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2)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2)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2)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2)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2)

——近代前夜的危机

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君主专制B.闭关政策

C.“重农抑商”D.对外贸易

2.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可知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D.对外自由开放

3.统一台湾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的原因是()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帝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盲目骄傲自大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有()

①杜绝了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A.倭寇入侵B.闭关政策

C.八股取士D.文字狱

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8.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9.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还把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一处。这一处是()

A. 宁波B.泉州

C.天津D.广州

10.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这个帝国被打垮的原因的是()

A.对外关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者的包围圈中

11.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前夕(近代前夜)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皇权进一步加强②中国人与外国人通商非常方便③经济结构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④要与外国人做生意只能到广州去

A.①③B.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12.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发展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皇帝再三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对“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表示深切忧虑。

材料二:清初,戴梓发明了一次填发28发子弹的“连珠铳”和威远将军炮。清统治者竟固守“骑射乃满洲根本”,不但不采用,还听信谗言,罚戴梓充军关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一政策?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华,向清政府提出划一未设防小岛给英国人居住,准许英国人于宁波、舟山、天津贸易,在北京设商栈,减免商税等六项要求,当即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乾隆皇帝指出:“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他还颇为自豪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当时的清政府只允许哪一地方能同外国商人做生意?

(2)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有哪些?

(3)乾隆皇帝的话是什么意思?

(4)清朝统治者的这种想法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C 6.B7.A8.A

9.D10.D11.D12.C13.(1) “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2)清朝鄙薄科学技术。(3)这些做法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社会矛盾加剧,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面临近代前夜的危机。14.(1)广州。(2)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倾销商品等。

(3)乾隆皇帝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物产丰盈,各项生产、生活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国通商。(4)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逐渐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明代以来盛大的航海事业也衰落下去了;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五十二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 习题精选第五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明代引进南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是( ) A、玉米 B、甘薯 C、葡萄 D、花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局的稳定方面 B、社会的安定方面 C、经济的繁荣方面 D、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 A、“康乾盛世” B、从明中期到清前期 C、从元中期到明前期 D、隋唐时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说明我国( ) A、封建社会开始衰落 B、封建社会融和发展 C、封建社会繁荣开放 D、封建社会开始分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 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C.鄙薄科学技术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的政策是() A、重本抑末 B、重商抑农 C、重农主义 D、本末兼商 4、1700~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五 5、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是() A.扇贝 B.白银 C.银票 D.黄金 6、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17~18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的国籍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7、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A、明朝前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8、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9、“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 B.康熙和乾隆在位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D.整个清朝前期 10、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 A.1亿 B.2亿 C.3亿 D.4亿 二、阅读下面材料: 11、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2020中考题分解:第22课_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2016中考题分解: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一、选择题 1.(2016·江苏泰州·35)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 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2.(2016·湖南郴州·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3.(2016·黑龙江大庆·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答案:C 4.(2016·广东省·6)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同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答案:B 5.(2016·湖北孝感·6)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D 6.(2016·山东聊城·9)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侪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②压制打击工商业③鄙薄科学技术④白银大量外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7.(2016·广西玉林·2)下列机构的设置,能体现清朝制度创新的是()A.六部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答案:D 8.(2016·湖南岳阳·32)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 A、害怕外国人危机自己的统治 B、中国工商业发达 C、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D、天朝物质丰富,无所不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描述了一对夫妇经营丝织业机房的情景。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B、该现象出现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 A、赞美唐朝繁荣开放 B、嘲讽宋朝重文轻武 C、抨击明朝专制皇权 D、颂扬清朝帝王功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解析】: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

第24 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 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 、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 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 、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 ,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 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D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 .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下面不是被打垮原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 二、主体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发展 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②最后的盛世: 小组讨论: ③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配合图片、材料解说: 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 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 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 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 (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 ②表现: 社会 经济 观念 思想 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 →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皇权膨胀》教学设计

《皇权膨胀》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活动建议:设计表格,列出明清统治者推行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代废丞相、设“三司”、确内阁以及清代设军机处等基本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的高度膨胀;从多角度分析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图表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探究明清皇权得到强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明清皇权膨胀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明清统治者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2.难点:分析明清皇权膨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结合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丰富的史料,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维护其统治,统治者不断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本课主要把握明朝强化君主集权举措和清朝军机处的分析。笔者通过故事说史和史料举证把明清强化君主制中央集权的“有形控制”举措勾画出来,然后用评说历史环节讨论中央集权君主制度对社会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发现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和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概念教学,问题的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全面客观看待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法,掌握结合具体社会背景,利用史实展开评价的要领。 但课后尚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大量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有限的课堂时空进行高效教学,对于教材没涉及的内容,我们该拓展到什么程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将这种理论性较强,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课讲得生动有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一、目标: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二、练习 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选择题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 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面不是被打垮原 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三、课后检测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案例说明 对应教材“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旨在使学生了解明清两代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材料、分析教材,概括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表现;通过史料解析,分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君主独裁 (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 教师补充“胡蓝之狱“的相关史实,使学生了解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大举打击开国功臣、并进行血腥屠杀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新的行政体系。教师可展示中央的行政制度示意图,介绍内阁与宰相权力性质的根本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在这样的体制之中皇权膨胀是如何体现的,并思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学生了解“胡蓝之狱”的史实,认识朱元璋在统治之初所采取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学生解读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了解各部门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及其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和示意图,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得到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图示和概括历史史实的能力。 2.设立厂卫制度 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按照时序演示明朝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具体构成。其中,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如介绍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设立锦衣

卫和东厂,讲明当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在介绍特务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思考明朝强化君主专制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构成。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厂卫是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和故事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设立廷杖制度 此部分可以略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即可,使学生认识到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了主仆之间的关系。 (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设立军机处 教师介绍清朝前期中央权力中枢的更迭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清王朝统治者如何一步步强化君主专制。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辑历史剧本,在课堂上进行戏剧表演,以体会清朝皇权膨胀的过程。 结合前面所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 学生了解基本史实,思考具体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全面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进行剧目表演,体会清朝的皇权膨胀;归纳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 设计意图:在学习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尝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思考过程,分析归纳设立军机处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股取士 对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了解的较少。教师需要拓展相关资料,详细介绍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渐趋僵化的具体表现——八股取士。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正确答案为A。 2.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 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C。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 5.3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测试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5.3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历史上,乾隆是受史学家们褒扬推崇最多的皇帝之一。他执政61年,被称为乾隆盛世。但盛世背后隐存各种危机,其中属于外部危机的是() A. 欧洲经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四处开拓海外殖民地 B. 中国开展前所未有的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 乾隆帝在位巡幸多达百次,均大摆排场,如六巡江南 D. 中国农业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 2.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A. 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 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 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 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3.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推行的政策是() A. 以农为本 B. “重农抑商” C. 鼓励官办工商业 D. 严格限制商品出口 4.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文化专制的强化 D. 专制皇权的加强 5.如果你有幸穿越时空回到清朝,你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②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6.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皇帝自己也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废除宰相制 B. 大兴文字狱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设立军机处 7.《明史职官制》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 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8.乾隆盛世下的中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产生这些危机的内部原因有( ) ①强化专制统治②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视科学技术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⑤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④⑤ 9.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近代前夜的危机》

《近代前夜的危机》 【学习目标】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 【自主学习】 1.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____________的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_____________,对内坚持“__________”政策,压制打压___________,鄙薄_____________,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中热衷于大兴_________,把___________推向顶峰。 2.最终,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__________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 【合作探究】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 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 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3.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当堂达标】 1.清朝中期出现“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耕者不过二顷”。该材料反映了清中期哪一社会矛盾() A.人均可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 B.土地兼并恶性发展,自耕农纷纷破产逃亡 C.政治腐败 D.武备废弛 2.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B.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清王朝实行文字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8课时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学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记住康熙至乾隆年间经济发展的表现;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在西方列强挤压下,清帝国出现了危机。 能力目标:理解“近代化”、“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概念。 情感目标:反思中国的经济文明由先进走向落后的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开拓进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重点难点:康乾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出本课所有子目。 (二)自主梳理:细读课文,梳理知识,填写要点。 明清经济的发展 1、概况:明中期到清前期,国力空前强盛,史称,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2、表现:(1)农业发展。 (2)手工业生产兴盛。 (3)对外贸易发展:纺织品、瓷器、茶叶大量出口,形成贸易,白银占有量居世界之首。 (4)商业发达: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当时,中国拥有个闻名世界的大城市,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1、社会方面:人口增大,传统的开始发生变化。 2、经济方面:出现了新型地主,还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新的经营方式。 3、思想方面:观念发生变化,的地位升高。 清帝国的危机 1、原因:(1)闭关锁国。 (2)对内推行政策。 (3)打击,鄙薄。 (4)大兴。 (5)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2、表现:①农民战争的打击;②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③实行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④英国19世纪推行贸易后,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三)重点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三十三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巩固 辅导[含答案解析]三十三 第1题【单选题】 下面史实能够说明大清王朝出现社会危机的是( ) A、创立科举制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设驻藏大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是( ) A、对外开放政策 B、修养生息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汉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汉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交流十分活跃,大批外国学者来到中国,或经商致富,或学习求成。明清以后,中外交流一改前朝,逐渐冷落。导致这一现象出的重要原因是( ) A、闭关政策的推行 B、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中国政局动荡 D、航海事业衰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清朝后期,只开放哪里与外国通商?( ) A、福州 B、广州 C、泉州 D、漳州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中国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官营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康乾盛世和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局的稳定方面 B、社会的安定方面 C、经济的繁荣方面 D、面临的国际环境方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 C、不许外国人来华 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答案】: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明清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明清部分: 1.明太祖 (1328-1398年)即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2.《大诰》 《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3.厂卫制度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4.靖难之役 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各王拥有卫甲士30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今北京),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的内战结束。 5.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派他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率船队到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印度和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郑和船队的远航,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我国和许多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人民之间的友谊。 6.赋税黄册 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在洪武三年制定的户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户籍调查,在各地编制了赋役黄册。二十四年准奏攒造赋役黄册格式。黄册以户为主,详细登录各户人丁、事产及其变动的情况,每隔十年要重新编造一次。 7. 三司 洪武九年(1376年),为削弱丞相和行中书省权力,废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云南、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 近代前夜的危机冀教版习题精选第八篇

精选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冀教版习题精选第 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 A、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C、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D、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 ①人口密度过大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③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对外自由开放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指( ) A、漳州 B、广州 C、宁波 D、泉州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对外自由开放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