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一、消毒原则

1、目的疫点消毒的目的是杀灭疫点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其感染人群。

2、消毒围与对象疫点终末消毒的围和对象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性由流行病学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

(1)、对呼吸道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进行空气和物表消毒。

(2)、对肠道传染病如霍乱、脊髓灰质炎、伤寒和副伤寒等只进行物表消毒。

(3)、对动物源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等在消毒的同时进行杀虫或/和灭鼠。

二、防护原则:

对霍乱、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要戴口罩、穿隔离衣、高筒雨鞋、胶手套、防护眼镜。

对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要戴口罩、穿工作衣、胶手套、防护眼镜。

三、防护用品:

口罩、工作衣、隔离衣、工作帽、鞋套、高筒雨鞋、一次性手套、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四、消毒药械:

1、用具: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水桶、量杯、钢尺、记录表、笔、大胶袋、毛巾

2、手消毒剂:碘伏等

3、常用消毒剂:5%~10%次氯酸钠、漂精片、二氧化氯、来

4、杀虫剂:蚊虫驱避剂、敌敌畏、湨氰菊酯、氯氰菊酯等

五、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

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

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6、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列物品收藏好。

7、对室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9、室消毒后,若可能存在污染,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

9、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10、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1、离开病家前,嘱病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六、消毒人员应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

2、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4、消毒过程中,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

5、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6、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

7、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

8、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

七、对各种污染对象,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消毒:

1、地面、墙壁、门窗:若只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喷雾消毒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消毒完毕后,再由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2、空气:人员离开,房屋经密闭后,按每立方米用0.05% 二氧化氯溶液20 毫升量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1小时后即可开门窗通风。

3、衣服、被褥、书报、纸: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 分钟,或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

4、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及时消毒处理。每病床须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1500mg/L~2500mg/L有效

氯溶液,用作排泄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将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放入消毒液中,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消毒后可直接倒入病房卫生间。

5、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 分钟~30 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 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6、食物: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分钟,或用20% 漂白粉乳剂、有效氯为5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2 小时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7、家用物品、家俱: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8、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 000 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 分钟~3 分钟。也可用75%乙醇浸泡1 分钟~3 分钟。

9、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10、运输工具:车、船空间,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20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 分钟,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洗表面以去除余氯。密封空间,可按每立方米用0.05% 二氧化氯溶液20 毫升量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60分钟。

11、垃圾: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 分钟以上。消毒后深埋。

12、疫点的生活污水,应尽量集中在缸、桶中进行消毒。每10 升污水加入有效氯为10000毫升/升的含氯消毒溶液10毫升,或加漂白粉4 克。混匀后作用1.5小时~2小时,余氯为4 mg/L~6 mg/L 时即可排放。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预警的组织、指标和管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幼儿园、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执行。2下列文件的规范性引用对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学校系统传染病症状监测,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收集、判断学校传染病信息,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3.3对学校校长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班级。3.3专(兼)职人员,经培训合格,能对每班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和报告。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T 772-2020,4。组织管理体系4。1学校和校长成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责任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疫情报告人和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报告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应当按照国标28932的规定,班上传染病症状监测员应当是班主任或者班主任。报告员对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应每学期对班内传染病症状监测员进行培训和考核。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防控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消毒设备和物品、个

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早、下午(晚)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等,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出现症状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因发热过多、发热减少而引起的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下体温≥37.3℃来判断;—咳嗽: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上耳廓、枕线上部疼痛;—咽喉痛:咽部引起疾病,也可由咽喉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为刺痛、隐痛、灼痛、隐痛、扩张痛、跳跃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的;—腮腺肿大: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张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痛:剑突与耻骨之间的疼痛联合。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隐痛等。-腹泻:每天排便次数≥3次,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血便、化脓性血便。呕吐:胃的内容物通过反射从口腔排出,常伴有恶心。-皮疹:皮肤颜色异常变化,表面肿胀或起水疱,可

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正常运营的商场、超市等的疫情防控。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疫情防控制度、环境卫生要求、个人卫生防护、冷链食品要求、限流限距措施、应急处理措施等。 二、完善疫情防控制度 (一)落实主体责任,商场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做好员工信息采集工作。完善疫情防控制度,要有适量口罩、手套、消毒剂、测温仪等防疫物资储备,设置应急区域,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 (二)加强培训和应急演练,保证员工熟悉责任分工、环境卫生、个人防护、异常情况处置、人员疏散等工作要求,做到有条不紊。 (三)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报告并就医。对经营进口冷链食品等高危风险的从业人员要进行核酸筛查,实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加强重点人群防护。 三、环境卫生要求 (四)划设进出通道,做好人员分流。在商场、超市入口处,要张贴健康码图识,增加体温测量设备,所有人员健康码和体温检测正常、佩戴口罩方可进入。 (五)对于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其健康码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登记、亲友代办、出示“通信行程卡”等替代措施,做好人工服务引导。

(六)加强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节日期间人流密集要增加消毒频次,保证室内空气卫生质量符合《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七)对经常接触的公共用品和设施(如存储柜、电梯间按钮、扶梯扶手、公共垃圾桶等),每日清洁消毒不少于三次。重点部位要做好消毒记录。 (八)保持电梯、咨询台、售货区、洗手间、生鲜区等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洗手间、生鲜区要做到无积污、无异味。 (九)公用洗手间每日清洁消毒不少于三次,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的消毒至少每两小时一次,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或肥皂),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四、个人卫生防护 (十)工作员工应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和着工作服上岗,做好手卫生。工作服保持干净整洁,定期清洗、消毒。禽畜肉类和熟食区从业人员还应当佩戴工作帽。生鲜宰杀等特殊摊位的经营者除工作服外,按防护要求需穿戴防水围裙、橡胶手套等。 (十一)工作员工在物品交接传递时应当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十二)顾客不戴口罩时,应拒绝其进入商场、超市。乘电梯时要全程佩戴口罩。 五、冷链食品要求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Word版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的定义与术语、法律依据、工作要求、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 本规程指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日常卫生监督。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指引。 2.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是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2医疗卫生机构 是指医疗保健、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3病原微生物实验单位 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实验活动的单位。 2.4内循环型压力蒸汽灭菌器 是指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蒸汽内循环功能,灭菌过程中无蒸汽释放到室内环境,避免排气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环境,适用于实验室污染物的消毒灭菌。2.5个人防护用品 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包括手套、防护服、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装备等。 2.6菌(毒)种 是指可培养的,人间传染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保藏机构鉴定、分类并给予固定编号的微生物。 2.7病原微生物样本 是指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人和动物体液、组织、排泄物等物质,以及食物和环境样本等。 2.8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2.9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10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2.11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城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城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建筑施工、城镇污水、废弃物中转等工作的疫情防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疫情防控制度、人员管控、施工现场管控要求、应急处理措施等。 二、疫情防控制度 (一)落实主体责任。 对于在建项目,建设单位是项目落实防控措施的首要责任主体,施工单位是疫情防控的直接责任主体,监理单位是疫情防控的监督责任主体。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成立项目部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做好施工人员信息采集工作,完善疫情防控制度。要有适量口罩、手套、消毒剂、测温仪等防疫物资储备,设置应急区域,有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 污水处理厂及物业公司负责人对镇区污水处置、废弃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负责。镇建设管理科工作人员要查阅地下污水管网图,摸清区域内污水收集排放去向,及时堵漏补缺,确保所有污水不渗漏、不外流、去向可控,污水处理厂要加强厂区、尾水消毒,确保出水稳定、达标排放;物业公司要及时对医疗废弃物、口罩等防护用品做好收集和无害化处置。 (二)加强宣传教育。 施工单位要制作、张贴防护宣传标语,宣传和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广大施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项目部落实专人对上级主管部门有

关防控传染病的文件、通知、疫情通报等信息接收,及时将防控疫情的知识向现场所有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场黑板报、宣传栏、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对职工进行宣传、同时做好原始记录。 同时可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出台预案,适时举办工地出现疫情预警时的应急演练,保证员工熟悉责任分工、环境卫生、个人防护、异常情况处置、人员疏散等工作要求,做到有条不紊。 (三)做好消毒与检查 每天按照说明书,使用84消毒液、酒精等,对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卫生间、垃圾堆场(桶)开展两次以上的消毒工作并记录;对进出车辆严格登记并进行喷酒消毒,未登记车辆严禁驶入工地内部。 (四)落实日报告制度 项目部需完善传染病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报告并就医,每天要公布疫情检查情况、有无新来外省务工人员、有无体温过高人员等情况。 三、人员管控要求 (一)做好新进场人员登记。 对新进场人员,项目部要做好花名册,核实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关键信息,记录所有人员所在地、是否与高风险区人员接触、是否有发热症状等,并按规定填写来如人员信息登记表。要加强门卫管理,尽量限制人员在一个出入口通行,集中管理排查。每天对进场人员进

最新学校传染病防控检查表

学校传染病防控检查表 学校传染病防控检查表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 检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查时间:年月日 检查记录(下列事项以打“√”或填空形式表示): 1.(有、无)专职卫生管理人员(查文件或委任书);或有(无)兼职卫生管理人员(查文件或委任书).学校男生总数(),女生总数(),教职工总数(),住宿学生数(),卫生专业人员数(),保健教师数(),(是、否)设立保健室. 2.(有、无)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和管理制度,(是、否)设有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是、否)及时做好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3.(是、否)传染病报告内容、方式、时限是否正确,(有、无)传染病晨检记录,4.(有、无)学生因病缺勤记录、患病学生返校复课,(有、无)医疗机构证明记录,(有、无)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否)学校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5.(是、否)发现可疑患者,对患者采取及时送诊或居家休息,对患者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 行消毒处理,(有、无)消毒记录. 6.(有、无)做好教室和宿舍等场所的开窗和通风工作,(有、无)登记记录.7.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有、无)消毒记录.消毒液名称_____浓度_______%. 8.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有、无)消毒记录,消毒液名称_____________,浓度_______%. 9.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有、无)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三版)

附件1 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三版)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经航空器传播,按照“精准防控、精细施策”的原则,对航班运输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分级分类、差异化管理。同时进一步细化机组人员、维修人员及清洁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完善航空器环境清洁消毒和维护要求,增加执行疫情高发国家(地区)特殊运输保障任务(包机等)的防控措施及高风险国家在京转机旅客的处置程序,修订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三版。 一、航班防疫风险分级标准及防控原则 根据航班(含国际、国内)始发地疫情形势、航空器是否安装高效过滤装置及航班客座率、飞行时间和航班特殊任务等指标综合判断,将运输航空航班防疫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实施差异化防控。风险应根据疫情发展动态实时调整。分级标准可参照附表1。 二、旅客体温检测 根据航班风险分级,在不同阶段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 (一)低风险航班

根据需要,使用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备(校准后)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及症状观察,如发现有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并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二)中、高风险航班 应实施登机前旅客体温检测,并根据航班航程等在航空运行期间进行机上体温检测。 1. 登机前体温检测 登机前用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备(校准后)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及症状观察,如发现有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并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2. 机上体温检测 对于高风险的长航程航班(>4h),航班运行期间应进行机上体温检测,如发现有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应按照本指南机上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实施处置,并及时通知目的地机场,落地后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三、机组人员个人防护 (一)防护措施

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五版)

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五版) 为防范疫情经航空途径传播,进一步指导运输机场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固化和完善运输机场疫情防控举措,推动落实旅客出行防控措施,加强环境公共卫生管理,特别是室内场所不同人员密度的防控管理,特制定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五版。 一、旅客出行防控措施 1. 提倡自助手机APP值机和扫码登机,减少人员接触。 2. 加强旅客管理,要求其佩戴口罩进入候机楼。采取相应的控流疏导措施和预警机制,及时向旅客/人员发布动态提醒提示,告知和引导旅客/人员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防止人员大量聚集。当候机大厅内旅客过于密集时,及时引导疏解。不同人群密度时的具体控流措施,参考附表1。控制厢式电梯每次乘坐人数,避免密闭空间内人员聚集。 3. 优化机场行李领取流程,提高行李领取速度,避免旅客等待时间过长。在等候区设立立柱和地面标记,使旅客保持1m 以上相隔距离,避免旅客聚集。 4. 在候机楼适当位置配备经过校准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

备,对所有进出港旅客应进行体温检测,并设置发热隔离区。对如发现发热旅客,应立即登记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及时通知机场医疗部门进行隔离;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配合做好发热旅客的交接工作。 5. 应在候机楼内为旅客提供必要的手部清洁消毒产品。 6. 对搭载有可疑旅客的航班宜远机位停靠,并设置专门的旅客通道。 二、安检、医务、地面清洁、值机人员个人防护 不同类别人员采取不同防护标准,参考附表2。个人防护时应注意: 1. 佩戴口罩应紧贴面部,完全罩住口鼻。佩戴期间和摘口罩时,手不能触摸口罩外面,避免污染。口罩被分泌物浸湿或其他污染时,必须立即更换,更换前后均需进行手部清洁消毒。 2. 所有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后均放置于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中,清理前用含氯消毒剂(500mg/L~1000mg/L)喷洒或浇洒至完全浸湿,扎紧塑料袋口后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3. 使用含醇类消毒湿巾或快速手消毒剂,做好手部清洁消毒,当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尽量低头或转头避开周围人员,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在接触或处理污染物后,应先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公文]《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WS/T 772-2020。 1个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制度、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指标和处置。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幼机构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可参照实施。 2份规范性参考文件。 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 对于所有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适用于本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单)。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学生症状信息,从而开展相应的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对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汇总判断,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以便及早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 3.3级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 学校专职(兼职)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负责各班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 3.4早、中(夜)检。 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都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寄宿生和参加晚自习的学生晚自习前疾病的调查、记录和上报。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工作。 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各类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规范信息上报流程。 4.3学校应指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和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按GB 28932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由班主任或班主任出具。 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每学期对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承担相关工作。 4.4学校落实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消毒指南

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消毒指南 一、消毒区域 各类公共场所地面、墙壁、货架、库房、厨房、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以及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室内空气,公共交通工具内物体表面及空气。 二、消毒方法 (一)物体表面: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每天至少消毒一次。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次氯酸钠或消毒泡腾片兑成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喷雾或浸泡消毒;也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消毒作用时间不小于30分钟,金属等物体表面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对室内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前应关闭门窗。 (二)空气消毒:首选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无人条件下可用紫外线灯照射或以2%过氧乙酸溶液(8ml/m3)超低容量喷雾对空气进行消毒,作用30分钟-60分钟;有人条件下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 (三)衣服、被褥等纺织品:用次氯酸钠或消毒泡腾片兑成有效氯为25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四)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次氯酸钠或84消毒液兑成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五)其他:洗手池、便池等每天清洗并消毒。抹布、拖把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可用次氯酸钠兑成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作用30~6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三、消毒试剂 根据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四、操作流程 1、先清洁。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应先彻底清洁,移去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目录 编审人员 (1) 前言 (2) 编制依据 (2) 第一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4) 1.1组织机构职责 (4) 1.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4) 1.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 1.1.3医疗机构 (7) 1.1.4卫生监督机构 (8) 1.1.5采供血机构 (8) 1.2传染病信息报告 (8) 1.2.1报告病种 (9) 1.2.2诊断与分类 (10) 1.2.3 登记与报告 (10) 1.2.4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4) 1.2.5报告程序与方式 (22) 1.2.6报告时限 (23) 1.3报告数据管理 (24) 1.3.1审核 (24) 1.3.2订正 (26) 1.3.3查重 (26)

1.4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27) 1.5资料保存 (30) 1.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31) 1.7考核与评估 (33) 1.8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33) 1.8.1评价指标及规则 (33) 1.8.2评价方式和频次 (36) 1.9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调查和评估 (36) 1.9.1目的 (36) 1.9.2 评估方法和内容 (36) 1.9.3 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38) 第二章传染病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40) 2.1用户管理 (40) 2.1.1用户类型 (40) 2.1.2用户职责 (41) 2.2管理程序 (42) 2.2.1管理员创建 (42) 2.2.2本级与直报用户申请 (43) 2.2.3本级与直报用户创建与系统分配 (43) 2.2.4本级与直报用户授权 (43) 2.2.5用户有效期与延期管理 (44) 2.2.6变更管理 (44) 2.2.7用户停用 (45) 2.2.8用户启用 (45)

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防控技术指南

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防控技术指南 1.开学前应做好口罩、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 2.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人员,须及时就医排查。 3.在学校入口处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外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异常者禁止进入。 4.加强教室、图书馆、宿舍等重点区域通风换气。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5.增加对宿舍、食堂、澡堂、洗衣房、公共活动区等环境和门把手、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 6.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7.建议错峰用餐,自带餐具。 8.避免举办群体性或聚集性活动,如培训班、运动会等。教职员工、学生减少外出。 9.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对垃圾点每日进行消毒。 10.在封闭、人员密集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教职员工和学生应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 11.加强教职员工和学生防控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援助和疏导。 12.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学校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13.由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14.设立应急区域。教职员工或学生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在应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并及时就医。 15.当发现新冠肺炎病例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和清洗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的指标和处置。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各级学校。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 2引用标准 以下文件是应用本文件所必需的。对于有日期的引用,只有有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此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监测学校传染病症状 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在校学生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症状信息,开展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为及时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对学校传染病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判断,达到规定的指标后及时进行处理。 3.3类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 受过培训并负责监测和报告各班传染病症状的全职(兼职)工作人员。 3.4早、午(晚)检

每天第一节课前和下午,我们都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疾病筛查,并在第一节课前和晚上寄宿和参加学生自习前进行记录和报告。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领导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工作。 4.2按照GB 28932规定,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规范信息报告流程。 4.3学校应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及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按GB 28932规定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由班主任或班主任担任。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每学期培训和考核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从事相关工作。 4.4学校实施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置临时观察场所、提供消毒设备及物品、个人防护装备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 监测学校传染病的症状 5.1内容 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病案缺勤登记和跟踪、全天健康观察。 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喉咙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疲劳、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传染病疫情情况,可增加或调整症状监测类型。其中包括: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和管理体系,监测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指标和处置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和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参考该实施,2.规范性引用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而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均适用于本文件。3.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3.1学校系统中传染病的综合征监测,3.2学校中传染病的综合征预警,对学校传染病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判断,并在达到规定指标时及时进行处理;3.3学校对传染病的症状监测负责人。类。3.3专职(兼职)人员,他们受过训练并有资格负责监视和报告每个班级的传染病症状。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 / T 772-2020,4.组织和管理体系4. 1.学校与校长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负责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报告人和类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报告员应按照GB 28932的规定,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员为班主任或教师。学校传染病流行状况报告员每学期应培训和评估班级

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和物品,个人防护设备等。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发烧,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以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由于温度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过多的热量产生和减少的热量散发而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窝体温≥37.3℃;-咳嗽:由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耳廓上部,枕外突出线上部疼痛;-咽痛:由咽部疾病引起,但也由咽部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包括刺痛,钝痛,灼痛,钝痛,扩张性疼痛,跳跃性疼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腮腺肿大:在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打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部疼痛:剑突下突和耻骨联合之间的疼痛。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钝痛等。-腹泻:排便频率每天≥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一、消毒原则 1、目的疫点消毒的目的是杀灭疫点内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其感染人群。 2、消毒范围与对象疫点终末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性由流行病学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 (1)、对呼吸道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进行空气和物表消毒。 (2)、对肠道传染病如霍乱、脊髓灰质炎、伤寒和副伤寒等只进行物表消毒。 (3)、对动物源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等在消毒的同时进行杀虫或/和灭鼠。 二、防护原则: 对霍乱、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要戴口罩、穿隔离衣、高筒雨鞋、胶手套、防护眼镜。 对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要戴口罩、穿工作衣、胶手套、防护眼镜。

三、防护用品: 口罩、工作衣、隔离衣、工作帽、鞋套、高筒雨鞋、一次性手套、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四、消毒药械: 1、用具: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水桶、量杯、钢尺、记录表、笔、大胶袋、毛巾 2、手消毒剂:碘伏等 3、常用消毒剂:5%~10%次氯酸钠、漂精片、二氧化氯、来苏 4、杀虫剂:蚊虫驱避剂、敌敌畏、湨氰菊酯、氯氰菊酯等 五、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 1.5

救灾防疫消毒技术指南

救灾防疫消毒技术指南 历史经验证明,大灾之后常有大疫。一场大的自然灾害往往牵动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我们在千方百计抢救生命的同时,必须想到大灾之后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抓好灾区的消毒工作,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防大疫的最有力的措施,为此特编写本指南,供灾区消毒防病参考。 1. 灾后防疫消毒的原则 灾后防疫消毒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确定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1.1 消毒的时机 在灾害发生时,最初往往以抢救人员为主,而顾不上消毒防病问题。事实上,在灾情发生之后,抢救伤亡人员的同时,就应注意消毒防病。在灾情发生一周之后,救灾的重点就应从以救人为主,转移到安置灾民和消毒防疫的主要工作上。 1.2 消毒工作的组织 救灾防疫消毒工作切记防止一哄而上,而要有准备有计划的进行。大多数救灾人员并非消毒专业人员,而消毒工作又不能仅靠专业人员,所以首先必须有个消毒方案。由消毒学专家和防疫人员制订防疫消毒方案,由防疫人员和救灾人员执行。 1.3 科学选择消毒方法 可用于灾后防疫消毒的方法很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 (1)环境表面和物品消毒:应以清洁为主,只有当发生可疑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或有明确致病微生物污染、被人或动物尸体或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时,才用消毒液喷洒消毒。一般选用高水平消毒剂,例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也可选用含氯消毒剂或双链季铵盐的消毒剂。 (2)皮肤和手消毒:一般情况下,用流动水加去污剂清洗即可。在下述情况下,可用消毒剂消毒:①用水困难无法流水洗手;②接触有致病微生物污染或疑有污染的物品前后;③接触伤员伤口前后;④接触尸体前后。可选用的消毒剂有碘伏、醇、醇和氯已啶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含酚衍生物的消毒剂等。 (3)伤口和黏膜消毒:灾害造成的外伤都是污染伤口,可选用碘伏、酚衍生物消毒剂、氯已啶、聚六亚甲基胍等对皮肤黏膜无刺激的消毒剂。 (4)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一般可用土埋,必要时用消毒剂处理后倒掉。一般选用高水平消毒剂,例如上述(1)中介绍的消毒剂。 (5)水的消毒:饮用水应首选煮沸,必要时用消毒剂消毒。若取用地面水,在煮沸和消毒前,应先加明矾混凝沉淀。对大的水体应加强保护,防止污染。对疫水,除教育灾民和救灾人员不要下水之外,有条件时采用消毒措施。 (6)室内空气消毒:多人居住和活动的房间应保持空气清洁,首选开窗通风。无法通风的房间可采取消毒措施,例如用空气消毒机、过氧化氢空气消毒剂、二氧化氯空气消毒剂、二溴海因超声雾化或喷雾消毒、中草药空气消毒剂等。用化学消毒剂时,人必须离开房间。 1.4 关于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剂量 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必须考虑消毒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科学选择使用剂量是很重要的,使用剂量过小,不能达到消毒目的,使用剂量过大,不仅浪费资源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果救灾现场弥漫着消毒剂的气味,对人员也会造成伤害。在没有明确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下,只要选择卫生防病消毒要求的剂量即可。疑有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时,可以适当延长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当有明确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按疫源地消毒的剂量和作用时间进行严格的消毒。本书中提供的使用剂量下限,一般为预防性消毒的剂量,上限可作为疫源地消毒参考。

2020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汇编

重点场所防控技术指南 目录 1.居家 2.办公场所 3.宾馆 4.商场 5.银行 6.餐厅(馆) 7.理发店 8.农集贸市场 9.公园 10.医疗机构 11.医学隔离观察点 12.铁路客运 13.道路客运 14.水路客运 15.民航 16.城市公共汽、电车 17.城市轨道 18.出租汽车 19.私家车 20.回国人员转运车车辆

1.居家 1.家庭储备体温计、口罩和消毒用品等防疫用品。 2.主动做好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建议早晚测量体温。 3.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通,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4.家庭环境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5.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勤晒衣被;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6.加强营养,科学饮食,适量运动,保障睡眠,提高身体免疫力。 7.从室外返回、咳嗽手捂后、饭前便后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8.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9.不串门、不聚众、不聚餐、不相互请吃。 10.生病时尽量减少外出,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 11.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 12.中、高风险地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与居家隔离人员共同生活时,应做好清洁消毒,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口罩。

2.办公场所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设置应急处置区域,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 2.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3.加装体温监测设备,对进入写字楼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 4.加强通风换气。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5.做好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备设施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6.保持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7.做好手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8.工作人员随身备用口罩,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 9.在醒目位置张贴健康提示,利用各种显示屏宣传新冠及其他传染病防控知识。 10.减少开会频次和缩短会议时间,会议期间温度适宜时应当开窗或开门。建议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等方式。 11.当出现新冠病例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12.中、高风险地区,严格控制进入办公场所人员数量,尽可能安排工作人员隔位、分散就坐。有条件的采取居家办公、网络办公、分散办公等方式。工作人员佩戴口罩。

幼儿园消毒记录表

杨芬港镇第七小学幼儿园 消毒记录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

杨七小学幼儿园卫生消毒制度 1、全体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掌握相关的卫生消毒知识。 2、全体教师要加强对儿童日常活动的健康观察,认真做好晨、午间检查工作,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处理 3、所有工作人员应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理发,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工作服要勤洗换,定期消毒。 4、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十分钟,室内外环境卫生、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周用%过氧乙酸溶液(按20—30毫升/m3药量,并关闭门窗三十分钟)或用%含氯消毒溶液做地面和物体表面喷雾消毒一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每天一次。 5、物体表面消毒(桌椅,床头,把手,墙壁,木塑玩具等)每日用清水擦抹一次,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碘伏擦抹或喷雾消毒一次,铁制、皮毛、绒布玩教具,每周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夏季可暴晒。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每天一次。 6、儿童被褥套每月拆洗一次,每周晾晒一次,衣物、床单、枕巾随脏随换,每周换洗一次。如发生肝炎、传染性皮肤病、蛔、蛲虫等要进行煮沸或高压消毒处理。 7、厕所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每周喷雾消毒一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每日早晚各一次。 8、每人一套专用毛巾,口杯,餐具,每天洗净、消毒一次。(毛巾使用84消毒液消毒,口杯、餐具使用消毒柜消毒) 9、幼儿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水洗手,每周剪指甲一次。 备注: 消毒常规:开窗通风,正确使用消毒剂,各种用具消毒及时、方法正确,强化餐、饮具消毒工作,指导幼儿正确洗手,做好详细记录。 处所和用品:室内室外、活动区、厕所、铁制、木制、绒毛、塑料玩具、桌椅、床柜、床上用品、衣物、餐饮用具、洗簌用具等。 消毒方法:紫外照射、曝晒、通风、药物喷洒或擦抹、药物擦抹或浸泡、拆洗换洗、高温蒸煮,消毒柜消毒、肥皂流水洗手等。

2017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表

附表1 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监督检查要点 一、基本情况 区机构名称 预防接种责任科室联系人联系电话 机构类别: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其他医院□社区中心□社区站□卫生院□ 其他医疗机构□疾控机构□ 二、医疗机构(接种单位)检查项目 (一)疫苗接收、购进与分发 1、有产科,提供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是□否□ 2、提供第一类疫苗接种是□否□ 3、提供第二类疫苗接种是□否□ 4、第一类疫苗从区疾控接收,第二类疫苗由区疾控供应是□否□ 5、接收、购进疫苗时,索要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是□否□ 6、接收、购进时,曾遇到不能提供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或者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的疫苗是□否□ 6.1、若“是”,是否立即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是□否□ 7、曾有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脱离冷链、经检验不符合标准、来源不明的疫苗是□否□7.1、若“是”,是否如实登记,并向所在地药监管理部门报告是□否□ 页脚内容- 1 -

8、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是□否□ (二)预防接种 9、开展预防接种经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是□否□ 10、接种人员持有上岗证是□否□ 11、在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是□否□ 12、接种前,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是□否□ 13、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填写接种记录,内容包括疫苗的品种、生产企业、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有效期、接种时间、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是□否□ 14、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区卫生主管部门和区疾控报告是□否□ 15、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是□否□ 三、疾控机构检查项目 1、按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控、接种单位是□否□ 2、区疾控在市级交易平台集中采购第二类疫苗后,供应给本行政区域的接种单位是□否□ 3、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是□否□ 4、接收、购进疫苗时,索要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是□否□ 5、接收、购进时,曾遇到不能提供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或者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的疫苗是□否□ 5.1、若“是”,是否立即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是□否□ 6、曾有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脱离冷链、经检验不符合标准、来源不明的疫苗是□否□ 6.1若“是”,是否如实登记,并向所在地药监管理部门报告是□否□ 页脚内容- 2 -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ICS13.100 C 56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772—2020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yndromic surveillance and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2020-07-28发布2020-07-28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欣、夏志伟、符筠、陶芳标、杨涵、秦冉、赵莹莹、华伟玉、甘亚弟。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的指标和处置。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普通高等学校可参照执行,学校教职员工传染病症状监测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 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syndromic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临床明确诊断前能够指示学校传染病流行的学生相关症状信息,以便据此开展公共卫生调查。 3.2 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syndromic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对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判定,在达到规定指标时及时处置,从而早期发现、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 3.3 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 responsible person for syndromic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lass 经培训合格、负责各班级内传染病症状监测与报告的学校专(兼)职人员。 3.4 晨午(晚)检 morning/noon(evening) health check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