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

緒論

一、什麼是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文言文,一個是古白話。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語基礎上形成起來的上古書面語以及漢代以後模仿這種書面語的語言,例如儒家著作的語言,諸子著作的語言,《史記》、《漢書》的語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語言、明清文言作品的語言,等等。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續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別較大,不學習便很難懂古代的典籍。

古白語是指六朝以後在北方口語基礎上形成的接近於當時口語的書面語,如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歌辭、唐代的曲子詞、演唱佛經故事的變文、禪宗語錄、宋元話本、元代雜劇和明清小說等。古白話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小,比較容易看懂。先秦兩漢時期的文言文接近于口語,東漢以後特別是唐代以後的文言文與口語發生了嚴重脫離。唐以後的文言文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方面是模仿先秦兩漢文言文的色彩很濃厚,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吸收了當時的口語成分,無論在語音、辭彙還是語法方面都是如此。這就是說,唐以後的文言文和唐以前的文言文相比有着較大的差別,故不可將唐以後的文言文與先秦兩漢時期的文言文等同起來。

“古代漢語”課教學的內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古白話,重點是先秦兩漢的文言文而不是唐以後的文言文。古白話容易看懂,故一般不作為教學內容。唐宋以後的文言文固然也要學,但由於即非源頭,也相對好學,故不作為重點。

二、古代漢語課的性質

“古代漢語”課是高等院校所開設的一門帶有工具性質的基礎課,它和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哲學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不僅是學習和研究漢語言文字學的基礎,也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等學科的工具。

我們祖國具有悠久文明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以便更好地為今天的四化建設服務,這既是歷史的責任,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加強文化修養提高個人素質的需要。完成這一重任,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漢語知識,沒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讀不懂古代典籍,傳承古代歷史和文化的問題便會成為一句空話。“古代漢語”這門課正是基於傳承祖國數千年優秀歷史文化這一目的而開設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如果把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知識比作一座寶庫的話,那么“古代漢語”課就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

三、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

“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學生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掌握古漢語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感性知識,能夠借助工具書比較順利地閱讀一般的古代典籍。對於師範院校的學員來說,要具備勝任中學古文教學的能力,能夠正確分析中學古詩文中的文字、辭彙、語法等現象。“古代漢語”是一門實踐性和規定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要達到上述目標,學生必須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標,例如應至少背誦20—30篇古文,熟讀80—100篇古文,標點翻譯5—10篇古文,掌握漢字的基本理論和一些常見字的分析方法,熟悉古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懂得音韻、訓詁的基本常識,古代詩詞的一些規定,等等。

四、古代漢語課的教學理念、內容和教學手段

根據“古代漢語”課的性質和教學目標,其教學設計的理念主要有二:1、突出教學內容的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突出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具体做法是:教材的設計要充分照顧到古代漢語的各個知識點,各知識點的安排基本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或者依照時代先後、相互配合的原則,各單元的基礎知識中均增加研究概況一節以深化教學內容,同時在單元之末附錄相關資料以供學員參考。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的設計基本相應。

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考慮到網絡學員的學習特點及困難,本課程視頻講授的內容相對全面、系統、細緻,例如對於詩詞格律的視頻均超過了課本的內容。除了介紹一般必備的知識點外,視頻講授中還增加了對聯知識介紹、秦文字介紹、簡帛文字介紹等內容。在文選的選取方面,本課程側重於先秦兩漢的文選,因為先秦兩漢的文章是源頭。在附錄的設計方面,基本原則是豐富實用,幾乎每個單元都有附錄,部分單元的附錄甚至有多個。附錄的內容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便於教學實踐的實施,例如“同義詞辨析舉例”、“《文字蒙求》選”、“漢字結構分析舉例”、“齊晉鞌之戰示意圖”、“通假字舉例”、“《佩文詩韻釋要》選”、“詞譜選”,等等。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做法是:教学内容的設計包含文选和基础知识兩大部分,每一單元既有文選講解,又有基礎知識介紹,前者旨在增加感性知識,後者旨在加強理論知識。兩者相互配合。除此而外,加強課外教學實踐,每學期佈置作業不下於2次,內容既有一般的練習題,又有思考題和一定量的古體詩文習作題,旨在提高學員的操作技能和創造力。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總體來說是中國古代文選和古漢語基礎知識兩大塊。文選的選取以先秦兩漢為主,既有文學方面的,又有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的。文選閱讀是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閱讀的文選越多,對古代漢語的感性知識就越豐富。學習古漢語和學習其他語言一樣,沒有較多的感性知識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感性知識越豐富、越具體、越多樣化,進步就會

越快。古漢語知識具體包括文字、辭彙、語法、音韻、訓詁、詩詞格律、修辭、文獻以及文體等方面。基礎知識的設置旨在使學員瞭解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以便舉一反三,加快學習速度。

教學內容是根據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和需要所設計的教學任務,具有科學、實用、系統、簡明等特點。只有全面實施教學內容,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實施,有些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去講授,所謂傳道受業解惑;有些則需要通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去理解,去掌握;還有些尚需要學生在課外去閱讀,去實踐。所以,不要誤以為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必須在課堂上去解決。那樣做既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必要,反而會導致學生對教師、對課堂產生依賴性,不積極思考和動手,影響學習質量。

五、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是一門難度相對較大的課程,其內容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都和現代漢語存在着較大的差異,而且設有古代文選這一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想學好古漢語,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刻苦用功,講究學習方法。

(一)端正學習態度。

所謂端正學習態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學習古漢語的重要性,充分估計到古漢語的難度,並且能從內心熱愛古漢語。

古漢語學習大則關乎到繼承祖國古代的優秀文化、保持民族傳統、搞好四化建設的問題,小則關乎到完善個人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問題。

古代漢語是中華民族古代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我們祖先思想和智慧的所在,我們的思想情操、文化心理、語言行為、審美情趣、傳統習慣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古代漢語,故我們從感情上要熱愛它,維護它,尤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熱愛古代漢語對於保持我們的民族傳統來說更有着特殊的意義。很難設想,一個不熱愛古漢語的人能够將古漢語學得很好。如果在津津樂道西方管理思想和科學技術時卻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數典忘祖了。

古代語作為書面語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其中有許多詞語被現代漢語繼承了下來,在今天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成語的情況就是這樣。古漢語突出的特點是典雅凝練,含蓄有致,其表現力用白話往往是無法代替的,適當運用,可以使文章增色,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例如把“走馬上任”說成“乘車上任”、把“述職”說成“向主管部門彙報工作”,把“拂衣而喜,奮袖低昂”(楊惲《報孫會宗書》)說成“拍打一下衣服高興了,甩開袖子跳起舞來”,把“搏髀而歌”(李斯《諫逐客書》)說成“拍着大腿唱歌”,把“風馬牛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说成“毫无联系”,都會大為遜色,原話含蓄、凝練、典雅的色彩就沒有了。

(二)刻苦用功。

所謂刻苦用功是指在學習上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刻苦用功的主要表現是自學意識很強。根據文獻記載,清代國學大師趙翼十二岁能为制舉文,十五歲即繼父做私塾教師,王念孫年十歲即讀完了十三經,且旁及史書,黃侃年九歲即遍讀經書,劉師培年十二即讀完了四書五經,錢大昕年十八即能開館授徒,顯然他們的學問主要都是靠自學獲得的。我們應該學習這些國學大師的精神,建立自學意識,勇於吃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孜孜以求,堅持不懈,必然能夠獲得成功。

(三)講究學習方法。

關於古漢語的學習方法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理論學習與文選閱讀並重,不可偏廢。文選學習是基礎,萬不可忽視。理論學習是加快學習速度的必由之路,絕不可放棄。此舉一例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前人發現漢語許多詞都有“音同義通”的特點,根據這一結論,我們就可以將一些聲符相同的字或字形完全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聯繫起來,此舉一例:

濃:露水多。《說文》:“濃,露多也。”

穠:花木茂密。《詩·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唐棣之華。”

襛:衣多貌,盛裝貌。《說文解字》:“襛,衣厚皃。”

醲:味厚的酒。

2、抓重點、多練習。對於古漢語課來說,文字、音韻、辭彙、語法、古書的注解、詩詞格律、修辭等部分都是重點。各部分內部又有輕重之分,例如文字中的六書理論、古今字、通假字、繁簡字等是重點,音韻中的基本概念、中古音的聲母和韻部、上古音的聲母和韻部、古書的讀音等是重點,辭彙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本義的探求方法等是重點,語法中的詞類活用、詞序、判斷句、被動表示法、副詞、代詞、語氣詞等是重點,古書注解部分中的古注類型、體例、術語等是重點,詩詞格律部分中的平仄、押韻、基本概念等是重點,修辭部分中的引用、譬喻、代稱、並提、互文、倒置、委婉等都是重點。

3、多讀、多背、多翻譯。多讀、多背、多翻譯是對文選學習而言的。文言文的時間跨度從先秦直到晚清。作為一門基礎課,“古代漢語”對每一時代的典範作品都可能涉及,但是學習的重點應放在先秦兩漢,特別是先秦。因為先秦兩漢的作品是源頭,影響深遠,且文字艱深,學好先秦兩漢的作品,可以由源及流,一貫直下。怎樣才能將文選學好,實在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通過多讀、多背、多翻譯去解決。

所謂多讀,首先是要多讀教材中所列的文選,最好全部讀完。其次是要將每篇文章多讀幾遍,其中重要的文章至少應讀十五至二十遍,像司馬遷《報任安書》這樣的文章不讀上十幾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再其次是要進一步擴大範圍,閱讀一些課外的古代文選或古書原著,例如《古文觀止》、《史記》、《論語》、《孟子》、《戰國策》、《左傳》等。許多學習古漢語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學一篇,會一篇;學十篇,會十篇;學百篇,會百篇。百篇之後,如果遇到新的古文仍然讀不懂,其中主要原因還是閱讀量不夠。百篇古文不為小數,但對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來說,不過是毫末之在馬體,渺滄海之一粟。

所謂多背,是指對一些名篇要多背誦。背誦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掌握古文的詞義和語法特點,更可以增加我們的辭彙量,提高對古文的鑒賞能力和修辭能力。古漢語教學大綱對背誦多少古文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具體教學中對一些名篇、短篇都是要求背誦的,比如本教材上所選的《九方皋相馬》、《景公射出質》、《原憲居魯》、《齊桓公伐楚》、《楚歸知罃》、《張骼輔轢致師》、《論語》各篇、《禮記》各篇、《更法》、、《老子》各篇、《秋水》、《惠子相梁》、《魯少儒》、《運斤成風》、《舜發於畎畝之中》、《諫逐客書》、《蘭亭集序》等文章都在背誦之列。

所謂多翻譯,是指多動手翻譯一些重要的古文,包括未經今人標點過的白文。通過翻譯,可以提高對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翻譯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以直譯為主,使字字落到實處;以意譯為輔,不得已而為之。不可離開原文漫無邊際地添枝加葉,肆意發揮,使譯文雍腫離譜,不可卒讀。

第二,不可以注釋代翻譯。即將注語原封不動地抄入譯文,這樣的翻譯肯定是失敗的。例如過去有的學生把《巫山·巫峽》中“良多趣味”一語譯作“的確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這是典型的以注語代翻譯,改變了原文的句型和明快的特色。注釋和翻譯的要求不同,注釋要求對句子中的字、詞包括形、音、義、語法、修辭、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一一解釋清楚,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以從不同角度反復說明同一個問題,甚至可以借題發揮,故注文常常很長。翻譯的要求是“信、達、雅”,無論多複雜的句子,都必須用大致對等的句子翻譯,不允許任意發揮、重複或改變其句型結構。

第三,不可望文生義。不看註釋,按照今義想當然的翻譯是比較多的,應極力避免。例如有些學生把《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中的“都城過百雉”一語譯作“有一百隻野雞從首都的上空飛過去了”;把《左傳·泓之戰》中的“天之棄商久矣”一語譯作“皇上拋棄商業已經很久了”;把《荀子·勸學》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一語譯作“借用舟楫過河的人,不會游泳,掉進江河中付出了生命”;把《史記·循吏列傳》中的“丁壯號哭”一語譯作“男子的哭聲象雄壯的號角”。等等。這些笑話都是望文生義所致。

還有些翻譯是由於不明古漢語語法導致錯誤,也屬於望文生義,例如把“陳勝者,陽城人也”一語譯作“陳勝是陽城人啊”,把《論語·微子》中的“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譯作“殺雞當飯吃,被兩個小孩看見了”等。“也”在古漢語中的基本功能是表示肯定語氣,現代漢語中沒有與之對等的詞,無需翻譯,而譯者誤把它當成了感歎語氣詞。“見”字是使動用法,義為“使拜見”,而譯者把它誤當成了一般的“看見”。

據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二〇〇七年第二版)編

二〇一三年一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

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古代汉语教案文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着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着,有说是晋代郭璞着,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着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着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着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着。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着作437种之多(不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计划讲授144课时。 二、课程内容 数学计划和安排 古代汉语课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以文选为纲,常用词、通论与之密切配合,共七个单元,第一学期讲授第一、第二、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的文选,第二学期讲授第四单元的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李斯 一、李斯其人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李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秦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李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李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李斯西入秦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秦,会庄襄王(异人)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李斯去到秦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李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就对嬴政说现在的局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现在诸侯臣服秦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您凭借秦国目前的强大还有您的贤德去征服六国,容易的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如果现在再不动手,等六国缓过劲合起伙来,到时候纵使像黄帝的才能也吞并不了了。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副词 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 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 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先看“少”的例子: 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 和于身也。《战国策》 (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 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 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史记·秦本纪》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概括地说,古代汉语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具体地说,古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远古、上古、近古等不同时期的汉语,又包括使用范围有广、狭之分的共同语和方言,还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语言产生的时间,北京大学的叶蜚声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叶教授把36亿年缩成一年。一年有360多天,所以: 一天相当于一千万年 一天24小时,每小时相当于42万年 每分钟大约于7千年 按照这三个缩小的尺度来回顾,那就是: 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 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 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哺乳动物) 12月30日出现猿类 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 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化遗迹和文字,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形成的。由此说来,语言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一千万年的历史。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汉字的产生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距今3300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 远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原始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公元四至十二世纪)(十三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后)汉字产生以前周秦两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以后我们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就时间范围来说,远古汉语、近古汉语不是我们主要讲解的范围,因为远古汉语指的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民族语,也就是商代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那时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的材料,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也就无从讲起。近古汉语是指元明到“五四”之间的汉语。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虽然在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已出现了像“变文”、语录、话本这样一些古白话,由于它们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也不拿它们作为学习或讲解的对象。 就“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它的内涵只是包括上、中古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并且是上面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要去说古话、做古人,而是为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人运用文言文这样一种书面语,为我们流下了极其丰富的

【K12学习】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教案 《齐桓公伐楚》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选,它选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书,叫做《左传》,《左传》是左丘明所著,与它并称春秋三传的还有《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都是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擅长写战争场面以及外交辞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左传》中描写外交辞令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它到底精彩在哪里。 题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侯爵,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曾九合诸侯。桓公时期,北方的狄族相当强大,曾于鲁闵公元年打败邢国,于鲁闵公二年灭掉卫国。南方的楚国其时也迅速壮大起来,并企图扩大势力向北方发展。当时中原诸侯国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威胁,《公羊传》形容当时的形势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先后率领诸侯 军打败狄族,帮助邢国迁都,使卫国重新得以封立。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 的系统,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鲁僖公元年、二年、三年,雄心勃勃的楚成王连续三年向北侵犯地处中原腹部的郑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战争最终虽然没有打起来,但遏制了楚国北进的势头,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古代汉语教案(下)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古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 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例见教材301页)。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 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 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 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9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2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2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5.使学生了解部分古代的文化知识。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下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应 用知识,并已经修完古代汉语一学期的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查成绩占1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导言 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词有音和义两部分。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常识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让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必 要的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如《史记》)。 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同应用能力的结合,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尤 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决中学语文教材所收文言作品的有关问题。 Ⅱ、教学时间 教学总时间定为两个学期,讲课时数126学时,第三学期72学时,第四学 期54学时。 Ⅲ、课程结构和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常识 (70学时) 1、绪论及古汉语常用工具书(3 学时) 2、文字(10学时) 3、词汇(12学时) 4、语法(28学时) 5、古书注释(4学时) 6、修辞 (3学时) 7、音韵知识的运用(4学时) 8 诗词格律 (6学时) 第二部分:古代汉语文选 (56学时)

Ⅳ、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绪论及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绪论 教学内容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含义,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关系。 (二)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准确地讲解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3、沟通古今汉语,使汉语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4、提高汉语言素养。 (三) 古代汉语的内容 1、文言文选(以先秦典籍为主) 2、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文字、词汇、语法等) 3、语言实践(阅读、练习) (四) 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材料和理性知识相结合。 2、注意语言现象的综合比较。 3、注意古今对比,防止以古律今。 4、多读、多记、勤查、勤练。 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古代汉语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其汉语言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对象、范围。 2、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斯 一、斯其人 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是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与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统一天下。 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之文章,斯一人而已。” 《史记·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 厕鼠与仓鼠: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故斯将西说王矣。 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斯西入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会庄襄王(异人)卒,斯乃求为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斯因以得說,說王曰:“……自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譬若郡縣。夫以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斯去到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的机会,就对嬴政说现在的局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国逐渐强大起来,现在诸侯臣服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您凭借国目前的强大还有您的贤德去征服六国,容易的就像扫除灶上的尘土一样,如果现在再不动手,等六国缓过劲合起伙来,到时候纵使像黄帝的才能也吞并不了了。 王嬴政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斯的这一番话正说到了嬴政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