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

简答与论述

1998年

简答:

1、简述循环系统运动训练得反应及适应.

答:(1)反应

A、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得变化

运动时,由于肌肉节律性舒缩与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就是增加心输出量得保证。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

B、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得变化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得心输出量并不就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得。通过体内得调节机制,使心脏与进行运动得肌肉得血液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得骨骼肌与内脏得血流量减少.

C、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得变化

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得变化,就是许多因素改变后得总得结果。换句话说,运动时得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与外周阻力两者之间得关系。如果心输出量得增加与外周阻力得降低两者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

(2)适应:

A、窦性心动徐缓

这就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得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得结果。窦性心动过缓就是可逆得,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得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B、运动性心脏肥大

运动性增大得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得良好反应.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得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C、心血管机能改善

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得贮存、释放与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 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就是心肌收缩力增加.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简述有氧耐力得生理学基础。

(1)最大摄氧能力

最大摄氧量就是反映心肺功能得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就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得重要指标之一。凡就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得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得有氧耐力。另外心脏得泵血功能与肺得通气与换气机能都就是影响吸氧能力得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肌组织利用氧得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就是决定有氧耐力得重要因素。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在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得相对稳定性以及中枢间得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大量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得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得转换。

(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得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得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系统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得效率与各种酶得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功能得能力。

3、什么就是状态反射,状态反射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1)定义:状态反射就是指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得一种反射活动。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与颈紧张反射两部分。

(2)意义:状态反射在完成某些运动技能时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使身体重心不至于超出支撑面维持得平衡,以保证身体得正常姿势;另一方面,便于躯体向头部转动得方向用移动。例如,在做体操得后手翻、空翻及跳马等动作时,若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4、人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可以从人体血液、呼吸与肾脏三个系统来分析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1)血液:血液中有数对具有抗酸与抗碱性作用得物质,称为缓冲对,统称为缓冲体系。缓冲体系中得每一个缓冲对就是由于一种弱酸与该种弱酸得盐组成得。运动时由于乳酸大量积累,血液得PH值降低,因此机体就会通过这种缓冲对对PH进行调节,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得相对稳定.另外乳酸得代谢方式也就是靠血液系统来完成得,一部分转入肝脏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通过血液中运输得氧气将乳酸有氧氧化进一步供能,乳酸代谢加强,体内酸碱平衡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2)呼吸:A、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她们与Hco3—作用,生成碳酸,后者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使血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导致呼吸运动加强,二氧化碳大量排出,因而血浆中PH值变化不大。

B、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碳酸作用使血中得碳酸氢钠等盐得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碳酸氢钠得正常比值,因此对血浆PH值得影响也较小

(3)肾脏:A、肾小球滤液中得NaHCO3得重吸收

当NaHCO3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小管腔时,可以解离为Na+与Hco3-存在于小管液中。Na+与肾小管细胞分泌得H+进行交换,Na+全部重吸收.肾脏吸收碳酸氢盐可保持血浆中碱储备量恒定。

B、尿得酸化

碱性磷酸盐(Na2HPO4)与酸性磷酸盐(NaH2PO4)也就是血浆中一对重要得缓冲物质,正常比值为4:1。当肾小管分泌得H+增加时,一部分H+同Na2HPO4所解离得N a+进行交换,使一部分Na2HPO4转变为NaH2PO4,从而使尿酸化应随尿排出。

C、铵盐得形成

NH3属于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肾小管中,与肾小管细胞分泌得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得负离子结合生成酸性得铵盐,随尿排出。

论述:

1、论述力量素质得生理学基础。

答:影响肌肉力量得生物学因素很多,主要有肌纤维得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单位、肌肉收缩时动员得肌纤维数量、肌纤维收缩时得初长度、神经系统得机能状态、性别与年龄等方面。

(1)肌纤维得横断面积

力量训练引起肌肉力量增加,主要就是由于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加造成得.由运动训练引起得肌肉体积增加,主要就是由于肌纤维收缩成分增加得结果。肌纤维收缩成分增加就是由于激素与神经调节对运动后骨骼肌收缩蛋白得代谢活动发生作用,使蛋白质合成增

多。

(2)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单位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单位大小、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得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得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功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得机械功。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得肌纤维数量称为神经支配比,若神经元支配得骨骼肌纤维数量多,则神经支配比大。不同运动单位所产生得肌张力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同样类型得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大得运动单位收缩力强于神经支配比小得运动单位得收缩力.

(3)肌肉收缩时动员得肌纤维数量

支配组成肌肉得各运动单位得运动神经元其兴奋性各不相同,通常慢肌运动单位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快肌运动单位神经元兴奋性较低.当需要克服得阻力负荷较小时,主要由兴奋性较高得慢肌运动单位兴奋收缩完成,此时动员得肌纤维数量较少,随着负荷得增加,运动中枢传出得兴奋信号亦随之增强,兴奋性较低得运动单位亦逐渐被动员,兴奋收缩得肌纤维数量也随之增多。

(4)肌纤维收缩时得初长度

肌纤维得收缩初长度极大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肌肉在收缩前常会先做离心收缩将肌肉拉长,然后再做相信收缩,这就就是通常所说得超等长收缩。研究表明,肌纤维处于一定长度,粗肌丝肌球蛋白横桥与细肌丝得肌动蛋白结合得数目最多,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力增加,肌肉收缩时肌纤维所处得这种长度称为最适初长。

(5)神经系统得机能状态

神经系统得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得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中枢神经系统得兴奋程度对提高最大肌力具有重要得作用。中枢兴奋性通过参与兴奋得神经元数量与兴奋神经元发出神经冲动频率来体现,兴奋性高,则参与兴奋得神经元多,所发出得动作点位频率高,可使更多得兴奋性较低得运动单位参与兴奋收缩,从而使肌力增加.

(6)性别与年龄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得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就是达到最大,以后逐渐下降。10~12岁以下得儿童,男孩得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得性别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得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与骨骼体积得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

(7)体重

体重大得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得人可能具有较大得相对力量。随着体重得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着体重得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2、论述无氧耐力得生理学基础。

(1)定义:无氧耐力就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得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

得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成为无氧能力.

(2)生理学基础:进行强度较大得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因此无氧

耐力得高低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得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 值变化得耐受能力。

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得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得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得活性.例如,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随项目得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与磷酸化酶得活性却相反,短跑

运动员最高、中跑居中、长跑最低。

B、缓冲乳酸得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得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得PH值造成影响。但缓冲系统得缓冲作用.使血液得PH值不致于变化大太大,以维持人体内环境得相对稳定性。机体缓冲乳酸得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得含量及碳酸酐酶得活性。

C、脑细胞对酸得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由于进入血液得乳酸量大大,血液得PH值还会朝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得堆积,都会影响脑细胞得工作能力,促进疲劳得发展。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得耐受能力,无疑也就是影响无氧耐力得重要因素。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得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得耐受力提高。

3、论述速度素质得生理学基础。

(1)定义:速度素质就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得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得能

力。按其在运动中得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与周期性运动得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2)生理学基础:

A、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得快慢主要就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得快慢。决定反应速度快慢得因素有:

a、反应时与反应速度

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得时间称为反应时。反应时得长短取决于感受器得敏感度、中枢延搁与效应器得兴奋性。其中,中枢延搁又就是最重要得,反射活动越复杂、历经得突触越多反应时越长。

b、中枢神经系统得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

中枢神经系统得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有密切关系,良好得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机体对刺激得反应,使效应器由相对安静状态或抑制状态迅速转入活动状态.运动员处于良好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反之,反应时将明显延长.

c、运动条件反射得巩固程度与反应速度

随着运动技能得日益熟练,反应速度加快。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反应速度可以缩短11%~25%.

B、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就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得长短,决定动作速度得因素有:

a、肌纤维类型与动作速度

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就是速度素质重要得物质基础之一,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且快肌纤维越粗,肌肉收缩速度则越快。

b、肌肉力量与动作速度

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更多得工作.凡就是能影响肌肉力量得因素也必将影响动作速度。

c、肌肉组织得机能状态与动作速度

肌肉组织兴奋性高,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肌组织得兴奋.

d、运动条件反射得巩固程度与动作速度

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技能越熟练,动作速度就越快.此外,动作速度还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与对抗肌得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得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

C、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就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得距离.以跑为例,周期性运

动得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与步频两个变量。

a、步长主要取决于肌力得大小.肢体得长度以及髋关节得柔韧性

b、步频主要取决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得灵活性与各中枢间得协调性,以及快肌

纤维得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

4、论述少年儿童循环系统得生理特点。

(1)心脏得特点:

A、心脏重量小儿心脏相对比成人得重.新生儿心脏重量约20~25克,占体重得0、8%,而成人只占0、5%。1—2岁达60克,相当于新生儿得2倍,5岁时为4倍,9准则时为6倍,青春后期增至12~14倍,达到成人水平。除青春早期外,各年龄男孩得心脏均比女孩重。

B、房室增长速度生后第1年心房增长速度比心室快,第2年二者增长速度相接近,10岁之后心室生长超过心房。左、右心室增长也不平衡。胎儿期右室负荷大,左室负荷小而右心占优势。新生儿期左、右室壁厚度为1:1,约为5mm.随着年龄得增长,体循环得量日趋扩大,左室负荷明显增加,左室壁厚度较右侧增长为快.6岁时,左室壁厚达10mm,右室则为6mm,即1、6:1(成人2、6:1)。15岁时左室壁厚度增长到初生时2、5倍,但右室仅增长原来厚度得1/3。

C、心腔容积自出生至成人四个心腔容积发展得速度就是不均衡得.如初生时心腔容积为20~22ml,7岁时为初生时得5倍,约为100~120ml,青春期为140ml,18~20岁达240~250ml为初生时得12倍。

D、心脏位置与形态小儿心脏得位置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2岁以下幼儿心脏多呈横位,2岁以后随着少儿得起立行走、肺及胸部得发育与横膈得下降等,心脏由横位逐渐转为斜位。小儿心脏得形状,婴幼儿期为球形、圆锥形或椭圆形;6岁后跟成人心脏得形状相接近,为长椭圆形。

(2)血管特点:小儿得动脉比成人相对粗,如新生得动、静脉内径之比为1:1,面成人为1:2;冠状动脉也相对比成人粗,心肌供血充分.大血管方面,10~12岁前肺动脉比主动脉粗,之后则相反。婴儿期肺、肾、肠及皮肤得微血管口径较成人粗大,故对以上器官得血液供给比成人佳。

(3)生理特点:

A、心率年龄愈少,心率愈速.心率较快得原因就是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得血液供给,但心脏每次搏出量有限,只有增加搏动次数来补偿不足.另外,婴幼儿迷走神经未发育完臻,中枢紧张度较低,对心脏收缩频率与强度得抑制作用较弱,而交感神经占优势,故易有心率加速。,少儿心率得正常值(参阅附表1)随年龄而异,而且次数不稳定,因此,应在小儿安静时测定心率才为准确。一般体温每增高1℃,心率每分钟增加约15次。睡眠时心率每分钟可减少20次左右.

B、动脉血压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心搏出量与外周血管阻力。小儿年龄愈小,动脉压力愈低.小儿血压受诸多外界因素得影响。如哭叫,体位变动,情绪紧张皆可使血压暂时升高。故应在绝对安静时测量血压。

C、静脉压其高低与心搏出量,血管功能及循环血容量有关.上、下腔静脉血返回右心室受阻也影响静脉压。

D、循环时间小儿常用得循环时间测定方法为5%荧光素静脉注射法。正常婴儿循环时间平均为7秒.儿童为11秒。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则时间延长,先天性心脏病中有右向左分流臂至唇得循环时则缩短。

1999年

简答

1、个体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得应用

定义:个体乳酸阈就是指,乳酸代谢存在较大得个体差异,在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得乳酸水平在1、4~7、5mmol/L之间.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就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得重要指标,而这两者反映了不同得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得代谢水平.许多研究报道,通过系统训练最大摄氧量提高得可能性较小,她得遗传性很大.而乳酸阈较少受到遗产因素得影响,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得个体乳酸阈。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得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就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得最佳强度.其理论依据就是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与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得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

2、真稳定状态

(1)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得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得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与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

(2)在真稳定工作状态下,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中得能量供应应以有氧供能为主,乳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运动得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真稳定工作状态保持时间长短取决于氧运输系统功能,该功能越强,稳定工作状态保持得时间则越长。

3、运动性心脏肥大

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肥大与病理性增大在功能上就是有极显著差别得。运动性增大得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其重量一般不会超过500克。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得良好反应。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得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例如,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得投掷、摔跤与举重运动员心脏得运动性增大就是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与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得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

4、基本代谢率

基础代谢就是指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得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得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就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得最低限度得能量。所为基础状态就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得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基础代谢率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得印象而产生生理波动,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幼年高于成人,老年低于成人。20岁以后,平均每增加10岁,基础代谢率降低13%、另外,基础代谢率受人体体温得影响,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过度训练状态下,运动员得基础代谢率升高。

5、连续心音

(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肌得收缩、瓣膜得关闭、血液流动冲击瓣膜与血管壁得机械振动,都可以通过周围组织而传到胸壁,如果把听诊器得听头放置

在胸前左下部,就可以听到这种振动而产生得声音,这种声音称为心音.

(2)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般可以听到两个心音,分别称为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

在某些健康儿童或青年人中,又就是可听到第三心音。

论述

1、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机能产生什么影响

(1)骨骼肌机能

A、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在进行较低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先被动员;而在进行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因此长时间持续训练对慢肌纤维得动员程度要高于快肌纤维,研究者发现,耐力训练可以引起慢肌纤维纤维选择性肥大,以利于耐力训练得进一步提高。

B、酶活性发生改变:长时间持续训练得供能方式就是以糖、脂肪有氧氧化功能为主,

所以通过训练体内利于有氧氧化得酶增多且活性提高。研究者发现,与有氧氧化关系密切得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得乳酸脱氢酶及磷酸化酶得活性较低。

(2)血液机能

A、血量: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中,血容量得改变主要就是有血浆中水分转移情况决定,如果血浆中得水分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组织液或排出体外,将引起血容量减少,产生血液浓缩现象.反之,如果组织间液得水分渗入毛细血管,血浆容量增加,则血液稀释。

B、红细胞:经过长时间得系统得运动训练,尤其就是耐力性训练得运动员在安静时,

其红细胞得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得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目前一般以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得含量与单位体积中红细胞得数量进行评定。

C、血液凝固与纤溶能力:血凝能力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素及时间PTT等指标在运动者与非运动者之间没有差别,而纤溶能力巴(ELT)则运动者比非运动者亢进。此外,对纤溶能力异常值得出现率进行比较时,运动者比非运动者得出现率为低.这表明,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对血凝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但可提高血液得纤溶能力。

(3)循环机能

A、窦性心动徐缓

这就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得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得结果。窦性心动过缓就是可逆得,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得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B、运动性心脏肥大

运动性增大得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得良好反应.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得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C、心血管机能改善

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得贮存、释放与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 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就是心肌收缩力增加。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详细阐述运动型疲劳产生得机制

(1)定义:运动性疲劳就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得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得运动强度,经过适当时间得休息与调整可以

恢复得生理现象,运动型疲劳就是由运动引起得一种特有得生理现象。

(2)机制:

A、衰竭学说: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得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糖后工

作能力有一个程度得提高现象,认为疲劳产生得原因就是能源物质得耗竭。当

骨骼肌疲劳时,肌肉中得ATP变化不大,但CP已经下降到原来水平得60%~7

0%、乳酸则明显上升。

B、堵塞学说:“堵塞学说”认为,疲劳得产生就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

积造成得.其依据就是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

肌组织与血液中PH值得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地传递,影响冲动传

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就是ATP得合成速率减

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得Ca2+得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与肌动

蛋白得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C、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该学说认为疲劳就是由于机体内PH值下降、水盐代谢

紊乱与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有人研究,当人题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

得工作能力月下降20%~30%.

D、保护性抑制学说:依照巴普洛夫学派得观点,运动型疲劳就是由于大脑皮层产

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相应得神经元,使其长时间兴

奋导致耗能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对大脑皮层有保

护性作用。

E、突变理论:爱德华兹从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与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提出来肌肉疲劳得突变理论,认为疲劳就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关

系改变所致。此学说改变了以往用单一指标研究运动型疲劳得缺陷,并提出肌

肉疲劳得控制链.

2000年

简答

1、简述赛前状态得生理变化及产生原因。课本P299

(1)定义: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得某些器官与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

化,我们将这种特有得机能变化与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可以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2)赛前状态得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

脏器官活动增强.例如,心率与呼吸频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等。而这些变化常常因为越临近比赛或运动而变得更加明显.赛前反应得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得比赛经验与心理状态有关。

(3)赛前状态产生得机理可用条件反射机理理解。比赛或训练过程中得场地、器材、观众、音响与对手得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得生理变化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一出现,赛前得生理变化就会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由于这些生理变化就是在比赛或训练得自然环境下形成得,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2、决定无氧耐力得生理学基本就是什么

生理学基础:进行强度较大得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因此无氧耐力得高低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得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得耐受能力。

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得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得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得活性。例如,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随项目得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与磷酸化酶得活性却相反,短跑运动员最高、中跑居中、长跑最低。

B、缓冲乳酸得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得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得PH值造成影响。但缓冲系统得缓冲作用.使血液得PH值不致于变化大太大,以维持人体内环境得相对稳定性。机体缓冲乳酸得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得含量及碳酸酐酶得活性.

C、脑细胞对酸得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由于进入血液得乳酸量大大,血液得PH值还会朝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得堆积,都会影响脑细胞得工作能力,促进疲劳得发展.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得耐受能力,无疑也就是影响无氧耐力得重要因素。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得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得耐受力提高。

3、简述心电图得基本波形及生理意义

(1)定义: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得一定部位记录出来得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得产生、传导与恢复过程中得生物电变化.

(2)波形及生理意义:从不同导联上描写出来得心电图波形各有特点,但基本上包括一个P波、一个QRS波程与一个T波,T波之后还可能出现一个U波。在心电图上,除各波得形状有特定得意义外,各波以及她们之间得时程关系也具有重要得理论与实践意义。

A、P波,表示左右心房兴奋除极时产生得电变化。

B、P—Q(P—R)间期,指从P波得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得时程,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到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要得时间。

C、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除兴奋极化所产生得电变化。

D、ST段,指从QRS波群终了到T波起点之间得与基线平齐得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位之间无电位差。

E、Q-T期间,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得时程,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需要得时间。

方法运用题

设计一套评价运动项目生理特点得方案(同2002年综合分析第2题,以100米或马拉松为例)

综合分析题

论述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特点及训练中得注意事项

(1)发展特点

A、身体素质得自然增长

儿童少年各项素质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得现象称为身体素质得自然增长。在青春发育期身体素质自然增长得速度快且幅度大.在性成熟期结束时,身体素质增长得速度开始减慢。

B、身体素质发展得阶段性

各种身体素质得自然增长包括增长阶段与稳定阶段。增长阶段就是身体素质随年龄而递增得年龄阶段,其中,包括快速增长阶段与慢速增长阶段。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有先后之别,按先后顺序排列如下,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男女顺序一致。

C、各项身体素质发展得敏感期

在不同得年龄阶段,各项身体素质增长得速度不同。把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快得年龄阶段叫做增长敏感期。以年增长率得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作为确定敏感期范围得标准。

D、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得年龄

各项素质发展高峰得年龄男子在19~22岁,23岁后缓慢下降承担风型;女子在11~14岁出现第一个波峰,14~17岁趋于停滞或下降,18岁后回升,19~25岁出现第二次波峰呈双峰型。

(2)注意事项

A、骨骼:儿童少年软骨成分较多,水分与有机物质多,无机盐少,骨密质较差,骨富于弹性而坚固不足,不易完全骨折而易于发生弯曲与变形。

①注意养成正确得身体姿势

②注意身体得全面发展

③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负荷得重量

④注意练习场地得选择

⑤注意预防“软骨病”得发生

⑥适当营养

B、关节:儿童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及韧带得伸展性大,关节周围得肌肉细长,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人,牢固性相对较差,在外力得作用下较容易脱位.

C、肌肉:儿童少年得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与无机盐类少,收缩机能较弱,耐力差,易疲劳。

①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②选择适宜得练习方式

③根据肌力发展规律安排训练

④注意神经系统得训练

D、血液循环:根据儿童少年血液与循环系统得解剖生理特点,在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②不宜做过多与过长得“憋气"

③正确对待“青春期高血压”

④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生长发育与机能水平提高

E、呼吸系统:儿童少年由于胸廓狭小、呼吸肌力较弱且呼吸表浅,故肺活量小,呼吸频率快。随年龄增大呼吸深度增大,呼吸频率逐渐减少而肺活量逐渐增大。

①注意呼吸卫生

②注意呼吸与运动得配合

③要有意识地加大呼吸深度

2001年

简答:

1、简述决定步频快慢得生理学因素

以跑为例,周期性运动得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与步频两个变量。步频主要取决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得灵活性与各中枢间得协调性,以及快肌纤维得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神经过程得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转换速度快,就是肌体动作迅速交替得前提;

而各肌群间协调关系得改善,可以减少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得阻力,有利于更好得发展速度。所以,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肌肉放松能力得改善也就是提高速度得一个重要因素。

2、什么就是极点,产生得原因就是什么

(1)定义:在进行剧烈运动得开始阶段,由于植物神经系统得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得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得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得需要,出现一系列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2)产生原因:主要就是由于内脏器官得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养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得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与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得失调又使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性暂时遭到破坏。

3、儿童少年血液循环得生理特点有哪些(同1998年论述题4)

综合分析题

论述肌肉三种能源供应得特点

人体在各种运动中所需要得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得能源系统供给,即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与氧化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

又称ATP—CP系统.该系统主要就是由结构中带有磷酸基团得A TP、CP构成,由于在供能代谢中均发生磷酸基团得转移,故称为磷酸原.肌肉在运动中ATP直接分解供能,为维持ATP得水平,保持能量得连续供应,CP在肌酸激酶作用下,再合成A TP。

CP在肌肉中得储存量很少,磷酸原在运动中得可用量只占1%左右。磷酸原系统作为极量运动得能源,虽维持运动时间仅为6—8秒,但却就是不可替代得快速能源。运动训练中及恢复期,既应设法提高肌肉内磷酸原得贮备量,又要重视提高ATP再合成得速率.

(2)酵解能系统

又称乳酸能系统,就是运动中骨骼及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得能源系统。在极量强度运动得开始阶段,该系统可参与供能,在运动30秒左右供能速率达最大,维持运动时间2~3分钟。酵解能系统与磷酸原系统共同为短时间高强度无氧运动提供能量。

(3)氧化能系统

氧化能系统又称为有氧能系统。糖类、脂肪与蛋白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能量。该能源系统以糖与脂肪为主,尽管其供能得最大输出功率仅达酵解能系统得二分之一,但其贮备量丰富,维持运动时间较长,成为长时间运动得主要能源。

方法运用题

如何评定运动员得肌肉能力

1、运动员肌肉得结构决定了其运动能力.

(1)肌肉得物理特性:(课本33页)

(2)肌肉得生理形态学特性:(课本34页)

2、评定运动员得肌肉能力。

运动员肌肉能力得评定主要从肌肉力量、肌电图与关节伸展度等方面进行:(课

本360—361页)

(1)肌肉力量:

(2)肌电图:

(3)关节伸展度

2002年

简答

1、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心血管系统会发生哪些反应?

(1)窦性心动徐缓

这就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得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得结果。窦性心动过缓就是可逆得,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得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2)运动性心脏肥大

运动性增大得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得良好反应。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得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3)心血管机能改善

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得贮存、释放与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就是心肌收缩力增加.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简述力量训练得原则

明确得肌肉力量得生理学机制后,就应努力改善相关得肌力影响因素,才嫩有效地提高最大肌肉力量。要有效地提高最大肌肉力量,在训练中应遵循一下基本原则.

(4)大负荷原则

该原则得生理学机制在于:由于肌肉内各运动单位得兴奋性不同,当阻力负荷较小时,中枢只能调动兴奋性较高得运动单位参加收缩,随着阻力得加大,参与收缩得运动单位逐渐增多,足够大得负荷对中枢神经系统得刺激大,能使运动中枢发出更强得信号,从而调动更多得运动单位参与同步收缩,肌肉表现出更大得肌张力。

(5)渐增负荷原则

此原则就是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得提高,肌肉所克服得阻力也应该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得持续增长。

(6)专门性原则

专门性原则就是指所从事得肌肉力量训练应与相应得运动项目相适应。力量训练得专门性原则包括进行力量练习得身体部位得专门性与练习动作得专门性.

(7)负荷顺序原则

此原则得生理学原理就是,大肌肉训练时运动中枢得兴奋性广,兴奋性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得同时,由于兴奋得扩散作用,练习过程中对其她肌肉也有良性刺激作用。

此外,由于大肌肉群不易疲劳,可延长练习时间,而小肌肉群练习容易疲劳,将影响大肌肉练习动作得完成。另外,前后相邻动作避免使用同一肌群,避免疲劳得损伤得产生。

(8)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此原则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得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以引起肌纤维明显得结构与生理生化改变。在运动生理学中,将导致身体产生运动痕迹得效果得最小强度叫做靶强度,此时得心率称为靶心率。

(9)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就就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得适宜间隔时间,就是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得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获得积累。

3、简述赛前状态得生理变化及原因(同2000年简答第1题)

4、运动员在定量负荷中得反应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在完成定量运动负荷时,运动员表现出与一般人较大得机能差异.

(1)完成同样得负荷,运动员肌肉活动得程度较小,主动肌、协同肌与对抗肌能较好得协同工作,因而,肌电放点节律清晰肌电振幅得积分值较小.而普通人

由于动作协调性与熟练性较差,在完成运动时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得紧

张性增加,表现出肌电节律紊乱,振幅与积分值较大。主动肌在运动就是需

要消耗更多得能量,做更大程度得收缩,才能克服主动肌、协同肌与对抗肌

不协调所造成得干扰,保证动作得完成.

(2)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得心肺功能变化较小,表现在心率提高幅度与呼吸频率增加较小,但每搏输出量与呼吸深度则增加较多。这表明运动员较一般

人有较高得通气得泵血功能。

综合分析

1、论述力量素质得生理学基础(同1998年论述题第1题)

2、试比较100米与马拉松项目得生理特点

100米属于无氧训练项目,马拉松属于有氧耐力训练得项目

★无氧功能为主得运动项目(100米)得生理学特点: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得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得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得活性.例如,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随项目得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与磷酸化酶得活性却相反,短跑运动员最高、中跑居中、长跑最低。

(2)缓冲乳酸得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得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得PH值造成影响。但缓冲系统得缓冲作用。使血液得PH值不致于变化大太大,以维持人体内环境得相对稳定性。

机体缓冲乳酸得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得含量及碳酸酐酶得活性。

(3)脑细胞对酸得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由于进入血液得乳酸量大大,血液得PH值还会朝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得堆积,都会影响脑细胞得工作能力,促进疲劳得发展.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得耐受能力,无疑也就是影响无氧耐力得重要因素。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得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得耐受力提高。

★有氧功能为主得运动项目(马拉松)得生理学特点:

(1)最大摄氧能力

最大摄氧量就是反映心肺功能得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就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得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发现,有训练得耐力项目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大,其最大摄氧量得百分比利用率也高。凡就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得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得有氧耐力.影响最大摄氧量得因素有肺得通气与换气功能、血红蛋白得含量及载氧功能、心脏机能。肌肉组织利用氧得能力、遗传、年龄、性别与训练等。其中心脏得泵血功能与肺得通气与换气机能都就是影响吸氧能力得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肌组织利用氧得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就是决定有氧耐力得重要因素。实验证明,优秀得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且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同时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性与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得适应性变化.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在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得相对稳定性以及中枢间得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大量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得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得转换.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得耐受力与神经过程得稳定性,而且能够改善各中枢间得协调关系。

(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得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得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系统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得效率与各种酶得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功能得能力。

2003年

简答

1、影响无氧耐力得主要因素有哪些?(同1998年论述题第2题)

2、出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现象得生理原理就是什么?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得定义(课本303页)

(2)生理学原理

①极点:主要就是由于内脏器官得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养不足,

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得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与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得失调又使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性暂时遭到破坏。

②第二次呼吸:主要就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得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得产生,机体得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得动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得机理

(1)定义:通常把以肌细胞膜得电位变化为特征得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得收缩过程之间得中介过程称之为兴奋--收缩耦联。

(2)机理:

①兴奋(动作电位)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就是肌细胞膜得

延续,动作电位可以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②三联管结构处得信息传递.横小管膜上得动作电位可以引起与其邻近得终末池

膜及肌质网膜上大量得Ca2+通道打开,Ca2+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

肌浆中得Ca2+浓度升高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

质得构型发生改变,最后导致肌丝滑行。

③肌质网对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得Ca2+—Mg2+依赖式ATP酶、当肌浆

网中得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网中得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

使肌浆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得浓度降低,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

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4、简述影响肌肉力量素质得生理学因素(同1998年论述题第1题)

论述

1、论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实践得关系

(1) 肌纤维得划分有:根据收缩速度,可以将肌纤维分为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根据收缩及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根据肌纤维收缩特性及色泽可分为快缩白,快缩红与慢缩红三种类型。

(2)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实践:

①、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在人体得骨骼肌中,快肌运动单位与慢肌运动单位就是相互混杂得,一般不存在单纯得快肌与慢肌.但没块肌肉中快肌与慢肌运动单位得分布比例不同。通过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得力量——速度曲线可以瞧出,肌肉中如果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肌肉得收缩速度较快,力量速度曲线向右上方转移。

②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肌肉收缩得力量与单个肌纤维得直径与运动单位中所包含得肌纤维数量有关。快肌纤维得直径大于慢肌纤维,而且快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得肌纤维数量往往多余慢肌纤维,因此,人体中快肌运动纤维百分比较高得肌肉收缩时产生得张力较大。所以要根据运动专项所要求得力量类型进行有侧重点得训练,已达到提高运动员得运动能力。

③肌纤维类型与肌肉疲劳:慢肌纤维抵抗疲劳得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这就是因为慢肌纤维中得线粒体体积大而且数目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得含量也比较丰富,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因而慢肌纤维得有氧氧化代谢潜力较大。快肌纤维比较容易疲劳,这与快肌纤维得有氧能力较差有关。因此在运动实践中要注意,如果训练内容主要以快肌纤维动员为主,要注意安排充分得休息,避免疲劳与损伤得产生。

④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研究发现,运动员得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

A、参加时间短、强度大得项目得运动员,其骨骼肌中得快肌纤维百分比较

从事耐力型项目得运动员与一般人高.

B、从事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得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与

一般人

C、既需要耐力又需要速度项目得运动员(中跑、自行车等),其肌肉中快

肌纤维与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2、论述心率在运动训练中得作用

定义;脉搏(心率),就是指动脉血管壁随心脏得收缩与舒张而发生得规律性搏动。

在正常情况下,脉搏频率与心率就是一致得,所以运动时间中常用测量脉搏来代替心率得测定.

★基础心率与安静心率

A、清晨起床前静卧时得心率为基础心率。身体健康,机能状况良好时,基础心率稳

定并随训练水平及健康状况得提高而趋平稳下降。

在运动训练期间,运动量适宜时,基础心率平稳,如果在没有其她影响心率因素存在得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基础心率波动幅度增大,可能就是运动量过大,身体疲劳所致。

B、安静心率就是空腹不运动状态下得心率。评定运动员安静心率时,应采用运动

训练前后自身安静心率进行比较,运动后心率恢复得速度与程度也可衡量运动员对负荷得适应水平。

★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

安静时一般人与运动员心脏机能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只有在进行强度较大得运动时这种差异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通过定量负荷或最大强度负荷试验,比较负荷前后心率得变化及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可以对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作出恰当得判断。目前常用得定量负荷试验有联合机能负荷试验及台阶试验等.心率得测定还可以检查运动员得神经系统得调节机能,对判断运动员得训练水平有一定得意义常用得卧位—-直立试验与直立——卧倒试验,通过测定试验前后得心率并根据心率增减次数可评定受试者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

★控制运动强度

运动中得吸氧量就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得综合反应,目前在运动生理学中广泛使用吸氧量来表示运动强度。所测定得心率数值来控制运动强度。例如:在涉及游泳等运动得间歇训练中,一般多将心率控制在120—150次/分得最佳范围内。一般学生在早操跑步中得强度可控制在130—150次/分之间。成年人健身跑可用170减去年龄所得得心率数值来控制运动强度。

2004年

简答

1、影响无氧耐力得主要因素有哪些?(同1998年论述题第2题)

2、出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现象得生理原理就是什么?(同2003年简答题第2题)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得机理(同2003年简答题第三题)

4、简述无氧阈得测试原理与生理意义

(1)原理:人体从事渐增负荷运动时,机体能量供给就是从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功能为主得连续过程。随着运动强度得增加,有氧代谢产生得能量满

足不了机体需要时,糖酵解供能得比例增大,而使血乳酸浓度明显增加,从而出

现乳酸阈。乳酸阈反映了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得最大摄氧

量百分比利用率,其阈值得高低反映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得又一重要得生理指

标。乳酸阈值越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在同样渐增负荷运动中动用乳酸供能

则越晚.即在较高得运动负荷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代谢而不过早地积累

乳酸。

(2)生理意义

A、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得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不同得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得代谢水平。许多研究报道,

通过系统训练最大摄氧量提高得可能性较小,她得遗传性很大。而乳酸阈较少受到

遗产因素得影响,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得个体乳酸阈。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得适宜强度

B、个体乳酸阈强度就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得最佳强度。

其理论依据就是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与循环系统机能达

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得比例减

少到最低限度.

论述题

1、试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实践得关系(同2003年论述题第1题)

2、试述高原训练对人体得生理作用(课本340—344页)

高原训练就是一种在低气压、缺氧条件下得强化训练.这种训练对人得负荷有两种:种就是运动本身所起得缺氧负荷,即运动型负荷;另一种就是高原性缺氧负荷,这两种负荷相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得缺氧刺激,以调动身体得机能能力。高原训练得生理学适应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免疫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等得适应。

(1)呼吸系统一

平原运动员到高原后,最初反应就是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加大。运动时肺通气量可较在平原同样负荷时增加23%或更多。最大摄氧量就是反映运动员有氧耐力

运动能力得重要生理指标。研究表明,平原运动员到高原虽然通气量增加,但随高度

得增加最大摄氧量却在下降。认为这就是血氧饱与度下降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2)血液系统

A、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运动员到高原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增加。血液载氧能力

得提高就是对高原适应得主要表现。这种适应来自于两个因素,初期使血浆量减少,随着时间延长则就是由造血器官机能增强,而使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得生成量增多。

B、促红细胞生成素

高原缺氧有促进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长得作用。当人处于3000米高度3小时后,

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约升高50%。也有研究表明,在高原促红细胞生成素得正常反

应就是初期增高,一周后下降。

C、血液流变学指标:经过长期训练得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液粘度、

红细胞电泳时间与血沉比一般人有明显下降,红细胞滤过率与红细胞得变形能力比

一般人明显增强。由于长期训练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细胞压积减少,运动员

安静状态血粘度较一般人明显下降。

D、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得变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得供养能力

及二氧化碳与其她物质得运输能力。研究发现,高原训练一周后红细胞内得2,3-DPG

开始提高,而血中能通过改善红细胞得机能状态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强,有利于氧得而

释放.

E、血乳酸变化:高原训练初期,由于高原缺氧使组织中线粒体氧化酶活性下降,肌肉

氧利用能力降低.因此运动中有氧代谢不能满足机体得能量需要,较多得动用无氧代

谢,产生大量乳酸,同时由于大强度运动使乳酸消除得速率也减慢,因而乳酸浓度会

升高.

(3)心血管系统

在高原以次极限与极限强度运动时,最初反应就是心率与每分输出量比平原增加50%,而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但数天或数周后,随着携带氧气得能力与对氧气得亲

与力提高,最大心率与心输出量均有所下降。每搏输出量降低得原因就是由于血红蛋

白浓度升高后,静脉回流量减少,血浆量与总血容量下降,以及交感神经活动引起

全身血管阻力得增大。而最大心率得降低可能受长期高原应激引起得副交感神经调

节增强得影响.

(4)骨骼肌

A、骨骼肌毛细血管与酶活性:对在2300米高度训练得运动员进行测定,发现

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增高,糖酵解酶活性降低,氧化酶活性升高。

B、肌红蛋白浓度:肌红蛋白就是肌细胞内含铁得蛋白质,比血红蛋白有更大得亲与力,其主要功能就是贮存与运输氧气。高原适应与训练得综合因素能引起人体骨

骼肌中得肌红蛋白得浓度增加,这种增加反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高原训练时强度,

即训练强度较高。且严重缺氧时才能见到明显成效。

C、体重与体成分:在高原上体重得丢失首先就是脱水,其次就是脂肪得丢失与骨

骼肌质量得下降。高原应激能使能量摄入下降,小肠吸收率下降,基础代谢率明显

增加,因而体重下降。

D、肌肉缓冲能力:高原训练后,肌肉得缓冲能力有所改善。

(5)免疫系统

高原训练对长跑运动员免疫功能会产生影响.经过四周海拔2700米高原训练后,长跑运动员血中白细胞介素2水平下降,但经过四周海拔1300米高原训练后

细胞免疫水平则提高。提示高原训练得高度也就是影响耐力运动员细胞免疫功能得

因素之一。

(6)内分泌系统

A、儿茶酚胺:缺氧结合运动训练。可使运动员尿内儿茶酚胺排出量明显增高。

在较高海拔高度进行同等负荷运动后,运动员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得排出量明显增

加,肾上腺素得排出量明显减少.

B、血清睾酮与皮质醇:在人体内,血清睾酮就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及运动能力提高得激素,而血液皮质醇就是减少蛋白质得合成、降低运动能力得因素.研究发现,高原训练会使运动员血清睾酮降低,皮质醇大多呈上升变化。

2005年

简答

1、非条件反射特点及在体育中得应用

人体正常姿势得维持,以及各种各样动作得完成,主要就是由于骨骼肌收缩作用于骨骼得结果。而各组肌肉得精确配合都就是在神经系统得控制下进行得,都就是复杂得反射活动。

(1)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地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也成位相性反射;另一种叫肌紧张,也称紧张性反射。

特点:牵张反射得反射弧特点就是感受器与效应器都就是在同一块肌肉中。

应用:牵张反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例如投之前得引臂与起跳前得屈膝动作,都就是利用牵张反射原理牵拉投掷与跳跃得主动肌,使其收缩更

有力。

(2)姿势反射

人得身体姿势就是通过全身肌张力得相互协调实现得。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得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得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姿势反射可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与旋转加减速运动反射.

A、状态反射

特点:就是头部空间位置得改变反射性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得反射活动

应用:状态反射在完成某些运动技能时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使身体重心不至于超出支撑面维持得平衡,以保证身体得正常姿势;另一方面,便于躯体向头部转

动得方向用移动。例如,在做体操得后手翻、空翻及跳马等动作时,若头部位

置不正,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

完成.

B、翻正反射

特点:当人与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得反射活动

应用:在体育运动中,很多动作就是在翻正反射得基础上形成得。例如,体操运动员得空翻转体,跳水运动中转体以及篮球转体过人等动作,都要先转头i,再转上半身,然后下半身,使动作优美、协调且迅速。

C、旋转运动反射

特点: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得反射活动.

应用:当身体向任何一侧倾斜时,前庭感受器将受到刺激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到达中脑与延髓,反射性得引起全身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维持身体平衡。例如在弯道上跑步时,身体向左侧倾斜,将反射性得引起躯干右侧肌张力增强.

2、氧离曲线得特点及影响因素

氧离曲线或称HbO2解离曲线就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与度关系得曲线。氧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得结合量就是随PO2得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形,而不就是直线相关.

(1)特点:氧离曲线得这种特点原因在于1分子Hb含有4个Fe2+,4 个Fe2+在与O2得结合过程中并非同时结合O2,而就是逐一按四步进行,且相互间有协同效

应,即1Fe2+个与O2结合后,由于Hb变构效应,其她Fe2+更易与O2结合.

反之,若HbO2中得1个O2释放出来,其她几个O2也更易放出。

A、“S”形氧离曲线得上段显示为当PO2在60~100mmHg时,曲线坡度不

大,形式平坦,即使PO2从100mmHg降至80mmHg时,血氧饱与度仅从98%

降至96%。这种特点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得人均有好处。只要

能保持动脉血中在60mmHg以上,血氧饱与度仍有90%,不致造成因供养不

足而产生得严重后果。因此,氧离曲线得上段,对人体得肺换气有利。

B、曲线下段显示出在60 mmHg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使血

氧饱与度明显下降.为40mmHg~10mmHg时,曲线更陡,此时PO2稍有下

降,血氧饱与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大量得O2,保证组织换气。

(2)影响因素:与得结合解离在多种因素得影响下,会使氧离曲线得位置发生偏移。具体影响氧离曲线得因素就是:血液中得P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

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DPG得增多,都使Hb对O2得亲与力下

降,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得O2;反之,血液中PCO2下降、PH

值升高、体温降低与2,3-DPG得减少,使Hb对O2得亲与力提高,氧离曲线

左移,从人使血液结合更多得O2。

3、极点及第二次呼吸得产生与预防

(1)产生原理

①极点:主要就是由于内脏器官得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养不足,大

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得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与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得失调又使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性暂时遭到破坏。

②第二次呼吸:主要就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得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得产生,机体得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得动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2)预防:良好得赛前状态与充分得准备活动可推迟“极点”得出现与减弱“极点”得反应程度。恰当得克服“极点”反映得措施有助于促进“第二次呼吸"得出现

4、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得发育特点(课本383页)

(1)绝对力量得发展特点

儿童少年7~9岁为力量发展得第一个可训练阶段。因为在7岁后随着整个身体得生长与各器官、系统机能得发展,肌肉长度开始改变,相对力量有所提高。女孩从10岁开始绝对力量得自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0~13岁,力量增长得速度很快,特别就是屈肌得力量,绝对力量可提高46%。第二阶段,13~15岁,力量增长得速度明显下降,绝对力量只增加8%。第三阶段,15~16岁,力量增长14%。第四阶段,16~21岁,绝对力量增长很慢,只增长6%,接近最大力量。男孩在11~13岁期间力量增长最快,18~25岁力量增长缓慢,到25岁左右达到最大力量。

(2)相对力量得发展特点

对男、女孩来说,相对力量发展都很平缓,虽然绝对力量快速增长,但相对力量增长得速率并不大,甚至在个别年龄阶段,例如12~14岁,每年只增长2%~3%。

(3)速度力量得发展特点

男女孩在7~13岁速度力量增长都很快,13岁后,男女之间得差别越来越大,男孩得增长速度大于女孩,到16~17岁时增长速度下降。

(4)力量耐力得发展特点

男孩7~17岁.力量耐力得发展就是直线上升。女孩15岁之前就是持续上升得,但15岁后则开始产生停滞,甚至下降。

(5)反应速度得发展特点

儿童少年6~12岁,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在12岁时反应速度达到第一次高峰。

在性发育阶段,反应速度稍减慢。到20岁左右出现第二次高峰点。

(6)步频得发展特点

儿童从7岁起步频自然增长,13岁后下降。在阻力较小时,动作频率主要决定于协调性,因此应在协调性最佳发展期进行增加步频得训练.6~13岁就是协调性发展得敏感期,所以。7~13岁步频也随之自然增长。

(7)最高跑速得发展特点

男女孩7~13岁期间跑得最高速度得发展几乎就是平行得,从13~16岁期间男女之间开始产生差异,男孩持续增长,女孩落后于男孩。7~13岁就是提高跑速最快得时期,而10~13岁期间尤为突出,增长值最大。

(8)耐力素质得发展特点

男孩10岁时,耐力素质首次出现大幅度提高;13岁时,再次出现较大幅度得提高;

16岁时,耐力有最本质得提高;15岁时,男孩已经进入性成熟期,此时耐力增长明显减慢.

女孩9岁时,耐力素质首次出现大幅度提高;12岁时,耐力指标再次提高;14岁后,即进入性成熟期,耐力水平逐年降低;15~16岁,耐力水平下降最大,16岁后下降速度减慢(9)协调能力得发展特点

儿童少年6~9岁就是发展一般协调能力得最有利时期,9~14岁就是发展专门协调能力得最有力时期。

论述

1、试述有氧耐力得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就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与脂肪等得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得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为有氧能力.充分得氧供应以及糖与脂肪得有氧氧化能力就是影响有氧能力得关键因素.

(1)最大摄氧能力

最大摄氧量就是反映心肺功能得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就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得重要指标之一.凡就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得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得有氧耐力。影响最大摄氧量得因素有肺得通气与换气功能、血红蛋白得含量及载氧功能、心脏机能.肌肉组织利用氧得能力、遗传、年龄、性别与训练等。其中心脏得泵血功能与肺得通气与换气机能都就是影响吸氧能力得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肌组织利用氧得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就是决定有氧耐力得重要因素。实验证明,优秀得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且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同时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性与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得适应性变化.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在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得相对稳定性以及中枢间得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大量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得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得转换。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得耐受力与神经过程得稳定性,而且能够改善各中枢间得协调关系。

(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得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得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系统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得效率与各种酶得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功能得能力。

2、试述高原训练方法得发展及生理学基础

高原训练得方法主要有高住低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法与模拟高原训练法。

(1)高住低练法

高住低练法就是指让运动员在较高得高度上(2500米)居住,而在较低得高度(1300米)训练,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挖掘本身得机能能力,又可达到相当大得训练量与强度.此种方法已经得到国际上得认可,并已应用于高原训练实践。

高住低练法除了可获得高住高练相同得训练效果外,其副作用远远比高住高练要少,运动员容易适应。

(2)间歇性低氧训练法

间歇性低氧训练就是十几年来在俄罗斯、英国与美国等国家逐渐发展起来得一种新得仿高原训练法。就是采用呼吸气体发生器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得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代谢能力得抗缺氧生理适应,以达到高原训练得目得。

(3)模拟高原训练法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习题复习课程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 习题

1、哪种类型的脱水渴感最明显?为什么?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渴感最明显。因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时,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下丘脑口渴中枢细胞脱水引起强烈的渴感。另外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也可直接刺激口渴中枢。 2、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急性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其机制为超极化阻滞。细胞外钾急剧减少,而细胞内假没有明显减少,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增大,根据Nernst方程,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使其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要增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即兴奋性降低。3、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呈双相变化。当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后,[钾离子]i/[钾离子]e 比值减少,按Nernst方程静息电位(Em)负值减小。Em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Em下降到或接近阈电位,可因快钠通道失活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即去极化阻滞。 4、试述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减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5、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对心脏兴奋性各有何影响?试述其机制。 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机制为去极化阻滞,即高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按Nernst方程Em负值减小,使其与阈电位的差值减少,故兴奋性增高;但严重高钾血症时,Em接近阈电位时,快钠通道失活反而使心肌兴奋性降低。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低钾事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减少,Em负值变小,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故兴奋性增高。 6、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运动生理学 一,名解 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 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 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 二.填空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 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 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 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 疲劳产生的原因有——,——,——,——,—— 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 反应速度的指标是——。投掷标枪时。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 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 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 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 速度素质包括——,——,——、 本体感受器包括——,—— 视调节主要包括——,—— 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 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值升高——移 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 血浆的渗透压包括——,—— 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外呼吸包括——,——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 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 三判断= 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 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 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试必考试题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必考) 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 ⑴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⑵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⑶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生理学》填空题题库

填空: 1根据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水 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 2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实验方法和慢性实验方法。 3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其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反射。 4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组成。 5根据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影响不同,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根据是否消耗能量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7在物质跨膜转运中,易化扩散形式有二,即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8以载体为中介易化扩散的特点有结构特异性高、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 10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性有: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和可传播。 11由阈下刺激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在刺激作用时间 足够长的条件下,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基强度。用这样的强度作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禾U用时12当肌肉发生兴奋出现收缩时,肌肉长度发生明显缩短,但张力始终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如果肌肉收缩时,其长度不缩短,但肌肉张力增大,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13骨骼肌强直收缩有二种形式,即完全强直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14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且不耗能的方式有单纯扩散和 异化扩散两种。 15细胞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生 理功能的蛋白质。 16肌肉收缩前横桥与肌纤蛋白分子接触数目最多时的肌纤维长度, 叫做肌肉的最适初长。 17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传导过程中 动作电位的幅度不衰减。 18红细胞的功能有二,即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和维持血浆Ph O 19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细胞,其中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而 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20正常人红细胞数量,男性为(4.5-5.5 )x10' 12,女性为(3.8- 4.6 )x10' 12。 21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22血浆渗透压正常值为770KPa 23ABa血型系统的血清抗体是天然抗体。 24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三和肝素。 25正常成年人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为 1.5-2.5。 26将红细胞放入低渗NaCl溶液中,会引起红细胞直径增大 27红细胞沉降率第1小时末男性为0-15mn,女性为0-2Omm 28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为120-160g∕L ,女性为110-150g∕L O 29内源性凝血是由因子12被激活启动,外源性凝血是由组织因子即因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体育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一 1、你对反馈的概念及和体育运动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1、答: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实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成为反馈。这种信息成为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成为正反馈;如果反馈的信息产生的效应是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负反馈。举例(略)。 实际上,正常机体在环境因素不断干扰下,能保持良好的稳态。进一步的研究已表明,干扰信号还可直接通过体内的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对输出变量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发出纠正信号,做到防患于未然。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这种直接作用称为前馈。如运动员进入训练和比赛场地,通过各种视觉、听觉刺激,以条件反射方式发动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呼吸和骨骼肌等器官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即将发生的代谢增强的需要,就是前馈性控制的表现。 2、何谓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2、答: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实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成为反馈。这种信息成为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成为正反馈;如果反馈的信息产生的效应是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负反馈。举例(略)。 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有哪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何区别 3、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总是以整体活动的形式进行。为了使机体组织细胞的功能与机体的整体活动需要相适应,需要不断地对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体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作用广泛。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这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4、你对生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有哪些认识 4、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活体。人们对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了解,并不是来自于想象和推理,而是来自于实验。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一切生理学的理论均来自实验。人体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5、生理学研究有哪些方法 5、答: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理学的知识都来自于实验,因此,生理学的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实验,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生理学的实验可分多类。如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

生理学练习题(全)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A1 、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脑脊液 D、组织液 E、血浆 D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体液调节 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前馈控制 A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非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反馈 E、前馈 D4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过程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动作电位去极化期的Na+内流C5、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A 、人体血压稳定 B 、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达到某一特定目标 D、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 E、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B6、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主要是通过: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 D、前馈 E、自身调节 A7、人体内02和CO2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 E、入胞 B8、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 A、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 E、入胞 C9、下列离子中,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其通透性最大的是: A 、Cl-B、Na+C、K+D、Ca2+E、Mg 2+ B10、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A11、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态状态称为: A、极化 B、去极化 C、倒极化 D、复极化 E、超极化 A12、降低细胞外液K+浓度,将使: A、静息电位增高 B、静息电位降低 C、静息电位增高而峰电位降低 D、静息电位降低而锋电位幅值增高 E、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增大 C13、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全或无) D、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C14、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的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来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 D、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关 E、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 C15、人工减少细胞浸浴液中的Na+浓度,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 A、不变 B、加大 C、减少 D、先加大,后减少 E、先减少,后加大 B16、当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由-90mV变化为-100mV时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除极化

植物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氧化酶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这些酶各有其生物学特性(如对温度的要求和对氧气的反应,所以就能使植物体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条件。 以对温度的要求来说,黄酶对温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温度降低时黄酶活性降低不多,故在低温下生长的植物及其器官以这种酶为主,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酶系统的更替正好反映了酶系统对温度的适应。例如,柑橘的果实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黄酶,在果实末成熟时,气温尚高,呼吸氧化是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到果实成熟时,气温渐低,则以黄酶为主.这就保证了成熟后期呼吸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以对氧浓度的要求来说,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的亲和力最强,所以在低氧浓度的情况下,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酚氧化酶和黄酶对氧的亲和力弱,只有在较高氧浓度下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苹果果肉中酶的分布也正好反映了酶对氧供应的适应,内层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表层以黄酶和酚氧化酶为主。水稻幼苗之所以能够适应淹水低氧条件,是因为在低氧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加强而黄酶活性降低之故。 2、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会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植物受伤死亡的原因:第一,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第二,因为无氧呼吸利用每摩尔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很少,相当于有氧呼吸的百分之几(约8%),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植物体内养料耗损过多;第三,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这个过程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就无法继续合成。作物受涝死亡,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氧呼吸时间过久。 3.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通过电容器吸收

最新最新346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合集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 3、神经调节 4、体液调节 四、简答题: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练习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 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 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一. 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 )( )。 2.肌肉具有( )和( )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 )和( )。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 ),( )和( )。 5.慢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能( );快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但易( )。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 )和( )。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 ),( )和( )。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和( )。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 );女子为( )。 三.是非判断 1.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2.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 3.神经肌肉接点可以认为是突触的一种,可将冲动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 4.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 5.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有郎化结使兴奋呈跳跃传导的原故。() 6.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 7.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 8.粘滞性对于血液流动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 9.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 11.内环境的稳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 12.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种。( ) 四选择题 1.粗微丝由()构成,细微丝主要由()构成。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质蛋白

生理学填空题题库

生理学填空题题库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填空: 1根据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 2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实验方法和慢性实验方法。 3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其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反射。4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组成。 5根据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影响不同,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根据是否消耗能量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7在物质跨膜转运中,易化扩散形式有二,即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8以载体为中介易化扩散的特点有结构特异性高、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 10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性有: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和可传播。 11由阈下刺激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在刺激作用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基强度。用这样的强度作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利用时。 12当肌肉发生兴奋出现收缩时,肌肉长度发生明显缩短,但张力始终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如果肌肉收缩时,其长度不缩短,但肌肉张力增大,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13骨骼肌强直收缩有二种形式,即完全强直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14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且不耗能的方式有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两种。 15细胞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16肌肉收缩前横桥与肌纤蛋白分子接触数目最多时的肌纤维长度,叫做肌肉的最适初长。 17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不衰减。 18红细胞的功能有二,即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和维持血浆ph。 19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细胞,其中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而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20正常人红细胞数量,男性为()x10’12,女性为()x10’12。 21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22血浆渗透压正常值为770KPa。 23ABO血型系统的血清抗体是天然抗体。 24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三和肝素。 25正常成年人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为。 26将红细胞放入低渗NaCl溶液中,会引起红细胞直径增大。 27红细胞沉降率第1小时末男性为0-15mm,女性为0-20mm。 28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真好的一份 生理学简答论述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5衡量组织兴奋性质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有阈强度、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时值等。其中、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不常用;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可以较好的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但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因而也不常用;而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可近似的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 TP。 ADP+CP——磷酸激酶A 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 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浙江2020年10月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运动生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可引起( )。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局部电位 D.阈电位 2.不同的肌肉收缩方式中,产生肌力最大的是( )。 A.拉长收缩 B.缩短收缩 C.等长收缩 D.单收缩 3.血浆蛋白中,数量最多的蛋白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 D.血红蛋白 4.下列各部分中,氧分压最高的是( )。 A.肺泡气 B.静脉血 C.动脉血 D.组织 5.男子最大吸氧量的峰值出现在( )。 A.15-17岁 B.18-20岁 C.20岁之后 D.15岁之前 6.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是( )。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 C.房室束 D.浦肯野纤维 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A.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 B.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 C.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 D.心肌细胞不受神经支配 8.最重要、最经济及快速的能源物质是( )。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9.对滤液重吸收最多的部位是( )。 A.近球小管 B.髓袢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10.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 1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 TP 11.跳水运动中的转体动作,其反射的基础是( )。 A.牵张反射 B.翻正反射 C.旋转运动反射 D.状态反射 12.用引体向上动作训练上肢肌肉力量,该练习是( )。 A.等张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动练习 D.离心练习 13.人体中的绝大部分钙,存在的部位是( )。 A.肌肉 B.肝 C.血液 D.骨骼 14.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壁大( )。 A.10倍 B.15倍 C.20倍 D.25倍 15.比赛前由于兴奋过度进而引起超限抑制,此状态为( )。 A.准备状态 B.起赛热症 C.起赛冷淡 D.非稳定状态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5分) 16.通常情况下,伸肌的时值比屈肌的时值短。( ) 17.动作电位的成因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 ) 18.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末梢保持原有的髓鞘。( ) 19.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是肌丝中的调节蛋白。( ) 20.快、慢肌之间在收缩速度和力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21.ABO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 ) 22.营养物质在消化管的各段中都可以被吸收。( ) 23.头面部感觉冲动投射到大脑皮质呈左右交叉。( ) 24.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10倍。( ) 25.人体的肌糖原是糖原贮备的最大部分。( ) 26.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 ) 27.视觉冲动传到大脑的过程中是左右交叉的。( ) 28.中间神经元在脊髓组成中属于白质部分。( ) 29.激素在对组织细胞的作用中,仅仅起化学信使作用。( ) 30.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功率。( ) 2

植物生理学填空题整理

植物生理学填空题整理 1. 促进器官衰老脱落的激素是(ABA)和(ETH);具有极性运输的植物激素是(IAA)。 2. 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即(红光吸收型

)和(远红光吸收型

),其中 (P fr)是生理活跃型。 3. CAM植物的气孔夜间( 开放),白天( 关闭),夜间通过( PEPC )羧化CO2生成大量的( 苹果酸),运往( 液泡)贮藏,黎明后又转入细胞质,氧化脱羧。 4.植物感受低温春化的主要部位是(茎尖生长点),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叶片)。 5. 短日植物南种北移,生育期(延长),故应选(早熟)品种。 6. 吸胀吸水,ψw=( ψp+ψm);干燥种子吸水,ψw=( ψm);渗透吸水,ψw=( ψ +ψp);一个典型细胞水势组分,ψw=( ψs+ψp+ψm)。 s 7. 植物的必需微量元素包括(Mn、B、Zn、Cu、Mo、Cl、Ni)7种。 8. C4途径中的CO2原初受体是(膦酸烯醇式丙酮酸),初产物是(草酰乙酸)。 9. 常绿植物移植时往往要剪去一些枝叶,主要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 10. 土壤中水分缺乏时,使根/冠比值(增加)。 11.花粉与柱头相互识别的基础物质是(蛋白质)。 12.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ABA)可作为干旱信号由地上部向地下部传递。 13. 目前已发现的植物体内光受体有(光敏色素)、(隐花色素<紫外线-A受体>)和(紫外线-B受体)等。

14. 环割试验证明有机物主要是通过(韧皮部筛管)运输的。 15. 抗寒性强的植物,其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17、成熟时能发生呼吸跃变的果实有(苹果、梨、香蕉、番茄),无呼吸跃变的果实有(柑橘、柠檬、橙、菠萝)。 18、当以有机酸为呼吸底物时,其RQ值为(大于1),而以脂肪为呼吸底物时RQ值(小于1)。 19、典型植物细胞的水势由(渗透势)、(压力势)和(衬质势)三部分所组成。 20、C4植物是在(叶肉)细胞中固定CO2,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将CO2还原为碳水化合物的。 21、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分配主要受到(供应能力)、(竞争能力)和(运输能力)等三个因素的响。 22、在质膜表面存在有三种类型的信号受体,即( 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和 (类受体蛋白激酶)。 23、植物细胞内的水分主要有(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存在状态,前者的含量与(植物代谢)相关,后者的含量与(植物抗逆性)相关。 24、在生产中一般不直接使用IAA,其原因是由于它容易被(紫外线)和(可见光)分解破坏。 25、证明矿质离子主动吸收有载体存在的实验依据有(饱和效应)和(竞争性抑制效应)。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1.论述水肿发生的机制?(论述题,可以拆成简答题) 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包括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 血管内液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 ②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钠、水潴留 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⑵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 增加) ⑶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2.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原因 失钠大于失水 失水大于失钠 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 血清钠浓度(mmol/L ) <130 >150 130?150 血浆渗透压(mmol/L ) <280 >310 280?310 体液减少主要部位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口渴 早期无,重度脱水者有 明显 有 体温升高 无 有(脱水热) 有时有 血压 易降低 正常,重症者降低 易降低 尿量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减少 尿钠 极少或无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脱水貌 明显 早期不明显 明显 防治 补等渗液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补2/3等渗液 尿量比较:早期根据晶体渗透压,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量由 ADH 决定 尿钠比较:早期根据失钠失水的比较看 ADS 变化,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钠由 ADS 决定 等渗性脱水因可以发展为低渗性脱水或高渗性脱水,所以两者的表现都有可能 3. 简述急性低血钾和急性重度高血钾时产生骨骼肌无力的发生机制的有何不同(简答题) 4. 简述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对心脏,骨骼肌的影响有何不同及相应机制?(论述题)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及机制: ① 兴奋性f 血钾J T 心肌细胞膜对 K +通透性J T 钾外流J T Em 负值J T EmEt 距离减小T 兴奋性f ② 自律性f 血钾J-细胞膜对K +通透性JT 复极化4期K +外流减慢T Na +内流相对加快 T 心肌快反应自律细胞自动去极化 加速T 自律性f 急性低钾血症(骨骼肌、胃肠道平滑肌)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降低 T [K +]i / [K +]e 比值变大 T 膜内外钾浓度差增大 T 静息状态下钾外流增加 T 静息电位(Em )负值增大 T Em-Et 距离增大 急性重度高钾血症: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 T [K +]i / [K +]e 比值更小 T Em 值下降或几乎接近于 Et 水平 T Em 值 过小,肌细胞膜上快钠通道失活 T 细胞处于 去极化阻滞状态,不能兴奋 ⑷淋巴管回流受阻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生理学填空题重点

填空题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浆PH值是7.35-7.45 3、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在窦房结 4、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 5、胆盐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6、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7、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8、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位,主要在暗光环境下起作用 9、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特点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10、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可使机体产生热量增加BMR升高 11、睾丸的功能有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 12、反应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兴奋,另一种是抑制 13、正常成人红细胞数男性平均(4.0-5.5)×1012/L,女性平均(3.5-5.0)×1012/L 14、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和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减慢 15、氧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6、胆囊收缩素的主要作用为促进胆囊收缩和促进胰酶分泌 17、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经常保持恒定,是由于在体温调节机制控制下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18、ADH的主要作用是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引起尿量减少 19、散光是由于角膜表面各个方面的曲率半径不同所致,应佩戴合适的圆柱形透镜矫正 20、突触后抑制是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下实现的 21、催乳素是由腺垂体分泌的,催产素是由神经垂体释放的 22、易化扩散包括以通道为中介的和以载体为中介的两种形式 23、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数范围为(4.0-10.0)×109/L血小板数范围为(100-300)×109/L 2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外向离子流出是由K+携带的,内向离子流出主要是由Ca2-携带的 25、CO2在血液中运输时其化学结合形式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26、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27、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劳动和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8、正常声波传入内耳主要有两条途径,他们是气传导和骨传导 29、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 30、激素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31、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条件包括刺激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率 32、柠檬酸钠能防止血液凝固是由于它除去了血浆中的Ca2+ 33、等容收缩期时,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处于关闭状态 3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