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PPT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PPT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PPT课件

(完整版)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上册学习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以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等活动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余数除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并掌握有余数的试商方法。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用 6 个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1.分苹果 2.分草莓 3.练习课分橘子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4. 租船 1 课时 5. 派车 1 课时 6. 练习课 1 课时

第一课时分苹果、分橘子 教学目标: 1、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竖式计算的方法。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苹果实物、盘子、小圆片、小黑板、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4= 30÷6= 24÷4= 81÷9= 40÷8= 45÷9= 二、新授 1、问题引入 显示20 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 5 个苹果,20 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2、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 4 盘; b.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 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20 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 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盘) 竖式: 4 5 丿2 0 2 0 (5)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 ……商:“4”表示分4 盘。 除数…… 5 丿 2 0 ……被除数:“20”表示有20 个苹果。 “5”表示每盘 2 0 ……商和除数的乘积:“20”表示需20 个苹果。 放5 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 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 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3、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再次显示20 个苹果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20 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 个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 平均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平均分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

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认识角》。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比较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并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仅凭视觉上的感知很难把握角的概念,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观察、演示操作法小组合作以及结合电子白板绘图功能解决学生如何画角的难题,结合电子白板的图形平移及旋转功能解决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的难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都是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再移走一根,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角,指角,摸角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去身边找角并互相指一指,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从图片中找角,把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 3、让学生用手摸角,感受角。 (三)学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示范画角,并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1、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辨别角,强化角的特点。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五)、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游戏——变角,比角 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学生放进抽屉,师喊123齐拿出。找出大小差别大的角让学生辨认,能直观看出大小。 3、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回答。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1课时 课题:分苹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2.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4.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激发并培养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法:创设情境学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笑笑和淘气正在讨论一些数学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 (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根据上图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学生回答)(2)解决问题: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a、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b、小组内交流。 c、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生2、6+6+6=18,可以放3盘; 生3、18-6-6-6=0,可以放3盘。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竖式除法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b、尝试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生小结:18是被除数,表示有18个苹果;6是除数,表示每盘分6个苹果;3是商,表示分3盘。) ②教授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教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注意:先写被除数18,然后写除式,3要与8对齐,然后写积18) c、为什么3与8对齐? (4)填一填,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2)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再指名说一说。) (3)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搭一搭(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一数(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 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 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 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1、分苹果 教学目标: 1.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若干个(代替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做好铺垫 1、把口诀填完整 四()二十六()三十六七()五十六 2、口算 7×6=8×3=10÷5=20÷5=2×7= 25÷5=40÷8=16÷4=9×3=36÷9=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淘气和笑笑家要来客人了,妈妈让他们把洗好的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1)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①小组合作分一分苹果图片,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②操作演示:小组代表上讲台操作演示,边演示边说明自己的分法。 ③集中交流:说说怎样列式计算。 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②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学生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全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四、巩固与练习 1、课本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2、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1、2题,先理解题意,在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二)》公开课教案_18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二)》公 开课教案_18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第2节数一数(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2~23页“数一数(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数感。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万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运用计数器、方块模型,帮助学生学体会数的关系与意义;通过现实素材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大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经历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学习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4、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受数数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1、掌握十进制关系,尤其是大数的满十、满百、满千进位。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逐步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也喜欢玩游戏,特别是爱玩疯狂猜成语,但是有一关过不去了,你们能帮帮我吗? 课件出示游戏画面9999+1打一成语,提示学生画面上有答案被选的字,当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万无一失”时给予鼓励。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个成语? 生:因为9999+1=10000 师:9999+1=10000?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验证9999+1=10000是否正确) 师:课件出示9999 师:咱们先再来看一看计数器上的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能答出来,可以让学生回答并讲解,教师适时补充;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个数表示的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因为千位上的9表示9个千,百位上的9表示9个百,十位上的9表示9个十,个位上的9表示9个一,合起来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如果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 课件演示9999加1等于10000 师:万位上一个珠子就表示“一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计数单位“万” 2、拨一拨 师用计数器演示9999加1等于10000,边拨边说:个位9加1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变成了零,十位9加1满十向百位进1,十位变成了零,百位9加1满十向千位进1,百位变成了零,千位9加1满十向万位进1,千位变成了零,所以是一万 请学生上讲台试着拨一拨,同样边拨边说:个位9加1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变成了零,十位9加1满十向百位进1,十位变成了零,百位9加1满十向千位进1,百位变成了零,千位9加1满十向万位进1,千位变成了零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认识角》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教材6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从物体表面的角抽象出数学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符号、读法、记法。 2、通过让学生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活动角,在玩角的过程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物体表面的角抽象出数学图形的角,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重叠法)。 教具准备:五角星、三角板、吸管、图钉、边可以变长变短的活动角、硬纸片的角、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袋(吸管,图钉,硬纸片的角,正方形纸,)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师生互动游戏 【设计意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直观感知物体的角。 师:出示五角星,问这是什么? 生:五角星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板书“角” 师:那在我们的课桌上能找到像这样的角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找到课桌上的角,用手摸摸这个角,在摸的过程中想想有什么感觉? 生:摸后,会扎人、会刺人、尖尖的……(多让几个学生说) 师:板书“尖尖的”,这些角都是物体上的角,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尖的”。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实物的角,知道物体角的特点,为下面认识平面图形里的角作好铺垫。 三、从实物角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出示三角板,问这上面有角吗? 生:有 师:把其中一个角画在黑板上,问现在这个角跑到那里去了? 生:黑板上 师:[课件出示]剪刀、时钟、红领巾,让学生找找角,并演示,抽象出各种各样的角 师:这些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的小朋友,它就是数学王国里的平面图形里的角,板书“认识” 师:这些角又长的怎么样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师引导、点拨) 生:也是尖尖的、有两条直直的线 师:数学家告诉我们,在尖尖的地方点上一个点,它就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所以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而且这两边必须是直直的线。为了帮你们记住角的名称,老师编了首儿歌[课件出示],请你们读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我先通过找四样物体“三角板”“剪刀”“时钟”“红领巾”上的角,再把这些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导出平面图形的角,让学生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共同点,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总结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四、练习判断角,巩固角的表象 一些小客人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它们也知道了你们今天认识了角,都争着说自己是角,现在请你们来当小法官,来审判一下哪个小客人是角哪个不是?为什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在头脑里巩固角的表象,形成角的模型。五、认识角的符号、记法、读法。 师:老师要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必须叫你们的什么?(名字),那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名字,那如果老师要叫一个角,那应该怎么叫呢(名字),那角有名字吗?(没有),所以我们就要给角取名字,数学家告诉我们,用“”作为表示角的符号,所以在这个角(黑板上的哪个角)里标上角的符号,注意符号的开口朝角的里面,再写上数字1,这个角就有名字了,记作:1 读作:角1 师生一起给其它几个角取名字(课件演示) 师:现在这些角都有名字了,<那如果>老师叫角3站出来是指哪个角?(屏幕中间的)叫角1站出来又是指哪个角(黑板上的)?

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5单元 加与减-1 买电器

1买电器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教材第4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掌握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家用电器也走进千家万户了。1台洗衣机500元,1台电冰箱960元,1台电视机800元,1台电扇200元。(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 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要花多少元?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二、学习新课 1.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问题1: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元?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求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要花多少元,就是求两种电器价格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500+800。 (2)同桌互相讨论,500+800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方法一)可以画图,每一段为一百,在500的基础上一百一百地数,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数了8个一百后,结果是1300,所以一共要花1300元。 即500+800=1300。 (方法二)可以借助计数器进行计算,5个百加8个百,就是在百位上一共拨13个珠子,因为满十进一,所以千位上是一个珠子,百位上是3个珠子,也就是1300元。 即500+800=1300。 (方法三)500加800,就是5个一百加8个一百,5+8=13,有13个一百,13个一百是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4.1 铅笔有多长 说课稿

铅笔有多长 一、说教材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1米=100厘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填一填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初步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米、厘米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操作活动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操作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正确运用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学会正确运用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特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以故事导入: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明明说:“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测量《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1米=100厘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填一填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初步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米、厘米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操作活动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操作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正确运用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学会正确运用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特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一)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一)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课件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解决生活问题到抽象建立有余数除法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数学化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3—4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乘法认识与乘法口诀,除法认识与用乘法口诀求商及前课学习“竖式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又是后续学习除法的基础。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除法知识的认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发现生活中平均分除了分完,还有剩余的情况,从直观的教学操作中抽象出有余数除法与余数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摆小棒的实验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的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验操作,经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观察、探究、分类、发现学习活动并体验成功喜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磁性),学具:每人1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原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学习数学时小棒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小棒可以摆图形,摆出数字等。现在大家自己用小棒摆一摆一个数或一个图形(学生操作交流)。 【学情预设:摆数字2根摆、3根摆……摆图形2根摆3根

摆……。】 师:老师也用小棒摆一个式子请看:(课件出示---= 。 这个减法式子谁用除法表示出来? 生:12÷4=3. 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计算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摆数字或图形与课件中用小棒摆出12连续减4的式子,让学生用除法的式子表示,目的是唤起已学过除法知识的原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余数除法的操作作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建立模型。 1.自主探索,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取出14根小棒,按要求进行摆小棒活动。 ⑴用相同根数的小棒摆你喜欢的一种图形或数字。 ⑵直到摆完14根小棒或余下小棒不够摆一个相同图形或数字为止。 ⑶再把摆图形或数字的过程用除法表示并计算。 (学生操作)。 【学情预设:经上个教学环节铺垫,学生能独立去操作。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用不同根数小棒摆图形或数字,使课堂生成更丰富。学生可能摆的图形或数字2根小棒可能是:或算式14÷2=7(个),摆3根的可能是:算式14÷3=4(个)......2根,摆4根可能是:□□□算式2根,摆5根的可能是算式14÷5=2(个) (4) 根,摆7根小棒可能是:算式14÷7=2(个)……。】 2.反馈交流评价,形成共识。 ⑴让学生在磁性板上展示操作结果; ⑵说一说操作过程以除法计算的思考过程; ⑶学生相互评价; ⑷教师评价与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使分一分过程,由直观形象过渡到抽象的除法计算过程,使学生感受、体验分一分有两种情况:一是刚好摆完小棒,除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三生活中的大数第1节数一数(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1节数一数(一) 教材第19~21页的内容。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正确地数出千以内的数。 难点: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课件(教材主题图)、计数器、小正方体模型若干。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字比100大得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数一数(一)) (一)动手操作,感受大数。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数器,分别拨出9、99、999,再分别加1个是多少? 生:9再添上1个就是10,99再添上1个就是100,999再添上1个就是1000。 师追问:9怎样变成10? 引导学生思考:10-9=1,也就是9+1=10,所以才要在个位上添加1。 师:那么添进来的“1”还放在个位上吗? 生:不行,要向前一位进1,就在十位上拨1,个位上的珠子全部退回去。这就是“满十进一”。 (同样的道理,引导学生在十位上“满十进一”至百位;百位上“满十进一”至千位。) 设计意图:“千”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因为数字比较大,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耗时耗力,比较麻烦,所以由简单的9添加1个、99添加1个,直至999添加1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更易于理解。 (二)用心思考,合作交流: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1.(出示大正方体)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呢?(出示小正方体)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数一数?(愿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预设: 生1:我们组数的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生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生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个,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面,就是1000个。 师:同学们一共得出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600个,另一种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结果呢?究竟谁数的是正确的? 预设: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只数了正方体表面的数量,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大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的详细过程。 (2)课件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学生跟着大屏幕数) 师:一个100是100,2个一百是多少?(200)3个一百呢?(300)5个一百?(500)9个一百?(900)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1000)(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师:一个一个地数比较麻烦,聪明的同学们,开动你智慧的小脑瓜思考一下吧!你打算怎样数? 预设: 生1:我打算五个五个地数,这样很快就数到了。 生2:我打算十个十个地数,可以更快数到一千。 生3:我想先数出一百,也就是数到987,这一百个要十个十个地数,剩下的再一个一个地数。 师:同学们真棒,都想到了自己喜欢的方法,那么就请你们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吧!看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动手数数,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想一想,再大致圈出1000个小方块。 师:同学们真棒,数的既迅速又准确,老师这里有许多个小方块,你能圈出大约1000个吗? 预设: 生1:我打算十个十个地数,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这样就能准确画出1000个小方块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内容:P62~64认识角 教学目的: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小黑板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小黑板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2.教师示范(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它就是“角”的——顶点。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容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认识角“。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比拟重要的根底性知识,并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场,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局部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根底。 2、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仅凭视觉上的感知很难把握角的概念,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展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学会比拟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会比拟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拟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观察、演示操作法小组合作以及结合电子白板绘图功能解决学生如何画角的难题,结合电子白板的图形平移及旋转功能解决如何比拟角的大小的难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都是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再移走一根,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角,指角,摸角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去身边找角并互相指一指,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从图片中找角,把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 3、让学生用手摸角,感受角。 〔三〕学角,认识角的各局部名称 教师示画角,并学习角的各局部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运用新知,区分角,数角。 1、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区分角,强化角的特点。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五〕、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游戏——变角,比角 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学生放进抽屉,师喊123齐拿出。找出大小差异大的角让学生识别,能直观看出大小。 3、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教师一样大的角。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答复。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2.经历用竖式表示除法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通过多次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情况,引导学生用竖式来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首先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分苹果1课时 2搭一搭(一) 3搭一搭(二)1课时1课时 4分草莓1课时 5租船1课时 6练习一1课时 分苹果。(教材第2、第3页) 1.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分苹果的活动中,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 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课件。

师:同学们,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你们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2页情景图) 生:有18个苹果,小朋友们正在商量着分苹果。 师: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把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从中提炼与本课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看图活动引入新课,从学生的问题中提炼与本课教学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1盘放6个苹果,2盘就可以放12个苹果,那么3盘就可以放18个苹果,所以放了3盘。 ·我是通过观察直尺知道的,先找到直尺上18的位置,然后从18开始往前数,每数6个,就用箭头表示出来,这样有几个6就可以放几盘,最后数出了3个6,也就是放了3盘。 ·我们还可以根据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8÷6,因为乘法口诀是“三六十八”,所以商是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