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省农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安徽省农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安徽省农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安徽省农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安徽省农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总则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我省农业各专业特点,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按照本条件经相应评审委员会评审合格,并获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者,表明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其技术职务聘任与工资等待遇由企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三、本评审条件适用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开发研究、生产指导、技术监督等工作的农学、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园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农学、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园艺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农艺师,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高级农艺师;畜牧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畜牧师,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高级畜牧师;兽医和中兽医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兽医师,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高级兽医师。

四、农学专业包括作物栽培、作物育种、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经营管理及品质检测、农业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土壤肥料专业包括土壤调查与管理、作物营养与施肥、土壤改良与应用、土肥测试、土地利用规划等;植物保护专业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植物检疫、农药械与农药检定应用等;园艺专业包括果树、蔬菜、茶叶、花木、蚕桑的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畜牧专业包括家畜(牛、羊、猪、马、驼、兔等)、家禽(鸡、鸭、鹅等)、蜂和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管理、遗传育种、品种保存与利用、畜禽繁殖、饲料生产与加工、畜禽产品检(监)测、草业(草地经营、草地保护、牧草、饲料作物栽培、饲料作物遗传育种、加工与贮藏、草地勘察、经济草类开发)与动物卫生保健以及相关方面等;兽医专业包括动物医疗保健、动物防疫、动物检疫、畜产品兽医卫生检验、动物药品检定、野生动物保护等;中兽医专业包括中兽医、藏兽医、蒙兽医,其他少数民族兽医专业及传统的畜牧兽医中药等。

五、申报条件

(一)申报评审农业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必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专业工作,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且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等次。

(二)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l.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后,聘任助理级技术职务四年以上。

2.中专毕业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满十五年,聘任助理级技术职务四年以上。

(三)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副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l.获得博士学位或取得双硕士学位后,聘任中级技术职务两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后,聘任中级技术职务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含大学普通班)或双专科毕业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满十年,聘任中级技术职务五年以上。

4.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满二十年,聘任中级技术职务五年以上。

5.中专毕业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满二十五年,现在县以下企事业单位(按地域划分,不含城关镇)工作满十五年,聘任中级技术职务五年以上。

(四)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不受学历、专业技术工作和任职年限、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限制,破格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主要完成人)不少于两项或县级以上科技奖励(前三名)不少于三项,且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者独著)不少于五篇或者参加不少于五部农业技术专著编写(本人承担主要内容的编写部分,独立撰写五万字以上)。

2.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主要完成人) 不少于两项或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前三名)不少于三项,且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独著论文不少于三篇或者独著(含第一著者)不少于两部以上的农业技术专著。

(五)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继续教育要求

按国家或省统一规定,通过相应级别职称晋升外语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或符合免试条件并经相应部门批准(对乡镇技术人员不作要求)。接受继续教育,符合人事部门的要求。

(六)答辩面试

对于破格申报中级和副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在评审前要对申报人进行答辩面试。答辩面试主要围绕申报人员任现职后的推广工作业绩和成果进行,凡答辩面试合格者方可参加评审。

(七)论文论著

1.申报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不少于三篇(独著或者第一作者一篇),或是本专业不少于三部专著或译著的执笔人之一(本人独立撰写三万字以上)。

(2)在市(厅)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不少于五篇(独著或者第一作者三篇),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不少于三篇(独著或者第一作者两篇)。

(3)参加起草和编制本专业的技术标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立项论证报告、发展规划、培训资料等不少于五篇(独著或者第一作者三篇),或乡镇技术人员在本区域开展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实施方案或总结报告不少于五项(独著或者第一作者三项),得到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采纳或实施。

2.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五篇(独著或者第一作者三篇),或者是本专业不少于五部专著或译著的执笔人之一(本人独立撰写主要章节内容五万字以上)。

(2)参加省(部)级以上专业学术活动,在会上交流的论文不少于五篇(独著或者第一作者三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不少于三篇(独著或者第一作者两篇)。

(3)起草和编制本专业的技术标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立项论证报告、发展规划、培训资料等不少于十篇(独著或者第一作者),或乡镇技术人员在本区域开展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实施方案或总结报告不少于十项(独著或者第一作者),得到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采纳或实施。

分则

六、农艺师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一般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本专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规程。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l.必备条件

(1)掌握所在县以上行政区域本专业基本情况,并能在当地推广应用急需的生产技术良种(苗)、农药、肥料等。

(2)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至少一项本区域本专业各项计划、规划、方案的制定和上级下达在本区域实施的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3)参加组织实施上级下达的农业工程项目、技术推广、良种推广等,较好地完成任务。

(4)具有培训和指导农业初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工作和业务学

习的能力。

2.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1)掌握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高效优质农业模式)、参加完成当地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组装配套技术和推

广应用。

(2)参加完成过当地一种作物的制种技术研究应用、引进、筛选、繁殖,推广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

(3)根据市场要求和当地土壤、气候等生产条件,参与提出一个当地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布局结构调整方案。

(4)具有防止灾害性天气对当地粮、棉、油、菜、果、茶、桑等主要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造成旱、涝等灾害的经历。

(5)曾参加完成本区域全境土壤野外调查,或应用遥感技术建标、解译,结合地形图进行区域性大比例尺的土壤制图,写出土壤调查报告;或根据土壤改良原理,参加本区域土壤改良试验研究、现场设计、放样施工全过程技术工作。

(6)根据土壤肥力的理论,参加本区域土壤肥力的动态监测,并应用其结果指导生产实践或提出有关建议;或根据作物、土壤特性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提出了两个以上的配方方案,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或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对有机肥、化肥进行试验研究、合理规划,在实践中得到承认和应用。

(7)对土壤肥料等分析数据进行计算、应用,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或掌握土壤、肥料、植物、农产品的常规分析技术与分析质量标准以及化验分析的常规仪器设备和操作技术,检验、鉴定的准确率在85%以上。

(8)参加本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定点监测,或者参加设计、定点取样、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指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农业污染。

(9)参与制定至少一项本区域本专业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基本建设、低产土壤改良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等规划和实施方案;或参加一项本区域本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技术规程、管理办法的制定;或参加一个本专业法律、法规、政策在本区域贯彻意见的制定和落实。

(10)参与两项县以上农业部门组织的技术引进与推广应用、技术咨询服务与广播电视教育、农业工程项目管理与技术指导、生产技术改造、病虫草鼠害测报和综合防治、良种与新产品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等工作。

(11)参与本区域本专业科研、推广、开发课题的选题、立项、论证及实施全过程。

(12)至少能识别和诊断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种类20种以上,农田杂草种类10种以上,并能在本区域参加组织防治。

(13)承担本区域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趋势短、中期预测预报任务3个周期以上,或承担本区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任务3个周期以上。

(14)主持4种以上农药新品种在本区域的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15)承担过70公顷以上果园、茶园、菜园、桑园或较大面积花木苗圃和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工作,对生产中出现的两项以上技术问题,采取过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业绩与成果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取得下列两项业绩与成果。

(1)指导本区域内农业生产布局、耕作改制和结构调整,制订生产计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产技术建议,解决过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得到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2)提出栽培技术推广建议两项以上,至少一项得到本区域内专业机构实施,推广面积占适宜推广面积的30-50%以上。

(3)引进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或资源,并指导推广运用,推广面积占适宜推广面积的30-50%以上,产量比当地亩产增产1O%左右,质量有所提高;或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使当地一项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有较大提高(至少10%),取得较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4)参加技术推广和开发项目,在科技兴农、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科技承包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鉴定,并取得较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5)参与完成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中一种作物20公顷以上种子制种基地、700公顷以上优质棉花、油菜或3000公顷以上粮食作物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与技术指导。

(6)主持或参加县级或区域性土壤资源调查及成果汇总、本区域土壤肥力动态监测与应用、本区域大面积土壤改良,经上级业务部门鉴定、验收合格。

(7)获得专利并在生产中应用,增产、增值或节本5%以上。

(8)指导年产10000吨以上的复(混)合肥厂的生产,质量经检验合格。

(9)主持开展配方施肥或有机肥、微肥、新型肥料推广,面积达到本区域适宜推广的10%,增产5%以上,经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10)参加本单位化验室工作四年以上,分析测试数据准确,提供数据及时。

(1l)主持或参与1种以上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或者防治、检疫及农药技术开发性项目,写出总结,通过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实用性。

(12)主持或参与本区域范围内1项以上植保应用新技术推广,面积占适宜推广面积40%以上,通过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实用性。

(13)主持或参与在本区域范围内推行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两个生产周期以上,并经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验收,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4)县级以上园艺专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或省级以上研究、科技改进项目或课题的参加者,成果达到本地区行业先进水平。

(15)在园艺设施和田园规划设计、施工或综合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工作中业绩突出,使园艺产品数量、质量和效益呈连续上升趋势,得到主管部门认可。

(16)参加县级以上区域性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成果汇总,或本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通过上级业务部门鉴定,验收合格。

(17)在生产第一线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单项科技成果或综合先进技术推广面积,县级达20%或乡级达50%以上,经济效益增加l0%以上,使本区域生产有较大发展,并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18)参与制定本区域本专业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区、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基本建设、低产土壤改良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等规划和实施方案;或参加制定本区域本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技术规程、管理办法,或参加制定本专业法律、法规在本区域贯彻落实意见,至少有一项实施成效明显,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19)获县政府及其以上业务部门表彰奖励(乡镇专业技术人员

获县行政主管部门表彰奖励)。

七、高级农艺师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了解相关专业的主要理论和技术,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熟悉农业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规程。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熟悉所在县以上行政区域本专业基本情况,并能在当地主持推广应用急需的生产技术、农作物良种、农药、肥料等。

(2)主持或为主参加过至少一项本区域本专业各种计划、规划、方案的制定和上级下达在本区域实施的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3)主持上级下达的农业工程项目、技术推广及其管理工作、良种推广等,较好地完成任务。

(4)具有培训和指导农业中、初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工作和业务学习的能力。

2、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1)熟悉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模式),主持或为主参加完成当地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

(2)主持完成过当地一种作物的制种技术研究应用(含地方良种和种质资源的发掘);或主持引进、选育、繁殖、推广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和新品种。

(3)根据市场要求和当地土壤、气候等生产条件,提出两个以上当地主要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布局结构调整方案。

(4)曾主持过本区域本专业防灾、抗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5)主持或为主参加完成本区域全境土壤野外调查;或应用遥感技术建标、解译,结合地形图进行区域性大比例尺土壤制图,写出土壤调查报告;或根据土壤改良原理,主持本区域土壤改良试验研究、现场设计、放样施工全过程技术工作。

(6)根据土壤肥力理论,主持对本区域土壤肥力进行动态监测,掌握本区域30%以上土壤肥力动态变化规律,并应用其结果指导生产实践或提出有关建议;或根据作物、土壤特性指导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提出四个以上的配方方案,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或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主持对有机肥、化肥进行试验研究,合理规划,在实践中得到承认和应用。

(7)对土壤肥料等分析数据进行整理、汇总、统计,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应用取得实效;或熟练掌握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的分析技术与分析质量标准以及化验分析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技术;主持或指导测试中心化验工作,对测试技术、检测方法有改进,提高了测试的精密度,其改进技术已在中心实际工作中应用。

(8)主持本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定点监测,或者参加设计、定点取样、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指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农业污染。

(9)主持或参与主持制定至少一项本区域本专业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基本建设、低产土壤改良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资源保护等规划和实施方案;主持或参与主持一项本区域本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技术规程管理办法的制定,或参加一个本专业法律、法规、政策在本区域贯彻意见的制定和落实。

(10)主持或参与主持两项市(厅)级以上农业生产、技术引进与推广应用、技术咨询服务与广播电视教育、农业工程项目管理与技术指导、生产技术改造、病虫草鼠害测报和综合防治、良种与新产品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等工作。

(11)主持或为主参加县以上科研、推广、开发课题的选题、立项、论证及实施全过程。

(12)至少能识别和诊断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种类40种以上、农田杂草种类15种以上,并能主持本区域开展有效防治。

(13)掌握本区域病虫草鼠害发生规律,承担本区域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短、中期预测预报任务5个周期以上;或掌握本区域主要病虫草鼠害防治方法,承担本区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任务5个周期以上。

(14)主持本区域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防治措施的研究开发。

(15)主持县以上或主持70公顷以上果园、茶园、蔬菜生产基地、桑园花木苗圃和生产基地的技术工作,对生产中出现的两项以上重大技术问题,采取过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6)总结两项先进生产经验在县以上行政区域内推广应用。

(17)主持或为主参加研制、开发或指导生产的农产品至少有一种被市(厅)级以上单位评为名优产品。

(三)业绩与成果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取得下列两项业绩与成果:

(1)主持或为主参加当地两种主要农作物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推广;或引进、开发、选育适合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及栽培新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经市(厅)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验收通过。

(2)主持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多种形式可套混种或立体农业栽培技术及其它新技术在本县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成果经市(厅)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验收通过。

(3)主持当地两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布局、耕作改制、结构调整等工作,并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应用新成果、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优化布局和改制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受到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认可。

(4)主持或为主参加完成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制种技术及其应用,或发掘地方良种和种质资源,或引进新品种和选育新品种,其中一个以上品种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或省级品种;或抓好当地主要农作物中一种作物制种基地的技术指导,制种产量比当地制种产量高10%以上,并经省(部)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5)主持县以上区域主要农作物防灾、抗灾技术推广,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

(6)主持设计研制和生产出省优、部优农产品,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7)省、市两级技术人员指导县及县以下单位的技术人员开展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承包面积70公顷以上,带动辐射面积700公顷

以上,并使产量增加15%以上、效益增加1O%以上,经省(部)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通过。

(8)获市(厅)级以上表彰奖励(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获县级以上表彰奖励)。

(9)主持或为主参加完成市(厅)以上重大农业科研、推广项目;或农业技术研究成果达到省级先进水平;或开发利用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经省(部)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通过。

(10)主持或为主参加本专业省以上管理工作(体系、信息、业务综合等)及相关软课题调研,其工作成果达省级先进水平,经省(部)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通过。

(11)主持或为主参加土壤肥料资源调查或专题调查并在调查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其成果经市(厅)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鉴定合格。

(12)主持或为主参加土壤改良工作,改良面积达本区域适宜面积30%以上,通过所在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验收;主持或为主参加肥力动态监测工作,控制面积达到本区域适宜面积的50%以上,通过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13)指导复(混)合肥厂生产,为厂家提供两种作物的肥料配方,产品应用达本区域适宜推广面积30%,并提高经济效益l0%,经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14)主持平衡配套施肥和有机肥、微肥、新型肥料推广项目,开展技物结合推广新技术、新肥料,经济效益显著,其推广面积达到所在行政区适宜面积的30%,并增产5%以上,经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15)获得专利并在农业生产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经省(部)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16)主持本单位化验室工作,分析化验的数据在重大科技项目中起到重要作用,并经市(厅)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

(17)主持当地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中、长期预测预报,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并在生产上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18)主持本区域范围内重大灾害性病虫草鼠害防止治,或推行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其面积占应防面积80%以上,并经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验收,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19)主持完成植物检疫对象和疫情调查,承担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开展疫情防除、控制疫情发展和传播蔓延,成效显著,经市(厅)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20)主持完成两种以上病虫害抗药性治理技术开发项目,使病虫害的抗性有明显下降,并经省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验收通过。

(21)主持完成县以上行政区域植保专业信息综合分析,多次为植保工作宏观管理提出具有指导作用的决策参考依据,经市(厅)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22)主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植保新技术推广项目,在本区域推广覆盖面达50%,经下达任务部门鉴定通过。

(23)主持县级以上区域性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成果汇总,或本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经上级业务部门鉴定,验收合格。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一、为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的指导、扶持与服务,充分发挥联合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联合体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5〕44号)精神,省农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粮食局、省供销社联合制定本办法。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上紧密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联盟,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联合体有成员共同制定的联合体章程。 (二)联合体有围绕主导产业的联合体建设方案。 (三)联合体有文字契约。联合体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各成员之间以文字契约建立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 (四)联合体内各主体之间有品牌化运营实际内容。通过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联合、紧密型衔接、标准化生产,实现联合体内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五)联合体有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的产品供销、作业服务等节本增效途径让利家庭农场和

专业大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共同出资建立风险基金的风险分担机制。(六)联合体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联合内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总收入增加,生产总成本降低10%以上,种植亩产比分散经营农户高10%以上,龙头企业收购原料溢价在3%以上。(七)联合体有明显生态效益。积极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实施种养复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 (八)联合体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带动农户高于本县(市、区)同行业传统农户收入10%以上。带动新型职业农民认证比例和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比例逐年递增,“三品”认证个数和面积逐年增加。 三、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标准。在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由省级(包括相当于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发起,至少有1个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个家庭农场共同发起。 (二)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龙头企业 (1)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联合体中核心作用明显,积极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输送现代生产要素和创新经营模式,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户收入高于本县(市、区)同行业传统农户收入15%以上或带动农户种养和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旅游局关于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旅游局关于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多种经营 【发文字号】皖农特[2010]320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旅游局 【发布日期】2010.09.28 【实施日期】2010.09.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旅游局关于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 的通知 (皖农特〔2010〕320号) 各市农委、旅游局(委): 现将《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2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

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生态保护、扩大农民就业、推动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是以典型引路,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已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支撑点,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旅游大省,把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各级农业、旅游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组织开展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 (一)总体目标: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争创3-5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示范点;创建10-1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3-5条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20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伍德林(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介绍了安徽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7-4412-02 C u rre n t S ta tu s an d D e v e lopm e n t S tra te g y o f F a c ility Ag ricu ltu re in An h u i P rov in c e W U D e-lin(E n g in ee r in g C o lle ge,A n hu i A g ricu ltu ra l U n ive rs ity,H e fe i,A n h u i230036) A b s tra c t A n h u i pro v in ce is abou n d in ag r icu ltu ra l re sou rces and th e ch a racte r is tics o f cli m a te ch an ge is d istin ct.In th e pape r th e pre sen t de ve lopm en t s ta tu s o f fa cility a gr icu ltu re w a s b r ie fly in trodu ced an d th e d isadvan tag es o f facility ag r icu ltu re p rodu ction w e re an a lyzed,su chas lowle ve l,low m an a gem en t an d lowtech n o log y inth is fie ld.S o m e adv ices on th e su sta in ab le deve lopm en t o f fa cility ag ricu ltu re w e re pu t fo rw a rd an d p re li m in ary d iscu ssed. K e y w o rd s F acility ag r icu ltu re;S ta tu s;Su sta in ab le deve lopm en t;A n h u i p rov in ce 安徽地形地貌呈现平原圩区和山区丘陵特征,农业资源状况多种多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性气候带中,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农业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在低温季节设施栽培耗能较少,高温季节抗热栽培简易,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适宜发展设施栽培。但同时气候又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辐合带天气系统影响,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繁,这给园艺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又带来明显的地方性问题,尤其是在夏季的梅雨期,设施内的环境调控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用户的经济收益。因此,探讨安徽省设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将指明该省设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1设施农业的概念 设施农业是利用一定的人工设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优化的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设施农业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设施栽培,主要是指蔬菜、花卉及果类的设施栽培,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箱)及其配套设备;二是设施养殖,主要是指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阴棚舍与现代集约化饲养畜舍及配套设备。设施农业是农业工程学科最具典型的分支学科领域,是生物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世界各国用以提供新鲜农产品的重要技术措施,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设施农业生产,可以不受自然气候和有限土地的限制进行周年生产和空间延伸性生产,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2安徽省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现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近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启动,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设施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设施面积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全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139.6万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2003K J127)。 作者简介伍德林(1970-),男,安徽桐城人,在读博士,讲师,从事设施农业环境智能控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06-05-26hm2[2]。1996年,安徽省设施蔬菜面积已达4.68万hm2,其中:大、中、小棚3.54万hm2,遮阳网覆盖9200hm2,温室2133.33hm2,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生产周年化、品种多样化、栽培规范化的格局[3]。以合肥市为例,至2005年,合肥市已有设施栽培面积1.2万hm2,其中标准大中棚面积5333 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农业是弱值产业的观念和长期的麦(油)-稻种植模式在不断更新改变,即便是常规品种蔬菜,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肥东古城,肥西严店、三十岗早西瓜及长丰草莓一季效益达45000元/hm2[4]。 从全省范围看,一是棚型结构更趋合理。针对该省气候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淮河以南地区,主要采用圆竹结构大棚,一般跨度4.5~6m,高度1.7~2.5m,长度30~50m。淮河以北地区,因保温及抗风、雪需要,大都推广竹木混合结构大棚,一般跨度8~12m,高度2.8~3.0m,中间建立柱和拉杆。对于城郊和经济实力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大多推广钢竹混合结构、热镀锌钢管结构、水泥玻璃钢预制结构大棚[3]。二是基地规模持续扩大,推进设施栽培小区建设。以合肥为例,截至2004年底,已兴建3.33 hm2以上钢架大棚或6.67hm2以上预制大棚或2hm2以上日光温室大棚小区51个[4],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三是标准档次不断提升。新建大棚多以钢架大棚为主,规模更加集中连片,水、电、沟、渠、路等配套设施完善,进一步扩大反季节、精细蔬菜基地面积。四是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 2.2 存在的问题 2.2.1设施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有部分学者对安徽生态农业的种-养-加模式进行了探索[5],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议,但距真正实施和示范尚有一段距离。 2.2.2 设施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不小的差距。国产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6,34(17):4412-4413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金琼琼

滁州市农业概况资料

滁州市农业概况 一、市情概况 1、空间概念 江淮之间、皖东地区、丘陵地带。国土面积 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10)。 2、地貌特征 “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城市和庄园”,600万亩山场、200万亩水面、1000万亩耕地、200万亩城市和乡村。 3、行政区划 天长、明光两市,定远、凤阳、来安、全椒四县和南谯、琅 琊两区,110个乡镇(办),1049个行政村。总人口450万人(占全省1/15),其中农村人口350万人。 4、交通网络 京沪、宁西、淮南和在建的京沪高速4条铁路,合宁、合徐、宁洛等5条高速公路及诸多国道、省道穿境而过,内河航道直通 长江、淮河。

5、经济态势 2009年,滁州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76.1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全省12.9%)。其中: 第一产增加值134.51亿元,增长 6.0%(全省5%); 第二产增加值262.08亿元,增长19.0%(全省16.8%); 第三产增加值179.59亿元,增长11.3%(全省11.1%); 财政收入68.3亿元,增长22.9%(全省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8元,同比增长9.1%(全省8.4%);农民人均纯收入5026元,同比增长10.6%(全省7.2%)。 6、人文经典 一帝(朱元璋)、一山(琅琊山)、一文(欧阳修的《醉翁 亭记》)、一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村(凤阳县的小 岗村)。 二、关于四大优势问题 1、区位优势未能显现。 滁州粮外销、钱外花、人外流,中心城市缺乏吸引力,优势 生产要素向周边城市分流逃逸。

2、资源优势未能凸显。 地上资源加工能力弱,地下资源加工还不深,很多资源没有变成资本,没有变成资金。 3、环境优势未能体现。 具有丰富的旅游人居资源,但规划滞后、投入不足、开发水平低、吸引力不强,多年来,绝大部分地方始终是原生态景观。 4、改革优势未能展现。 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至今尚未跨过富裕槛,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方式改革先试先行区的优势和影响力没有显现出来。 三、关于科学发展问题 滁州“十五”、“十一五”发展滞后,为目前留下来很大的发展空间。目标分两步走:一是近期努力实现“双超”(主要经济指标近期超全省平均增幅、五年超全省均量);二是中长期努力实现“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打造长三角地区的新港口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1、从建设“大滁城”入手,解决滁州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201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名单

推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9项) 项目名称:高性能线路板及新型锂电池用环保型电子铜箔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合肥铜冠国轩铜材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 推荐单位:池州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丁士启、陆冰沪、于君杰、王同、徐文斌、何建波、贾金涛、杜荣斌、朱勇、郑小伟 项目名称:乙醇灵活燃料发动机系列产品开发 完成单位: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安徽省国资委 完成人员:靳素华、高伟、杨林强、刘青林、陈园明、李明、李自强、李杰、穆立侠、邱若友 项目名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完成人员:丁大益、完海鹰、王元清、罗永峰、李德章、王静峰、李庆锋、李海锋、郑岩、李军 项目名称:沿淮低洼地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霍邱县种植业发展局、怀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五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凤 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推荐单位:专家推荐 完成人员:程备久、李金才、李泽福、朱德泉、蔡德军、汪建来、张友华、陈黎卿、郜红建、谈应权

项目名称: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效应与控制技术 完成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完成人员:程桦、姚直书、荣传新、唐永志、蔡海兵、汪春芹、梁袁、宋海清、王晓健 项目名称: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信息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单位:芜湖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何承发、张长乐、李大明、李群峰、汪克春、程占、王恒兵、程小兵 项目名称:深部中软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成套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理工大学、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 推荐单位:淮南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袁亮、薛生、方良才、谢军、李平、夏抗生、张纯如、刘冠学、郭之宝、余国锋 项目名称:国审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五星黄鸡”的培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五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完成人员:耿照玉、文杰、姜润深、胡祖义、赵桂苹、陈兴勇、郑麦青、田传春、毛传国、刘冉冉 项目名称:转基因作物风险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历史不停地走过,社会制度的变迁早已化成风霜流逝,唯一的不变的是农民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和几句的思想。 安徽农业的历史影响,说到先秦则太过久远,说道唐宋则太过迷离,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自明清两代,安徽省的农业基本种植区域和农业品种就基本固定了下来。所以我们从明清开始看起。 一、元末明初的变迁 自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伊始,安徽便成为主战场,濠州(今凤阳)和和州(和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淮西一系将领也大多是安徽人氏,此时安徽民风的彪悍首屈一指,考虑到当时极低的城市化率,也可以体现出安徽农民的彪悍民风。 说到红巾军起义,其导火索便是元至正十一年的黄河大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彻底解决黄河的水患,顺帝听从了大丞相脱脱的建议,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全权指挥治河事宜,并征调了汴梁、大名等13路民夫15万人,士兵2万人归他指挥。早已胸有成竹的贾鲁,指挥着十几万治河大军,在短短的七个月内,完成了浩大的治黄工程,修复了河堤的决口,并将改道的黄河重新引入故道,流入淮河,东向入海。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治河工程,历史上称为“贾鲁治河”。本来有了这样的功劳,贾鲁应该象大禹那样以英雄的形象载入史册,可无情的历史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伟大的治河工程变成了“亡国工程”! 在贾鲁的治河工程中,于黄陵冈开挖河道,疏通河水是重要的一环,而问题也出了这里。有一天,民工们正在干活,突然间有几个民工从泥沙里挖出了一个石头人,奇怪的是这个石头人居然只有一只眼睛。大家都好奇的围拢过来观看,在惊诧的同时,他们的脑中都浮现出了一支在工地上广为流传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今预言中所说的一切都应验了,民工们的反抗之火也悄然的生起了。就在这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颖上首举义旗起兵反元,因其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早已受尽官吏压迫的民工们,立即杀了河官,响应红巾军,就此如火如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数以百万计的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元王朝在遍地烽烟中灰飞烟灭! 正是因为贾鲁的治河工程,才使得十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才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一只眼的石人挑动天下大乱的机会,因此后世常把贾鲁治河看做是导致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他的

滁州市城市调研报告

一、城市概况 (2) 二、滁州市宏观经济指标 (3) 三、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分析 (6) (一)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版块划分 (6) (二)滁州市商品房市场成交数据 (7) (三)滁州08-12年房地产供需匹配指标 (9) (四)滁州市区典型楼盘分析 (10) 四、滁州土地市场分析 (12) (一)滁州市区历年土地成交年度数据分析 (12) (二)滁州市区品牌房企拿地明细分析 (12) 五、滁州城市发展基调分析 (14) (一)滁州城市规划发展方向 (14) (二)滁州市产业结构及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15) (三)滁州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概述 (16) 六、滁州城市进入策略总结 (17) (一)城市特点 (17) (二)结论 (17) (三)建议 (18)

一、城市概况 图1 滁州市行政区划图 滁州市为安徽省16个省辖地级市之一,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全市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452.9万,常住人口394.5万。 滁州市现辖琅琊、南谯2区、天长、明光2市以及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 滁州市距离安徽省会合肥市距离约为140公里,距离江苏省会南京市距离约为85公里。

二、滁州市宏观经济指标 图2 滁州市2008-2012年GDP对比图 2008-2012年5年期间,滁州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上,2012年,滁州市GDP为971亿元,在安徽所有地级市当中位列第五,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1482元。 图3 滁州市2008-2012年人口对比图 从图3可以得出,滁州市近5年户籍人口变化幅度很小,而与大多数安徽其他地级市情况类似,由于本地人口外溢,常住人口较户籍人口有一定缺口,以2012年为例,滁州市当年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86万,城市化率为45.1%,城市化率在安徽地级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试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 (二〇〇九年四月) 为开展现代农业关键与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尽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和省农委、科技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农科[2007]257号)精神,决定对我省具有创新优势的优质农业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联合攻关、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总体思路,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优势农产品优先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进行构建,在产品选择上坚持优势农产品优先的原则。按照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优化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2、联合攻关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联合攻关的原则。改变过去注重产业发展中单个环节攻关为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系统攻关;改变过去注重单个单位攻关为聚集和整合本领域优秀骨干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加速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水平。 3、资源共享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成果、设施及项目资源共享的原则。体系内科研人员须积极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项目、科研设施资源,充分利用体系建设平台,集中力量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集成,确保产业发展不断获取科技支撑。 4、强化协同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分工坚持协同原则。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省农委负责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区域布局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的通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 则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皖农计[2005]99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5.05.16 【实施日期】2005.06.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的通知 (皖农计[2005]99号) 各市农委(畜牧、水产局),委属有关单位: 根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 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等四个管理规定,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我委制定了《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

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和行为,拓宽投资渠道,明确职责分工,提高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依据农业部39号部长令及配套管理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农委管理的利用中央和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行业及其它农业专项基本建设项目的申请、安排、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省农委负责全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前期工作、组织实施、落实省级配套资金、监督检查等工作。 各市、县农委(含单列的畜牧局、水产局、农机局,下同)负责本辖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前期工作、组织实施、落实市县级配套资金、监督检查、队伍建设等工作。 第五条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实行领导责任制。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

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 合开发示范区的通知 【法规类别】特区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办[2009]11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02.26 【实施日期】2009.02.2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通知 (皖政办〔2009〕1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探索财政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途径,省政府决定,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以及皖南山区选择建设滨湖、百善、耿城、郭河、九华、红星6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总体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有效提高财政支

农资金使用效益的积极探索,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结合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效整合资金,实行综合开发,力争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上取得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一)规模开发。全面规划,统筹发展,集约开发,规模经营。 (二)以现代化为统领。注入现代农业理念,运用现代农业手段,实施现代农业内容,提升现代农业效果。 (三)地方为主。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牵头协调各方,形成合力。 (四)市场化运作。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企业经营为支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探索统分结合的土地经营新方式。运用多种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二)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实现民管、民受益。 (三)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形式。通过建立各种形式农村服务组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生产、销售、科技、金融、信息、生活等各项服务活动。 (四)探索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的新渠道。运用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融入现代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我院科研副产品管理,规范处置行为,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一章科研副产品范围 第一条本办法所指的科研副产品是指各单位的研究室(课题组)在利用国家财政经费和横向项目经费从事科研活动中产生的完成科研(项目合同或课题任务书规定)任务以外的具有经济价值并可直接销售的有形产品。如在农作物育种、动物实验、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动植物产品(果实、种苗、畜禽、水产、蚕茧等),加工技术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加工品,以及图书、音像制品等。 第二条科研副产品属于国家财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第二章科研副产品管理 第三条各单位须建立健全科研副产品实物登记制度。研究室(课题组)应设置科研副产品库存台账,按照“出入库单”真实反映科研副产品出入库、处置(销售、报损)情况,完整保存库存台账、出入库单据,并将其作为单位内部管理及接受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第四条各单位是科研副产品管理的责任主体。研究室(课题组)应及时收获、加工、处置科研副产品,不得放任管理造成损失。 第三章科研副产品处置管理 第五条科研副产品处置应遵循公开、及时、保质、规范的原则。 第六条研究室(课题组)负责人要参照市场价格提出科研副产品处置价格,经本单位办公会集体研究通过后,指定财务或者后勤管理人员核实并参与处置,研究室(课题组)填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见附表),报院计财处审批。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七条未经国家批准释放的转基因实验产品和存在食用安全风险的产品不得自行处置和销售,应由各单位组织相关专家鉴定,研究室(课题组)填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并报院计财处审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处置。 第八条单位财务部门根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出入库单据、收入入账凭证等相关材料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四章科研副产品收支管理 第九条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应当及时足额缴入省级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划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条研究室(课题组)不能直接收取现金和支票,不能私分科研副产品、坐支收入,更不得隐匿科研副产品收入、设立“小金库”等。 第十一条各单位在申请使用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时,应按规定程序经院计财处审核后,报省财政厅有关单位审批,并按批准的用途使用。 第十二条科研副产品收入开支范围应符合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在研项目支出以及收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等。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科研副产品的内部控制,规范业务流程。及时掌握本单位科研副产品的种类、规模以及收支情况,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自查。 第十四条院监察室、计财处、科研处、产业处要对各单位科研副产品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和专项检查,杜绝各种违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如有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之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院计财处负责解释。

安徽地理概况

安徽地理概况 [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时区] 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北京与世界一些城市时差对照表如下:北京时间20:00与世界一些城市当时时间对照表: [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2)江淮丘陵。(3)皖西大别山区。(4)沿江平原。(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 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气侯]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全省森林面积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2008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38种(含亚矿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79种,水气矿产2种。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04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新增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亿吨。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矿种1种(镓)。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农业区划 安徽农业分区概述 根据农业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方法,可将我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5个一级农业区和25个二级区。现将5个一级区农业生产特点简述如下: 一、淮北平原农业区 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人均占有耕地2.1亩,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年平均气温14~15℃,≥0℃积温为5100~5500℃,≥10℃积温为4500~4800℃,无霜期200~220天,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远田薄地多实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180%左右。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麦、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约有1800万亩,棉花单产也较低,但从区内高产典型来看,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 进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5]73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12.28 【实施日期】2015.1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15〕7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2月28日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

为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全面落实《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探索产品、企业、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推进路径和创建内容,到2017年,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5个、示范县(市、区)3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500个,构建“示范主体小循环、示范区中循环、示范县域大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通过试点示范,实现全省“两稳、两增、两提”农业发展目标,即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稳定小麦和水稻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3年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持续建设,力争5年全省推进,10年迈上新台阶,到2030年把我省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强省。 二、建设模式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以品牌化运营打造产品生态圈。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加大品牌培育、创建和推介,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者相互联系、协同演变、有机融合,形成产品生态圈。 (二)以联合体组织打造企业生态圈。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同一产业品牌为市场导向,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

安徽省滁州市农业资源及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专 班级:农学一班 学号:22201232601XXX X 姓名:赵德伟 2014年11月10日

目录 引言........................................................................................................ - 3 -正文........................................................................................................ - 4 - 一、滁州市的农业资源概况 ............................................................... - 4 - 二、农业从业人员及耕地面积变化 ................................................... - 5 - 1、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变化趋势 ..................................... - 5 - 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以及产值最大的五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面积及产值变化............................................................................................ - 6 -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 ......................................................... - 6 - 2、产值最大的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面积及产值变化 ............. - 8 - 四、滁州市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 ................................. - 12 - 五、滁州市一二三产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 ..................................... - 15 - 六、导致变化的因素分析 ................................................................. - 16 - 1、社会因素: ........................................................................... - 16 - 2、科技因素: ........................................................................... - 16 - 3、政策因素: ........................................................................... - 17 - 七、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 - 18 - 1、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 - 18 - 2、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 - 19 - 3、从自然式农业向设施化农业发展 ....................................... - 20 - 4、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 21 - 5、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 - 21 -参考文献.............................................................................................. - 21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