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空间情节分析

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空间情节分析

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空间情节分析
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空间情节分析

设计中的情节 ——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空间情节分析 [摘要] 通过阅读学习《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一书,本文将从一个更加感性的角度,从我在实地的亲身体验出发,分析大卫奇普菲尔德在建筑设计中对于空间体验的设计,进而探讨他对于空间中的情节的理解与创作手法。 [关键词] 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 空间 体验 情节 [正文]: 1.引言 “我去过世界很多地方,听到了和看到了很多事情,遗憾的是,重要的事都已记不清了,但在住所附近小草叶子上附着的一滴露水让人难以忘怀。” ——泰戈尔 这段话在《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一书中被作者用来阐释生活中的微小情节会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源于生活情景的记忆,有场景、有时间、有情感、有体验。在仿佛设定好剧情的空间行进中,诗人产生场所记忆,进而引发思索的建筑,往往会成为该地域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 2.情节源于体验 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是以个体的全身心去溶入、参与、共鸣、升华,去感受并且去参与那应当和可能参与的生活及体验。【1】体验对于空间的意义在于场所感的建立;人、生活及其空间秩序的建立往往是综合的效果,往往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不仅是单纯的物理组成部分的叠加,还需要一定的前提,如内在情绪、心理活动与时空文化背景因素等。【2】 正如安藤忠雄先生所述,“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在内与外、西方与东方、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性之间,渗入自己意志而升华......人体验生活感知传统的的要素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3】 由此可见,体验空间中的生活比感知空间本身更重要。空间及其承载的生活情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始终是体验的主体对象,同时在空间体验中建立一种人与场所的关联,在体验中获得灵感,在心理描绘中建立了自己的一种场所感,

一种飞腾的想象与回忆,一种意义的升华,一种美学满意。

“是叶动,风动还是心在动”,

这是一种我们东方人所熟

图1 良渚博物馆总图

图2 良渚博物馆场地规划

悉的空间体验,与其说是简单的生理感受还不如说是基于生理体验的深层的哲学思辨。大卫奇普菲尔德作为一名执着坚持“空间是现代建筑本质”的设计师,在他的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中,能让人从物质的空间中体会到一种精神的力量,他正是一位能创作出“空间剧情”的设计师。 3.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简介 大卫设计的良渚博物馆可以说是我接触最多的一幢世界 著名建筑。在大二第一个设计作业中,陈帆老师就向我推荐了良渚博物馆,对其空间的设计布置大加赞赏。之后我实地去过了两次,第一次是上“艺术设计史”,为了写博物馆考的论文而去实地考察,但那次更多地是观察里面的展品布置,对于建筑本身的观察只能说是走马观花,但即使如此,良渚博物馆中特殊的空间感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为了这篇论文,我第二次来到了良渚,再一次站在了18米的黄洞石高墙下,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建筑空间的强大表现力。 它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高低错落有致、内部相互联通的空间形态,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建筑物是向内的、整体性的,四个条形的体块,通过庭院联接,使整个设计内外连通着自然,如同一个风景里伫立的雕塑一样。整个新馆建筑简洁、厚重、现代,并且十分注重景观与自然的结合,融入所在的文化和地域内涵,以谦逊大气的姿态伫立在属于它的小岛上,体现了自己的场所感。 4.良渚博物馆新馆的空间情节 博物馆主体采用纯粹的矩形体块组合,一是基于地形考虑,与水结合,用错动的长条呼应了水的灵动;二是为了更具引导性。我们可以看出戴维对于参观流线的考虑:游客在长条空间内,依据错动的边界改变参观方向,流线悄然地确定,单一却高效,而且可以自由借用庭院来调适这种单调。游客的流线从入口庭院开始,一直前进到各个展厅,贯穿庭院,直到最后的庭院出口和引桥。 因此我就根据我实地体验到的我自己理解的空间情节,将整个博物馆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入口庭院,然后是各个展厅,最后是展厅间的庭院空间。 4.1 入口庭院 相比于整栋建筑的体量,良渚博物馆的入口尺度是很小的。从外往里看,只能看到充满整个视线范围的黄洞石墙面和两三株孤立的树。墙外的世界是丰富的,多彩的,有树林、有水面、有马路、有其他的建筑,然而一旦通过那个门洞,

世界好像突然被简化了,只剩下一片蓝天,一圈黄色石墙和图5 良渚博物馆入口

图3 良渚博物馆设计草图

图4 良渚博物馆题字石

几棵绿树。 进来之前,你可能被各种俗事纷扰,但当你站到庭院中间,抬头看,只能看到一篇长方形的纯净天空(面),低头或者环视都只能看到与良渚文化独特的象牙黄玉质相似的完整石材界面(面),墙和地面上均匀的分隔线,加上零星点缀却好像按某种规律排列的孤树(点),通过这种简单却强烈的几何点线面组合,和类似水墨画留白的布局手法对人精神产生的强大影响力,将游客心目中多余的想法全部排出,全身心去感受博物馆厚重、丰富却纯粹的文化氛围。就像设计师大卫所言“一直愉悦并一直喜欢做的,就是成功的创造了一种氛围”,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空间体验的主题一旦确定,便会成为创作者对现象的基本态度,同时也就成为一切基本元素与一切场景的结构处理的绝对标准。【4】良渚博物馆的入口庭院很好地奠定了参观者的心理基础,成功地营造出了符合博物馆本身气质的文化氛围。 4.2 展厅 三个展厅内部空间高8 米或12 米不等,其中第一展厅内部空间高8 米,展厅面积800 多平方米;第二展厅高12 米,展厅面积900 平方米,第三展厅高8 米,面积近1,500 平方米,每个展厅内没有一根柱子,可任意进行空间分割和设计,空间利用率极高。三个展厅根据不同的主题各有特色,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确实展厅内的一条走廊。 在《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一书中,作者把空间情节与主题、道具、场景、事件、次序、线索和细部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关系式表述了出来,即“NS=(e)T[P/S/A/O/C/D]”其中任一因子变化,如场景的活力如何、道具的主题性如何、线索的曲折性如何等都将导致空间情节的强弱与趣味。只要加强任一个要素的特性,如强化细部有效主题及其生动感,就会加强空间情节的情节性及其体验的趣味性。【5】接下来就通过分析第一展厅的前廊,看看大卫是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空间情节的设计中。 走廊本身狭长幽深,两侧粗糙的土墙上等距分布着下窄上宽的木制楔条,造成了一种两侧墙壁往中间倾倒的感觉,有很强的压迫感,走廊前端是一种类似中国传统建筑中内照壁的结构,照壁上悬挂了一块巨大的发光玉璧,在两侧墙壁上形成了两条光带。可以看出,整个空间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引导性,同时也通过极有良渚文化特色的玉璧告诉游客,前方就即将开始良渚文化的参观之旅。 这个空间各种要素的结合,让人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探索

遗迹的探宝者,置身于一个史前洞窟,狭窄、阴暗,好像随时会倒塌(两侧墙面的设计很好地渲染了这种气氛),但是前方确是一片光明(巨大的发光玉璧),

要寻找的宝物就在那里,图6 良渚博物馆入口庭院

图9 良渚博物馆展厅前廊

图8 良渚博物馆平面图

图7 良渚博物馆展厅入口

吸引着我们不断向前方走去。这条走廊就像是一条时光隧道,带着我们从现代世界回到古时辉煌的良渚文明。 4.3 内庭院 博物馆建筑的往往采用单一的流线,这要求了在博物馆设计中良好的空间序列的重要性,所以体现出来的空间也是序列空间,进而影响了建筑形态也多为序列空间。而良渚博物馆平面上由几个长方形平行布置,在对其流线有所了解之前我一直在疑惑建筑内部要怎么串联各展厅的空间序列。去了以后才发现,大卫很精彩却又很巧妙的解决了,那就是——院。当一个条形的展览空间结束,需要切换到另外一个条形的展览空间时,大卫用一个院将两个并置空间的转换巧妙的解决联系了。 不仅如此,院在空间转换时,又像整个建筑的“气眼”。当游客跨出展厅大门,突然眼前一亮,生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一个安静的庭院展现在眼前,一方四角的天空,一方四角的池塘,几条红色鲤鱼和点点白色人工浮萍。 安腾忠雄说过:“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 良渚博物馆对内庭院的精彩布置恰恰体现了这点: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同时也在于外部环境进行积极却有节制的交流,一个个内庭院打破了建筑文化功能上孤立于环境的封闭性,产生了从内带外、从外到内相互转换的机会,并且这种关系促使了建筑内部关系的建立。 当我由光线昏暗的展厅来到这方干净的庭院中时,心中顿生舒畅快慰之感。在展厅里时由于光线、尺度以及历史本身的厚重让我产生了一种压抑感,当我站到水池边时,终于长长出了口浊气,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不少。没有实地去过真的难以体会那种身心都被这种难以破坏的干净所净化的感觉。 我也去过不少的博物馆,也遇到过建筑师有意地设计出展厅间的休息过厅,尽管他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试图赋予休息厅各种趣味的空间体验,但毫无以为,良渚博物馆这样“厅—院—厅”的布置方式,是我遇到过的最平静无痕,最不矫揉造作,却最事半功倍,最让人心旷神怡的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序列。 4.4 分析总结 如同奇普菲尔德所说,“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一条路,这条有变化的路引导我们穿越整个良渚文化。” 他的建筑很简单,简单到让人感觉不到有何特别之处,但又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觉。确实,一个很棒的建筑,一个真正算得上好的建筑就应该是这样:人们也许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却能感觉到在那些建筑附近所发生的事情。

能够参观一个称得上是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巨大的雕塑

图10 良渚博物馆内庭院

图11 良渚博物馆内庭院

图12 良渚博物馆引桥

注:

NS= (e) T [P/S/A/O/C/D]

其中,NS 代表空间情节,(e )

代表体验系数(丰富性、曲折

度、趣味性),T 代表有意味

的题材与概念,P 代表特定的

主题道具,S 代表有活力的场

景,A 代表丰富的事件,O 代

表戏剧性的次序,C 代表谜底

揭开式的线索,D 代表生动有

效的细部。

的好建筑,是件很棒的事!

5.结语:空间体验主客的互动

对于空间来说,体验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师,另一方面是使用者。为大众的未来生活与聚居空间构造最佳的关联是设计师的责任,并来引导使用者建立空间美学与场所意象。人在进行空间体验时,也就是感悟现实生活中场所与场所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场所与生活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渗透、相互共生、彼此交感的结构秩序。

那么对于设计师创作的“空间体验剧本”,能否通过主观的空间情节描述获得参观者的共鸣呢?主观创作与客观意象之间如何在体验中到达平衡呢?在《建筑体验》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例子,传统戏剧总是对观众说:“请坐好我来给你讲个故事”,现代戏剧则对观众说“站起来,一起来做个游戏”。区别很明显,就在于主客体的互动。

建筑空间中同样需要产生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只有参观者将自身体验升华为对建筑主题的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时,才能真正成就一部“大戏”。

[参考文献]:

【1】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的情节》P2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

【2】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的情节》P2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

【3】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的情节》P7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

【5】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的情节》P10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宁海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1,2,3,8来源于网络,其余图片来源于作者本人实地拍摄

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2013修订)

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2013修订)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批准部门】8;811;81101; 【批准日期】2013.11.22 【发布部门】杭州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3.11.22 【实施日期】2014.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2001年12月26日杭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2年4月25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届会议批准2013年8月23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 2013年11月22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为了加强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良渚遗址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良渚遗址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

本条例所称良渚遗址,指本市余杭区境内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良渚文化遗址。 第三条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应当诠释、展示与宣传良渚文化普遍价值,增进公众对良渚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良渚遗址及其历史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良渚遗址的研究和利用。 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应当维护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良渚遗址管委会),作为良渚遗址专门保护管理机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实施良渚遗址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 余杭区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做好良渚遗址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文物、建设、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公安、环保、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良渚遗址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良渚遗址管委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良渚遗址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二)对涉及良渚遗址的规划建设项目提出意见; (三)会同有关部门对良渚遗址内的考古工作实施监督; (四)负责良渚遗址的日常保护和管理; (五)组织良渚遗址内出土文物的征集、收藏和宣传展示工作,开展有关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

良渚文化兴衰史

良渚文化兴衰史 一引言 良渚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例证。何天行先生是研究良渚文化的先驱者,并对良渚文化遗址的遗物进行整理与研究,编成第一部研究良渚文化的著作《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1937年);后来施昕更、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对良渚文化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得出系列成果;在1959年,由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二良渚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 文化的影响所及和它的分布范围这两个概念有时难以区分。这里,我们根据地域遗址中出土的全部遗物分析其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是否属于良渚文化。以此为标准衡量,朔知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应为“冻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 在太湖地区目前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当时生产水平还较低,实行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后来出现了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崧泽文化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财富开始有了积累,出现了社会产品分配不平等现象,私有制产生,而思想意识上的私有观念也尅是逐渐形成。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时,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积累明显增多,并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说明了当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后来被马桥文化所代替。 考古学家认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三个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各项成就,都是植根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但良渚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更为精致,并出现了刻琢神面形纹的玉器)。 三良渚文化的产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对良渚遗址群中的石前圩、王家庄和巫山等一直的孢粉鉴定,证明良渚文化早起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其植被以阔叶落叶林为主,还有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夹杂其间。草本和蕨类植物繁盛,气候温暖,但当地的气温比现在低,水域不多,适宜史前人们居住、生活,具有从事农耕的优良条件。正式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良渚先民来此生活。 ●进步的技术经验 在良好的气候环境与太湖所带来的较好的灌溉环境下,太湖一带的农业得以繁荣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外,良渚文化的产生还有赖于日益提高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根据考古发现,在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水稻田的耕作,并且出现了石犁。在进入良渚文化后犁耕得到了推广,出现了面积较大、形制较规整的水稻田。从耜耕发展到犁耕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次跃进,使得农业产量不断增加,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各类手工业兴起,包括陶器制作、玉器与石器制作、纺

良渚文化与鸟崇拜

从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看史前社会的鸟崇拜 内容提要: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少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地位的上升,原始先民逐渐由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本文力图透过良渚文化玉器上出现的大量鸟形象这扇窗,再结合有关鸟崇拜的各种文献记载,和当时的一些鸟崇拜民俗活动,来对原始先民中鸟的祖先崇拜作一小小的看法。 关键词:良渚玉器史前社会鸟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长江下游,以江浙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古文明。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5300——4200年。[1]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中,玉器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多制作精美,尤其在刻有纹饰的器物上,鸟图像的频频出现,并不仅仅具有装饰意义,显而易见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巫鸿先生认为,“在一特定时期和文化体系中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与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应互相平行,都反映当时人观察、理解和表现世界的特殊角度、观念。”[2]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鸟崇拜就是这种特殊意义下的特殊角度、特定观念的具体显现。 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大致可分为圆雕玉鸟和刻划鸟纹。圆雕玉鸟多为片状,鸟身较圆,两翅垂向尾部;背部雕刻细致给人以俯视玉鸟之感。刻划鸟纹多为侧面,鸟身呈圆形,翅与头都很小,鸟形象较抽象或简洁,似乎处于衬托、从属地位。 反山墓地出土的一玉鸟(图1),长5.5厘米,宽5.8厘米,整体近似三角形,片状。头部前凸,翅较小,伸展向后,平尾,眼于头的上平面,双眼大而圆,极度夸张。[3]类似的玉鸟在不同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这些玉鸟大头,大身,小喙,小翅,绝非鹰类,疑为鸠鸟。鸟的背面琢法精致。眼于头的上平面而向上,部分玉雕形象眼较大,且有多重环线装饰。取景方式为近观,表现鸟刚刚起飞的样子。简约、古朴,造型中绝少夸张。表现了一种为原始的鸟崇拜,即对鸟本身特征的崇拜。 反山墓地出土的冠形器(M22:11),高4.2厘米,宽3.85厘米,片状,梯形。中部浮雕兽面纹,大眼,阔鼻,嘴扁而宽。眼廓、鼻、嘴皆饰细阴线纹。兽面左右侧的上方,各饰一团形纹样,形象极难辨认,学者认为“鸟头向外,单圈小圆眼,尖喙细颈,椭圆形鸟翼,翼中有重圈”。[4]反山这一玉饰上鸟纹的形象不甚明了,在瑶山出土的冠形器(瑶山M2:1)(图2)上,这种鸟纹的形象就很明确了。器高5.8厘米,宽7.7厘米,梯形。中下部有孔,孔之上部有细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神人两侧各一侧身鸟纹,鸟头较大,以眼为中心有多层阴刻圈,尖喙,有冠,细颈,翅为四边形,小于鸟头,但不知为何鸟。[5]神人双臂及两旁神鸟羽翼采用一致的卷云纹,仔细观察这些玉器纹饰,不难发现鸟与兽形象某些组成部分的惊人一致,尤其是鸟身与兽眼。这种纹饰上的互渗似乎反映了属性的相互依靠。神人兽面纹两侧鸟首相外的鸟形象,烘托了神人借助鸟羽化升天的意境。与玉鸟颇具神似的玉冠状器、玉三叉形器、玉璜等,正反映当时鸟图腾崇拜的兴盛。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所藏的三件良渚式玉璧(图3),各以阴线刻绘一只小鸟站立于“有角的跑门”上。三件玉璧之一的侧边上,又线刻了四个花纹单位,各饰以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或一个鱼骨架,故在整个周围边线上,共有二只鸟,二条鱼,鸟鱼之间又刻绘似雷纹的回转线条。巫鸿先生在《东夷艺术中的鸟纹》一文中,认为此神秘鸟纹是《尚书?禹贡》中“淮海惟扬州,彭蠡既豬,阳鸟攸居”中的“阳鸟”的具体表象。更进一步解释了“阳鸟”就是当地所住的人民“鸟夷”,他们的贡品中有羽毛一项。其中一展翅小鸟,灵巧伶俐,尖短喙,只剪尾,极似飞燕;而尾翅上翘者,姿势颇似鹡鸰。[6] 反山墓出土的玉琮(M12:98)(图4),与常见的良渚式玉琮一样,此器呈外方内圆,外壁分为四个花纹单位,每个单位又分上下两段,上段琢饰小眼面纹,下段琢饰大眼面纹。该玉琮于面纹的左右两颊处,各琢以鸟纹,鸟首向外,以圆涡纹表现鸟的身、尾,省略了足、爪的描述,[7]此鸟纹以图案化,难以分辨为何鸟。 璧与琮两种玉器,在良渚文化晚期,同属重要的且彼此有某种关联的宗教用器。良渚先民们相信天如圆蓋,地方而平,他们相信用美丽而不朽的玉,琢成圆璧与方琮,在琮的四边,琢上表现“神祗、祖先、神灵动物”三位一体的花纹,来礼拜神祗祖先,希望达到沟通感应的目的。鸟图腾崇拜的良渚先民们在这些宗教用器上大肆表现鸟形象,将这种沟通神祗祖先的法力赋予神鸟。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 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 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 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良渚文化为例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良渚文化为例 发表时间:2018-04-12T11:53:23.4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崔浩轩[导读] 自联合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申报“非遗”热潮,我国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予以了高度重视 崔浩轩文登新一中 264400 摘要 自联合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申报“非遗”热潮,我国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相关的科研工作逐年增加。贵州苗族良渚文化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形成鲜明的旅游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存在着旅游开发不成规模等问题,这导致贵州苗族良渚文化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传播和发展,本文以贵州苗族良渚文化为例,对贵州苗族良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贵州苗族良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苗族良渚文化;资源开发;保护 1.良渚文化概述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一带山脉连绵,因而虽然形成的历史悠久,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能够较好地保存。武陵地区是中国的文化的重要汇聚处,也是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廊”。 2良渚文化保护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之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难以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前提和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3良渚文化的保护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经济建设不断得到发展,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虽然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操作上却显得不容乐观。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良渚文化也处于被人们逐渐遗忘的状态。因而,良渚文化遗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4良渚文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4.1 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4.1.1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价值,创造经济利益。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的原因并探析其对策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1.2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程序正当原则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进行了明确规定。依法行政,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靠程序来维护和保障行政公正。因为在行政执法的实践中,行政相对人的地位与行政执法主体比较,处于弱势和实际上的不平等地位,一旦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有些权利就很难恢复原状,即使可以得到救济也多为事后救济。 5结论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中,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和“创新”,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民族的才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在历史的长河、民间艺术的江海中“捕捞”那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那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中国的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传承”与“创新”两股力量的冲击下,被注入新鲜的血液,继续活跃在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刘琼.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 刘正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 苏琨.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西北大学 2014

走近良渚文化

走近良渚文化 活动背景: 走进刚刚开放的良渚文化博物院,大气而又精致,作为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为家乡有这样古老的文明而感到骄傲。于是我想给同学们上堂与良渚文化有关的活动课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自己家乡的古文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走近良渚文化”这个主题,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亘古自有的人文因素。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却又没有留意的话题,是值得学生学习、了解、探究的话题。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独特内涵,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感受古老深远的人类文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明的思想感情。 活动年级:五年级活动时间:2010年5、8——5、13 活动准备: 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院、搜集与“良渚文化”相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很荣幸,能和五(3)班的同学们一起合作上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叫什么?——良渚,板书:良渚。大声地叫一遍。 2、关于家乡良渚,你了解哪些呢?(可以从家乡特产、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方面介绍)

3、学生交流。 4、师:刚才有的同学讲到了良渚的特产、良渚的风俗习惯、还有的同学讲到了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举世闻名的————良渚文化。板书:文化 5、一个熟悉的名词——“良渚文化”,你是从哪儿了解到良渚文化的呢?(从资料上、从良渚博物馆里),你在博物院里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真是不虚此行,你了解得还真多。 5、师:其实今天这节课葛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走近良渚文化,让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和了解良渚文化。 二、了解良渚文化 A、了解良渚文化的起源 1、过渡:葛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资料,下面请快速默读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与良渚文化有关的信息可以和组员交流。待会儿我要考考你的记性。 2、接下来,葛老师要考考你,让我们进行知识猜猜猜。看看哪些同学记性最好? 一、你知道吗? ①、良渚文化距今约()年。 ②、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的环太湖地区。 ③、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很发达,()业也极为先进。 ④、良渚文化时期,陶器做工精细,()的工艺水准更是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 ⑤、( )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 3、师:(出示施昕更图片),瞧,这就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伟大的施昕更先生。不过,葛老师有个疑问,既然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的环太湖地区,那么,为什么不叫太湖文化,而叫良渚文化呢? 4、师:对,这就跟施昕更先生有关。师讲述故事。 (施昕更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他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工作,十分喜欢考古,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次,他回到老家良渚,在田间小路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田埂上有几片破碎的黑不溜秋的陶片,他觉得很好奇,就把陶片带回博物馆研

良渚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

良渚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C)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A、1998 B、2000 C、2002 2、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A)、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A、抢救第一 B、主动挖掘 C、加强发掘 3、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A)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A、领海 B、地面 C、森林 4、文物是(B)的文化资源。 A、可再生 B、不可再生 C、可由企业开发经营 5、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C)申报。 A、文物主管部门 B、检查部门 C、海关 6、文物保护中的“四有”是指有保护范围、(B)、记录档案、专人或者专门机构负责管理。 A、建设控制地带 B、标志说明 C、专门资金 7、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B)。 A、文物之城 B、历史文化名城 C、历史文化古都 8、《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于(A)年12月26日杭州市第九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A、2001 B、2003 C、2005 9、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A)年。 A、三 B、四 C、五 10、《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所称良渚遗址是指杭州市余杭区良渚、(A)两镇境内的各类良渚文化遗址群落,是经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瓶窑 B、仁和 C、黄湖 11、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划分为(C)和一般保护区。 A、主要保护区 B、建设控制区 C、重点保护区 12、违反《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刻划、涂污遗址保护标志说明,可处以(A)元以下罚款。 A、200 B、400 C、600 13、《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自2002年(A)月1日起施行。 A、6 B、8 C、10 14、《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已于(C)年11月18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A、2003 B、2004 C、2005 15、迄今为止出土良渚文化玉器数量最多、器形最为丰富的遗址是(A)。 A、反山遗址 B、汇观山遗址 C、庙前遗址 16、良渚遗址的水网、植被、土墩、山体等环境地貌现状(A)。 A、不得随意改变 B、农户如因生产需要可以改变 C、没必要保护

良渚博物院简介

良渚博物院简介 良渚博物院的前身是1994年由江泽民题写馆名并开馆的良渚文化博物馆,位于余杭区良渚镇美丽洲公园,隶属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院,于2008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功能区块。 良渚博物馆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整个建筑凸显简约、粗犷、厚重、大气的特征,注重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在依山傍水、野草凄凄的景致中,置于蓝天白云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和。建筑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院内穿插设计了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运用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点缀美人靠等建筑小品。 良渚博物馆基本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展览设计理念是:雍容华贵、高雅亲和。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专业元素,使博物院成为一座可观、可学、可触、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馆。在三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展厅中,分别陈列“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另外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束。 良渚博物院的工作目标是:成为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的文物收藏中心、陈列展览中心、学术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普及宣传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和优秀的青少年教育活动第二课堂。

关于良渚文化保护的调查问卷

关于良渚文化保护的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余杭中学的学生!我们正在做一个有关于良渚文化保护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您如实填写该问卷,该问卷只用作内部参考,不会泄露任何有关于您的信息,十分感谢您百忙之中的配合。 祝: 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1.您的年龄段:() A.14~24周岁B。25~35周岁C。36~46周岁 D.47周岁以上 2.您的职业:() A.学生B。公务员C。公司白领 D.商人E。私营业主F。机关干部G。劳务工人H。退休人员J。其他 3.您对良渚文化大概了解多少:() A.很了解,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所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遗址位置等相关内容。 B.粗略了解过,大概知道良渚文化的基本内涵。 C.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有这样一种文化。 D.根本就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 4.您曾经去过位于杭州市余杭镇的良渚博物馆吗?(此题请打勾)A. 去过 B.没去过 5.您觉得良渚博物馆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如果您没去过良渚博物馆, 请跳到第8题)() A.很好 B.还好C。一般D。差 6.您认为良渚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情况如何:() A.很好B。还好,尚令人满意 C.一般 D.差 7.您认为良渚文化在室外的遗址保护如何:() A.很好 B.还好 C.一般 D.差 8.你认为政府方面对良渚文化的保护情况做的怎么样:() A.很好,经常能听到新闻或生活中里政府对其的宣传或保护。 B.还好,只是偶尔在生活中听到有关良渚文化的宣传。

C.没多大感受。 D.不是很关心这方面的东西。 9.除了良渚文化,您还知道哪些同一时期的中国古文化呢:( )(亲~此题可多选) A.仰韶文化B。半坡文化 C.红山文化D。马桥文化 E.龙山文化F.其他G.一个也不知道。 如若您知道其他上面没有提到的文化:务必请您写在横线上:-----------------------------------------------------------------------------------------------------------------------------------------------------------------------------------------------------------------------------------------------------------------------------------------------------------------------------------------------------------------------. 10.请问,您知道除了余杭镇有个良渚博物馆,在哪里还有一个良渚博物馆呢?()(此题可跳过) 11.主观题:请你就良渚文化的保护向政府及个人提两到三个建议(不会耽误您太多时间的) 1.--------------------------------------------------------------------------------------- 2.--------------------------------------------------------------------------------------- 3.--------------------------------------------------------------------------------------- 十分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及全力配合,谢谢!

良渚保护措施及宣传方面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被长达6000米城墙包围,良渚古城遗址凭借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玉璧,玉钺,刻符罐和玉琮以及大量的玉钻芯以及考古发现的刻在器皿上的像性文字,像性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有力地证明了5000年前,中国已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良渚古城遗址无疑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从规模和内涵来看,良渚古城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曾多次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进一步被国际考古界选入“2011—2012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良渚古城的发现表明五千年前中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实证。 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 发现的开始——1936年考古工作者发现30余处 数量的增加1986——2006 年增加至130多处,先后发掘了反山、瑶山、莫角山、汇观山 石破惊天阶段——2007年确认了良渚古城。 夏季,天目山脉形成的大量降雨会使下 游平原地区的农作物和城郭付之东流。 大量水资源的存蓄,形成连接多个山谷 的水运网络,起到调节河道水位的作用, 为古城的水运交通和日常用水提供保障。 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 堆筑外裹黄土,再用芦荻茅草将泥土包 裹成长圆形,码在坝体需要加固的位置 上其作用与当今抗洪抢险用麻袋装土一 样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监测保护 良渚遗址分布范围广、遗存要素多,周边环境复杂、建设压力大,必须规范有序地对遗址执行日常监测保护任务,并采用高科 技手段,确保遗产本体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管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地需要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遗产地保护状况评估报告,国家文物局也要求遗产地每年提交 一次年度报告,这些评估报告都要建立在科学的日常监测数据基础之上。监测,是遗产地科学保护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 有效反映遗产地保护管理状况的重要内容。” 保护种类方法 ·可见光热红外监测 ·土壤墒情监测·微环境监测·小型气象站监测·地下水位水质监测 监测土遗址保护 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容易遭受遗址发掘后失水产生的干燥开裂和坍塌、过饱和 水渗出对遗址的冲蚀。”“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还需要根据遗产价值和问题导向,不断地开展专项监测和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根据评 估分析找出问题切入点进行解决。同时,因为土遗址比较脆弱,不易露明展示,所以大多都做隔离保护措施。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区域保护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良渚遗址农村私人住房外迁鼓励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在完成房屋拆除、原址集体土地交还 后,由所在村社在6个月内对外迁农户原址房屋基地采取复绿、复耕等措施,不得新建建筑。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法制保护 制订《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规》《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展示规划》等13个系列规划,并推动遗址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对接融合,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衔接、多规合一、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体系,增强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 良渚故城遗址公园-限流保护 每日预约人数限制在3000人,每月闭园一天。国家对于良渚古城的开发还是持谨慎态度。这一是因为良渚古城独特的历史地位,二也是因为我国曾因保护不力,过度开发导致部分世界遗产遭到破坏。

良渚文化简介

简介: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与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坐落在良渚镇荀山边上,山与馆之间围着水塘,颇有美丽洲的味道。博物馆内设一个序厅和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余件(组)。整个序厅的墙面用块石叠砌成壁,并施以不同的颜色分别示意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下层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上层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时代,中间一层突出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文化,每层上面都刻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纹饰与器物。 室内布局:从序厅右转便进入第一展厅,这里概貌地介绍了良渚文化的内涵、分布范围。整个第一展厅,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和先民纺织的生动场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犁、石铲、石刀、破土器、石镰以及当时用来狩猎的石镞和捕鱼的网坠,其成套而制作精良的生产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复杂的,并处于领先地位。从中我们不难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当滋润的,他们饭稻羹鱼、渔猎采集而怡然自得。高度发达的农业为分工明确、专门化的手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生了诸多的手工业生产门类,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展览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满经纬之美的织物、神圣而精致的玉器、珍贵而艳丽的漆器以及发达的竹木器,都将让你领略良渚先民的独创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展厅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东侧,用6组展柜展示着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制精细的石器及制作规整的陶器。在展厅中央又立着四组与展厅同高的玻璃屏风来象征性地阻挡视线,每组玻璃屏风由两片玻璃夹着一张双面精美器物图片,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些灯箱片和屏风一方面给整个展览营造了一个适合精品展厅的较好氛围,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展示的容量,丰富了展览的信息。 第三展厅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西侧,复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敛葬”大墓,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同时在四周墙面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照片,通过丰富的墓葬资料的对比展示来揭示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诠释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个展览达到了高潮。 三个展厅内容相互映照,各有侧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创造出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 设计特点:1.内外空间和功能设计:博物馆依山面水,在建筑样式上,既体现了当代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又体现出良渚文化内在精神在时空上的延续;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与周边环境得体地对话,成为一道“自然的”风景。在内部单元的组成上,充分考虑当代先进博物馆在教育普及、学术研究和收集保管三个方面的要求,设有基本陈列室、临时展室、影视报告厅、学术会议室、观众服务设施和休息区域、贵宾接待室、阅览室、技术用房、行政用房等。同时,通过恰当的造园手段,使内外空间自然过渡,内景、外;景互相呼应。在展示手段上,采用考古文物陈列、多媒体演示、场景仿真模拟、专题片放映、面和立体图表的示意等多种手法,配合现代的声光系统,以求给观众清晰的印象和直观的感受。

良渚文化遗址探秘

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遗址探秘观众在参观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资料照片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资料照片 “良渚文化遗址群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2月14日,杭州雪后初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主任邓聪教授率领20多位师生,专程到良渚博物院进行学术交流。 像邓聪教授这样对良渚文化始终抱有浓厚兴趣的,大有人在。 70多年来,在经历了一次次“轰动世界”、一次次“石破天惊”的发掘之后,随着历时10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的公布,良渚遗址的神秘面纱被渐次揭开。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联名发表的《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之间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这一结论表明,良渚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已改写了我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时间、方式、途径的认识。

“黄河中心说”被颠覆 1936年,当24岁的业余考古学家施昕更站在这块土地上时,可曾感到这份神秘这位良渚遗址的发现者,在此发现并试掘了6处以黑陶和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双年轻的手拉开了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工作的帷幕,而他的考古发掘也被公认为是我国东南地区考古史上的里程碑。从此,良渚这个江南小镇,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揭开了5000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长江流域逐渐与黄河流域一起,共同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摇篮。 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对记者说,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以黄河为中心,江南属“化外之地”。二十世纪初掀起的考古热,陆续发现了周口店、西阴村、殷墟、城子崖等遗址,都为“黄河中心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然而良渚的考古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 195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尽管如此,“黄河中心说”在新中国成立后仍占主流地位。 直到1973年。 “1973年是良渚考古的又一个里程碑。”蒋卫东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一九八号墓的发掘,首次使得琮、璧、钺这些长期被定为‘周汉古玉’的玉礼器,回归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之中。可以说,玉礼器的发现快速改变了对良渚文化内涵的认识,提升了良渚文化的地位。当年《光明日报》对此也做了报道。无独有偶,1973年浙江对余姚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7000年前发达的原始稻作农业、精

良渚文化村总体规划销讲词(5分钟)

良渚文化村总体规划销讲词(5分钟) 良渚文化村是南都房产在2001年与余杭区政府、加拿大CIVITAS城市规划事务所、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规划设计的一个原创性复合城镇,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建设为一个展示良渚文明、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城。 杭州市整体规划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发展模式,位于杭城西北郊的良渚组团则是杭州新格局中“北秀”的主要支撑,而我们的良渚文化村处于良渚组团的中心区域,是良渚组团的主体构架之一。 良渚文化村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30分钟车程;从市中心出发主要有三条道路可以到达我们的基地,如果您在市中心可以上绕城公路从勾庄出口下接新104国道,如果您在城北或城西还可以走莫干山路或者古墩路一直往北接新104国道。不久您还可以经规划中的古墩路和紫荆港路的延伸段直接到达我们良渚文化村,所以说居住在良渚文化村您不仅可以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交通也将十分便利。 良渚文化村的建设基地位于良渚遗址南缘,其所在自然环境为典型的江南丘陵与水网平原交接型景观,具有平和丰富的湿地特征。它占地面积一万余亩,其中租用山地5200亩,旅游用地1200亩,公建用地680亩,房产用地3400亩。总体布局是根据当地的地形与发展规划编制的,简而言之即为三区二轴二个中心。所谓三区指良渚文化核心旅游区、风情主题村落区、森林生态休闲区;而二轴具体是指以风情大道串联各主题村落,以山体虚轴串联各旅游区块;两中心分别是指休闲娱乐中心玉鸟流苏和杭州市政府规划的公建中心七闲广场。 整个文化村有两条大的主干道,贯穿东西的是104国道,而纵贯南北的是这条风情大道。整个核心旅游区的三大旅游版块呈三叶状分布在104国道两侧。位于北叶的是良渚圣地,占地面积182亩,由博物馆主体建筑和周边的圣地公园组成,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接近10000平方米,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David Chiperfield亲自设计,是一个良渚历史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地方;位于西叶的白鹭湾君澜度假酒店是按国家现行“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一个综合性度假场所,项目占地约274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并拥有4万平方米的水面。将拥有华东地区最大、最好的SPA和全套房的酒店设计,并引入了全国知名的酒店管理公司——浙江世贸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参与前期设计与后续物业管理,保证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品质。目前已竣工、计划在2008年试营业。位于东叶的玉鸟流苏则是由中国本土的青年建筑师——张雷、齐欣、大舍建筑工作室以及德国WSP建筑工作室参与设计,一期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建成后将包含画廊、艺术家工作室、民间手工艺作坊、个性化餐厅、酒吧、商店以及剧院、家庭旅馆等,是良渚文化村的文化休闲娱乐中心,时尚前卫的艺术氛围和个性化的空间形式在这里形成新概念的“夜杭州”。 七片风情主题村落则沿风情路两侧南北分布。位于西北104国道南侧的是竹径茶语,这里背山面水拥有绝色的自然风光,建筑面积10万方,建造绝版的精品别墅、排屋及少量高档公寓,别墅、公寓即将于今年底交付,排屋将于08年3月交付;位于104国道北侧的是阳光天际,整个地块被毛家漾港所环绕,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竹林,建筑面积16万方,建造来自地中海边的纯粹的西班牙风情排屋,于08年底交付。玉鸟流苏以南则是文化村最大的一个居住村落白鹭郡,占地面积1600余亩;分东西南北四个版块;最早面世的白鹭郡北区距离大雄寺佛教圣地步行只有5分钟的路程,是一个由68幢多层住宅组成的低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生态住宅区。总计858户,已于07年底交付使用。 (位于白鹭郡以南的是劝学里,规划建设一所集小学、中学为一体的九年制民办学校,在这里教育、地域生态和特定的人文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了整个良渚文化村的教育配套水准;根据杭州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规,位于劝学里以南的七闲广场是整个良渚文化村的公建配套中心;这里将包括行政管理、商业金融、交通医疗等具体公建设施。七闲广场以南是正在规划当中的园艺主题村落绿野花语和以山水为依托的低密度住宅金色水岸项目。) 良渚文化村邀请了世界各国的著名事务所与设计师共同担纲这个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目前已经参与设计的有英国DAVID CHIPPERFIELD事务所(DCA)、加拿大CIVITAS城市规划事务所、德国LEVINMONSIGNY景观设计公司(LML)等19家设计单位,可以说文化村拥有的设计团队是到目前为止长三角地区最庞大、最卓越的。 所以良渚文化村不仅仅是一个楼盘,也不是一般的主题公园或居住项目,它所崇尚的是英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先驱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念,不依赖主城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居住与就业平衡、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处,充满活力和生长力的复合型田园城市;具有其他单一楼盘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Liangzhu Village Cultural Art Center ,Hangzhou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Location: Hangzhou, China Client: CHINA VANKE CO., LTD Design: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Site Area: 4499sq.m Design Date: 2011.3 地点:中国,杭州 投资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建筑面积:4499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1.3

设计师将建筑设计成自然、文化和人交融,互相促进,激发彼此能量的场所。象征性的大屋顶下的空间向周围开放,自然融入到建筑中,人们聚集于此,形成与自然、文化对话的空间。这里将不仅仅作为良渚文化村的核心,在更广的范围上将作为整个区域的形象,成为传递信息的场所。 在这个建筑当中,孩子们感受着文化的气息,在自然中嬉戏、学习。在设计的意图上,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力求为他们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这个建筑不仅要将这个国家的孩子们联系到一起,更要将全世界所有孩子联系到一块,成为属于中国孩子们无法替代的对话场所,更为构成他们人生的基石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理优势,实现“与沿岸风景的对话”,打造人们与文化进行交流的良好环境。设计师对建筑配置进行了反复的研究。由于是在设计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我们在南北向的道路旁留出一段距离将各种设施配置在其中,周围用森林环绕起来。南侧设置有停车场,来访的人们可以从建筑的西侧顺畅地进入建筑内部。

设计师对建筑的功能性和创造性进行了综合考虑,将建筑物分为①包含店铺的商业设施栋②包含大厅和画廊的文化设施栋③包含培训教室和各种教室功能的教育设施栋这三大体块,在大屋顶下进行排布。考虑到与河流的呼应,通过调整中央的文化设施栋的配置角度,使得外廊空间的形体空间和建筑前静谧的水庭之间的关系变得丰富多样。

良渚博物院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从博物馆空间设计角度出发

良渚博物馆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是距离紫金港校区较近的一座颇具特色的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基本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与其良渚文明的专业展馆齐名的是良渚新馆的设计与其展示风格。 对石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器物不甚了解的我参观良渚博物馆只能感受到它们带给我古朴、文化积淀厚重的感觉,留下的更多是对其展馆外墙设计、空间布局、内部展厅布置、空间符号元素等空间设计方面的惊叹,因此此份博物馆考察报告主要从良渚博物馆的空间设计角度出发,结合文字资料,呈现一份初步的考察报告。 一、概况 良渚博物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功能区块。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整个建筑凸显简约、粗犷、厚重、大气的特征,注重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在依山傍水、野草凄凄的景致中,置于蓝天白云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和。建筑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院内穿插设计了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运用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给人以温馨之感,在厚重中添加灵动的生活气息。 在馆外看整体建筑,外观粗犷、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显得简洁而流畅,颇有西方极简主义的风格,周围绿树怀抱,流水晶莹的铺在碧绿的草坪上,晚春的气息仍未散去,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相映成趣。 二、建筑设计 良渚——美丽的岛,建筑融入整体环境,因地而生,和谐内敛。 用平实、单纯的体块组合来表现对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通过建筑传递文化信息,是对良渚博物馆建筑精到的形容。 整个建筑物是向内的、整体性的,四个条形的体块,通过庭院联接,使整个设计内外连通着自然,如同一个风景里伫立的雕塑一样。整个的地形是一个山谷,两边都是山,这是一个山谷,中间有水,建筑的长条体块组合,基于地形,与水结合,用错动的长条呼应了水的灵动,简单的轮廓融入基地。 外部封闭了,但是内部的插入的庭院打破了封闭,反而让游客在观展疲惫时,有高品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