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PT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PT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PT课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概率初步PPT 免费下载,共18页。学习目标 1.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了解试验结果是有限个和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 2.掌握等可能条件下概率的计算方法 3.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概率的定义刻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概率初步PPT免费课件(第2课时),共17页。知识回顾 1.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P(A)=m/n,其中n是试验所有的等可能的结果总数,m是事件A包含的结果数 2.应用

P(A)=m/n求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步骤: (1)判断:...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概率初步PPT免费课件(第1课时),共16页。获取新知前面我们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得到的往往只是概率的估计值.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求概率的方法呢? 议一议试验1:抛掷一个质地均匀的骰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频率的稳定性》概率初步PPT免费下载(第2课时),共22页。复习旧知 1. 举例说明什么是必然事件?。 2. 举例说明什么是不可能事件。 3. 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确定事件。讲授新课问题的引出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硬币落下后,会出现两种情...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频率的稳定性》概率初步PPT免费下载(第1课时),共20页。讲授新课抛掷一枚图钉,落地后会出现两种情况:钉尖朝上,钉尖朝下。你认为钉尖朝上

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直觉告诉我任意掷一枚图钉,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是...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概率初步PPT优秀课件,共24页。讲授新课思考下列事件(一):如果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那么⒈ 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⒉ 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⒊ 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思考下列事件(二): 1.玻璃杯从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概率初步PPT优质课件,共17页。想一想 (1)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 (2)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 (3)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在一定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概率初步PPT精品课件,共30页。获取新知知识点一:事件的类型活动1 (1)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 (2)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3)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概率初步PPT免费下载,共24页。可能性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白球一定会发生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一定不会发生探究新知必然事件事先肯定它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事先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生活中的轴对称PPT免费下载,共17页。情景导入对称是一种思想,通过它,人们毕生追求,并创造次序、美丽和完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都是利用轴对称设计的,它们不仅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生活中的轴对称PPT免费课件,共23页。学习目标 1.经历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知识要...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PPT课件(第3课时),共16页。复习旧知 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是什么? 2.角的定义;角平分线定义讲授新课角平分线的性质(1)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轴角是轴对称图角的...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PPT课件(第2课时),共21页。复习旧知 1、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答: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如果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我们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PPT课件(第1课时),共21页。讲授新课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出对称轴。 2.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3.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生活中的轴对称PPT优秀课件,共16页。复习旧知轴对称图形:如果_______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 。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

_______。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把一...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生活中的轴对称PPT优质课件,共20页。学习目标 1.(课标)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

垂直平分. 2.(课标)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生活中的轴对称PPT精品课件,共17页。知识回顾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轴对称是位置特殊的全等。新知探究探究一:将导学案沿着直线l对折,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探究二:下图是一个...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现象》生活中的轴对称PPT优质课件,共21页。学习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3.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讲授新课探究点一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现象》生活中的轴对称PPT精品课件,共15页。学习目标 1.探索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准确找到对称轴。观察下面的图片, 1、你认为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2、如果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三角形PPT免费课件,共16页。复习旧知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应有哪些必要条件?(1)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AAS:两角和其中一角...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教案附教学反思6.2 频率的稳定性

2 频率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概率的定义; (2)理解用统计来估计事件的概率及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关系,能够正确计算概率。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一元硬币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过渡】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掷图钉的小活动,理解了在实验次数很大时,频率趋于稳定的特点。大家知道频率稳定性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吗? 课件展示图片。 【过渡】就是由这个人提出的,频率的稳定性是由瑞士数学家雅布·伯努利(1654-1705)最早阐明的,他还提出了由频率可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过渡】那么该如何通过频率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同样先进行一个小游戏。 二、新课教学 1.概率 【过渡】硬币是我们大家经常能看到的,大家有时候也会玩一些抛硬币的游戏,抛掷一枚均匀的

硬币,硬币落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正面朝下和正面朝上。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掷一枚硬币,出现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呢?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老师发给大家的硬币,进行一下探究吧。 (学生两辆一组进行实验) 【过渡】按照课本做一做的内容。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并将记录记载在下表中。 (老师巡视指导) 【过渡】我看大家都已经进行完了,现在,我来找两个同学帮忙,像上节课一样,将全班同学的数据统计出来,然后我们汇总入表中。 【过渡】之后,我们画出折线图。 (学生自己根据数据画出折线图) 课件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图。 【过渡】大家看一下,你们手中的图和老师展示的图一样吗? (学生回答) 【过渡】观察上面的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 【过渡】刚刚大家都总结了规律,从图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出,当试验次数很大时, 正面朝上的频率折线差不多稳定在0.5 水平直线上。 【过渡】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掷图钉时得到的最后的结论吗?与这个一样,最后也是频率稳定在某一直线左右。 【过渡】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都做了这样的掷硬币的实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他们得到的结果,与我们得到的一致吗? (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数据,首先,这些实验的实验次数都是一个很大的数值,其次,我们看到,最后,这些数据得到的频率基本上都是在0.5左右的,相差均不大。这些数据,能够支持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 【过渡】结合我们上节课的图钉实验,以及现在的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实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性质称为频率的稳定性。 【过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频率越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过渡】在数学中,我们通常就用这个常数来表示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我们将其称为概率: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PT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PT课 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概率初步PPT 免费下载,共18页。学习目标 1.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了解试验结果是有限个和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 2.掌握等可能条件下概率的计算方法 3.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概率的定义刻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概率初步PPT免费课件(第2课时),共17页。知识回顾 1.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P(A)=m/n,其中n是试验所有的等可能的结果总数,m是事件A包含的结果数 2.应用 P(A)=m/n求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步骤: (1)判断:...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概率初步PPT免费课件(第1课时),共16页。获取新知前面我们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得到的往往只是概率的估计值.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求概率的方法呢? 议一议试验1:抛掷一个质地均匀的骰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频率的稳定性》概率初步PPT免费下载(第2课时),共22页。复习旧知 1. 举例说明什么是必然事件?。 2. 举例说明什么是不可能事件。 3. 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确定事件。讲授新课问题的引出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硬币落下后,会出现两种情...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频率的稳定性》概率初步PPT免费下载(第1课时),共20页。讲授新课抛掷一枚图钉,落地后会出现两种情况:钉尖朝上,钉尖朝下。你认为钉尖朝上

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直觉告诉我任意掷一枚图钉,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是...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概率初步PPT优秀课件,共24页。讲授新课思考下列事件(一):如果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那么⒈ 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⒉ 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⒊ 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思考下列事件(二): 1.玻璃杯从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概率初步PPT优质课件,共17页。想一想 (1)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 (2)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 (3)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在一定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概率初步PPT精品课件,共30页。获取新知知识点一:事件的类型活动1 (1)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 (2)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3)随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概率初步PPT免费下载,共24页。可能性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白球一定会发生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一定不会发生探究新知必然事件事先肯定它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事先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生活中的轴对称PPT免费下载,共17页。情景导入对称是一种思想,通过它,人们毕生追求,并创造次序、美丽和完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都是利用轴对称设计的,它们不仅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 实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课题 §3.2.1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2.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收集数据.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和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明白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数. 2.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教学方法 实验——讲——练相结合 通过测量实验体会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和精确数,经过讲解和练习能将一个数按要求取近似值. ●教具准备 1.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制成标本. 3.最小单位是厘米的刻度尺和最小单位是毫米的刻度尺.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例如: (1)小明班上有45人; (2)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3)某次地震中,伤亡10万人; (4)小红测得数学书的长度为21.0厘米. 而这些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有些是精确的,而有些由于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或无需要得到精确数据而取了近似数. 凭你生活的经验,你能判断一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

是近似数吗? [生]我认为第(1)个中的数据是精确的,而第(2)、(3)、(4)中的数据都是近似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做一个实验,进一步体验近似数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Ⅱ.引入新课,获得直观的体验 1.实验——测得树叶的长度 [师]同学们在下面收集了不少的树叶,把这些树叶制成标本的时候,要求必须在标本中注明每片树叶的长度,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一小组,用你准备好的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你收集到的树叶的长度,并读取数据. (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读取数据的方法,同时给予指导,让同学们体验到测量读取的数据是有误差的.) [师]在同学们测量的过程中,同桌的小明和小颖用最小单位不同的刻度尺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如图3-1所示: 图3-1 (1)根据小明的测量方法,你能知道他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是什么吗?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根据小颖的测量呢? (2)谁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变化中的三角形》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变化中的三角形》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 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变化中的三角形》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课题 §6.2变化中的三角形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2.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用变化的思想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继续体验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发展

对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点 1.列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 2.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或体积公式来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会利用关系式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因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将它用关系式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启发——自主探究相结合 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下,鼓励他们实践、探索变化过程中的变量关系、数量关系,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依存关系,借助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一: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 课件演示二: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的变化; 课件演示三:圆锥的高由小到大的变化.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下面的问题: 1.(1)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周长

C=________;面积S=________; (2)圆的半径为r,则圆的面积S=________; (3)三角形的一边为a,这边上的高为h,则三角形的面积S=________; (4)梯形的上底、下底分别为a、b,高为h,则梯形的面积S=________; (5)圆锥的底面的半径为r,高为h,则圆锥的体积V=________; (6)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圆柱的体积V=________. 2.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 n 1 2 3 4 5 6 7 m 4 5 6 7 8 9 10 (1)表格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的关系?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说一说m是怎样随n而变化的? [生]1.(1)C=4a,S=a2;(2)S=πr2;(3)S= ah;(4)S= (a+b)h;(5)V= πr2?h;(6)V=πr2?h. 2.(1)表格中反映的是m和n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其中n是自变量,m是因变量. (2)m随n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最新资料推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课件 PPT 板书设计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课件 PPT 板书设计教学实录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课件 PPT 板书设计教学实录第四课时●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劳的表达能力. 2.学习列同底幂乘法的运算性质,提别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掖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发斧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踊能力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游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逸心.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拍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 霉教学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运廓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部方法引导启发法教师引戳导学生在回忆幂的意义的基几础上,通过特例的推理,再惮到一般结论的推出,启发学堰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咱得出新结论,并能灵活运用镭.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仕过程Ⅰ.创设问题情景,引裙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裁 an的意义吗?[县生]an 表示 n 个a 相乘,领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 育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做 1 / 9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5.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2)能利用轴对称图形进行一些图案设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过渡】这章内容,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现象,掌握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了解了几种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相信大家对轴对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轴对称现象,如常见的剪纸艺术。

【过渡】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剪纸,我们能够体会到轴对称所展现出来的美。那么大家知道,这个剪纸是如何实现这样完美的轴对称呢?又或者说,我们是如何利用轴对称得到这样的剪纸呢?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动手进行一下剪纸艺术吧。希望通过今天的操作,大家能够更进一步体会到轴对称所带来的美,进一步掌握轴对称的相关性质。 二、新课教学 1.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过渡】首先呢,大家动手准备这样一张纸条,要求长30cm、宽6cm的纸条。将它每3cm一段,一反一正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 【过渡】我看大家都折叠的非常完美,现在,大家动手在折叠好的纸上,写下你觉得最完美的“E”字,尽量占据整个区域。 (学生动手) 【过渡】我看大家都已经写好了。现在大家用小刀把画出的字母E挖去,拉开纸条,你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过渡】我看大家都得到了一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那么大家想一下,这些E有什么关系呢? 【过渡】我们发现,这些E都与相邻的成轴对称图形。这就是利用轴对称进行的设计,其实,剪 纸也是这样得到的,只要你能画出完美图案,就能得到完美的剪纸。 【过渡】放下我们得到的这个花边。再换另外一张同等规格的纸,这次,如果先把纸条纵向对折, 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之后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用尺规作图

用尺规作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作法。 (2)运用尺规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1)通过画图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梳理数学思维,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3)通过生生活动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养成善于交流的良好品质,增强敢于质疑的意识。 〖教材分析〗 1.本课时内容的设计意图:本课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学会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运用尺规作图的技能。在这一册中,它又为第四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打下基础。 2.本课时内容的设计思路:首先展示与本课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作为新知的切入点,体现“数学是现实的”课标精神。利用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探索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新知自然渗透纳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从而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技能。 3.教学重点: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4.教学难点: (1)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综合运用。 (2)学生动手操作和有条理表达能力的培养。 5.教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板模型、印有已知角和条件的纸张若干和印有作图条件的纸张若干。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学生已初步适应了各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尤其本节课之前已学习过用尺规作已知线段,学生对尺规作图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本节课难度并不太大。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弱,空间观念属初步建立阶段,但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单纯,可塑性强。 〖教学设计〗 (一)整合旧知,多元评价 学生活动1:利用课间预备时间,由班级8大组组长检查本组学生利用尺规作图作出的电灯、风筝、风车等图案(上节课布置的课外实践题),每组挑选出一份精美作品作为代表展示在班级的“数学成长园地”中,参加全班评比。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作品,对于最佳作品的作者和获胜小组给予评价和奖励。 学生活动2:学生拿出自己创作的其他图案,师生共同评价和奖励。 (设计意图:在教室墙壁的一角设置一块“数学成长园地”,利用它展示学生的学习作品,经常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感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本节课课前这样设计是把上节课所学的用尺规作线段的知识进行回顾整合,转化为学生的数学技能,同时,为这节课的学习创造了热烈轻松的气氛。)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

4.1.1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概念,会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及其基本要素; 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3.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一)自主学习 PPT展示生活中的图片,然后出示如右图所示的图片,并提问: ①你能从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②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基本要素: 1.什么叫做三角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它有三条边,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 2.如何表示三角形? 三角形可用符号“△”表示,如右图三角形记作:△ABC

3.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 如图三角形中三边可表示为AB ,BC ,AC ,顶点A 所对的边BC 也可表示为a ,顶点B 所对的边AC 表示为b ,顶点C 所对的边 AB 表示c 。 4.三角形有三要素,你能猜出是哪三要素吗? 角:三角形中有三个角:∠A ,∠B ,∠C 。 顶点:三角形中有三个顶点,顶点A ,顶点B ,顶点C 。 边:三角形中三边 AB ,BC ,AC 。 5.练习:学生用所学方法交流各自找到的4个不同的三角 形。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1、在小学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还记得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吗?【①剪拼 ②测量、计算】 2、上述方法有可能存在误差,你能否通过其他方法来确定这个事实吗?讲述课本上面小明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的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两直线a ∥b ,再由同旁内角互补得三内角和为180°。 第三个问题的推理:作延长线如图,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直线a ∥b ,再由a ∥b 得同位角∠3=∠4。因为∠1+∠2+∠4=180°,所以∠1+∠2+∠3=180°,即三个内角和为180°。 3、明晰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4、练习: ①△ABC 中,∠A=44°,∠B=46°,∠C=_______° ②△ABC 中,∠A=50°,∠C=20°,∠B=_______° ③△ABC 中,∠B=60°,∠C=45°,∠A=_______° ④△ABC 中,∠A=∠B=40°,∠C=_______° ⑤△ABC 中,∠A=90°,∠B=20°,∠C=_______° ⑥△ABC 中,∠A=∠B,∠C=40°, ∠B=_______° B B C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下册玩转三角形全等

课题:§4·3玩转三角形全等(第4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 漳州市__市直___县(市、区)学校漳州一中分校姓名胡明标 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性质探讨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本节课要求掌握基本事实:(1)两边及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两角及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仅符合以上总体目标的要求,而且让学生体会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 2. 教材分析 (1)知识层面: 七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中线、高线、角平分线。而“三角形全等的探索”是在学生已经图形的全等知识之后,自然过渡到探究三角形全等,对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SSS”、“AAS”、“ASA”、“SAS”的相关应用,而且为今后研究四边形、圆、轴对称、旋转、翻折等变换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也由于生活也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三角形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2)能力层面: 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之一,本章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出现相交线与平行线证明和和证明格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推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定理内容的规范化书写,并在例习题中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几种判定方法,是作为基本事实提出来的,通过画图和实验,让学生确信其正确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本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3)思想层面: 主要探究利用“SSS”、“AAS”、“ASA”、“SAS”判定三角形全等以及简单应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仅是“全等三角形”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方法,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感悟三角形全等的数学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中线、高、角平分线),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等,“SSS”、“AAS”、“ASA”、“SAS”,对本节课要玩转三角形全等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活动,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温度的变化》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温度的变化》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温度的变化》导学案课件PPT 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第三课时 ●课题 §6.3温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2.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敏感和语言描述的合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从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所蕴含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 1.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合理地表示,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学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象得出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获得对图象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学生可借助于以前读统计图的经验发现两个变量的关系,并尽可能多地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6.5 ℃左右,这是一个很粗略的说法. 你知道人的体温是随时间变化的吗?一天之中,在凌晨2时到6时之间,人的体温最低;在下午5时到8时之间,人的体温最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大约是0.6 ℃.如果变化幅度超过1 ℃,特别是在“非典”时期,那就要被“隔离”观察.

在了解人体体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天天气温度变化的情况.(板书§6.3温度的变化)Ⅱ.讲授新课 ——由学生根据读统计图的经验来自主探索图象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1.气温变化的情况 出示投影片(§6.3 A) 请你根据图象,与同伴讨论某地某天温度变化情况.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几时到达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图6-7 [师]上述问题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的关系? [生]是时间和温度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其中时间是自变量,温度是因变量. [师]根据图6-7,同学们可先自己获取上述六个问题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我的思考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相交的概念,为即将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 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知识的准备上,学生已认识了角,有了这个基础,对于本课认识做好了铺垫;从难度上,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学会;从知识呈现体系,也是很恰当地;从应用上,学生经常找角的数量关系,应用价值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清真寺、桥、楼梯、铁塔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 师生活动: 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 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板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垂直的定义和性质

课题:2.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理解互相垂直和垂足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画法及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判断图形中点到直线的距离. 4.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和性质. 难点:垂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的应用,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PPT幻灯片. 学生准备:两条硬纸板相交的活动模型,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 ,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多媒体出示)回答下列问题. 导入问题1: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你能找到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吗? 导入问题2.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相交,一条直线不动,另一条直线转动时,观察特殊位置关系? 处理方式:导入问题1由学生口答完成,在观察教室周围的基础上找到一些相交的线段,并发现其中相交的特殊情况有角是特殊的直角.在学生充分体会完成后,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导入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转动模型,分析由直观形象的演示过渡到抽象的直线表示,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同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利用动态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下一部分的探究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章三角形 3.1.1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用动画“画”三角形,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设计〗 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 生:认识。 师:在生活中见过应用三角形的例子吗? 生:见过。 师:哪一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 生1:三角形的屋顶。 生2:自行车的三角架。 师:很好。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显示自拍照片:自行车框架图流动红旗老师的三角板等` )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二)得出三角形定义 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2页,我们来找出小木屋屋顶中所有的三角形。 图4 请同学们分小组活动,按以下要求进行: (1)表示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 (2)尽可能按照某种规律来表示; (3)尽可能地找到多种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了解、指导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总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们找到了几个三角形?是按什么规律找的? 生6:共有10个三角形:(1)△BDF,△ADF,△ADE,△AEG,△CEG; (2)△ABD,△ACE; (3)△ABE,△ACD; (4)△ABC。 师: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教师按照学生描述画出如下图形: 师:这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吗? 生:是。 师:是三角形吗? 生:不是。 师:×××同学,你要对刚才的发言做修正吗? 生3: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下册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回顾与思考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第五章回顾与思考 包钢四中孟利平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复习课。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在本章前面几节的学习中,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轴对称的定义、性质及线段、角等简单图形的轴对称性,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了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简单的图案设计、折纸与剪纸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能够较熟练的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本节课的复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培养了一定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生活的角度研究轴对称,是本章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在本章结束时,重新回顾和再次体验本章中的典型图形和实践活动,是提高的保障。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价值,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特制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梳理全章内容,建立知识体系;掌握等腰三角形、线段、角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灵活应用;综合运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平行线讲义(含解析)

北师大版第二章平行线讲义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b。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平行。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 注意: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 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 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

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 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方法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方法四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方法五(平行线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方法六(平行线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二: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整式的乘法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整式的乘法》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 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整式的乘法》导学案课件PPT板书设计教学实录 第八课时 ●课题 §1.6.1整式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讨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那么的进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2.明白得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互换律和结合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进展有层次的试探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育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探讨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进程中,利用乘法的运算律将问题转化,使学生从中取得成绩感,培育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那么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方式 引导——发觉法 ●教学进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整式的运算咱们在前面学习过了它的加减运算,还记得整式的加减法是如何运算的吗? [生]若是碰到有括号,利用去括号法那么先去括号,然后再依照归并同类项法那么归并同类项. [师]很棒!其实整式的运算就像数的运算,除加减法,还应有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下面咱

们先来看投影片§1.6.1 A中的问题: 为支持北京申办XX年奥运会,一名画家设计了一幅长6000米、名为“奥运龙”的宣传画. 受他的启发,京京用两张一样大小的纸,精心制作了两幅画,如图1-16所示,第一幅画的画面大小与纸的大小相同,第二幅画的画面在纸的上、下方各留有 x米的空白. 图1-16 (1)第一幅画的画面面积是米2; (2)第二幅画的画面面积是米2. [生]从图形咱们能够读出条件,第一个画面的长、宽别离为x米,mx米;第二个画面的长、宽别离为mx米、(x- x- x)即 x米.因此,第一幅画的画面面积是x•(mx)米2;第二幅画的画面面积是(mx)•( x)米2. [师]咱们一路来看这两个运算:x•(mx),(mx)•( x).这是什么样的运算. [生]x,mx, x都是单项式,它们相乘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