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后作业

第一章绪论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及其实际运用的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记载从夏朝至1949年中国历代国家政治制度,已经有四千多年,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政治理论的核心是“礼治”。因此,在政治上以礼入法,以礼入官,贯彻到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始终,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所谓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官吏普遍以食禄任官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问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当然,这种形态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密切的联系。

5.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在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的情况下,长期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进入民国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的南京政府的一切都集中在袁世凯、蒋介石等个人手中,实际仍是以军权支持的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实行人治。

第二章古代从王权到皇权制度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 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

2. 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的庙宇称号。

3.陵寝号:陵寝号是对每一皇帝死后坟墓的专用称呼。

二、简答题

1. 皇帝为了行使统治权,设置了哪些行政机构?

皇帝为了顺利行使统治权,必须设置一定的行政组织机构,包括:

(1)顾问、辅政、机要和秘书机构。如秦汉的三公到明清的内阁和军机处,在长达二千多年间的中枢宰辅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皇帝控制这套班子的办法是:有意识地削夺和分散宰辅的实际权力,使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等等,来实现对全体臣僚的控制。

(2)日常行政事务机构,如秦汉的九卿,隋唐的六部九寺五监,明清的部院寺监等中央行政和事务机构,分门别类地管理各种具体事务。

(3)监察机构。是用以监督和检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官员是否恪守封建国家政纪、法纪、有无滥用职权、渎职失职,可以进行弹劾和奏请处分部门。监察系统是单线垂直型的,由君主直接控制和掌握的。

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

封建国家政治体制,是以皇帝作为权力的主体,要求把所有大权都归皇帝亲掌或独掌,实行绝对的集权专制。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曾经有利于贯彻政令、发挥国力、制止分裂、促进统一,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极端而形成的专横暴虐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与镇压,禁锢思想,也助长昏愦和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给社会发展造成过巨大的损害。

第三章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简答题

1.叙述秦汉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大长秋等。这些官员与九卿合在一起称为“列卿”。三公九卿等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能世袭。

2.评述隋代三省六部制。

隋代在前代基础上更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唐朝曾编入著名的行政法典—《唐六典》之中,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3.评述明清六部制。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六部一度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最高行政机构。五军都督府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明代中朝以后的皇帝,逐渐又依靠内阁作为辅政部门,丞相制度名废实存。清代除沿袭明内阁制度,雍正以后还另设立军机处,实行双轨辅政制。因此,以六都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在辅政部门的指导下行使权力。

明代六部的建制和职任的划分,仍是仿效《周礼》的六卿制度,但是结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安排。清代基本承袭明制,但也略有所改。六部分工大体如下:

吏部,掌管人事工作。户部,掌管民政财政工作。礼部,掌管文教礼仪及部分对外关系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及武职任免等事务。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工作。工部,掌管工程修建事务。

4.辅政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第一,宰辅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着皇权进行的。在历史上,许多尊贵的官员及其实际职责,其实都是逐渐演变而来的。宰辅名称的不断变化,正标志着皇权对相权控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第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促使宰辅制度本身不断发生变化的主因。皇权与相权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相克相制的。宰辅的地位过尊,权力过大,必然要引起皇帝的猜疑。西汉第一任丞相萧何,屡遭刘邦怀疑,不得不自坏名誉以释刘邦之疑。不断防范和削弱相权,不断为维护和加强皇权而采取新措施,建立新体制,乃是这方面的发展规律。

第三,宰辅制度受到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影响。宰辅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某一君主出于臆想设计的产物,它是奠基在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总体之上的重要政治制度。各种政治势力的沉浮升降及其力量对比变化,促使宰相体制也发生变化。

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宰辅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原有的宰辅体制往往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促使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机器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清代军机处的出现,这有力地说明,基于集中权力和提高统治效能的政治调整,经常导致宰辅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

5.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古代国家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的发展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官僚群体的出现,基本打破了世袭的贵族。以流动的、可以升降调动甚至罢黜的官僚组成职官队伍,是人事制度的一大进步。在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下,一切设官任职以及对此的调整,无不先从君主的统治利益出发。离开君主专制这一特点,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及其演变。

其次,中国古代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治的指导原则。儒家的德治、礼治、礼法伦理纲常等基本原则总是贯彻始终的,仅是依据不同需要对《周礼》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而已。

再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有鲜卑、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先后统治过中国部分或全部地区。他们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在坚持以本民族统治为主体,保留本民族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和制度的特点的同时,又大力吸收了各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传统文化和制度。随着中外交通的发达,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与各国之间的交往,在官制上也有所反映,如秦汉典属国(掌少数民族之事务)。唐代市舶司、元代宣政院、清代理藩院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与各民族和各国的交往联系。

第四章古代地方行政体制

简答题

1.秦汉郡县制度及其影响。

郡县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而最后完成。秦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立郡、

县二级。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四十余郡。郡下设县。汉承秦制,郡县制度有了新的发展。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监察区,东汉魏晋南北朝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层次。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概不世袭,并接受考核,由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权力,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2.叙述明清里甲和保甲制度。

明清实行里甲和保甲制度。

里甲制度,其乡村编制是:110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10人轮流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10户户主轮流担任甲首,每年轮流一次,十年轮遍。明代十年重新编审一次,清代改为五年。里甲主要职责在于收税和检查户口,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地方行政体制利弊清楚,特点鲜明。其利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第二,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然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第三,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从秦建立县级行政组织至清代的2000多年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其数目也总在1500左右。因此,在本级政权结构上也相对稳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地方行政体制的弊端。

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地实行治理。诸侯王在有独立行政权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分裂;但对地方管制过死,也必然会限制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地方官为保持位禄。总是致力于专伺上峰意图办事,不顾实际治理效果。这是绝对集权专制统治的产物。

总是来看,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利大于弊。

第五章古代监察制度

简答题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变化。

中国是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并将其置于国家主要典制地位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政务的日益纷繁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监察体制也。

秦汉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担任副丞相,这既便于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又便于对丞相的监督,对当时国家政务有很大的影响。御史大夫设府,与丞相府合称“二府”,共同管理国家政务。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掌管法令规章、保管诏敕图籍法令以及对官吏的考课功绩。东汉时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御史中丞改为文属少府,但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台”,号曰“宪台”。至魏晋时,御史台脱离从属地位,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设在宫中,直接由皇帝控制。

隋唐时期,监察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机构的健全、内部分工的细密、职责的分明和方式的改进上。为后世所承袭的分道巡察、分察尚书、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等制度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隋唐,特别是唐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隋在中央设御史台,有御史大夫、侍御史、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掌纠察弹劾,整肃吏治官风。唐因隋制,御史台一度改为宪台,肃政台,以御史大夫为主要长官,御史中丞为副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政朝廷”。御史台之下辖有台院、殿院、察院。三院

分别设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若干员,各有自己的分工,组成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隋唐完善了言谏制度,设置了一系列负责谏议的官员。隋唐的监察制度为宋代所承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辽、金、之制。

元代提高了御史台的地位,使之与中书省、枢密院处于平行的地位。元代在中央设御史台,配置有御史大夫、中丞等官。元代的监察官自成系统,有直接任免选用监察官吏之权。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负责纠劾百官,整肃纲纪,“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等为正副长官。明承宋御史分察六案(吏、户、礼、兵、刑、工)制度,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十三道御史与六科给事中,当时被合称为“科道之官”。明清时期的六科给事中,被称为“风宪之司”是“言官”、“谏官”,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之”。明代的六科是独立的机构,清代则将六科并入考察院。清代都察院设官基本同明制。

2.中国古代谏诤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谏诤制度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一,谏诤的范围相当广泛,对军国大政到宫廷和宦官的生活小节,在理论上都可以用谏诤的形式提出。古代谏诤的方式有五种:一为讽谏,即以旁敲侧击的方式;二为顺谏,即顺从君主和上司意图以劝谏;三为规谏,即以祖法规制来劝谏;四为致谏,即以其他事物作为比喻以达到劝谏的目的;五为直谏,即直接指出君主和上司的过失。五种方式由轻及重,所以孔子说:“谏有五,吾从讽”,必不得已然后才能用直谏。

第二,历代规定主要文武大臣有谏诤之责,并设有专职的谏官。按制度规定,凡位秩为“公”的官员,都有“导善”和“论道”等规谏之责。但在实际上,历代能真正纳谏的皇帝是极罕见的,就连在这方面颇邀虚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几度要杀掉敢谏的大臣魏徵。史实说明谏诤并不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开明制度,实际上只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一种粉饰。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里,皇帝的诏令、谕旨就是法令、法规,因此,言事谏诤权是以皇帝为对象的监督,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立法监督。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言事谏诤权的核心是监察审核谕旨诏令的违失,其方式是规谏性、言论性的。言事谏诤将皇帝的言行、诏令列入谏诤范围,通过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尽量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以保证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监察机构的言事谏诤,可以匡正皇帝的过失,辨明时政的得失,对封建王朝的政治开明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同时,言事谏诤还能及时纠正时政的违误,使上情得以下达,也可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君臣团结,同心协力,巩固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总之,监察机构的言事谏诤权通过对皇权的制约,防止政治生活的紊乱。

第六章古代财政制度

一、名词解释

1.两税法:两税法是唐代根据杨炎的建议,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全国推行。

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国家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按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户征收。两税项目主要有地税和户税两种,其余租庸全部废除,两税以实物为主,地税纳粮,户税纳钱或折绢帛,于夏秋两季征收。两税法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

2.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下,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

推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以县为单位,将所有田赋、劳役、贡纳、杂差等一律折合成银两,分摊在本县田额之中。在法定意义上废除力役,所雇之役,均有所征款之内支付。

这种税法的实行,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对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3.摊丁入亩:雍正帝又实行“摊丁入亩”的地丁合一征赋方法,将丁赋摊入田亩,进而废

除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人头税,成为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最后形态。

二、简答题

1.秦至清鸦片战争前赋税制度的演变。

(1)隋代以前的赋税制度

秦统一后,实行“黔首自实田”,规定田赋有田租、口赋、力役三种形式,因此,以后各代的赋税在狭义上仅指土地税和户口税,而在广义上还包括商税、货税、物产税等,称为征榷、杂役等。汉代推行算赋、口赋、田租、徭役、算缗、关市等赋税形式,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赋税制度。东汉末年,曹操推行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制度。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沿循此制。隋沿袭北朝以来的租调力役制度。

(2)唐代赋税制度

唐代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赋税制度。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唐后期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两税法是唐代根据杨炎的建议,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全国推行。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国家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按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户征收。两税项目主要有地税和户税两种,其余租庸全部废除,两税以实物为主,地税纳粮,户税纳钱或折绢帛,于夏秋两季征收。两税法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

(3)明清赋税制度

一条鞭法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下,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以县为单位,将所有田赋、劳役、贡纳、杂差等一律折合成银两,分摊在本县田额之中。在法定意义上废除力役,所雇之役,均有所征款之内支付。这种税法的实行,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对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继续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令,以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又实行“摊丁入亩”的地丁合一征赋方法,将丁赋摊入田亩,进而废除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人头税,成为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最后形态。

由此可见,唐代租庸调制以后的赋役征收制度主要有三次较大的变化,即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第七章清末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名词解释

1. 湘军:1853年1月,在籍侍郎曾国藩奉清廷委任,会同湖南巡抚江忠源办理团练。曾、江的军队,开始与太平军交锋,但战果不佳。曾国藩以此为教训,另起炉灶,他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这支军队以“湘勇”为基础,故称“湘军”。

2. 淮军:1861年,曾国藩派李鸿章赴庐州招募淮勇,又调拨湘勇数营为骨干进行训练,练成淮军,开赴长江下游作战。淮军的营制与湘军基本相同,但在装备上则以新式的洋枪洋

炮为主。该军还雇佣英美等外国军官为教习,直接训练军队。因此,它是一支买办性很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队。

二、简答题

1. 清末行政机构的改革表现在哪些部门。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訢为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奏请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1月得到批准,该衙门设总理大臣三员至十几员不等,由亲王一人总领。其职权所及与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是清朝末期中央管理对外事务的机关,仅次于军机处的最重要部门。1901年改名为外务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大臣,选派出国公使等。

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

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政务处,是一个总办改革政治的特设机关。

1901年,首先改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外务部,并规定居于各部之首。部内设大臣一名,副大臣两名。其主要职掌除一般外交事务之外,还负有签定和履行条约,派遣和管理驻外使节,保护外商教士等事务之责。

1903年又设立了商部,主管农、工、商等事务,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商业纳入国家的“正业”。1905年又设立巡警部和学部,企图模仿西方的警察制度和教育制度,并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随后,中央共设立外务、吏、学、民政等11部,各部废除了沿用200余年的满汉两堂官制度,实行单一领导,设大臣、副大臣等官,分割各司,以办理各种事务。

3.组织责任内阁

1911年5月,组织责任内阁,宣布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责任内阁由总理大臣1人、副大臣2人和各部大臣组成,总共13名成员,但其中有8名是皇族或满人,时人挟击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2. 简述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逼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在“自强”的名义下,先后建立了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南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当时急需的翻译、制造技术和陆海军人才,并在1868年以后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此后,一些督抚也模仿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建立了一些新式学堂,1898年在北京建立了京师大学堂。这种学堂没有与入仕制度相结合,还不能广泛地搜罗人才,有人称之为“无系统教育时期”。

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

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文,改以《四书》、《五经》及改论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作为取士的标准,这就促使新式学堂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还给予学堂毕业生以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学生入学。

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学堂教育开始步入系统化。《章程》规定:学堂正规教育分初、中、高三级。分别采用升级制,最高可升入通儒院。通儒院和和分科大学堂的毕业生授予进士,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

名,都可取得入仕资格。为加强对学堂的管理,1905年12月中央建立了学部,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学堂毕业生直接取得功名,学堂教育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促进了教育的制度化、正规化。

新的学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在封建专制统治旧体制之下建立的。因此,它又必然保留着旧制度的许多基本特点。

第八章近代国家政权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一、名词解释

五院制: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在国民党政府下设立法、行政、

司法、考试、监察五院。10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并由国民政府公布。该《组织法》规定立法院为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行政院为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司法院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为国民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为国民政府的最高监察机关。按《组织法》规定,五院掌握国民政府的五种最高权力,成为国民政府的核心和基本机构。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产物,它以共和制度代替了统

治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专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总统制。

简答题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史称南京临时政府正式组成。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中国政治制度从封建帝制进入共和制度,而且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人复辟帝制,都会落得彻底失败的命运。

2.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的特点。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突出总统的权力,带有很大的人治特点。南京临时政府没有严格按照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则组织政府,是适合辛亥革命时期国情的。

3.北洋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北洋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第一,责任内阁实际没有责任。责任内阁制要求由国会中的多数党组阁,内阁对国会负责。北洋政府的国会和内阁都是军阀个人独裁的工具,内阁不是对国会负责,而是对掌握最大的军事实力的军阀头子负责,所以,历届北洋政府的内阁都没有实现责任内阁制政权组织形式所固有的内阁对立法机构和民意机构的责任。在内阁更迭中也表现了这一特点。

第二,内阁更迭频繁,政局极其不稳。袁世凯当总统时,内阁就已更迭频繁。袁世凯死

后,以1916年6月至1924年10月,7年中,北洋政府更迭了28次内阁。

4.南京政府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

一党专政的核心是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制。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继承了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传统特点,采用了部分资本主义政权的管理形式,又吸取法西斯主义个人独裁制的特点,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混合的一种政治制度。

5.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原则。苏维埃政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在各级苏维埃组织中,都设有共产党团组织。第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第三,在权力分配上实行议行合一原则。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不采用三权分立制,而由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6. 叙述抗日民主政权性质。

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所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形式上属于中华民国的地方政权。但在其性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力量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主力是工人和农民。

7. 抗日民族政权参议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抗日民族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参议会制度。参议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党的领导原则。共产党领导在苏维埃时期就是一条实际的政权组织原则,到抗日战争后期,这一原则更加明确地提了出来。

第二,议行合一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颁布的参议会组织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乡参议会实行议行合一制,乡参议会既为立法机构,又为行政机构。

第三,“三三制”原则。“三三制”是毛泽东1940年3月提出的。

第四,“精兵简政”原则。这是党外人士李鼎明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的提案。

8. 解放区人民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P书381

第九章近代文官制度和干部制度

简答题

1.南京政府公务员的考选和铨叙制度。

南京政府公务员的考选分公职候选人、任用人员、专门职业或技术人员3种。公务员考选的程序,分筹备、进行、完成三个阶段。公务员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都要经过3次考试。南京政府公务员通过考选的人数极少,普通考试不足2000人,高等考试只有600余人,而实际被任用者更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公务员,都是靠各种封建关系任职的。

南京政府规定的铨叙内容,主要的有甄别、登记、任用、分发、官等、考绩等。

南京政府规定,一般事务官经甄别、登记等审查合格者,即可作为公务员任用。不同的官等,任用方法不一样。南京政府的官吏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4等。

南京政府的铨叙机构还要管理公务员的授勋、抚恤、补习教育、退休等事项。南京政府

的公务员铨叙制度是比较严密的,对维护南京政府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但在淘汰冗员、惩治腐败方面,没起多少作用,这是南京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2.简委叙述苏维埃政权干部制度。

苏维埃政权的干部,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广泛的民主选举,将工人、农民中的积极分子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担任干部。苏维埃政权制定了一整套选举的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选举制度。基层干部由群众直接民主选举,乡以上干部,实行间接民主选举。当时,实行精简原则,对干部队伍严格编制定员,脱产干部一律实行供给制。

3. 抗日民族政权选拔干部的标准和干部考核内容。

抗日民主政权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①干部选拔和任用标准。选拔干部的标准是毛泽东提出的“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

②干部任用方式,选举任职。经过人民直接选举或人民代表会议间接选举而任职;行政机关直接任命任职和调动;聘请任职。主要是各级政府聘请在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担任参议员,聘请参议员不超过议员总数1/10。

4.解放区人民政权在干部选用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做法。

解放区人民政权在干部选用上,由于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阶段,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干部需要量很大,因此,在干部选用上,有以下值得注意的作法。

①大量提拔工人干部,以便去接管新解放的大城市和大的工商企业。

②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中选拔干部。

③为培养新干部,增设副职。

④在接管新解放城市时,妥善对待旧人员。妥善安置旧人员,与选拔干部有区别,但体现了解放区人民政权对人才的尊重。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东北大学20秋学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在线平时作业3【标准答案】

东北大学20秋学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在线平时作业3【标准答案】 一、单选题 共10题,40分 1 4分 清朝在任官制度上创立了()。 A职事官 B寄禄官 C官缺制 D部推制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C 解析: 暂无内容 2 4分 司法院于()年成立 A1926 B1927 C1928 D1929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C 解析: 暂无内容 3 4分 ()在征得张作霖、冯玉祥等各方同意后,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对政府体制作出了重大改组。 AA 段祺瑞 BB 黎元洪 CC 张勋 DD 孙中山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A 解析: 暂无内容 4 4分

隋唐以后,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是()。 A士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C 解析: 暂无内容 5 4分 自——,中国精英界逐渐出现了以龚自珍、包世臣、魏源、林则徐、冯桂芬等为代表的经世人士。 AA 19世纪初 BB 19世纪中期 CC 19世纪末 DD 20世纪初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A 解析: 暂无内容 6 4分 在氏族制度调整的因果链条上,推动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社会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B 解析: 暂无内容 7 4分 隋唐实行() A三省六部制 B二府三司制 C内阁制 D三公制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A

解析: 暂无内容 8 4分 ()年2月15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AA 1912 BB 1911 CC 1913 DD 1910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A 解析: 暂无内容 9 4分 对于最高政治权力的称谓,商代称“()” A后 B王 C天子 D皇帝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B 解析: 暂无内容 10 4分 在中国历史上,相权的最终衰落正是由()与()的根本关系性质所决定的A皇权、相权 B皇权、臣权 C公权、私权 D公权、臣权 我的得分:4分 我的答案:A

北京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1-4(2013)

作业1 1. 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2. 宋代(参知政事)的设臵,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 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4. 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天子)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5.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6. 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7.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臵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8.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10. 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1. 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12. 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13. 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中央)“民意”机构。 14. 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15. 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16. (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7. 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18.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20.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1. 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止的。 22. 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23.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 24. (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25.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26. 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分拣专制君主制 27. 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28. 封建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原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参考答案3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 )。 A.春秋战国 B. 明清 C.隋唐宋元 D.明清秦汉魏晋南北朝 2、.隋唐时期的政体是( B )。 A.贵族君主制 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过渡 C.君主丞相制 D.君主宰辅制 3、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D )时期。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 A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5、宋代的三师是( B )。 A、太师、太尉、太傅 B、太师、太保、太傅 C、太保、太尉、太傅 D、太师、司徒、太傅 6、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C )。 A、宣政院 B、将作院 C、通政院 D、宣徽院 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 A )。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政府 8、“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B )。 A、国民大会 B、立法院 C、国民参政会 D、政治协商会议 9、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 B )。 A、袁世凯 B、段祺瑞 C、曹琨 D、张作霖 10、“秀才”是指通过(A )的称谓。300

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11、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 C ) A、郡县制 B、属国制 C、郡国并存制 D、监查制 12、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 B )时期。 A、民国初年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3、中国古代监查制度形成于( D )时期 A、夏商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4、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 A )。 A.外务部B.法部C.大理院D.资政院 15、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A )。 A、世官世禄制 B、乡举里选制 C、简选制 D、军功、事功选拔制 1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 B )。 A、院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17、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 D )。 A、革命功勋 B、任官经历 C、学历及学术著作 D、考试及格 18、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 A )。 A.春秋战国 B.秦汉魏晋南北朝 C.隋唐宋元 D.明清 19、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 A、贵族君主制 B、君主丞相制 C、君主宰辅制 D、绝对君主制 20、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 D )。 A、特别行政区 B、市制 C、首席县长制D行政督察专员制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作业。参考样卷答案

安徽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A卷)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 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陈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为了一己的私利和升迁,有时不惜草菅人命,残民以逞。(4分) 2、陵号:是加给安葬皇帝陵墓的称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袭加以 命名。(4分) 3、君临之术:是指君主驾驭和考察群臣的手段,是以权势法术为中心内容,基 本以法家思想为主体,包括“四位”、“七术”、“六微”等之说。(4分) 4、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 员改为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5、丁忧:是指官吏的父母去世,应立即奏报皇帝和上官,并离任守制,即按照 礼法的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应担任官职,居家守墓以申孝思,具有一定强制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5分) 答:(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以政权和神权作为制定制度的标准,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依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强,宣示出政治制度的集权化、严密化、严酷化和任意化的特点。 (5)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6)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力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用不同的对待方法。 (7)中国一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与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8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B )。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属于( B )。 A.贵族君主制 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专制的过渡 C.君主丞相制 D.君主宰辅制 3.我国文武分职,即文官有相,武官有将制度确立的时期是在( C )。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春秋 4.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B )。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5.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后 7.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A.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8.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9.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C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10.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C )。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11.我国开始推行“封建”是下列那个朝代( C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2.中国历史上王位传子制度的“家天下”开始于( A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朝 D.秦朝 13.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 。 A.君主立宪制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 14.结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是由于( B )。 A.1898年的戊戌变法 B.1911年的辛亥革命 C.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 D.1919年的五四运动 15.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16.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体的是( A )。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参政会 C.国民政府委员会 D.总统 17.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联俄 B.联共 C.扶助农工 D.民生 18.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A )。 A.南京临时政府 B.南京政府 C.北洋政府 D.苏维埃政府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5.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一 一、您认为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有哪些现实意义?(30分) 1、以史资治,为我国现实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 我国是一个史学传统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以史资治史是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所认同的重要的史学功能。孔子修《春秋》是为了“使乱臣贼子惧”,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唐太宗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则直接以“资治”冠史书之名。中国现实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必彻底肃清传统政治尤其是封建政治制度之潜在的社会影响力和施政遗习,如家长制、官本位、身份等级制、裙带观念、人情观念、惰性意识、内耗心态、衙门作风、论资排辈等等旧制度、旧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从具有数千年历史,已经比较严整、规范并有许多技术和理论经验可以借鉴之处为现实政治改革服务,如科举考试的相对公平及开放性、其吐故纳新的作用,官员任职的回避制度(别头试等),考核制度的某些方面(如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某些朝代惩治贪污的制度和措施,养廉制度,施政理念等等。 2、为自身成才和志向的完成奠定基础。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对培养一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政治素养、社会与政治洞察力、对生活和境遇的豁达态度、深沉、干练与稳重的处事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成为一个优秀的行管人才乃至想要成为政治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与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古往今来的大政治家无不通晓历史,通晓历代政制。 3、为在中国政治制度史领域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二、您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教学有何建议和看法,业余时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或通过什么方式来关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问题的?(30分) 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国体与政体两方面,常反映以下三组关系: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概括说来,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军事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选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特别行政区制度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形考作业2答案(浙广电行政2012)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专科)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2)(第4-6章) 名词解释: 1.唐代政事堂的含义。 答: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还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2.军机处的含义。 答:雍正六年,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权力日益扩大,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无定员。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3.世卿世禄制的含义。 答:几乎所有的官职都在少数贵族家族内部代代世袭,即国家的主要官员为世袭贵族,国家以赐给世袭采邑的形式支付其俸禄,他们既是采邑内的最高行政、司法、军事长官,同时还可能担任王室的某个职位。 4.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含义。 答: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由陈群制定,目的是为了扭转东汉中期以来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大权和操纵朝政的局面。规定由中央政府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政府官吏出任州郡的“中正”,州、郡分别设大中正、小中正,主持选官事宜;中正的职责是依据“家世”(家庭出身)、“才”和“德”,对辖区内有才能人经过品评确定等第,逐级上报;其等第共分为三等九级,谓之“九品”,以上上、上中为上品,其余为下品(卑品);朝廷以品第高低授官。 5.两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含义及其区别。 答:察举制度:起于汉文帝时,正式确立于汉武帝时,要求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要求扩大荐举的范围,后举荐的科目扩展到孝廉、秀才、文学等十余种,被举荐者由举荐单位送到京师,由皇帝主持考试。 征辟制度:分为征召与辟除两种。征召是指皇帝采取特征和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社会上有名望或品学兼优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以政事。辟除,也称辟举、辟署、辟召,是一种官府任用属员的制度。 两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区别: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各部门主官;两者的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反映了两汉官员选任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判断分析题: 我们说,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历朝政府对宦官参与朝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制度上做了种种努力,所以,可以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 答: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主要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原因是多方面的,外朝官很难赢得皇帝的信任,宦官却极易与皇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讲评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B A、科学 B、假说 C、阶级 D、客观 2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 A、部落 B、部落联盟 C、酋邦 D、氏族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D、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 A、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保证这一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 B、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 C、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 D、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BD A、酋邦 B、群队 C、部落联盟 D、部落 三、判断题 1、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 A、正确 B、错误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2、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 A、陕西和甘肃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3、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4、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C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二、多项选择题 1、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 A.华夏集团 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 D.炎黄集团 2、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是()ABD A、最高政治权力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 B、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 C、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D、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 3、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ABC A.燧人 B.伏羲 C.神农 D.女娲 5、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AB A、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 B、战争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和后来权威的基本类型。 C、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D、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6、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AB) A、反映了黄帝之后,联合体首领的权威足以将 原来的部落巫术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体巫 教,并有意识地利用巫术为自己的权力服 务。 B、颛顼是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C、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D、反映了王权起源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 B A、禅让制

华南理工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答:三公为三个重要职位,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而九卿则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九卿当中主要有太常、宗正等. 2. 答:尚书台为官署名,东汉时设置,是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名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等职位,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3.答: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 4.答:嫡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它在商代后期已经确立.宗法制的特点在于区分嫡庶长幼,古代王位继承就是根据嫡子继承制度,一般情况下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这种制度使皇帝至上的专制制度更加巩固. 5.5. 答: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机构;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职能部门,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开始建立于隋朝,到唐代完善.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 6. 答: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制度建立于西周,主要分封血缘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抵御外族侵略.诸侯实行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负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前期分封制有力地巩固维护了国家政权,但后期中央权力逐渐削弱.后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又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7.答:改土归流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它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8.8. 答:翰林学士是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德宗时,翰林学士在皇帝身边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使得其实际上的权力日重. 9.答: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对地方实行郡、县二级政权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是建立于战国时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 )。B、《周礼》 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A、《通典》 3、20世纪80年代以来,(C)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 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C、白钢 4、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B)性质。B、假说 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C )所建构的分析模型。C、摩尔根 6、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A)力量。A、血缘 D、领导人的威信 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C、酋邦 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B)的自 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B、相对恶劣 二、多选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ABCD)? 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 B、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 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ABC )? A、唐代杜佑的《通典》 B、宋代郑樵著《文献通考》 C、元代马端临的《通志》 D、明代官修《明会典》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ABCD )? A、从现代学科归属看,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研究基本属于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者基本是历史学家,方法大抵是传统的史学方法。 B、从研究目的看,传统制度研究带有明显的“学以致用”特点。视为当时的皇帝施政服务的。

2023年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题及答案

4、简析夏、商旳王权特点。 本题答案:(1)夏王朝是以夏为关键旳“万国”联合体,氏族仍然是构成社会旳基本组织。夏朝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老式习俗和规范旳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相结合为特性旳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制。(2)商朝旳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商汤旳行政总旳原则是“以宽治民”和“有功于民”。殷商继承了夏代旳分封制度,王权得到了提高。 1、简述周朝施政旳基本原则。 本题答案:“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旳基本原则。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对此,周公和召公都多次倡导。择要而言,大体包括“无逸”、“慎罚”和先教后刑三个方面旳内容。“无逸”就是规定统治者不要贪图享有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旳行为。“慎法”,就是慎用刑法。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1、简述地主封建旳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旳重大区别。 本题答案:第一,地主封建旳政治制度赖以建立旳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旳贵族组织旳以氏族为单位旳集体生产,而重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旳农民旳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获得土地而从事农业旳地主经济。 第二,封建政治制度针对旳重要对象已经不是庶人或完全没有人身权利旳奴隶,而是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拥有生产资料旳农民。 第三,组织、构成国家机关并实行政治制度旳基本组员,已不是由天子分封、赏赐等而可以限定旳贵族,而是可以通过合法经营乃至非法手段求得政治和经济更大发展旳新贵。 4、试论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变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旳历史地位。 本题答案:(1)变法旳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富国强兵”旳多种新经济法令旳颁布。魏和秦旳变法在这方面很突出,其中又以秦为最。 (2)比较魏、秦在经济方面旳变法,魏在其广度、深度和展开旳层次方面,都远逊于秦。最主线旳区別在于,秦旳变法触及并很好地处理了在土地国有旳前提下个体农户旳土地问题,使国家有效地获得了稳定而可靠旳税赋和兵力旳来源。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作业一: BBCBD、BCDCC、CADBA、ADA ABC、BD、DE、BD、ACD、ACD、AB、ABCE 作业二: BAABD、CABBC、DDCAD、ABC ABCD、ABC、BCD、ABCE、ABCD、BDE、ABCDE、ABDE 作业三: ADADC、CBABA、DDDDB、BBC ABC、ABC、ABD、BCD、BCD、BCD、AB、BCE 作业四: DDACA、CCACA、BBCDA、DCA ABE、AB、ABCDE、ABCD、ABCE、ABCD、ABCD、ABCD 作业一 三、名词解释 1、嫡子继承制: 古代王位继承制度。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2、三省六部: 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3、票拟: 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

帝采纳。 4、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5、外戚政治: 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 四、简答题 1、晚清政治变革给人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清末由朝廷主持的立宪运动是以传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为基础的,通过传统的官僚政治手段而进行的自上而下并有限度的变革,其本身的局限性给人们留下了几点启示: 第一,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 第二,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这就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2、简述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皇帝作为政治性权威,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皇帝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权是一种专制,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 五、论述题 试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概况: 第一,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 第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制; 第四,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从《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结构; 第八,“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借鉴: (1)行政体制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 (2)行政机构设置要合理,避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福师19秋《中国政治制度史》在线作业二

福师19秋《中国政治制度史》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判断题(共50 道试题,共100 分) 1.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错误 2.在奴隶主占统治低纬度额国家,政权是奴隶主政权,国体就是君主制国体。 答案:错误 3.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答案:正确 4.1927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背叛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答案:正确 5.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展开的变法运动和争霸战争促进了领主制的瓦解。 答案:正确 6.汉武帝时,谏官汲黯直言敢谏,常常廷诤面折武帝。 答案:正确

7.明及清初的道是监察分区,道的长官又分为两种:驻守某地,称为“守道”;巡察某地,称为“巡道”。 答案:正确 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不是一个资本阶级的政权。 答案:错误 9.明代六部的建制和职任的划分,仍是仿效《周礼》的六卿制度,但是结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安排。清代基本未承袭明制。 答案:错误 10.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有大量的监察组织,但是未能承担起惩治贪污和腐败的功能。 答案:正确 11.单一制类型国家的特点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额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正确 12.在宋朝,御史台辖三院,分别是台院、殿院和察院。 答案:正确 13.西周早期,太史之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号称“三右”;卿事寮之下有司士、司马、司

空,号称“三左”。 答案:错误 14.到唐朝时期,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和谏君的两种主要职能也就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弹劾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的违法行为。 答案:错误 15.君主专制,是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 答案:正确 1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指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为止。 答案:正确 17.商鞅变法规定,领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被取消。 答案:正确 18.中朝官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其中最重要的是中朝官中书。答案:错误 19.“三司推事”是明代的一个首创,御史台通过“三司推事”,将刑部的一部分司法权和大理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