《构造IV》在青骑士艺术家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趋向呈现出一种接近音

乐的节奏感,或者说是戏剧性的抒情魅力,哈特曼强调这个团体有着“中欧的浪漫心灵”,只有通过幻像解释记忆的片段,从抽象的高度来看人与客观自然世界的关联,画面的形式才能贴近真实又神秘的内心情感。马尔克画的动物,以流畅的线条表情和具有结晶光芒的色彩11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12 在充满轻捷矫健的节奏感中不可分割的完美协调着。康定斯基更是对勋伯格赏识有加,绘画与音乐是那么的相似,无论色彩还是形体都可以是具有内在音响效果的音符,绘画诠释着音响作用的视觉效果,那样的戏剧性和扣人心弦,让人不得不神往,好似在幻象面前一样。 1.4 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政治形势变得十分复杂,为了反抗德皇威廉二世支持下的官方艺术,在德国首都柏林,以它优越的经济机会吸纳各地的艺术家来此地聚集,“柏林分离派”成立,其主要成员包括:巴拉赫、贝克曼、法宁格、康定斯基、佩希施泰因、珂勒惠支、蒙克、诺尔德、马蒂斯、罗尔夫斯等。同时,由于柏林分离派中年龄较大的成员占大多数,这样的结构导致少数青年的不满,在佩希施泰因的倡导下创立了有青年艺术家组成的“新分离派”,其成员包括桥社的画家们和诺尔德以及罗尔夫斯。马克尔在文章《德国野兽派》中曾认可柏林新分离派的中心地位。在展览前言里可以了解他们的纲领“每一个物体只是一种色彩的交流媒介,一种色彩的合成物。而且作为一个整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131605223 翟志鹏 首先谈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处于这样的惶惶不安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急需要一个渠道来表达出内心的惶惑与不安。所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应运而生。其是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题材类型选择。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比如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在1920年上映的《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往往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和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找出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其次,德国表现主义的表演形式往往采用夸张的方式,不同于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这类电影基本上都是运用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在《卡里加里博士》中,演员以奇形怪状的服装、戏剧脸谱式的化妆和

关于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世界感言(1)

关于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世界感言 (1) 论文关键词:新表现主义;人本性;情感化;主观化;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新表现主义美术关注人的本性与价值,重视人的精神信仰与人的尊严、强调现实的文化批判与超越理性;重视艺术的情感化的形式,是对人和艺术的大解放;强调内在的生命冲动对客观世界以主观化的处理。是对艺术本性的追求。 新表现主义艺术的核心,即是倡导人本性、自由、情感化。人本性,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能出发,充分肯定人的自身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追求某种自由,是人们向往文明与自由、文明与进步的本能,是人性的本质所在。人的问题,始终是艺术家要表现的问题。新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的思想及精神寻求解放,寻求生存,释放人性,来反抗命运的过程。 当今,商业问题泛滥,信息技术爆炸,人的价值观失重,精神失衡,人的尊严受到强大的挑战,同时,文化面临经济的重压,商业的侵入,使人的精神产生危机,人的思想及行为出现躁动和迷茫。那么,新表现主义在这种时期就担负着人的理想与精神信仰,追求人的崇高价值与人文精神,以追

求人本身的自由解放为宗旨。新表现主义艺术重视艺术家的心理本能的情绪喧泄,对现实社会的弊端的艺术批判,强调人的价值与需求,以象征或隐喻性的主观变形和重新组合构成,建构震撼心灵的艺术世界;强调艺术家主体情感的抒发;强调直觉、灵感、顿悟、想象等主观心理因素为创造的重要地位。强化表现审美对象个性的神态、情态,以变形、夸张的构成,形成强烈的张力,以达到极限的表达画家的灵魂深处的情绪、感受、心态。达到表现主体的情感化,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情感是一种纯自然的精神观,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对事物的主观反映,是自我表现和自我照应的结果;情感以心灵冲动为源泉,重视形式语言,重视激情而充满活力;重视文化内涵及冲击力。 90年代中国新表现主义,不仅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而且更注重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哲学与艺术观念的走向,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新再现主义特征。在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方面,首先是法国早期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为核心。在哲学美学思想上吸取了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论。西方的这些流派和非理性哲学思想对中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使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和发展,理论的内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及哲学思想由以庄禅哲学思想而突出,主张“从性而游”认为人生的痛苦

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125】

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125】 概论 德国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作为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六位代表性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乔治·巴塞利茨、约尔格·伊门多夫、西格玛·波尔克、马库斯·吕佩尔茨、A·R·彭克。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 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 德国新表现主义最为热心的支持者唐纳德·库斯皮(DonaldKuspi)发现基弗(Kiefer)的画'同史诗般的德国历

史有一种直接的联系,对史诗般的德国文化也持一种独特的肯定态度'。艺术评论家克雷格·欧文斯(Craig Owens)则认为,这种肯定是反法西斯主义的。实际上,新表现主义意在再利用所有留存于民间传说、象征、神话和文化史诗中的德国浪漫传统。富克斯(Fuchs)驳斥了认为新表现主义同纳粹沆瀣一气的观点。他认为画家恢复表现主义传统并接受新表现主义名称这一事实表明他们是反纳粹的,他们画中的'野性'正是反权威的表现。而西贝尔贝格(Syberberg)则认为,德国现代文化被美国文化所侵蚀,被犹太左派和民主政体所破坏。他相信真正的德国性存在于德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字、音乐和其他艺术之中,存在于德国土壤之中。西贝尔贝格的政治、社会和审美观同他的艺术不分,同时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有人认为,西贝尔贝格的反省表明他同其它一些新表现主义的机智的捍卫者一样,他的态度最终是很矛盾的,对德国浪漫传统既迷恋又批评。欧文斯不同意此说,他认为西贝尔贝格的态度并不含糊,他对希特勒时代的德国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怀念,认为那时的德国最象德国,最具德国性。新表现主义的拥护者认为追求民族性的德国画家并不是民族主义者,只是在修辞方式上有些排外,特别是在面对美国艺术时。例如加赫南格(Gachnang)通常被指责为反美,但他否认这一点。他认为他并不是怀有沙文主义色彩,他只是在寻求'文化之根'。艺术与文化发源于欧洲,但多年以来没有

表现主义_绘画与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诸多流派的诞生而横空出世。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众多的文学流派都是受绘画启示而得名,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从表现主义来看,绘画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不相通的情况下最终实现了在观念领域的融合,这是体现了表现主义的巨大包容性,还是各门类艺术间在表现主义大背景中受到表现主义绘画的启发? 重表现的东方艺术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表现主义,而西方艺术却因东方艺术的启示而走向了表现主义的道路,并最终进入到现代主义时代?而表现主义在文学中又是如何得以扩展和发挥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的提法,虽然有失准确,却指出了它作为一个可延展的概念的巨大包容性。 一、表现主义理念的拓进 弗内斯指出:“‘表现主义’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不能不涵盖许多根本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以致于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1](p1)这句话不是说“表现主义”这一概念就是无用的了,而是指出了它的复杂含混。它既有某种普遍性,又有某种特殊性的所指。表现主义既涉及艺术中的一种国际性倾向,又更多地属于德国的特征,因此有一般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和德国的表现主义,两者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学会在两种意义上理解并使用表现主义:一般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它的范围和指涉并不是非常确定的,而是广泛地指向20世纪初的那样一场文艺思想动向和变革。“表现主义”源于绘画,后用以描述文学现象;特别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则指的是德国的表现主义,它有组织、流派,有宣言,有具体的艺术活动。 这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怎样看待这一理论术语是如何在绘画和文学领域中游移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统一的,这之间,他们的各自关注点又有什么不同,他们何以被一致地用这一概念来命名。 表现主义绘画存在对传统的颠覆及其艺术的重建、平面的延展深度(向内、向外)的呈露、以及想像与激情的参与。如果我们没有更多地接触现代主义的绘画,我们一定看不懂表现主义的绘画,甚至会对这种艺术嗤之以鼻。但是一旦我们认可了表现主义,我们便会认定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只能是过去的艺术了。“从未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为惊惧死亡所动摇,世界还从未有过这样墓穴般的寂静,人类从未有过这样渺小,他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担忧,欢乐从未有过这样疏远,自由从未呈现出这般死寂。这时困境高声吼叫起来,人类呼叫着要回到他的灵魂中去,整个时代都化为困境的呼叫。艺术也在深沉的黑暗处发出吼声,他在呼救,他在向精神呼救,这就是表现主义。”[2](p89)表现主义兴起的理由正是出于印 象主义的不足和缺失。 “印象主义的眼睛仅仅在听,它没有说话,它仅仅是在接受问题,而没有予以回答。印象主义者用一双耳朵来代替一双眼睛,并且没有嘴巴。因为市民时期的人除了耳朵之外一无所有,他们倾听世界,却不向世界吐露什么,他们没有嘴巴。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说话,没有能力谈论这个世界,没有能力谈出精神的法 则。但是表现主义者却重新撕开了人类的嘴,长期以来,他们已听得够多了,对此的沉默也够长了,此时,他们要代精神作出回答。”[2](p97)因此巴尔总结到:表现主义无非是一种姿态,它不是针对个别表现主义者而言,也不是针对个别作品而言。对此,尼采和歌德 的某些论述已经揭示出了艺术的实质。表现主义的看也不完整, 它也是半个艺术,表现主义者将眼睛当成了嘴巴,却无法听到世界的 声音。巴尔将表现主义绘画称之为视力音乐, 指出了表现主义是从心灵到心灵的艺术,它与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家倾听自己,画家却是窥视自身。音乐家将那种神秘的力量变为声音,画家却将它变为光亮。”[2](p84) 现代主义的发展在法国有众多的艺术流派,而在德国则以表现主义的形态显示出来。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保持对于法国艺术发展的关注,但也保持了自身的独立与特点。1905年诞生的“桥社”是其第一个团体,与野兽派出现于同一年,他们同样意识到了艺术表现精神的力量,也同样将高更和梵高作为自己艺术道路的开拓者。他们都强调内心情感的表现,运用扭曲变形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宣泄内在情感。野兽派的表达更倾向于一种世俗的快乐和形式上的革命,并不关心自己的艺术与社会间的联系,题材上倾向古典———风景、肖像、人们的生活,马蒂斯说的艺术应该是一把舒适的安乐椅。“桥社”则不同,它与当时的社会压力紧密相连,其悲观的心理色彩、对人类历史特有的先知先觉般的幻觉以及对人类生 存的关切,都是野兽派所不具备的。 “青骑士”的探索为抽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的出现则源于其中两位重要的组织者———康定斯基和马尔克在1910年的一次谈话。因为绘画是一种二维的空间艺术,但我们在表现主义者那里明确地感受到他们的抽象,必须依靠想像的参与。我们可以将他们的绘画想像成一个不断延展的平面,从而将我们的视野引向纵深和广阔,以至于一直延伸到我们的心灵并占据了它,这样我们忽略了具象的存在,恰好与表现主义者的抽象汇通一处了。 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本来就是一个不容易说清的话题,而它向文学的跃进又使得这一本来就存在争议的概念变得更加无法说清了。表现主义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概念,但是它作为一种精神中的运动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20世纪之初,并不断将这种观念渗透到后来的艺术和文学观念当中。表现主义从绘画延伸到文学的领地,由一种平面空间艺术转为时间艺术(戏剧又有所不同,这里主要指剧本),而各种艺术之间本来似乎就存在着某种关联,我们探讨这一同样由一个概念冠名的文艺现象,对于探讨艺术以及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我们对绘画和文学各自规律的探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表现主义文学艺术上的创新分别以 诗歌、 戏剧和小说为主要内容进行探讨,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表现主义文学的认识。 1.语言中的暗喻—引申结构 我们用以证明这一点的更多依赖于表现主义的诗歌,当然在 表现主义:绘画与文学 李文倩 (山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艺术探索 ARTS EXPLORATION,JOURNAL OF GUANGXI ARTS COLLEGE 2009年10月第23卷第5期Oct .2009Vol.23No.5 [摘要]绘画与文学,一个偏重于空间,一个偏重于时间,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这两种不同维度的艺术的不断接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表现主义的情境下,绘画与文学的共通又体现出新的特点。 [关键词]当代油画;民间美术;图式[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9)05-0061-02[收稿时间]2009-04-22[作者简介]李文倩(1983-),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 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美学研究。61

(整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专题: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Expressionism 学艺术如果不知道德国表现主义,是不能原谅的,这个学派时间虽然不长,却广泛地影响到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曾喜爱并尝试过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再一次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进而通过个人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时间: 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人物:

罗伯特·维内、弗里茨·朗、弗莱德立希·茂瑙、保罗·莱尼、乔治·威廉·派伯斯特、保罗·威格纳 意义: 1.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起因:

1.源于绘画:在1901年巴黎举办的一场画展中,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组油画作品的总题名就是《表现主义》。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走向抽象主义的道路。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2.超现实倾向: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3.哲学渊源:来自于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斯特纳的神秘主义。 4.社会背景: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他们思考的驱动力来自于战败后德国破败的现实,工业社会的冷漠资本膨胀对人的异化塑造了他们思考的姿态——面向共同的人类精神世界发问。在表现暴力、谋杀和死亡的主题时,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类的愿望。当时的德国中产阶级对现实不满,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助长了表现主义的发展。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也有社会主义者。因此,表现主义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也很少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论新表现主义的现实意义

论新表现主义的现实意义 所谓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作为波普艺术(流行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虽然各具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与德意志观念紧密相连。他们抓住德国的创伤,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 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 ,1941-)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于1941年生于莱辛贝格/伯门。七岁时随父母迁居西德。在西德,他从1956-1961年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21岁的吕佩茨到了西柏林并开始了他所谓的“颂赞绘画”。1964年,他与他的艺术家同事在柏林共同创办了一间画廊。同时,他继续展现他的“颂赞绘画”,这种绘画对他来说,就是意味着结构形式与颂赞表现的合一。70年代中期“颂赞绘画”被其他结构形式,如“巴比伦-建筑”或是“斯提尔(风格)-绘画”所取代。画家总是使用不同的技巧进行创作。从1981年始他开始从事雕塑,1995年他的雕塑艺术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3469566.html,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作者:刘小茜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 【摘要】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的一场现代艺术运动,其影响广泛,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05年,表现主义团体“桥社”首先建立,随后又出现了“青骑士”和“新客观派”,这三个团体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连续性,分别代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发起、成熟和最后阶段。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算长,但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主义艺术家,其各具特色,并创作出了大量作品,同时也发展出了系统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桥社;青骑士;新客观派 20世纪初西方美术界涌现出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其中,表现主义便是这一片璀璨 艺术星海中的一颗繁星。表现主义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表现主义的发起阶段——桥社 1905年,表现主义社团“桥社”在德累斯顿成立,标志着表现主义登上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舞台。“桥社”由就读于德累斯顿技术学院的四位大学生共同组建,为首的是恩斯特基尔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其余三位分别是费瑞茨布莱尔(Fritz Bleyl)、埃里希海克尔(Erich Heckel))和卡尔施密特-罗特鲁夫(Karl Schmidt-Rottluff)。他们的专业并非美术,而是建筑,但他们都热爱绘画艺术,对官方正统的绘画风格极为不满,渴望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正是由于这种志同道合的艺术理念,使四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创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团体——“桥社”。 “桥社”这个名称很有象征意义,通常认为其出自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桥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和过渡,由于桥社的艺术主张既包含与当下时代相挂钩的激进的艺术风格,又包含借鉴原始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复古风格,“桥”这个字很好的概括了“桥社”的艺术追求。 “桥社”从1905年创立到1913年彻底分裂,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的时间,但这个团体的成员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并且尝试了许多实验性的新艺术,提出了新的艺术理论,对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恩斯特基尔希纳

新表现主义及艺术倾向

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 叶舟 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虽然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的艺术风格,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运动。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欧洲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因而狭义的旧表现主义一开始就暴露出艺术上不成熟的种种弱点:脆弱而缺乏承载力,粗糙而内在美不足,怪异而不隽永,火暴而欠超脱,强烈的视觉冲击却无耐看的逸韵,主观不能与客观交融。这使得表现本身就不足,更无从谈久远的影响力。 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比之当初工业社会时代更加瞬息万变,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给人带来的压迫感是前所未有的。接受传统思想的艺术家们再也无法安坐在庭院里用有限的笔触来描绘。事实上中国传统绘画早在《画谱》上市,就已经走到了末路。这些画师以高度凝聚的概括力和无所不至的渗透力囊括了传统绘画从题材、构图到笔墨技法的方方面面,学习者得益于此,也死在其中。 中国画家很少了解西方表现主义,但从中国画形成之初,就有许多与表现主义接近的艺术观念。尤其文人画的兴起,极度强调主观意识。画不叫画,叫写,写山是心中的山,写竹是心中的竹。北宋画家文同画朱竹,有人问他:哪有竹是红的?他反问:你见过哪棵竹是黑

德国新表现主义

简介: 历史上,德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以其哲学和艺术具有对世界根本性的影响力。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他们发展了来自法国的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加入德国精神,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这种文化上的荣誉地位却很快归属了纽约。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于1945年熄灭之后,世界被一分为二。两大对立的阵营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对弈格局。德国作为战争的肇事者在战败后,成了分割和对立的标本,东、西德国被人为地拉向两个方向。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却在战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华盛顿作为政治强势极点的同时,纽约成为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美国人在战后的40年里,始终把文化艺术作为有力的冷战武器,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身的文化强势,在意识形态领域施加影响。 评价: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它采用了色面绘画的色面层次组织,也采用了最少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和波普艺术的形象。他们的作品没有限定的题材内容,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他们的作品起到了恢复德国艺术影响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德国的文化精神。德国人认为,德国文化的独特使命就是发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图像的意义,新表现主义的探索正是这一意义的体现。新表现主义绘画体现了德国绘画和文化的伟大历史传统,是真正具有德国性的艺术形式。 背景: 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以一个有活力的现代主义流派的荣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政府以经济为手段的强力推动下,它的影响力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艺术的主流。然而这种美国艺术风格的源头却来自德国。战后,德国影响力和荣誉地位的丧失,使德国人产生的失落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另一方面,德国文化传统使德国艺术家对美国文化的浅显和波普化倾向的抵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博伊于斯的“社会雕塑”观念正是以一种充满历史和社会关怀的德国方式对美国文化进行了有效地对抗。在绘画领域,一批艺术家创造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所获得的世界影响力成功地恢复和加强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文化地位。乔治-巴塞利兹,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A-R-彭克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群体中的四位杰出代表。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 ——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重现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巴塞利兹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有意忽视叙事性和象征性。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巴塞利兹尝试用一种“形象倒置”的方法创作绘画。在这样的画作中,上下倒置的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颠倒,强烈的色彩和宽大而粗犷的笔触渲染出独特的画面形象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二战后到二十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波普艺术、环境艺术、观念艺术为主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架上绘画几乎完全被抛弃。但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绘画在长期的低迷之后又重新跃回现代艺术舞台上,绘画不但没有被新的艺术形式取代,反而以新的面孔出现,成为八十年代的主流艺术形式。绘画复兴其中重要的代表就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而到了七十年代的末期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流派。德国一批青年艺术家反对美国波普艺术以及观念艺术,重新使用起油彩和画布,在画面、笔触、情调方面显现出对上世纪表现主义传统的回归,但又表现出新的面貌,人们称作新表现主义。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争的挑起者与战败者,在战后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防止法西斯力量的复兴,两德的艺术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控制。而德国人裹挟在失落感和强烈的文化自尊心之间,产生了对美国文化和艺术波普化的抵触,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政治影响的减弱,欧洲艺术家也开始

抵制美国艺术。六七十年代新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复兴,即是对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反击,德国新表现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和观念艺术饱和的八十年代,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动摇了纽约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未来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绘画重新带回了艺术舞台。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德意志自十八世纪以来,理想派和写实派交错流转,到了十九世纪末,就掀起了’分离派’的运动,这运动扩充起来,到了二十世纪初就出现表现派”。表现派注重主观的表现,因此他们的表现手法大胆、夸张、激烈。基希纳写道:“德国艺术的创作活动根本不同于拉丁艺术的创造活动。拉丁人模仿存在于自然的客观物体的构造艺术形式。视觉看到的自然形式只对她起到象征的作用……而他追求的的美不在物体的表面而在其深层。”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在理论上接受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了北欧的表现主义以及当代美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主张还原绘画的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色彩和形式的语言,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粗犷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反思战败历史和缅怀民族传统的思想情结。

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Word)

一·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 如果就一个具体派别的专有名称及其狭义而言,表现主义可仅指20世纪初德国的“青骑士”和“桥社”画派。如果就绘画的表现手法广义而言,表现主义就可冠于古今中外所有那些不重“再现”而重“表现”的画家。不仅后印象派以后的大多数西方现代派画家可称为表现主义画家,甚至还可上溯到尼德兰的博斯(Bosch 1450-1516)、西班牙的格列柯(Greco 1541 -1614)、戈雅(Goya 1746-1828)、法国的莫洛(Moreau 1826-1898)、德国的勃克林(Bocklin 1827-1903)、英国的诗人画家布莱克(Blake 1757-1827)和“拉斐尔前 派”画家等等。 至于中国画家(包括其书法),相对西方而言,从其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说,都可谓是表现主义的。其中更以徐渭(1521-1593)、朱耷(1626-1705)、石涛(1636-1710)、“扬州八怪”、齐白石(1863-1957)等人为突出。 由此可见,同是表现主义画家,其风格也可能是南辕北辙,极尽丰富多彩。虽然同是以绘画形式表现人的心灵,却因其表现的心态及形式取向不同,其绘画形式就完全不同,这可说是表现性绘画的一大特点。例如后印象派的三大画家,因其所表现的心态和形式取向皆有不同而使其风格不同。但是,他们在形式的主要取向上却有相同之处,即强调用色彩进行表现,或说强调表现色彩,所以他们堪 称一派。 塞尚说:“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 凡高说:“我探索以红绿色来表现人类的强烈情感。”“那是一种没有一点儿现实观点的色彩,可是这种色彩暗示着一种狂纵的 情欲。”“我想用变化无穷的色调来表现一种绝对的宁静。”

德国表现主义总括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 桥社成立于1905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凯尔希纳在一份宣言中声称:“每一个人,每一个属于我们的人,直接地、毫不虚伪地表现出驱使他们进行创作的东西。”他们赞赏凡?高和高更的作品,对蒙克持肯定态度,而且对原始艺术怀有虔诚态度。不过他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这只是总的画风。 在南德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活跃着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取名“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法国的德劳内在立体主义基础上的松散的几何形结构,大胆吸收色彩光学原理而创造的色彩技法,都给“青骑士”成员很大的启发,他们视他为“现代美术”的缔造者。青骑士集团的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康定斯基等人1911年脱离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而成立青骑士社。“青骑士”一词,产生于这年初冬康定斯基与马尔克的一次闲谈。康定斯基曾在其《自传》中回忆道:“我们都喜欢蓝色。马尔克喜欢马,骑士则是我的主题。我们两个很自然地说出‘青骑士’的名称”。在青骑土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曾受聘为俄国一所大学的法律教授,也从事过业余的人种志研究。他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貌似斯文冷静而性格内向的俄国人,竟象凡高一样,内心总是燃烧着炽热的感情之火。这位极度敏感的艺术家,能在那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颜六色之中,看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这使人油然想到诗人兰波——兰波能在字母A中想象出黑色的苍蝇。康定斯基的绘画,在1910年转为彻底抽象之前,主要趋于野兽主义的风格。他1896年从莫斯科来到慕尼黑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前卫艺术运动中去。他曾在巴黎渡过数月,在那里接触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派及立体派的绘画。这对于他日后抽象绘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他认识到色彩在绘画构成要素中占有首要地位。他发现高更和凡高的画尤其将色彩的表现放在首位;在这两位画家那里,把草地画成红色,要比将房子或人体变形容易得多。他还领悟到,色彩与线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他也许对修拉在此方面的观点有过专门的研究。事实上,修拉的有关绘画不同要素(色彩、线条、调子、构图、节奏等)的理论,几乎预示着某种抽象艺术。因而,康定斯基在他早期的绘画中,特别强调色彩的表现力。他以浓重而明亮的色彩来表现自然风光,表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抒发其浪漫、诗意的情怀。 基希纳(Ernst Ludwing Kirchner,1880--1938) 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桥社的核心人物。他1880年生于西德的阿沙芬堡,1838年卒于瑞士的达沃斯。他曾在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并曾在墨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05年,基希纳与几位朋友(赫克尔、施密特一罗特卢夫等人)一起创立了桥社。在该社的年轻画家中,基希纳称得上是最有才华和最为敏感脆弱的一位。早在年轻时代,他就开始悉心研究德国的晚期哥特式艺术,那种“尖尖的、间断式造型的、强调坦率的直觉和强烈感的德国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绘画上,基希纳追求简洁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通过对形和色的凝练处理而达到其画面独特的装饰性平面效果,这与野兽派尤其是马蒂斯的艺术影。向密切相关。但是,基希纳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味,却与马蒂斯艺术的悠闲舒适大异其趣。基希纳的艺术被灌注了一种沉重而痛苦的精神性,充满蒙克式的悲观主义情绪。也许是由于他身体多病、性格内向的缘故,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种病态的焦虑与压抑,并带有一些神经质倾向。他常常通过某种歪曲形状、色彩和空间的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象征性和表现性的追求。他在画上,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冲突,并将由这种冲突而产生的痛苦,绵延不断地传达给观者。1911年,桥社成员由德累斯顿迁往柏林。从此,大都市景象便成为他们画中的新主题。基希纳以简洁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创作了一批表现柏林街景(他称之为“石头海洋”)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道,“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52页。)在基希纳所画的都市街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这种内在形象:时髦女郎、高级妓女以及花花公子等。那些带角的几何化造型,显然是从立体派那里汲取过来,不过基希纳真正关注的倒并不是毕加索或布拉克的那种体积塑造法,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表达。事实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人及其强盛生命力的即刻存在,因而其画中的人物有着某种更深层的含意。通过这些表现街景的作品,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在那浮华喧嚣的热闹场景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孤独、隔阂和焦虑之感。而这些表现主义作品上所充斥着的极度紧张的线条与笔触的形式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基希纳自身那濒于崩溃的精神世界。由于体弱多病,基希纳自1917年起定居瑞士的达沃斯。其间他画了不少风景画,追求宏伟、静穆与不朽的精神。后来,其艺术被纳粹归为“颓废”,他被取消了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资格。1937年,其639件作品被移出德国的各博物馆,且被没收。由于不堪这种迫害与折磨,他于1938年在瑞土自杀。基希纳画中描绘了一群漫步在街头的男女。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时髦女郎,其顾盼生姿的身形,颇有几分自鸣得意的味道。右边向橱窗观望的男士,则衣冠楚楚,很具有绅士风度。背景之上挤满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赏析之表现主义绘画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赏析之表现主义绘画 【摘要】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本文将从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与特点和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释放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兴起情感释放自由精神 【正文】 一、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20世纪初源于北欧的一场艺术运动,涉及绘画、诗歌、小说、戏剧等诸多领域。作为一种思潮,它反映了特定时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且影响深远,甚至在表现主义的社团停止活动以后很久,表现主义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手法对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许多艺术家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绘画作为现代主义美术发展初期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据点在德国,有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动因。它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追求扭曲和变形的美。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许多理论,对表现主义运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在西方文化艺术中,表现主义象征着个性、自我、激进和批判。表现主义源于主体观念,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始终代表着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

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巴尔说:“如果印象主义把眼睛作耳朵,表现主义则把眼睛作嘴巴。”(注:巴尔:《表现主义》,1920年版。)表现主义的原理是渴望以主观视象来描绘外部世界,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用照相式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表现主义代表了人类的内部的眼睛,要对世界作出全新的完全独特的解释,认为可观察到的当代物质和机械的社会不代表真正的世界,这个社会歪曲了人性,将人沦为机器似的动物,使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所以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至将其改变到与人的精神本质相一致,此时,这个世界对人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由于表现主义者认为“真实”主要存在于主观领域,就必然寻求以新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出被扭曲的心灵:歪曲的线条,夸张的形状,反常的色彩,机械运动式动作,电报式精练语言……将观者从外部表象上拉开,进入心灵世界,一切事物常常是通过主角的眼光被表现出来,他的眼光可以对事物作强烈变形和主观解释。表现主义绘画在1905年的“桥社”组织中正式宣告问世,但这个运动在戏剧中并没有立即产生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战争结束后,表现主义才成为戏剧表现的重要形式。 表现主义戏剧拒绝传统规则,打破存在于各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按人类内部的眼睛重新创造,不是去再现客体自身的物质真实,而是表现由它们激起的情感。表现主义戏剧演出以断续简短的语言,反复申诉内心的绝望和痛苦,狂呼式的朗诵伴以夸张的动作。这种表演方式抛去了传统演出观,寻求与内心骚动相一致。“用一种抽象的固定的姿势有节奏的朗诵,用强烈的,慷慨激昂的讲话和痉挛的表情显露出一种紧绷的,爆发的,愤怒的表演,不是具体化角色,而是揭示角色的精神状态”。(注:巴勃莱:《欧洲表现主义戏剧》,1971 年巴黎版P208。)这是1918 年演员多伊奇演出哈森克勒佛的表现主义戏剧《儿子》时,所表 现的感情和采取的姿势。这种方式使人想起表现主义先驱、挪威画家蒙克的名作《呐喊》,“画面中心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物发出一声恐怖的喊叫,他的手捂住憔悴的脸,整个身躯都变形了。他的感情在他周围引起了同心向外散发的波浪……周围环境变形……”(注:吴光耀译:《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革新》,载1986年《舞台美》总第5期P164。)在演出中,灯光和布景象演员一样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戏剧元素,融合在一个整体中,共同创造剧本所要反映的母题。 在这么一种专注于表现现实的深层本质的戏剧中,与戏剧精神无关的东西全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